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溶瘤病毒在乳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陈宗浩 吴穹 陈磊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13-924,共12页
乳腺癌(breast cancer,BC)作为全球女性最普遍的恶性肿瘤,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虽然早期诊断和治疗技术有所提升,但治疗效果仍不尽人意。BC作为一种具有高度异质性和多种分子分型的恶性肿瘤,其复杂的生物学特性为治疗带来了极... 乳腺癌(breast cancer,BC)作为全球女性最普遍的恶性肿瘤,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虽然早期诊断和治疗技术有所提升,但治疗效果仍不尽人意。BC作为一种具有高度异质性和多种分子分型的恶性肿瘤,其复杂的生物学特性为治疗带来了极大挑战。传统的化疗和免疫疗法存在精确度不足、不良反应严重以及容易产生耐药性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治疗方案。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OV)作为一种创新性癌症治疗手段,其独特之处在于能够精确识别并攻击癌细胞,同时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以对抗癌症。目前,已有多种OV被应用于癌症治疗,如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水疱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VSV)、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MV)、腺病毒(adenovirus,AdV)和牛痘病毒(vaccinia virus,VV)等。此外,新型OV的构建和与传统疗法的联合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文章综述了近5年来常见OV在BC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肯定了OV的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 乳腺癌 联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iber-knob嵌合型溶瘤腺病毒对胶质瘤细胞的体外感染和杀伤活性分析
2
作者 刘文茉 王立正 +1 位作者 于彬 于湘晖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1-206,共6页
针对恶性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较短,传统治疗方法难以实现根治,而新兴的溶瘤病毒疗法存在扩散能力有限,治疗效果不理想等问题,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人5型腺病毒(Ad5)衣壳蛋白进行修饰,构建一种纤维蛋白头节区(... 针对恶性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较短,传统治疗方法难以实现根治,而新兴的溶瘤病毒疗法存在扩散能力有限,治疗效果不理想等问题,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人5型腺病毒(Ad5)衣壳蛋白进行修饰,构建一种纤维蛋白头节区(knob)嵌合替换型溶瘤腺病毒,以提升其对胶质瘤细胞的感染和靶向能力.利用来自B亚群Ad37的knob替换Ad5的knob,证实其可利用唾液酸为受体,从而增强对胶质瘤等CAR(coxsackievirus and adenovirus receptor)低表达肿瘤细胞的感染和杀伤能力,并在体外模型中提升对血脑屏障的穿透效率,为恶性胶质瘤的治疗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胶质 病毒 基因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瘤流感病毒联合吉西他滨提升对胰腺癌细胞的杀伤效果
3
作者 孟子鹤 徐永茹 +3 位作者 邓肇达 张雨欣 杨鹏辉 扈瑞平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1-150,共10页
目的 探究基于反向遗传学(reversed genetics,RG)技术构建的重组溶瘤流感病毒OvFluGM-CSF联合化疗药吉西他滨(gemcitabine,GEM)杀伤胰腺癌细胞的效果。方法 前期利用RG技术成功拯救重组溶瘤病毒OvFlu-GM-CSF,通过鸡红细胞凝集实验、透... 目的 探究基于反向遗传学(reversed genetics,RG)技术构建的重组溶瘤流感病毒OvFluGM-CSF联合化疗药吉西他滨(gemcitabine,GEM)杀伤胰腺癌细胞的效果。方法 前期利用RG技术成功拯救重组溶瘤病毒OvFlu-GM-CSF,通过鸡红细胞凝集实验、透射电镜、病毒复制等对OvFlu-GM-CSF进行全面鉴定,CCK-8法检测OvFlu-GM-CSF在不同时间(24、48、72 h)、不同感染复数(MOI=0、0.1、1.0、3.0)条件下,对胰腺癌细胞系(Panc02、PANC-1、SW1990、BxPC-3)及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HPDE6-C7)存活率的影响。利用胰腺癌小鼠皮下荷瘤模型,按照完全随机法将6周龄雌性C57BL/6小鼠分为4组(n=9):PBS组、重组溶瘤病毒组(OvFlu-GM-CSF组)、吉西他滨组(GEM组)以及重组溶瘤病毒与吉西他滨联合治疗组(OvFlu-GM-CSF+GEM组),并分别给予PBS、OvFlu-GM-CSF、GEM、OvFlu-GMCSF+GEM治疗,监测小鼠肿瘤体积及存活率等指标的变化。采用多重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分析肿瘤组织中T细胞浸润及增殖情况。通过HE染色检测小鼠主要器官(心脏、肝脏、肺脏、肾脏、脑组织)的病理变化,小鼠血清肝功能实验检测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酶活性水平,以评估重组溶瘤病毒的安全性。结果 重组溶瘤流感病毒OvFlu-GM-CSF的血凝效价为28,其病毒形态符合流感病毒典型特征,且病毒在胰腺癌细胞内可选择性复制。在细胞水平,OvFlu-GM-CSF在感染时间为48 h、MOI=3.0的条件下,与感染时间为48 h、MOI=0比较,对Panc02、PANC-1、SW1990、BxPC-3具有显著的选择性杀伤作用(P<0.01),且细胞存活率随着MOI值的增加以及感染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P<0.01),但对HPDE6-C7无明显影响。在胰腺癌荷瘤小鼠体内,与PBS组的肿瘤体积比较,OvFlu-GM-CSF组、OvFlu-GM-CSF+GEM组显著减小(P<0.01)。多重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在OvFlu-GM-CSF+GEM组小鼠的肿瘤组织中T淋巴细胞浸润显著增加;在小鼠心脏、肝脏、肺脏、肾脏、脑组织中未观察到明显病理变化;与PBS组比较,OvFlu-GM-CSF组、GEM组、OvFlu-GM-CSF+GEM组小鼠血清中ALT及AST酶活性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 通过反向遗传学技术构建的重组溶瘤流感病毒OvFlu-GM-CSF与化疗药GEM联合应用,提升了对胰腺癌细胞的杀伤效能,并有效激活了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病毒 吉西他滨 胰腺癌 联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达外源基因SPAM1重组CAV-2溶瘤病毒的构建与拯救
4
作者 高龙 常心怡 +4 位作者 李程 赵晓亚 李汶洁 范浩谦 马静云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8-1237,共10页
旨在研究犬腺病毒-2型(canine adenovirus type 2,CAV-2)作为溶瘤病毒的潜力并进一步探索精子黏附因子(SPAM1)协同CAV-2重塑肿瘤微环境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以P15A-CAV-2反向遗传操作平台为基础,使用RED/ET同源重组系统... 旨在研究犬腺病毒-2型(canine adenovirus type 2,CAV-2)作为溶瘤病毒的潜力并进一步探索精子黏附因子(SPAM1)协同CAV-2重塑肿瘤微环境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以P15A-CAV-2反向遗传操作平台为基础,使用RED/ET同源重组系统构建携带SPAM1外源基因的中间载体,使用中间载体将CAV-2骨架载体E3区域缺失并替换SPAM1外源基因表达盒。再利用合成引物敲除kmccdB反向筛选表达盒构建P15A-CAV-2-mCMV-SPAM1-SV40 polyA感染性克隆质粒并在MDCK-E1A细胞系中拯救重组溶瘤病毒,对重组病毒体外溶瘤效应进行验证。根据测序与酶切验证结果证明,本研究成功构建并拯救出稳定表达外源基因SPAM1的重组溶瘤病毒1株;IFA试验证明,重组毒株能够高水平稳定表达外源基因且外源蛋白具有可弥散分布于细胞间的特点。缺失E3区域表达外源基因SPAM1的重组溶瘤病毒通过光镜观察和CCK8检测发现具有对犬癌细胞系A72强烈的杀伤效应。综上,本研究成功构建1株具有良好溶瘤效应的重组CAV-2,为后续应用于宠物肿瘤治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 精子黏附因子 病毒反向遗传操作 犬腺病毒-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瘤病毒联合免疫治疗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梁滢昀(综述) 陈健华(审校)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86-694,共9页
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OV)疗法通过溶瘤病毒在感染的肿瘤细胞内复制、裂解杀死肿瘤细胞,并促进“冷”-“热”肿瘤转换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展开攻击从而达到抗肿瘤治疗的目的。病毒种类、病毒自身特征、... 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OV)疗法通过溶瘤病毒在感染的肿瘤细胞内复制、裂解杀死肿瘤细胞,并促进“冷”-“热”肿瘤转换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展开攻击从而达到抗肿瘤治疗的目的。病毒种类、病毒自身特征、宿主免疫力、给药途径及瘤种选择是OV高效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关键。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OV可以经过基因编辑改造提高其针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性,增强其复制和裂解细胞的潜能并增强宿主抗肿瘤免疫水平,同时通过联合其他治疗方式可以增强抗肿瘤疗效。肿瘤的异质性是提升肿瘤治疗效果需要突破的瓶颈。鉴于目前临床上单一应用OV疗法的疗效有限,而OV疗法与免疫治疗在抗肿瘤作用机制上存在互补,其联合应用可能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策略。本文从临床获批的OV以及处于研究阶段的天然的或经基因编辑的OV种类、特点及抗肿瘤机制方面展开,同时对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OV治疗进行梳理,总结OV联合治疗策略,尤其是联合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和过继细胞疗法(adoptive cell therapy,ACT)为代表的肿瘤免疫治疗进行深入阐述,结合本项目组在OV研究中积累的经验提出OV在抗肿瘤治疗中的思考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 免疫治疗 恶性肿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过继细胞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渊教授团队开发基因编辑溶瘤病毒-T细胞嵌合体用于癌症治疗
6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72,共1页
2024年2月9日,浙江大学药学院/良渚实验室平渊教授团队在《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在线刊登了题为“An oncolytic virus-T cell chimera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DOI:10.1038/s41587-023-02118-7)的研究论文,... 2024年2月9日,浙江大学药学院/良渚实验室平渊教授团队在《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在线刊登了题为“An oncolytic virus-T cell chimera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DOI:10.1038/s41587-023-02118-7)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一种名为ONCOTECH(溶瘤病毒-T细胞嵌合体)的递送技术,用以同时增强溶瘤病毒的靶向输送和改善肿瘤微环境。研究人员首先构建了一种能够编码CRISPR-Cas9基因编辑器的溶瘤腺病毒,并使用含有特定抗原表达的生物膜对该溶瘤腺病毒进行包被,最后通过T细胞受体与生物膜上的抗原结合,将膜包被的基因编辑溶瘤腺病毒(命名为eOA)装载至T淋巴细胞表面。该研究发现,T淋巴细胞能够增强eOA的实体瘤靶向输送,并通过携带的基因编辑器能够靶向破坏肿瘤内的免疫抑制细胞中的PD-L1基因,从而逆转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作用,改善肿瘤微环境,同时增强溶瘤病毒的肿瘤溶解作用和过继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研究结果表明,ONCOTECH能够有效地抑制多种类型肿瘤生长,并能够诱导长期抗肿瘤免疫记忆,防止肿瘤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环境 病毒 病毒 癌症治疗 免疫抑制作用 基因编辑 团队开发 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编码IL-7的溶瘤疱疹病毒通过激活CD8^(+)T细胞增强对肝癌的杀伤活性
7
作者 黎东明 李鹏 +3 位作者 陆路 王学国 王太成 赵红岩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126,共5页
目的:探究分泌IL-7的溶瘤疱疹病毒(HSV)是否可以通过激活CD8^(+)T细胞抑制肝癌生长。方法:Western blot检测IL-7表达情况;结晶紫染色法检测溶瘤病毒HSV以及HSV-IL-7对肿瘤细胞的体外裂解情况;皮下移植瘤模型检测HSV以及HSV-IL-7对肿瘤... 目的:探究分泌IL-7的溶瘤疱疹病毒(HSV)是否可以通过激活CD8^(+)T细胞抑制肝癌生长。方法:Western blot检测IL-7表达情况;结晶紫染色法检测溶瘤病毒HSV以及HSV-IL-7对肿瘤细胞的体外裂解情况;皮下移植瘤模型检测HSV以及HSV-IL-7对肿瘤的抑制能力;ELISA法检测血清以及肿瘤组织中IL-7、IFN-γ、TNF-α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CD8^(+)T细胞的浸润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浸润CD8^(+)T细胞Granzyme B的分泌水平。结果:HSV-IL-7感染的肿瘤细胞均高表达IL-7;HSV以及HSV-IL-7在体外均可以有效裂解B16-F10、CT-26以及H22肿瘤细胞系,且具有剂量依赖性;HSV-IL-7可以显著抑制H22肝癌细胞的体内生长(P<0.01),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期(P<0.001);HSV-IL-7可以显著提高肿瘤部位IL-7的含量(P<0.0001),同时有效增加肿瘤浸润CD8^(+)T细胞的数目(P<0.001);HSV-IL-7可以显著增强肿瘤浸润CD8^(+)T细胞分泌Gran-zyme B的能力以及增加肿瘤组织中IFN-γ和TNF-α含量(P<0.0001)。结论:HSV-IL-7在体内外均具有良好的肿瘤抑制活性,同时其可以通过分泌IL-7,激活体内CD8^(+)T细胞的抗肿瘤性,从而进一步抑制肿瘤生长并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 IL-7 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类具有年龄结构的溶瘤病毒模型的动力学行为分析
8
作者 田小江 谭远顺 颜莉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4,共7页
本文考虑到溶瘤病毒感染肿瘤细胞的可能性取决于可以感染的肿瘤细胞的数量,引入了频率依赖性函数,建立了一类具有年龄结构的溶瘤病毒感染模型,并研究了模型的全局动力学行为.首先证明了模型解的存在唯一性,计算了基本再生数R_(0),得到... 本文考虑到溶瘤病毒感染肿瘤细胞的可能性取决于可以感染的肿瘤细胞的数量,引入了频率依赖性函数,建立了一类具有年龄结构的溶瘤病毒感染模型,并研究了模型的全局动力学行为.首先证明了模型解的存在唯一性,计算了基本再生数R_(0),得到了稳态的存在定理.之后通过分析特征方程特征根的分布,得到了稳态的局部稳定性结论.最后通过构造Lyapunov函数和运用LaSalle不变集原理,得到模型无感染稳态E^(0)和感染稳态E^(*)的全局稳定性结论:当R_(0)<1时,无感染稳态E^(0)是全局渐近稳定的;当R_(0)>1时,感染稳态E*是全局渐近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结构病毒模型 病毒 稳态 LYAPUNOV函数 全局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合IL-21的重组溶瘤流感病毒构建及其在肝癌中的溶瘤机制
9
作者 曹蕊 曾桂能 +5 位作者 田昱莹 李聪 肖瑞雪 徐永茹 杨鹏辉 康毅敏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2736-2744,共9页
目的拯救嵌合白细胞介素-21(interleukin-21,IL-21)的重组溶瘤流感病毒,评价其对肝细胞癌的抑制效果及安全性,并探索其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protein 1,PD-1)抗体增强抗肿瘤作用的机制。方法将IL-21基因片段插入... 目的拯救嵌合白细胞介素-21(interleukin-21,IL-21)的重组溶瘤流感病毒,评价其对肝细胞癌的抑制效果及安全性,并探索其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protein 1,PD-1)抗体增强抗肿瘤作用的机制。方法将IL-21基因片段插入流感病毒PR8的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NS)序列,利用反向遗传学(reverse genetics,RG)技术,拯救重组溶瘤流感病毒rOV-IL-21-NS;采用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50%tissue culture infectious dose,TCID50)和血凝实验测定病毒滴度和毒力;采用反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凝胶电泳和测序分析验证外源基因是否成功插入NS序列;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病毒形态特征及大小,采用CCK-8检测其对肝癌细胞活力的影响;建立C57BL/6小鼠肝细胞癌皮下荷瘤模型,将45只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体质量16~20 g)按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5组(每组9只):PBS组、PR8组、PD-1抗体组、rOV-IL-21-NS组和rOV-IL-21-NS联合PD-1抗体治疗组,以评价单药和联合疗法抗肿瘤效果;通过流式细胞术评价单药和联合疗法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调控作用。结果利用RG技术成功拯救重组溶瘤流感病毒rOV-IL-21-NS,经测序验证了IL-21成功插入目的序列,其可稳定传代,第6代病毒血凝效价达211,病毒滴度达106 TCID50/mL。rOV-IL-21-NS选择性降低肝癌细胞活力而对正常肝细胞无明显影响。相对于PBS组,rOV-IL-21-NS联合PD-1抗体显著抑制小鼠肿瘤的生长(P<0.001),增加脾脏组织中CD4+CD69+T及CD8+CD69+T细胞的比例(P<0.05)。结论嵌合IL-21的重组溶瘤流感病毒rOV-IL-21-NS可有效、安全地靶向杀伤肝癌细胞,协同PD-1抗体进一步增强T细胞活化,改善免疫微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 反向遗传学技术 联合治疗 白细胞介素-21 PD-1抗体 肝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瘤病毒治疗恶性肿瘤临床应用上海专家共识(2021年版) 被引量:11
10
作者 许青 陆舜 +10 位作者 朱蕙燕 郑磊贞 姜斌 梁晓华 赵任 周箴 王梅 陈健华 徐宇 秦环龙 魏于全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31-240,共10页
溶瘤病毒是一类能选择性地感染并杀死肿瘤细胞而不损伤正常细胞的天然或重组病毒[1]。与传统免疫治疗相比,溶瘤病毒治疗具有靶向性好、不良反应小、杀伤肿瘤途径多、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势。多项临床研究[2-3]显示,溶瘤病毒可为不同类型... 溶瘤病毒是一类能选择性地感染并杀死肿瘤细胞而不损伤正常细胞的天然或重组病毒[1]。与传统免疫治疗相比,溶瘤病毒治疗具有靶向性好、不良反应小、杀伤肿瘤途径多、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势。多项临床研究[2-3]显示,溶瘤病毒可为不同类型、不同进展阶段,甚至转移性和无法治愈的肿瘤患者带来临床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 H101 T-VEC 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瘤病毒抗肿瘤治疗的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磊 霍彬 +1 位作者 霍小东(综述) 王海涛(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581-586,共6页
近年来,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肿瘤免疫疗法在抗肿瘤治疗中取得了较大成效。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OVs)疗法是治疗肿瘤的新方法,可能是肿瘤治疗领域的下一个重大突破点。OVs是天然的或基因修饰而成、有选择性复制能力的肿瘤杀... 近年来,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肿瘤免疫疗法在抗肿瘤治疗中取得了较大成效。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OVs)疗法是治疗肿瘤的新方法,可能是肿瘤治疗领域的下一个重大突破点。OVs是天然的或基因修饰而成、有选择性复制能力的肿瘤杀伤型病毒,直接裂解肿瘤细胞,不损伤正常细胞。与病毒作为基因载体的疗法不同,OVs依靠病毒本身、作为活性药物试剂特异性地在肿瘤细胞中复制以裂解肿瘤细胞,裂解后释放的子代病毒可以感染周围的肿瘤细胞。随着分子生物学、病毒学、免疫学和基因工程等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OVs疗法,使人们对肿瘤发生、病毒复制及调控的分子机制有了更为深入地了解。本文主要介绍OVs以及OVs联合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与临床应用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 抗肿作用 放疗 化疗 免疫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微环境与炎症反应及溶瘤病毒治疗的关系 被引量:9
12
作者 施桂兰 张叔人 刘滨磊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7-92,共6页
炎症反应在清除病原体、创伤愈合和抗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被肿瘤细胞劫持的炎性细胞和细胞因子也是肿瘤微环境重要的参与者;许多肿瘤起源于感染和慢性炎症,肿瘤微环境中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的蓄积具有促进恶性细胞增殖和存活、促进... 炎症反应在清除病原体、创伤愈合和抗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被肿瘤细胞劫持的炎性细胞和细胞因子也是肿瘤微环境重要的参与者;许多肿瘤起源于感染和慢性炎症,肿瘤微环境中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的蓄积具有促进恶性细胞增殖和存活、促进血管生成和肿瘤转移,以及逆转获得性免疫反应的作用,也改变了肿瘤细胞对激素和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炎症反应在肿瘤的发生和消除中发挥的作用比较复杂。溶瘤病毒治疗肿瘤,是充分利用溶瘤病毒选择性感染和杀伤肿瘤细胞的特性。在肿瘤微环境中,溶瘤病毒所诱导的针对肿瘤细胞和病毒的天然免疫反应具有双重效应:既能引起肿瘤细胞的损伤,促进溶瘤病毒抗肿瘤的疗效,也能识别、清除隐藏于肿瘤组织内部的溶瘤病毒,降低溶瘤病毒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反应 微环境 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瘤病毒药物H101提高鼻咽癌淋巴结转移化疗疗效及其可能机制 被引量:4
13
作者 曹轶林 胡晓桦 +4 位作者 谢伟敏 岑洪 刘志辉 李永强 周文献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70-74,共5页
目的:观察溶瘤病毒药物H101联合化疗药物对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治疗效果,初步探讨H101的作用机制。方法: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住院经鼻咽部活检确诊为鼻咽癌并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62例,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30例,其中Ⅱ期7例、Ⅲ期15... 目的:观察溶瘤病毒药物H101联合化疗药物对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治疗效果,初步探讨H101的作用机制。方法: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住院经鼻咽部活检确诊为鼻咽癌并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62例,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30例,其中Ⅱ期7例、Ⅲ期15例、Ⅳa期8例,采用H101转移淋巴结内注射结合以顺铂为主的化疗进行治疗;对照组32例,其中Ⅱ期8例、Ⅲ期15例、Ⅳa期9例,仅进行以顺铂为主的化疗。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鼻咽部癌组织P16、nm23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H101治疗疗效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H101局部注射结合化疗治疗颈部转移淋巴结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3.8%,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30例鼻咽癌组织中P16、nm23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0.0%、83.3%;P16蛋白表达阳性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2%,阴性患者有效率为55.6%,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m23蛋白表达阳性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4.0%,nm23阴性患者的有效率为80.0%,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溶瘤病毒药H101结合化疗可提高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疗效,P16表达异常可能是H101作用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病毒 p16基因 NM23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瘤病毒产品的质量研究与评价 被引量:5
14
作者 韦薇 卢加琪 +1 位作者 白玉 罗建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1656-1661,共6页
溶瘤病毒产品通常是指能够特异性的在肿瘤细胞中复制、增殖,通过直接裂解或激活机体免疫反应杀伤肿瘤细胞的一类病毒产品。近年来,随着免疫疗法在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突破,伴随着基因工程、病毒学、免疫学等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多种类的溶... 溶瘤病毒产品通常是指能够特异性的在肿瘤细胞中复制、增殖,通过直接裂解或激活机体免疫反应杀伤肿瘤细胞的一类病毒产品。近年来,随着免疫疗法在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突破,伴随着基因工程、病毒学、免疫学等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多种类的溶瘤病毒产品进入了临床试验,并有溶瘤病毒产品已经获准上市。在我国,溶瘤病毒产品的研究和药物临床试验申报也逐年递增,由于溶瘤病毒产品在产品结构、作用机理、安全性风险等方面与传统的生物制品存在较大的差别,在评价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方面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将结合溶瘤病毒产品的研究进展和结构特点,阐述溶瘤病毒产品研究与开发过程中的质量研究与评价方面的一些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 药品 质量研究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瘤病毒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5
作者 熊壮 王建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3期206-208,共3页
对于原发性肝癌,传统治疗模式疗效有限,基因治疗代表肿瘤治疗的发展方向。溶瘤病毒足一类具有复制能力的肿瘤杀伤型病毒,依靠病毒本身特异性在肿瘤细胞内的复制杀死并裂解肿瘤细胞。在溶瘤病毒的导入途径上,通常采取瘤内注射、经供血动... 对于原发性肝癌,传统治疗模式疗效有限,基因治疗代表肿瘤治疗的发展方向。溶瘤病毒足一类具有复制能力的肿瘤杀伤型病毒,依靠病毒本身特异性在肿瘤细胞内的复制杀死并裂解肿瘤细胞。在溶瘤病毒的导入途径上,通常采取瘤内注射、经供血动脉注入的方法,而介入治疗技术正好能满足这一要求。因此,将溶瘤病毒和介入治疗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望在肝癌的治疗中取得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 肝癌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瘤病毒联合丝裂霉素对膀胱癌细胞体内外杀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国志 谭万龙 +3 位作者 郑少斌 吴远东 谢毅 朱文辉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623-1625,1628,共4页
目的探讨溶瘤病毒与丝裂霉素联合应用对膀胱癌T-24细胞体内外生长的抑制效应和机制。方法将溶瘤病毒不同的感染复数或与丝裂霉素(0.1mg/L)联合应用,通过细胞生长抑制实验及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其对膀胱癌T-24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探讨溶瘤病毒与丝裂霉素联合应用对膀胱癌T-24细胞体内外生长的抑制效应和机制。方法将溶瘤病毒不同的感染复数或与丝裂霉素(0.1mg/L)联合应用,通过细胞生长抑制实验及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其对膀胱癌T-24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结果与单独应用相比,溶瘤病毒与低剂量的MMC联合可明显抑制T-24细胞体外生长,诱导T-24细胞凋亡,裸鼠体内肿瘤发生时间延迟,4周后肿瘤体积与单独应用时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体外处理结果一致。结论溶瘤病毒与MMC联合应用可显著增强MMC对T-24细胞的杀伤作用,进一步提高膀胱癌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 丝裂霉素 膀胱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PK抑制剂联合溶瘤病毒增强对肝癌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吴育民 杜端明 +5 位作者 刘春霖 洪跃飞 江磊昌 罗伟芝 彭尧 JOHN Bell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2231-2234,2239,共5页
目的:寻找协同增强VSVΔ51溶瘤病毒(OV)对肝癌杀伤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并探索其协同机制。方法:通过将不同机制的抗肿瘤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与VSVΔ51联合,筛选对肝癌细胞裂解能力最强的药物组合;通过体内抑瘤能力实验检测联合疗法的体内... 目的:寻找协同增强VSVΔ51溶瘤病毒(OV)对肝癌杀伤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并探索其协同机制。方法:通过将不同机制的抗肿瘤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与VSVΔ51联合,筛选对肝癌细胞裂解能力最强的药物组合;通过体内抑瘤能力实验检测联合疗法的体内抗肿瘤活性;通过电镜观测联合疗法处理后内质网的肿胀程度及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的水平,探索联合疗法协同增效的机制。结果:细胞存活实验表明,DNA-PK抑制剂M3814与VSVΔ51联合后较M3814单独给药细胞毒性明显增强,沉默靶细胞DNA-PKcs基因后也能显著增强VSVΔ51的肿瘤裂解能力(P<0.0001);体内实验表明,M3814与VSVΔ51联合治疗较单独治疗而言肿瘤抑制能力显著增强(P<0.001);电镜观测结果显示M3814与VSVΔ51联合处理靶细胞后内质网肿胀程度增加(P<0.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M3814与VSVΔ51联合治疗后的肿瘤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增加(P<0.001)。结论:M3814联合VSVΔ51可以增强内质网应激诱导肝癌细胞凋亡,有可能为肝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病毒 DNA-PK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携带lipocalin 2基因的溶瘤腺病毒对胰腺癌细胞生长的体外抑制作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彬 靳大勇 +2 位作者 王单松 刘新垣 秦新裕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57-861,共5页
目的构建携带人lipocalin 2基因且删除E1B55基因的溶瘤腺病毒,研究其体外对胰腺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利用RT-PCR技术获得lipocalin 2基因并克隆至pCA13质粒,构建pCA13-lipocalin 2。用BglⅡ从pCA13-lipocalin 2酶切出包含CMV启动... 目的构建携带人lipocalin 2基因且删除E1B55基因的溶瘤腺病毒,研究其体外对胰腺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利用RT-PCR技术获得lipocalin 2基因并克隆至pCA13质粒,构建pCA13-lipocalin 2。用BglⅡ从pCA13-lipocalin 2酶切出包含CMV启动子及lipocalin 2的表达框,将该表达框亚克隆入质粒pZD55,获得pZD55-lipocalin 2。将pZD55-lipocalin 2与pBHGE3共转染293个细胞,重组产生携带lipocalin 2的溶瘤腺病毒ZD55-lipocalin 2。经PCR和Western blot鉴定正确后,体外采用结晶紫染色和MTT法,观察其对胰腺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ZD55-lipocalin 2能在PANC-1细胞中增殖复制并表达lipocalin 2蛋白,结晶紫染色和MTT法观察到该溶瘤腺病毒能明显抑制PANC-1细胞生长。结论成功构建了携带人lipocalin 2的溶瘤腺病毒,其能明显抑制胰腺癌细胞生长,为胰腺癌治疗提供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病毒 lipocalin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瘤腺病毒肿瘤靶向治疗:从实验室到临床 被引量:11
19
作者 谭晓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69-576,共8页
过去几十年从实验室到临床对溶瘤腺病毒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有多种策略增强溶瘤腺病毒的肿瘤靶向性,包括将腺病毒基因组中参与细胞周期节点调控的功能基因(如E1A或E1B)进行突变或(和)利用肿瘤特异性启动子调控E1A基因的靶向转录调控,利... 过去几十年从实验室到临床对溶瘤腺病毒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有多种策略增强溶瘤腺病毒的肿瘤靶向性,包括将腺病毒基因组中参与细胞周期节点调控的功能基因(如E1A或E1B)进行突变或(和)利用肿瘤特异性启动子调控E1A基因的靶向转录调控,利用不同血清型腺病毒或RGD基序改变溶瘤腺病毒进入肿瘤细胞方式的靶向转导调控,以及利用细胞载体将溶瘤腺病毒传送至远处的肿瘤部位。溶瘤腺病毒作为一种载体,输送免疫调节基因或治疗性基因,通过增强抗肿瘤免疫,或引起肿瘤细胞凋亡、自杀等产生协同抗肿瘤效应。溶瘤腺病毒临床试验涉及到多种实体瘤,显示其临床应用是安全的,毒性作用轻至中度,患者能很好耐受,但有明确客观抗肿瘤反应的临床病例较少见,联合诸如化、放疗等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临床效果。未来的方向应强化溶瘤腺病毒免疫学相关机制的研究、突破妨碍溶瘤腺病毒研究的一些技术性瓶颈、优化细胞载体、提高溶瘤腺病毒远处传递的靶向性,以及寻找更具潜能的肿瘤干细胞作为靶点。此外,需要扩大临床试验的研究范围和加强与其他治疗方式特别是免疫治疗联合应用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 病毒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瘤病毒抗肿瘤临床试验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3
20
作者 何志旭 赵星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9-124,共6页
应用病毒治疗肿瘤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随着人们对各种溶瘤病毒研究的不断深入,已能够对多种病毒进行定向操作和改造,从而改变和控制病毒的行为和功能。自1991年首次对单纯疱疹病毒1型进行基因改造以来,多种基因重组的溶瘤病毒如腺病毒及... 应用病毒治疗肿瘤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随着人们对各种溶瘤病毒研究的不断深入,已能够对多种病毒进行定向操作和改造,从而改变和控制病毒的行为和功能。自1991年首次对单纯疱疹病毒1型进行基因改造以来,多种基因重组的溶瘤病毒如腺病毒及牛痘病毒等相继研制成功。至今,在全球范围内注册开展治疗肿瘤的溶瘤病毒临床试验已有百余项,有基因改造的溶瘤病毒,也有野生型或自然变异的弱毒株,涉及大多数常见的肿瘤类型。一系列的临床试验已完成,溶瘤病毒治疗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以证实,取得了许多令人鼓舞的成果。本文追踪近年来溶瘤病毒治疗肿瘤临床试验的相关研究进展,对腺病毒、呼肠孤病毒、麻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新城疫病毒及牛痘病毒等溶瘤病毒的临床试验情况、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内容进行回顾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 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