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及其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蔡晨依 孟飞龙 +2 位作者 饶琳 刘云玥 赵小立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42-1061,共20页
自2006年Takahashi和Yamanaka报道生成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以来,多能干细胞领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状态,在疾病建模、药物发现以及细胞疗法等各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促进了细胞生物学和再生医学等学... 自2006年Takahashi和Yamanaka报道生成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以来,多能干细胞领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状态,在疾病建模、药物发现以及细胞疗法等各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促进了细胞生物学和再生医学等学科的发展。目前,iPSCs技术已成为研究病理机制的重要工具,利用iPSCs技术筛选的新药物正在研发中,使用iPSCs衍生细胞的临床试验数量也在逐渐增长。iPSCs与基因编辑技术以及3D类器官相结合的最新研究进展促进了iPSCs在疾病研究中的进一步应用。本文介绍了近年来重编程方法的革新,分析了整合病毒载体系统、整合非病毒载体系统、非整合病毒载体系统以及非整合非病毒载体系统四种重编程方法的利弊;同时综述了iPSCs在疾病建模以及临床治疗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为促进iPSCs各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SCS 重编程 疾病建模 细胞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多能干细胞在儿童疾病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田智琛 尹晓娟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2-51,共10页
儿童疾病的最佳诊断和治疗依赖于对病理生理学更充分的认识,而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的出现则为儿童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iPSCs是由成熟细胞经重编程诱导而产生的具有多能性的干细胞,目前... 儿童疾病的最佳诊断和治疗依赖于对病理生理学更充分的认识,而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的出现则为儿童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iPSCs是由成熟细胞经重编程诱导而产生的具有多能性的干细胞,目前可从多种类型的体细胞(如成纤维细胞、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尿液细胞等)诱导生成。其生成过程随着各种重编程方法的改进而越来越完善,其中利用小分子进行诱导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由于具有向多种细胞分化的能力,并且结合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目前它在模拟疾病和细胞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青睐,特别是遗传性疾病,并且在临床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但在其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之前,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致瘤性、免疫原性和异质性。本文重点对iPSCs来源、重编程技术、iPSCs在儿童常见疾病中的应用、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展望等方面展开综述,以加深对iPSCs的理解,并为iPSCs在探索疾病的机制以及治疗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多能干细胞 重编程 疾病建模 细胞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重编程技术和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治疗视网膜疾病研究现状
3
作者 方绿洁(综述) 丁勇(审校) +1 位作者 梁海(审校) 黄靖邦(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64-869,共6页
随着细胞重编程技术的发展,如今我们可以通过转录因子来重编程转录组,从而使一种细胞类型转化为另一种细胞类型。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实现了将体细胞转化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s),为获得患者特异性多功能干细胞提供了可能。Shinya Y... 随着细胞重编程技术的发展,如今我们可以通过转录因子来重编程转录组,从而使一种细胞类型转化为另一种细胞类型。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实现了将体细胞转化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s),为获得患者特异性多功能干细胞提供了可能。Shinya Yamanaka及其研究小组于2006年首次发现了这项技术,最开始的iPSCs是由小鼠成纤维细胞在转录因子Oct4、Sox2、Klf4和c-Myc的作用下诱导去分化而形成。这项技术在医疗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为研究和发展治疗眼部疾病方法开创了新纪元。本文将对患者特异性iPSCs在建造三维疾病模型以及各型视网膜疾病模型,细胞替代治疗及临床试验,药物高通量筛选试验及毒性检验方面的运用进行综述,并论述直接重编程技术的进展,以及利用iPSCs和细胞重编程技术进行眼科研究的未来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 细胞重编程 视网膜 疾病建模 细胞治疗 药物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培养策略在类器官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芦瑜 席雨梦 +5 位作者 何晓明 杨少坤 张佳 王雷 何朝星 向柏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3-302,共10页
类器官作为一种良好的体外研究模型,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采用各种组织培养技术开发自组装的3D结构,类器官可重现器官固有结构中细胞的高度复杂性,因此被广泛用于研究调节机体发育和疾病的机制、高通量药物筛选及个... 类器官作为一种良好的体外研究模型,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采用各种组织培养技术开发自组装的3D结构,类器官可重现器官固有结构中细胞的高度复杂性,因此被广泛用于研究调节机体发育和疾病的机制、高通量药物筛选及个性化治疗等。为更好地重现微环境内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共培养策略已经扩展到更多的细胞类型,共培养策略的迅速发展使类器官技术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并为治疗人类疾病和再生医学开辟了新的道路。本文阐述共培养策略在类器官生成中的作用,并重点介绍不同细胞成分及微生物组与类器官共培养的应用,以期为构建开发具有更高体内模拟程度的类器官提供参考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培养 类器官 疾病建模 细胞间相互作用 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值系统的辨识、控制及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婷 赵延龙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3期319-325,共7页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关于集值系统的研究工作:在辨识方面,从不同的系统结构、不同的噪声情况和不同的集值情形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了参数解耦、比例满秩输入设计、联合可辨识、经验分布函数、递推投影辨识等有效的辨识方法...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关于集值系统的研究工作:在辨识方面,从不同的系统结构、不同的噪声情况和不同的集值情形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了参数解耦、比例满秩输入设计、联合可辨识、经验分布函数、递推投影辨识等有效的辨识方法,得到了一系列重要结果;在适应控制方面,都实现了一类集值增益系统的适应跟踪控制;在同步控制方面,提出了双时间尺度同步算法和递推投影同步算法,实现了二值量测下的多个体同步控制;在应用方面,分别将集值辨识应用到复杂疾病建模和雷达目标识别问题中,构造了新的、更为有效的统计验证方法,在低信噪比下将识别率提高了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值系统 系统辨识 自适应控制 同步控制 复杂疾病建模 雷达目标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