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的好莱坞梦想——中国早期电影接受史里的好莱坞 被引量:6
1
作者 李道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5-40,共6页
从“荷莱坞”、“荷来胡特”、“花坞”到“好莱坞”,中国人心目中的Hollywood逐渐演变成美国电影的代名词和一个流光溢彩的梦幻天堂。好莱坞的中国影迷,在物质迷恋和感官慰藉的层面上走近好莱坞。但在1949年以前,中国电影仍然企图通过... 从“荷莱坞”、“荷来胡特”、“花坞”到“好莱坞”,中国人心目中的Hollywood逐渐演变成美国电影的代名词和一个流光溢彩的梦幻天堂。好莱坞的中国影迷,在物质迷恋和感官慰藉的层面上走近好莱坞。但在1949年以前,中国电影仍然企图通过各种途径,向好莱坞学习并寻求与好莱坞之间的对话与合作,进而试图在中国境内建立另外一个“好莱坞”,最终实现中国的好莱坞梦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莱坞梦想 中国早期电影接受 HOLLYWO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山楂树之恋》看语境在电影接受中的作用
2
作者 马晶晶 苏红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84-85,共2页
电影《山楂树之恋》上映后,笔者通过实践考察与网络媒介调查等,发现《山楂树之恋》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感人至深的接受效果,笔者认为其原因在于《山楂树之恋》忽略了语境在电影语言阐释与接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恰是以此为基点,在... 电影《山楂树之恋》上映后,笔者通过实践考察与网络媒介调查等,发现《山楂树之恋》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感人至深的接受效果,笔者认为其原因在于《山楂树之恋》忽略了语境在电影语言阐释与接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恰是以此为基点,在语境理论的阐释基础上,对《山楂树之恋》静态语境与期待视野(动态语境)的两次落差进行分析,来解释《山楂树之恋》差强人意的接受效果,并力求说明语境在电影语言阐释、接受过程中的作用具有普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楂树之恋》 电影接受 静态语境 期待视野(动态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电影艺术接受的被动性 被引量:1
3
作者 修倜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4期47-53,共7页
在当今接受美学风靡一时的情况下,提出电影艺术接受具有被动性,这似乎有些不合时宜,然而这却是电影艺术接受在初始感受阶段的一个基本特征。造成电影艺术接受被动性的原因,主要在于接受客体——艺术影象的动态物象性、接受环境的黑暗封... 在当今接受美学风靡一时的情况下,提出电影艺术接受具有被动性,这似乎有些不合时宜,然而这却是电影艺术接受在初始感受阶段的一个基本特征。造成电影艺术接受被动性的原因,主要在于接受客体——艺术影象的动态物象性、接受环境的黑暗封闭性以及传达方式的单向性。本文将从这三个切入点入手,具体分析论述它们何以造成了电影艺术接受的被动性。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艺术接受 被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电影艺术接受的参与性
4
作者 修倜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3期42-47,共6页
从观众对艺术影象的感知角度来看.被动性是电影艺术接受的一个显著的基本特征。由这个基点出发,我们同时看到,在电影艺术的整个过程,即使是在被动的感知过程中,也始终离不开接受主体的积极参与。只有将被动性与参与性结合起来,才构成对... 从观众对艺术影象的感知角度来看.被动性是电影艺术接受的一个显著的基本特征。由这个基点出发,我们同时看到,在电影艺术的整个过程,即使是在被动的感知过程中,也始终离不开接受主体的积极参与。只有将被动性与参与性结合起来,才构成对电影艺术接受特性的比较完整的认识。因此,本文拟从接受主体的角度,分析论述观众是如何参与接受活动,并在对影象的审美感知及对影象审美内涵的把握中如何发挥主体的能动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艺术接受 参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与传统电影艺术本体、价值革命 被引量:6
5
作者 陈吉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13,50,共5页
国际互联网的崛起对传统的电影艺术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文章在总结了传统电影艺术与网络的结合样式之后,在电影叙事、美学、接受心理和文化等方面指出了网络给传统电影艺术带来的独特的改变。
关键词 电影叙事 真实美学 电影接受心理 后现代 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审美超越——谢晋电影创作观念略论 被引量:4
6
作者 何春耕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91-96,共6页
中国电影传统观念的主要特征为 :以突出伦理教化和政治倾向的“载道”原则为基本特点的功能观念、以“影戏”的基本规律为本体的创作观念、以“寓教于乐”的文艺创作传统为核心的接受观念 ,以及注重探索适合大众审美情趣的电影艺术创作... 中国电影传统观念的主要特征为 :以突出伦理教化和政治倾向的“载道”原则为基本特点的功能观念、以“影戏”的基本规律为本体的创作观念、以“寓教于乐”的文艺创作传统为核心的接受观念 ,以及注重探索适合大众审美情趣的电影艺术创作方法等。谢晋电影创作观念 ,上承郑正秋、蔡楚生等创立的电影创作传统 ,下开中国传统电影借鉴并融合现代电影手法的先河 ,对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实现了审美超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时代精神 审美超越 谢晋 电影创作 电影审美接受观念 电影创作观念 电影功能观念 戏剧化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接受的三层次
7
作者 陈忆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9-51,共3页
由李安执导的影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对观众的接受活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在知觉层面,影片体现了更强的纵深感、更大量的细节以及更高的逼真度;在理解层面,影片以符合高帧率技术手段的叙事方式和镜头语言来暗示意图和主题... 由李安执导的影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对观众的接受活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在知觉层面,影片体现了更强的纵深感、更大量的细节以及更高的逼真度;在理解层面,影片以符合高帧率技术手段的叙事方式和镜头语言来暗示意图和主题;在体验层面,身临其境的参与感造就了更为绵长的记忆。影片试图引导观众建立起全新的电影接受方式和习惯,观众不会全然躲藏在银幕"第四面墙"之后,而是适时调整自己的视野,调动感官,发挥想象力,深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帧率技术 电影接受 知觉 理解 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影仪式的再建构:网络媒介环境下的云观影
8
作者 武建勋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56-61,共6页
观影,是电影被生产出来后输送向观众的环节,是电影接受观众评价的过程,观众的观影体验有时能够影响一部电影的市场表现,因此观影体验的相关研究也成为电影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从观影的属性来看,观影不仅仅包含影片的放映过程,亦包括观众... 观影,是电影被生产出来后输送向观众的环节,是电影接受观众评价的过程,观众的观影体验有时能够影响一部电影的市场表现,因此观影体验的相关研究也成为电影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从观影的属性来看,观影不仅仅包含影片的放映过程,亦包括观众的观影过程,因此观影兼具内部性和外部性,内部性即观影过程中观众对于影片的观影体验,具体而言可以包括观影的形式和内容等;外部性是指观影过程非影片体验的其他因素,包括观影环境和观影功能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影体验 电影接受 形式和内容 外部性 再建构 影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