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5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的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评估斑块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薛丹丹(综述) 万兵(综述) +1 位作者 徐敬星(综述) 李红(审校)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07,共6页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发的心血管事件是全球范围内主要死因之一。冠状动脉周围脂肪(PCAT)可对斑块从形成、发展到治疗的各个阶段进行评估,这对于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评估药物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文章...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发的心血管事件是全球范围内主要死因之一。冠状动脉周围脂肪(PCAT)可对斑块从形成、发展到治疗的各个阶段进行评估,这对于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评估药物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文章主要对基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的PCAT在评估斑块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心血管事件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体层扫描在恶性淋巴瘤临床分期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群 陈龙邦 +6 位作者 王靖华 朱虹 耿怀成 褚晓源 管晓翔 宋海珠 金洁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394-397,共4页
目的:观察氟去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体层扫描(PET/CT)显像和传统分期检查方法对恶性淋巴瘤分期和治疗后再分期的影响,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视觉分析和半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比较42例病理确诊为... 目的:观察氟去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体层扫描(PET/CT)显像和传统分期检查方法对恶性淋巴瘤分期和治疗后再分期的影响,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视觉分析和半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比较42例病理确诊为恶性淋巴瘤患者传统分期检查和PET/CT对分期和治疗后再分期的符合率,以及对淋巴结区和结外病灶检出率的差异。结果:PET/CT检查与传统分期手段对分期判断的符合率分别为95.2%(40/42)和78.6%(33/42)。对淋巴结内病灶传统分期检查的检出率为88.2%(60/68),PET/CT为97.1%(66/68),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淋巴结外病灶传统分期检查的检出率为58.3%(14/24),PET/CT为91.7%(22/24),两者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PET/CT检查使TNM分期改变者9例,达21.4%,其中分期升高7例,下降2例,8例(19.0%)的治疗计划发生改变。结论:FDG PET/CT可提高恶性淋巴瘤的分期和再分期的准确率,并可提高淋巴结内外病变的检出率,这有利于更准确地制订治疗方案和预测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肿瘤分期 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体层扫描 氟去氧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计算机体层扫描的临床表现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胡裕效 张宗军 +1 位作者 朱虹 常林凤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7年第5期559-560,共2页
关键词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 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体层扫描 标准摄取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性脑炎患儿磁共振与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成像特点 被引量:2
4
作者 葛欣 李迎欣 +1 位作者 周虹 王照宇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8期1505-1507,共3页
目的分析病毒性脑炎患儿磁共振(MRI)与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成像特点。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9年9月佳木斯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79例疑似病毒性脑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MRI、CT检查,分析二者成像特点。结果79例疑似病毒性脑... 目的分析病毒性脑炎患儿磁共振(MRI)与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成像特点。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9年9月佳木斯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79例疑似病毒性脑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MRI、CT检查,分析二者成像特点。结果79例疑似病毒性脑炎患儿经MRI检查发现,多发病灶44例,单发病灶10例,共检出病灶127个,直径范围0.3~11.0 cm,其中68个病灶直径≤1.0 cm。经CT检查发现多发病灶35例、单发病灶14例,共检出病灶90个,直径范围0.8~11.0 cm,其中30个病灶直径≤1.0 cm。MRI检查准确率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漏诊率低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误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脑炎患儿病灶较小且多发,易累及基底核、丘脑、大脑半球及半卵圆中心,MRI检查对病毒性脑炎患儿微小病灶具有良好检出率,且临床诊断准确率较高,漏诊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 磁共振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盛锦华 阴泽杰 +2 位作者 吴孝义 唐瑜 黄环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03-308,295,共7页
本文对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中所选择滤波函数的不同、射线束宽度的差异、探测器的响应、数据的采样及旋转中心的偏移等因素影响图像重建质量分别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这几个因素对重建后的图像质量产生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对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中所选择滤波函数的不同、射线束宽度的差异、探测器的响应、数据的采样及旋转中心的偏移等因素影响图像重建质量分别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这几个因素对重建后的图像质量产生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在某些情况下,将会导致产生较大的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 射线束宽度 ct 取样 中心偏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联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6
作者 徐敏涛 谢起伟 +1 位作者 鲍国峰 杨洁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0年第32期6106-6107,共2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联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郑州颐和医院临床综合确诊的72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磁共振、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比较磁共振、电... 目的探讨磁共振联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郑州颐和医院临床综合确诊的72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磁共振、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比较磁共振、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诊断及两者联合诊断的检出率、漏诊率。结果磁共振联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检出率[94.44%(68/72)]高于磁共振[79.17%(57/72)]、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70.83%(51/72)];磁共振联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诊断的漏诊率[5.56%(4/72)]低于磁共振[20.83%(15/72)]、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29.17%(2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联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检出率高,漏诊率低,可作为临床诊断依据,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磁共振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漏诊 检出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X线摄影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对新生儿肺气漏的诊断价值比较 被引量:2
7
作者 高少轩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0年第25期4747-4748,共2页
目的比较数字X线摄影(DR)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新生儿肺气漏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在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经临床和影像学诊断为肺气漏的52例新生儿,均接受DR和CT检查。对比DR与CT诊断新生儿肺气漏的准确性。结... 目的比较数字X线摄影(DR)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新生儿肺气漏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在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经临床和影像学诊断为肺气漏的52例新生儿,均接受DR和CT检查。对比DR与CT诊断新生儿肺气漏的准确性。结果52例新生儿肺气漏中,22例为气胸,占42.31%,12例肺间质气肿,占23.08%,18例纵隔气肿,占34.62%;DR检出气胸16例,肺间质气肿9例,纵隔气肿16例;DR检查发现气胸主要伴有同侧肺透光度上升,肺尖、肺外侧、肺底及心缘旁条带状透亮带表现;纵隔气肿主要伴有上纵隔旁或纵隔内条形透亮带表现;肺间质气肿主要表现为经肺门向外分布条状、囊柱状透亮带;CT检查可清晰显示间质积气泡样,线条样透亮影,并可见透亮影内包绕肺小血管影。CT检出气胸21例,肺间质气肿10例,纵隔气肿18例。CT检查准确性及Kappa指数均高于D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较于DR检查,CT能显著提高对新生儿肺气漏的诊断准确性,为临床定位病变部位、监测病情、区分疾病类型及对症治疗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肺气漏 数字X线摄影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检查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在急性胰腺炎局部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晓东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0年第31期5908-5910,共3页
目的比较磁共振检查(MRI)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急性胰腺炎(AP)局部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7年5月至2019年4月登封市中医院收治的伴有局部并发症的97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接受MRI和CT检查,比较MRI... 目的比较磁共振检查(MRI)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急性胰腺炎(AP)局部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7年5月至2019年4月登封市中医院收治的伴有局部并发症的97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接受MRI和CT检查,比较MRI和CT对AP局部并发症的检出率,分析各并发症的MRI和CT表现。结果穿刺液检查或最终病理结果显示,97例受检者中急性坏死性积聚(ANC)患者32例,包裹性坏死(WON)患者36例,胰腺假性囊肿(PPC)患者21例,APFC患者8例。MRI对AP局部并发症的检出率为91.75%,与CT检查的90.7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WON的检出率为97.22%,高于CT检查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PPC的检出率为66.67%,低于CT检查的9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C的MRI表现为T 1WI表现为低信号区,呼吸门控T 2WI图像上表现为高信号区,增强后T 1WI图像上为无增强区;WON的MRI表现为包裹性、形态规则的液性造影,增强后脓肿壁明显强化;PPC的MRI影像常呈椭圆形、圆形或不规则形,增强扫描后未见强化;APFC的MRI表现为T 1WI低信号,T 2WI高信号,增强扫描后无强化。结论MRI可准确鉴别病灶内脂肪、坏死组织,CT检查可清晰显示病灶内气泡,二者在AP局部并发症的诊断中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临床可联合应用,便于及早诊断,及时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检查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急性胰腺炎 局部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和CT融合显像诊断颈淋巴结转移癌 被引量:4
9
作者 刘雄 李湘平 +2 位作者 李晓华 王全师 吴湖炳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27-230,共4页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18-Fluorine Fluorodeoxyglucose,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CT融合显像在颈淋巴结转移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17例颈部肿块病人,CT或MRI发现可疑病变28处,其中鼻咽癌放射...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18-Fluorine Fluorodeoxyglucose,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CT融合显像在颈淋巴结转移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17例颈部肿块病人,CT或MRI发现可疑病变28处,其中鼻咽癌放射治疗后6例,肺癌治疗后3例,甲状腺癌手术后3例,下咽癌放疗后1例,不明原发灶4例,行全身或颈部PET-CT检查,其结果与临床病理报告对照。结果17例患者,共28处PET-CT显像阳性20例,阴性8例;对照病理结果,假阳性1例,假阴性1例,18F-FDGPET-CT诊断颈淋巴结转移癌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95.0%,87.5%,92.9%。结论18F-FDGPET-CT结合PET提供肿瘤代谢图像,CT提供解剖图像,在颈淋巴结转移癌的诊断及监测复发方面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淋巴结转移癌 显像诊断 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18F-脱氧葡萄糖 PET-ct显像 临床病理报告 放射治疗后 不明原发灶 诊断价值 融合显像 颈部肿块 甲状腺癌 ct检查 病理结果 ct诊断 临床价值 FDG MRI 鼻咽癌 手术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在尘肺诊断上的应用的临床价值
10
作者 别建华 《环球中医药》 CAS 2015年第S2期170-170,共1页
目的对采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的X线断层扫描方式,对尘肺疾病的临床诊断中的价值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对疑似患有尘肺疾病的患者共80例.按照随机平均的原则划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胸部常规的X线平片法进行诊断.而实验组的... 目的对采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的X线断层扫描方式,对尘肺疾病的临床诊断中的价值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对疑似患有尘肺疾病的患者共80例.按照随机平均的原则划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胸部常规的X线平片法进行诊断.而实验组的患者则基于此方法采用电子计算机X线的断层扫描方式进行诊断。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采用不同诊断方式的两组患者.结果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实验组患者得到更精确的诊断。两组患者相应数据的比较发现,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的X线断层扫描进行尘肺疾病的诊断.具有良好的效果.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计算机 X线断层扫描 尘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与磁共振检查对小儿脑性瘫痪的诊断价值
11
作者 许波 《中国社区医师》 2023年第8期100-102,共3页
目的:分析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磁共振检查对小儿脑性瘫痪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1年10月成武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CT检查,观察... 目的:分析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磁共振检查对小儿脑性瘫痪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1年10月成武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CT检查,观察组给予磁共振检查。比较两组小儿脑性瘫痪检出率、病理学诊断结果、患病类型检出情况。结果:观察组小儿脑性瘫痪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 6)。两组脑积水、脑膜炎、脑缺血、脑白质异常诊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漏诊率低于对照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检查诊断小儿脑性瘫痪的整体价值更为突出,总体效果优于CT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脑性瘫痪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X线摄影、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及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原发性骨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探讨
12
作者 王霞林 《中国社区医师》 2022年第32期95-97,共3页
目的:探讨数字化X线摄影(DR)、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原发性骨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澧县人民医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36例骨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6例患者均进行DR、CT、MRI检查,将检查... 目的:探讨数字化X线摄影(DR)、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原发性骨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澧县人民医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36例骨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6例患者均进行DR、CT、MRI检查,将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分析3种影像学技术在良、恶性骨肿瘤诊断方面的价值。结果:36例骨肿瘤患者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22例为良性肿瘤,14例为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包括骨巨细胞瘤12例,脂肪瘤2例,骨血管瘤1例,非骨化性纤维瘤3例,软骨母细胞瘤3例,黏液纤维瘤1例;恶性肿瘤包括骨肉瘤7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淋巴瘤2例,长骨造釉细胞瘤2例。DR、CT、MRI对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MRI对原发性良性骨肿瘤的诊断符合率高于D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R、CT和MRI技术在原发性骨肿瘤的临床诊断中各有优缺点,在良性骨肿瘤的诊断方面MRI和CT的诊断价值优于DR,所以掌握这3种不同影像类技术的特点,临床合理选择应用,有助于提高原发性骨肿瘤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X线摄影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骨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泽exaCTU——工业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
13
《汽车制造业》 2018年第1期19-19,共1页
温泽exaCTU是一款通用设计型设备,它的设计可使每一个用户都能选用合适的X射线源及探测器来定制自己的工业CT系统。135~450kV的射线源及相应的所有需求都可在机器内部进行配置。高性能的射线源为这款CT系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能量与灵... 温泽exaCTU是一款通用设计型设备,它的设计可使每一个用户都能选用合适的X射线源及探测器来定制自己的工业CT系统。135~450kV的射线源及相应的所有需求都可在机器内部进行配置。高性能的射线源为这款CT系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能量与灵活性。作为平稳系统而提供,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功率和灵活性。exaCTU可扫描更大密度的大零件,exaCTU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设备适用于所有需要以无损和实时的方式测试和评估内外部数据的工件,尤其适合于由塑料、复合材料、陶瓷、轻合金和钢材等制造的零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 工业ct系统 扫描系统 X射线源 成像设备 外部数据 复合材料 设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在印制电路板失效分析中的应用
14
作者 方树森 周波 +2 位作者 李星星 吴俊明 何骁 《印制电路信息》 2023年第4期50-54,共5页
在印制电路板(PCB)的品质检测和失效分析等过程中,大量高价值样品需优先对缺陷点进行精准的无损定位,确认缺陷现象和失效模式,经评估后才能确定是否需要开展破坏性分析。工业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作为一种无损检测方法,可在不接... 在印制电路板(PCB)的品质检测和失效分析等过程中,大量高价值样品需优先对缺陷点进行精准的无损定位,确认缺陷现象和失效模式,经评估后才能确定是否需要开展破坏性分析。工业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作为一种无损检测方法,可在不接触和不破坏PCB样品的前提下,以二维断层图像或三维立体图像的形式,清晰获取PCB内部结构、缺损状况等信息,无损地完成PCB开路、短路、爆板分层等缺陷分析及内层图形尺寸测量,对PCB的失效分析、质量控制和生产工艺提升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印制电路板 失效分析 无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的煤炭可选性分析研究
15
作者 李飞 董宪姝 +2 位作者 樊玉萍 贺斌 孙冬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4-6,共3页
介绍基于X射线计算机断层(X-CT)扫描技术的煤炭可选性分析方法,其优点是低成本、低耗时、安全性高和准确性高。对于选煤厂,这种方法可以指导现场及时的调整分选方法,并显著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煤炭可选性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X-ct) ct 密度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计算机从肝癌CT图象中提取病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培军 孔庆德 +2 位作者 段承祥 徐友福 徐建华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CAS 1993年第1期20-23,共4页
本文研究肝癌的CT图象的计算机处理方法。预处理应用领域八点平均法加门限处理,既能消除图象噪声,又不影响图象的清晰度。应用开窗技术选取灰度区间门限。应用梯度算子、拉普拉斯算子提取二值图象的阶跃边缘,效果较好。对经过图象分割... 本文研究肝癌的CT图象的计算机处理方法。预处理应用领域八点平均法加门限处理,既能消除图象噪声,又不影响图象的清晰度。应用开窗技术选取灰度区间门限。应用梯度算子、拉普拉斯算子提取二值图象的阶跃边缘,效果较好。对经过图象分割和边缘检测后的图象进行抑制背景的处理,使肝癌病灶从CT图象中提取出来,从而能更清楚和更客观地观察病灶的边缘、形状特征,并为对病灶作纹理分析、形状分析,建立肝癌诊断的专家系统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计算机 肝肿瘤 ct 病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在胸部肿瘤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17
作者 余小冬 杨瑞森 +1 位作者 王国范 宋萍萍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58-60,共3页
关键词 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胸部肿瘤 诊断 治疗 ct 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CT扫描联合灌注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
18
作者 庞宇菲 梁宁 常银江 《淮海医药》 2025年第1期13-17,22,共6页
目的:探讨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CT)扫描联合灌注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前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某院2021年1月—2024年1月接受肺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25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增强CT... 目的:探讨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CT)扫描联合灌注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前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某院2021年1月—2024年1月接受肺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25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增强CT扫描、灌注成像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不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状态患者增强CT扫描及灌注成像参数,ROC分析增强CT扫描联合灌注成像对NSCLC术前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结果: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显示,125例NSCLC患者中Ⅰ期74例(59.20%),Ⅱ期51例(40.80%);出现淋巴结转移27例(21.60%),未出现淋巴结转移98例(78.40%)。Ⅱ期患者平扫期CT值及灌注成像血流量、血容量、表面通透性高于Ⅰ期,动脉期CT强化值、灌注成像平均通过时间低于Ⅰ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分期患者静脉期CT强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平扫期CT值及灌注成像血流量、血容量、表面通透性高于未转移患者,动脉期CT强化值、灌注成像平均通过时间低于未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淋巴结转移状态患者静脉期CT强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显示,增强CT扫描联合灌注成像评估NSCLC患者术前临床分期的AUC为0.964(95%CI:0.937~0.991,P<0.001),特异度为0.843,灵敏度为0.946;评估NSCLC患者术前淋巴结转移状态的AUC为0.954(95%CI:0.912~0.995,P<0.001),特异度为0.926,灵敏度为0.878。结论:增强CT扫描联合灌注成像对NSCLC患者术前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状态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灌注成像 淋巴结转移 评估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扫描在肾透明细胞癌假包膜完整性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苏磊 刘毅 +2 位作者 冉祥英 来庆国 梁家正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64-66,共3页
目的 分析CT扫描成像在肾透明细胞癌假包膜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病理检查确诊、肿瘤直径≤7 cm的肾透明细胞癌患者136例,采用腹部CT扫描和组织病理检查评价假包膜完整性。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病理检查与CT扫描评估假包膜的一... 目的 分析CT扫描成像在肾透明细胞癌假包膜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病理检查确诊、肿瘤直径≤7 cm的肾透明细胞癌患者136例,采用腹部CT扫描和组织病理检查评价假包膜完整性。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病理检查与CT扫描评估假包膜的一致性。结果 136例CT扫描结果显示,假包膜完整96例,假包膜不完整36例,无明显假包膜4例。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假包膜完整97例,假包膜不完整32例,无明显假包膜7例。经Kappa检验,CT扫描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性高(Kappa=0.745)。结论 大多数肾透明细胞癌有明显的假包膜;CT扫描能够评估肿瘤边缘和假包膜的完整性,CT扫描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透明细胞癌 肿瘤假包膜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后平滑肌肉瘤CT诊断——2025年读片窗(3)
20
作者 王龙胜 《安徽医学》 2025年第3期400-401,共2页
1病史摘要。患者,女,53岁,反复右侧腰部酸胀三年,加重半月。患者三年前开始出现右侧腰部酸胀不适,半月前患者自觉疼痛加重,体检:体温36.7℃、脉搏86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82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精神可。双肺呼吸... 1病史摘要。患者,女,53岁,反复右侧腰部酸胀三年,加重半月。患者三年前开始出现右侧腰部酸胀不适,半月前患者自觉疼痛加重,体检:体温36.7℃、脉搏86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82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精神可。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正常,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不亢进,移动性浊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 平滑肌肉瘤 影像诊断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