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全要素电力效率评价与分解模型 被引量:4
1
作者 檀勤良 孙恒 张兴平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4期105-111,16,共7页
主要研究中国区域全要素电力效率及其驱动因素,探讨全要素电力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为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应用数据包络分析理论建立了区域全要素电力效率评价模型;基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建立了全要素电力... 主要研究中国区域全要素电力效率及其驱动因素,探讨全要素电力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为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应用数据包络分析理论建立了区域全要素电力效率评价模型;基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建立了全要素电力效率分解模型,以探讨全要素电力效率变化的驱动因素;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探讨全要素电力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以1995—2008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为样本,测算了区域全要素电力效率,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快的区域全要素电力效率比较高,基于一般矩估计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中国区域全要素电力效率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呈正相关关系,但与产业结构呈负相关关系;全要素电力效率分解模型的结果表明,除湖南外,其他区域的技术水平在提高。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政策建议价值,即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是提高中国区域全要素电力效率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全要素电力效率 数学规划 一般矩估计 因素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规制下电力行业效率的时空演化与驱动机制
2
作者 安博文 李春玉 +1 位作者 谷欣然 刘伟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4-178,共5页
文章基于2006—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U-SBM-NS模型测算电力行业效率,综合运用GIS技术、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arkov链和分位回归模型考察中国电力行业效率的空间分布格局、地区差异来源、空间转移路径和驱动机制。结果显示... 文章基于2006—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U-SBM-NS模型测算电力行业效率,综合运用GIS技术、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arkov链和分位回归模型考察中国电力行业效率的空间分布格局、地区差异来源、空间转移路径和驱动机制。结果显示:中国电力行业效率提升存在滞后性,“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电力行业发展依次经历了变革阶段、强化阶段和上升阶段,发电效率是拉低电力行业效率的主要原因;中国电力行业效率非均衡特征显著,电力行业一体化发展易受地区制约,地区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最大且出现过极化现象;中国电力行业效率易受经济规模、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城市化和对外开放等因素影响,电力行业效率的驱动机制存在水平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行业效率 环境规制 非均衡特征 驱动机制 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力工业厂网分开改革对火电企业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7
3
作者 赵晓丽 马骞 马春波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4-192,共9页
2002年中国电力工业打破垂直一体化垄断经营模式,实施了"厂网分开"的电力工业改革。这次改革主要目的之一是通过引入竞争,提高电力企业效率。这一改革目的是否实现?本文对此进行了实证分析。运用DEA方法中的CCR模型和C2GS2模... 2002年中国电力工业打破垂直一体化垄断经营模式,实施了"厂网分开"的电力工业改革。这次改革主要目的之一是通过引入竞争,提高电力企业效率。这一改革目的是否实现?本文对此进行了实证分析。运用DEA方法中的CCR模型和C2GS2模型,研究了改革前后火电厂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变化;并对参与2002年电力工业改革的电厂和未参与改革的独立发电厂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认为,2002年的中国电力体制改革有效地促进了火电企业综合效率的提高。其中,纯技术效率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与独立发电厂相比,改革后划归到五大电源集团公司的电厂规模效率却呈现相对下降趋势,本文对此进行了原因分析,并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工业改革 厂网分开 电力企业效率 火力发电厂 D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电力消费效率省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4
作者 唐要家 谢远祥 《区域经济评论》 2013年第5期65-70,共6页
电力消费效率是影响一个地区电力供应与经济增长协调性的重要因素,对2003─2007年全国27个省份的全要素工业电力消费效率及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表明:地区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制度条件三者之间能否形成有效的匹配是决定电力消费效率的重... 电力消费效率是影响一个地区电力供应与经济增长协调性的重要因素,对2003─2007年全国27个省份的全要素工业电力消费效率及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表明:地区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制度条件三者之间能否形成有效的匹配是决定电力消费效率的重要基础。中国电力消费效率提高的主要阻碍是电力资源配置和地方产业发展中的政府管制与行政干预。因此,深化市场化导向的电力体制改革和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体制,实现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制度条件之间的协调,是实现电力供需平衡和电力消费效率提高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消费效率 省际差异 制度 市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绿色信贷和碳权交易的协同效应与电力市场效率提升 被引量:6
5
作者 徐慎晖 《金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62-71,共10页
为研究“双碳”背景下绿色信贷和碳权交易的协同效应能否提升电力市场效率,基于消费者剩余理论,以我国2012—2021年18个省份数据为样本,构建实证模型从整体和分区域角度检验协同效应的影响程度。结果发现:(1)绿色信贷和碳权交易的协同... 为研究“双碳”背景下绿色信贷和碳权交易的协同效应能否提升电力市场效率,基于消费者剩余理论,以我国2012—2021年18个省份数据为样本,构建实证模型从整体和分区域角度检验协同效应的影响程度。结果发现:(1)绿色信贷和碳权交易的协同效应对电力市场效率提升产生促进作用;(2)东部与非东部地区绿色信贷和碳权交易的协同效应在对电力市场效率提升程度上存在区域性差异;(3)协同效应在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水平、金融结构程度、创新发展水平与能源结构水平的条件约束下提升了电力市场效率,而降低碳强度水平是避免电力市场效率弱化的举措。因此,建议从政策角度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加强交易监管,推动电力市场一体化建设;从企业角度加强跨区合作,提升发电减碳技术;从市场角度构建各省份和国家碳权交易平台,加强电力与金融两市场联动,构建完善的能源金融衍生市场交易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背景 绿色金融 绿色信贷 碳权交易 协同效应 电力市场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重提高电力能源效率
6
作者 智达 《农村电气化》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1-1,共1页
关键词 电力工业 电力企业 经济效益 电力法》 可持续发展 火电厂 电力能源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工业电能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喜平 仇乐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1-76,共6页
传统的单要素电耗强度指标,不能很好地反映真实的电能效率,因此,采用DEA方法,测算了1998—2007年中国33个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电力能源利用效率;利用Tobit模型分析了电能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工业行业电能利用效率普遍偏... 传统的单要素电耗强度指标,不能很好地反映真实的电能效率,因此,采用DEA方法,测算了1998—2007年中国33个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电力能源利用效率;利用Tobit模型分析了电能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工业行业电能利用效率普遍偏低,在样本期内没有明显地收敛趋势。行业结构、技术进步与电能效率正相关,行业集中度、电力价格与电能效率负相关,产权结构的影响则呈现出波动特征。优化行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保持行业适度竞争、深化电价改革有助于工业电能效率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消费效率 工业行业 DEA TOBI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经济增长对电力消费的阈值效应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科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31-41,共11页
本文运用阈值协整模型揭示了我国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电力使用效率、电力价格因经济周期性波动而具有的长期非线性关系,主要结论为:(1)我国经济增长对电力消费的阈值效应的机制转移发生在人均GDP增长率等于7.479%和9.184%处;... 本文运用阈值协整模型揭示了我国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电力使用效率、电力价格因经济周期性波动而具有的长期非线性关系,主要结论为:(1)我国经济增长对电力消费的阈值效应的机制转移发生在人均GDP增长率等于7.479%和9.184%处;(2)整个样本期间,经济增长显著推动了电力消费增长,电力使用效率的提高则是抑制电力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以"退二进三"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表现出了对电力消费的"节电红利"现象,但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其效应值存在显著差异;(3)当经济增长处于7.479~9.184%的适度增长区间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具有最大的"节电红利"效应;(4)电价的扭曲削弱了价格机制对电力消费的引导和配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消费 经济周期 电力使用效率 阈值协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钢铁联合企业电力模型的分析研究
9
作者 刘精宇 常勇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719-1721,1737,共4页
电力是钢铁企业生产中的重要能源,对整个流程的作业举足轻重.建立了4种钢铁企业的电力和蒸汽发电技术的模型,应用投入产出法对这些动力设备转换模式的模型进行了能源输入、电输出量,蒸汽轮机、燃气轮机、燃煤锅炉余热回收率分析,结合实... 电力是钢铁企业生产中的重要能源,对整个流程的作业举足轻重.建立了4种钢铁企业的电力和蒸汽发电技术的模型,应用投入产出法对这些动力设备转换模式的模型进行了能源输入、电输出量,蒸汽轮机、燃气轮机、燃煤锅炉余热回收率分析,结合实际的数据对3家典型钢铁企业的电转换率、余热余能回收率和整体转换效率进行了比较,并对这些模型进行了探讨.这些模型的建立对钢铁企业的电力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入产出法 电力转化效率 蒸汽发电 余热回收效率 整体转化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Nafion/SiO_2复合膜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柳东东 林茂才 +1 位作者 管涛 余晴春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55-459,共5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Nafion117/SiO2复合膜.工艺研究表明:复合膜制备过程中,加入的MeOH与TEOS比例基本不影响复合膜的阻钒性能.但如以水解时间10 min,水解完成后自然晾干24 h制备的复合膜,则其VO2+的渗透率最低,为4.27×10-9cm2/s,...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Nafion117/SiO2复合膜.工艺研究表明:复合膜制备过程中,加入的MeOH与TEOS比例基本不影响复合膜的阻钒性能.但如以水解时间10 min,水解完成后自然晾干24 h制备的复合膜,则其VO2+的渗透率最低,为4.27×10-9cm2/s,比Nafion117膜的渗透率降低了52倍.SEM测试表明,经自然晾干的复合膜,其中SiO2晶粒长大,并填充了Nafion膜中大部分的孔洞.以其作隔膜组装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单电池),测试表明膜掺杂后电池的电力效率提高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钒液流电池 渗透率 二氧化硅 电力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iciency analysis of trilateral-cycle power systems for waste heat recovery-to-power generation
11
作者 Habeeb A.AJIMOTOK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2期3160-3170,共11页
Numerous innovative heat recovery-to-power technologies have been resourcefully and technologically exploited to bridge the growing gap between energy needs and its sustainable and affordable supply.Among them,the pro... Numerous innovative heat recovery-to-power technologies have been resourcefully and technologically exploited to bridge the growing gap between energy needs and its sustainable and affordable supply.Among them,the proposed trilateral-cycle(TLC) power system exhibits high thermodynamic efficiency during heat recovery-to-power from low-to-medium temperature heat sources.The TLCs are proposed and analysed using n-pentane as working fluid for waste heat recovery-to-power generation from low-grade heat source to evaluate the thermodynamic efficiency of the cycles.Four different single stage TLC configurations with distinct working principles are modelled thermodynamically using engineering equation solver.Based on the thermodynamic framework,thermodynamic performance simulation and efficiency analysis of the cycles as well as the exergy efficiencies of the heating and condensing processes are carried out and compared in their efficienc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mple TLC,recuperated TLC,reheat TLC and regenerative TLC operating at subcritical conditions with cycle high temperature of 473 K can attain thermal efficiencies of 21.97%,23.91%,22.07% and 22.9%,respectively.The recuperated TLC attains the highest thermodynamic efficiency at the cycle high temperature because of its lowest exergy destruction rates in the heat exchanger and condenser.The efficiency analysis carried out would assist in guiding thermodynamic process development and thermal integration of the proposed cy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lateral cycle waste heat recovery-to-power generation thermodynamic performance simulation efficiency analysis process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