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喷油策略对甲醇/PODEn双燃料压燃燃烧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张鼎成 张光德 陈书郅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3-520,共8页
为提高直喷柴油发动机的缸内燃烧效率,降低污染物的排放,研究了不同喷油策略下的甲醇/PODEn混合燃料燃烧、排放特性。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和仿真分析软件Converge,对某款预混压燃燃烧(PCCI)的直喷柴油发动机进行三维建模;在发动机... 为提高直喷柴油发动机的缸内燃烧效率,降低污染物的排放,研究了不同喷油策略下的甲醇/PODEn混合燃料燃烧、排放特性。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和仿真分析软件Converge,对某款预混压燃燃烧(PCCI)的直喷柴油发动机进行三维建模;在发动机转速为1200 r/min,在进气压力100kPa、进气温度340.6 K的低负荷初始工况下,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表明:采用单次喷油时,提前喷油能够大幅提升缸压峰值和比放热峰值,使燃油利用率增加,且主要污染物显著减少;但过早喷油,反应速率加快,污染排放增多。采用2次喷油时,随着预喷时刻的提前,预喷、主喷的正时间隔变长,缸压曲线变化不大;比放热曲线出现2个峰值,峰值略微降低,且喷射时刻(曲轴转角,CA)提前;与各自的质量排放峰值比较,碳烟(Soot)、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的质量排放,分别降低了6.89%、5.41%、23.31%;优化后的预喷、主喷的CA为-27°、-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喷柴油发动机 预混压燃燃烧(PCCI) 甲醇/poden双燃料 喷油策略 燃烧排放特性 燃油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用甲醇双燃料发动机燃烧与缸内热负荷试验
2
作者 刘利军 钱跃华 +1 位作者 任雪美 刘博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54,共6页
基于船用甲醇双燃料发动机开展甲醇进气道喷射缸内引燃技术的试验研究,重点对甲醇和柴油模式下的燃烧和缸内热负荷情况进行了比较和分析。通过试验结果发现,发动机75%负荷及以下甲醇模式的滞燃期变长,燃烧持续期变短,同时其涡轮前排气... 基于船用甲醇双燃料发动机开展甲醇进气道喷射缸内引燃技术的试验研究,重点对甲醇和柴油模式下的燃烧和缸内热负荷情况进行了比较和分析。通过试验结果发现,发动机75%负荷及以下甲醇模式的滞燃期变长,燃烧持续期变短,同时其涡轮前排气温度明显降低。同时通过缸盖和缸套温度场的测试结果分析发现甲醇模式的缸盖和缸套温度总体上明显降低,但在局部位置由于燃烧不均匀产生较大温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用发动机 甲醇 柴油 双燃料 燃烧 热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醇掺水量对船用双燃料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刘真余 卢莉莉 +4 位作者 郭宗伟 姚崇 宋恩哲 辛强之 贾宝富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72-77,共6页
甲醇因其高能量密度和低排放特性被应用于船用发动机,而甲醇掺水可以进一步降低排放。对1台8缸船用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上进行了推进特性试验研究,并建立了一维整机模型,通过对比试验和仿真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基于模型研究了不... 甲醇因其高能量密度和低排放特性被应用于船用发动机,而甲醇掺水可以进一步降低排放。对1台8缸船用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上进行了推进特性试验研究,并建立了一维整机模型,通过对比试验和仿真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基于模型研究了不同甲醇掺水量对发动机燃烧性能、经济性和排放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负荷下,随着甲醇掺水量的增加,缸压和放热率降低,点火延迟滞后,燃烧持续期缩短,CA50在高负荷下提前,在低中负荷下滞后;等效油耗率增加,输出功率和热效率降低;NO_(x)、HC和Soot排放减少,CO排放在低负荷下增加,在中高负荷下减少。该仿真结果为掺水甲醇在甲醇动力船舶上的应用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 甲醇掺水量 发动机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排气门正时对高比例甲醇-汽油混合燃料燃烧和排放的影响研究
4
作者 宫艳峰 钱丁超 +3 位作者 马赫阳 刘铭礼 解方喜 孟祥龙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7,26,共7页
采用自行开发的可变气门机构,在高压缩比点燃式发动机上进行了试验,研究了排气门正时对高甲醇掺烧比甲醇-汽油发动机燃烧和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提前排气门正时会使燃烧开始时刻(CA5)滞后,燃烧持续期延长,结合点火正时后,燃烧相位得到... 采用自行开发的可变气门机构,在高压缩比点燃式发动机上进行了试验,研究了排气门正时对高甲醇掺烧比甲醇-汽油发动机燃烧和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提前排气门正时会使燃烧开始时刻(CA5)滞后,燃烧持续期延长,结合点火正时后,燃烧相位得到改善;在排气门正时结合最佳点火正时下,等效有效比油耗(b e)和NO x排放都得到明显改善,在最佳点火正时下,排气门正时前移可以使M50,M75和M100的最佳b e分别降低7.39%,11.06%和18.72%,NO x排放量分别降低34.5%,19.6%和23.9%;提高甲醇添加量可以提高经济性,降低HC排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气门正时 甲醇 汽油 双燃料发动机 燃油经济性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醇替代率对两段喷射F-T柴油/甲醇双燃料发动机排放的影响
5
作者 陈尧 王铁 +2 位作者 陈东东 乔天佑 杨甜甜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9-166,共8页
以一台高压共轨柴油机为基础,在进气歧管处加装甲醇喷射系统,同时缸内两段直喷(预喷+主喷)煤制费托合成柴油(F-T柴油),搭建F-T柴油/甲醇(F/M)双燃料发动机试验台架,在转速为2 000 r/min,负荷为25%,50%,75%和100%的工况下分别探究甲醇替... 以一台高压共轨柴油机为基础,在进气歧管处加装甲醇喷射系统,同时缸内两段直喷(预喷+主喷)煤制费托合成柴油(F-T柴油),搭建F-T柴油/甲醇(F/M)双燃料发动机试验台架,在转速为2 000 r/min,负荷为25%,50%,75%和100%的工况下分别探究甲醇替代率对发动机排放性能的影响,同时为实现F-T柴油/甲醇反应活性控制压燃模式探寻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在中高负荷下,F/M双燃料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较好;与单燃料压燃模式相比,F/M双燃料燃烧模式的HC,CO,Soot,甲醇和甲醛排放量均有所增加,且随着甲醇替代率的增大而增加,随着负荷的升高而下降;CO_(2),NO_(x)和NO的排放量随着甲醇替代率的增大而减小,随着负荷的升高而增加;NO_(2)的排放量随着甲醇替代率和负荷的增大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T柴油 甲醇 两段喷射 双燃料 替代率 排放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的性能 被引量:16
6
作者 汪洋 蒋宁涛 +3 位作者 郑尊清 尧命发 董明哲 张铎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2004年第5期451-454,共4页
在一台柴油机基础上,采用气道口电控喷射甲醇,缸内柴油引燃甲醇的方式,开发了电控甲醇/柴油双燃料样机,并通过发动机台架实验,研究了柴油/甲醇双燃料燃烧模式在燃烧特性、燃油经济性及排放性能方面的特点.与原发动机相比,双燃料模式的... 在一台柴油机基础上,采用气道口电控喷射甲醇,缸内柴油引燃甲醇的方式,开发了电控甲醇/柴油双燃料样机,并通过发动机台架实验,研究了柴油/甲醇双燃料燃烧模式在燃烧特性、燃油经济性及排放性能方面的特点.与原发动机相比,双燃料模式的最高爆发压力下降,压力升高率上升,排烟和NOx大幅度下降,但THC和CO排放均升高.该方法能使甲醇喷射量得到精确控制以便燃烧达到最佳状态,是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可行的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双燃料发动机 燃烧特性 燃油经济性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工作区域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宋睿智 王利军 +1 位作者 张志进 刘圣华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10,共4页
在TY1100单缸柴油机的进气管上安装了电控甲醇喷射装置,采用柴油引燃甲醇双燃料工作模式,开展了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工作区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双燃料发动机存在由熄火界限、工作粗暴界限和碳烟排放界限三者组成的工作区域。在此... 在TY1100单缸柴油机的进气管上安装了电控甲醇喷射装置,采用柴油引燃甲醇双燃料工作模式,开展了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工作区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双燃料发动机存在由熄火界限、工作粗暴界限和碳烟排放界限三者组成的工作区域。在此区域内,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的万有特性曲线中最经济区域位于发动机中高转速和中高负荷区,且随着引燃柴油量的增加向发动机高转速区域移动。随着甲醇质量分数的增加,发动机NOx和碳烟排放可以同步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柴油 甲醇 工作区域 双燃料发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燃油量对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燃烧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8
作者 王利军 邹洪波 +1 位作者 宋睿智 刘圣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17-520,542,共5页
在一台TY1100单缸柴油机的进气管上安装了一套电控甲醇喷射装置,采用柴油引燃甲醇方式,开展了引燃油量对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燃烧特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平均有效压力和转速下,随着引燃油量的减少,双燃料燃烧的滞燃期延长,... 在一台TY1100单缸柴油机的进气管上安装了一套电控甲醇喷射装置,采用柴油引燃甲醇方式,开展了引燃油量对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燃烧特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平均有效压力和转速下,随着引燃油量的减少,双燃料燃烧的滞燃期延长,主燃期缩短,缸内气体最高爆发压力和最大压力升高率在高负荷时增加,放热率曲线第1峰值增大,第2峰值减小,表明预混燃烧量增加而扩散燃烧量减少;高负荷时放热率曲线型心向上止点靠近,燃烧等容度提高,燃油经济性改善;提高转速和增大供油提前角,最大放热率和最大压力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燃油量 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 燃烧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甲醇双燃料发动机能量平衡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韩国鹏 姚安仁 +5 位作者 姚春德 王全刚 王斌 危红媛 吴涛阳 刘美娟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3-191,共9页
以加装了甲醇喷射系统的玉柴YC4D120-30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柴油/甲醇双燃料(DMDF)燃烧模式的能量平衡模型;在1,660,r/min、420,N·m和1,660,r/min、105,N·m两个工况点进行了纯柴油(D)模式和DMDF模式能量平衡分析,结果表明... 以加装了甲醇喷射系统的玉柴YC4D120-30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柴油/甲醇双燃料(DMDF)燃烧模式的能量平衡模型;在1,660,r/min、420,N·m和1,660,r/min、105,N·m两个工况点进行了纯柴油(D)模式和DMDF模式能量平衡分析,结果表明:大负荷时甲醇对柴油的替换比低于理论值,主要原因是双燃料燃烧模式的冷却损失比相应的纯柴油模式低;在小负荷时甲醇对柴油的替换比高于理论值,主要原因是双燃料燃烧的不完全燃烧损失随负荷降低而大幅增加.在1,660,r/min各个负荷下进行了甲醇替代率试验,结果表明:双燃料燃烧模式的冷却损失均低于纯柴油模式,且随着替代率增加冷却损失进一步降低.在1,660,r/min、420,N·m工况点进行了不同甲醇温度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替代率下,替换比随着甲醇温度的提高而降低.这些现象都与双燃料燃烧模式下发动机的能流分布有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燃料发动机 能量平衡 甲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燃柴油量对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性能和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邹洪波 王利军 刘圣华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22-427,共6页
在一台TY1100型直喷柴油机上,开展了引燃柴油量对柴油引燃甲醇双燃料发动机性能和排放影响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引燃柴油比例为28.9%~48.2%时,发动机可获得较好的动力性,甲醇质量掺比可达73.3%~83.2%。与原柴油机相比,双燃料发动机的... 在一台TY1100型直喷柴油机上,开展了引燃柴油量对柴油引燃甲醇双燃料发动机性能和排放影响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引燃柴油比例为28.9%~48.2%时,发动机可获得较好的动力性,甲醇质量掺比可达73.3%~83.2%。与原柴油机相比,双燃料发动机的碳烟排放大幅度下降,NOx排放降低,而HC和CO排放增加。高负荷时发动机有效热效率增加而CO排放基本相当。在同一引燃柴油量下,HC排放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增加引燃柴油量,可以提高发动机低负荷时的有效热效率和降低HC排放,但在全负荷时,会导致NOx排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燃柴油量 甲醇 有效热效率 排放 双燃料发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燃用柴油/甲醇双燃料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王继先 蔡曾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5-79,共5页
该文分析了柴油机燃用柴油 /甲醇双燃料的技术关键。在不改变柴油机原结构参数的情况下 ,设计了供醇量控制机构 ,实现了柴油 /甲醇双燃料供给量的全工况控制。试验研究表明 :在甲醇吸入量为 2 2 %~ 5 6 %的范围内 ,柴油机工作性能稳定 ... 该文分析了柴油机燃用柴油 /甲醇双燃料的技术关键。在不改变柴油机原结构参数的情况下 ,设计了供醇量控制机构 ,实现了柴油 /甲醇双燃料供给量的全工况控制。试验研究表明 :在甲醇吸入量为 2 2 %~ 5 6 %的范围内 ,柴油机工作性能稳定 ;动力性、经济性均有提高 ;排气温度下降 ,排气烟度明显改善 ;在常温条件下具有良好的起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燃料 柴油 甲醇 试验研究 柴油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引燃甲醇双燃料发动机滞燃期的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邹洪波 王利军 +1 位作者 刘圣华 李彧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784-787,796,共5页
在一台TY1100直喷柴油机进气管上安装一套电控甲醇低压喷射装置,进行了柴油引燃甲醇双燃料发动机着火滞燃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甲醇质量分数的增加,双燃料发动机压缩过程多变指数呈线性减小,着火滞燃期延长;与原柴油机相比,发动... 在一台TY1100直喷柴油机进气管上安装一套电控甲醇低压喷射装置,进行了柴油引燃甲醇双燃料发动机着火滞燃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甲醇质量分数的增加,双燃料发动机压缩过程多变指数呈线性减小,着火滞燃期延长;与原柴油机相比,发动机燃用双燃料后,在转速为1600 r/min、全负荷、甲醇质量分数为62%时,着火滞燃期最大延长约1.5°;提高进气温度,着火滞燃期缩短,进气温度从20℃增加到40℃再到60℃时,对着火滞燃期的影响逐渐增强;发动机的转速升高,在所有试验工况下,以时间计的着火滞燃期缩短;引燃柴油供油定时提前,着火滞燃期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着火滞燃期 压缩过程 甲醇 柴油引燃 双燃料发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醇汽油双燃料发动机的怠速性能试验 被引量:5
13
作者 吴斌 申辛未 +3 位作者 王乐俊 闫荣彬 岳翔 董鹏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3-28,共6页
在一台加装了甲醇喷射系统的汽油机上,对不同比例甲醇汽油作用下的发动机怠速特性进行了试验.试验过程中将发动机转速及水温分别控制在800,r/min和90,℃左右,调整甲醇和汽油的喷射脉宽使甲醇比例从0%逐渐增加至100%,同时保证混合气的浓... 在一台加装了甲醇喷射系统的汽油机上,对不同比例甲醇汽油作用下的发动机怠速特性进行了试验.试验过程中将发动机转速及水温分别控制在800,r/min和90,℃左右,调整甲醇和汽油的喷射脉宽使甲醇比例从0%逐渐增加至100%,同时保证混合气的浓度被控制在理论空燃比附近.结果表明:随着甲醇比例的增加,燃烧效率和指示热效率有所上升;缸内混合气的燃烧速度加快,燃烧持续期明显缩短;平均指示压力的循环变动系数逐渐降低;反映缸间差异的曲轴自由端0.5谐次角位移振动幅值降低.HC、CO和NOx排放的平均值也随甲醇比例的增大而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汽油 双燃料发动机 怠速 燃烧 循环变动 缸间差异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醇/二甲醚双燃料发动机全负荷范围优化策略的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征 尧命发 +1 位作者 郑尊清 张全长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93-498,共6页
在不同燃烧方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甲醇/二甲醚(DME)双燃料发动机在全负荷范围内实现高效清洁燃烧的优化策略。即在低负荷工况,采用单一DME加大比例废气再循环(EGR)的HCCI(HomogeneousCharge Compression Ignition)燃烧以获得相对高的... 在不同燃烧方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甲醇/二甲醚(DME)双燃料发动机在全负荷范围内实现高效清洁燃烧的优化策略。即在低负荷工况,采用单一DME加大比例废气再循环(EGR)的HCCI(HomogeneousCharge Compression Ignition)燃烧以获得相对高的热效率;在中高负荷工况,采用甲醇/二甲醚双燃料HCCI燃烧方式实现高效低NOx排放的清洁燃烧;在大负荷工况,采用甲醇晚喷实现DME气道喷射与甲醇缸内直喷复合燃烧方式以保证高的功率输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二甲醚 双燃料 均质压燃 复合燃烧 废气再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醇/二甲醚双燃料复合燃烧过程的多维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征 尧命发 +1 位作者 郑尊清 张全长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74-580,共7页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耦合简化动力学模型研究了甲醇喷射时刻对甲醇/二甲醚(DME)双燃料复合燃烧过程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甲醇在上止点前26.°CA喷射,对DME低温反应几乎没有影响,但对DME高温反应有明显的促进作用,DME和甲醇的高温反...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耦合简化动力学模型研究了甲醇喷射时刻对甲醇/二甲醚(DME)双燃料复合燃烧过程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甲醇在上止点前26.°CA喷射,对DME低温反应几乎没有影响,但对DME高温反应有明显的促进作用,DME和甲醇的高温反应几乎同时发生;甲醇在上止点前26.°CA喷射,高温燃烧区集中在燃烧室内部,导致大量的NO生成;而甲醇在上止点前6°CA喷射,高温燃烧区分散在压缩余隙和燃烧室内壁附近,NO生成量明显降低,但燃烧持续期延长.甲醇喷射时刻的合理选择是复合燃烧取得最佳综合性能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甲醇 二甲醚 双燃料 复合燃烧 喷射时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用双燃料法燃用甲醇的燃料控制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史绍熙 傅茂林 刘育民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6-11,共6页
介绍了柴油机用双燃料法燃用甲醇的燃料控制系统的研究结果。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新的燃料控制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特点,并可使发动机获得满意的性能。在标定负荷时,发动机燃用甲醇量最大可达甲醇、柴油消耗量的80%以上(按重量... 介绍了柴油机用双燃料法燃用甲醇的燃料控制系统的研究结果。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新的燃料控制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特点,并可使发动机获得满意的性能。在标定负荷时,发动机燃用甲醇量最大可达甲醇、柴油消耗量的80%以上(按重量计),有效热效率最高值为38.3%,比燃用纯柴油时提高了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双燃料 燃料 控制系统 柴油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燃用甲醇-柴油双燃料的控制与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姚春德 王银山 +2 位作者 段峰 程传辉 李云强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5-28,共4页
针对甲醇-柴油双燃料增压柴油机,研究了甲醇喷射的控制方法和这种柴油机的排放性及经济性,并开发了控制甲醇喷射的电控装置,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控制方法能够提高甲醇对柴油的替代率,有效降低碳烟和NOx排放,改善柴油机的经济性。
关键词 增压柴油机 甲醇 控制 排放 控制方法 双燃料 NOX排放 电控装置 试验结果 经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爆震的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掺烧比边界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姚鑫 张春化 陈朝阳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3-130,共8页
【目的】以一台电控共轨六缸柴油机改造的发动机为试验对象,以发生爆震为限制条件,研究甲醇-柴油双燃料燃烧下的掺烧比边界.【方法】通过对滞燃期变化的分析,发现甲醇-空气预混气发生均质压燃是甲醇-柴油双燃料燃烧爆震的重要诱因;利用... 【目的】以一台电控共轨六缸柴油机改造的发动机为试验对象,以发生爆震为限制条件,研究甲醇-柴油双燃料燃烧下的掺烧比边界.【方法】通过对滞燃期变化的分析,发现甲醇-空气预混气发生均质压燃是甲醇-柴油双燃料燃烧爆震的重要诱因;利用回归分析,发现进气压力、排气温度及甲醇-空气预混气浓度对掺烧比边界有显著性影响.【结果】以边界掺烧比为因变量,得到排气温度及甲醇-空气预混气过量空气系数为自变量的线性模型,边界掺烧比=-0.1×排气温度-4.48×空气与甲醇预混气过量空气系数+101.897.【结论】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可利用排气温度、空气与甲醇预混气过量空气系数两个参数预测最大掺烧比,以实现掺烧比随工况的实时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柴油双燃料 掺烧比 爆震 滞燃期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喷油量对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燃烧特性影响试验 被引量:3
19
作者 姚鑫 何泽 +4 位作者 郑子康 朱蕙 陈昊 李阳阳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6期217-227,共11页
【目的】通过一台高压共轨直列四缸柴油发动机改造的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进行试验,研究预喷油量对甲醇-柴油发动机燃烧特性的影响。【方法】选取1800r/min,30%和70%负荷,20%~40%掺烧比工况,调节不同预喷油量,采集各个仪器的实时数据,... 【目的】通过一台高压共轨直列四缸柴油发动机改造的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进行试验,研究预喷油量对甲醇-柴油发动机燃烧特性的影响。【方法】选取1800r/min,30%和70%负荷,20%~40%掺烧比工况,调节不同预喷油量,采集各个仪器的实时数据,分析缸内平均压力、压力升高率、瞬时放热率、滞燃期和平均温度随预喷油量的变化。【结果】30%负荷,CCR超过30%,预喷量增大,主喷滞燃期延长,主喷燃烧阶段前期受柴油雾场燃烧主导,此负荷下引入预喷能有效改善发动机工作噪声,但预喷量的影响不高;70%负荷,CCR超过30%,预喷量的增大,主喷滞燃期明显缩短,主喷燃烧阶段前期受甲醇-空气均质压燃主导。【结论】30%和70%负荷,大掺烧比的工况尽量不采用预喷或采用较小的预喷柴油量来降低NOx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柴油双燃料 预喷油量 燃烧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甲醇双燃料发动机进气均匀性优化 被引量:3
20
作者 贾德文 徐加恒 +2 位作者 雷基林 邓晰文 邓伟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29-935,共7页
针对某四缸柴油甲醇双燃料发动机进气均匀性较差的问题,采用GT-power软件构建了柴油甲醇双燃料发动机仿真模型,分析进气总管、进气歧管的结构参数以及进气正时对进气均匀性的影响程度。以进气总管直径、进气歧管长度、2、3缸的进气歧管... 针对某四缸柴油甲醇双燃料发动机进气均匀性较差的问题,采用GT-power软件构建了柴油甲醇双燃料发动机仿真模型,分析进气总管、进气歧管的结构参数以及进气正时对进气均匀性的影响程度。以进气总管直径、进气歧管长度、2、3缸的进气歧管直径以及进气正时为优化变量,以降低进气不均匀度为设计目标建立响应面模型,并结合多岛遗传算法进行优化。优化结果表明:减小进气总管直径和进气歧管长度以及进气正时,增加2、3缸的进气歧管直径几何参数,改善了进气歧管内空气和甲醇的流动质量,使发动机的进气不均匀度由原机的10.35%降低到2.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甲醇双燃料发动机 进气均匀性 响应面模型 多岛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