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状腺内胸腺癌合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1例报道
1
作者 付淼 张铭蕙 +1 位作者 李思浓 桑亮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67-669,共3页
甲状腺内胸腺癌是一种罕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本文对我院确诊的1例甲状腺内胸腺癌合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和讨论,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甲状腺内胸腺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消融技术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津 王小平 +7 位作者 瞿琳娣 王群 高瑛 顾渊 贡翊斐 李涛 唐晓丹 石坤和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41-1046,共6页
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其中以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常见,直径≤1.0 c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称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近年来热消融技术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在国内外迅速发展,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目前国内外发布了较多与... 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其中以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常见,直径≤1.0 c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称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近年来热消融技术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在国内外迅速发展,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目前国内外发布了较多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热消融治疗相关的指南、共识和临床研究,但关于热消融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适应证在不同指南中存在差异,其中低危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癌是目前多数指南推荐的甲状腺热消融技术的适应证,但低危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定义仍有争议。本文基于现有文献、指南、临床研究,总结甲状腺癌热消融治疗的优势、适应证、疗效、安全性、消融后的中医药治疗以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概述、探讨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热消融技术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适形切除术可行性的探讨:单中心10年随访结果报告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冬晨 曹键 +4 位作者 李晨 陈国帅 杨晓东 叶颖江 姜可伟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0-104,共5页
低风险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定义为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甲状腺外浸润、高危亚型、气管或喉返神经浸润的PTMC。手术干预,如腺叶切除术或甲状腺全切除术,是PTMC的主要治疗方式。本研究纳入了124例接受甲状腺适形切除术的患... 低风险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定义为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甲状腺外浸润、高危亚型、气管或喉返神经浸润的PTMC。手术干预,如腺叶切除术或甲状腺全切除术,是PTMC的主要治疗方式。本研究纳入了124例接受甲状腺适形切除术的患者,其可获得不劣于腺叶切除术或甲状腺全切除术的远期肿瘤结果。该术式或可成为未来的PTMC诊疗的一部分,PTMC精准医疗需依赖基因检测、分子分型等技术早期识别淋巴结微浸润等高风险因素,实现生物学外科理念的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甲状腺适形切除术 预后 功能保护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镜与开放术式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外科治疗中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4
4
作者 李红强 殷德涛 +4 位作者 马润声 王勇飞 柳桢 苌群刚 唐艺峰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评价腔镜与开放两种术式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外科治疗中的疗效,探讨腔镜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外科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6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98例病理学确诊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按... 目的评价腔镜与开放两种术式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外科治疗中的疗效,探讨腔镜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外科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6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98例病理学确诊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腔镜组46例,开放组52例。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和清扫淋巴结数量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出现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和低钙血症并发症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9 3,0.914 1,0.581 9);腔镜组患者清扫淋巴结平均数量为(5.06±3.20)枚,开放组患者清扫淋巴结平均数量为(4.80±3.19)枚,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6 7)。结论腔镜与开放术式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疗效相当,但腔镜术式美容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镜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淋巴结清扫 甲状腺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Galectin-3、CK19、HBME-1和CD56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3
5
作者 陈云新 沈丹华 +4 位作者 孙昆昆 高松源 王颖 宋秋静 梁添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25-428,共4页
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Galectin-3、CK19、HBME-1及CD56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Galectin-3、CK19、HBME-1和CD56的表达水平。结果 Galectin-3、C... 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Galectin-3、CK19、HBME-1及CD56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Galectin-3、CK19、HBME-1和CD56的表达水平。结果 Galectin-3、CK19和HBME-1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均呈中至强阳性表达,而在结节性甲状腺肿中主要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然而在10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有8例CD56的表达均为阴性,2例呈轻度阳性着色;周围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9例均呈中至强阳性表达,仅1例呈轻度阳性着色。结论 Galectin-3、CK19、HBME-1及CD56联合检测将进一步提高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GALECTIN-3 CK19 HBME-1 CD56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RAF突变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侵袭性 被引量:13
6
作者 杨雪 梁智勇 +3 位作者 孟超 梁军 于壮 林岩松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98-403,共6页
目的研究BRAF突变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侵袭性。方法在131I治疗前综合评估中,选择99例甲状腺全切术后BRAF突变型PTMC,同时纳入97例肿块大于1cm的BRAF突变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进行比较,分析其局部及远处侵袭性,如淋巴结转移、... 目的研究BRAF突变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侵袭性。方法在131I治疗前综合评估中,选择99例甲状腺全切术后BRAF突变型PTMC,同时纳入97例肿块大于1cm的BRAF突变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进行比较,分析其局部及远处侵袭性,如淋巴结转移、甲状腺外侵犯及远处转移等与预后及复发风险相关的指标。结果 PTMC组甲状腺外侵犯率达16.10%,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达71.74%;直径≤0.3cm组、0.3cm<直径≤0.6cm组和0.6cm<直径≤1.0cm组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0.00%、72.50%和73.81%,甲状腺外侵犯率分别为10.00%、9.09%和24.44%,肿瘤多灶率分别为60.00%、38.64%和57.7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块大小与PTMC的肿瘤多灶性(χ2=3.752,P=0.153)、颈部淋巴结转移(χ2=0.780,P=0.677)、甲状腺外侵犯(χ2=4.182,P=0.124)及远处转移(χ2=1.212,P=0.545)均没有明显相关性。PTMC和PTC组在肿瘤多灶性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1.742,P=0.187),在甲状腺外侵犯(χ2=13.000,P=0.000)、颈部淋巴结转移(χ2=12.819,P=0.000)和远处转移(χ2=5.316,P=0.021)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TC组与PTMC组与肿块大小密切相关的因素包括颈部淋巴结转移(P=0.001)及甲状腺外侵犯(P=0.003);PTMC组和PTC组的甲状腺外侵犯率分别为16.10%和39.18%,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1.74%和91.75%,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01%和9.28%。结论 BRAF突变型PTMC伴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和甲状腺外侵犯能力,并表现出与PTC相似的多灶性侵袭性。当BRAF突变型PTMC伴有甲状腺外侵犯或淋巴结转移等危险因素时,应给予131I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BRAF突变 侵袭性 复发 放射性碘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标志物的应用 被引量:31
7
作者 王士娜 王星 王翠芳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51-1053,共3页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4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30例甲状腺良性病变中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细胞角蛋白19(CK19)、间皮细胞(MC)及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的表达情况,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联合应用Galectin-3...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4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30例甲状腺良性病变中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细胞角蛋白19(CK19)、间皮细胞(MC)及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的表达情况,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联合应用Galectin-3、CK19、MC及TPO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半乳糖凝集素3 细胞角蛋白19 间皮细胞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多个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磊 杨进宝 +5 位作者 孙庆贺 刘跃武 陈革 陈曙光 刘子文 李小毅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805-809,共5页
目的:术后病理证实的淋巴结转移在临床淋巴结转移阴性(clinical lymph node negative,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并不罕见,本研究旨在探讨临床淋巴结转移阴性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 目的:术后病理证实的淋巴结转移在临床淋巴结转移阴性(clinical lymph node negative,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并不罕见,本研究旨在探讨临床淋巴结转移阴性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特别是多个淋巴结转移(>5枚)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行手术的cN0 PTMC患者1 268例,其中男性270例,女性998例。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寻找淋巴结转移及多个转移的风险因素。结果:1 268例患者中共出现淋巴结转移416例(32.8%),多个淋巴结转移43例(3.4%),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中,男性(42.22%vs.30.26%,P<0.01)、年龄<40岁(<40岁为48.39%,40~59岁为27.62%,年龄≥60岁为22.45%,P<0.03)、多发病灶(41.00%vs.29.03%,P<0.01)、无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36.44%vs.20.62%,P<0.01)、肿瘤直径>0.5 cm(35.77%vs.23.05%,P<0.01)者淋巴结转移比例显著增加。多因素分析中,男性(OR=1.516,P<0.001)、多发病灶(OR=1.743,P<0.001)、肿瘤直径>0.5 cm(OR=1.788,P<0.001)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较大患者(40~59岁OR=0.388;60岁及以上OR=0.301,P<0.001)、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OR=0.472,P<0.001)是出现淋巴结转移的保护性因素。在多个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中,男性(OR=2.383,P=0.002)是多个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40岁则是保护性因素(OR=0.270,P<0.001)。结论:cN0 PTMC淋巴结转移并不少见,但是多个淋巴结转移少见,男性、年龄<40岁的患者淋巴结转移、多个转移的风险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CN0 多个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腔镜手术中3种入路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14
9
作者 李红强 樊玉霞 +3 位作者 陈亚丽 张淑利 殷德涛 卢秀波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0-163,共4页
目的:探讨胸乳入路、口腔前庭入路、腋窝入路3种腔镜甲状腺入路术式在单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中的安全性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间收治的118例行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单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 目的:探讨胸乳入路、口腔前庭入路、腋窝入路3种腔镜甲状腺入路术式在单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中的安全性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间收治的118例行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单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胸乳入路46例,口腔前庭入路32例,腋窝入路40例。结果:3组患者均成功实施腔镜手术。腋窝组手术时间(98.35±6.50)min,少于胸乳组的(107.80±9.96)min和口腔前庭组的(108.86±9.83)min(P<0.001);3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少数患者术后出现声音嘶哑、饮水呛咳、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但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腋窝入路腔镜甲状腺术式对于单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治疗较胸乳入路、口腔前庭入路略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镜手术 手术入路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整块切除原则在腔镜辅助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0
作者 周京安 贺建业 +1 位作者 伍冀湘 李洋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探讨整块与分块切除在腔镜辅助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4年2月北京安贞医院腔镜辅助手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证实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62例资料,前24例先行患侧腺叶、峡部切除,继而在纳... 目的:探讨整块与分块切除在腔镜辅助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4年2月北京安贞医院腔镜辅助手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证实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62例资料,前24例先行患侧腺叶、峡部切除,继而在纳米碳示踪下行中央区淋巴结分块清扫(分块切除组),后38例将患侧腺叶、峡部、中央区淋巴脂肪组织连续整块切除一次完成(整块切除组)。对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2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整块切除组较分块切除组手术时间长[(86.1±10.0)min vs .(73.5±8.9) min,t=4.997,P=0.000],2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量整块切除组明显多于分块切除组[(8.2±1.6)枚vs.(6.1±1.5)枚,t=5.131,P=0.000]。2组均无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及低钙血症。术后暂时性声音嘶哑整块切除组3例,分块切除组4例,总发生率为11.3%(7/62),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χ2=0.424,P=0.515),未予特殊处理,均于术后8周内恢复正常。术后随访5~17个月,平均10个月,均无局部种植、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整块切除较分块切除更符合无瘤原则,在腔镜辅助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中可以得到安全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镜辅助甲状腺微创手术 整块切除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的聚类分析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亚军 康骅 +3 位作者 赵菁 海涛 张小丽 蔡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53-1059,共7页
目的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术后病理明确诊断PTMC的患者481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病例资料中患者性别、年龄、... 目的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术后病理明确诊断PTMC的患者481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病例资料中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是否多发、肿瘤被膜是否受累、颈部淋巴结是否转移、是否合并其他甲状腺良性疾病等信息,将以上7个影响因素作为聚类分析的变量,通过SPSS软件根据一定的统计标准进行自动聚类得到最佳聚类结果。并进一步验证聚类分析结果,从而判断影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因素。结果本研究481例PTMC患者中男性125例、女性356例,比例为1∶2.85,平均年龄(44.87±12.14)岁。207例P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转移率约为43.0%。聚类分析将PTMC患者分为3个临床类别:类别1组:所有患者均无肿瘤累及甲状腺被膜,以单发肿瘤为主,肿瘤直径均小于其他两组患者,其淋巴结转移率最低,为32.54%;类别2组:患者肿瘤直径较大,均有被膜受累,且均为单发肿瘤,其淋巴结转移率为38.61%;类别3组:患者均有甲状腺被膜受累和多发肿瘤(均达到100%),其淋巴结转移率高达57.14%。进一步采用单因素相关性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验证聚类分析的结果,提示肿瘤大小、肿瘤数量和甲状腺被膜受累为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其中甲状腺被膜受累和多发肿瘤是更重要的影响因素。结论P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最为常见,肿瘤大小、肿瘤数量和甲状腺被膜受累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其中,甲状腺被膜受累和多发肿瘤对中央区淋巴结是否转移的评估作用更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外科治疗进展 被引量:36
12
作者 于洋 高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487-490,共4页
甲状腺癌是人体内分泌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甲状腺微小癌定义为结节直径≤1 cm的甲状腺癌。近年来,甲状腺癌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随着高分辨率超声广泛应用,术前诊断甲状腺微小癌的比率越来越高。临床中对甲状腺微小癌... 甲状腺癌是人体内分泌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甲状腺微小癌定义为结节直径≤1 cm的甲状腺癌。近年来,甲状腺癌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随着高分辨率超声广泛应用,术前诊断甲状腺微小癌的比率越来越高。临床中对甲状腺微小癌原发灶及转移灶的外科处理,国内外存在一定差异。相对于传统的外科手术,一些新的手术方法如超声引导下经皮消融术等逐渐应用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外科治疗。本研究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外科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外科治疗 内镜手术 消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内异位甲状旁腺瘤伴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1例 被引量:5
13
作者 丁金旺 罗定存 +2 位作者 雷志锴 王炜 项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583-1584,共2页
患者女,46岁。因"体检时B超发现甲状腺多发结节3周"入院。起病来无心慌多汗、无纳亢消瘦,无全身骨痛、无多饮多尿及精神行为异常。查体:颈部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右甲状腺下极可及一质中结节,大小约1.0cm×0.5cm,随吞咽上下活动... 患者女,46岁。因"体检时B超发现甲状腺多发结节3周"入院。起病来无心慌多汗、无纳亢消瘦,无全身骨痛、无多饮多尿及精神行为异常。查体:颈部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右甲状腺下极可及一质中结节,大小约1.0cm×0.5cm,随吞咽上下活动,无压痛。血甲状腺功能及肿瘤标记物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旁腺瘤 甲状腺 甲状腺多发结节 精神行为异常 浅表淋巴结 甲状腺下极 肿瘤标记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RAF^(V600E)及TERT启动子突变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风险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8
14
作者 薛金才 刘勤江 +1 位作者 田尤新 侯小峰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35-341,共7页
背景与目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发病率迅速上升,对其治疗一直存在争议。PTMC风险评估的关键指标大多系手术后临床病理参数,以回顾性总结为主,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价值有限。该研究旨在分析BRAF^(V6... 背景与目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发病率迅速上升,对其治疗一直存在争议。PTMC风险评估的关键指标大多系手术后临床病理参数,以回顾性总结为主,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价值有限。该研究旨在分析BRAF^(V600E)及端粒酶逆转录酶(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TERT)启动子突变与PTMC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及在PTMC的风险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甘肃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2014年10月—2016年6月首诊治疗的107例PTMC患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直接测序法检测BRAF^(V600E)及TERT启动子突变,应用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7例PTMC患者中,BRAF^(V600E)和TERT启动子突变率分别为68.2%和11.2%。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无被膜侵犯及淋巴结转移与BRAF^(V600E)突变均有显著相关性(P均<0.01)。年龄、性别、被膜侵犯、不良病理亚型及淋巴结转移与TERT启动子突变及BRAF^(V600E)和TERT同时突变均有显著相关性(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与BRAF^(V600E)突变显著相关的因素包括:甲状腺被膜侵犯(P=0.012)及淋巴结转移(P=0.000)。与TERT启动子突变显著相关的因素包括:男性(P=0.004)、年龄<45岁(P=0.026)、甲状腺被膜侵犯(P=0.004)、不良病理亚型(P=0.030)及淋巴结转移(P=0.043)。与BRAF^(V600E)和TERT同时突变显著相关的因素包括:男性(P=0.022)、甲状腺被膜侵犯(P=0.023)、不良病理亚型(P=0.041)及淋巴结转移(P=0.030)。结论:BRAF^(V600E)及TERT启动子突变可能成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分子诊断标志和预后指标,同时出现BRAF^(V600E)及TERT启动子突变可能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对PTMC风险评估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BRAF^V600E 端粒酶逆转录酶 突变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包膜征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CT增强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玉婵 成建明 +7 位作者 黄俊 姜宏宁 张敏 刘坤 刘兆龙 丁晓青 吴浤湧 詹松华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85-288,共4页
目的:探讨假包膜征在增强CT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组织病理学证实为PTMC的73例患者(共83枚结节)的CT和病理资料。分别观察CT增强早期、晚期PTMC是否存在假包膜征,并与病理结果对照,行Kappa一致性检验,比较... 目的:探讨假包膜征在增强CT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组织病理学证实为PTMC的73例患者(共83枚结节)的CT和病理资料。分别观察CT增强早期、晚期PTMC是否存在假包膜征,并与病理结果对照,行Kappa一致性检验,比较增强早期、晚期图像对假包膜征的显示效果。根据CT上假包膜的范围,分类为包膜型和亚包膜型。结果:在CT增强早期有42枚显示假包膜征,在增强晚期有7枚显示假包膜征,与病理对照的Kappa值分别为0.71(P<0.05)和0.064(P>0.05)。根据CT增强早期、晚期的图像,判定83枚PTMC中有43枚(51.81%)存在假包膜征,其中包膜型19枚,亚包膜型24枚。结论:假包膜征在PTMC的CT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增强CT早期对假包膜征的显示效果优于增强晚期。对假包膜征进行分类,可更好地识别PTMC的假包膜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假包膜征 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2015版ATA指南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热点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14
16
作者 殷德涛 余坤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共4页
近年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占了很大的比例。由于PTMC的预后较好,不断有新的研究发表,并提出新的诊治观点,因此关于PTMC的诊断和治疗已成为甲状腺外科的最热门话... 近年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占了很大的比例。由于PTMC的预后较好,不断有新的研究发表,并提出新的诊治观点,因此关于PTMC的诊断和治疗已成为甲状腺外科的最热门话题之一。本文结合美国甲状腺学会2015年发布的甲状腺结节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诊治指南,围绕PTMC的热点问题做一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7
作者 华天书 王志强 夏米西努尔·伊力克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1711-1714,共4页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ER)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甲状腺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4例正常甲状腺组织、60例PTMC(其中PTMCⅠ组27例,PTMCⅡ组33例)和7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E...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ER)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甲状腺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4例正常甲状腺组织、60例PTMC(其中PTMCⅠ组27例,PTMCⅡ组33例)和7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ER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PTMCⅡ及PTC组织中ER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PTMCⅠ组织中ER阳性率显著低于PTC组(P<0.05)。PT-MC患者中,年龄≥45岁者与<45岁者比较,原发灶直径>0.5 cm者与≤0.5 cm者比较,有包膜者与无包膜者比较,淋巴结转移者与无淋巴结转移者比较,ER阳性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表达与PTMC患者的年龄、肿瘤直径、有无包膜及淋巴结转移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受体 雌激素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对侧腺体隐匿癌灶的预测因素及手术治疗策略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同昌 王彪 段秀庆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41-644,共4页
目的既往对单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术式仍存在分歧,文中旨在探讨单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对侧腺体隐匿癌灶的预测因素,分析比较单侧PTMC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2014年01月至2016年01月经... 目的既往对单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术式仍存在分歧,文中旨在探讨单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对侧腺体隐匿癌灶的预测因素,分析比较单侧PTMC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2014年01月至2016年01月经术前彩超检查局限于单侧腺体的PTMC患者327例,根据对侧腺体是否存在隐匿癌灶分为单侧腺体癌灶者(n=278)与双侧腺体癌灶者(n=49);根据是否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分为淋巴结清扫者(n=117)与淋巴结未清扫者(n=210),进一步分析对侧腺体隐匿癌灶的预测因素及中央区淋巴结预防性清扫术后相关并发症。结果预防性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患者117例中存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55例,转移率为47.0%。患侧腺体内多发癌灶是对侧腺体内存在隐匿癌灶的危险因素(OR=4.924,95%CI:1.605~15.107)。淋巴结清扫者和淋巴结未清扫者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腺体内PTMC多发癌灶可以帮助预测对侧腺体隐匿癌灶的存在,并且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建议对于单侧腺体内多发癌灶的PTMC行甲状腺全切除术+中央区淋巴结预防性清扫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隐匿 预测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段喉返神经顺行解剖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中应用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侯迎晨 贺晨宇 +1 位作者 贺建业 闫斌斌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057-1061,共5页
目的探讨颈段喉返神经(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RLN)顺行解剖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2015年8月~2018年2月90例PTMC手术随机分为2组各45例... 目的探讨颈段喉返神经(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RLN)顺行解剖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2015年8月~2018年2月90例PTMC手术随机分为2组各45例,顺行组采用颈段RLN顺行解剖整块切除甲状腺叶和同侧中央区淋巴结,逆行组先切除甲状腺叶再清除中央区淋巴结,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淋巴结清除数目、甲状旁腺损伤和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等。结果 90例全部接受一侧腺叶切除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顺行组1例辨识困难,逆行组5例改为顺行组方法完成手术。虽然顺行组病灶直径[中位数7 (2~10) mm]较逆行组[5 (2~10) mm]更大(Z=-2. 074,P=0. 038),但手术时间顺行组[(59. 6±11. 0) min]较逆行组[(67. 8±13. 3) min]明显缩短(t=-3. 177,P=0. 002),出血量顺行组[10(5~100) ml]较逆行组[20(10~50) ml]减少(Z=-2. 227,P=0. 026),2组清扫淋巴结数目、甲状旁腺损伤和声音嘶哑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颈段喉返神经顺行解剖可以安全应用于PTMC手术中,有较好的可操作性,有利于颈段喉返神经的识别和保护,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返神经 顺行解剖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随机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MSCT表现 被引量:2
20
作者 涂灿 邓生德 +2 位作者 于志海 张喜久 于亮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8-41,共4页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MS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0例PTMC的MSCT表现与病理结果。结果 30例单发,10例多发,共50枚瘤灶,CT显示47枚。42枚呈类圆形或类椭圆形,33枚位于腺叶表浅部位,45枚平扫呈均匀低密度,6...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MS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0例PTMC的MSCT表现与病理结果。结果 30例单发,10例多发,共50枚瘤灶,CT显示47枚。42枚呈类圆形或类椭圆形,33枚位于腺叶表浅部位,45枚平扫呈均匀低密度,6枚突破包膜,19枚瘤灶发生钙化,其中细颗粒钙化9枚;增强后瘤灶强化幅度均未超过同层面甲状腺组织强化程度,40枚呈渐进性填充式强化,延迟期呈等或稍低密度,瘤灶变小。19例淋巴结转移,Ⅵ区均出现淋巴结。结论当甲状腺腺叶表浅部位出现单发、均匀、低密度伴内部细颗粒钙化及渐进性填充强化时,应当高度警惕PTMC;若合并突破包膜或出现Ⅵ区淋巴结,则可诊断PTMC。延迟期扫描可以更好地反映瘤灶的强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