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源性致病菌生长异质性对风险评估的影响
1
作者 卢奕 刘海泉 +2 位作者 赵勇 谢晶 潘迎捷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64-168,共5页
文章介绍了食源性致病菌生长异质性的概念,概述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系统综述了菌株生长异质性的表现形式以及影响因素,总结归纳了降低食源性致病菌生长异质性对微生物风险评估结果准确性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 微生物 生长异质性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寡营养条件下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异质性
2
作者 张布克 史俊 +2 位作者 潘迎捷 赵勇 刘海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54-61,共8页
为更准确地探讨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菌株在寡营养条件(100%、75%、50%和25%标准TSB+(3%NaCl)占比的培养基稀释液)下的生长异质性对食品安全风险的影响,本实验选取20株分离自淡水和海水养殖虾中的Vp菌株,通过对其... 为更准确地探讨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菌株在寡营养条件(100%、75%、50%和25%标准TSB+(3%NaCl)占比的培养基稀释液)下的生长异质性对食品安全风险的影响,本实验选取20株分离自淡水和海水养殖虾中的Vp菌株,通过对其在不同寡营养条件下的生长数据进行拟合,得到20株不同来源Vp菌株在不同寡营养条件下的一级生长模型,并对二级生长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修正Gompertz一级模型对20株不同来源的Vp菌株在不同寡营养条件下的生长数据拟合良好,拟合相关系数R2为0.791~0.997。不同来源Vp菌株在同种营养浓度下最大比生长速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寡营养条件下Vp菌株生长参数不同,与其他研究相比得出初始菌液接种量不同也会造成菌株的生长异质性。综上,不同寡营养条件下Vp菌株有较大的生长异质性,研究这种差异有助于更精准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更科学的食源性致病菌所致疾病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寡营养条件 生长异质性 生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影响的单增李斯特菌生长异质性研究
3
作者 费福林 刘丽莎 +4 位作者 谷鑫 龙正串 赵勇 刘海泉 白莉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166-171,共6页
已有研究表明食源性致病菌因菌株多样性,表现出致病力、耐药及生长等表型的显著差异,具有典型的菌株异质性。为研究温度影响的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的生长差异,为精准风险评估提供支撑,该研究选取40株不同分离来源(临... 已有研究表明食源性致病菌因菌株多样性,表现出致病力、耐药及生长等表型的显著差异,具有典型的菌株异质性。为研究温度影响的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的生长差异,为精准风险评估提供支撑,该研究选取40株不同分离来源(临床和食品来源各20株)、不同血清型菌株,开展其在37、25、10℃的基于最大比生长速率(μ_(max))的生长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37、25、10℃时,菌株间μ_(max)的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分别为10.528%、8.566%和12.303%;临床分离菌株的μ_(max)的CV小于食品分离菌株,表现出较小的温度生长异质性;25℃条件下,具有较强致病力的1/2b和4b血清型菌株μ_(max)值显著大于弱致病力的1/2a型菌株;4b血清型菌株在10℃下表现出最小的生长异质性。综上,较强致病力的菌株表现出显著的生长优势,显示了对环境较强的生长适应性,菌株间具有显著的生长差异,通过异质性研究有助于降低对风险评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为科学精准开展风险评估和防控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温度 μ_(max) 变异系数 生长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优良种源对磷肥的生长反应和肥效持续性 被引量:12
4
作者 赵颖 周志春 +1 位作者 吴吉富 兰永兆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64-70,共7页
利用闽西地区缺磷立地上的10年生马尾松种源与磷肥交互作用试验林,研究优良种源施用磷肥10年内的生长反应特性和肥效持续性差异。结果表明:5个马尾松优良种源对施用磷肥的生长反应差异显著,进一步证实广东信宜和福建武平是2个耐低磷优... 利用闽西地区缺磷立地上的10年生马尾松种源与磷肥交互作用试验林,研究优良种源施用磷肥10年内的生长反应特性和肥效持续性差异。结果表明:5个马尾松优良种源对施用磷肥的生长反应差异显著,进一步证实广东信宜和福建武平是2个耐低磷优良种源,而广西岑溪种源早期生长对磷肥敏感而后期敏感性较小,广东高州和江西崇义2种源在造林头几年的磷肥效应主要体现在树高生长上,10年生时则体现在胸径和材积生长上,应依据种源对磷肥生长反应特性差异科学施用磷肥。各参试种源的肥效大小有异,但都较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较之树高生长,径生长的肥效高、持续稳定,而高磷处理的肥效大于中磷处理,意味着施用磷肥与应用良种一样皆是营造马尾松速生丰产用材林的重要技术途径。种源与磷肥交互效应虽然在生长早期显著,但在进入快速生长期后则未显现,说明施用磷肥不会改变种源间的相对生长表现。施用磷肥能促进种源间树高生长的分化,但径生长的种源分化却明显减弱。施用磷肥能显著降低各种源林分内个体生长的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种源 磷肥效应 肥效持续性 生长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源性致病菌菌株多相异质性对微生物风险评估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俞文英 张昭寰 +3 位作者 刘海泉 Pradeep Kumar MALAKAR 潘迎捷 赵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296-303,共8页
微生物风险评估是当前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科学工具之一,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制定。菌株多相异质性是微生物的固有特性,普遍存在于各类致病菌之中,影响着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不确定性。本文概述了国内外食品微生物菌... 微生物风险评估是当前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科学工具之一,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制定。菌株多相异质性是微生物的固有特性,普遍存在于各类致病菌之中,影响着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不确定性。本文概述了国内外食品微生物菌株多相异质性的相关研究,总结了菌株多相异质性的概念,从生长和失活异质性、被膜形成异质性、毒力异质性和耐药异质性4 个方面全面系统地分析了菌株多相异质性的存在形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菌株多相异质性对微生物风险评估的影响,进一步展望了降低该影响的4 种解决措施,提出微生物风险评估宏模型的概念,以期提高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菌 生长和失活异质性 被膜形成异质性 毒力异质性 耐药异质性 风险评估 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R2阳性浸润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反应的预测因子及治疗前后HER2状态变化的评估 被引量:8
6
作者 刘建兰 陈黛诗 +2 位作者 胡泓 周冬仙 胡锦涛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17-426,共10页
背景与目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浸润性乳腺癌对抗于HER2新辅助治疗的反应显著,然而不同患者的反应并不一致,部分反应较差。本研究旨在探讨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反应的预测因子... 背景与目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浸润性乳腺癌对抗于HER2新辅助治疗的反应显著,然而不同患者的反应并不一致,部分反应较差。本研究旨在探讨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反应的预测因子,并进一步评估新辅助治疗前后HER2状态的不一致性。方法:收集深圳市人民医院2019—2021年经术前粗针穿刺活检确诊的110例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经新辅助治疗后行手术切除。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及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术前穿刺标本中的HER2表达状态,并评估新辅助治疗后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学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状态及残余肿瘤负荷(residual cancer burden,RCB)分级,评价不同HER2状态对新辅助治疗效果的影响,并进一步比较新辅助治疗前后HER2、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及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状态的一致性。结果:110例乳腺癌患者根据HER2 IHC表达状态分为弥漫3+组(81例)、异质性3+组(20例)和2+且FISH基因扩增(2+FISH+)组(9例)。HER2弥漫3+组pCR率为54.3%,明显高于异质性3+组(5.0%)和2+FISH+组(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异质性3+组和2+FISH+组的RCB分级更高。多因素分析显示,HER2弥漫3+是pCR的独立预测因子。7例(11.9%)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在新辅助治疗后HER2转为阴性,大多数(85.7%)为异质性3+组和2+FISH+组病例。结论:HER2异质性会影响HER2阳性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反应,评价穿刺活检标本中HER2 IHC异质性,并对新辅助治疗后残留癌灶HER2、ER和PR状态重新评估,有利于指导下一步治疗。新型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的出现有望为HER2异质性阳性乳腺癌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异质性 乳腺癌 新辅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