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计变迁对乡村民宿从业女性幸福感的影响——基于十八洞村的实证分析
1
作者 张曼 周晨宇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7期86-89,共4页
女性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扮演着日益突出的角色。乡村民宿开发后,乡村女性的生计模式改变。该文以湘西十八洞村为案例,旨在探讨生计变迁对乡村民宿从业女性幸福感的影响。模型分为幸福感、经济条件、家庭关系、个人发展、社会交际5个维度,... 女性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扮演着日益突出的角色。乡村民宿开发后,乡村女性的生计模式改变。该文以湘西十八洞村为案例,旨在探讨生计变迁对乡村民宿从业女性幸福感的影响。模型分为幸福感、经济条件、家庭关系、个人发展、社会交际5个维度,探讨生计变迁的转变对女性幸福感的影响。研究表明,生计变迁带来的经济条件的变化对女性幸福感有显著正向影响;生计变迁带来的家庭关系的变化对女性幸福感有显著正向影响;生计变迁带来的个人发展的变化对女性幸福感有显著正向影响;生计变迁带来的社会交际的变化对女性幸福感有显著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民宿 生计变迁 幸福感 女性 十八洞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民、稻作与水利建设:明清时期大理盆地的生计变迁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海超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1年第3期76-82,共7页
明清时期大量进驻大理的军事移民在改变洱海流域人口构成的同时也促使当地的水土资源得以重新配置,大理从此由水旱兼作的多元农业向以精细种植的稻作水田农业转变,租种农田缴纳赋税逐渐成为大理平原地区日常生活的基本事项,可以说稻作... 明清时期大量进驻大理的军事移民在改变洱海流域人口构成的同时也促使当地的水土资源得以重新配置,大理从此由水旱兼作的多元农业向以精细种植的稻作水田农业转变,租种农田缴纳赋税逐渐成为大理平原地区日常生活的基本事项,可以说稻作与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秩序的调整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人口压力增大,稻米价值很高,稻作成为一项有利可图的事业,在不断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不可避免的发生着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 稻作 水利建设 生计变迁 大理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牧区族群的生计变迁与心理适应——以甘南夏河县桑科乡X村为例 被引量:7
3
作者 路宏 胡政平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9-135,共7页
当族群的生计方式及族群内部群体的"社会身份"发生改变,其社会文化生存环境和族群心理认知也随之发生变迁。20世纪末以来,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各牧业区先后开始实行草场承包政策,牧民族群的生计方式由游牧转为定居,草地利用及管... 当族群的生计方式及族群内部群体的"社会身份"发生改变,其社会文化生存环境和族群心理认知也随之发生变迁。20世纪末以来,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各牧业区先后开始实行草场承包政策,牧民族群的生计方式由游牧转为定居,草地利用及管理的主要方式由部落共用转向家庭承包,文化变迁的心理认知场域也由传统变为现代。定居转型后,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旅游的进一步开发,地处拉卜楞—桑科旅游带的牧民们在社会生活、文化适应及生计方式等方面均发生较大变迁,由文化接触而引起的文化涵化及族群心理适应等问题开始出现,族群内部不同群体在心理认知和文化调适过程中也表现出不同特征。基于此,从生计变迁及其引起的族群心理适应的研究视角,以甘南夏河县桑科乡X村为例,对草地利用与管理的历史变迁、牧民定居转型后的生计变迁与认知、牧民族群的生计认知与心理适应以及对传统生态伦理的价值守护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理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计变迁 藏族 族群 心理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更迭与传承:鄂伦春族生计变迁的历时性考察
4
作者 庞婧雅 樊志民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3-29,共7页
在自然环境、国家政策、民族交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鄂伦春族生计方式不断更迭、变迁。本文通过广泛搜集档案、民族志及调查报告等材料,进行历时性考察,大体上分为五个时段:一是清代以前,鄂伦春族栖居于黑龙江北部的广袤地带,以狩猎渔... 在自然环境、国家政策、民族交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鄂伦春族生计方式不断更迭、变迁。本文通过广泛搜集档案、民族志及调查报告等材料,进行历时性考察,大体上分为五个时段:一是清代以前,鄂伦春族栖居于黑龙江北部的广袤地带,以狩猎渔采为业。二是清代南迁至松花江流域,狩猎工具改进并出现猎业商品化趋势。三是晚清民国时期,受周边民族与国家政策的双重影响,农耕经济在鄂伦春族生计结构中的比重逐渐提升。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鄂伦春人下山定居,渔猎经济逐渐被农、林、牧、副等产业替代。五是1996年禁猎政策颁布后,维持了数世纪的狩猎经济在鄂伦春族生计结构中彻底消亡。狩猎经济已逝,如何保证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伦春族 生计变迁 渔采狩猎 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影响下梭戛长角苗生计变迁探析
5
作者 彭婷 《黑龙江粮食》 2021年第5期85-86,共2页
随着大旅游时代的到来,亚洲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不可避免受到旅游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影响。本文通过梭戛生态博物馆建立以来社区居民的生计变迁进行简要分析,探析梭戛生态博物馆在"消除贫困,保护文化"中实... 随着大旅游时代的到来,亚洲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不可避免受到旅游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影响。本文通过梭戛生态博物馆建立以来社区居民的生计变迁进行简要分析,探析梭戛生态博物馆在"消除贫困,保护文化"中实现动态平衡,使文化得以"活态"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戛长角苗 村寨旅游 生计变迁 贫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保护背景下东洞庭湖退捕渔民生计变迁问题研究
6
作者 罗杨佳妮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9期79-80,257,共3页
在生态保护的背景下,湖南东洞庭湖地区渔民陆续上岸,渔民生计方式变迁带来诸多问题。其中,生计变迁所带来的经济文化困境产生的主要原因除了渔民自身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等因素,政府、社会提供的帮助难以满足渔民需求也是最主要的问题... 在生态保护的背景下,湖南东洞庭湖地区渔民陆续上岸,渔民生计方式变迁带来诸多问题。其中,生计变迁所带来的经济文化困境产生的主要原因除了渔民自身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等因素,政府、社会提供的帮助难以满足渔民需求也是最主要的问题。为此,分析了东洞庭湖区渔民生计现状,指出了生计变迁中存在的困境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民转型 生计变迁 生态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韧性理论视角下的现代社会文化变迁与适应——云南复兴村哈尼族的搬迁叙事
7
作者 刘婷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129,共8页
因国家工程建设需要,云南新平县复兴村哈尼族从高寒山区搬迁到低海拔河谷地区,克服了炎热环境和生计变化带来的困难,短期应对与长期适应相结合,有效地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计方式。复兴村哈尼族的个案说明,适应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因国家工程建设需要,云南新平县复兴村哈尼族从高寒山区搬迁到低海拔河谷地区,克服了炎热环境和生计变化带来的困难,短期应对与长期适应相结合,有效地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计方式。复兴村哈尼族的个案说明,适应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人类社会无论是生存环境、生计和社会文化发生较大改变,都会通过社区和文化韧性而得到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理论 生计和社会文化变迁 适应 哈尼族搬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差序化代入”:乡村生计方式的一种变迁机制及其意义——基于攀枝花X村两次产业转型的调查
8
作者 刘夏蓓 黄章宏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0-77,共8页
随着市场经济、国家政策等外部结构性因素的变动,乡村生计方式发生多次改变。本文所关注的X村先"非农化"发展再"回归"农业生产的改变,是近年来一类资源型村庄生计方式变迁的代表。研究表明,X村两次转型的过程都是&q... 随着市场经济、国家政策等外部结构性因素的变动,乡村生计方式发生多次改变。本文所关注的X村先"非农化"发展再"回归"农业生产的改变,是近年来一类资源型村庄生计方式变迁的代表。研究表明,X村两次转型的过程都是"先行者"带领村民逐步转变生计方式的过程。"先行者"按照以己为中心,以血缘亲疏、地缘远近"差序化"代入的方式,带领其他村民进入到新的生计方式之中的"行动逻辑",在农村项目引进、工作引荐以及产品运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带领作用,促成了村庄生计方式的转变。本文认为,在解决转变生计方式的难题时,X村村民是基于村庄的自然资源和产业发展经验,将"差序化"的社会关系"代入"其中而成功的。"差序化代入"是资源型村庄的一种生计方式"变迁机制"。该案例说明,尽管外部结构性因素不断变动,村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差序格局"仍具有强大的惯性,乡土社会关系对维持乡村秩序仍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可为解决供给侧改革中的员工分流安置问题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生计变迁机制 差序化代入 资源型村庄 四川攀枝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勐海打洛景来傣族生计策略变迁与文化再适应 被引量:3
9
作者 黄巧 施红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9年第1期19-26,共8页
勐海县打洛镇景来村是一个典型的傣族聚居村落,也是当地重点发展的边境特色旅游村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地傣族在适应外来资本介入的过程中,生计方式从传统的以稻作农耕为主的混合生计方式向新型的多元化生计方式转变。当地傣族能... 勐海县打洛镇景来村是一个典型的傣族聚居村落,也是当地重点发展的边境特色旅游村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地傣族在适应外来资本介入的过程中,生计方式从传统的以稻作农耕为主的混合生计方式向新型的多元化生计方式转变。当地傣族能动性地选择不同的生计方式,反映出在新的社会背景条件下,其文化观念与经济体系的互动,同时也呈现出傣族社会新一轮的文化再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计变迁 傣族文化 再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家庭生计模式变迁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新疆玛纳斯县凉州户镇新渠村调查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万冰 龙开义 《西部论坛》 2013年第2期20-27,共8页
目前,我国农村家庭的生计模式可概括为"农业生计模式""农业兼非农业生计模式"和"非农业生计模式"三种。新疆玛纳斯县凉州户镇新渠村的家庭生计模式经历了从以牧业为主到以种植业为主,到多元化发展的历程... 目前,我国农村家庭的生计模式可概括为"农业生计模式""农业兼非农业生计模式"和"非农业生计模式"三种。新疆玛纳斯县凉州户镇新渠村的家庭生计模式经历了从以牧业为主到以种植业为主,到多元化发展的历程,生计模式的变迁是村民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变化及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和思想观念的转变的必然结果。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现代化背景下,农村家庭生计模式变迁必然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方面,农业的集约化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需要加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引导村民转向非农生产,增加村民的非农收入;另一方面,要实现小规模农业生产向大规模农业生产的转变,农村需要引进农业技术人才,也需要政府的扶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家庭生计模式 农村家庭经济 生计模式变迁 农村劳动力转移 家庭收入 非农收入 农业集约化 农业技术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西族文化与农户生计转换研究——以拉市海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柳娥 刘永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0期6354-6356,共3页
纳西族文化对拉市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村民的生计变迁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了纳西族骡马会、人与自然是兄弟的生态观以及"化賨"文化对农户生计变迁的影响。
关键词 纳西族 生计变迁 化賨 拉市海湿地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牧民传统畜牧生计方式的变迁——那曲村落社会的调查
12
作者 郎维伟 赵书彬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1-51,共11页
藏北牧民以传统畜牧业为主要生计方式,在与自然相适应的过程中,牧民对牧草和牲畜的种类和结构、放牧方式和牲畜管理有自己的知识系统。在经济活动中,牧业生产工具和产品交换随时代进步而变迁,从牧户经济生活的个案也能窥见牧区社会的变迁。
关键词 藏北牧民 传统畜牧业 生计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