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营凹陷草桥油田生物降解原油沥青质钌离子催化氧化研究——生标分布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7
1
作者 马安来 张水昌 +2 位作者 张大江 金之钧 陈致林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8-292,共5页
运用钌离子催化氧化技术(RICO)研究了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草桥油田生物降解原油沥青质。原油沥青质RICO产物主要包括一元酸、二元酸、三环萜烷酸、藿烷酸、伽马蜡烷酸、孕甾烷酸、甾烷酸等,键合在沥青质芳核结构中的生物标志物以特定碳... 运用钌离子催化氧化技术(RICO)研究了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草桥油田生物降解原油沥青质。原油沥青质RICO产物主要包括一元酸、二元酸、三环萜烷酸、藿烷酸、伽马蜡烷酸、孕甾烷酸、甾烷酸等,键合在沥青质芳核结构中的生物标志物以特定碳位与沥青质结合。草桥生物降解原油沥青质RICO产物中具有较高的伽马蜡烷酸/C30藿烷酸比值,具有完整的4-甲基、4,4-二甲基甾烷酸系列,表明原油为沙四段、沙三段的混源油;生标酸异构化参数低表明原油成熟度不高。沥青质钌离子催化氧化技术对于强烈生物降解原油的油-油对比、油-源对比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原油 沥青质 钌离子催化氧化 生物标志物 成熟度 油源对比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降解原油研究的新方法 被引量:13
2
作者 朱军 李术元 郭绍辉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5,共5页
利用沥青质包裹烃和沥青质钌离子催化氧化(RICO)产物中的生标对生物降解原油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虽然原油中的生标受到了严重破坏,但利用这两种方法在沥青质中均可以获得较为完整的生标系列。与其它方法相比,这两种方法简单方便,结果... 利用沥青质包裹烃和沥青质钌离子催化氧化(RICO)产物中的生标对生物降解原油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虽然原油中的生标受到了严重破坏,但利用这两种方法在沥青质中均可以获得较为完整的生标系列。与其它方法相比,这两种方法简单方便,结果较为可靠、准确,可能是生物降解原油研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原油 沥青质 包裹烃 钌离子催化氧化 生物标记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孤岛油田微生物降解原油伴生气成因特征 被引量:6
3
作者 王万春 李钜源 +2 位作者 唐洪三 崔军汉 康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27-432,共6页
微生物降解原油伴生天然气中,既有遭受微生物降解后残余的组分,也可能有厌氧微生物降解原油后的产物。济阳坳陷孤岛油田降解原油伴生气组分及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孤岛油田天然气由腐泥型母质生成,主要来自沙河街组三段烃源岩。由于微生... 微生物降解原油伴生天然气中,既有遭受微生物降解后残余的组分,也可能有厌氧微生物降解原油后的产物。济阳坳陷孤岛油田降解原油伴生气组分及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孤岛油田天然气由腐泥型母质生成,主要来自沙河街组三段烃源岩。由于微生物降解原油过程中产生的碳同位素组成偏轻、氢同位素组成偏重的次生生物成因甲烷的混入,使降解原油伴生气组分组成变干,甲烷碳、氢同位素组成呈反常的负相关分布。微生物对天然气中丙烷及正丁烷组分的降解,导致一些样品具有明显偏重的丙烷和正丁烷δ13C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生气 生物降解原油 碳同位素 济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油田生物降解原油沥青质热解产物中单体化合物碳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15
4
作者 熊永强 耿安松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32-536,共5页
生物降解原油在我国分布广泛并且在重油资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本文通过采用单体化合物碳同位素分析技术(GC-IRMS)对取自辽河油田西部凹陷的重油以及它们沥青质组分的热解产物进行单体碳同位素测定,来研究原油沥青质热解产物中正构... 生物降解原油在我国分布广泛并且在重油资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本文通过采用单体化合物碳同位素分析技术(GC-IRMS)对取自辽河油田西部凹陷的重油以及它们沥青质组分的热解产物进行单体碳同位素测定,来研究原油沥青质热解产物中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的组成及其对研究生物降解油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沥青质热解产物中正构烷烃组分的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可用于生物降解较严重的重油样品进行油/油对比,并且与原油中的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的对比可用来讨论不同的母质来源以及是否存在后期混入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生物降解原油 沥青质热解 油矿床 碳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油厌氧微生物降解特征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林军章 冯云 +3 位作者 谭晓明 刘来燕 承磊 汪卫东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9-54,共6页
为了研究原油厌氧微生物降解形成的原油组分和伴生气特征,在亨盖特厌氧微生物操作平台上,利用厌氧降解菌群对胜利油田两种稀油进行模拟降解研究。结果表明:稀油经过微生物厌氧降解具有稠化的趋势,伴随降解产生CH_4和少量CO_2,降解248 d... 为了研究原油厌氧微生物降解形成的原油组分和伴生气特征,在亨盖特厌氧微生物操作平台上,利用厌氧降解菌群对胜利油田两种稀油进行模拟降解研究。结果表明:稀油经过微生物厌氧降解具有稠化的趋势,伴随降解产生CH_4和少量CO_2,降解248 d每克原油能够产3.0 mmol CH_4,补充矿物质营养后每克原油(滨76)产CH_4达到6.4 mmol。不同原油降解产生的气体碳同位素存在显著差异,义141原油所产气体CH_4中13C同位素比值偏差(δ(13C))分布为-4.636%^-4.527%,CO_2的δ(13C)分布为0.424%~0.850%;而滨76原油降解所产气体CH_4的δ(13C)分布为-4.983%^-4.853%,CO_2的δ(13C)分布为0.254%~0.465%,碳同位素相对值差异性是由原油自身碳同位素组成差异性所导致。两种原油的饱和烃组分均被显著降解,最高由初始的72.77%下降到44.0%,但两种原油的胆甾烷等生物标志物在降解前后无显著变化,表明原油仍处于轻度生物降解阶段。室内模拟研究揭示的原油厌氧微生物降解过程的油气特征可为生物成因的稠油及伴生气的勘探开发提供重要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生物降解 厌氧降解 稠油形成 甲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株石油降解菌的降解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鲁进 杨谦 +1 位作者 陈中祥 张向东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49-854,共6页
为研究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利用正交试验法对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ZL13和产碱菌Alcaligenes sp.ZL21两株原油生物降解菌株的降油影响因素和最优降解条件进行了研究。通过气质联用方法分析两株菌对原油不同组分的降解能力,结... 为研究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利用正交试验法对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ZL13和产碱菌Alcaligenes sp.ZL21两株原油生物降解菌株的降油影响因素和最优降解条件进行了研究。通过气质联用方法分析两株菌对原油不同组分的降解能力,结果表明:影响两株菌降解的重要因素是原油浓度和温度;在最优降解条件下,菌株ZL13和ZL21的7d原油降解率分别为72.68%和73.10%;菌株ZL13和ZL21对原油大多数组分都有较高的降解能力,ZL21的降解效果要略优于ZL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生物降解 降解性能 正交试验 气质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分离于植物根系油污土壤Bacillus spp.X-2菌的生理特征与修复活性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兰贵红 洪霞 +3 位作者 葛婷婷 张卫艳 安阳 张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9-144,共6页
从油污植物根系分离高效烃降解产表面活性剂菌株,并解析其主要的生理特征与原油的生物修复作用。从原油污染的植物根系土壤中分离、筛选出l株产表面活性剂高的菌株X-2,采用微生物生理分析其代谢特征,薄层层析、FTIR检测生物表面活性... 从油污植物根系分离高效烃降解产表面活性剂菌株,并解析其主要的生理特征与原油的生物修复作用。从原油污染的植物根系土壤中分离、筛选出l株产表面活性剂高的菌株X-2,采用微生物生理分析其代谢特征,薄层层析、FTIR检测生物表面活性剂性质,烃代谢试验与GC-MS解析其石油烃降解特征。结果表明:菌株X-2为杆状,其16SrRNA与BacilluscereusNC740相似性最高为99.7%,菌株能在15~45℃(最适温度为32℃),pH范围为4.5~10.0(最适为7.0),NaCl的耐受性为0~15g/L,葡萄糖、氯化铵为菌株生长较适应的碳源与氮源。薄层层析与傅立叶红外分析表明菌株X-2产生的表面活性剂为甘油糖脂类物质,烃降解实验与GC-MS分析表明菌株X-2对石油烃有良好的降解能力,其主要降解分子量小于C23的直链烷烃,对甲苯与二甲苯等小分子的芳香烃也有一定的降解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表面活性剂 原油生物降解 鉴定 生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哈盆地火焰山中央隆起带稠油的成因 被引量:6
8
作者 李华明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1-134,共4页
通过对火焰山中央隆起带的石油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了该区的稠油成因机理。研究发现,本区三叠系原油均存在25-降藿烷和25,30-双降藿烷,说明这一地区的原油普遍遭受了生物降解作用。构造低部位吐玉克地区降解程度相对较弱,而英... 通过对火焰山中央隆起带的石油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了该区的稠油成因机理。研究发现,本区三叠系原油均存在25-降藿烷和25,30-双降藿烷,说明这一地区的原油普遍遭受了生物降解作用。构造低部位吐玉克地区降解程度相对较弱,而英也尔地区较高。流体包裹体的特征表明,在胜金口地区,原油充注时为正常原油,而后发生抬升和生物降解作用,从而形成稠油。玉东1井包裹体显示出两次稠油和正常原油充注。在鲁8、鲁9、鲁11、鲁2、鲁10井包裹体中,由西向东,随着埋藏深度的变低,第一期和第二期原油的充注逐渐由正常原油变为完全稠油充注,表明原油在运移过程中逐渐被稠化,而且鲁10井可能是当时原油开始稠化和组分逸散的关键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原油生物降解 流体包裹体 油气运移 稠油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