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质衍生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新型电池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张英杰 吴刚 +3 位作者 吴昊 董鹏 李雪 曾晓苑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0-35,67,共7页
生物质衍生碳材料由于其可再生性、低成本、良好的导电性和稳定性等优异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储能领域。综述了生物质衍生碳材料的常用制备方法(热解法、活化法、水热法等),以及经过修饰的生物质衍生碳(杂原子掺杂、贵金属负载)在锂空气... 生物质衍生碳材料由于其可再生性、低成本、良好的导电性和稳定性等优异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储能领域。综述了生物质衍生碳材料的常用制备方法(热解法、活化法、水热法等),以及经过修饰的生物质衍生碳(杂原子掺杂、贵金属负载)在锂空气电池、钠离子电池和锂硫电池中的最新进展,探讨了生物质衍生碳在新型电池中应用所存在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衍生碳 锂空气电池 钠离子电池 锂硫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形貌的生物质衍生碳材料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黄剑锋 李倩颖 +1 位作者 李嘉胤 曹丽云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99-104,120,共7页
具有不同形貌的生物质衍生碳材料对钠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有一定的影响,以花生衣为原料,采用两步煅烧法,通过控制温度成功制备出了具有不同形貌的生物质衍生碳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显微共焦激光拉曼光谱(Raman)、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具有不同形貌的生物质衍生碳材料对钠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有一定的影响,以花生衣为原料,采用两步煅烧法,通过控制温度成功制备出了具有不同形貌的生物质衍生碳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显微共焦激光拉曼光谱(Raman)、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样品的晶体结构、组成、石墨化程度以及微观组织形貌进行了表征分析,并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生物质衍生碳材料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即当电流密度为0.05和4A·g-1时可呈现出428和194mAh·g-1的放电比容量;同时在0.05A·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300圈后可呈现出349mAh·g-1的高可逆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衍生碳 钠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衍生碳材料的开发及储能性能综合实验设计 被引量:5
3
作者 王杰 刘润萌 +6 位作者 朱继伸 刘光波 孙国祥 董冬旗 马传利 邹沛霖 龚良玉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05-211,共7页
该实验将农业废弃物花生壳转化为球形碳电极材料,在电流密度为1 A/g条件下的放电容量可达252 F/g。该实验设计包括样品制备、条件探索、形貌结构表征以及电化学性能测试分析等内容,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该实验将农业废弃物花生壳转化为球形碳电极材料,在电流密度为1 A/g条件下的放电容量可达252 F/g。该实验设计包括样品制备、条件探索、形貌结构表征以及电化学性能测试分析等内容,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和追求卓越的科研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衍生碳 储能电极材料 电化学性能 综合研究型实验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衍生碳材料在全钒液流电池电极方面的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姚祯 张琦 +3 位作者 王锐 刘庆华 王保国 缪平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083-2091,共9页
电极是全钒液流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解液中不同价态钒离子发生电化学反应的场所。理想的液流电池电极需要同时具备电导率高、比表面积大、润湿性好、耐腐蚀、成本低廉的特性,而目前的材料往往不能兼顾。生物质衍生碳材料具有独特的... 电极是全钒液流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解液中不同价态钒离子发生电化学反应的场所。理想的液流电池电极需要同时具备电导率高、比表面积大、润湿性好、耐腐蚀、成本低廉的特性,而目前的材料往往不能兼顾。生物质衍生碳材料具有独特的多孔结构,且含有丰富的氧官能团和氮、磷、硫等元素,可以为电化学反应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被广泛应用于电极材料中。本文回顾了生物质衍生碳材料作为电极或电极催化剂,在全钒液流电池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材料的制备方法、结构组成及其电化学性能,有利于加深人们对电极“构-效关系”的理解,以期设计出更好的电极材料,提高全钒液流电池的性能,降低成本,推进全钒液流电池产业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衍生碳材料 生物质 全钒液流电池 电极改性 储能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WO_(4)/生物质衍生碳纳米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性能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卓磊 李静文 +3 位作者 孙梦龙 张永伟 党长伟 云斯宁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219-2226,共8页
通过共沉淀法合成了双金属氧化物MnWO_(4)镶嵌生物质衍生碳(MnWO_(4)/BC)纳米复合催化剂,并将其作为对电极(counter electrode,CE)催化剂组装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DSSC),探究了MnWO_(4)/BC在非碘体系中的催... 通过共沉淀法合成了双金属氧化物MnWO_(4)镶嵌生物质衍生碳(MnWO_(4)/BC)纳米复合催化剂,并将其作为对电极(counter electrode,CE)催化剂组装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DSSC),探究了MnWO_(4)/BC在非碘体系中的催化性能和光伏性能。结果表明:在铜氧化还原(Cu^(2+)/Cu^(+))电对DSSC中获得的光电能量转换效率(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PCE)为3.57%(D35)和1.59%(Y123),高于Pt电极的PCE(3.12%,1.16%);50次连续循环伏安测试表明,MnWO_(4)/BC催化剂具有较好的电化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双金属氧化物 生物质衍生碳 铜氧化还原电对 对电极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衍生碳/MnO_(2)复合材料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姜海艳 王旭 洪晓东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7-22,共6页
超级电容器具有充放电速度快、能量密度高、循环稳定性好等优点,而电极材料决定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可再生生物质经过高温炭化可制备不同微观结构的碳材料,然而,这些碳材料存在比容量低的缺点;MnO_(2)具有高理论比电容,缺点是循环... 超级电容器具有充放电速度快、能量密度高、循环稳定性好等优点,而电极材料决定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可再生生物质经过高温炭化可制备不同微观结构的碳材料,然而,这些碳材料存在比容量低的缺点;MnO_(2)具有高理论比电容,缺点是循环稳定差。生物质衍生碳与MnO_(2)复合可以实现两者优势互补。首先介绍了生物质衍生碳/MnO_(2)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化学法、水热法和电沉积法。然后,按照不同生物质衍生碳的微观结构进行分类,综述了多孔碳/MnO_(2)、碳球/MnO_(2)、碳纤维管/MnO_(2)、碳纳米片/MnO_(2)和三维碳/MnO_(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性能。最后,总结了综合性能最优的生物质衍生碳/MnO_(2)复合材料,并针对该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其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衍生碳 二氧化锰 超级电容器 复合材料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林生物质衍生多孔碳构筑锂电池负极新材料 被引量:1
7
作者 肖高 郑明珠 +1 位作者 毛诗钰 李晓慧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3-243,共11页
农林生物质废弃物作为一种价廉易得的可再生资源,具有丰富的碳源和多孔通道优势。其通过炭化和活化等制备方法及其他复合改性方法可得到具有优良性能的新型多孔材料,该材料在储能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方... 农林生物质废弃物作为一种价廉易得的可再生资源,具有丰富的碳源和多孔通道优势。其通过炭化和活化等制备方法及其他复合改性方法可得到具有优良性能的新型多孔材料,该材料在储能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方面,生物质衍生多孔碳具备可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容量和倍率性能等优势。该文对基于生物质构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总结,主要介绍了稻壳、玉米秸秆、棉花和果壳等生物质衍生多孔碳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的电化学性能,并探讨了目前生物质基负极材料存在的问题。另外,还讨论了未来生物质在储能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为化工新型碳材料和锂离子电池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衍生多孔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农林废弃物 应用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生物质衍生氮掺杂多孔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对甲醇氧化反应的电催化 被引量:4
8
作者 方惠燕 赵敬创 +1 位作者 康贤禹 李艳彩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959-1969,共11页
以Ni(Ac)_(2)·4H_(2)O和生物质材料丝瓜络为原料,通过先浸渍后热解的方法制备了低成本的镍纳米颗粒/丝瓜络衍生氮掺杂多孔碳纳米复合材料(Ni/T⁃dNPCN)。研究复合材料对甲醇的电催化性能,并讨论热解温度对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以Ni(Ac)_(2)·4H_(2)O和生物质材料丝瓜络为原料,通过先浸渍后热解的方法制备了低成本的镍纳米颗粒/丝瓜络衍生氮掺杂多孔碳纳米复合材料(Ni/T⁃dNPCN)。研究复合材料对甲醇的电催化性能,并讨论热解温度对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i/T⁃dNPCN修饰玻碳电极(GCE)在碱性条件下对甲醇氧化反应(MOR)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其中,800℃煅烧得到的Ni/T⁃dNPCN_(800)/GCE对1 mol·L^(-1)甲醇具有最低的起始电位(0.344 V(vs Ag/AgCl))、最高的催化电流密度(质量活性:1902 mA·mg_(Ni)^(-1);比活性:1.61 mA·cm^(-2))和最快的动力学反应过程(Tafel斜率:50.23 mV·dec^(-1)),其催化活性约为商业化Pt/C/GCE的3.92倍。且计时电流测试表明,Ni/T⁃dNPCN_(800)/GCE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甲醇氧化反应 生物质衍生碳 镍基纳米复合材料 碱性电解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碳化衍生物强化相变材料各向热导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文波 罗金柳生 +3 位作者 凌子夜 方晓明 张弘光 张正国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9-169,共11页
相变材料由于具有较高的潜热值和良好的温度控制性能,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节能、余热废热回收、电池热管理、太阳能热能储存等领域。然而,相变材料在固-液相变过程中的泄漏和导热性能差等缺点限制了它们的进一步发展。生物质碳化衍生... 相变材料由于具有较高的潜热值和良好的温度控制性能,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节能、余热废热回收、电池热管理、太阳能热能储存等领域。然而,相变材料在固-液相变过程中的泄漏和导热性能差等缺点限制了它们的进一步发展。生物质碳化衍生物具有的多孔微观结构和良好的导热性克服了相变材料相变时的液漏和自身导热能力差等问题,成为相变材料良好的载体选择。由于生物质碳化衍生物多孔碳材料具有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的结构,因此,生物质碳化衍生物多孔碳材料强化相变材料的热导率分为各向同性热导率强化和各向异性热导率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材料 生物质化衍生物 热导率 各向同性 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bO_(4)/生物质碳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和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曦 张永伟 +2 位作者 司艺铭 王银号 云斯宁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008-10015,共8页
开发一种适用于非碘体系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的对电极(CE)催化剂对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项工作中,通过共沉淀法合成了铌基双金属氧化物(MNbO_(4),M=Al,Fe)以及相应的与生物质衍生碳(BC)复合催化剂(MNbO_(4)/BC,M=A... 开发一种适用于非碘体系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的对电极(CE)催化剂对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项工作中,通过共沉淀法合成了铌基双金属氧化物(MNbO_(4),M=Al,Fe)以及相应的与生物质衍生碳(BC)复合催化剂(MNbO_(4)/BC,M=Al,Fe)。采用X射线衍射仪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制备的四种材料进行结构和形貌的表征。结果表明,AlNbO_(4)和FeNbO_(4)为高结晶度的单斜相;AlNbO_(4)/BC和FeNbO_(4)/BC是AlNbO_(4)和FeNbO_(4)与三维多孔BC骨架的复合材料。由电催化性能测试和光伏性能测试可知,AlNbO_(4)/BC和FeNbO_(4)/BC催化剂与Cu^(2+)/Cu^(+)电解液界面的电荷转移电阻(R_(ct))比AlNbO_(4)和FeNbO_(4)小,分别为4.27和11.21Ω·cm^(2)。此外,AlNbO_(4)/BC组装的DSSC获得了3.94%的光电能量转换效率,优于Pt基的DSSC(3.29%)。MNbO_(4)/BC复合催化剂在非碘体系的DSSC中被首次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铜氧化还原电对 铌基双金属氧化物 对电极催化剂 生物质衍生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修饰瓜子壳衍生碳材料增强电催化合成氨性能研究
11
作者 王金 王碧霞 +3 位作者 单铃 郑建明 刘斌 王爽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6-92,共7页
以生物质废弃物瓜子壳为碳源、Na_(2)S_(2)O_(3)为硫源,利用一步低温浸渍法合成硫修饰的瓜子壳衍生碳材料,引入硫同时实现了硫修饰和硫掺杂,增强了合成氨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热重... 以生物质废弃物瓜子壳为碳源、Na_(2)S_(2)O_(3)为硫源,利用一步低温浸渍法合成硫修饰的瓜子壳衍生碳材料,引入硫同时实现了硫修饰和硫掺杂,增强了合成氨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热重分析仪等手段对催化剂的形貌结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表征,利用硫的疏水性抑制HER竞争反应。结果表明,掺杂的硫原子创造了丰富的电化学活性位点,增强了电催化合成氨性能。催化剂在常温、常压条件下获得了11.46μgNH_(3)/(mgcat.·h)的氨产率,且催化性能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催化 非金属催化剂 硫修饰 生物质衍生碳 合成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CO_(2)捕集的生物质衍生多孔碳构筑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钟安定 虞育杰 +3 位作者 黄睿 魏星名 刘建洪 郑永鑫 《中国材料进展》 2025年第8期710-719,共10页
CO_(2)的大量排放引发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发高效且低能耗的先进CO_(2)固体吸附材料是碳捕集的研究热点。生物质衍生多孔碳具有低成本、可再生和环境可持续性等特点,在变压吸附CO_(2)捕集技术中展现出巨大潜力。总结了生物质衍生多孔... CO_(2)的大量排放引发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发高效且低能耗的先进CO_(2)固体吸附材料是碳捕集的研究热点。生物质衍生多孔碳具有低成本、可再生和环境可持续性等特点,在变压吸附CO_(2)捕集技术中展现出巨大潜力。总结了生物质衍生多孔碳的合成方法和热解活化机理,综述了生物质衍生多孔碳在CO_(2)捕集中的应用,详细阐述了生物质衍生多孔碳的孔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对CO_(2)吸附的影响机制,最后重点讨论了多孔碳理化性质的调控手段和创新性设计方法,旨在从制备与结构的关系、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等方面全面讨论生物质衍生多孔碳在CO_(2)捕集中的应用策略,为进一步制备绿色高效的CO_(2)固体吸附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衍生多孔 CO_(2)捕集 孔结构 表面化学性质 可控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P共掺杂莲藕生物碳材料用于芦丁的电化学传感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小宇 高仪 +3 位作者 刘耀鹏 鲁猷栾 郑寅 黄文胜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544-1552,共9页
以莲藕为生物质原料、聚磷酸铵(APP)为氮磷掺杂剂制备了一种N、P共掺杂生物质碳材料,采用SEM、TGA、XRD、XPS和FTIR对材料的结构、形貌和元素组成进行了表征,并以该碳材料修饰玻碳电极,构建了一种检测芦丁的电化学传感器。采用电化学阻... 以莲藕为生物质原料、聚磷酸铵(APP)为氮磷掺杂剂制备了一种N、P共掺杂生物质碳材料,采用SEM、TGA、XRD、XPS和FTIR对材料的结构、形貌和元素组成进行了表征,并以该碳材料修饰玻碳电极,构建了一种检测芦丁的电化学传感器。采用电化学阻抗谱、循环伏安法和差分脉冲伏安法考察了传感器的电化学性能及芦丁在不同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在莲藕与APP质量比为1∶1、热解温度为800℃条件下,制备的热解碳材料修饰电极对芦丁的检测效果最好。在最优化条件下,芦丁浓度与该修饰电极的响应电流呈线性关系,检出范围为0.01~10μmol/L,检出限为1.19×10^(–2)μmol/L(信噪比=3)。此外,该修饰电极对双黄连口服液和健康人尿样中芦丁的测定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丁 非金属掺杂 生物质衍生多孔材料 电化学性能 电化学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基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锂空气电池中的应用
14
作者 吴刚 张英杰 +4 位作者 章艳佳 董鹏 李雪 肖杰 曾晓苑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95-1400,共6页
碳材料的研究开发是电化学能源存储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关键之一,新型碳材料具有原料丰富、成本低廉、比表面积大、导电性优异、化学性能稳定等优点,被广泛地应用于诸如环境修复、电化学及生物医学等领域,备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综... 碳材料的研究开发是电化学能源存储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关键之一,新型碳材料具有原料丰富、成本低廉、比表面积大、导电性优异、化学性能稳定等优点,被广泛地应用于诸如环境修复、电化学及生物医学等领域,备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综述了碳基功能材料在锂空气电池中的发展历程,针对碳材料的两种典型代表石墨烯和生物质衍生碳的制备及改性研究进行了详细介绍。讨论了石墨烯的元素掺杂改性,并阐述了金属及金属氧化物负载对锂空气电池的性能提升;探讨生物质衍生碳具有N、P、S等元素的自掺杂效应及其结构的纳米化和优化制备工艺对催化性能的影响。分别对两种碳材料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对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生物质衍生碳 锂空气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vel sodium-ion battery anode design of Sn_(4)P_(3) nanoparticles loaded on biomass-derived carbon
15
作者 WEI Yu-qian HE Zhen +2 位作者 SONG Yun-fei LIU Jia-ming HAYAT Muhammad D.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5期1724-1735,共12页
Tin phosphide(Sn_(x)P_(y))is an anode for sodium-ion batteries resulting from its exceptionally high theoretical capacity in future.Nevertheless,its application will be hindered by significant volume expansion during ... Tin phosphide(Sn_(x)P_(y))is an anode for sodium-ion batteries resulting from its exceptionally high theoretical capacity in future.Nevertheless,its application will be hindered by significant volume expansion during charge discharge cycles and poor electrical conductivity.This study employs a Sn-bas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Sn-MOF)as a precursor for synthesizing tin phosphide nanoparticles.Then Solidago Canadensis L.,commonly known as Canadian Goldenrod,is utilized as a biomass carbon carrier to form a composite with tin phosphide nanoparticles.The biomass derived porous carbon provides additional sodium ion storage sites and serves as a structural scaffold that constrains the volumetric expansion of tin phosphide,thereby enhancing the material’s stability.The fabricated composite exhibits superior electrod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for sodium-ion batteries.It retains a high capacity(489.5 mA·h/g)after 100 cycles at 0.2 A/g.Even after 500 cycles at a high current density of 2 A/g,it still maintains a stable reversible capacity.This study offers a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of innovative design strategies essent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anode materials,paving the way for more sustainable and efficient sodium-ion-based energy storage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_(4)P_(3) sodium-ion battery biomass-derived carbon cycling perform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钌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析氢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可同 刘倩倩 +6 位作者 王艺霏 李宾慧 罗憬章 刘畅 宗兴 刘慧敏 王永飞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225-11230,共6页
电化学水分解制氢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无污染制氢方法。设计一种价格低廉,并且具有高效催化性能的催化剂对缓解环境压力,以及对电催化析氢的大规模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以松果壳(PC)为生物质碳前驱体,尿素为氮源,RuCl_(3)为钌源,通过水... 电化学水分解制氢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无污染制氢方法。设计一种价格低廉,并且具有高效催化性能的催化剂对缓解环境压力,以及对电催化析氢的大规模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以松果壳(PC)为生物质碳前驱体,尿素为氮源,RuCl_(3)为钌源,通过水热和高温碳化的方法将Ru锚定在氮掺杂的生物质衍生碳基底上(Ru-N-CPC)。Ru-N-CPC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61 mV的过电位就可达到10 mA cm^(-2),1 mol/L KOH)和稳定性。采用一系列测试表明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可归因于氮的掺杂导致了大量的缺陷产生,从而使Ru能够顺利地、均匀地被载于碳材料上,同时由于Ru和N的协同作用,促使催化析氢反应的活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析氢反应 生物质衍生碳材料 氮掺杂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