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硅烷偶联剂制备及对磷灰石-硅灰石生物玻璃陶瓷的表面改性 被引量:6
1
作者 龙沁 周大利 +3 位作者 张翔 卫冬娟 柳淑婧 陈冬宁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48-952,共5页
采用谷氨酸与硅烷偶联剂(KH-792)缩合反应,制备出一种含酰胺基的硅烷偶联剂,利用其与材料之间的化学结合,将谷氨酸共价固定至磷灰石-硅灰石生物玻璃陶瓷表面,实现表面改性。将改性后的磷灰石-硅灰石生物玻璃陶瓷与人骨肉瘤细胞MG63共培... 采用谷氨酸与硅烷偶联剂(KH-792)缩合反应,制备出一种含酰胺基的硅烷偶联剂,利用其与材料之间的化学结合,将谷氨酸共价固定至磷灰石-硅灰石生物玻璃陶瓷表面,实现表面改性。将改性后的磷灰石-硅灰石生物玻璃陶瓷与人骨肉瘤细胞MG63共培养,评价其体外细胞生物相容性。应用FTIR、SEM、XPS等测试技术分别对合成的偶联剂、改性后的陶瓷材料进行结构、表面形貌及细胞生长情况的表征,结果表明:谷氨酸与KH-792的反应产物有酰胺基生成;含酰胺基的硅烷偶联剂能对磷灰石-硅灰石生物玻璃陶瓷表面进行有效改性;共培养3 d后细胞在材料材料表面大量贴附,MTT实验也证明增殖良好,即含酰胺基的硅烷偶联剂能改善磷灰石-硅灰石生物玻璃陶瓷的体外细胞生物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烷偶联剂 谷氨酸 磷灰石-硅灰石生物玻璃陶瓷 表面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孔剂法制备多孔生物玻璃陶瓷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鞠银燕 徐明晗 +1 位作者 李正茂 陈晓峰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310-3314,3342,共6页
通过造孔剂法,以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生物玻璃58S和熔融法制备的生物玻璃45S5为原料,以NH4HCO3与淀粉的混合物为造孔剂制备生物玻璃陶瓷。利用XRD和SEM等材料分析测试手段研究了烧成温度、造孔剂添加量、成型压力及45S5的用量对多孔材料... 通过造孔剂法,以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生物玻璃58S和熔融法制备的生物玻璃45S5为原料,以NH4HCO3与淀粉的混合物为造孔剂制备生物玻璃陶瓷。利用XRD和SEM等材料分析测试手段研究了烧成温度、造孔剂添加量、成型压力及45S5的用量对多孔材料显微结构、表面形貌、抗折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成型压力20 MPa,造孔剂含量60%,烧成温度800℃及45S5的加入量10%的工艺参数下,制备出抗折强度达到4.5 MPa,孔隙率达到68.74%的珊瑚状结构的多孔生物玻璃陶瓷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孔剂 多孔生物玻璃陶瓷 抗折强度 气孔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氩离子辅助沉积生物玻璃陶瓷膜的结构和特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刘仲阳 廖小东 +2 位作者 王培录 郑思孝 孙官清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00-202,206,共4页
用XRD、FTIR、XPS和EDAX等分析方法对 60keV、剂量为 7× 10 15ions/cm2 的Ar+ 离子束在钛合金表面辅助沉积的生物玻璃陶瓷 (BGC)膜进行表征。发现膜呈非晶 ;膜中Ca P比高达 3 .68,高于BGC原材料的Ca P比 1.3 0 ;沉积膜中出现C和O... 用XRD、FTIR、XPS和EDAX等分析方法对 60keV、剂量为 7× 10 15ions/cm2 的Ar+ 离子束在钛合金表面辅助沉积的生物玻璃陶瓷 (BGC)膜进行表征。发现膜呈非晶 ;膜中Ca P比高达 3 .68,高于BGC原材料的Ca P比 1.3 0 ;沉积膜中出现C和O的污染 ,并引入了碳酸根基团 (CO3 -2 )。实验发现 ,BGC膜与Ti合金结合十分牢固 ;在 0 .9%的盐溶液中浸泡Ca+ + 离子的溶解性与辅助剂量密切相关 ;这种Ar+ 离子辅助沉积的膜在Hanks溶液中的抗溶解特性 ,未退火的膜远优于退火的膜 ,也优于Ti合金。文中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玻璃陶瓷 离子束辅助沉积 结合强度 溶解性 电化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玻璃陶瓷骨支架的光固化成形工艺与过固化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杨蒙蒙 伍言龙 +3 位作者 许燕 陈旭 刘亚雄 周建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51-159,共9页
针对光固化技术制备生物玻璃陶瓷多孔骨支架中因光散射、光叠加等原因导致内孔扩散的过固化问题,提出从“孔-面-体”3个层面来探究样件成形过程中过固化现象与工艺参数间关系的方法,并逆向建立克服过固化提高精度的多孔补偿模型。首先,... 针对光固化技术制备生物玻璃陶瓷多孔骨支架中因光散射、光叠加等原因导致内孔扩散的过固化问题,提出从“孔-面-体”3个层面来探究样件成形过程中过固化现象与工艺参数间关系的方法,并逆向建立克服过固化提高精度的多孔补偿模型。首先,采用激光共聚焦测量了骨支架中单孔在不同曝光时间和石墨浓度下的过固化值与固化深度;其次,在骨支架的面结构中采用光学影像测量仪分析了不同面孔隙率和孔隙形状下的过固化值与固化深度;然后,使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表征了重叠层厚对骨支架整体结构中固化特性的影响;最后,通过控制骨支架的多孔尺寸,建立过固化逆向补偿模型并制备了与模型孔径相差不大于5μm的多孔样件。采用所制备的多孔支架样件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单孔结构中,过固化值和固化深度均随曝光时间的对数增加而线性增加,随石墨浓度增加而减小;在单层面结构中,过固化值和固化深度均随孔隙率的增大线性减小,孔隙形状对固化深度无明显影响;在体结构中,随重叠层厚的增加,样件过固化程度增加,叠加层厚10μm为适宜分层;在相同曝光时间和石墨浓度下,过固化从孔结构-面结构-体结构过程中逐渐增加,且孔和面结构的过固化程度显著大于体结构。该方法可为高精度多孔骨支架的制备提供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玻璃陶瓷 多孔骨支架 光固化技术 过固化 补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玻璃陶瓷骨支架光固化3D打印及降解性能 被引量:4
5
作者 杨蒙蒙 伍言龙 +4 位作者 陈旭 任辉 许燕 周建平 刘亚雄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67-275,共9页
利用光固化技术制备的生物玻璃陶瓷骨植入物在骨修复领域具有许多优势,然而生物玻璃陶瓷受粉体粒度的影响,在光固化打印工艺、结构、力学性能和生物性能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以光固化3D打印过程中粒度的变化为切入点,制备了两种... 利用光固化技术制备的生物玻璃陶瓷骨植入物在骨修复领域具有许多优势,然而生物玻璃陶瓷受粉体粒度的影响,在光固化打印工艺、结构、力学性能和生物性能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以光固化3D打印过程中粒度的变化为切入点,制备了两种不同粒度粉体的生物玻璃陶瓷浆料,分别对生物玻璃陶瓷浆料的稳定性、流变特性和固化特性进行了表征,根据TG-DSC曲线绘制了脱脂烧结曲线并对骨支架的表面质量、结构和力学性能进行了评价,最后通过颅骨修复试验对降解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粒度粉体的浆料稳定性较好,黏度较高,对应的固化厚度和过固化宽度也较小;小粒度粉体制备的骨支架表面质量、结构致密化程度和弯曲强度均优于大粒度粉体制备的骨支架,但降解速率较低,植入体内2个月后有新骨长入骨支架孔隙。本研究对不同粒度粉体的生物玻璃陶瓷骨支架制备具有指导意义,有助于推动基于粒度分布的梯度可控降解骨支架的开发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玻璃陶瓷 骨支架 光固化技术 3D打印 粒度 降解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10mol%氧化硅的钙磷酸盐玻璃陶瓷的合成及其体外生物活性(英文)
6
作者 李文旭 罗燕 +3 位作者 赵智博 于德珍 王福平 姜承慧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264-2270,共7页
采用高分子网络凝胶法合成出SiO2-CaO-P2O5生物玻璃陶瓷,该材料具有较低含硅量和高钙磷比(nCa/nP=1.57)的特点,更接近人体硬组织的成分。将材料在SBF溶液浸泡研究材料的体外生物活性,通过TG/DTA,XRD,FTIR和SEM等方法对粉体和浸泡后的样... 采用高分子网络凝胶法合成出SiO2-CaO-P2O5生物玻璃陶瓷,该材料具有较低含硅量和高钙磷比(nCa/nP=1.57)的特点,更接近人体硬组织的成分。将材料在SBF溶液浸泡研究材料的体外生物活性,通过TG/DTA,XRD,FTIR和SEM等方法对粉体和浸泡后的样品表面进行表征,ICP-AES对SBF溶液中钙、磷、硅离子的浓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氧化硅的添加有利于玻璃陶瓷表面磷灰石晶相的形成;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沉积在样品表面的碳酸羟基磷灰石层逐渐由球型突起变为叶片状,溶液中钙、磷离子浓度降低,而硅离子浓度增加,说明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适宜作为牙齿和骨骼的替代或修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玻璃陶瓷 高分子网络凝胶法 SiO2-CaO-P2O5 体外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活性玻璃陶瓷种植材料与牙龈上皮细胞体外界面的超微结构研究
7
作者 石虹 陈安玉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56-59,T004,共5页
采用牙龈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方法,对国产生物活性玻璃陶瓷(BGC)的牙龈界面,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分析。结果发现:透射电镜(TEM)下BGC与上皮细胞界面结合形式有三种,其中半桥粒结构被认为在上皮附着材料中起重要的结合作用... 采用牙龈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方法,对国产生物活性玻璃陶瓷(BGC)的牙龈界面,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分析。结果发现:透射电镜(TEM)下BGC与上皮细胞界面结合形式有三种,其中半桥粒结构被认为在上皮附着材料中起重要的结合作用;扫描电镜(SEM)及X线能谱分析(EDAX)发现上皮细胞在BGC上生长良好。结果表明:BGC能够与牙龈上皮形成良好界面。粘膜封闭的形成保证了种植体在口腔内的长期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玻璃陶瓷 牙龈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切削生物活性玻璃陶瓷骨内种植体的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彦 陈安玉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66-70,F003,共6页
本实验以纯钛作对照,将两种可切削生物活性玻璃陶瓷(MBGC)植入狗股骨内,采用X线摄片,组织学切片,扫描电镜等方法,观察种植体与骨的结合情况,结果发现MBGC与骨可产生化学性结合,但界面反应带中有部分软骨样组织,其中 CaO,P_2O_5含量高的 ... 本实验以纯钛作对照,将两种可切削生物活性玻璃陶瓷(MBGC)植入狗股骨内,采用X线摄片,组织学切片,扫描电镜等方法,观察种植体与骨的结合情况,结果发现MBGC与骨可产生化学性结合,但界面反应带中有部分软骨样组织,其中 CaO,P_2O_5含量高的 MBGC A_4与骨界面结合较早,钛 Ta_2与骨有直接连接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玻璃陶瓷 可切削性 骨内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合金人工关节柄烧结复合生物活性玻璃陶瓷涂层的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陈晓明 李志刚 +3 位作者 闫玉华 李世普 贺建华 王燕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8-32,共5页
采用两步涂烧法在钛合金表面制备出防组织液渗透 ,结合强度高 ,生物相容性好的复合生物活性陶瓷涂层 。
关键词 钛合金 人工关节 烧结 生物活性玻璃陶瓷 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锰锌铁氧体磁性生物活性玻璃陶瓷制备工艺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光大 周大利 +3 位作者 冯丹歌 毛茂 郭筵 李绍敏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21-625,共5页
在磷灰石/硅灰石生物活性玻璃陶瓷(A-WGC)中掺杂锰锌铁氧体,制备出一种新型的磁性生物活性玻璃陶瓷,并研究了不同制备工艺对其磁性和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不同掺杂工艺制备的材料的主晶相均为硅灰石、磷灰石、氟磷灰石和分子式... 在磷灰石/硅灰石生物活性玻璃陶瓷(A-WGC)中掺杂锰锌铁氧体,制备出一种新型的磁性生物活性玻璃陶瓷,并研究了不同制备工艺对其磁性和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不同掺杂工艺制备的材料的主晶相均为硅灰石、磷灰石、氟磷灰石和分子式为Zn_(0.75)Mn_(0.75)Fe_(1.5)O_4的锰锌铁氧体.在充磁至7.96×10~5A·m^(-1)时,各材料的饱和磁化强度相差不大,在5.4~5.9A·m^2·kg^(-1)之间.材料的生物活性与烧结前和锰锌铁氧体前驱体复合的A-WGC原料的反应活性有关,A-WGC原料的反应活性越低,材料的生物活性越好.比较各材料,采用将A-WGC前驱体高温煅烧后再与锰锌铁氧体前驱体固相混合的工艺制备的材料具有良好的磁性和较高的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锌铁氧体 磁性生物活性玻璃陶瓷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灰石-硅灰石生物活性玻璃陶瓷表面接枝多肽改性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翔 周大利 +3 位作者 龙沁 周加贝 谭言飞 柳淑婧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137-1142,共6页
为在磷灰石-硅灰石生物活性玻璃陶瓷(Apatite-Wollastonite Bioactive Glass-Ceramic,AW)表面引入能够促进细胞粘附的RGD(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多肽以提高其生物活性,采用低温等离子法在材料的表面引入活性氨基基团,并通过浸渍法使... 为在磷灰石-硅灰石生物活性玻璃陶瓷(Apatite-Wollastonite Bioactive Glass-Ceramic,AW)表面引入能够促进细胞粘附的RGD(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多肽以提高其生物活性,采用低温等离子法在材料的表面引入活性氨基基团,并通过浸渍法使氨基基团与多肽发生反应。采用XRD、XPS、ATR-FTIR对AW的相组成及表面改性特性进行表征,确认通过低温等离子法在AW表面接上氨基,RGD多肽分子与氨基反应以化学键合的形式接枝到材料表面(RGD-AW),实现了在AW表面接枝生物大分子的改性。将改性前后的材料分别与类成骨细胞(MG63细胞)混合培养并使用荧光显微镜、SEM及MTT等测试方法对材料的细胞生物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细胞实验结果表明:接枝RGD多肽分子的材料在细胞培养的早期阶段比AW更有利于细胞的粘附及铺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W生物活性玻璃陶瓷 氨基 表面改性 等离子接枝 RGD固定 细胞粘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钙铁氧体磁性生物活性玻璃陶瓷热种子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光大 张楠 +5 位作者 张开丽 赵三团 麻开旺 许贺龙 赵威 谢蟪旭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4211-4216,4223,共7页
本工作将钙铁氧体与溶胶-凝胶法制得的生物活性玻璃陶瓷复合,制备了含钙铁氧体磁性生物活性玻璃陶瓷磁热种子。对所制得材料的物相组成、磁性、体外生物活性、磁生热能力及磁热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组织相容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 本工作将钙铁氧体与溶胶-凝胶法制得的生物活性玻璃陶瓷复合,制备了含钙铁氧体磁性生物活性玻璃陶瓷磁热种子。对所制得材料的物相组成、磁性、体外生物活性、磁生热能力及磁热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组织相容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材料主晶相为CaSiO_3、Ca_5(PO_4)_3F和CaFe_2O_4。充磁约8×10~5 A·m^(-1)时,材料饱和磁化强度约5A·m^2·kg^(-1),矫顽力约2×10~4 A·m^(-1)。暴露在342kHz、1×10~3 A/m的交变磁场下,0.1g材料20min内即能实现升温约40℃。在浸泡入模拟体液中14d后,材料表面能形成不连续的含有碳酸根生物的活性层。MTT细胞增殖实验显示材料无细胞毒性,MG63细胞能在材料上粘附和生长。将材料与VX2细胞在交变磁场下复合培养20min,材料周围出现明显的死亡细胞圈。兔肌肉植入实验显示材料组织相容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生物活性玻璃陶瓷 热种子 钙铁氧体 磁热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凝胶玻璃陶瓷的体内外生物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蔡玉荣 周廉 +1 位作者 张玉梅 魏建华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92-795,共4页
采用溶胶凝胶自蔓延法制备生物凝胶玻璃粉,采用冷等静压法压制成圆片状和圆柱状,对经过烧结处理的两种生物凝胶玻璃陶瓷样品在体外、体内环境中的生物学行为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两试样均具有很好的体外生物活性和体内组织相容性,... 采用溶胶凝胶自蔓延法制备生物凝胶玻璃粉,采用冷等静压法压制成圆片状和圆柱状,对经过烧结处理的两种生物凝胶玻璃陶瓷样品在体外、体内环境中的生物学行为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两试样均具有很好的体外生物活性和体内组织相容性,其中,硅含量较低的试样的体外生物活性优于硅含量较高的试样;而硅含量较高的试样的组织相容性较好且具有一定的骨诱导能力。试验证明:体外试验与体内试验的结果具有一定相关性,但对体内植入试验只起到一定的指导性所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凝胶玻璃陶瓷 生物活性 组织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喷涂AP40生物活性玻璃陶瓷涂层的结构和性能 被引量:4
14
作者 贺定勇 赵力东 +1 位作者 BOBZIN Kirsten LUGSCHEIDER Erich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59-763,共5页
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技术,在TiAl6V4基体上制备了AP40玻璃陶瓷涂层.利用光学显微镜,SEM和XRD分析技术对涂层形貌、显微组织结构和相组成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热处理工艺对涂层组织结构及其性能的影响,并按德国DIN 50160标准进行涂层的拉... 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技术,在TiAl6V4基体上制备了AP40玻璃陶瓷涂层.利用光学显微镜,SEM和XRD分析技术对涂层形貌、显微组织结构和相组成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热处理工艺对涂层组织结构及其性能的影响,并按德国DIN 50160标准进行涂层的拉伸强度试验.结果表明:等离子喷涂AP40玻璃陶瓷涂层在喷涂态,只有较低的结晶度.喷涂工艺对涂层的孔隙率和粉末沉积率有较大的影响.合适的热处理工艺可提高涂层的结晶度,减少孔隙以及提高结合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活性玻璃陶瓷 等离子喷涂 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40生物活性玻璃陶瓷HVOF喷涂层的结构和性能
15
作者 贺定勇 赵力东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4-377,共4页
采用高速火焰(HVOF)喷涂技术,在Ti6Al4v基体上制备了AP40玻璃陶瓷涂层.利用光学显微镜、SEM和XRD对喷涂层形貌、显微组织结构和相组成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热处理工艺对涂层组织结构及其性能的影响.按德国DIN EN 582—1994标准进行涂层的... 采用高速火焰(HVOF)喷涂技术,在Ti6Al4v基体上制备了AP40玻璃陶瓷涂层.利用光学显微镜、SEM和XRD对喷涂层形貌、显微组织结构和相组成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热处理工艺对涂层组织结构及其性能的影响.按德国DIN EN 582—1994标准进行涂层的拉伸强度试验.结果表明:HVOF喷涂AP40玻璃陶瓷涂层具有层状结构,含有少量孔隙和未熔化的颗粒;涂层主要由羟基磷灰石、氟磷灰石、硅灰石、方石英及部分玻璃相组成,喷涂工艺对涂层的孔隙率有较大的影响;合适的热处理工艺可提高涂层的结晶度,使涂层变得致密,使孔隙明显减少,使涂层结合强度得到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活性玻璃陶瓷 高速火焰喷涂 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活性玻璃陶瓷与钛钉在牙再植中的应用
16
作者 赵淑贤 黄瑞哲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15-216,I009,共3页
牙周病所引起的牙周骨组织吸收是导致牙齿松动脱落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防止牙齿松动脱落和修复牙周骨缺损乃是多年来口腔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单纯行根管内钛钉植入虽可减少牙齿松动度,但不能解决骨缺损的修复问题。近年来国内外采用... 牙周病所引起的牙周骨组织吸收是导致牙齿松动脱落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防止牙齿松动脱落和修复牙周骨缺损乃是多年来口腔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单纯行根管内钛钉植入虽可减少牙齿松动度,但不能解决骨缺损的修复问题。近年来国内外采用生物活性玻璃陶瓷材料(biological activated glass ceramic,BGC)修复骨缺损。但由于其修复骨缺损的时间较长,在修复期间内要靠外固定方法来解决牙松动问题。外固定方法并不十分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再植 生物活性玻璃陶瓷 钛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灰石-硅灰石生物活性玻璃陶瓷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欣欣 朱智敏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485-487,491,共4页
磷灰石-硅灰石生物活性玻璃陶瓷(AW-BGC)由于在保持良好生物活性的基础上,还具有出色的力学性能,因而其作为人体硬组织替换材料在临床上已得到大量应用和发展。本文系统介绍了AW-BGC的性能、应用和制备方法,并对AW-BGC及其复合材料的研... 磷灰石-硅灰石生物活性玻璃陶瓷(AW-BGC)由于在保持良好生物活性的基础上,还具有出色的力学性能,因而其作为人体硬组织替换材料在临床上已得到大量应用和发展。本文系统介绍了AW-BGC的性能、应用和制备方法,并对AW-BGC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系统的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硅灰石生物活性玻璃陶瓷 复合材料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钕介孔硼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陶瓷骨水泥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铖 丁晶鑫 +1 位作者 王会 王德平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245-1258,共14页
骨肉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骨肿瘤,常通过手术切除进行治疗。但术后造成的骨缺损难以自愈,残余肿瘤细胞还会增加复发可能性。本研究开发了一种用于修复骨缺损和协同治疗骨肉瘤的掺钕介孔硼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陶瓷骨水泥。首先通过溶胶–凝... 骨肉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骨肿瘤,常通过手术切除进行治疗。但术后造成的骨缺损难以自愈,残余肿瘤细胞还会增加复发可能性。本研究开发了一种用于修复骨缺损和协同治疗骨肉瘤的掺钕介孔硼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陶瓷骨水泥。首先通过溶胶–凝胶法结合固态反应制备了可作为光热剂和药物载体的掺钕介孔硼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陶瓷微球(MBGC-xNd),然后将微球与海藻酸钠(SA)溶液混合制备了可同时进行光热治疗和化学治疗的可注射骨水泥(MBGC-xNd/SA)。结果表明掺Nd^(3+)赋予微球可控的光热性能,负载阿霉素(DOX)的微球显示出持续的药物释放行为。此外,载药骨水泥的药物释放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说明光热疗法产生的热量可促进DOX释放。体外细胞实验结果表明,MBGC-xNd/SA具有良好的促成骨活性,并且光热–化学联合疗法对MG-63骨肉瘤细胞起到了更显著的杀伤作用,表现出协同效应。因此,MBGC-xNd/SA作为一种新颖的多功能骨修复材料,在骨肉瘤的术后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钕介孔硼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陶瓷 骨水泥 骨缺损修复 光热–化学联合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牙囊干细胞与珊瑚羟基磷灰石陶瓷生物相容性和成骨作用研究
19
作者 聂利 王明 +2 位作者 曾兴琪 李洁仪 李丛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1523-1527,共5页
目的观察大鼠牙囊干细胞(rat dental follicle stem cells,rDFCs)在珊瑚羟基磷灰石生物玻璃陶瓷(coralline hydroxyapatite,CHA)上的附着增殖以及成骨因子表达情况,探索二者间生物相容性。方法 10只6 d龄SD大鼠,雌雄各半,处死后剥离双... 目的观察大鼠牙囊干细胞(rat dental follicle stem cells,rDFCs)在珊瑚羟基磷灰石生物玻璃陶瓷(coralline hydroxyapatite,CHA)上的附着增殖以及成骨因子表达情况,探索二者间生物相容性。方法 10只6 d龄SD大鼠,雌雄各半,处死后剥离双侧下颌骨磨牙区牙囊组织,通过组织块酶消化法获得rDFCs,rDFCs与CHA体外复合培养,扫描电镜(SEM)观察rDFCs与CHA黏附增殖情况,RTPCR法测定rDFCs、rDFCs-CHA及rDFCs成骨诱导组黏附增殖5、7、9 d成骨基因OPN、ALP、Osterix的表达。结果 SEM观察到rDFCs在CHA上能正常黏附、生长、增殖,4 d时细胞开始相互接触,成片状黏附于CHA表面,7 d时,细胞外基质已完全覆盖CHA表面。RT-PCR结果显示rDFCs与CHA共培养5、7、9 d时,CHA促进了成骨基因OPN、ALP、Osterix的表达,rDFCs-CHA组与rDFCs组相比,Osterix基因表达:7 d时前者是后者267倍;OPN基因表达:7 d时是24.7倍,ALP基因表达:5 d时rDFCs-CHA组是rDFCs组的3.1倍(P<0.01)。结论 CHA能促进rDFCs黏附、增殖、成骨分化及表达成骨因子,二者生物相容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囊干细胞 珊瑚羟基磷灰石生物玻璃陶瓷 扫描电镜 生物相容性 成骨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素骨显像对玻璃陶瓷修复下颌骨区骨代谢的初步动态视察
20
作者 许竞 焦锡葳 王模堂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08-110,共3页
追踪随访了12例植入成形的微孔性生物活性玻璃陶瓷(BGC)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病员,时间为1至2年。采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法结合常规手段,对其植入区的骨代谢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植入区内存在着骨质代谢。当受植区骨膜完整,单纯植... 追踪随访了12例植入成形的微孔性生物活性玻璃陶瓷(BGC)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病员,时间为1至2年。采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法结合常规手段,对其植入区的骨代谢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植入区内存在着骨质代谢。当受植区骨膜完整,单纯植入 BGC,植入区内的骨代谢在术后3月即可达到高峰。当受植区骨膜不完整、自体松质骨及 BGC 联合植入,植入区内的骨代谢在术后1年达到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玻璃陶瓷 人工骨 骨代谢 核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