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1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的计量溯源方法研究
1
作者 李兰英 陶晴 刘刚 《计量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48-753,共6页
根据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a resonance, SPR)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核心原理,提出了一种以折射率为理论基础并结合蔗糖标准物质的计量溯源方法。首先制备了蔗糖标准溶液,使用折光仪对其进行定值。然后将折射率值溯源至阿贝折... 根据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a resonance, SPR)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核心原理,提出了一种以折射率为理论基础并结合蔗糖标准物质的计量溯源方法。首先制备了蔗糖标准溶液,使用折光仪对其进行定值。然后将折射率值溯源至阿贝折射仪标准块,从而建立折射率的校准依据,实现折射率重复性检测、折射率标准值1.330~1.400范围内的线性校准,以及分析仪相对基线噪声和相对基线漂移的分析。最后,利用梯度稀释的蔗糖纯度标准物质,完成了检测限的校准。首次建立了全面、科学和有效的SPR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的计量溯源方法,可应用于基础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医药研制领域的相关仪器计量校准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计量学 生物分子相互作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折射率 蔗糖标准物质 校准 不确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的新方法-PELSA
2
作者 唐致恒 刘小云 《质谱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共2页
小分子-蛋白质相互作用在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广泛参与几乎所有的生物学过程。蛋白质与小分子配体(如药物、代谢物、金属离子和核酸等)的结合能够调控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及其生物学活性。因此,研究蛋白质-小分子相互作用对于药物... 小分子-蛋白质相互作用在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广泛参与几乎所有的生物学过程。蛋白质与小分子配体(如药物、代谢物、金属离子和核酸等)的结合能够调控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及其生物学活性。因此,研究蛋白质-小分子相互作用对于药物开发、生物分子功能解析及疾病机制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与蛋白质-蛋白质互作相比,研究小分子-蛋白质互作的有效工具则明显不足。例如,如何规模化筛选小分子的蛋白靶标并实现其精准鉴定至今仍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相互作用 蛋白质互作 广泛参与 生物分子 功能解析 分子相互作用 药物开发 有效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R原理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光强法检测技术
3
作者 余兴龙 王浩娟 +1 位作者 赵乐群 朱圣庚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z1期-,共4页
本文简述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简称SPR)原理、激发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条件和共振发生时反射光的光强变化,对角度扫描法和波长扫描法进行了分析。接着,基于角度扫描的光强检测,以半导体激光器为光源,建立... 本文简述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简称SPR)原理、激发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条件和共振发生时反射光的光强变化,对角度扫描法和波长扫描法进行了分析。接着,基于角度扫描的光强检测,以半导体激光器为光源,建立了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检测实验装置,并在模拟分析的基础上以蓖麻毒素与其单克隆抗体为样本进行了实验。实验表明,实验系统结构简单,可以实时监测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对样本无需进行标记,操作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强检测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 生物分子相互作用 角度扫描 动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信小程序平台的生物活性小分子检测服务微系统 被引量:1
4
作者 崔建华 李爱学 吴瑞刚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19-23,共5页
为了提升农业电化学传感器在生物活性小分子检测中的应用效率,开发了基于微信小程序平台的生物活性小分子检测服务微系统。该系统分为前端和后端两部分,利用VUE、MINA和JavaScript技术实现系统交互服务,为用户提供在线预约、样品提交、... 为了提升农业电化学传感器在生物活性小分子检测中的应用效率,开发了基于微信小程序平台的生物活性小分子检测服务微系统。该系统分为前端和后端两部分,利用VUE、MINA和JavaScript技术实现系统交互服务,为用户提供在线预约、样品提交、结果查询、代理服务以及账户和订单信息管理等一站式服务;系统通过将氨基酸、脂肪酸、真菌毒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多种材料与电化学技术相结合,对特定分子、细胞及其他生物标志物进行检测并生成报告。该系统实现了对生物样品中活性小分子的快速、准确鉴定与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信小程序平台 生物活性小分子 检测服务 微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生物医学检测应用:研究进展与挑战
5
作者 师帆 张国军 +1 位作者 李玉桃 唐丽娜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2-512,共11页
分子印迹技术通过模拟生物体免疫系统的抗原-抗体特异性识别机制,设计合成具有预组装识别位点的功能聚合物,实现对目标分子的高选择性识别与捕获。近年来,该技术通过与电化学传感技术交叉融合,展现出在生物医学检测领域的应用潜力,其卓... 分子印迹技术通过模拟生物体免疫系统的抗原-抗体特异性识别机制,设计合成具有预组装识别位点的功能聚合物,实现对目标分子的高选择性识别与捕获。近年来,该技术通过与电化学传感技术交叉融合,展现出在生物医学检测领域的应用潜力,其卓越的检测灵敏性、选择性和稳定性备受关注。本文系统梳理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构建要素,重点解析了功能单体的类别和选择策略以及高效印迹膜的制备方法,综述了此类传感器在生物、临床标志物检测以及病原体识别等生物医学检测领域的应用进展,探讨了传感器开发所面临的灵敏度、精准性、重复性、复杂生物样本适配性等挑战,展望了该领域在新型智能材料应用、多模态传感集成及标准化检测平台建设等未来发展前景,为推进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在精准医疗领域的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技术 电化学传感 功能单体 生物医学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互作用蛋白质的质谱鉴定揭示高尔基体蛋白73对RNA剪接效率的调控作用
6
作者 张畅 刘慕仪 +3 位作者 杨孟欣 万禄明 钟辉 魏从文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4-414,共11页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在细胞的生化功能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深入解析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是理解细胞生命活动的关键。本研究以高尔基体蛋白73(golgi protein 73,GP73)为研究对象,利用经典的免疫共沉淀联合质谱技术系统挖掘了GP73的相...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在细胞的生化功能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深入解析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是理解细胞生命活动的关键。本研究以高尔基体蛋白73(golgi protein 73,GP73)为研究对象,利用经典的免疫共沉淀联合质谱技术系统挖掘了GP73的相互作用蛋白质,力求进一步解析GP73的分子功能。选取肝癌细胞系HepG2,利用慢病毒感染技术构建过表达GP73-3Flag的稳定细胞系,免疫共沉淀联合质谱检测鉴定出78个高置信的GP73相互作用蛋白质,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GP73与近40个细胞核蛋白质存在相互作用,并参与RNA运输、剪接和翻译等生物学过程,进一步的免疫荧光和细胞核蛋白质分离实验证实,GP73在多种肿瘤细胞中的细胞核定位,在78个相互作用蛋白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筛选出与mRNA剪接相关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通过免疫共沉淀验证了GP73与HNRNPH3、SMN1、RBM14、NCBP1等7种蛋白质存在相互作用。Minigene剪接实验提示,过表达GP73抑制细胞对pre-mRNA的剪接效率。本研究拓展了对GP73蛋白功能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解释其在细胞生物学中的重要角色及其与疾病的潜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 高尔基体蛋白73 免疫共沉淀联合质谱检测 生物信息学分析 细胞核定位 剪接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谱技术在中药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7
作者 王兆伏 宋凤瑞 +1 位作者 刘志强 刘淑莹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2010年第3期129-137,共9页
中药发挥药理作用具有多组分,多靶点的重要特点。研究中药化学成分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能够为阐明中药发挥药理作用的机理和物质基础提供科学依据,而且能够为新药设计提供理论指导。软电离质谱技术,尤其是电喷雾质谱(ESI-MS... 中药发挥药理作用具有多组分,多靶点的重要特点。研究中药化学成分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能够为阐明中药发挥药理作用的机理和物质基础提供科学依据,而且能够为新药设计提供理论指导。软电离质谱技术,尤其是电喷雾质谱(ESI-MS)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MALDI-MS)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使药物与生物大分子形成的复合物完整地转移到气相中并被检测到,在中药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同时,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中药复杂体系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中也显示出很大的应用潜力。本文介绍了质谱技术在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原理,并总结了近年来软电离质谱技术在中药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小分子 生物分子 软电离质谱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R技术分析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被引量:7
8
作者 黄汉昌 姜招峰 朱宏吉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08-112,共5页
生物分子的活性功能是通过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了解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及揭示生命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SPR)的分析分子相互作用(BIA)的技术是新型的生物传感技术,其无需标... 生物分子的活性功能是通过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了解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及揭示生命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SPR)的分析分子相互作用(BIA)的技术是新型的生物传感技术,其无需标、能实时跟踪检测生物分子间结合、解离的整个过程,通过分析传感图谱获取分子相互作用的模式和动力学常数等方面的信息。SPR是研究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强有力工具,SPR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并且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概述了SPR技术原理、分析方法及其评述了其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共振 生物传感器 生物分子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汪洛 陶祖莱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483-487,共5页
对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surfaceplasmonresonance,SPR)的原理和在生物学研究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这种技术可以直接原位、实时地跟踪生物学实验研究系统,而不需要附加参数如进行标记等手段,具有高敏感... 对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surfaceplasmonresonance,SPR)的原理和在生物学研究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这种技术可以直接原位、实时地跟踪生物学实验研究系统,而不需要附加参数如进行标记等手段,具有高敏感性,也可以连续监测吸附或解吸附过程,目前有关的应用涉及到生物学结合分析、动力学及亲和力测定、免疫识别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体 激元共振 生物分子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技术用于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化抗体的层层组装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裴仁军 崔小强 +1 位作者 杨秀荣 汪尔康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95-198,共4页
使用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 ( Biomolecular interaction analysis,BIA)技术实时监测了在链霉亲和素表面层层组装亲和素 -生物素化抗体多层膜的过程 ,结果表明 ,通过链霉亲和素与生物素之间的强亲和作用 ,能够在表面形成均一的多层膜 ,... 使用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 ( Biomolecular interaction analysis,BIA)技术实时监测了在链霉亲和素表面层层组装亲和素 -生物素化抗体多层膜的过程 ,结果表明 ,通过链霉亲和素与生物素之间的强亲和作用 ,能够在表面形成均一的多层膜 ,并用实时 BIA技术求得了每层蛋白质的表面浓度 .对于生物素化抗体 ,单层吸附表面浓度为 1 .32 ng/mm2 ;对于链霉亲和素 ,单层吸附表面浓度为 2 .93ng/m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 层层组装 链霉亲和素 生物素化抗体 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技术 亲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A与GP60/SPARC相互作用力学生物学机制构建药物靶向递送系统及抗肿瘤应用
11
作者 孟润 张瑞雅 +2 位作者 王磊 周晓荣 王伯初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25-225,共1页
目的人血清白蛋白(HSA)能与其受体蛋白(GP60)/结合蛋白(SPARC)相互作用,但其相互作用的分子力学生物学机制目前仍不清楚,这阻碍了以HSA为基础构建药物靶向递送系统。本研究旨在阐明HSA与GP60/SPARC相互作用的分子力学生物学机制,为以HS... 目的人血清白蛋白(HSA)能与其受体蛋白(GP60)/结合蛋白(SPARC)相互作用,但其相互作用的分子力学生物学机制目前仍不清楚,这阻碍了以HSA为基础构建药物靶向递送系统。本研究旨在阐明HSA与GP60/SPARC相互作用的分子力学生物学机制,为以HSA而构建的药物靶向递送系统合理设计提供新思路。方法本研究借助分子动力学模拟、分子力学实验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等实验方法,旨在揭示HSA与GP60/SPARC相互作用的分子力学原理和分子生物学规律等。进而对HSA进行合理改造设计,构建更为精准的药物靶向递送系统。通过荷瘤小鼠实验模型,对构建的药物靶向递送系统进行有效性评估。结果HSA的ⅡAⅡB结构域是其与GP60/SPARC相互作用的主要区域,分子间疏水相互作用是HSA与GP60/SPARC相互作用的主要分子力。通过对ⅡAⅡB结构域进行截短和亲疏水性改造设计,能有效构建药物靶向递送系统,该药物靶向递送系统展现了精准的肿瘤靶向性和良好的肿瘤治疗效果。结论HSA与GP60/SPARC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受主要作用区域、关键氨基酸等生物学机制调控,还受以疏水相互作用为代表的分子力影响。揭示HSA与GP60/SPARC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力学生物学机制,不仅有助于以HSA为基础的药物靶向递送系统合理设计,还为以其他蛋白质为基础构建新型药物靶向递送系统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向递送系统 力学生物 肿瘤治疗效果 生物学机制 疏水相互作用 分子力学 SPARC 有效性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eQ_2衍生物中金属配体间相互作用对前线分子轨道和非线性光学性质影响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廖奕 苏忠民 +3 位作者 仇永清 阚玉和 陈亚光 王荣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1289-1292,共4页
采用从头算 HF及密度泛函理论 (DFT) B3LYP方法对 8-羟基喹啉铍 (Be Q2 )及其取代衍生物Be(MQ) 2 ,Be(CNQ) 2 的稳定结构及结合能进行计算 .在此基础上 ,系统分析了前线分子轨道组成及体系非线性光学系数的变化 .计算结果表明 ,金属 -... 采用从头算 HF及密度泛函理论 (DFT) B3LYP方法对 8-羟基喹啉铍 (Be Q2 )及其取代衍生物Be(MQ) 2 ,Be(CNQ) 2 的稳定结构及结合能进行计算 .在此基础上 ,系统分析了前线分子轨道组成及体系非线性光学系数的变化 .计算结果表明 ,金属 -配体间的相互作用使非线性光学系数增大 ,且γ比β增大得多 ;CH3 和 CN的推拉电子取代均使结合能降低 ,电子离域性增强 ,非线性光学性质得以改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Q2衍生物 金属配体 相互作用 分子轨道 非线性光学性质 金属有机配合物 密度泛函理论 结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蛋白挤压组织化过程中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康立宁 刘香英 +2 位作者 田志刚 南喜平 代永刚 《大豆科技》 2009年第5期54-57,共4页
组织化大豆蛋白是现代大豆蛋白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作为功能助剂或营养强化剂用于乳化肉制品、面制品、乳制品以及仿肉制品的开发。本文概述了大豆蛋白挤压组织化过程中蛋白质、多糖、油脂等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揭示大豆蛋... 组织化大豆蛋白是现代大豆蛋白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作为功能助剂或营养强化剂用于乳化肉制品、面制品、乳制品以及仿肉制品的开发。本文概述了大豆蛋白挤压组织化过程中蛋白质、多糖、油脂等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揭示大豆蛋白挤压组织化机理和大豆组织蛋白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化大豆蛋白 挤压 生物分子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管电泳-原子光(质)谱联用技术在金属形态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14
作者 李妍 严秀平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397-2400,共4页
金属形态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研究对于揭示金属元素在正常生命过程、重大疾病的发生、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发展研究金属元素形态与生物活性分子相互作用的新技术和新方法非常重要。简要总结了十余年来,在发展毛细管... 金属形态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研究对于揭示金属元素在正常生命过程、重大疾病的发生、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发展研究金属元素形态与生物活性分子相互作用的新技术和新方法非常重要。简要总结了十余年来,在发展毛细管电泳与电热原子吸收光谱和毛细管电泳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在线联用新技术,及其在不同形态金属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利用毛细管电泳-原子光(质)谱联用技术不仅能够直接证明镉、锌、不同形态的汞、不同形态的锑与谷胱甘肽、DNA、人血清白蛋白、牛血清白蛋白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金属及其不同形态与生物分子加合物的生成,而且还能够测定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反应级数和动力学参数。另外,结合圆二色光谱、红外光谱光谱、拉曼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实验手段,进一步研究了金属及其不同形态与生物分子作用对生物分子二级结构的影响及在生物分子上可能的结合位点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光谱 联用技术 金属形态 生物分子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刷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思怿 郭旭虹 陈凯敏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59-376,共18页
聚合物刷是由一端紧密接枝在一个曲面或平面的聚合物链组成的大分子结构。近年来,随着聚合物制备方法和表面修饰技术的不断发展,聚合物刷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拓宽,相关研究已成为功能高分子材料领域的热点之一。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聚... 聚合物刷是由一端紧密接枝在一个曲面或平面的聚合物链组成的大分子结构。近年来,随着聚合物制备方法和表面修饰技术的不断发展,聚合物刷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拓宽,相关研究已成为功能高分子材料领域的热点之一。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聚合物刷在生物分子固定、蛋白质分离、酶催化、药物控释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聚合物刷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及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展望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刷 生物分子 相互作用 蛋白固定化 酶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酚A及其类似物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红蕊 马彦萱 +2 位作者 张琼华 顾佳丽 赵刚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274-2284,共11页
研究双酚A及其类似物(BPs)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机制对了解有毒物质在人体中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毒性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揭示BPs对人体的内分泌干扰机制和毒性机制等提供参考依据,在化学、生物学、医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 研究双酚A及其类似物(BPs)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机制对了解有毒物质在人体中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毒性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揭示BPs对人体的内分泌干扰机制和毒性机制等提供参考依据,在化学、生物学、医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2010年来研究BPs与血清白蛋白、脱氧核糖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结合过程,包括结合机制、结合常数、结合位点、结合距离、结合作用力,及其对生物大分子结构的影响等,并分析了该研究方向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酚A及其类似物 生物分子 相互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传感技术的新应用——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技术(BIA) 被引量:7
17
作者 沈平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91-94,共4页
BIA技术 (biomolecularinteractionanalysis)———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技术是利用生物传感技术发展的全新概念 .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可在免标记的状态得到实时的追踪和分析 .文章简单介绍BIA的原理和应用范围 .在以后的几期杂志中 ,... BIA技术 (biomolecularinteractionanalysis)———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技术是利用生物传感技术发展的全新概念 .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可在免标记的状态得到实时的追踪和分析 .文章简单介绍BIA的原理和应用范围 .在以后的几期杂志中 ,还将介绍一系列应用实例 .结合已发表的近 4 0 0篇应用文献 ,读者可以看到此新技术应用范围之广 ,得到的信息之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传感 BIA技术 生物分子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ummel-Dreyer法在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中的应用
18
作者 贺静 曾成鸣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29-132,共4页
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高度的专一性、目的性和有效性。分析平衡条件下这些相互作用的参数对于了解生物分子的结构特征和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定量亲和色谱方法由于准确度高、重现性好、易于自动化而备受关注。H... 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高度的专一性、目的性和有效性。分析平衡条件下这些相互作用的参数对于了解生物分子的结构特征和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定量亲和色谱方法由于准确度高、重现性好、易于自动化而备受关注。Hummel-Dreyer(HD)法是基于色谱分离生物大分子复合物和配体的一种测定结合参数的方法。与其他方法比较 ,HD法的特点是在整个分析过程中 ,配体的浓度保持不变 ,因此可以同时对高亲和性和低亲和性的相互作用进行定量分析。此外 ,该方法还可测定多种配体与同一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常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mel—Dreyer法 生物分子 相互作用 亲和常数 亲和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轨道理论在染料化学中的应用(Ⅴ)——用P.P.P.自洽场—组态相互作用分子轨道方法计算蒽醌衍生物的吸收光谱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宗石 程侣柏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1982年第4期510-516,共7页
为了探讨蒽醌系染料颜色和结构的关系,本文设计了羟基蒽醌衍生物的计算模型,用自洽场P.P.P.——组态相互作用(CI)分子轨道方法对九个羟基蒽醌衍生物的键级分布、电荷密度分布和跃迁能进行了计算,均取得良好的计算结果,并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分子轨道理论 自洽场 组态相互作用 染料化学 蒽醌衍生物 跃迁能 吸收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光谱法、分子对接模拟和生物膜干涉研究槲皮素与小窝蛋白-1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侯倩宜 董壮壮 +1 位作者 原红霞 李青山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90-896,共7页
小窝蛋白-1(CAV-1)在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为了解槲皮素与CAV-1的相互作用,在模拟生理环境和不同温度条件下,采用多光谱法、同源模建、分子对接模拟和生物膜(BLI)技术进行研究。荧光猝灭数据结果显示,猝... 小窝蛋白-1(CAV-1)在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为了解槲皮素与CAV-1的相互作用,在模拟生理环境和不同温度条件下,采用多光谱法、同源模建、分子对接模拟和生物膜(BLI)技术进行研究。荧光猝灭数据结果显示,猝灭速率常数Kq值远大于2.0×10^(10) L·mol^(-1)·s^(-1),且猝灭常数KSV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证明槲皮素和CAV-1相互作用的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而热力学参数,焓变ΔH<0、熵变ΔS<0且ΔG<0,表明二者的结合过程是自发、焓驱动的,其相互作用的主要类型为范德华力和氢键作用。通过对槲皮素与CAV-1相互作用的同步荧光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分析,随着槲皮素的加入,CAV-1的荧光强度逐渐降低,证明二者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同步荧光光谱中槲皮素使CAV-1中的芳香族氨基酸残基的最大发射波长发生了轻微红移,周围的微环境极性增强,亲水性增加,表明槲皮素的加入使CAV-1的蛋白质构象发生了改变。紫外-可见光谱结果显示,CAV-1与槲皮素之间形成了一个基态复合物,进一步证实了CAV-1与槲皮素之间的静态猝灭机制。采用同源模建技术建立CAV-1的X射线晶体结构模板。分子对接模拟结果显示两者结合力为-7.372 kcal·mol^(-1)。对接结果表明槲皮素结合点位于由GLU20,ASP70,VAL16和ARG19等氨基酸形成的活性口袋中,与GLN21,VAL16和ARG19位点产生范德华力作用,与GLU20,ASP70位点存在氢键作用力。各种作用力影响了CAV-1的微环境变化,导致其荧光猝灭,是参与复合物形成的关键因素。最后,利用BLI技术对槲皮素和CAV-1的结合进行定量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二者具有良好的的结合活性,结合解离平衡常数K_(D)值为2.50×10^(-5) mol·L^(-1);其响应信号值随槲皮素浓度的升高而增强,表明CAV-1与槲皮素之间存在特异性结合。该研究有助于了解槲皮素与CAV-1的相互作用机制,为槲皮素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靶点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小窝蛋白-1 相互作用 多光谱法 同源模建 分子对接 生物膜干涉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