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时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技术用于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化抗体的层层组装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裴仁军 崔小强 +1 位作者 杨秀荣 汪尔康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95-198,共4页
使用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 ( Biomolecular interaction analysis,BIA)技术实时监测了在链霉亲和素表面层层组装亲和素 -生物素化抗体多层膜的过程 ,结果表明 ,通过链霉亲和素与生物素之间的强亲和作用 ,能够在表面形成均一的多层膜 ,... 使用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 ( Biomolecular interaction analysis,BIA)技术实时监测了在链霉亲和素表面层层组装亲和素 -生物素化抗体多层膜的过程 ,结果表明 ,通过链霉亲和素与生物素之间的强亲和作用 ,能够在表面形成均一的多层膜 ,并用实时 BIA技术求得了每层蛋白质的表面浓度 .对于生物素化抗体 ,单层吸附表面浓度为 1 .32 ng/mm2 ;对于链霉亲和素 ,单层吸附表面浓度为 2 .93ng/m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 层层组装 链霉亲和素 生物素化抗体 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技术 亲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传感技术的新应用——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技术(BIA) 被引量:7
2
作者 沈平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91-94,共4页
BIA技术 (biomolecularinteractionanalysis)———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技术是利用生物传感技术发展的全新概念 .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可在免标记的状态得到实时的追踪和分析 .文章简单介绍BIA的原理和应用范围 .在以后的几期杂志中 ,... BIA技术 (biomolecularinteractionanalysis)———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技术是利用生物传感技术发展的全新概念 .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可在免标记的状态得到实时的追踪和分析 .文章简单介绍BIA的原理和应用范围 .在以后的几期杂志中 ,还将介绍一系列应用实例 .结合已发表的近 4 0 0篇应用文献 ,读者可以看到此新技术应用范围之广 ,得到的信息之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传感 BIA技术 生物分子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技术应用实例(四)——实时监测分子生物学过程
3
作者 沈平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477-478,共2页
利用BIA技术来观察DNA之间的任何相互反应 .包括 :DNA的延长、连接和退火等 .无需任何标记并可测定相互作用的动态参数 .
关键词 分子生物 生物分子 分析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子光谱法、热动力学分析法和分子对接技术的丁香酸甲酯和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
4
作者 朱鑫麗 张晶晶 +2 位作者 胡童霞 吴帆 李红亮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85-891,共7页
丁香酸甲酯作为特定蜂蜜的特征性标志物,在进入人体后可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结合并通过血液循环实现全身运输,但目前对二者的相互作用机制尚缺乏系统研究。为此,采用题示方法系统考察了丁香酸甲酯与HSA相互作用的荧光猝灭特性、分子间... 丁香酸甲酯作为特定蜂蜜的特征性标志物,在进入人体后可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结合并通过血液循环实现全身运输,但目前对二者的相互作用机制尚缺乏系统研究。为此,采用题示方法系统考察了丁香酸甲酯与HSA相互作用的荧光猝灭特性、分子间作用力类型、能量转移机制及特异性结合模式。采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热动力学分析法分析,结果显示,丁香酸甲酯与HSA以5.82 nm的结合距离通过氢键、范德华力和疏水相互作用力相结合,引发非辐射能量转移,导致HSA发生动态荧光猝灭并伴随最大发射波长红移;同步荧光光谱法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丁香酸甲酯浓度的增大,色氨酸(Trp)残基和酪氨酸(Tyr)残基的特征荧光强度逐渐降低,提示HSA微环境疏水性下降,肽链伸展程度增加,蛋白质构象发生改变;分子对接模型显示,丁香酸甲酯可进入HSA结合口袋,与氨基酸残基,如Tyr残基Tyr-138和组氨酸(His)残基His-146等形成氢键,这一特异性结合模式可能是产生上述现象的结构基础。研究阐明了丁香酸甲酯与HSA的动态相互作用机制,可为深入理解蜂蜜特征成分的体内运输过程及其潜在生理功能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光谱法 热动力学分析 分子对接技术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丁香酸甲酯 人血清白蛋白 相互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R原理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光强法检测技术
5
作者 余兴龙 王浩娟 +1 位作者 赵乐群 朱圣庚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z1期-,共4页
本文简述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简称SPR)原理、激发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条件和共振发生时反射光的光强变化,对角度扫描法和波长扫描法进行了分析。接着,基于角度扫描的光强检测,以半导体激光器为光源,建立... 本文简述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简称SPR)原理、激发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条件和共振发生时反射光的光强变化,对角度扫描法和波长扫描法进行了分析。接着,基于角度扫描的光强检测,以半导体激光器为光源,建立了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检测实验装置,并在模拟分析的基础上以蓖麻毒素与其单克隆抗体为样本进行了实验。实验表明,实验系统结构简单,可以实时监测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对样本无需进行标记,操作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强检测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 生物分子相互作用 角度扫描 动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管电泳-原子光(质)谱联用技术在金属形态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6
作者 李妍 严秀平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397-2400,共4页
金属形态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研究对于揭示金属元素在正常生命过程、重大疾病的发生、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发展研究金属元素形态与生物活性分子相互作用的新技术和新方法非常重要。简要总结了十余年来,在发展毛细管... 金属形态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研究对于揭示金属元素在正常生命过程、重大疾病的发生、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发展研究金属元素形态与生物活性分子相互作用的新技术和新方法非常重要。简要总结了十余年来,在发展毛细管电泳与电热原子吸收光谱和毛细管电泳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在线联用新技术,及其在不同形态金属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利用毛细管电泳-原子光(质)谱联用技术不仅能够直接证明镉、锌、不同形态的汞、不同形态的锑与谷胱甘肽、DNA、人血清白蛋白、牛血清白蛋白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金属及其不同形态与生物分子加合物的生成,而且还能够测定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反应级数和动力学参数。另外,结合圆二色光谱、红外光谱光谱、拉曼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实验手段,进一步研究了金属及其不同形态与生物分子作用对生物分子二级结构的影响及在生物分子上可能的结合位点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光谱 联用技术 金属形态 生物分子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光谱法、分子对接模拟和生物膜干涉研究槲皮素与小窝蛋白-1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侯倩宜 董壮壮 +1 位作者 原红霞 李青山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90-896,共7页
小窝蛋白-1(CAV-1)在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为了解槲皮素与CAV-1的相互作用,在模拟生理环境和不同温度条件下,采用多光谱法、同源模建、分子对接模拟和生物膜(BLI)技术进行研究。荧光猝灭数据结果显示,猝... 小窝蛋白-1(CAV-1)在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为了解槲皮素与CAV-1的相互作用,在模拟生理环境和不同温度条件下,采用多光谱法、同源模建、分子对接模拟和生物膜(BLI)技术进行研究。荧光猝灭数据结果显示,猝灭速率常数Kq值远大于2.0×10^(10) L·mol^(-1)·s^(-1),且猝灭常数KSV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证明槲皮素和CAV-1相互作用的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而热力学参数,焓变ΔH<0、熵变ΔS<0且ΔG<0,表明二者的结合过程是自发、焓驱动的,其相互作用的主要类型为范德华力和氢键作用。通过对槲皮素与CAV-1相互作用的同步荧光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分析,随着槲皮素的加入,CAV-1的荧光强度逐渐降低,证明二者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同步荧光光谱中槲皮素使CAV-1中的芳香族氨基酸残基的最大发射波长发生了轻微红移,周围的微环境极性增强,亲水性增加,表明槲皮素的加入使CAV-1的蛋白质构象发生了改变。紫外-可见光谱结果显示,CAV-1与槲皮素之间形成了一个基态复合物,进一步证实了CAV-1与槲皮素之间的静态猝灭机制。采用同源模建技术建立CAV-1的X射线晶体结构模板。分子对接模拟结果显示两者结合力为-7.372 kcal·mol^(-1)。对接结果表明槲皮素结合点位于由GLU20,ASP70,VAL16和ARG19等氨基酸形成的活性口袋中,与GLN21,VAL16和ARG19位点产生范德华力作用,与GLU20,ASP70位点存在氢键作用力。各种作用力影响了CAV-1的微环境变化,导致其荧光猝灭,是参与复合物形成的关键因素。最后,利用BLI技术对槲皮素和CAV-1的结合进行定量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二者具有良好的的结合活性,结合解离平衡常数K_(D)值为2.50×10^(-5) mol·L^(-1);其响应信号值随槲皮素浓度的升高而增强,表明CAV-1与槲皮素之间存在特异性结合。该研究有助于了解槲皮素与CAV-1的相互作用机制,为槲皮素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靶点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小窝蛋白-1 相互作用 多光谱法 同源模建 分子对接 生物膜干涉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淌度质谱仪器和生物分子结构分析研究
8
作者 聂宗秀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5-315,共1页
过去几十年,离子淌度技术,特别是其与质谱的联用,已经发展为生物分子结构解析的一种主要手段。质谱可以获得生物分子的质量信息,淌度则可以进一步区分质谱无法区分的异构体或同重素。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欧阳证教授和周晓煜副教授团队提... 过去几十年,离子淌度技术,特别是其与质谱的联用,已经发展为生物分子结构解析的一种主要手段。质谱可以获得生物分子的质量信息,淌度则可以进一步区分质谱无法区分的异构体或同重素。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欧阳证教授和周晓煜副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离子云扫描技术进行离子淌度质谱分析,并于一台改造的小型质谱仪器系统上开展原理验证,实现了对糖、脂质、多肽、蛋白等多种生物分子的超高场离子淌度质谱分析,且测量非对映异构类型的淌度分辨率超过10000,比现有技术水平提升近2个数量级[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淌度 质谱仪器 生物分子 现有技术水平 质谱分析 离子云 扫描技术 精密仪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用技术应用于生物分子中金属和类金属的形态分析 被引量:28
9
作者 严秀平 倪哲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本文依据最近有关联用技术应用于生物样品中痕量金属和类金属形态分析的报道 ,扼要介绍高效液相色谱 (HPLC)和毛细管电泳 (CE)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ICP MS)和电喷雾离子化质谱 (ESI MS)联用技术在砷、硒和镉等元素的形态分析中的应... 本文依据最近有关联用技术应用于生物样品中痕量金属和类金属形态分析的报道 ,扼要介绍高效液相色谱 (HPLC)和毛细管电泳 (CE)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ICP MS)和电喷雾离子化质谱 (ESI MS)联用技术在砷、硒和镉等元素的形态分析中的应用。体积排阻色谱 (SEC)与ICP MS在线联用是最常用的初步筛选未知试样中大分子化合物的方法。但由于SEC的分辨率差 ,需要应用另一种色谱法 ,如离子交换色谱法(IEC)或反相色谱法 (RP HPLC)分离以保证分离信号的纯度。在无标准可利用的情况下 ,电喷雾串联质谱(ES MS MS)是用以表征化合物的最佳手段。毛细管区带电泳 (CZE)与ICP MS联用是形态分析的有用工具。分析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避免沾污和防止在分离过程中蛋白质的分解。目前 ,由于缺少标准和参考物质 ,联用技术主要应用于寻找新的金属物种 ,而并非测定已知化合物。需要解决的难题是检测器的信号是否属于某一特定的化合物以及该化合物的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用技术 生物分子 形态分析 金属 类金属 HPLC CE ICP-MS ESI-MS 分析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进展:从观察到预测 被引量:8
10
作者 郝祎祺 张全国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09-815,共7页
地球上的微生物有着极高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它们的生命活动和相互作用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起到关键作用;生存在宿主体内的微生物对其宿主的健康有重要影响.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家获得了大量的关于微生物群落和功能基因组成的数... 地球上的微生物有着极高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它们的生命活动和相互作用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起到关键作用;生存在宿主体内的微生物对其宿主的健康有重要影响.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家获得了大量的关于微生物群落和功能基因组成的数据;而微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点,正在从获得观测数据转变到理解微生物相互作用过程,并预测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动态变化.近年来发展了很多针对第二代测序数据的算法和数学模型,以推测微生物种间相互作用网络,但这种自上而下的研究仍存在局限性.自下而上的实验研究可以对微生物种间作用进行直接验证,并帮助我们理解更高层次上的生态学模式和过程.与此同时,基于数学分析或模拟的理论研究展示了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动态及其对群落动态和功能的影响.今后的研究应该结合观测数据、实验验证、理论模型多种研究方法,增进我们对微生物种间相互作用的理解并做出预测,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传染病暴发、抗生素抗性进化等诸多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推断 生物群落动态 生态功能 第二代测序技术 相关分析 时间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BIA技术对蛋白A与免疫球蛋白G相互作用的研究
11
作者 裴仁军 杨秀荣 汪尔康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34-38,共5页
应用实时BIA技术 ,探讨了蛋白A与小鼠免疫球蛋白G (MIgG)之间的相互作用 ,求出相互作用的动力学速率常数ka=5 0 7× 1 0 4 (mol/L) - 1 s- 1 ,kd=9 65× 1 0 - 5(s- 1 ) ,结合常数KA=5 2 5× 1 0 8(mol/L) - 1 .同时使用... 应用实时BIA技术 ,探讨了蛋白A与小鼠免疫球蛋白G (MIgG)之间的相互作用 ,求出相互作用的动力学速率常数ka=5 0 7× 1 0 4 (mol/L) - 1 s- 1 ,kd=9 65× 1 0 - 5(s- 1 ) ,结合常数KA=5 2 5× 1 0 8(mol/L) - 1 .同时使用蛋白A固定的传感片用于MIgG浓度的检测 ,在 0 64~ 1 2mg/L浓度区间内 ,MIgG的响应值与其浓度有非常好的线性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BIA技术 蛋白A 免疫球蛋白G 动力学常数 相互作用 分子生物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梨全长转录组测序分析及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基因挖掘
12
作者 何斌 张阳丽 +4 位作者 伍雨函 唐大海 杨群英 刘林娅 黄亚成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70-1281,共12页
刺梨是一种药食两用植物,在炎症和癌症研究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为进一步推动刺梨的研究和应用,建立一个完整的刺梨全长转录组数据库非常必要,这有助于揭示其复杂的分子机制和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途径。为深入探究刺梨功能基因信息,选... 刺梨是一种药食两用植物,在炎症和癌症研究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为进一步推动刺梨的研究和应用,建立一个完整的刺梨全长转录组数据库非常必要,这有助于揭示其复杂的分子机制和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途径。为深入探究刺梨功能基因信息,选择三代建库方法,采用PacBio SequelⅡ测序平台,利用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single molecule real-time,SMRT)对刺梨6种组织混合样品进行全长转录组测序,使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共获得25003条去冗余后的isoforms序列,平均长度为2471 bp。成功预测到24357个CDS序列,平均长度为1727 bp,其中大部分CDS长度为300~3000 bp。(2)使用GO、KEGG等7个数据库进行比对,共注释24859个基因,占比达99.42%;挖掘出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转录本99个。(3)鉴定出1930个基因分别属于82种转录因子家族,并且有55个转录因子可能参与调控刺梨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4)共95个LncRNA,12588个SSR位点,进一步利用Primer 3软件进行刺梨SSR的引物设计,共筛得10545对SSR引物。该研究结果丰富了刺梨基因数据库,为下一步分子标记开发、生长发育、抗逆、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及遗传改良和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梨 分子实时测序技术 全长转录组 生物信息学分析 黄酮类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uritin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与分析鉴定
13
作者 朱金辉 朱井玲 +4 位作者 刘春燕 董鸿昌 朱礼彦 魏韬艺 黄瑾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93-598,共6页
目的筛选及分析鉴定与Neuritin相互作用的候选膜蛋白,为探讨Neuritin发挥生物学作用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首先利用免疫荧光明确Neuritin在细胞的定位情况;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技术,利用Neuri... 目的筛选及分析鉴定与Neuritin相互作用的候选膜蛋白,为探讨Neuritin发挥生物学作用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首先利用免疫荧光明确Neuritin在细胞的定位情况;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技术,利用Neuritin蛋白直接捕获与Neuritin相互作用的蛋白复合物,质谱分析筛选出可能与Neuritin相互作用的靶标蛋白;通过生物信息学对靶标蛋白进行细胞组分、生物过程、功能以及参与的信号通路进行富集分析;为了缩小验证范围,进一步利用甲醛交联法捕捉与Neuritin相互作用的蛋白,通过以上方法综合分析,确定与Neuritin相互作用的蛋白;利用免疫荧光及免疫共沉淀方法对Neuritin与捕获蛋白在SH-SY5Y细胞中的相互作用进行验证。结果基于SPR技术筛选到172条可能与Neuritin相互作用的蛋白,通过质谱与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ANXA2为候选与Neuritin相互作用的蛋白,经过免疫荧光和免疫共沉淀验证Neuritin与ANXA2存在相互作用。结论筛选出与Neuritin相互作用的候选蛋白ANXA2,二者在SH-SY5Y细胞上共定位且具有特异性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ITIN ANXA2 蛋白质相互作用 生物信息学分析 质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李静雯 刘清珺 +4 位作者 杜美红 赵瑞雪 万宇平 吴小胜 冯月君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409-1416,共8页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凭借其化学发光的高灵敏性和免疫反应的高特异性在微生物快速检测中广泛应用。该文着重叙述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核心检测体系在微生物检测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涉及到的样品前处理和检测新方法进行了综述。化学...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凭借其化学发光的高灵敏性和免疫反应的高特异性在微生物快速检测中广泛应用。该文着重叙述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核心检测体系在微生物检测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涉及到的样品前处理和检测新方法进行了综述。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检测微生物用时短、成本低,但特异性识别方法和检测的灵敏度有待提升,新型的发光体系、发光放大方法、可替代抗体的识别分子以及相关的前处理技术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生物检测 前处理 发光放大 识别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普通小麦谷蛋白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5
作者 张立平 何中虎 +3 位作者 刘建平 孙家柱 单福华 苏青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21-126,共6页
小麦谷蛋白是面筋的主要成分之一,对小麦食品的加工品质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基因序列、分子结构、多态性、遗传转化、QTL研究和MAS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有关麦谷蛋白亚基的研究进展。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麦谷蛋白的等位基因变异十分丰富,... 小麦谷蛋白是面筋的主要成分之一,对小麦食品的加工品质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基因序列、分子结构、多态性、遗传转化、QTL研究和MAS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有关麦谷蛋白亚基的研究进展。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麦谷蛋白的等位基因变异十分丰富,多态性高,序列之间存在很高的同源性。麦谷蛋白的基因结构分为三部分:无重复结构的N-末端和C-末端以及中部重复区域,等位基因的变异主要由基因中部重复区域的序列大小、重复次数及该区域内DNA序列的插入或缺失所造成;Cys-残基的数目和位置影响麦谷蛋白聚合体内亚基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亚基生化特性的重要因素;应用转基因技术已将HMW-GS基因(1Ax1、1Dx5和1Dy10)导入普通小麦中,有助于进行品质改良和麦谷蛋白结构与功能的深入研究。此外,对面筋强度性状的QTL分析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也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生物技术 普通小麦 麦谷蛋白亚基 面筋 加工品质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品质改良 转基因 数量性状位点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菌根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杨涛 徐慧 +1 位作者 方德华 朱教君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04年第2期94-98,共5页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以DNA分析技术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菌根真菌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故此对菌根真菌的研究中所采用的DNA分析技术和同工酶分析等技术作了介绍,并综述了其在菌根真菌分类鉴定、多态性及亲缘关系和菌种持续性...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以DNA分析技术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菌根真菌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故此对菌根真菌的研究中所采用的DNA分析技术和同工酶分析等技术作了介绍,并综述了其在菌根真菌分类鉴定、多态性及亲缘关系和菌种持续性等方面研究中的应用成果,还探讨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菌根真菌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生物技术 菌根真菌 DNA分析技术 同工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9株非结核分枝杆菌采用两种分子检测技术行菌种鉴定的结果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刘佳文 吕红艳 +1 位作者 丁北川 张治国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9期999-1004,共6页
目的分析北京地区3个单位非结核分枝杆菌(NTM)临床分离株采用芯片杂交法(简称“芯片法”)和16SrRNA基因测序(简称“基因测序”)进行菌种鉴定的结果,为临床分枝杆菌病的快速准确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芯片法和基因测序进行北京地区3... 目的分析北京地区3个单位非结核分枝杆菌(NTM)临床分离株采用芯片杂交法(简称“芯片法”)和16SrRNA基因测序(简称“基因测序”)进行菌种鉴定的结果,为临床分枝杆菌病的快速准确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芯片法和基因测序进行北京地区3个单位129株NTM临床分离株的菌种鉴定,实验操作者之间采用双盲法,对两种鉴定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和评价。结果129株NTM菌株中,有107株进行分枝杆菌基因测序,其中59株为胞内分枝杆菌(55.1%);29株为堪萨斯分枝杆菌(27.1%);5株为龟分枝杆菌/脓肿分枝杆菌(4.7%);3株为鸟分枝杆菌(2.8%);2株为偶发分枝杆菌(1.9%);2株为戈登分枝杆菌(1.9%);1株为蟾蜍分枝杆菌(0.9%);1株为草分枝杆菌(0.9%);1株为瘰疬分枝杆菌(0.9%);4株为其他NTM(3.7%)。有116株进行芯片法分枝杆菌菌种鉴定,且有96株同时进行芯片法和基因测序法检测,两种方法进行菌种鉴定的符合率为88.5%(85/96)。基因测序发现有3株外来菌株,分别为明尼苏达分枝杆菌、熊本分枝杆菌、提门分枝杆菌(M.temen)。结论北京3家机构NTM菌种以胞内分枝杆菌、堪萨斯分枝杆菌和龟分枝杆菌/脓肿分枝杆菌为主。用芯片法和基因测序对NTM临床分离株进行菌种鉴定的一致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非典型性 生物学鉴定法 芯片分析技术 分子探针技术 寡核苷酸序列分析 结果与过程评价(卫生保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活性污泥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余彬彬 李钧敏 金则新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13-315,共3页
对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活性污泥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重点对利用非培养方法直接分析活性污泥微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其中就应用较多的RAPD、DGGE、T-RFLP、ER IC、SSCP、16SrDNA序列分析方法的优缺点进行... 对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活性污泥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重点对利用非培养方法直接分析活性污泥微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其中就应用较多的RAPD、DGGE、T-RFLP、ER IC、SSCP、16SrDNA序列分析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剖析,强调今后活性污泥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应以多种分析方法综合应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污泥 生物多样性分析 分子生物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禽传染病的现代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新平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4期40-41,共2页
关键词 现代分子生物技术 家禽传染病 诊断技术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聚合酶链式反应 核苷酸序列分析 分子生物技术 核酸杂交技术 诊断方法 基因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像处理与分析技术在分子影像学研究中的应用
20
作者 陈瑛 徐立钧 +1 位作者 龚著琳 程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05-610,共6页
分子影像技术是利用体外成像检测装置在细胞与分子层次上对活体动物、模型系统和人体的生物学过程进行定征和测量的新型交叉技术。图像处理与分析技术是对图像进行分析与处理的算法技术的总称,包括运用模式识别、人工智能和计算机图形... 分子影像技术是利用体外成像检测装置在细胞与分子层次上对活体动物、模型系统和人体的生物学过程进行定征和测量的新型交叉技术。图像处理与分析技术是对图像进行分析与处理的算法技术的总称,包括运用模式识别、人工智能和计算机图形学等领域的方法以提取医学图像的数字特征,实现分子影像的对象特征的定量描述,以数学建模的方式描述其内在规律,解释生命现象的过程或规律并预测其发展趋势。该文对2010—2013年发表在分子影像领域主要期刊及学术机构网站的2 602篇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对图像处理与分析技术在分子影像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及其发展前景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影像学 图像处理与分析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