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炭及其改进生态浮岛技术对景观水体的净化效果研究
1
作者 焦冉 周志强 董靓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2-137,共6页
生物炭是一种新型吸附材料,常用于土壤改良及废水处理,但在城市景观水体中的应用研究尚不充分。首先通过对照实验,比较木质生物炭、杏核生物炭、椰壳生物炭对总磷、总氮、氨氮、化学需氧量、浊度、色度、悬浮物的净化效果。结果显示,椰... 生物炭是一种新型吸附材料,常用于土壤改良及废水处理,但在城市景观水体中的应用研究尚不充分。首先通过对照实验,比较木质生物炭、杏核生物炭、椰壳生物炭对总磷、总氮、氨氮、化学需氧量、浊度、色度、悬浮物的净化效果。结果显示,椰壳生物炭因其丰富的孔隙结构和表面官能团,净化能力优于其他2种。随后选取椰壳生物炭与植物浮岛组合,对比单独生物炭浮岛与单独植物浮岛,发现“生物炭+植物”浮岛可在多项水质指标上实现更大幅度的下降,有效抑制富营养化并改善水体视觉品质。研究表明,生物炭材料可显著提升景观水体质量,并作为基质应用于生态浮岛以进一步放大净化效益,为景观可持续技术的优化与实践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景观水体 生物 水体改善 生态浮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苔在微污染水体生态净化系统中的发生与防治 被引量:9
2
作者 仓基俊 左倬 +2 位作者 郭萧 朱雪诞 赵井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9期5524-5526,共3页
[目的]研究水体青苔对生态净化的进程与最终效果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水体青苔的发生机理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综述及分析,并结合江苏北部水源地微污染原水生态净化研究过程中,水体青苔发生与防治工作的实际情况,探讨了适用于水源... [目的]研究水体青苔对生态净化的进程与最终效果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水体青苔的发生机理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综述及分析,并结合江苏北部水源地微污染原水生态净化研究过程中,水体青苔发生与防治工作的实际情况,探讨了适用于水源地微污染水体的青苔防治方法。[结果]在青苔暴发期前采取提高植物种植密度、定期收割、水体流态调控等预防措施,在暴发期中采取局部提高水体pH值、光干扰、生态调控等控制措施,可有效防治水体青苔。[结论]为今后水源地微污染水体生态净化工程开展青苔防治工作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地 微污染水体 生态净化系统 青苔 丝状藻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态浮床对水体氮磷的净化效果及机理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成钰 陈永成 +4 位作者 于鹏 张成硕 马晶晶 王凯 李红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3期45-50,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生态浮床对水体氮磷的净化效果及机理。[方法]通过构建空心菜-生物膜组合生态浮床,与对照组和空心菜浮床组比较对富营养化水体氮磷的去除效果,分析不同生态浮床的植物根系微生物的生物量、氮磷吸收量及去除贡献率,探讨生... [目的]研究不同生态浮床对水体氮磷的净化效果及机理。[方法]通过构建空心菜-生物膜组合生态浮床,与对照组和空心菜浮床组比较对富营养化水体氮磷的去除效果,分析不同生态浮床的植物根系微生物的生物量、氮磷吸收量及去除贡献率,探讨生态浮床的氮磷去除机制。[结果]与空心菜浮床相比,组合生态浮床对氮磷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更好,TN、TP、NH_(4)^(+)-N、NO_(3)^(-)-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1.35%、70.05%、83.17%、85.83%,较空心菜浮床提高了13.92%~21.08%;在氮磷去除过程中植物根系充当“载体”,富集大量的微生物,形成根系生物膜,而组合生态浮床根系生物膜的微生物生物量显著大于空心菜浮床(P<0.05),表明载体生物膜对植物根系微生物的富集和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空心菜浮床和组合生态浮床中植物对氮磷的吸收量均有限,氮去除贡献率分别为25.56%、20.24%,磷去除贡献率分别为5.99%、4.18%,表明植物吸收作用不是浮床系统氮磷去除的主体。[结论]生态浮床对水体氮磷的去除主要依靠微生物转化作用,组合生态浮床的微生物生物量较大,可有效提高水质净化效果和系统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浮床 生物 水体氮磷 净化效果 去除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体生态系统的生物修复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陈育如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66-168,共3页
生物修复是借助于生物系统降解环境中污染物的有效方法,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和有效持续时间长等优点。阐述了水体生物修复进展,重点论述了对水体中烃类污染、水体脱氮以及酶工程和新型反应器在生物修复中的应用。
关键词 水体生态系统 生物修复 酶工程 生物反应器 水体污染 脱氮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园林生态恢复中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
5
作者 延昕 张莺 董艳莉 《现代园艺》 2025年第12期147-149,共3页
城市园林生态面临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及植被破坏等严峻挑战,恢复城市园林生态对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至关重要。为此,阐述了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原理、分类及优势,分析了其在城市园林土壤修复、水体修复及植被恢复中的应用情况与作用机制,... 城市园林生态面临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及植被破坏等严峻挑战,恢复城市园林生态对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至关重要。为此,阐述了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原理、分类及优势,分析了其在城市园林土壤修复、水体修复及植被恢复中的应用情况与作用机制,并提出微生物修复技术具有高效、可持续等特性,是城市园林生态恢复的有效途径。以期为城市园林生态恢复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参考,推动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修复技术 城市园林 生态恢复 土壤修复 水体修复 植被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黑臭水体综合治理方案中的生态修复技术探讨
6
作者 肖丹丹 《绿色中国》 2025年第1期121-123,共3页
城市黑臭水体严重影响生态环境与居民生活。本文聚焦于城市黑臭水体综合治理方案中的生态修复技术,详细分析了城市黑臭水体在水质、底泥、水生生物群落以及周边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现状。阐述了水质净化、底泥修复、水生生物恢复以及滨水... 城市黑臭水体严重影响生态环境与居民生活。本文聚焦于城市黑臭水体综合治理方案中的生态修复技术,详细分析了城市黑臭水体在水质、底泥、水生生物群落以及周边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现状。阐述了水质净化、底泥修复、水生生物恢复以及滨水生态带建设等一系列生态修复技术。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对于改善城市黑臭水体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实现城市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黑臭水体 生态修复技术 水质净化 底泥修复 水生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马齿对养殖水质、水体微生物和凡纳滨对虾生长的影响与养殖应用示范
7
作者 周小文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5年第1期54-60,共7页
海水养殖水体氮磷含量超标,严重影响养殖水体环境,造成对虾等养殖动物病害频发,是影响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探究盐生植物海马齿(Sesuvium portulacastrum)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海水共养模式对养殖水体净化的效... 海水养殖水体氮磷含量超标,严重影响养殖水体环境,造成对虾等养殖动物病害频发,是影响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探究盐生植物海马齿(Sesuvium portulacastrum)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海水共养模式对养殖水体净化的效果及潜在作用机制,在凡纳滨对虾的养殖池中搭建盐生植物海马齿生态浮床,定期检测养殖水体中总氮、氨氮、硝态氮和总磷的含量,分析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变化;同时,测量凡纳滨对虾的规格和产量,分析海马齿浮床对海水养殖水质和凡纳滨对虾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海马齿共养36 d后,显著降低了养殖池中的总氮、氨氮和总磷,优化了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养殖水体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凡纳滨对虾的体长和总产量显著提高。综上结果表明,“海马齿+凡纳滨对虾”的海水共养模式有助于改善养殖水体质量,提高凡纳滨对虾产量,助力福建凡纳滨对虾养殖产业绿色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生态修复 海马齿 凡纳滨对虾 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净水系统对富营养化园林水体的净化效应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许铭宇 刘雯 +4 位作者 谭广文 黄少斌 吴劲华 卢艺菲 陈平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7-31,共5页
为研究水生动植物组合对富营养化园林景观水体的净化效应,将秋枫(Bischofia javanica)、水蓑衣(Hygrophila salicifolia)、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hayensis)和生... 为研究水生动植物组合对富营养化园林景观水体的净化效应,将秋枫(Bischofia javanica)、水蓑衣(Hygrophila salicifolia)、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hayensis)和生物质焦材料组合成生物处理系统,以富营养化园林水体为治理对象,研究了生态净水系统中水生动植物的生长状况,对水体中TN,TP,COD,NH_4^+-N,NO_2^--N等污染物的净化效果以及系统在消除水中孑孓的作用。结果表明:净水系统中无蚊子幼虫出现且水生动植物生长状况良好,对水体中TN,TP,COD,NH_4^+-N,NO_2^--N等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其去除率分别可达64.4%,49.5%,65.7%,73.8%,82.6%;TN,COD,DO等指标均符合地表水(GB 3838—2002)Ⅳ类水标准,而NH_4^+-N则符合Ⅱ类水要求。应用生态净水系统对于去除富营养化水体中主要污染物和蚊虫滋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系统中各组成要素各司其职,技术友好,有助于实现可持续性水生态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动植物 生物质焦 生态净水系统 富营养化园林水体 净化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碳源与非生物质填料组合生态浮床净化水体效果 被引量:4
9
作者 高小宝 马志远 +2 位作者 陈晓阳 伏炯 陈士超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4-129,共6页
为提升生态浮床对水体的净化效果,以无碳填料为对照,选用生物质碳源(玉米芯)与沸石制备碳源复合填料,分别添加到菖蒲+旱伞草、美人蕉+旱伞草、美人蕉+菖蒲3种植物组合构建的组合生态浮床中,以研究生物质碳源复合填料生态浮床对氮、磷和... 为提升生态浮床对水体的净化效果,以无碳填料为对照,选用生物质碳源(玉米芯)与沸石制备碳源复合填料,分别添加到菖蒲+旱伞草、美人蕉+旱伞草、美人蕉+菖蒲3种植物组合构建的组合生态浮床中,以研究生物质碳源复合填料生态浮床对氮、磷和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及浮床植物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复合碳源填料对促进植物生长和提升生态浮床的净化效果有重要作用。加碳源组合中植物的平均生长速度和生长量整体优于无碳组合。加碳源组合浮床对NH 4+—N、NO 3-—N、TP、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3.0%、88.7%、54.4%、58.7%,较相应的无碳组合去除率提高了6.9%,5.0%,18.4%,-22.3%。加碳源组合中的“菖蒲+旱伞草”组合对NH 4+—N、NO 3-—N、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6.6%、92.6%、60.7%,均高于“美人蕉+菖蒲”、“美人蕉+旱伞草”组合生态浮床的去除率。推荐生物质碳源与“菖蒲+旱伞草”组合生态浮床用于水体原位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净化 生态浮床 生物质碳源 原位水体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污染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被引量:125
10
作者 董哲仁 刘蒨 曾向辉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共4页
受污染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的原理是利用培育的生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恢复.本质上说,这种技术是对自然界恢复能力和自净能力的一种强化,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受污染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的原理是利用培育的生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恢复.本质上说,这种技术是对自然界恢复能力和自净能力的一种强化,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合乎逻辑的治污思路,也是一条创新的技术路线.为此,简要介绍了水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的原理和工艺方法.通过对日本、韩国工程实例的介绍,说明了这种治污技术的特点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污染 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净化 水体生物 人工湿地 日本 韩国 污水处理 生物膜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组合技术净化景观水体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戴栋超 黄廷林 +3 位作者 王震 解岳 钟建红 宋李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86-789,共4页
生态浮床和生物接触氧化组合技术是依据陆生植物的养分吸收特性,利用无土栽培技术,通过植物根系的吸附和吸收作用,富集污染水体中的N、P等营养元素,同时利用在生物填料表面形成的生物膜对水体进行净化.从而实现改善水质,美化水域环境和... 生态浮床和生物接触氧化组合技术是依据陆生植物的养分吸收特性,利用无土栽培技术,通过植物根系的吸附和吸收作用,富集污染水体中的N、P等营养元素,同时利用在生物填料表面形成的生物膜对水体进行净化.从而实现改善水质,美化水域环境和保护水生态环境的目的.通过对公园水体的静态试验,结果表明,组合技术对水体中N、P等的去除率要高于单一的生态浮床技术,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浮床 生物接触氧化 景观水体 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膜技术在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治理污染水体中的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魏薇 曹文平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9-43,共5页
为了有效地提高污染水体修复速度,利用生物膜技术补充到植物修复系统(原位生态修复系统)中或独立利用生物膜反应器(异位生物修复系统)修复污染的地表水体成为最新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对受损地表水现状、成因以及特征的分析,介绍了利用... 为了有效地提高污染水体修复速度,利用生物膜技术补充到植物修复系统(原位生态修复系统)中或独立利用生物膜反应器(异位生物修复系统)修复污染的地表水体成为最新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对受损地表水现状、成因以及特征的分析,介绍了利用不同种类的生态修复技术治理受损地表水的研究及其进展,最后探讨了不同种类的生物膜技术对受损地表水的修复的现状及其强化手段,可以为生物膜技术修复受损地表水的相关研究和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水体 生态修复 生物膜技术 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人工湖的水质净化系统建设 被引量:10
13
作者 高蔚 《广东园林》 2006年第1期43-45,共3页
建设良好的水生生态系统,使人工湖长期保持水体的清洁是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简略地叙述了人工湖水体的“生物——生态水体自净系统”的概念以及所采用的建设方式,同时对如何建立“生物——生态水体自净系统”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建设良好的水生生态系统,使人工湖长期保持水体的清洁是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简略地叙述了人工湖水体的“生物——生态水体自净系统”的概念以及所采用的建设方式,同时对如何建立“生物——生态水体自净系统”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对建立和保持“生物——生态水体自净系统”过程中需避免和解决的问题提出独特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湖 生物——生态水体净化系统 人工浮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生植物组合的景观水体生态净化修复 被引量:4
14
作者 韩春妮 王虎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2年第5期179-182,共4页
选择凤眼莲、黄菖蒲、芦苇、迷你皇冠、金鱼藻、苦草、青萍、睡莲作为研究对象,设计不同的水生植物组合,测试分析了其对景观水体生态富营养化的净化修复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水生植物组合对景观水体的生态净化修复作用在整体上优于单种植... 选择凤眼莲、黄菖蒲、芦苇、迷你皇冠、金鱼藻、苦草、青萍、睡莲作为研究对象,设计不同的水生植物组合,测试分析了其对景观水体生态富营养化的净化修复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水生植物组合对景观水体的生态净化修复作用在整体上优于单种植物;在8个处理组合中,F5组水生植物组合(由芦苇、黄菖蒲、迷你皇冠、苦草、睡莲、青萍组成)对景观水体的生态净化修复效果更好,景观效果更佳,且对水体中营养物质的去除效果更好、更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景观水体 富营养化 浮游生物 生态净化 修复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型生态浮床净化富营养化水体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汪奇 苑永魁 曹玉成 《安徽农学通报》 2019年第5期146-149,共4页
通过49d的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3种不同构造的复合型生态浮床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整个实验周期内,A浮床(香菇草+火山岩浮球填料)、B浮床(狐尾藻+海绵浮球填料)和C浮床(黄花水龙+组合填料)总磷最大去除负荷分别达到13.33... 通过49d的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3种不同构造的复合型生态浮床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整个实验周期内,A浮床(香菇草+火山岩浮球填料)、B浮床(狐尾藻+海绵浮球填料)和C浮床(黄花水龙+组合填料)总磷最大去除负荷分别达到13.33、17.29和18.17mg/(d.m^2),氨氮最大去除负荷分别达到64.92、75.53和84.38 mg/(d.m^2),COD最大去除负荷分别达到619.45、614.06和1050.18 mg/(d.m^2)。研究发现,复合型生态浮床的污染净化能力受到浮床构造和底物浓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型生态浮床 富营养化水体 水生植物 生物填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营养平衡角度分析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方法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铮 张艾 +3 位作者 林旭萌 何月玲 臧学轲 薛罡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8-126,共9页
调节水体营养平衡是控制富营养化水体碳、氮、磷营养负荷及恢复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从微生物、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三方面剖析了基于营养平衡调控的水体生态修复机理。着重介绍了基于营养平衡调控的工程修复方法(生态浮岛,沉水植物... 调节水体营养平衡是控制富营养化水体碳、氮、磷营养负荷及恢复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从微生物、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三方面剖析了基于营养平衡调控的水体生态修复机理。着重介绍了基于营养平衡调控的工程修复方法(生态浮岛,沉水植物,人工湿地,微生物修复)的原理、优缺点及改良方法。生态浮岛易受水生植物的根茎长度及系统碳源的限制,可悬浮复合填料或提供还原态无机物作为电子供体替代有机碳源;将水生动物、微生物与沉水植物结合可提高沉水植物修复法的环境适应性;人工湿地存在碳氧水平和基质碳源不足的问题,可通过增氧和向基质添加天然有机物质、无机底物等方法解决;微生物修复受到的限制因素较少。未来可在工程应用中组合使用上述修复方法,从而构建多级水生态平衡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富营养化 生态修复 营养平衡 生物修复 生态浮岛 沉水植物 人工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级净化系统对水产养殖源水水质影响研究
17
作者 华建权 倪蒙 +1 位作者 原居林 戎华南 《中国水产》 2020年第12期95-97,共3页
改善养殖池塘源水水质,可通过在源水处建立一条生态沟渠,设置沉淀区、过滤区、微生物净化区、沉水植物区、挺水植物区和生态净化池等,建立起一种养殖源水梯级净化系统来实现。文章比较了动态进水条件下梯级净化系统对水产养殖源水主要... 改善养殖池塘源水水质,可通过在源水处建立一条生态沟渠,设置沉淀区、过滤区、微生物净化区、沉水植物区、挺水植物区和生态净化池等,建立起一种养殖源水梯级净化系统来实现。文章比较了动态进水条件下梯级净化系统对水产养殖源水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该系统对总氮的去除效率为67.71%,对总磷的去除效率为65.59%,对氨氮的去除效率为74.25%,对硝态氮的去除为60.05%,对亚硝态氮的去除效率高达72.50%,对高锰酸钾指数的去除效率为44.82%,该梯级水质净化系统在实际生产中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化系统 水产养殖 生物净化 高锰酸钾指数 沉淀区 去除效率 生态沟渠 进水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操控技术在城市静态受污染水体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卫臻 卫晓露 +2 位作者 朱明 朱元龙 王凯 《水资源保护》 CAS 2009年第6期45-47,共3页
综合应用水循环增氧和生物操控技术,在污染静态水体中重建良性发展的人工生态系统。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循环增氧可以促进浮游藻类的生长及其对水体污染物的吸收;所构建的"浮游藻类—枝角类—滤食性鱼类"为主线的食物链,可以促... 综合应用水循环增氧和生物操控技术,在污染静态水体中重建良性发展的人工生态系统。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循环增氧可以促进浮游藻类的生长及其对水体污染物的吸收;所构建的"浮游藻类—枝角类—滤食性鱼类"为主线的食物链,可以促进藻类生物量向更高营养等级的转化。本试验所开发的技术能够提高和稳定水体生态对污染物的负载力,为修复污染静态水体生态提供了一个新的组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水体 生物操控 污染治理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与微生物协同净化黑臭水体的脱氮性能 被引量:3
19
作者 鲁翠翠 蔡文倩 +3 位作者 张翠霞 曹欣彤 凌晨 白晓琴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78-88,共11页
该研究通过在室内模拟黑臭水体,建立苦草和梭鱼草独立与混合生态浮床,研究微纳米曝气条件下植物和微生物协同净化黑臭水体的脱氮性能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并探讨黑臭水体脱氮性能与微生物群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苦草组、梭鱼草组和... 该研究通过在室内模拟黑臭水体,建立苦草和梭鱼草独立与混合生态浮床,研究微纳米曝气条件下植物和微生物协同净化黑臭水体的脱氮性能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并探讨黑臭水体脱氮性能与微生物群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苦草组、梭鱼草组和混合组对氨氮的平均去除率为97.83%、98.18%、98.33%,对总氮的去除率为62.38%、72.24%、62.27%,三者都高于对照组。植物对氨氮和总氮的去除不明显,水体微生物和生物膜微生物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是脱氮的主要途径。第12天、第31天水体和定植棉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的优势门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Dependentiae菌门;优势的黄杆菌属、气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红杆菌属等都属于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细菌。定植棉生物膜的物种数、Chao1指数、Shannon指数都明显高于第12天和第31天的水体微生物群落,水体微生物和种植棉生物膜的优势菌属和群落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实验后期,化学需氧量浓度是影响水体脱氮效果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浮床 脱氮 微孔曝气 生物群落结构 黑臭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填料强化生态浮床对淡水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玲玲 刘立早 张玉平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8-22,共5页
人工填料强化生态浮床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生态工程修复技术。选取3种不同类型的人工填料与挺水植物组合,分析其对高磷浓度养殖水体和上海市养殖池塘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在高磷浓度(2.36~3.42 mg/L)养殖水体中,人工填料强... 人工填料强化生态浮床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生态工程修复技术。选取3种不同类型的人工填料与挺水植物组合,分析其对高磷浓度养殖水体和上海市养殖池塘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在高磷浓度(2.36~3.42 mg/L)养殖水体中,人工填料强化生态浮床对TN、TP、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4.9%,12.2%,26.1%,且3组系统之间差异不明显。在上海市养殖水体平均浓度条件下,3组系统对TN和TP的去除能力为:立体弹性填料强化生态浮床>组合填料强化生态浮床>生物绳填料强化生态浮床,立体弹性填料强化生态浮床对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83.9%和69.3%;3组系统对COD和NH4+-N的去除率均在70%以上。因此,立体弹性填料强化生态浮床可以考虑应用于上海市淡水养殖池塘水体的生态修复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养殖水体 强化生态浮床 人工填料 立体弹性填料 生物绳填料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