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响应生态-经济-社会需求的区域水土资源联合优化配置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靳世鑫 苏承国 +3 位作者 黄佳荣 王慧亮 严登华 王占桥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3,共13页
【目的】水土资源联合优化配置是缓解水土资源时空分布格局与区域生态、社会、经济发展不匹配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方法】基于二元水循环理论,将土壤水和再生水纳入水资源供给侧考虑,统筹考虑生态环境-经济社会... 【目的】水土资源联合优化配置是缓解水土资源时空分布格局与区域生态、社会、经济发展不匹配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方法】基于二元水循环理论,将土壤水和再生水纳入水资源供给侧考虑,统筹考虑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系统中水-土-碳等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构建了响应生态-经济-社会需求的区域水土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框架,提出耦合非线性多目标规划和逐次逼近法的双层嵌套算法以实现框架的迭代求解,得到区域水土资源联合配置方案。【结果】洛阳市的水土资源联合优化配置结果表明,各县区土地利用格局及水资源供给量实现了协同优化,区域水资源总量增加了0.2923亿m^(3),净碳排放量减少了0.3814%(折合90698 t标准煤),GDP维持稳定,各行政单元间供需水比值的差异程度达到最小。【结论】研究成果为提高区域水土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保障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资源联合配置 生态-经济-社会需求 二元水循环 相互作用关系 双层嵌套算法 影响因素 水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市城市化对生态-经济权衡情景下城市多尺度景观格局的影响
2
作者 裴辉 周世豪 史琰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2期136-141,185,共7页
随着全球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新阶段,新型城市化要求引导城镇用地合理扩展,提高城镇用地利用效率,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利用半变异函数探索最佳空间尺度,并利用土地利用变化情景预测(FLUS)模型对杭州市在生态-经济... 随着全球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新阶段,新型城市化要求引导城镇用地合理扩展,提高城镇用地利用效率,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利用半变异函数探索最佳空间尺度,并利用土地利用变化情景预测(FLUS)模型对杭州市在生态-经济权衡情景下景观格局演变特征进行模拟和分析,定量评估城市化水平对景观格局的驱动强度。结果显示,杭州市景观格局的空间尺度特征为1200m;2050年BAU情景和2050年ELP情景优势景观为林地,建设用地平稳增长,2050年RED情景优势景观为耕地,且建设用地扩张明显;景观破碎化和多样性指数在各情景下,城市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对区县尺度上的景观格局影响最大,且对BAU情景下城市景观格局的驱动强度最高,在区县尺度上制定环境管理政策可有效降低城市化产生的不利影响。研究结果可为促进高城市化水平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权衡 城市化 半变异函数 土地利用变化情景预测(FLUS)模型 景观格局 多尺度 杭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省域林业“生态-经济”系统韧性水平及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姜钰 程云珂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98-807,共10页
基于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省级样本数据,采用模糊物元模型、CRITIC客观赋权法和莫兰指数实证分析林业“生态-经济”系统韧性水平及空间格局演变,并进一步采用障碍度模型对阻碍林业“生态-经济”系统韧性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基于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省级样本数据,采用模糊物元模型、CRITIC客观赋权法和莫兰指数实证分析林业“生态-经济”系统韧性水平及空间格局演变,并进一步采用障碍度模型对阻碍林业“生态-经济”系统韧性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整体林业“生态-经济”系统韧性水平偏低,呈不断波动、缓慢发展状态;空间上,中国林业“生态-经济”系统韧性具有显著空间正相关性,随着时间推移,集聚程度有所降低,但并不显著,呈现出相对稳定地“南高-北低”空间格局;在障碍因子诊断中发现,生态敏感性、资源压力、社会压力、产业结构是阻碍林业“生态-经济”系统韧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据此,建议从提高森林供给能力、持续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坚持生态保护与建设等三方面提高林业“生态-经济”系统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生态-经济”系统 系统韧性 模糊物元 障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疆县域生态-经济协调性评估及可持续发展分区 被引量:1
4
作者 施金里 徐丽萍 +3 位作者 李晓航 高志玉 席芸芸 李智慧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94-1804,共11页
基于当量因子法估算2000—2020年南疆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应用生态-经济协调度(Ecological-economic harmony,EEH)模型从县域尺度分析南疆地区生态-经济发展协调水平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最后通过生态贡... 基于当量因子法估算2000—2020年南疆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应用生态-经济协调度(Ecological-economic harmony,EEH)模型从县域尺度分析南疆地区生态-经济发展协调水平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最后通过生态贡献率模型揭示各县域ESV变化主要贡献因子,并结合其ESV损益状况和生态-经济协调水平进行差异化的可持续发展分区。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南疆地区ESV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总量缩减167.99×10^(8)元;草地和水体的ESV占总量的70%以上,单项ESV调节服务(57.1%)>支持服务(27.5%)>文化服务(10.0%)>供给服务(5.4%);草地和农田是多数ESV实现增益(减损)县域的主导地类。(2)2000—2020年南疆地区37个县域ESV均有不同程度减损,ESV实现增益县域共计9个;约80%的县域为生态-经济初始恶化区,其余县域表现为生态-经济协调稳定状态。(3)南疆地区整体呈轻度生态-经济不协调状态,少数生态-经济协调稳定县域主要分布于南疆中、东部地区。综合分析将南疆县域划分为林草生态-经济不可持续区、农田生态-经济不可持续区、水体生态-经济不可持续区、林草生态-经济持续稳定区和农田生态-经济持续稳定区5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经济协调性 EEH模型 可持续发展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经济比较优势视角的建设用地空间优化配置研究——以扬州市为例 被引量:41
5
作者 肖长江 欧名豪 李鑫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96-708,共13页
随着生态空间日益萎缩,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日趋加剧。为了协调经济发展空间与生态保护空间的矛盾问题,促进生态、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综合运用景观生态学方法与经济学原理,从"生态-经济"比较优势视角对建... 随着生态空间日益萎缩,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日趋加剧。为了协调经济发展空间与生态保护空间的矛盾问题,促进生态、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综合运用景观生态学方法与经济学原理,从"生态-经济"比较优势视角对建设用地指标进行空间优化配置。运用景观安全格局方法构建区域综合生态安全格局,据此计算空间单元的生态重要性指数,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对区域建设用地开发经济适宜性进行评价,计算空间单元的建设用地开发经济适宜性指数;其次运用生态重要性指数与经济适宜性指数计算建设用地开发比较优势度,以比较优势约束性满足程度为目标函数构建建设用地空间优化配置模型,并用蒙特卡洛(Monte Carol)法对之求解。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作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未来扬州市建设用地向南部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北部地区主要承担生态保护功能;建设用地配置结果呈现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错位格局,有助于扬州市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从"生态-经济"比较优势视角提出了建设用地空间优化配置方法,为土地利用规划及生态保护规划编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 生态-经济”比较优势 优化配置 空间单元 扬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经济竞合下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空间重构--以湛江市中心城区为例 被引量:18
6
作者 卢宗亮 王红梅 +4 位作者 刘光盛 梁宇哲 易璐 杨丽英 蔡城锋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4-41,共8页
研究目的:基于生态位,量化低效建设用地上的物质与生态空间的竞合关系,用以均衡再开发时地块内部"社会经济功能用地"和"生态功能用地"的结构和格局,从规划用途管制的视角,重构低效建设用地的物质和生态空间。研究方... 研究目的:基于生态位,量化低效建设用地上的物质与生态空间的竞合关系,用以均衡再开发时地块内部"社会经济功能用地"和"生态功能用地"的结构和格局,从规划用途管制的视角,重构低效建设用地的物质和生态空间。研究方法:"绝对面—相对面"辨识体系、生态位测度、线性规划等模型的应用等。研究结果:(1)靠近生态"扩张源"及城市边缘的低效建设用地,应优先再开发为生态功能用地以形成局部生态屏障;(2)均衡后,从中心至边缘,低效建设用地内部用地功能的布局形式,主要呈现从"开发主导"过渡为"生态主导";(3)依据生态—经济竞合的结果实施再开发,可合理拓宽局部的生态空间,并缩减早期物质空间过渡占据的社会经济功能用地。研究结论:通过研究生态—经济的竞合关系,来调整土地资源的流向,有利于实现局部低效建设用地内部物质和生态空间的"重生"与"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经济竞合 生态 低效建设用地 空间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经济分析的泰州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研究 被引量:40
7
作者 丁建中 陈逸 陈雯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42-848,共7页
以生态-经济为导向的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从协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关系出发,强调因地制宜,让开发成本低、资源环境容量大、发展能力强的地区承担高强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等社会经济活动;而让生态价值高、开发难度大的区域承担... 以生态-经济为导向的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从协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关系出发,强调因地制宜,让开发成本低、资源环境容量大、发展能力强的地区承担高强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等社会经济活动;而让生态价值高、开发难度大的区域承担农业和生态维护功能,这不仅是均衡地域开发、协调空间秩序的重要依据,实现差别化、特色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进行主体功能分区的基础性工作。基于这样的理念和认识,根据生态重要性和经济重要性指数的评价分析,运用GIS平台将泰州市域划分为不同空间开发强度的类型区,并探讨了分区管制的政策保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分析 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 空间管制 泰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流域水-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方案及用水效益 被引量:17
8
作者 方创琳 步伟娜 鲍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700-1707,共8页
在西北干旱地区的黑河流域 ,推行流域水 -生态 -经济协调发展模式 ,是从根本上高效配置流域水资源 ,彻底化解流域上、中、下游利益冲突 ,实现利益共享 ,保护流域生态环境 ,全面实施国务院黑河流域分水方案和提高用水效益的重要途径。采... 在西北干旱地区的黑河流域 ,推行流域水 -生态 -经济协调发展模式 ,是从根本上高效配置流域水资源 ,彻底化解流域上、中、下游利益冲突 ,实现利益共享 ,保护流域生态环境 ,全面实施国务院黑河流域分水方案和提高用水效益的重要途径。采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模拟调控实验 ,从众多实验方案中选择生成水 -生态保护型发展方案 (WEP)、水 -经济高效型发展方案(WEH)、水 -生态 -经济协调型发展方案 (WEE) 3种有效方案。从需水总量与用水结构、空间配水结构、经济总量与经济结构、生态环境保护、投水产出效益等方面对 3种有效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认为 ,WEP方案耗水总量相对较少 ,利于黑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但经济发展步伐比较缓慢 ,不利于流域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WEH方案耗水量大 ,经济发展步伐快 ,经济效益显著 ,但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黑河分水方案的实施 ,WEE方案耗水量介于 WEP和 WEH之间 ,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都比较显著 ,同时兼顾了黑河流域的经济发展目标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虽然单纯从经济发展或生态保护角度分析 ,不是最好的方案 ,但从流域可持续发展和建设流域生态经济带的角度分析 ,却是一个最优化的方案。进而确定出 WEE方案为满足国务院黑河流域分水方案要求和提高用水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流域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方案比选 用水效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不同地域生态-经济-社会综合区划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刘秀花 李永宁 李佩成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42-648,共7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然区划研究工作的深入,要求自然区划必须适用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为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服务。因此,西北地区生态维护建造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要求有一个与其相适应的综合区划(包括生态环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然区划研究工作的深入,要求自然区划必须适用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为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服务。因此,西北地区生态维护建造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要求有一个与其相适应的综合区划(包括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耦合系统)研究作指导,来区分不同地域的特点并提出持续有效的发展对策。同时,由于指标体系及其量化模型的建立是综合区划定量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为此,以多维度多层次理论为基础,建立区划指标体系,针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问题,提出各指标的量化模型,并应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不同层次指标的权重,为西北地区不同地域的综合区划研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生态-经济-社会 综合分区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协调函数对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协调度影响分析——以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为例 被引量:21
10
作者 杨世琦 杨正礼 高旺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51-154,共4页
本研究借助协调度函数分析了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度,形成区域生态经济系统评价的基本理论体系,包括功效函数、协调函数、协调等级和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几何平均法、加权平均法、方差法和变异系数法建立了协调函数,综合分析了4种协... 本研究借助协调度函数分析了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度,形成区域生态经济系统评价的基本理论体系,包括功效函数、协调函数、协调等级和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几何平均法、加权平均法、方差法和变异系数法建立了协调函数,综合分析了4种协调函数的协调等级,并以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与验证,结果表明理论分析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该理论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 协调度 协调等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生态-经济结构优化分析——以甘肃省靖远县永新乡为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秉谱 常兆丰 +2 位作者 乔娟 樊宝丽 陈芳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9-133,共5页
以甘肃省靖远县永新乡为研究区,通过农户调查获取资料,运用线性规划方法对干旱区生态-经济结构进行分析,寻求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和增加农业产值的途径。当地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潜力很大,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不仅能保证退耕不减收,而且还会有... 以甘肃省靖远县永新乡为研究区,通过农户调查获取资料,运用线性规划方法对干旱区生态-经济结构进行分析,寻求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和增加农业产值的途径。当地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潜力很大,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不仅能保证退耕不减收,而且还会有一定的增收;在调整种植结构的前提下,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和荒山禁牧,可有效增加干旱地区的植被盖度;在当地压砂田可显著提高农业产值,砂田种植糜子经济效益最高,而种植扁豆效益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生态-经济 退耕还林 禁牧 靖远县永新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生态-经济-社会综合分区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秀花 李永宁 李佩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99-205,共7页
以多维度多层次理论为基础,应用模糊聚类分析(FCA)和GIS空间分析模型等方法,对陕西省综合分区进行定量研究;针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问题,建立区划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不同层次指标的权重。应用上述方法... 以多维度多层次理论为基础,应用模糊聚类分析(FCA)和GIS空间分析模型等方法,对陕西省综合分区进行定量研究;针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问题,建立区划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不同层次指标的权重。应用上述方法,对陕西省95个县市的生态、经济、社会进行综合分区研究,结果得出生态环境区7个,经济社会区9个,综合区13个。通过实地抽样调查表明,上述研究结果能从生态、经济和社会方面准确反映各区的状况,增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可操作性,可直接为各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省 生态-经济-社会 综合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经济-产业综合分析的平潭岛开发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青生 黄金良 +5 位作者 王翠 王炳坤 吴耀建 张继伟 林河山 罗汉宏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0,共10页
基于平潭岛生态、经济和产业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建立了海岛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方法,对平潭岛生态-经济适宜性进行评价并进行适宜性分区,将平... 基于平潭岛生态、经济和产业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建立了海岛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方法,对平潭岛生态-经济适宜性进行评价并进行适宜性分区,将平潭岛分为不适宜开发区域、限制性开发区域和适宜开发区域,面积分别为61.87、107.48和112.19 km^2,分别占全岛面积的21.98%、38.17%和39.85%。而后通过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和产业发展分析进行了产业适宜性分析,将11个乡镇分成产业一类和产业二类两大类:其中产业一类主要包括芦洋乡、中楼乡和岚城乡,主要分布于中部平原区域,适宜发展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产业二类主要包括潭城镇、苏澳镇、澳前镇、流水镇、北厝镇、敖东镇、平原乡和白青乡,主要分布于沿海丘陵区域,适宜发展渔业、旅游业。本研究评价结果可以为平潭岛综合开发利用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产业综合分析 开发适宜性 地理信息系统(GIS)-层次分析法(AHP)-层次聚类分析(HCA)方法 平潭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贵阳市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熊勇 赵翠薇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5期13-18,共6页
喀斯特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严重制约了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和系统理论,借助DPSIR概念模型,构建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贵阳市为研究对象,对其1992~2011年协调发展程度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 喀斯特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严重制约了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和系统理论,借助DPSIR概念模型,构建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贵阳市为研究对象,对其1992~2011年协调发展程度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贵阳市生态指数呈波动变化、经济指数和社会指数整体稳定上升;协调发展经历了失调衰退经济滞后型(1992 ~ 2000年)、濒临衰退过渡到勉强协调发展经济滞后型(2001 ~2003年)、初级协调发展经济滞后型(2004~ 2006年)、中级协调发展经济滞后或生态滞后型(2007 ~ 2011年)的演化轨迹,经济的相对滞后曾一度是三者协调发展的限制因子,但从长远发展看,生态系统脆弱且敏感性显著等问题一直存在,生态环境将是三者协调发展的一个主导制约因子.最后,提出贵阳市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社会系统 协调发展度 喀斯特地区 贵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过程的农业响应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曹洪华 李艳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17年第3期360-364,共5页
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政策驱动力成为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关键要素。从高原湖泊流域污染源看,农业污染对生态系统威胁大。为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提供系统性与长期性的政策效应理论支持,本文基于实证区域多年大样本数据,运用双重差... 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政策驱动力成为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关键要素。从高原湖泊流域污染源看,农业污染对生态系统威胁大。为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提供系统性与长期性的政策效应理论支持,本文基于实证区域多年大样本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的理论设计,计算政策实施区与非政策区之间的政策响应数值变化,分析农业生产活动对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方式能够积极响应区域生态文明政策,进而体现出政策实施区环境保护政策对区域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产生协调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系统 耦合 政策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型城市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以陕西省延安市为例
16
作者 李丽 孟得星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5期196-202,208,共8页
以延安市为例,构建涵盖生态-经济-社会的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耦合分析法和障碍度分析法,研究2012—2021年延安市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耦合发展水平以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延安市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延安市生态... 以延安市为例,构建涵盖生态-经济-社会的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耦合分析法和障碍度分析法,研究2012—2021年延安市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耦合发展水平以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延安市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延安市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耦合度水平很高,但协调度水平低且发展缓慢;年降水量、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项基础指标是主要制约因素。从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结构转型和加强顶层设计3方面提出建议,以促进延安市协调高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生态-经济-社会 协调发展水平 障碍度 延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8年内蒙古沙区“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脆弱性演变及关键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17
作者 望元庆 宋书愉 +3 位作者 王杰 李洪飞 许端阳 李陇堂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71-2286,共16页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沙区“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快速变化,为沙漠化治理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揭示沙区“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脆弱性演变规律,辨识影响脆弱性演化的关键因素及区域差异对沙区可...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沙区“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快速变化,为沙漠化治理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揭示沙区“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脆弱性演变规律,辨识影响脆弱性演化的关键因素及区域差异对沙区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内蒙古自治区为研究区,利用“暴露-敏感-适应”评估模型构建沙区“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将空间主成分分析与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相结合,探讨2000—2018年内蒙古“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脆弱性时空演变及关键因素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脆弱性及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性三个维度在空间上均有较强的异质性特征,脆弱性具有整体分散、局部聚集的分布格局;暴露度的空间分布为中部高,两边低;敏感性的空间分布为西部高,东部低;适应性的高低值分布与脆弱性相反。(2)脆弱性的变化在总体上呈现大部分区域降低,局部区域升高的趋势,显著升高区域主要聚集在内蒙古南部地区。(3)影响脆弱性分布的因素在每年均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植被覆盖度、沙漠化程度、气象指数等生态指标是影响脆弱性显著变化区域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社会系统 脆弱性 “暴露-敏感-适应”评估模型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引黄受水区资源-生态-经济系统安全评价与耦合协调分析 被引量:17
18
作者 韩春辉 左其亭 +1 位作者 张修宇 任少华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1-66,93,共7页
资源-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互馈系统,系统的安全及协调发展关系到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与稳定。以河南省引黄受水区涉及的14个地级市为研究区,采用熵权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和分析了2011—2018年各地级市的资源-生态-经济系统... 资源-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互馈系统,系统的安全及协调发展关系到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与稳定。以河南省引黄受水区涉及的14个地级市为研究区,采用熵权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和分析了2011—2018年各地级市的资源-生态-经济系统安全水平和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①河南省引黄受水区各地级市的资源-生态-经济系统安全水平普遍不高,安全评价指数均在0.70以下;②失业率、城乡生活环境用水占比、人均用水量是影响资源-生态-经济系统安全的关键性指标;③资源子系统、生态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的空间不均衡发展是制约资源-生态-经济系统安全的根本原因;④资源-生态-经济系统内部存在强烈的作用关系,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生态-经济系统 安全评价 耦合协调度 引黄受水区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河南段资源-生态-经济和谐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赵晨光 马军霞 +2 位作者 左其亭 王娇阳 符运友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60-669,747,共11页
以黄河河南段15个地级市为研究区,基于2008—2019年各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从资源、生态、经济3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基于最小二乘法的AHP-熵权法组合权重模型确定指标权重,采用“单指标量化-多指标综合-多准则集成”综合评价方法(S... 以黄河河南段15个地级市为研究区,基于2008—2019年各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从资源、生态、经济3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基于最小二乘法的AHP-熵权法组合权重模型确定指标权重,采用“单指标量化-多指标综合-多准则集成”综合评价方法(SMI-P)评估研究区资源-生态-经济系统的和谐发展水平,将“SMI-P”方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相结合,综合评价研究区资源-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在2008—2019年期间:15个地级市和谐发展水平整体呈现波动增长趋势,但均未达到“和谐”阶段,其中最优为郑州市(0.68),最差为濮阳市(0.51);15个地级市耦合协调关系逐渐向优质协调阶段集聚,但多数还处于中级和良好协调阶段,其中濮阳市协调发展速度较落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生态-经济 SMI-P 和谐发展 耦合协调 黄河河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业资源型城市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定量测度——以黑龙江省伊春市为例 被引量:28
20
作者 姜晓艳 吴相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8396-8407,共12页
把握城市独特的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调优化特性是实现林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研究从生态、经济、社会3个维度构建了林业资源型城市复合系统的测度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采用2005—2018年时段生态、... 把握城市独特的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调优化特性是实现林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研究从生态、经济、社会3个维度构建了林业资源型城市复合系统的测度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采用2005—2018年时段生态、经济、社会数据,对伊春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实证测度评价,运用障碍度模型分析影响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采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进行发展预测。结果表明:(1)综合发展指数呈上升态势,促进生态-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主要动能历经了从生态到经济,再到生态为主要动力的发展过程,三个子系统发展水平呈趋同态势,推动三维系统的均衡协同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2)三维系统耦合度稳定在较高水平,系统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程度较高,协调度呈波动上升,实现了由勉强协调、经济滞后发展向良好协调、同步发展的转变,协调状态趋向良好;(3)三维系统中社会子系统对协调发展的障碍度最大;人口自然增长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GDP增长率、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4个指标是制约近期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4)2019—2030年,生态、经济、社会子系统发展指数及协调度的预测值均呈上升态势,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将向更高级的协调发展状态演进,经济发展将再次成为促进生态-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主要动力;加强生态建设,引领生态创新,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提高社会发展水平,着力降低障碍因子对协调发展的阻力作用,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联动健康发展是伊春未来重要的努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资源型城市 生态-经济-社会 耦合协调 障碍度 伊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