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连通性保护的法律化表达:理论与进路
1
作者 吕琪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3-143,共11页
生态连通性保护是实现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3030目标”的关键,我国最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也提出了提升和增强生态连通性的要求。生态连通性的法律概念已经在多边条约框架下确立,但相关的法律原则与制度机制仍在形成中。生态连通性保... 生态连通性保护是实现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3030目标”的关键,我国最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也提出了提升和增强生态连通性的要求。生态连通性的法律概念已经在多边条约框架下确立,但相关的法律原则与制度机制仍在形成中。生态连通性保护应兼顾预警原则与利用最佳可获得科学以平衡采取措施的及时性与科学不确定性,遵循生态系统方法或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把握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及其复杂性,采纳善治的原则在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两个面向上构筑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社会关系的新维度。生态连通性保护的法律机制涉及建立生态保护网络、跨界合作与生态安全风险防范,这在一些国家的立法中或多或少都有所体现。域外国家在生态连通性方面的立法呈现出活跃趋势,现有立法例揭示了在这一领域不存在统一的范式,但国家层面的立法不可或缺。就我国而言,流域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法以及部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单行法关注到恢复和增强生态连通性的法律需求,但缺乏正式的法律表达。基于现有的规范基础以及立法规划,将生态连通性纳入我国的法律体系,首先需要契合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的宏观框架,其次可以利用国家公园法的立法契机率先引入相关的法律概念与基本规范,最后通过生态廊道专项立法补足制度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连通性 生物多样性 生态廊道 自然保护地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海海洋生态连通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2
作者 杜建国 叶观琼 +3 位作者 周秋麟 陈彬 胡文佳 郑新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6923-6933,共11页
生态连通性是空间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和研究手段。国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开展近海海洋生态连通性研究对促进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阐述了近海海洋生态连通性的概念与机制,回顾了目前近海海洋连通... 生态连通性是空间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和研究手段。国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开展近海海洋生态连通性研究对促进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阐述了近海海洋生态连通性的概念与机制,回顾了目前近海海洋连通性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总结了近海海洋生态连通性研究的框架和具体方法,最后提出我国开展近海海洋生态连通性研究的建议,以期对今后国内开展海洋生态连通性相关研究工作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连通性 生态系统完整性 生物多样性 海洋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口流动模型与生态连通性的农居点整理模式优选 被引量:12
3
作者 周华 陆春锋 +1 位作者 昌亭 吴巍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281-288,共8页
城镇化背景下农居点整理,不仅要考虑保留适当的农村人口规模,同时还要考虑整理对于农村土地生态格局影响。该文以江苏省如皋市柴湾镇万顷良田项目区为例,基于人口流动模型与土地生态连通性视角探索合理城镇化水平下最佳土地生态格局... 城镇化背景下农居点整理,不仅要考虑保留适当的农村人口规模,同时还要考虑整理对于农村土地生态格局影响。该文以江苏省如皋市柴湾镇万顷良田项目区为例,基于人口流动模型与土地生态连通性视角探索合理城镇化水平下最佳土地生态格局的整理模式。结果显示:由于农业存在必要性以及产业收益驱动,城镇化发展存在上限,农村人口流动、农居点整理规模均应以此制定合理目标,遗传算法可以为合理的整理方案选择提供智能决策支持;实证研究表明,如皋市柴湾镇万顷良田项目区能实现合理城镇化目标的农村人口转移及农居点整理方案并不唯一,可实现城镇化率在77.96%~78.63%之间,应该保留21.37%~22.04%的农村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与国际经验基本一致;不同农居点整理模式可以形成不同规模的“生态孤岛”,相似城镇化率下,方案间生态孤岛规模可以相差2.29倍,不同的整理模式对生态连通性造成不同程度影响。在合理城镇化实现水平下,应选择对生态格局影响较小的农居点整理方案,构筑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的整理模式,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同时注重保留村落的规划与环境整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地区 土地利用 生态 刘易斯拐点 生态连通性 农居点整理 如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州市1985~2010年LUCC及生态连通性时空差异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洁 徐坚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5年第5期105-110,共6页
利用苏州市1985和2010年2期遥感卫星影像,对研究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就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连通性格局进行了研究,揭示了LUCC与生态连通性变化间关系,提出了通过土地利用调整改善生态环境效应的建议。研究... 利用苏州市1985和2010年2期遥感卫星影像,对研究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就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连通性格局进行了研究,揭示了LUCC与生态连通性变化间关系,提出了通过土地利用调整改善生态环境效应的建议。研究发现:1985~201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强烈,耕地是减少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而城镇工矿和农居点则是变化幅度和变动程度最为剧烈的土地利用类型;受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苏州地区生态连通性变化强烈,全市土地有84.2%区域生态阻力呈现不同程度上升,这源于城镇工况和农居点快速扩张,仅有15.8%区域生态阻力下降,生态连通性提高,这源于土地利用类型向水域和草地的转换。全市生态孤岛面积增加15.84%;通过对农村地区农居点有效整理,将其转变成为更具有生态价值的耕地、水域、草地或林地,是降低苏州地区生态阻力,提高生态连通性,有效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CC 生态连通性 耕地 农居点 苏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莱州湾-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区域生态连通性评价 被引量:16
5
作者 刘玉斌 李宝泉 +3 位作者 王玉珏 陈琳琳 李晓炜 侯西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7514-7524,共11页
基于最小累积费用模型(MCR)和生态连接度指数(ECI),对莱州湾 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区域的生态连通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莱州湾 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区域生态连通性存在明显的陆海梯度变化特征,以海岸滩涂地带为中心向两侧辐射呈条带状... 基于最小累积费用模型(MCR)和生态连接度指数(ECI),对莱州湾 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区域的生态连通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莱州湾 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区域生态连通性存在明显的陆海梯度变化特征,以海岸滩涂地带为中心向两侧辐射呈条带状递减;(2)2000—2015年生态连通性指数整体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下降幅度达12.69%;城市化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区域人工障碍物集聚化和扩张趋势明显,加剧陆域生态景观的破碎化和孤岛化趋势,从而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生态连通性降低;(3)莱州湾 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区域生态连通性整体处于较低水平,极低连通性和低连通性分布面积占比最大,较高连通性区域呈现向次一级或更低等级连通性转变的趋势。不同等级生态连通性分布区域的转移变化反映了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双重干扰下莱州湾 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生态系统格局及其物质、能量、生物、信息流等的变化规律。研究将为莱州湾 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保护与海岸带综合管理提供相关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黄河三角洲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连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修复对生态廊道建设的影响探讨
6
作者 管智宇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3期259-261,共3页
以贵州赤水河流域、梵净山及乌江流域的生态修复实践为例,分析了生态环境本底条件、修复技术选择和区域发展定位对生态廊道建设的制约性、关键性和导向性影响,并提出了相关优化措施,包括加强生态本底调查评估、创新修复技术集成应用、... 以贵州赤水河流域、梵净山及乌江流域的生态修复实践为例,分析了生态环境本底条件、修复技术选择和区域发展定位对生态廊道建设的制约性、关键性和导向性影响,并提出了相关优化措施,包括加强生态本底调查评估、创新修复技术集成应用、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生态廊道 影响机制 生态连通性 生境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网络的江苏省生态空间连通性变化研究 被引量:33
7
作者 张启舜 李飞雪 +2 位作者 王帝文 李满春 陈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007-3020,共14页
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背景下,人类土地利用强度加大,部分地区生境斑块趋于破碎,生物交流通道趋于阻断,研究生态空间连通性变化,有针对性的进行保护和修复,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背景下,人类土地利用强度加大,部分地区生境斑块趋于破碎,生物交流通道趋于阻断,研究生态空间连通性变化,有针对性的进行保护和修复,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方法分析景观格局变化并识别重要生态源地破碎与新增情况,利用最小累积阻力(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模型构建生态网络并分析生态空间连通性。研究选取整体连通性指数量化斑块/廊道的相对重要性;结合生态网络结构,具体分析廊道连通性的变化、原因及其影响;并运用电路理论、障碍改善方法识别廊道维护与疏通关键点,提出生态网络保护和修复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江苏省生态网络呈现西密东疏的格局,局部地区生态节点破碎12处,新增5处,源地斑块整体趋于破碎;(2)新沂市马陵山风景区等6处节点的破碎使北部生态网络多条廊道结构功能下降,亟须修复;(3)因沿河防护林及道路林网建设,中部网络与北部网络间廊道连通性有所改善,但缺乏中间节点;(4)丹阳市打雁山丘陵节点的破碎使南部网络与长江湿地间联系削弱,宁镇山脉的结构重要性相对凸显;(5)东部沿海滩涂节点与其他节点间的联系尚处于薄弱状态,有待改善;(6)建议修复生态节点7处,新增生态节点7处,建设踏脚石44处,维护廊道关键点18处,疏通其中5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 生态连通性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江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连通性恢复的潜流带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王龙飞 王子怡 李轶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09-1020,共12页
潜流带是流域生态修复的关键区域之一,潜流带修复的根本目标是恢复水系间的能量流通、物质传递和信息流动,即恢复潜流带的连通性。对于潜流带连通性恢复而言,应统筹考虑水文连通性、生态连通性和功能连通性等多层次的内容。潜流带生态... 潜流带是流域生态修复的关键区域之一,潜流带修复的根本目标是恢复水系间的能量流通、物质传递和信息流动,即恢复潜流带的连通性。对于潜流带连通性恢复而言,应统筹考虑水文连通性、生态连通性和功能连通性等多层次的内容。潜流带生态修复相关研究主要基于流体动力学、地质学和生态学等基础理论,剖析潜流驱动的生物地球化学耦合机制,研发可促进潜流交换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修复技术,实现潜流带水文条件的改善与生物物种的恢复,进而达到潜流带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综合性修复的目的。本文从潜流带水文连通性、生态连通性和功能连通性等多层次出发,从潜流带流体动力学性能、介质性能、生物群落组成、食物网结构及环境生态功能等方面,综述基于生态修复目标的潜流带连通性恢复理论与技术进展,以实现潜流带生态系统整体稳定性的提升。在未来潜流带生态修复理论与应用研究中,需发挥多学科交叉的优势,耦合多组学方法对潜流带生态过程进行微观探索,系统探究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潜流带生态修复过程的演替规律,进一步构建多因素作用下的潜流带生态修复框架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流带 水文连通性 生态连通性 功能连通性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完整性与连通性的生态保护红线优化探讨——以长三角为例 被引量:16
9
作者 徐昔保 马晓武 杨桂山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4-103,共10页
研究目的:生态保护红线正处于评估与优化阶段,尝试基于生态系统完整性与连通性提出简便且易操作的优化指标与阈值。研究方法:InVEST,CASA和RUSLE模型,STARS(Sequential T-test Analysis of Regime Shift)突变检验。研究结果:(1)长三角... 研究目的:生态保护红线正处于评估与优化阶段,尝试基于生态系统完整性与连通性提出简便且易操作的优化指标与阈值。研究方法:InVEST,CASA和RUSLE模型,STARS(Sequential T-test Analysis of Regime Shift)突变检验。研究结果:(1)长三角地区破碎度持续增加导致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境质量和净初级生产力(NPP)4类生态系统服务呈显著下降趋势,存在4个以上的显著下降突变点,生态保护红线破碎度优化阈值为0.2;(2)长三角地区连通度指数持续增大显著提升4类生态系统系统服务,存在3个以上的上升趋势突变点,生态保护红线连通度优化阈值为90;(3)基于破碎度(0.2)和连通度(90)作为生态系统完整性与连通性优化阈值,长三角生态保护红线约17.25%的面积需优化,其中生态系统完整性不满足的占9.01%,生态系统连通性不满足的占0.02%,两者均不满足的占8.22%。研究结论:(1)建议将破碎度(0.2)和连通度(90)作为生态保护红线的完整性与连通性的优化指标与阈值;(2)未来应加强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过程完整性、生态系统稳定性与弹性等多维度筛选关键表征指标,利用更多的景观指数及不同的阈值设定方案,建立一套更加系统科学、可操作的生态保护红线优化指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完整性 生态系统连通性 生态保护红线 优化 突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路理论的图们江流域生态空间连通性变化研究
10
作者 龚晨 《现代园艺》 2022年第8期7-9,共3页
图们江流域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下,“中俄朝蒙”国际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人类对土地利用强度加大,导致部分地区生境斑块趋于破碎,生物交流通道趋于阻断,研究生态空间连通性变化并有针对性地保护和修复,可为... 图们江流域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下,“中俄朝蒙”国际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人类对土地利用强度加大,导致部分地区生境斑块趋于破碎,生物交流通道趋于阻断,研究生态空间连通性变化并有针对性地保护和修复,可为该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选取图们江流域中国一侧作为研究区域,分别选取该地区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图,利用InVEST模型计算生境质量并划分出生态源地,并运用电路理论分析生态空间连通性的变化,最后针对破碎化节点区域,提出改善修复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电路理论 生态连通性 图们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及生态系统连通性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 被引量:4
11
作者 姜坤 柯新利 宋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287-297,共11页
在生态文明背景下,探索兼顾耕地资源保护与生态系统维护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对构建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最小累积阻力(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模型与电路理论等在识别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踏脚... 在生态文明背景下,探索兼顾耕地资源保护与生态系统维护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对构建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最小累积阻力(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模型与电路理论等在识别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踏脚石”基础上,将土地评价与立地条件分析(land evaluation and site assessment,LESA)方法及未来土地利用模拟(future land use simulation model,FLUS)模型相结合构建了一套顾及生态系统连通性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以期为十堰市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提供一定理论参考。结果表明:1)十堰市生态源地共计26个,主要以林地与水域为主,分布在南部和中部山地丘陵区;生态廊道共计66条,集中分布在竹溪县、竹山县、房县等境内;“踏脚石”共计121个。2)基于LESA方法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虽然满足了目标需求量,但与重要生态系统连通性用地存在严重冲突,与生态源地、生态廊道、“踏脚石”冲突面积分别为1772.64、4274.19、391.86 hm^(2)。3)顾及生态系统连通性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有效避开了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对生态源地、生态廊道与“踏脚石”等侵占,而且满足了未来城市用地增长需求,同时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质量高,集中连片性强,农田形状也较规则,便于机械化耕作,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永久基本农田 生态系统连通性 LESA方法 FLU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湾中华白海豚潜在生态廊道识别及人类活动干扰评估 被引量:5
12
作者 何思璇 张典 +6 位作者 吴福星 王先艳 胡文佳 梁姗姗 杜建国 俞炜炜 陈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8555-8567,共13页
生态廊道具有维持或恢复生态连通性的功能,对于连接生物栖息地、保护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生态廊道研究主要集中于陆地,而海洋生态系统具有水体广泛连通、缺乏直观的景观斑块等特点,导致海洋生态廊道的研究成为长期以来的科... 生态廊道具有维持或恢复生态连通性的功能,对于连接生物栖息地、保护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生态廊道研究主要集中于陆地,而海洋生态系统具有水体广泛连通、缺乏直观的景观斑块等特点,导致海洋生态廊道的研究成为长期以来的科学难题。以栖息地位于厦门湾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为对象,尝试基于物种分布模型和最小成本路径分析法建立海洋生态廊道的识别方法。研究采用物种分布模型识别厦门湾内中华白海豚的适宜生境分布区和节点,并利用模型产出的生境适宜性结果生成海洋中的阻力表面,模拟计算节点与节点间在阻力表面上的最小成本路径,从而生成物种扩散网络。研究结果显示,厦门湾中华白海豚的分布主要受到航道距离、到岸线距离和叶绿素浓度三项因素的影响,主要适宜生境位于西海域至九龙江口和大嶝海域。潜在的核心生态廊道面积93.19km^(2),次级生态廊道面积170.41km^(2),九龙江口-鼓浪屿南侧-黄厝-大小嶝岛沿线可能是厦门湾中华白海豚的主要迁移路线。在此基础上,从用海空间重叠和桥梁影响两方面开展了人类活动对廊道的干扰评估。评估结果显示旅游活动和航运活动可能是中华白海豚生态廊道的主要影响来源,其中核心廊道受旅游活动影响更大,次级廊道受航运活动的影响更大。此外,厦门岛北部的桥梁亦可能会影响中华白海豚生态廊道的连通性。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海洋生态廊道的空间定量化识别方法并成功应用于厦门湾中华白海豚研究,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保护区的空间规划等领域提供新的科学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连通性 海洋生态廊道 中华白海豚 物种分布模型 厦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中海西北海岸线生态系统研究:多维遥感反演土地利用时空演化规律
13
作者 钱丽源 周斯翔 《风景园林》 2022年第11期124-130,共7页
海岸线生态系统是沿海城市关键的生态安全屏障,如何科学高效地揭示区域海岸线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变化规律是当前研究所面临的关键性科学问题。以地中海西北海岸线为研究对象,以景观生态学景观格局(斑块、廊道、基质)为理论支撑,建立了60... 海岸线生态系统是沿海城市关键的生态安全屏障,如何科学高效地揭示区域海岸线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变化规律是当前研究所面临的关键性科学问题。以地中海西北海岸线为研究对象,以景观生态学景观格局(斑块、廊道、基质)为理论支撑,建立了60年土地利用数据集,运用遥感技术精准且高效地揭示了多维时间以及地域尺度下的地中海西北海岸线生态系统土地利用演化规律,从技术层面实现了多维度联动解析的突破性创新;同时通过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对海岸线生态系统监控理论体系进行探索。通过对大尺度全球海岸线森林碳储量生态安全现状模型进行评估,揭示了沿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缩减对于海岸线生态系统恢复的重大意义;对中小尺度地中海西北海岸线以及代表城市菲格拉斯市和瓦伦西亚市用地性质时空演化模型进行规律推演,得出自然复原力与周边环境具有紧密正相关性。因此必须加强对海岸线生态系统连通性的监测,在不可避免的旅游驱动下,为未来中国海岸线土地管控与建设的优化、沿海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复原以及抗灾能力的提升,提供科学、准确、高效的实践理论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 地中海海岸地区 多维遥感 土地利用时空演化 自然复原力 生态系统连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喀斯特山地城市镶嵌山体斑块格局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志杰 代磊 +2 位作者 周学霞 胡嫦月 苏嫄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7-204,共8页
喀斯特山地城市镶嵌山体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生态系统服务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为探明喀斯特山地城市镶嵌山体斑块的时空变化,以典型喀斯特山地城市贵阳市中心城区为对象,运用2000—2020年5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采用... 喀斯特山地城市镶嵌山体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生态系统服务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为探明喀斯特山地城市镶嵌山体斑块的时空变化,以典型喀斯特山地城市贵阳市中心城区为对象,运用2000—2020年5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采用GIS空间分析、探索性空间数据模型、景观格局分析等方法,从规模、形态和空间分布方面,分析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山体斑块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贵阳市中心城区山体斑块数量和面积分布广泛,但20年间山体斑块数量减少30座,面积减幅达25.2%,表现出先切割打碎后吞并侵占的特征,其中大型山体规模持续减小,其他各类型山体数量和面积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2)山体斑块分维数接近1,整体形状较为规则,2000—2020年山体斑块形状指数增大近1.12倍,斑块形状总体呈现复杂化、破碎化的趋势;但大型、中大型山体斑块形状更加规则化,而其他类型山体斑块形状日趋复杂破碎。(3)山体斑块具有极显著的空间聚集效应,最邻近指数介于0.7669~0.8414,全局性空间聚类标准化Z值小于-2.58,以小面积山体斑块的聚集为主,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20年间,空间聚集效应减弱,高密度区逐渐萎缩,低密度区不断扩散且呈集中连片趋势;并且山体斑块的潜在生态连通性水平持续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局变化 镶嵌山体斑块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潜在生态连通性 喀斯特山地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情景退耕还林对林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潜在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赵兵兵 刘殿锋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239-249,共11页
退耕还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评估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服务价值意义重大。现有研究多采用当量法计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服务价值,但该方法未考虑不同林地类型的差异化生物多样性价值,因而难以实现空间精细化评估。... 退耕还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评估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服务价值意义重大。现有研究多采用当量法计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服务价值,但该方法未考虑不同林地类型的差异化生物多样性价值,因而难以实现空间精细化评估。该研究从生态连通视角切入,以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为例,根据坡度和相关政策设定1种现状情景(情景I)与3种退耕情景(情景Ⅱ、情景Ⅲ与情景Ⅳ),采用形态空间模式识别生态源地、指数法分析生态连通性和斑块重要性,进而计算各情景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服务价值。在此框架中,该研究通过空间精细化手段修正各类林地的当量因子系数。结果表明:随着物种扩散距离的增加,生态连通性增加,情景Ⅱ、Ⅲ和Ⅳ的森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服务价值均呈现增加趋势,依次增加了3.02×10^(7)、4.7×10^(6)和1.57×10^(7)元,更有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服务价值的退耕方式是情景Ⅱ;从修正当量角度看,情景Ⅱ、Ⅲ和Ⅳ的修正当量系数分别为1.51、1.46和1.47,最有利的退耕情景为退耕程度最小的情景Ⅱ,而退耕程度最大的情景Ⅲ却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效。研究表明,除退耕程度外,栖息地空间结构和分布也是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因素,三者共同构成确定退耕还林形式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依据。同时,该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和回归模型验证了结果的准确性,为探究其他区域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连通性 修正当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