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淮河生态经济带碳排放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1
作者 孙青茹 张硕 席增雷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6-152,共7页
使用空间自相关、标准差椭圆和嵌入面板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PGTWR)的STIRPAT模型研究2006—2021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流域内的城市碳排放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且空间集聚趋势增强,形成了东... 使用空间自相关、标准差椭圆和嵌入面板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PGTWR)的STIRPAT模型研究2006—2021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流域内的城市碳排放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且空间集聚趋势增强,形成了东部热点和西部冷点;碳排放在东南—西北方向有扩张趋势,在西南方向上向心集聚,重心向东迁移。单一局部点的碳排放受到流域内所有城市不超过13年的时空溢出效应影响。各因素的影响存在时空异质性。时间趋势上,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耕地产出强度和能源强度的促进作用总体减弱,人口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人口城镇化、城市扩张强度、资本增量和城市空间结构的抑制作用整体增强。空间分布上,中西部城市受能源强度、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人口城镇化影响更明显,耕地产出强度和城市扩张强度在东部城市的影响更强,产业结构则对资源型城市有较强影响。此外,资本增量的抑制作用主要存在于流域西部,城市空间结构的抑制性则集中于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碳排放 面板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时空异质性 淮河生态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TIRPAT模型的淮河生态经济带碳排放门槛效应研究
2
作者 杨晨星 庞庆华 《水利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47,共6页
基于2010—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2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STIRPAT模型为基础,构建以人均GDP为门槛变量的门槛效应模型,研究了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对碳排放总量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均由显著的... 基于2010—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2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STIRPAT模型为基础,构建以人均GDP为门槛变量的门槛效应模型,研究了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对碳排放总量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均由显著的负向作用转为正向作用,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具有正相关影响,而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具有负相关影响。为了有效降低碳排放总量,政府应根据城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STIRPAT模型 门槛效应模型 淮河生态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多情景下淮河生态经济带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响应
3
作者 姚侠妹 盛雨恬 +3 位作者 祁慧敏 李蕙竹 姚晓洁 偶春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0-311,共12页
[目的]模拟淮河生态经济带在多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这些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产生的空间响应及影响,为实现土地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 [目的]模拟淮河生态经济带在多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这些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产生的空间响应及影响,为实现土地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通过耦合MOP-PLUS模型模拟2040年自然发展、经济优先和低碳发展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演变规律。并计算各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定量分析ESV的时空动态特征。再根据格网尺度的视角剖析ESV的空间分布态势及其集聚特征和识别潜在的服务提升区域。[结果](1)3种预设情景中,经济优先情景下的耕地和林地面积减少程度最大,分别减少1342989 hm^(2),24857 hm^(2);低碳发展情景下林地和水域面积增加程度最大,分别增加117990 hm^(2),442451 hm^(2)。(2)在3种情景模拟下,研究区2040年ESV低碳发展情景(7291.51亿元)>自然发展情景(6583.59亿元)>经济发展情景(6413.77亿元)。(3)低碳发展情景下,研究区的东北部和西南部的热点以及显著热点增多,聚集性较强,而冷点区域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中部平原。[结论]对未来土地利用的科学规划与布局,是维护并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不可或缺的根本途径。通过不同情景比对,低碳发展情景能有效优化土地利用,显著提升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强生态服务潜力,并促进区域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 PLUS模型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 淮河生态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三生用地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响应情景模拟
4
作者 李聪慧 马彩虹 +1 位作者 安斯文 杨航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5-163,共9页
探究未来不同发展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对三生用地变化研究对于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系统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为研究区,采用PLUS-Markov(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Markov)模型对2030年三生用地... 探究未来不同发展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对三生用地变化研究对于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系统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为研究区,采用PLUS-Markov(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Markov)模型对2030年三生用地变化作了自然发展(natural development scenario,NDS)、生态保护(ecological protection scenario,EPS)与城镇发展(urban development scenario,UDS)3种情景模拟,并探究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对三生用地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①生产用地主要在银川平原与卫宁平原呈现增减变化;生态用地面积有所减少,以内部结构调整为主,用地结构发生优化,空间上主要集中于沙坡头、白芨滩、银川平原中北部黄河河岸防护林带以及南部的黄土丘陵水土保持区;生活用地持续增加,以各市区为核心向周边扩张。NDS情景下三生用地变化速率降低,EPS情景下生态用地转出速率降低,UDS情景下生活用地增速、生态和生产用地减速均快于其他情景。②ESV有所提升但不同情景下的提升度存在差异,表现为EPS(11.48×10^(8)元)>UDS(2.74×10^(8)元)>NDS(1.89×10^(8)元)。③ESV值提升区主要以银川平原中北部与卫宁平原、灵盐台地等区域为核心向周边辐射扩张;不同情景下ESV降低区分布各异。今后研究区的发展应优先生态保护,防止生活用地无序蔓延、确保生产用地的保有量,多方面促进研究区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用地 PLUS-MarKov模型 情景模拟 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汉江生态经济带区域自然资源综合评价
5
作者 石先滨 刘泽瑾 +2 位作者 周晓宁 翁雪波 徐浩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5期155-160,共6页
提出了湖北省汉江生态经济带区域自然资源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探讨了基于综合评价结果的自然资源利用分区方法。结果表明,汉江生态经济带自然资源禀赋总体上呈中间高东西低、城市外围优于城市中心的分布格局,区域资源禀赋... 提出了湖北省汉江生态经济带区域自然资源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探讨了基于综合评价结果的自然资源利用分区方法。结果表明,汉江生态经济带自然资源禀赋总体上呈中间高东西低、城市外围优于城市中心的分布格局,区域资源禀赋综合情况得分均值为61.7分;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在空间上呈中部高、东西低的格局特征,高开发利用区域(钟祥市、枣阳市、京山市得分均大于65分)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保护工作相对均衡,区域之间自然资源综合潜力差异显著,自东向西呈“高-中-高-中”的格局特征,超过1/2的评价单元潜力得分超过区域平均水平。从自然资源情况、开发利用和可开发潜力等维度构建自然资源综合评价体系,可为汉江生态经济带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及空间优化配置提供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 综合评价 指标体系 湖北省汉江生态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土空间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6
作者 魏伟 赵浪 +2 位作者 尹力 夏俊楠 薄立明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19,共8页
运用空间转换矩阵、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分析1990—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土空间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90—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土空间格局变化显著,城镇空间扩张剧烈,扩张幅度达174.42%,未表现出明显的... 运用空间转换矩阵、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分析1990—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土空间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90—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土空间格局变化显著,城镇空间扩张剧烈,扩张幅度达174.42%,未表现出明显的扩张中心;生态空间持续扩张6537.47 km^(2),集中发生在1990—2000年;农业空间在全域范围大规模减少20604.19 km^(2)。(2)农业空间向城镇空间的转换是淮河生态经济带的主导交叉转换类,农业空间不断转出支撑城镇空间发展的同时,也与生态空间发生了剧烈的空间置换,引起地区内的国土空间格局变化。(3)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土空间格局时空演变过程中发生的各类交叉转换在全域尺度上受到不同影响因素的影响,且影响作用在局域尺度存在显著空间分异;治淮政策加剧了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之间的交叉转换并干扰其他影响因素的驱动作用。未来,淮河生态经济带需要进一步科学优化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生态空间3类国土空间布局,支撑区域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三区空间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淮河生态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生态经济带土地利用格局的地形梯度效应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安彬 肖薇薇 崔晓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8-297,307,共11页
[目的]探究汉江生态经济带土地利用的地形梯度效应,为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调整和优化提供科学借鉴。[方法]基于1990—2022年土地利用和DEM数据,选取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和地形位4个地形指标,借助分布指数、信息图谱等分析方法,探讨了... [目的]探究汉江生态经济带土地利用的地形梯度效应,为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调整和优化提供科学借鉴。[方法]基于1990—2022年土地利用和DEM数据,选取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和地形位4个地形指标,借助分布指数、信息图谱等分析方法,探讨了汉江生态经济带土地利用格局的地形梯度效应。[结果](1)汉江生态经济带土地利用结构以林地(面积占比在54.59%以上)和耕地(35.20%以上)为主,呈现“东耕西林”空间格局。1990—2022年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有所增加,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少明显。(2)随各地形梯度等级增加,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和分布指数逐渐减少,草地均呈先增后减趋势,林地分别呈先增后减、持续增加态势。(3)研究时期内,耕地、林地的分布优势分别在各地形因子的中低(Ⅰ—Ⅲ)和中高(Ⅲ—Ⅴ)等级上有所扩大,其分布指数增幅介于0.041~0.117,0.005~0.076;除Ⅰ级梯度上的分布指数一致呈减少外,其他梯度上草地和水域的分布优势以扩大为主,其指数增加最明显的分别为地形起伏度Ⅲ级(0.317)、地形位Ⅲ级(0.299);建设用地分布优势在Ⅰ级梯度上皆呈扩大态势,其指数增加了0.056~0.689。(4)研究区土地利用信息图谱以稳定型(81.39%)为主,其他图谱类型受地形梯度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受自然、政策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汉江生态经济带土地利用格局具有显著的地形梯度效应,分布优势在地形梯度上的变化相对复杂。因此,未来国土空间开发需秉承因地制宜原则,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地形梯度 地形位 地形起伏度 分布指数 汉江生态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生态经济带NPP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牛继强 王子羽 +3 位作者 林昊 张一丹 孙博 刘翌晨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43,共7页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陆地生态过程的关键参数,也是调节全球碳循环的主要因子。该文基于NPP、气象、高程、土地利用等数据,分析2000-2022年淮河生态经济带NPP的时空变化趋势、持续形式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淮河生态经济带...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陆地生态过程的关键参数,也是调节全球碳循环的主要因子。该文基于NPP、气象、高程、土地利用等数据,分析2000-2022年淮河生态经济带NPP的时空变化趋势、持续形式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淮河生态经济带NPP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并具有从东南向西北数值逐渐降低的分布特征,空间差异显著;持续性特征显示,反向变化趋势远大于同向变化趋势。NPP与气温、降水的相关性具有明显地域差异,但均以正相关为主,且与降水的相关性更强;NPP随海拔、坡度的递增分别呈现“高-低-高-低”和“高-低-高”的变化态势,主要受温差和人类活动程度的影响;耕地是NPP增长的主要贡献地类,城乡建设用地对NPP增长动力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生态经济带 NPP 时空演变 相关性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生态经济带玉米用水效率地区差异及空间收敛性分析——基于环境规制视角
9
作者 彭晓丹 孔令成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7期192-199,共8页
基于环境规制视角,将碳排放、面源污染、灰水足迹等纳入超效率SBM模型对2011—2020年黄河生态经济带地级市玉米用水效率进行测度,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杜宾模型对其地区差异及空间收敛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样本期内总体玉米用水... 基于环境规制视角,将碳排放、面源污染、灰水足迹等纳入超效率SBM模型对2011—2020年黄河生态经济带地级市玉米用水效率进行测度,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杜宾模型对其地区差异及空间收敛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样本期内总体玉米用水效率提升明显,技术进步是主要驱动力;区域总体及内部差距逐渐扩大,区域间差异变动具有一致性;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β收敛趋势,但相关变量收敛显著性影响存在异质性。基于此,为了从整体上进一步提高环境规制下黄河生态经济带玉米用水效率及优化其空间布局,提出了加强动态检测,落实节水细则,推动区域协同,开展综合整治,加大技术投入,引导多方协同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用水效率 地区差异 空间收敛性 黄河生态经济带 环境规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生态经济带区域旅游经济—资源—环境承载力及障碍因子研究——以中西部内陆崛起区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迁 刘瞳晖 +3 位作者 宋佩璠 陈晴 陶春云 霍梦瑶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44-49,135,共7页
区域旅游经济—资源—环境承载力(简称ERE承载力)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中西部内陆崛起区为案例研究区域,运用极差变换法、灰色关联度法、灰色预测模型以及障碍因子诊断等方法对区域旅游ERE承载力及障碍因子... 区域旅游经济—资源—环境承载力(简称ERE承载力)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中西部内陆崛起区为案例研究区域,运用极差变换法、灰色关联度法、灰色预测模型以及障碍因子诊断等方法对区域旅游ERE承载力及障碍因子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区域旅游ERE承载力缓慢波动上升、旅游环境承载力水平较高且增长较快;区域旅游ERE承载力变化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南阳、信阳和蚌埠的发展水平较高,多数地市的预测值呈现一定的增长;旅游收入、景区和饭店数量以及第三产业规模是ERE承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旅游ERE承载力 灰色系统理论 障碍因子诊断 淮河生态经济带中西部内陆崛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生”视角测度汉江生态经济带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11
作者 李春楠 王慧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9期204-210,217,共8页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三生”系统视角,构建包括农业生态、经济和社会三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和泰尔指数、基尼系数及变异系数测度汉江生态经济带13座城...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三生”系统视角,构建包括农业生态、经济和社会三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和泰尔指数、基尼系数及变异系数测度汉江生态经济带13座城市2012—2021年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且对区域差异性进行评价,并借助ArcGIS软件对其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汉江生态经济带三系统各自综合发展指数逐年上升,其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也逐年上升,上游和中下游城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不大,主要差距来源于区域内部,区域间差异较小。因此,不同地区需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补齐短板,缩小区域内部差异,从而实现汉江生态经济带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熵权TOPSIS法 农业高质量发展 区域差异 时空演变 汉江生态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生态经济带降水时空特征分析
12
作者 张丹奕 董泽宇 赵旸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11期200-202,共3页
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为研究对象,选取1961—2014年淮河生态经济带95个地面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数据,运用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淮河生态经济带降水时空特征。结果表明,淮河生态经济带降水从... 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为研究对象,选取1961—2014年淮河生态经济带95个地面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数据,运用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淮河生态经济带降水时空特征。结果表明,淮河生态经济带降水从南到北大致呈递减趋势,空间分布差异比较显著,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内分配不均匀;淮河生态经济带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且有春、秋两季变干旱,夏、冬两季变湿润的趋势;淮河生态经济带降水存在25~36年、13~20年及10年以下3类周期变化规律,以27年尺度的周期变化为第一主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生态经济带 降水集中度 降水时空分析 Mann-Kendall检验法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生态经济带城镇化与粮食生产耦合协调性时空特征 被引量:20
13
作者 刘传明 范观宇 +1 位作者 王呈祥 毛广雄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8-44,共7页
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28个地级市2000—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城镇化和粮食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城镇化与粮食生产的耦合协调性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00—2019年淮河经济带各市城镇化与粮食生产耦合协调度... 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28个地级市2000—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城镇化和粮食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城镇化与粮食生产的耦合协调性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00—2019年淮河经济带各市城镇化与粮食生产耦合协调度稳步上升,进入协调发展区间的城市已由2000年的8个增加到2019年的26个。虽然城镇化、粮食生产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差异,但也都呈现出日趋缩小的态势。除城镇化先行发展的少数港口和矿业城市外,早期城镇化受阻是制约两者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而目前只有8个农业大市城镇化相对滞后,说明城镇化与粮食生产可以实现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粮食生产 耦合协调发展 淮河生态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生态经济带水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38
14
作者 卢金友 林莉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79-1186,共8页
汉江生态经济带是国家战略水资源保障区、内河流域保护开发示范区、中西部联动发展试验区、长江流域绿色发展先行区,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全国地区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多年的高强度开发和剧烈的人类活动造成汉江生态经济带水生态... 汉江生态经济带是国家战略水资源保障区、内河流域保护开发示范区、中西部联动发展试验区、长江流域绿色发展先行区,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全国地区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多年的高强度开发和剧烈的人类活动造成汉江生态经济带水生态环境问题严峻,已成为制约汉江生态经济带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通过系统剖析发现,汉江生态经济带存在的主要水生态环境问题包括重要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安全保障不足、汉江中下游水生态受损、汉江部分支流水污染严重等.丹江口水库总体水质良好,但水质保障工作存在部分入库支流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支流库湾水华发生风险加剧、库周及上游面源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和消落带管理薄弱等不足.汉江中下游存在硅藻水华频发和鱼类资源量大幅减少等水生态问题,同时中下游部分支流水质不达标,严重影响汉江水质.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切实做好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保障、科学开展基于生态流量保障的生态调度、建立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完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支撑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形势问题 对策建议 汉江生态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4—2013年汉江生态经济带干湿气候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逸飞 张中旺 +3 位作者 孙小舟 龚佑海 张志洁 孙雨露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7-23,30,共8页
根据1964—2013年汉江生态经济带气象站点的逐日观测数据,通过气候斜向率、Kriging插值法、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等手段分别对各干湿要素进行趋势、空间、突变、周期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域总体上经历了由湿变干的过程,年降水量、潜在... 根据1964—2013年汉江生态经济带气象站点的逐日观测数据,通过气候斜向率、Kriging插值法、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等手段分别对各干湿要素进行趋势、空间、突变、周期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域总体上经历了由湿变干的过程,年降水量、潜在蒸散量、干湿指数、水分盈亏量均呈线性下降趋势,突变分别发生于2005,1972,2006,2005年前后,且存在5,15,25 a左右时间尺度的干湿周期;该区域分为湿润、半湿润地区,各干湿气候要素在空间上基本呈"山区少、平原多"沿汉江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变干的格局。综上,受多因素的影响,汉江中下游流域干湿气候空间分布相对复杂并逐渐变干,这种趋势已经凸显,应予以必要的重视,并采取科学可行的防旱减灾措施应对干湿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生态经济带 干湿气候 时空变化 年际变化 突变 防旱减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生态经济带景观生态风险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及关联性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静 秦公伟 +1 位作者 成升魁 文雅婷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94-306,共13页
[目的]研究汉江生态经济带景观生态风险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及关联性,不仅为区域生态安全及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也为经济带景观格局优化和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表,对... [目的]研究汉江生态经济带景观生态风险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及关联性,不仅为区域生态安全及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也为经济带景观格局优化和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表,对汉江生态经济带土地景观格局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景观生态风险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规律,探析了二者的互馈关系。[结果]①1990—2020年汉江生态经济带景观破碎度逐渐增强,景观生态风险有微增现象;空间上呈现“上游低风险,中游中高风险与低风险相伴,下游高风险”的格局。②1990—2020年汉江生态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微增态势,增加了86.6亿元,年增长率为0.06%,其中调节服务的贡献率高达66.8%,支持服务贡献率为22.2%;空间上呈现“上游山区为中高值区,中游中高价值与低价值相伴生,下游低价值”的格局;③1990—2020年二者呈现负相关的波动性变化,低生态服务价值面临高生态风险,而高价值存在低生态风险,2005年以前显著性有所下降,2005年以后显著性有所上升。[结论]总体来看,应重视该经济带的生态系统整体性,加强流域内部的有机协同发展,上游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下游加强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综合提高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景观生态风险 汉江生态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要素集聚与高质量发展——基于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带地级市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苏华 王威华 肖飒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8-35,共8页
本文通过Cobb-Douglas生产函数构建要素集聚作用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模型,并基于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带2003~2018年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人力资本集聚和基础要素禀赋集聚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总体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人... 本文通过Cobb-Douglas生产函数构建要素集聚作用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模型,并基于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带2003~2018年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人力资本集聚和基础要素禀赋集聚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总体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人力资本集聚和基础要素禀赋集聚对流域内城市具有显著的时间和空间异质性,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力资本集聚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门槛效应,当人力资本集聚大于0.8970时,才会表现为对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后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提出各地区应当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的禀赋条件,合理引导要素集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要素集聚 全要素生产率 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带 门槛回归 高质量发展 异质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经济与生态政策模拟及改进——以汉江生态经济带沿线17市为实证检验 被引量:7
18
作者 余淑秀 卢山冰 邹玲丽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3-133,共11页
拥有良好传统制造业基础的汉江生态经济带,肩负着艰巨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重任务。文章从生态保护与制造业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以汉江生态经济带沿线17市2011—2018年调查数据为样本,基于系统动力学(SD)方法,构建区域战略性新兴... 拥有良好传统制造业基础的汉江生态经济带,肩负着艰巨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重任务。文章从生态保护与制造业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以汉江生态经济带沿线17市2011—2018年调查数据为样本,基于系统动力学(SD)方法,构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经济系统模型,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经济与生态政策效果及改进进行仿真模拟,提出协调经济与生态政策关系、提升政策效果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①目前汉江生态经济带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政策和生态政策实施确实存在矛盾。②对政策进行改进,有选择地加大政策力度,有助于缓解产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矛盾。经济政策和生态政策的独立实施,均能有效促进单一政策目标的实现,但却不一定符合区域和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提高政策有效性,必须考虑政策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政策协调。考虑到与经济政策的协调,应谨慎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企业排污的限制力度,通过努力调动各个参与主体治污减排的积极性控制污染排放;考虑到与生态政策的协调,应谨慎提高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注重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提升固定资产投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经济生态政策 模拟 汉江生态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流域生态经济带分异协调规律与耦合发展模式 被引量:28
19
作者 方创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99-708,共10页
在西北干旱地区建设黑河流域生态经济带 ,是从根本上高效配置流域水资源 ,彻底化解流域上、中、下游利益冲突 ,实现利益共享 ,保护流域生态环境 ,推进流域可持续发展 ,全面实施国务院黑河流域分水方案的重要途径。通过对黑河流域生态经... 在西北干旱地区建设黑河流域生态经济带 ,是从根本上高效配置流域水资源 ,彻底化解流域上、中、下游利益冲突 ,实现利益共享 ,保护流域生态环境 ,推进流域可持续发展 ,全面实施国务院黑河流域分水方案的重要途径。通过对黑河流域生态经济带上 -中 -下游投入产出效益的比较分析和流域上、中、下游生态 -生产 -生活系统发展分异及互动协调关系的分析 ,提出了黑河流域生态经济带上 -中 -下游多维互动的协调耦合发展模式 ,进而提出了黑河流域生态经济带建设与发展的主要途径 ,包括推进黑河流域经济发展一体化和集成管理公司化 ,大力推行全流域水资源的差异化有偿使用制度 ,实施流域上、中、下游的水权转让贸易 ,实行规范的流域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建立流域资源与生态环境和经济的整合帐户体系 ,实行跨行政区域河流边界水量水质达标交接制度 ,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流域 生态经济带 分异协调规律 投入产出效益分析 耦合发展模式 甘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株潭湘江生态经济带的景观格局现状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颜兵文 彭重华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0-114,共5页
景观格局的分析对了解自然与生态过程和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景观格局分析指标体系为依据,分析研究了长株潭湘江生态经济带的景观格局现状.结果表明:长株潭区域景观类型较简单,各景观斑块比例... 景观格局的分析对了解自然与生态过程和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景观格局分析指标体系为依据,分析研究了长株潭湘江生态经济带的景观格局现状.结果表明:长株潭区域景观类型较简单,各景观斑块比例差别较大,景观多样性较低;提出了规划设计中应注意逐渐增加景观类型,使景观向多样性发展,特别是要增加绿地廊道数量,使景观构成网络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江生态经济带 景观格局 指标体系 理状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