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旅游型海岛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与岛民福祉研究——以长山群岛为例
1
作者 赵娜 王辉 +1 位作者 论宇超 李盼 《旅游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5-159,共25页
推动海岛绿色发展与提升岛民福祉水平是促进海岛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文章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与人类福祉耦合协调发展逻辑框架,运用耦合协调、脱钩弹性及多元回归模型对长山群岛供需与福祉耦合协调发展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推动海岛绿色发展与提升岛民福祉水平是促进海岛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文章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与人类福祉耦合协调发展逻辑框架,运用耦合协调、脱钩弹性及多元回归模型对长山群岛供需与福祉耦合协调发展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为:(1)长山群岛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有所缓和,未来供需关系盈余量增加;獐子岛供需关系最为紧张,海洋岛供需盈余最为丰裕。(2)长山群岛岛民综合福祉、基本生活、健康与安全以及精神福祉均由低水平发展为中等水平,未来各类福祉将发展为较高或高水平;小长山岛、大长山岛综合福祉水平分别为最高和最低,海洋岛基本生活福祉水平最高,广鹿岛健康与安全福祉水平最高,獐子岛精神福祉水平最高。(3)长山群岛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与岛民福祉耦合协调度由基本协调发展为优质协调,二者脱钩趋势减弱,未来优质协调程度更为明显,并且二者处于增长连接状态;小长山岛耦合协调度最高,大长山岛耦合协调度最低,大长山岛、小长山岛、广鹿岛和海洋岛脱钩状态为强脱钩,獐子岛处于增长连接状态。(4)调节供需关系对长山群岛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与岛民福祉耦合协调发展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5)结合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及“长板”“短板”,从7个方面优化海岛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型海岛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人类福祉 长山群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苏南地区为例 被引量:11
2
作者 梁坤宇 金晓斌 +5 位作者 张晓琳 宋家鹏 李权荃 应苏辰 祁曌 周寅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880-3896,共17页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是保障生态安全的基础,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作用流动机制融入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提升人类生态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提出耦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逻辑方法,以苏...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是保障生态安全的基础,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作用流动机制融入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提升人类生态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提出耦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逻辑方法,以苏南地区为研究区构建了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和社会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耦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生态安全格局应以维系区域生态安全和保障区域人类生态福祉为构建目标。其中,生态安全以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风险为核心关注对象,人类生态福祉的实现依赖于人类主动获取与生态系统服务流;(2)苏南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间存在错配格局,在此基础上分别识别生态源地与需求源地4247.46km^(2)、1882.16km^(2),生态廊道与供需廊道1614.02km、1915.82km,生态夹点29处、生态障碍点23处、生态供需节点20处;(3)形成“三区四带两组团”的社会-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布局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保护修复策略,推动经济-生态空间协同发展。研究可为丰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理论和方法、推动国土空间优化与管控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人类生态福祉 生态网络 苏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需求层次理论和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黄河流域生态管理分区 被引量:7
3
作者 马元博 翟天林 +4 位作者 毕庆生 常明园 李玲 马姿怡 栗滢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513-6526,共14页
生态管理分区是实现生态系统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是生态保护和管理的前提基础,对改善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流域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通过测算2020年粮食生产、产水、固碳、土壤保持、生... 生态管理分区是实现生态系统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是生态保护和管理的前提基础,对改善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流域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通过测算2020年粮食生产、产水、固碳、土壤保持、生境质量以及休闲娱乐等6种典型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进一步融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进行分层,最终利用象限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划定黄河流域生态管理分区。研究结果表明:(1)2020年黄河流域六种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格局差异明显,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在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需求则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供需分布格局与区域生态用地以及人类活动有着密切关系。(2)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受到人类对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的差异性和层次性的影响,综合供给高值区分布在黄河流域南部生态本底较好的区县,综合需求高值区分布在郑州、西安、济南等核心城市及周边区县。(3)将黄河流域划分划定为五类生态管理分区:A生态潜力型分区,需要挖掘生态系统服务潜力,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利用效率。B生态改善型分区,需要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C生态保护型分区,需要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减少外来干扰。D生态调节型分区,需要维护生态环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实现环境、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统一。E生态协调型分区,需要平衡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国土空间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管理与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生态管理分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象限法 协调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大都市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 被引量:3
4
作者 张艺玟 张淑怡 +4 位作者 朱泓恺 赵铖钰 王雅葳 王玥 刘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9596-9609,共14页
以平衡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为抓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对实现生态安全、提升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以高度城市化的大都市区--上海市为研究区域,运用InVEST模型、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ESDR)、耦合协调度(CCD)和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等方法,探... 以平衡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为抓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对实现生态安全、提升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以高度城市化的大都市区--上海市为研究区域,运用InVEST模型、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ESDR)、耦合协调度(CCD)和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等方法,探究上海市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及尺度效应特征,构建基于供需匹配和耦合协调关系的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模式。结果表明:(1)上海市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均存在显著空间分异,高供给区主要分布在林地、耕地和水体资源丰富的郊区,高需求区集中在人口稠密的中心城区。(2)上海市ESDR和CCD的空间分异具有明显的尺度依赖性,1500 m网格尺度和街镇尺度分别反映研究区内部细节性和整体的供需状况,可作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优化的参考尺度。(3)由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供需比共同确定生态源地的空间位置,共识别上海市生态源地275个,总面积为303.54 km^(2),密集分布于城市西部和北部,472条生态廊道总长度为3252.35 km,呈网状分布,338个生态夹点和411.84 km^(2)的生态障碍点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以外区域。(4)基于街镇尺度上的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上海市221个街镇可分为生态协调区(55个)、生态保育区(89个)、生态改良区(24个)、生态控制区(33个)和生态修复区(20个)。研究工作可丰富尺度效应相关理论,为城市化区域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实践和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尺度效应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管理分区 上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的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16
5
作者 柯钦华 周俏薇 +1 位作者 庄宝怡 孙传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65-1779,共15页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控制城市蔓延、实现区域生态安全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经。维持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是生态安全健康发展的保障和关键。现有相关研究在生态源地的识别过程中缺乏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以及生态系统服务的...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控制城市蔓延、实现区域生态安全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经。维持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是生态安全健康发展的保障和关键。现有相关研究在生态源地的识别过程中缺乏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以及生态系统服务的人类活动效应的考量。因此,如何顾及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和人类活动识别生态源地,是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识别初始生态源地,并根据生态系统服务随土地开发程度的梯度效应进一步确定最终生态源地,而后结合生态廊道、生态战略点的识别,最终确定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空间匹配程度较弱,表现为四周高供给-低需求,中部高需求-低供给的空间分布特征;(2)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综合供给具有随土地开发程度增加而呈显著下降的特征,且存在显著的突变点(阈值)。即在土地开发程度超过28.27%时的生态系统服务综合供给迅速下降;(3)研究区共有100块生态源地,总面积为7344.24km^(2),整体呈“东西部多-中部空”的外围环绕式分布结构;(4)研究区共有175条生态廊道,总长度为1568.48km,廊道整体呈环状分布特征;(5)研究区存在40处生态夹点和19处障碍点,这些点的分布主要受廊道的长度以及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分布的影响。上述关键生态要素共同构成了环绕粤港澳大湾区的环形生态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供需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协同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安徽省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陶德凯 张子建 +1 位作者 周文莉 王智勇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24,共9页
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是高水平保护区域生态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国土空间安全的关键路径。借助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理论,从自然生态基底和人类经济活动耦合协同的视角,指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水平核算及评估是构建生态安全格... 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是高水平保护区域生态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国土空间安全的关键路径。借助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理论,从自然生态基底和人类经济活动耦合协同的视角,指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水平核算及评估是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和关键。引入电路理论,提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协同的“源地识别—阻力面建立—廊道提取”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思路及框架。以安徽省为实例,从食物供需服务、产水服务、固碳服务及游憩服务4个方面对安徽省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情况进行评价,确定安徽省生态源地、提取生态廊道、识别生态夹点和障碍点,并划定生态保护区、生态修复区和生态建设区等3类生态功能分区,形成安徽省“两带、两轴、两屏、三区、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为安徽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电路理论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巴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与人类活动强度的时空变化及其耦合关系 被引量:3
7
作者 余玉洋 李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8764-8773,共10页
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关系人类自身福祉,人类活动又是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主要因素,将两者进行耦合性分析,对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在评估秦巴山区2000—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基础上,构建人类活动强度指标,并通... 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关系人类自身福祉,人类活动又是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主要因素,将两者进行耦合性分析,对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在评估秦巴山区2000—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基础上,构建人类活动强度指标,并通过四象限分析模型,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和人类活动相耦合,来探究秦巴山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8年秦巴山区生态系统服务盈余量丰富,4种生态系统服务处于盈余状态,并且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空间特征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2)人类活动强度在空间上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从东向西人类活动强度逐渐减小,高值区主要在人口集聚的城区,低值区在高山寒冷区。(3)秦巴山区大面积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较好,但是也有13.64%的像元和20个县是处于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水平。通过近几年的生态工程的实施,秦巴山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还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通过生态系统供需和人类活动耦合研究,可以为山区分区调控管理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人类活动强度 生态环境质量 秦巴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量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流域城市生态空间优化研究——以青弋江流域泾县段为例
8
作者 马淇蔚 夏兆煊 +1 位作者 徐丽华 程明骏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4-110,共7页
快速城市化阶段,流域城市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失衡加剧,厘清及优化流域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关系对于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下游最大支流——青弋江所贯穿的安徽省泾县为例,运... 快速城市化阶段,流域城市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失衡加剧,厘清及优化流域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关系对于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下游最大支流——青弋江所贯穿的安徽省泾县为例,运用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定量评估方法,测算固碳释氧、水文调蓄、土壤保持、生境支持、粮食生产、休闲游憩6种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水平;通过四象限法,判定供需关系并辨明平衡、赤字、盈余3类区域;以供需平衡为目标,基于“保护平衡区与赤字区,开发盈余区”的策略设定用地情景,利用CA-Markov模型获取供需约束的生态空间布局。结果表明:1)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的分布以高质量生态要素为基底,呈南高北低态势,需求分布与人类活动集中区较吻合,在县域中部和南部突出;2)研究区供需关系整体匹配,平衡区占比最大,盈余区其次,赤字区最小;3)供需约束情景在非生态空间向生态空间转入上表现较好,能增加林地、水域、草地3类重要生态资源的存量,且在形态上可维护大型生态斑块的完整性并引导城镇空间走向紧凑;4)依据供需关系设定的生态保护空间与生态保护红线在平衡区较一致,但在盈余区与赤字区,后者出现“开天窗”式的管控缺口,使青弋江破碎,而前者未有该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流域城市 生态空间 情景模拟 青弋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与耦合协调的生态管理分区——以大连市为例 被引量:46
9
作者 韩增林 刘澄浩 +2 位作者 闫晓露 李欣媛 王学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9064-9075,共12页
生态管理分区是建设用地扩张指引和生态空间管控的重要依据,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北方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大连市为例,选取食物供给、水源涵养、固碳释氧、土壤保持、生境维持和美学景观6项指标,综合运... 生态管理分区是建设用地扩张指引和生态空间管控的重要依据,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北方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大连市为例,选取食物供给、水源涵养、固碳释氧、土壤保持、生境维持和美学景观6项指标,综合运用模型法及生态经济学方法量化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并结合土地利用、人口和经济现状定量评估2015年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利用象限匹配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千米网格尺度下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关系和协调关系及其区域差异,进而通过空间叠置分析划分生态管理分区并提出相应管理措施,旨在为区域内生态修复以及差异化建设提供科学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大连市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具有显著空间异质性,总体呈现北部林地和东西部沿海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高、需求低,中南内陆城镇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低、需求高的空间格局;(2)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不匹配和失调特征明显,匹配类型以高供给-低需求和低供给-高需求为主,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平均值为0.38,表现为轻度失调;(3)综合分析将大连分为4个生态管理区,其中,生态涵养区为高供低需-供需失调区,要以保护为主培育为辅,重点保护;生态农业区为高需-供需平衡区,以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为主,提高其投入产出效率;生态改良为低供高需-供需失调区,以生态建设和整治为主,综合改善生态系统服务水平;生态一般保护区为高供-供需失调区,以综合保护为主,提高生态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生态管理分区 耦合协调 网格尺度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雄安新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28
10
作者 吴平 林浩曦 田璐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5-11,共7页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沿用"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廊道提取"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模式,选取粮食供给、产水量、土壤保持、固碳释氧和生境维持5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指标,以及人口密度、地均GDP和土地利用...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沿用"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廊道提取"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模式,选取粮食供给、产水量、土壤保持、固碳释氧和生境维持5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指标,以及人口密度、地均GDP和土地利用程度3项生态系统服务需求指标,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2方面识别重要生态源地,利用夜间灯光强度进行基本阻力面修正,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进行生态廊道提取,构建出雄安新区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表明:新区生态源地总面积约484.33 km2,占新区土地总面积的31.3%,主要分布于新区西北部旱地和东南部水域;新区生态阻力系数空间分布较为破碎,大部分区域阻力值较低,间或分布高阻力值;新区生态廊道总长度185.86 km,呈"Y"字型沿建设用地和水系分布,所处地类主要为旱地。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可为新区规划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雄安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2015年小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变化及对石漠化的响应 被引量:9
11
作者 章维鑫 吴秀芹 +1 位作者 于洋 曹建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9-150,共12页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及其生态修复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改变了地表植被覆盖等下垫面条件,进而对生态系统服务产生影响。为了探究石漠化治理工程以来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情况,采用InVEST、CASA模型等多种模型和方法,研究了小江流域2005—2015年...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及其生态修复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改变了地表植被覆盖等下垫面条件,进而对生态系统服务产生影响。为了探究石漠化治理工程以来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情况,采用InVEST、CASA模型等多种模型和方法,研究了小江流域2005—2015年水服务、粮食服务和固碳服务的供需时空变化及对石漠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3种服务的供给水平整体都呈现递增趋势,增幅分别为14.34%,44.00%,40.11%,而需求方面,水服务和固碳服务呈现增加趋势,增幅为3.26%和61.54%,粮食服务呈现减小趋势,减幅为6.98%。(2)水服务和粮食服务的供需比均呈现增加趋势,且供给大于需求,而固碳服务的供需比呈现减小趋势,2015年供给小于需求。(3)石漠化面积越大的区域,粮食服务越低,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重,水服务和固碳服务都呈现递减趋势,而随着石漠化面积减小,水服务和固碳服务变化不明显,粮食服务呈现一定程度的增加趋势,其中变化的面积越大,趋势越明显。流域内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状况及对石漠化的响应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石漠化治理对人类福祉的影响,能够为区域内生态系统的管理以及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供给 生态系统服务需求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石漠化 小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福州绿地生态网络构建分区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倩 吴雅华 +3 位作者 李佳芯 刘燕 刘兴诏 黄柳菁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8-247,共10页
以福州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在镇街尺度上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协调、匹配和聚集空间关系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绿地生态网络构建分区方案和管理策略,以期为福州市城市规划工作开展提供针对性指导。研究表明:1)福州市主城区各镇街绿地生态... 以福州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在镇街尺度上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协调、匹配和聚集空间关系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绿地生态网络构建分区方案和管理策略,以期为福州市城市规划工作开展提供针对性指导。研究表明:1)福州市主城区各镇街绿地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空间分布格局具有明显差异,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呈现出由边界向城中心递减的趋势,而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则呈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势。2)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未有镇街落于好本底-高需求型,60.78%镇街落于差本底-高需求型,15.69%镇街落于差本底-低需求型,23.53%镇街落于好本底-低需求型。3)各镇街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空间自相关关系呈负相关且以低-高或高-低聚集为主,其供需协调度平均值为0.27(基本平衡)。4)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构建划分为城市生态斑块修复型、绿地生态节点重构型和生态源地网络连通型3大类型6个分区。总体上提出保护现有生态资源、加强城市绿地基础设施建设、重构节点生态空间、发展生态经济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绿地生态网络 分区管控 INVEST模型 福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周汝波 林媚珍 吴卓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7-428,共12页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是实行差异化保护修复策略的重要依据,也是推动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促进区域协同治理的重要前提。但在当前的分区方法中,较少考虑人类对于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导致分区无法较好地解决人地关系矛盾。因此,...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是实行差异化保护修复策略的重要依据,也是推动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促进区域协同治理的重要前提。但在当前的分区方法中,较少考虑人类对于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导致分区无法较好地解决人地关系矛盾。因此,文章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视角,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区域,科学划定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并为每个分区提出差异化的保护修复策略。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在空间上呈现出由低供给高需求区逐步向外呈半环状过渡到高供给低需求区的趋势,并且空间错位明显,低供给高需求、高供给低需求区域占总面积的85%,高供给高需求、低供给低需求区域占总面积的15%。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情况,将粤港澳大湾区划分为4个分区,并针对各分区提出差异化保护修复策略。总体上,生态重点保育区(61%)以自然保育为主,注重维护区域生态完整性与生物多样性;生态综合提升区(13%)以辅助修复、生态重塑为主,重点加强城郊生态缓冲带的建设与修复;生态重点修复区(24%)以辅助修复、生态重塑为主,提升区内生态韧性;生态预防治理区(2%)以自然保育为主,维护好当前的生态状况及生态供给能力,防止生态环境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生态修复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城市化对典型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14
14
作者 凌云 杨宜男 +5 位作者 许迦龙 王立 王子豪 孙艺妍 姚晨心 王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5289-5304,共16页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关系。为了使京津冀地区在未来的城市化进程中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可持续协调发展,需要正确理解城市化对生态系统服务...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关系。为了使京津冀地区在未来的城市化进程中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可持续协调发展,需要正确理解城市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影响,为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因此,基于Pearson相关性、随机森林、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探究京津冀地区不同城市化强度区域内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匹配关系以及对城市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影响特征。研究发现:2000—2020年间,京津冀地区城市化综合水平涨幅达到148.15%;碳储存和生境质量服务赤字区域扩增明显,食物生产与PM2.5去除服务盈余区域有所增加,但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空间错配性较强;城市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既有城市化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对空间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敏感性较强,城市化扩张区域和农村区域对空间城市化敏感性较强,空间城市化是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主要因素;不同城市化水平区域内城市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的错配特征具有显著差异。因此,本文探究了不同城市化强度区域内城市化指标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影响的差异性,为实现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城市化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农牧交错带流域生态修复分区——以桑干河上游为例 被引量:13
15
作者 高嫄 原野 赵艺芳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14-1222,共9页
基于农牧交错带流域生态本底和社会经济特征开展生态修复分区研究,有助于维护农牧交错带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地处农牧交错带的桑干河上游为例,选取土地利用、气象观测、统计年鉴等多源数据,基于InVEST模型和ArcGIS空间分... 基于农牧交错带流域生态本底和社会经济特征开展生态修复分区研究,有助于维护农牧交错带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地处农牧交错带的桑干河上游为例,选取土地利用、气象观测、统计年鉴等多源数据,基于InVEST模型和ArcGIS空间分析模块探讨2020年桑干河上游碳固持、食物供给、产水和土壤保持这4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空间分布格局,并通过象限匹配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生态修复分区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桑干河上游4项典型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的空间分布与流域地形地貌基本保持一致,形成一个环绕桑干河主干道的半闭环式的高值带,需求的高值区则与人口密集区基本吻合。桑干河上游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类型以高供给-高需求和高供给-低需求的匹配类型为主,供需耦合协调度平均值为0.23,处于轻度失调状态,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错配现状突出。根据桑干河上游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和耦合协调关系及社会经济特征,将桑干河上游划分为5个生态修复区,即神头泉域生态修复区、北部古长城沿线生态屏障带、大同盆地防风固沙区、内长城沿线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桑干河水生态修复与生态多样性保护带,并通过搭配组合“辅助再生、自然恢复、生态重建、保护保育”等生态修复措施,提升各分区以固碳保持、耕地保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为主的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供需匹配 耦合协调度 生态修复分区 桑干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与生态恢复力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以京津冀为例 被引量:8
16
作者 孟凡迪 周智 +3 位作者 张贵军 焦翠丽 阚瑶川 赵丽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96-1510,共15页
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特征与生态恢复力属性的耦合关系,科学划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对生态安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京津冀区县为研究单元,基于多源数据,运用食物产量模型、In-VEST模型、CSLE模型等方法测算... 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特征与生态恢复力属性的耦合关系,科学划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对生态安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京津冀区县为研究单元,基于多源数据,运用食物产量模型、In-VEST模型、CSLE模型等方法测算食物供给、产水、碳固持、土壤保持、休闲游憩等5项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量,构建生态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县(区)生态恢复力;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生态恢复力”划定生态修复分区,并根据分区内部自然和社会经济现状及发展特征提出相应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京津冀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承德市北部、秦皇岛市和唐山市区县,中部县(区)有零星分布;需求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发展较好的京津冀中部及东南部城市,而北部山区及高原生态系统服务需求较低;研究区供需关系表现为空间负相关。2)各区县生态恢复力区域性差异明显,高值区主要聚集在京津冀的东北部。3)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综合供需无高度盈余区域,赤字区域占总面积的42.26%,主要原因为城市与工业的发展导致系统功能衰退,生态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满足。4)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特征和生态恢复力空间分布格局,将研究区划分为高供给-高需求-高恢复力区(13.68%)、低供给-高需求-低恢复力区(0.51%)、低供给-高需求-高恢复力区(10.54%)、低供给-低需求-低恢复力区(12.07%)、低供给-低需求-高恢复力区(20.22%)、高供给-低需求-高恢复力区(42.98%)6类,同时针对不同分区提出差异化的生态修复策略,为生态修复工程的系统布局提供指引,为国土空间综合整理方案的科学编制提供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生态恢复力 生态修复分区 京津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8
17
作者 高明惠 李成 赵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15-324,共10页
[目的]探析江苏省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格局变化特征及其综合影响因素,为区域内生态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方法]基于2005—2020年四期土地利用数据,探究江苏省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需求及供需匹配比及其时空... [目的]探析江苏省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格局变化特征及其综合影响因素,为区域内生态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方法]基于2005—2020年四期土地利用数据,探究江苏省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需求及供需匹配比及其时空演变规律,利用地理探测器从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方面探究江苏省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关键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利用地理回归模型(GWR)揭示影响因子对供需作用关系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江苏省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分布整体呈现江苏中部地区高,南北低的特征,具有一定的不均衡性;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关系高—高集聚区在空间上分布于苏中地区,且随着时间数量呈减少趋势;低—低集聚区分布于苏南发达县/区,且数量呈增加趋势;基于GWR分析表明,人口密度、人类影响指数、城镇化率和经济密度四项影响因素对区域内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变化均有显著的负向抑制作用,年均气温呈现两极化趋势,且均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结论]江苏省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在空间上差异显著,研究期内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失衡压力逐渐增大,研究区内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核心影响因素为人口密度、人类影响指数、城镇化率和经济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空间自相关 地理探测器 地理加权回归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模型的昆明市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志英 杨丽 +1 位作者 朱晓珊 王俊涛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18,共10页
为了解昆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关系,通过利用InVEST模型、ArcGIS、SPSS等分析工具对高原湖泊坝区城昆明市2010、2015、2020年间产水量、固碳释氧、土壤保持3项生态系统服务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除土壤保持服务供给呈上升趋势外,产... 为了解昆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关系,通过利用InVEST模型、ArcGIS、SPSS等分析工具对高原湖泊坝区城昆明市2010、2015、2020年间产水量、固碳释氧、土壤保持3项生态系统服务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除土壤保持服务供给呈上升趋势外,产水服务和碳固持服务均呈下降趋势。从空间上来看,城市建成区、耕地区产水量较高,河流流域和湖泊地区以及林草区产水量较低;固碳服务呈“四周高、中间低”的分布特征;土壤保持服务呈“北部高、南部低”的分布特征。(2)除土壤保持服务供需比呈下降趋势外,昆明市产水服务和碳固持服务供需比均呈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上,产水服务和碳固持服务在昆明市城镇化发展较快人口聚集地区供不应求,其腹地植被覆盖率较高地区供过于求;北部高山河谷地区一直处于土壤保持供需比高值区。(3)各类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均以低-低空间匹配区为主,表明区域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严重制约着生态系统的供给,而人口分布也较为稀疏,城镇化发展进程缓慢,对生态需求也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时空变化 空间匹配 InVEST模型 昆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中国野生亚洲象时空迁移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牙茜葭 任惠泽 +1 位作者 董孝斌 周旭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26-1436,共11页
2021年4月,我国15头野生亚洲象(Elephas maximus)从西双版纳一路北迁至昆明市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分析我国野生亚洲象分布区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如何影响野生亚洲象分布,对保护亚洲象与提高当地人类福祉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1年4月,我国15头野生亚洲象(Elephas maximus)从西双版纳一路北迁至昆明市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分析我国野生亚洲象分布区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如何影响野生亚洲象分布,对保护亚洲象与提高当地人类福祉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法和生态系统服务需求模型计算中国野生亚洲象分布区1990、2005、2015年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价值与需求指数,通过空间标准化匹配出四种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模式,探究我国野生亚洲象偏好分布的供需模式。结果表明,林地、草地和耕地是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1990—2015年,林地、草地和耕地的面积变化率分别为1.09%、-4.82%、-4.86%。1990、2005、2015年生态系统供给总价值分别为6108.55亿元、7434.41亿元、13973.37亿元;生态系统服务需求不断提高,整体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分布格局。在研究的25年内,亚洲象分布于高供给-高需求与高供给-低需求区域,且有向高供给-高需求区域迁徙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亚洲象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带生态系统服务流供需关系时空变化分析
20
作者 张佳瑛 丘海红 韩海荣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75-1386,共12页
确定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时空关系,明确服务流动态机理,对于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以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带为研究区,基于土地利用、土壤、地形、气候等多源数据,应用InVEST模型对碳固存、粮食供应、产水服务、... 确定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时空关系,明确服务流动态机理,对于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以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带为研究区,基于土地利用、土壤、地形、气候等多源数据,应用InVEST模型对碳固存、粮食供应、产水服务、土壤保持服务的供给与需求进行评估,以风向、河流及道路廊道为生态系统服务流路径,连接供给与需求区,对碳固存、粮食生产、产水、土壤保持服务流变化和流量等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20年研究区粮食生产、产水和碳固存服务供给量均呈增加趋势,增幅分别为22%、12%和2%,土壤保持服务供给量减少27%;粮食生产、产水、土壤保持和碳固存服务需求量均呈增加趋势,增幅分别为152%、16%、225%和22%;粮食供应和产水供需指数分别增加51%和19%,碳固存服务和土壤保持服务分别减少71%和46%。土壤保持和产水高服务流主要分布黑河、青海湖水系、石羊河等西部流域,碳固存高服务流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粮食生产服务高服务流主要出现在东部黄土丘陵区,区域各项低服务流分布在清水河与苦水河流域。未来过渡带发展中,建议加强碳固存服务、土壤保持服务供给区的保护与需求区的恢复,优化区域供需平衡,以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生态系统服务 InVEST模型 黄土高原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