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数据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治理探论——以网络生态空间治理为视角 被引量:8
1
作者 仲昭慧 刘鹿鸣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0-143,共4页
学校网络生态空间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数据"4V"特征要求学校网络生态空间建设必须改变传统治理思维。提升网络生态空间治理绩效,学校不仅需要寻求二者之间的契合点,还要从治理方式、教育内... 学校网络生态空间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数据"4V"特征要求学校网络生态空间建设必须改变传统治理思维。提升网络生态空间治理绩效,学校不仅需要寻求二者之间的契合点,还要从治理方式、教育内容、过程评价、传播路径上找准角色定位。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治理的路径在于牢牢把控学校网络生态空间话语权,健全学校网络生态空间大数据运行机制,构建学校网络生态空间治理的大数据保障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生态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网络生态空间治理 思维变革 评价维度 角色定位 实践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乡贤参与乡村生态治理的空间行动逻辑——基于安徽省H村生态治理实践分析
2
作者 李航 丁伯纯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8-72,96,共6页
乡村生态空间治理依靠传统的线性治理模式存在乡村生态治理空间失语和治理失灵等问题。以H村皖河生态治理为研究切入点,在空间视角下以空间正义—空间分化—空间治理为研究分析框架,剖析乡村生态治理存在的正式权力空间治理“独奏”、... 乡村生态空间治理依靠传统的线性治理模式存在乡村生态治理空间失语和治理失灵等问题。以H村皖河生态治理为研究切入点,在空间视角下以空间正义—空间分化—空间治理为研究分析框架,剖析乡村生态治理存在的正式权力空间治理“独奏”、空间正义离散、空间分化现象的成因及对乡村生态空间治理带来的负面影响,探讨新乡贤参与乡村生态治理的空间行动逻辑。通过调动和挖掘乡村内生力量——新乡贤的作用来重构乡村社会空间,利用乡村社会空间中存在的多重利益结构促使正式权力对非正式权力进行赋权,重塑乡村社会空间权力秩序,提高乡村内生力量参与乡村生态治理的积极性;利用新乡贤的乡土文化与公共身份特性修复乡村社会空间分化、空间正义离散、空间治理紊乱问题,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提供实践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生态空间治理 新乡贤 空间行动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生态脆弱区生态空间规划与治理研究——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杨子江 王虹影 +2 位作者 谭原潇 戴骊静 张雪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3期48-57,共10页
生态脆弱区是生态环境易遭受破坏的主要区域,承担着水源涵养、物种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碳汇等重要职责,已成为生态空间规划与治理的重点关注区域。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处于西南山地农牧交错脆弱区,是我国修复青藏高原南缘滇西北高山峡谷... 生态脆弱区是生态环境易遭受破坏的主要区域,承担着水源涵养、物种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碳汇等重要职责,已成为生态空间规划与治理的重点关注区域。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处于西南山地农牧交错脆弱区,是我国修复青藏高原南缘滇西北高山峡谷生态屏障的关键治理区域。基于生态脆弱区异质性、不稳定性与时空波动性特征,剖析迪庆藏族自治州生态空间治理面临的重难点与挑战,系统划定“深绿空间”、精细化划分“浅绿空间”,构建全域全要素生态空间治理体系,提出系统实施生态修复、多维度探索生态价值转化增值、提升生态文化韧性的生态空间治理路径,引领典型性生态脆弱区规划治理与绿色转型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区 生态空间规划 生态空间治理 生态产品价值 迪庆藏族自治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核心内容思考 被引量:7
4
作者 舒宁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54-58,共5页
当前,北京市已进入编制实施性国土空间规划的新阶段,其中镇级国土空间规划是传导落实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关于生态文明、功能疏解、减量提质等要求的重要环节。在国家和北京市相关编制规则尚未稳定的背景下,文章结合北京市规划体制改革思... 当前,北京市已进入编制实施性国土空间规划的新阶段,其中镇级国土空间规划是传导落实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关于生态文明、功能疏解、减量提质等要求的重要环节。在国家和北京市相关编制规则尚未稳定的背景下,文章结合北京市规划体制改革思路,以及北京市的相关实践对镇级国土空间规划须重点关注的规划核心指标配给、生态空间治理和乡村治理等内容展开探索,并提出具有北京特色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级国土空间规划 核心规划指标 生态空间治理 新型城镇化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自然保护地立法的三重逻辑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文松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3-85,共3页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自然保护地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载体,对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现存部分相关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跟不上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时代步伐,因此,推进自然保护地立法...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自然保护地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载体,对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现存部分相关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跟不上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时代步伐,因此,推进自然保护地立法成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将自然保护地相关国家政策规划转换成国家法律体系,需要依循自然保护地建设的客观规律和政策法律化的逻辑。应基于对生态系统保护级别和生态价值保护强度的划分,进行《自然保护地法》《国家公园法》的立法探索,修订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以及相关法律规范,逐步形成综合性立法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生态保护优先 生态系统保护 生态空间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