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园林工程中乡土植物群落配置的生态稳定性评价
1
作者 邢华北 《花卉》 2025年第12期85-87,共3页
为解决园林工程中乡土植物群落配置的生态稳定性问题,揭示不同类型配置模式对维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作用机制,为构建高稳定性园林绿化提供理论支撑。采用样方调查与定量分析法,选取典型配置案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结构稳定性、功... 为解决园林工程中乡土植物群落配置的生态稳定性问题,揭示不同类型配置模式对维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作用机制,为构建高稳定性园林绿化提供理论支撑。采用样方调查与定量分析法,选取典型配置案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结构稳定性、功能稳定性与环境适应力3个维度,设计9项具体指标并赋权,综合计算生态稳定性指数,进而进行群落模式分级评价。结果证明,乡土植物群落结构多样性与生态功能协同性是维系生态系统长期稳定的关键要素,构建层次丰富、功能互补、响应迅速的配置模式能显著提升整体生态稳定性水平,为园林工程的生态化实施提供核心指导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植物 园林工程 植物配置 生态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羊滩人工固沙林生态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13
2
作者 邢存旺 黄选瑞 +2 位作者 李玉灵 马增旺 付晓燕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1-108,共8页
人工固沙林生态稳定性是决定生态功能持续健康发挥的重要前提。以河北省黄羊滩林场人工固沙林为对象,建立包括生命周期、树种抗性和系统防护功能相关的12项指标的生态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值法,对该地区不同林分类... 人工固沙林生态稳定性是决定生态功能持续健康发挥的重要前提。以河北省黄羊滩林场人工固沙林为对象,建立包括生命周期、树种抗性和系统防护功能相关的12项指标的生态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值法,对该地区不同林分类型人工固沙林的生态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人工固沙林生态稳定性高的林分包括沙地柏林、柠条林、樟子松林、沙地柏×紫穗槐林、侧柏林、樟子松×紫穗槐林、沙枣林,该类林分基本适应造林地环境条件,对于极端干旱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并发挥了固沙林的防护功能。白榆林、黄柳林、新疆杨林3种林分呈现出中度稳定状态;以小美旱杨、小叶杨、刺槐3个树种为主要经营对象的林分处于低稳定状态。利用极端干旱事件,将林木的死亡率、落叶率和生长量作为抗旱指标,对固沙树种的抗旱性进行分析排序。针对影响因子,对不同稳定状态的林分类型提出经营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固沙林 生态稳定性 评价 树种抗旱性 黄羊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区废弃地不同植被模式生态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5
3
作者 潘德成 宋品玉 +4 位作者 吴祥云 齐鹏春 孟宪华 李宏伟 王海旺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76-1080,共5页
以阜新煤矿废弃地为例,采用专家评价系统确定植被生长因子、植被改良土壤因子和植被滞尘能力因子作为生态稳定性评价指标,建立生态稳定性评价体系,并对矿区废弃地不同植被模式的生态功能稳定性进行评价,确定出矿区生态重建最优植被模式... 以阜新煤矿废弃地为例,采用专家评价系统确定植被生长因子、植被改良土壤因子和植被滞尘能力因子作为生态稳定性评价指标,建立生态稳定性评价体系,并对矿区废弃地不同植被模式的生态功能稳定性进行评价,确定出矿区生态重建最优植被模式.研究表明,生态稳定性与植被覆盖度密切相关,植被覆盖度越高,其生态稳定性越好.在矿区生态重建中,人工林地模式和人工覆土改良模式比自然恢复模式生态稳定性要好,多样性混植模式的生态稳定性好于单一模式.不同植被模式的生态稳定性排序为:刺槐和白榆混交林-草>火炬林-草>刺槐林-草>紫穗槐林-草>白榆林-草>天然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废弃地 生态重建 植被模式 专家评价系统 评价模型 滞尘量 生态稳定性 最优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个玉米杂交种生态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周广成 陈现平 +1 位作者 李猛 张玉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1年第2期153-154,共2页
采用“多年多地试验的方差分析法” ,对 1999和 2 0 0 0年在安徽省不同生态区域种植的 6个玉米杂交种的生态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造成玉米产量变异的主要因素是随机效应 (年份 ) ,而固定效应因素 (品种和地点 )对产量变异影响... 采用“多年多地试验的方差分析法” ,对 1999和 2 0 0 0年在安徽省不同生态区域种植的 6个玉米杂交种的生态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造成玉米产量变异的主要因素是随机效应 (年份 ) ,而固定效应因素 (品种和地点 )对产量变异影响较小。玉米杂交种登海 2号高产且稳产 ;杂交组合“5 2 10 6×A9410 0 7”丰产性好 ,稳产性一般 ;掖单 19产量较高 ,对年份变化适应性好 ,但对地点适应性较差 ;苏玉 11丰产性和对地点的适应性一般 ,对年份的适应性较差 ;杂交组合“皖 49×皖 44”丰产性和对年份的适应性一般 ,对地点的适应性较差 ;濉 9739高产且稳产 ,但在特殊年份 ,易引发病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杂交种 生态稳定性 多年多点试验 方差分析 稳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浆造纸循环经济产业链生态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4
5
作者 刘雷 高省 崔兆杰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45-49,共5页
通过对纸制品生命周期中循环经济产业链与生态-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分析,构建了制浆造纸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生态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原料选择、产品设计、原料加工、产品生产和产品再生5个方面。以某大型纸业集团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 通过对纸制品生命周期中循环经济产业链与生态-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分析,构建了制浆造纸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生态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原料选择、产品设计、原料加工、产品生产和产品再生5个方面。以某大型纸业集团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不同原料和产品构成的12条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生态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原料的产业链生态稳定性不同,废纸浆最好,化学木浆次之,麦草浆最差;不同纸制品的产业链生态稳定性不同,低毒、低耗、低污染、可再生性好的纸制品产业链生态稳定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经济产业链 生态稳定性 产品生命周期 制浆造纸行业 模糊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特性的空间变异性与绿洲生态稳定性研究--以张掖绿洲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孟宝 杨龙 张勃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7-120,共4页
绿洲良性存续的核心是协调绿洲人地关系,维持绿洲稳定性。为从绿洲-荒漠过渡土壤空间变异的角度来探讨人类活动下绿洲生态空间稳定性问题,选择甘肃省张掖市龙渠乡的典型绿洲-荒漠过渡带作为试验区,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对7种土壤特性值(土... 绿洲良性存续的核心是协调绿洲人地关系,维持绿洲稳定性。为从绿洲-荒漠过渡土壤空间变异的角度来探讨人类活动下绿洲生态空间稳定性问题,选择甘肃省张掖市龙渠乡的典型绿洲-荒漠过渡带作为试验区,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对7种土壤特性值(土壤水分含量、水溶性盐分含量、pH值、机械组成、容重、速效磷含量、水解氮含量)在不同景观的空间变异程度进行分析。得出土壤特性值的空间变异同绿洲边缘不同利用程度下的生态稳定性紧密相关,其土壤特性值在不同景观表现出明显的分层规律,研究这一机理有助于人们更加科学地认识绿洲-荒漠过渡带生态保护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掖市 土壤特性 地统计学 空间变异 绿洲生态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南地区生态稳定性评价研究——以恩施自治州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詹丽 张小月 黄蓉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4期1002-1006,共5页
从自然环境状态、人为干扰状况两个方面遴选了14项指标,建立了鄂西南地区生态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再采用差异系数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进而建立了鄂西南地区生态稳定性评价模型。通过所建立的模型,对恩施自治州8县(市)的生态稳定性进... 从自然环境状态、人为干扰状况两个方面遴选了14项指标,建立了鄂西南地区生态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再采用差异系数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进而建立了鄂西南地区生态稳定性评价模型。通过所建立的模型,对恩施自治州8县(市)的生态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自然环境状态最好的是咸丰县、鹤峰县;人为干扰状况最好的是宣恩县、鹤峰县、咸丰县;生态稳定性综合评价值较高的是咸丰县、宣恩县、鹤峰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稳定性 变异系数法 鄂西南 恩施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瘠薄山地侧柏人工林生态稳定性评价技术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杜振宇 葛忠强 +4 位作者 梁燕 李宗泰 吕雷昌 于浦云 刘鲁滨 《山东林业科技》 2020年第3期14-21,共8页
乔木层、土壤和林下灌草层是侧柏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优劣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鲁中山地3个试验地的23个典型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法分别研究了侧柏林乔木层、土壤和林下灌... 乔木层、土壤和林下灌草层是侧柏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优劣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鲁中山地3个试验地的23个典型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法分别研究了侧柏林乔木层、土壤和林下灌草层的综合质量,进而计算得出侧柏人工林生态稳定性指数,从而对其生态稳定性进行了评价。按稳定性指数大小将侧柏林生态系统分为四个稳定性等级,分别为“高度稳定”“中度稳定”“低度稳定”和“不稳定”。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出14个观测指标共同组成侧柏林稳定性评价指标集。采用这些指标,可利用多元回归方程和逐步回归方程对侧柏林稳定性指数进行预测,推荐在侧柏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时选择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柏人工林 生态稳定性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科尔沁沙地东部人工固沙林生态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3
9
作者 文明 岳永杰 +3 位作者 郭景怡 钟淇涵 赵恺 崔莹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758-1769,共12页
【目的】分析科尔沁沙地东部31个人工林林分的生态稳定性状况,总结相应改善措施,为科尔沁沙地生态恢复提供一定理论和技术支撑。【方法】以科尔沁沙地东部地区31个人工固沙林林分为研究对象,以生物学稳定性、抵抗稳定性、功能稳定性为... 【目的】分析科尔沁沙地东部31个人工林林分的生态稳定性状况,总结相应改善措施,为科尔沁沙地生态恢复提供一定理论和技术支撑。【方法】以科尔沁沙地东部地区31个人工固沙林林分为研究对象,以生物学稳定性、抵抗稳定性、功能稳定性为准则层,以沙地人工固沙林生态稳定性为目标层,建立科尔沁沙地东部人工固沙林生态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传导机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后,确定人工固沙林生态稳定性指标权重。基于K-means聚类分析和等距划分法,确定人工固沙林生态稳定性等级划分标准。【结果】生物学稳定性、抵抗稳定性、功能稳定性所占权重分别为0.386、0.275、0.339。科尔沁沙地东部人工固沙林生态稳定性划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林分综合得分值在3.261~4.10范围内等级为高,在2.421~3.261范围内等级为中,在1.581~2.421范围内等级为低。31个人工固沙林林分中13个林分生态稳定性处于高度稳定水平状态,13个林分处于中度稳定水平状态,5个林分处于低度稳定水平状态。【结论】樟子松×小叶杨×小叶锦鸡儿林等林分生态稳定性高,生态修复效果好。在适地适树的原则下,推荐该类树种搭配模式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地人工固沙林 生态稳定性 结构方程模型 科尔沁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木生长和土壤特性对侧柏人工林生态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元忠 马安宝 +3 位作者 王克枚 葛忠强 梁燕 王清华 《山东林业科技》 2022年第3期31-35,共5页
林木生长状况和林地土壤质量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可对其生态稳定性产生较大影响。以鲁中山地长期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林木生长因子和土壤理化特性对侧柏林生态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树高、胸径... 林木生长状况和林地土壤质量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可对其生态稳定性产生较大影响。以鲁中山地长期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林木生长因子和土壤理化特性对侧柏林生态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树高、胸径和材积越大,侧柏人工林的生态稳定性也越强;林地土壤硬度的增加可显著降低林分生态稳定性;土层厚度、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对林分生态稳定性均没有明显影响作用;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有效钾含量的增加可显著增强侧柏林生态稳定性。土壤水溶性铜含量与侧柏林生态稳定性之间表现出显著性负相关,但水溶性中微量元素整体上未对侧柏林生态稳定性产生明显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柏人工林 生态稳定性 林木生长 土壤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槐速生优质工业用材新无性系选育——无性系生长、生态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9
11
《河南林业科技》 1997年第1期13-16,共4页
在参试无性系与地点互作方差分析、差异显著性检验基础上,对无性系的生态稳定性和综合表现进行了评价,确定83002、84023是两个高产、稳产无性系,6年生主干材积与A05比遗传增益为237%—460%,与8048比... 在参试无性系与地点互作方差分析、差异显著性检验基础上,对无性系的生态稳定性和综合表现进行了评价,确定83002、84023是两个高产、稳产无性系,6年生主干材积与A05比遗传增益为237%—460%,与8048比遗传增益为207%—3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无性系 生长 生态稳定性 综合评价 速生优质工业用材 遗传增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子松优树子代遗传×环境互作效应及生态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兴业 王福森 +2 位作者 王奉吉 温亚兴 李贵森 《防护林科技》 2000年第3期62-65,共4页
利用樟子松优树半同胞子代 2 8个家系 3个试点的生长性状 ,进行多点分析 ,结果表明 :家系差异及家系与地点交互作用显著。采用生产力等参数对半同胞家系进行生产力、遗传稳定性和适应性的综合评定 ,为不同地点选出优良家系 13个 ,其中... 利用樟子松优树半同胞子代 2 8个家系 3个试点的生长性状 ,进行多点分析 ,结果表明 :家系差异及家系与地点交互作用显著。采用生产力等参数对半同胞家系进行生产力、遗传稳定性和适应性的综合评定 ,为不同地点选出优良家系 13个 ,其中普遍优良的有 4个 ,材积平均增益 37%。分析表明 ,家系生产力、遗传稳定性和适应性三者的关系是多变的 ,选择家系时应慎重 ,既要有面上选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半同胞家系 遗传环境互作 生态稳定性 优树子代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废弃地不同植被模式生态稳定性评价
13
作者 项文昕 周闯 《防护林科技》 2015年第7期57-57,102,共2页
通过建立生态稳定性评价模型,确定出生态重建最优植被模式;研究表明,矿区的生态稳定性与植被的覆盖度密切相关;选择出矿区的生长优势树种。
关键词 评价模型 最优 生态稳定性 优势树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14
作者 钟良敏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4期274-276,共3页
研究主要探讨了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生物多样性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机制,发现生物多样性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多维度的影响。研究表明,高水平的物种多样性能够通过物种互补效应、生物量效应、生态位... 研究主要探讨了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生物多样性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机制,发现生物多样性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多维度的影响。研究表明,高水平的物种多样性能够通过物种互补效应、生物量效应、生态位分化等机制以及保险假说所揭示的机制,增强生态系统的功能稳定性、抵抗力和恢复力。研究还讨论了生物多样性—稳定性关系的尺度依赖性,并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策略。研究结果强调了维护和提高森林生物多样性对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应对气候变化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 生态稳定性 物种互补 适应性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用地稳定性及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邓诗语 刘少坤 +3 位作者 黄李澄 陆汝成 卢盛权 邓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7-142,共16页
中国西部地区是维护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0多年以来,一系列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使西部地区的生态状况和生态服务发生了重要变化,西部地区生态稳定性格局的探索对宏观生态用地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西部地区土... 中国西部地区是维护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0多年以来,一系列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使西部地区的生态状况和生态服务发生了重要变化,西部地区生态稳定性格局的探索对宏观生态用地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西部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遥感监测数据对2000—2020年西部地区生态用地稳定性指数的时空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西部地区生态用地总量呈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在2000—2010年生态用地面积减少2232.71万hm^(2),2010—2020年面积增加102.56万hm^(2)。两个时段的稳定性生态用地空间分布变化不大,稳定性生态用地以草地与森林为主。2)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西部地区整体生态用地稳定性指数分别为48.46%和53.68%。2000—2020年生态稳定性指数存在显著聚集,生态用地稳定性格局以高-高聚集区和低-低聚集区为主,两种类型生态稳定性空间前后期分别占总面积的48.17%和46.70%;高-高聚集区、高-低异常值区面积呈增加趋势,低-低聚集区、低-高异常值区呈下降的趋势。3)冷点区域总面积减少1026万hm^(2),热点区域总面积增加206万hm^(2),表明西部地区生态稳定性指数在缓慢提升的同时,稳定性生态用地的集聚效应也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用地 生态用地稳定性指数 空间自相关 冷/热点分析 西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评估方法及影响因素
16
作者 陈萍 信忠保 +1 位作者 周金星 张志强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6647-6662,共16页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生态系统能否持续维持其功能和服务受稳定性影响。作为衡量生态系统应对外界压力的重要指标,生态系统稳定性对于理解其在自然和人为干扰下如何保持或恢复其功能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准确...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生态系统能否持续维持其功能和服务受稳定性影响。作为衡量生态系统应对外界压力的重要指标,生态系统稳定性对于理解其在自然和人为干扰下如何保持或恢复其功能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准确理解稳定性内涵和评价稳定性仍具有挑战性。旨在综合认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全面分析了2000—2023年间的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重点,探讨了生态系统稳定性定义、研究方向、评估方法和影响因素,并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进行了展望。研究表明:(1)基于CiteSpace分析,国内外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研究热点差异明显,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稳定性、生物多样性、恢复力等方面,国内研究更多集中在稳定性和指标体系等。(2)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存在两个主流方向,一是基于平衡系统,认为系统只存在一个稳定状态,重点探讨稳定性组成部分,如时间稳定性、抵抗力和恢复力;二是基于非平衡系统,认为存在多个稳定状态,围绕生态弹性展开。(3)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评估方法包括指标体系、试验观测、遥感分析评估等方法,其中遥感分析使用较为广泛,多用于大时空尺度的评估,试验观测多用于小空间尺度的机理研究,指标体系则多用于综合评估和管理决策。(4)生态系统稳定性主要受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其中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因子起关键作用。大尺度上,稳定性主要受气候调控,小尺度上,生物多样性起主导作用。(5)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应建立标准化的量化方法,综合考虑多重扰动因素,识别稳定性变化区域,分区分类的研发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和提升技术,为生态系统质量提升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稳定性 平衡系统 遥感分析 生物多样性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交林培育在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中的作用
17
作者 谈孝国 《河南农业》 2025年第14期49-51,共3页
混交林培育对于构建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增强林木抗灾能力、提升森林生产力及创造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相关部门需加大混交林营造力度,积极探索高效培育技术,以提高混交林培育质量与效率,进一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关键词 混交林培育 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耕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以汾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5
18
作者 吕文宝 徐占军 +3 位作者 杨丽琪 祁强强 岳鑫 李哲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937-2947,共11页
从汾河流域耕地外源胁迫视角出发,基于多源遥感数据获取土壤侵蚀、沙化、盐渍化、污染、遥感生态指数和植被生产力等监测指标.构建胁迫—抵抗—响应框架下动态稳定性评价模型,分析耕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时空演变特征.运用两维图论聚类对... 从汾河流域耕地外源胁迫视角出发,基于多源遥感数据获取土壤侵蚀、沙化、盐渍化、污染、遥感生态指数和植被生产力等监测指标.构建胁迫—抵抗—响应框架下动态稳定性评价模型,分析耕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时空演变特征.运用两维图论聚类对耕地进行分区,并提出相应调控措施.结果显示:(1)2011~2021年,晋中盆地及其东北部所属的部分县区受土壤污染、盐渍化程度加重的影响较大,外源胁迫值略微上升,其他地区则以外源胁迫值降低为主,占耕地总面积的91.66%;抵抗值上升明显,98.69%的耕地处于上升状态,在空间格局上基本形成以晋中盆地和临汾盆地为双核心的增长区;83.13%的耕地处于响应值上升状态,下降区则集中在晋中盆地及东北部.(2)耕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总体明显上升,99.06%的耕地处于稳定性增加状态,晋中盆地以稳定性略微上升为主,下游临汾盆地及河谷地区则以显著上升为主,区域之间的稳定性差异逐渐缩小,核心原因是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3)基于稳定性及其内涵指标,将研究区划分为黄土丘陵—核心治理区、晋中盆地—都市农业区、灵霍山峡—生态保障区、临汾盆地—保育缓冲区和河谷平原—稳产增产区,据此提出差异化的耕地保护管理措施.研究结果可为提升耕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胁迫 耕地 生态系统稳定性 时空演变 汾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演变评估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萍 张进 翁白莎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67,共8页
在生态文明建设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从流域尺度开展三峡库区生态系统定量评估,是库区生态保护修复策略制定的科学基础,对库区未来“自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多元遥感影像,综合采用生态模型、统... 在生态文明建设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从流域尺度开展三峡库区生态系统定量评估,是库区生态保护修复策略制定的科学基础,对库区未来“自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多元遥感影像,综合采用生态模型、统计分析等手段,对三峡库区流域生态系统格局、质量与服务演变趋势进行了时空分析。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间,三峡库区流域水体面积增加了283.25 km 2,主要由农田、城镇及森林转换而来。②流域上游区区域水源涵养量、水土保持量呈现增加态势,占流域总面积的64.5%;流域中下游山区局部地区水土流失仍然较为严重,靠近城市主城区及周边地区水源涵养能力、生物多样性维持和固碳服务有所下降。③库区生态系统稳定性总体逐渐提升,但在西部农田区域及长江岸带,由于受到人类活动胁迫,稳定性变差。为提升三峡库区流域生态系统整体的稳定性,建议按照“大流域统筹、子流域分区、差异化施策”的流域治理思路,做好“精准施治,一河一策”,提升上游自然区域森林、草地生态质量,调整河岸带湿地群落结构,从而提升上游地区水源涵养能力、岸边带与消落区生境功能与水土保持能力,这将是未来三峡库区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及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格局 生态系统质量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稳定性 保护修复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水文过程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常学向 赵文智 田全彦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8-236,共9页
在干旱区,水是形成绿洲的根本要素。干旱区高寒山地是维系西北干旱区绿洲存在、是当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稳定的水源地,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涵养水源功能,有“绿色水库”之称。气候变化将改变山地生态系统结构、组成和... 在干旱区,水是形成绿洲的根本要素。干旱区高寒山地是维系西北干旱区绿洲存在、是当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稳定的水源地,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涵养水源功能,有“绿色水库”之称。气候变化将改变山地生态系统结构、组成和水循环,加剧水资源短缺,威胁干旱区绿洲安全。回顾并综述了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干旱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水文过程的影响研究进展,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在干旱区山地仍需要评估优于1 km空间分辨率的气候变化趋势,从多尺度、多界面、多学科、多方法开展气候变化对干旱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水文过程影响的综合研究,以促进干旱区山地生态学的发展,为干旱区管理部门提供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科学的制定气候变化条件下水资源管理方案、实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奠定理论基础,促进干旱区气候变化条件下的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生态系统稳定性 森林生态水文过程 干旱区高寒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