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内外生态环境观测研究台站网络发展概况 被引量:25
1
作者 刘海江 孙聪 +3 位作者 齐杨 何立环 彭福利 于洋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5-131,共7页
生态环境观测研究台站是开展生态环境研究的重要手段。《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将国家环境保护野外观测研究站作为"十二五"能力建设重点内容。分析了目前国内外主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如区域尺度的全... 生态环境观测研究台站是开展生态环境研究的重要手段。《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将国家环境保护野外观测研究站作为"十二五"能力建设重点内容。分析了目前国内外主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如区域尺度的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全球陆地观测系统(GTOS)、国际长期生态研究网络(ILTER)、全球通量观测网络(FLUXNET)和国际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GEO·BON),以及国家尺度的美国长期生态研究网络(US-LTER)、英国环境变化监测网络(ECN)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发展历程、观测研究进展;总结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站的发展趋势,即重视台站的联网观测研究,注重观测标准化和规范化及数据共享,重视观测手段智能化与自动化,注重综合观测与模型模拟相结合;提出国家环境保护生态监测台站网络是现有国家环境监测网络的拓展和完善,也是今后开展区域生态环境综合监测与评估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观测研究网络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国家环境保护野外观测研究台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那曲生态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简介
2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5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那曲生态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那曲站)位于那曲地区那曲县罗马镇凯玛村,海拔4450m。其前身为2006年建立的西藏大学与德国Marburg大学合作研究站点。2010年8月,西藏自治区副主席孟德利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为那曲站... 那曲生态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那曲站)位于那曲地区那曲县罗马镇凯玛村,海拔4450m。其前身为2006年建立的西藏大学与德国Marburg大学合作研究站点。2010年8月,西藏自治区副主席孟德利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为那曲站揭牌并宣布正式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西藏大学 综合观测 生态环境 那曲县 研究 青藏高原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科学院流域水环境研究所赴荆门市生态环境局调研并开展“漳河水库桃花水母”科学观测前期工作
3
作者 贡丹丹(撰写/摄影) 赵良元(撰写/摄影)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F0002-F0002,共1页
2019年7月17-18日,长江科学院流域水环境研究所所长李青云、副总工程师赵良元、水生态研究室主任赵伟华、助理工程师贡丹丹一行4人赴荆门市生态环境局调研,并就开展漳河水库桃花水母科学观测工作进行了交流。17日上午,荆门市生态环境局... 2019年7月17-18日,长江科学院流域水环境研究所所长李青云、副总工程师赵良元、水生态研究室主任赵伟华、助理工程师贡丹丹一行4人赴荆门市生态环境局调研,并就开展漳河水库桃花水母科学观测工作进行了交流。17日上午,荆门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贺晓军、副局长李永志、漳河水库环境监察支队副队长罗国斌等热情接待了流域水环境研究所一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科学院 漳河水库 生态环境 科学观测 桃花水母 荆门市 研究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长期观测数据应用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苏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5005-5013,共9页
基于CNKI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的方法,通过对应用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长期定位观测数据的文献进行分析,探讨长期观测数据的应用领域、具体用途、用户特点及不同生态站数据的应用状况与研究主题,以期为提高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 基于CNKI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的方法,通过对应用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长期定位观测数据的文献进行分析,探讨长期观测数据的应用领域、具体用途、用户特点及不同生态站数据的应用状况与研究主题,以期为提高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长期观测数据的共享服务能力、充分发挥长期观测数据的价值提供参考。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长期观测数据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其应用学科领域以林业、农业基础科学为主,同时不断扩展到其他学科中,呈多元化态势;数据主要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模型模拟、人工林研究、水污染研究、生物多样性研究、小麦玉米研究、土壤水分研究等方面发挥作用;数据的主要用户群体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不同机构应用长期观测数据开展的研究各有侧重;各生态站的长期观测数据能够为揭示其所代表生态区和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能量流动与养分循环的变化规律,分析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动态变化及驱动机制等方面提供重要支撑。最后,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长期观测数据应用的相关方面提出几点建议:(1)健全数据引用机制,制定相应的科学数据引用和著录标准;(2)发挥生态网络长期观测数据优势,开展专题数据产品的生产,充分开发生态网络长期观测数据的潜在价值;(3)加大和稳定生态站的经费投入,提高生态站的观测能力和水平,同时还要完善、优化生态站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长期观测数据 文献计量 数据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陆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发展概况 被引量:13
5
作者 卢康宁 段经华 +3 位作者 纪平 李惠鑫 陈欢欢 杨振寅 《温带林业研究》 2019年第3期13-17,共5页
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是对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在典型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地段建立长期定位观测设施,对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生物生产力、养分循环、水循环和能量平衡等在自然状态或人为干扰下的变化过程进行长期连续观测,以... 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是对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在典型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地段建立长期定位观测设施,对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生物生产力、养分循环、水循环和能量平衡等在自然状态或人为干扰下的变化过程进行长期连续观测,以阐明生态系统发生、发展、演替的内在机制。单个站点的长期定位观测、实验和研究往往具有其局限性,难以揭示更普遍性的规律。多站联合,从站到网的模式成为生态定位观测发展的必然趋势。20世纪70年代,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的网络化、全球化迅速发展。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是开展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的重要平台,为全球环境变化和陆地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为全面了解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的发展现状,本文从发展情况、取得成果等方面重点介绍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的三个主要网络: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网(CTERN)、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和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并对我国陆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生态 陆地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CTERN CERN CNER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宋晓宁 艾俊顺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I0035-I0035,共1页
网络的出现为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如今,大学生群体成为互联网应用的主力军,网络对其价值观建设及思维方式的影响也变得更加突出,因此加强网络生态环境建设变得尤为重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研究》一书立足于高等... 网络的出现为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如今,大学生群体成为互联网应用的主力军,网络对其价值观建设及思维方式的影响也变得更加突出,因此加强网络生态环境建设变得尤为重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研究》一书立足于高等教育面临的最迫切问题,在利用网络开展思政教育的同时,力求肃清网络风气,实现网络建设与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为大学生思政教育长效机制的建设保驾护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研究》由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吴满意等编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思政教育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生态环境 高等教育 电子科技大学 价值观建设 生态系统研究 大学生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长期观测与研究网络》
7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33-133,共1页
关键词 生态系统长期观测研究网络 书介 生态系统 养分循环 能量循环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生态环境观测试验站网简介
8
作者 徐文元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0年第1期83-83,共1页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在太湖流域的野外观测试验站网是以太湖北部无锡市大浮乡的太湖生态系统研究站为中心,辅以太湖东部苏州市东山、西部宜兴和南部天目山三个不同专业职能的站点所组成。用来观测研究全流域的自然环境及经...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在太湖流域的野外观测试验站网是以太湖北部无锡市大浮乡的太湖生态系统研究站为中心,辅以太湖东部苏州市东山、西部宜兴和南部天目山三个不同专业职能的站点所组成。用来观测研究全流域的自然环境及经济活动的时空变化,探索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预测其趋势和研究相应的调控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生态环境 观测试验 生态系统研究 专业职能 人类活动 经济活动 时空变化 野外观测 五大淡水湖 流域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低碳农业与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简介
9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F0002-F0002,共1页
“中心”于2009年起筹建,由依托单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与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等单位共建。“中心”内含“上海低碳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农业部上海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
关键词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 低碳 南京土壤研究 科学观测 农业环境 中科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的网络建设
10
作者 卢峰 蔡会德 +5 位作者 苏宏新 童德文 文娟 梁永延 覃志伟 罗蔚生 《湖南林业科技》 2023年第6期75-82,共8页
野外台站是重要的科技基础设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在分析广西生态区位和林草资源特殊性和典型性的基础上,面向社会经济和科技战略,提出了广西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建设的构想。采用多源数据分析与分层抽样相结... 野外台站是重要的科技基础设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在分析广西生态区位和林草资源特殊性和典型性的基础上,面向社会经济和科技战略,提出了广西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建设的构想。采用多源数据分析与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广西全域范围内划分相对均质的9个生态地理分区,并按照层次清晰、功能完善、覆盖全面等原则规划布局森(竹)林、湿地、荒漠(石漠)、草地、城市等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25个。构筑以国家台站为重点、地方台站为补充的上下衔接、横联区内外观测的定位观测研究网络,解答重大科学问题,服务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西,筑牢南方生态安全屏障,为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定位观测研究 网络建设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部儋州热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11
《热带农业科学》 2008年第5期F0003-F0003,共1页
农业部儋州热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简称为儋州野外站)是目前我国热带农业领域唯一的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它依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挂靠橡胶研究所,于2005年正式命名,2008年通过第一次中评估。
关键词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观测试验站 生态环境 农业资源 外科学 农业部 农业领域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系统多级综合观测研究网络建设框架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衍毓 郭旭东 陈美景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4-13,共10页
研究目的:基于土地系统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提出全国土地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的功能定位、组织架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土地系统综合观测技术研发、"大数据"平台构建、土地系统观测研究基地建设和网络优化布局的总体思路,搭建土地... 研究目的:基于土地系统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提出全国土地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的功能定位、组织架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土地系统综合观测技术研发、"大数据"平台构建、土地系统观测研究基地建设和网络优化布局的总体思路,搭建土地系统综合观测理论—技术—平台—机制创新架构,提出全国土地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建设的战略框架。研究方法:文献研究、专家访谈、实地调研。研究结果:(1)土地系统是由人文和自然要素构成的人地关系时空系统。土地系统研究的核心是系统各要素动态变化、互馈机制,人—地系统功能演变、协同耦合与优化调控机理。土地系统具有多级、综合、动态性特征,建设土地系统多级综合观测网络,开展持续观测,是加强土地系统科学认知的有效途径。(2)土地系统多级综合观测研究网络建设要围绕数据观测、科学研究、政策创新、资源共享、人才培养、教育科普等功能,形成全国—区域—县域—村镇土地科技创新多级协同组织架构;创新联合共建、人才交流、科研联动、资金保障、数据共享、成果转化等协同机制,完善运行管理制度体系;围绕主要科学问题和研究领域,研发土地系统综合观测指标和观测技术体系,构建土地系统综合监测数据管护服务平台;加强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建设,优化全国土地系统综合观测网络布局,形成全国、区域、市县、村镇、地块多层级观测体系。研究结论:建设全国土地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加强土地系统科学协同创新,可为土地科技联合攻关,土地系统跨尺度、多要素、全方位的科学认知,土地系统科学发展和科学、系统、联动、高效的土地管理科学决策提供有效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土地系统科学 土地系统观测研究基地 土地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协同创新 土地系统综合观测 数据管护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国家环境保护野外观测研究站建设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海江 齐杨 +3 位作者 孙聪 何立环 彭福利 张建辉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1-147,共7页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提出将国家环境保护野外观测研究站作为"十二五"环境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内容之一;在《"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中也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作为科...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提出将国家环境保护野外观测研究站作为"十二五"环境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内容之一;在《"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中也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作为科技创新基础条件的建设内容。在分析环保部门生态环境观测研究台站建设现状基础上,对国家环境保护野外观测研究台站的建设目标与定位、空间布局、运行机制、监测与评价技术体系构建、监测指标体系框架等进行分析探讨。在目标与定位上,国家环境保护野外观测研究台站既要与目前国内主要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如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和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形成补充,同时也要突出环保部门特色;在空间布局上既要关注水、空气、土壤污染的重点监控区,也要关注生态脆弱区、重要(点)生态功能区等生态敏感区;在技术体系上,要研究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观测技术体系,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环境评价方法研究,为生态环境精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保护野外观测研究台站 空间布局 生态环境监测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热河谷生态修复模式及其效应——以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为例 被引量:53
14
作者 崔鹏 王道杰 韦方强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5年第3期60-64,共5页
金沙江干热河谷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强烈,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以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为研究区,根据立地条件和植物生物学特性,提出了荒坡地乔灌草恢复性生态修复模式和坡耕地农、林、牧开发性生态修复模式,并... 金沙江干热河谷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强烈,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以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为研究区,根据立地条件和植物生物学特性,提出了荒坡地乔灌草恢复性生态修复模式和坡耕地农、林、牧开发性生态修复模式,并对生态修复效应进行了监测和调查.结果表明:通过生态修复,林草地地表径流量降为裸地的14.9%,泥沙流失量降为裸地的6.4%;修复灌草地稳渗率为0.58mm/min,裸地稳渗率为修复灌草地的62%,退化灌草丛地为修复灌草地的84%;植物品种由10余种发展到30多种,土壤种子库密度由300余粒/m2增加到1217~1450粒/m2,动物种类增加10多种;坡耕地产量从750~1500kg/hm2增加到4500~6000kg/hm2,人均年经济收入从200元增加到800~1000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 干热河谷 生态修复模式 生态环境 立地条件 植物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2015年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农田生态系统生态站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数据集 被引量:5
15
作者 苏文 陈春兰 +17 位作者 党廷辉 樊月玲 郝翔翔 何永涛 况福虹 兰中东 李国振 李小军 李小丽 李玉强 热甫开提 苏永中 田振荣 王书伟 吴瑞俊 杨风亭 张玉铭 宗海宏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0年第1期52-64,共13页
耕地有机碳是农田土壤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耕地土壤分布广泛,土壤的区域异质性高,利用方式和种植制度复杂多样,因此研究耕地有机碳及储量的变化规律,摸清耕地土壤的固碳能力,认识耕地固碳与生产力保持的耦合机制,对中国来讲尤其重... 耕地有机碳是农田土壤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耕地土壤分布广泛,土壤的区域异质性高,利用方式和种植制度复杂多样,因此研究耕地有机碳及储量的变化规律,摸清耕地土壤的固碳能力,认识耕地固碳与生产力保持的耦合机制,对中国来讲尤其重要。国内很多学者利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文献报道的数据开展相关研究,但总体上看,系统的、长期的耕地土壤观测与试验数据相对缺乏。本数据集利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19个涵盖不同农田生态系统的生态站多年系统的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实测数据,结合有机碳估算模型,计算出2005–2015年来中国主要农田生态系统生态站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可以为更准确地估算中国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 农田生态系统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长期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形海底观测网络的时间同步系统研究
16
作者 谢杰荣 王红霞 王彦凯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9-154,165,共7页
分析研究环形海底观测网络的时间同步系统的基本架构和建模原型。在此基础上,运用OMNeT++仿真软件对该系统的各级网络传输设备的时钟模式方案展开仿真研究和验证。结果表明,岸基站和主接驳盒的传输设备应分别支持端到端透明时钟模式和... 分析研究环形海底观测网络的时间同步系统的基本架构和建模原型。在此基础上,运用OMNeT++仿真软件对该系统的各级网络传输设备的时钟模式方案展开仿真研究和验证。结果表明,岸基站和主接驳盒的传输设备应分别支持端到端透明时钟模式和边界时钟模式,次接驳盒的传输设备可以不安装PTP时钟模块。此方案下系统所需成本较少且满足亚微秒级精度的要求,同时降低了网络负载流量和不对称传输延迟对时间同步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确时间协议(PTP) 时间同步 海底观测网络 OMNET++ 仿真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介
17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F0003-F0003,共1页
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会同生态站)于1978年正式建站,1982年林业部(现国家林业局)批准为林业部重点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2000年被科技部列为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进行建设,2006年通过... 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会同生态站)于1978年正式建站,1982年林业部(现国家林业局)批准为林业部重点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2000年被科技部列为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进行建设,2006年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验收评估,纳入国家生态网络建设和管理。会同生态站位于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广坪镇境内,地处湖南省西南边陲,离会同县城15km,距怀化市120km,长沙市63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 科学观测 湖南会同 杉木林 国家林业局 观测试验站 网络建设 林业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进中的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18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I0002-I0003,共2页
黑龙江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始建于1978年2月,当时的名称是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海伦试验站,主要任务是解决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技术经济问题,提出了“飞乌型经济模式”,为当时的农业结构性调整发挥了重大作用。1... 黑龙江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始建于1978年2月,当时的名称是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海伦试验站,主要任务是解决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技术经济问题,提出了“飞乌型经济模式”,为当时的农业结构性调整发挥了重大作用。1988年,海伦站成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创始基本单元之一,为农田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长期试验平台,为中国生态学研究提供了黑土生态系统数据支撑。于2005年12月14日科学技术部颁发了国科发基字[2005]494号文件,将海伦站晋升为黑龙江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韩晓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科学观测 研究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海伦 野外 农业现代化 技术经济问题 现代化过程 结构性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云服务的生态台站科技资源管理与服务系统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苏文 刘昂 +3 位作者 刘峰 郭学兵 唐新斋 何洪林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17年第4期53-59,共7页
针对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原有台站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综合考虑系统的先进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云服务特点,提出一个以云服务端与本地端相结合方式构建系统的台站科技资源管理与服务信息化解决方案,构建了一个集信息发布、资... 针对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原有台站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综合考虑系统的先进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云服务特点,提出一个以云服务端与本地端相结合方式构建系统的台站科技资源管理与服务信息化解决方案,构建了一个集信息发布、资源服务、系统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台站资源管理与服务系统。详细论述系统的总体架构、功能设计、数据库设计以及实现的关键技术等。该系统已在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的51个台站进行了应用,提高了台站科技资源管理与服务的水平和效率,促进了台站科技资源管理与服务能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服务 生态台站 科技资源 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前向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平滑滤波器设计研究
20
作者 盛守照 王道波 黄向华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2-25,33,共5页
文章阐述了基于前向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平滑滤波器的设计问题,分析了上述平滑滤波器的存在性及其滤波误差方差的组成,给出了有限观测序列下网络学习的性能指标,由此提出了一种次优网络学习算法,它具有很好的抑制白噪声能力。
关键词 前向神经网络 平滑滤波器 非线性 设计研究 网络学习算法 设计问题 误差方差 性能指标 观测序列 存在性 白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