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功能主义视角下生态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与完善
1
作者 周颖 李宁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1-170,共10页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确立生态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以来,司法实务呈现出惩罚性赔偿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特别是环境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中泛化适用的态势,并且惩罚性赔偿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以及磋商中的适用也已得到了相关...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确立生态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以来,司法实务呈现出惩罚性赔偿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特别是环境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中泛化适用的态势,并且惩罚性赔偿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以及磋商中的适用也已得到了相关司法解释的认可和实际案例的支撑,这突破了惩罚性赔偿主要适用于私益诉讼的制度传统,使得惩罚性赔偿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民事责任、环境行政责任、环境刑事责任重叠并行。与之相反,司法机关对于惩罚性赔偿在环境侵权私益诉讼中的适用却更为谨慎。然而,若将生态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置于中国整个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中来看,其可以发挥的功能是有限的:①在各类环境侵权诉讼中,无须惩罚性赔偿亦可实现损害填补的目的。②惩罚性赔偿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中无法发挥也不应被赋予激励功能。③生态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的核心功能仅是补充环境公法责任可能出现的惩罚和威慑的不足。从功能主义的视角来看,惩罚性赔偿在环境侵权案件中的适用应当以发挥其制度功能的必要为限:①应将生态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的数额限制在充分发挥补充公法责任可能出现的惩罚和威慑不足这一核心功能的必要范围内,并辅之以更为全面的考量因素。②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对惩罚性赔偿的惩罚和威慑功能、激励功能的需求都低于环境侵权私益诉讼,应合理限制惩罚性赔偿在该两种诉讼中的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侵权 惩罚性赔偿 填补功能 惩罚功能 激励功能 威慑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的适用问题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罗丽 王耀伟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2-110,共9页
《民法典》第1232条规定的惩罚性赔偿,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创新。关于生态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责任及其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问题:首先,在适用范围方面,惩罚性赔偿应当适用于生态环境损害领... 《民法典》第1232条规定的惩罚性赔偿,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创新。关于生态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责任及其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问题:首先,在适用范围方面,惩罚性赔偿应当适用于生态环境损害领域。其次,在责任构成要件方面,应在明确“违反法律规定”内涵与范围的基础上,区分“违反法律规定”与“违反国家规定”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针对“严重后果”的认定标准进行具体化规范。再次,在生态环境损害惩罚性赔偿金的计算方面,应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费用作为惩罚性赔偿金的计算基数。最后,在惩罚性赔偿金的归属和履行方面,对于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情形,惩罚性赔偿金归被侵权人所有,应优先于刑事罚金、行政罚款履行;对于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情形,惩罚性赔偿金应与罚金、罚款折抵后,统一上缴国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侵权 惩罚性赔偿 生态环境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侵权中的因果关系推定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颜运秋 张金波 许春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4-68,共5页
生态环境侵权,是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借助生态环境媒介对他人人身权和财产权所造成的损害。与一般侵权行为不同,生态环境侵权有其特殊性。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域外国家提出了诸多因果关系推定理论如盖然性说、疫学因果... 生态环境侵权,是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借助生态环境媒介对他人人身权和财产权所造成的损害。与一般侵权行为不同,生态环境侵权有其特殊性。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域外国家提出了诸多因果关系推定理论如盖然性说、疫学因果关系说和间接反正说,并且进行了相应的立法实践。我国对于生态环境侵权中因果关系推定制度,没有明确规定,而是以举证责任倒置制度来代替,但两者大有不同,实践中虽然有所尝试但并不成熟。因此,我国首先需要在立法上对因果关系推定制度予以规定,同时建立多级证明标准,对因果关系推定的适用条件加以限定以及对适用范围加以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侵权 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推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生态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构成条件的特别构造 被引量:13
4
作者 朱广新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8-33,共16页
惩罚性赔偿是在补偿性损害赔偿的基础上为实现惩罚、威慑目的而向侵权人施加的一种特殊损害赔偿,其存在须以行为人的不当行为构成侵权且行为人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为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232条所作惩罚性赔偿规定虽然形式... 惩罚性赔偿是在补偿性损害赔偿的基础上为实现惩罚、威慑目的而向侵权人施加的一种特殊损害赔偿,其存在须以行为人的不当行为构成侵权且行为人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为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232条所作惩罚性赔偿规定虽然形式上具备请求权基础规范的基本结构,但其构成条件实质上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229条关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责任一般规定的制约。从惩罚性赔偿对补偿性损害赔偿依附性看,第1232条只是在第1229条的基础上规定了惩罚性赔偿的三个加重构成条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生态环境侵权纠纷案件适用惩罚性赔偿的解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232条规定的三个加重构成条件所作的解释性规定,有的规定比较符合第1232条与第1229条之间的体系关联以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责任作为一种危险责任的特性,有的规定则存在值得质疑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侵权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责任 惩罚性赔偿 补偿性损害赔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公司环境侵权后股东损害赔偿责任——基于事故成本法经济学理论 被引量:3
5
作者 王艳梅 祝雅柠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4-122,共9页
生态环境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制度的构建是中国未来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仍以自然人侵权为模型构建的环境侵权责任法制度不能适应以法人或社会组织为主要侵权主体的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基于事故成本法经济学理论,股东承担... 生态环境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制度的构建是中国未来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仍以自然人侵权为模型构建的环境侵权责任法制度不能适应以法人或社会组织为主要侵权主体的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基于事故成本法经济学理论,股东承担公司环境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具有天然的制度优势。股东承担公司环境侵权责任重新分配侵权获益人与受害人的成本与收益,是通过市场机制激励公司自发减少环境侵权事故,从而降低环境侵权事故总成本。修正有限责任原则,建立公司环境侵权后股东损害赔偿责任制度符合法律正义与经济效率。公司仍是环境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公司控股股东等承担损害赔偿的补充责任,立法上可以在修正现行《公司法》有限责任的规定之后,制定专门的环境损害赔偿法确立公司环境侵权后股东损害赔偿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司股东 生态环境侵权 损害赔偿责任 事故成本理论 法经济学 公司人格否定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环境禁令的制度定位:从依附到独立 被引量:1
6
作者 廖文雄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316-1320,共5页
环境禁令无疑是环境诉讼领域特别关注的热点、重点。由于中国将环境禁令置于行为保全的制度框架之内,使得中国环境禁令具有了不同于国外禁令制度的特殊构造——依附性制度定位。环境禁令与行为保全在目的、性质、适用逻辑、法律效力上... 环境禁令无疑是环境诉讼领域特别关注的热点、重点。由于中国将环境禁令置于行为保全的制度框架之内,使得中国环境禁令具有了不同于国外禁令制度的特殊构造——依附性制度定位。环境禁令与行为保全在目的、性质、适用逻辑、法律效力上均有所不同,以往研究往往忽略这点,致使在进行环境禁令立法设计时出现偏差,从而导致当下环境禁令面临严重的司法困境。从环境禁令与行为保全的差异性以及环境司法的现实需求观之,环境禁令的制度定位由依附转变为独立极具必要性。通过明确环境禁令的实体法依据、设立环境禁令程序、肯定环境禁令的独立性制度定位,形成“环境禁令、行为保全”并列的生态环境保护领域预防性救济措施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禁令 行为保全 制度定位 生态环境侵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刑事故意与惩罚性赔偿故意的差异与衔接——以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为场域 被引量:2
7
作者 孙睿 李川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1-82,共12页
惩罚性赔偿在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场域与刑罚相结合,可以因应犯罪行为的性质,有效促进刑民责任的互补,实现双重惩罚。但惩罚性赔偿与刑罚衔接的难点在于“故意”所代表的主观要件的差异,由《民法典》首次明确在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主观... 惩罚性赔偿在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场域与刑罚相结合,可以因应犯罪行为的性质,有效促进刑民责任的互补,实现双重惩罚。但惩罚性赔偿与刑罚衔接的难点在于“故意”所代表的主观要件的差异,由《民法典》首次明确在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主观要件中规定为“故意”,其与刑事故意的差别在于除包含对结果的实际认识外,还包含对结果发生的潜在认识或应然认识,且不同于刑事故意对违法性实质的认知要求。这种差别根源于刑事归责与惩罚性赔偿归责之正当性的根本性差异,即刑事责任的归责依据在于非难可能性,而惩罚性赔偿责任则在于严重的道德可谴责性。应当在正视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刑事故意与惩罚性赔偿故意的衔接,推动以刑民双重需求为导向的要件认定合理衔接,实现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与救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惩罚性赔偿 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 刑事故意 生态环境侵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