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产-生活-生态”农业工程技术集成模式的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齐飞 朱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73-279,共7页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已成为中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中长期战略重点和指导方针。"生产-生活-生态"的研究就是以生产提高为主体、以生态化运行为要求、以生活改善为目标,通过分析新农村建设的功能目标、现代...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已成为中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中长期战略重点和指导方针。"生产-生活-生态"的研究就是以生产提高为主体、以生态化运行为要求、以生活改善为目标,通过分析新农村建设的功能目标、现代农业工程技术状况、技术集成边界条件特点等,获得5种典型的"生产-生活-生态"技术集成模式。这些模式的应用,可为新农村建设中实现完整、科学的"生产-生活-生态"产业循环提供理论依据和示范模式,不仅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也将在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中显示出重要的长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生产-生活-生态 农业工程 技术集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中国经济-生态生产总值核算研究 被引量:53
2
作者 王金南 马国霞 +5 位作者 於方 彭菲 杨威杉 周夏飞 周颖 赵学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共7页
为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评价体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本文在绿色GDP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的基础上,构建经济-生态生产总值(GEEP)综合核算指标。利用构建的GEEP指标,... 为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评价体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本文在绿色GDP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的基础上,构建经济-生态生产总值(GEEP)综合核算指标。利用构建的GEEP指标,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15年的GEEP进行核算。结果显示:(1)GEEP是基于弱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的综合生态环境核算体系,GEEP基本遵循GDP的核算原则,对生态和经济系统的最终产品进行价值量核算,是一个流量的概念。GEEP是在经济系统生产总值的基础上,考虑人类在经济生产活动中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和生态系统对经济系统的福祉,把"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统一到一个框架体系下,是一个有增有减,有经济有生态的综合指标。(2)2015年,我国GEEP为122.78×10^(12)元,是2015年GDP的1.7倍。其中,污染损失成本为2×10^(12)元,生态破坏成本为0.63×10^(12)元,生态系统生态调节服务为53.1×10^(12)元,生态系统生态调节服务占GEEP的43.3%。(3)基于GEEP计算的区域基尼系数为0.43,比基于GDP计算的区域基尼系数小0.12,GEEP指标有利于缩小区域差距。(4)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GEEP排名和GDP排名相比,内蒙古、黑龙江、云南、青海、西藏等省份GEEP排名比GDP排名上升10位以上,北京、上海、天津、河北、河南等省市GEEP排名比GDP排名降序10位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生态生产总值 生态调节服务 生态环境成本 环境经济核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县土地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测度指标体系及核算模型解析 被引量:66
3
作者 方创琳 贾克敬 +1 位作者 李广东 王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5198-5209,共12页
土地同时具有生态功能、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相应地具有生态-生产-生活综合承载力,土地生态承载力、生产承载力和生活承载力是一个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土地生态-生产-生活系统承载力是指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供容能力、经济... 土地同时具有生态功能、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相应地具有生态-生产-生活综合承载力,土地生态承载力、生产承载力和生活承载力是一个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土地生态-生产-生活系统承载力是指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供容能力、经济活动能力和满足一定生活水平人口数量的社会发展能力的有机综合体,由处于支持层的生态承载力和处于表现层的生产承载力和生活承载力三部分组成,简称土地"三生"承载力。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为目标,分析了土地生态-生产-生活综合承载力的基本构成及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以县级尺度作为测度对象,通过多方案比选,构建了由1个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21个三级指标构成的土地生态-生产-生活综合承载力测度指标体系,给出了不同层级具体指标的量化辨识方法;进一步优选出土地生态-生产-生活综合承载力核算的SD情景模型。该研究从理论上旨在为推进国土生态、生产、生活空间集约高效利用提供科学判据,为开展全国市县尺度的土地综合承载力监测预警提供定量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 综合测度指标体系 核算模型 量化辨识 理论辨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怀来山盆系统优化生态-生产范式 被引量:5
4
作者 赵云龙 唐海萍 +1 位作者 李新宇 张新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4234-4243,共10页
山盆系统是由山地和盆地组合而成的一种典型地貌组合。以河北怀来县为例,通过对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评价分析,以及对系统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探讨,以生态环境恢复重建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了怀来山盆系统“山间盆地... 山盆系统是由山地和盆地组合而成的一种典型地貌组合。以河北怀来县为例,通过对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评价分析,以及对系统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探讨,以生态环境恢复重建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了怀来山盆系统“山间盆地-低山丘陵-中山山地”生态-生产范式。怀来山盆范式的功能带包括3“圈”5“带”:(1)山间盆地:①官厅水库,②环库水源保护带,③河谷平原高效农业经济带;(2)低山丘陵:④低山丘陵舍饲养畜和人工林(果园)灌草带;(3)中山山地:⑤中山山地林灌草生态保育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盆系统 优化生态-生产范式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演化及其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王皓天 郑少鑫 +2 位作者 王颖超 王林申 蒋伟春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62-469,共8页
针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演化的研究现状,以研究文献的关键词、研究尺度、研究内容和特别关注的技术模型等为述评对象,梳理研究脉络,分析相关技术运用,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指出国内有关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研究已从基础理论发展向深... 针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演化的研究现状,以研究文献的关键词、研究尺度、研究内容和特别关注的技术模型等为述评对象,梳理研究脉络,分析相关技术运用,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指出国内有关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研究已从基础理论发展向深化研究阶段演进,空间量化识别与功能分析技术的运用是当今学术主要潮流之一,空间格局演化研究分析方法主要集中于微观与宏观尺度且中观尺度研究的学术前景优越,多元背景下的跨学科研究是未来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潜在的研究重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格局演化 技术模型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师范大学生物资源的地理与生态研究进展与展望
6
作者 杜恩在 李晓兵 +12 位作者 黄永梅 董孝斌 龚吉蕊 于德永 唐海萍 田玉强 刘颖慧 徐霞 董满宇 田育红 王雪超 吕鑫 江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3,共10页
生物资源是北京师范大学自然资源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在过去30余年(1993-2024),始终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结合,瞄准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围绕生态-生产范式、植被动态模型、植被资源的时空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植被生产力和碳汇评估... 生物资源是北京师范大学自然资源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在过去30余年(1993-2024),始终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结合,瞄准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围绕生态-生产范式、植被动态模型、植被资源的时空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植被生产力和碳汇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与可持续发展模式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研究内容持续深入,研究方法更为综合,高水平成果持续涌现,国际化水平和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地理与资源生态研究中心未来将重点开展以下4个方面的研究:1)全球变化背景下植被资源动态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2)生态系统碳汇评估与碳存储技术研发;3)人工生态系统功能及其优化提升技术研发;4)区域与全球可持续发展水平与目标实现路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地理 森林资源 草地资源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保护 生态-生产范式 全球变化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生产范式区划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海 康慕谊 +1 位作者 曹明明 范一大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7-41,49,共6页
通过生态—生产范式区划,可以了解区域自然资源的特点、潜力及农牧业潜在的发展方向,了解目前农牧林业生产特点,从而为确定一致而长期的治理方针和措施、确定进行生态重建和持续发展生产的宏观地域格局提供前提和基础。在借鉴相关区划... 通过生态—生产范式区划,可以了解区域自然资源的特点、潜力及农牧业潜在的发展方向,了解目前农牧林业生产特点,从而为确定一致而长期的治理方针和措施、确定进行生态重建和持续发展生产的宏观地域格局提供前提和基础。在借鉴相关区划的基础上,探讨了生态—生产范式区划的原则,构建了区划的等级系统和指标体系,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对北方农牧交错带进行生态—生产范式区划研究,将其划分为3个范式区、7个范式小区和21个单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生产范式区划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 原则 等级系统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麓山地丘陵区生态?生产范式研究——以内蒙古林西县为例
8
作者 李新宇 唐海萍 +1 位作者 张新时 孙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3-168,共6页
从地理或景观单元上看,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突出的特点是在草原或森林的景观背景上,星散分布着粗放耕作的农田与村落的景观单元。因此,北方农牧交错带优化生态?生产范式的研究可以理解为土地利用方式和空间分布格局的优化研究。本文根据... 从地理或景观单元上看,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突出的特点是在草原或森林的景观背景上,星散分布着粗放耕作的农田与村落的景观单元。因此,北方农牧交错带优化生态?生产范式的研究可以理解为土地利用方式和空间分布格局的优化研究。本文根据3个不同区域农户生产优化模式的土地需求,结合生态经济功能转移与区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原则与控制条件,基于林西县森林草原过渡区的植被类型及"河谷平川-低山丘陵-中山山地"的地貌特征,得出区域尺度土地利用优化分配范式。确定河谷平川区可作为林西县今后发展高效集约化农业生产的核心区;低山丘陵生态生产交错区,一部分土地作为生产用地,另一部分作为生态用地,整体发展定位于牧粮综合发展区;中山区主要土地利用方式为生态用地,部分生产活动要转移到河谷平川区和低山丘陵区等地势平坦并有灌溉条件保证的区域,从而使山地森林与草地得以修养生息,恢复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发展定位于生态保育、林果旅游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丘陵区 优化生态-生产范式 土地利用格局优化 北方农牧交错带 林西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生”共融视角的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探析--以陕西榆阳区岔河则项目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刘社堂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第11期108-111,121,共5页
在"生产-生活-生态"共融视角下,从生产改善、生活提质、生态优化3个方面,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评价模型对榆阳区岔河则土地整治项目的综合效益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探索建立指标权重,结合定量及定性分析提出相关模糊综合型效益评... 在"生产-生活-生态"共融视角下,从生产改善、生活提质、生态优化3个方面,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评价模型对榆阳区岔河则土地整治项目的综合效益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探索建立指标权重,结合定量及定性分析提出相关模糊综合型效益评价体系,计算出项目实施的土地平整、土壤改良、道路交通、水利灌排、林网农电等工程建设,对于"三生"共融具有一定效益。结果表明,生产改善指标(IPI)值0.934,生活提质指标(LQI)0.835,生态优化指标(EOI)0.817,综合效益评价值(CEI)87.2分,为优良效益、属优秀级别,与项目竣工验收结果吻合,说明模型在土地整治效益评价中具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共融 生产-生态-生活” 土地整治 层次分析法(AHP) 综合效益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生”功能视角下陕西省乡村旅游地时空分布特征与影响机制
10
作者 陈千千 王晓峰 马丽雅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75,共15页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引擎,揭示乡村旅游地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化规律,对于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三生”功能理论,以陕西省303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引擎,揭示乡村旅游地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化规律,对于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三生”功能理论,以陕西省303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陕西省乡村旅游地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陕西省乡村旅游地整体沿中低海拔平缓地势、交通干线和河流湖泊集聚分布,呈现极化发展、片状扩散的发展趋势。生产功能主导型乡村旅游地对交通和水文条件的空间依赖性最大。2)不同功能主导的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及演化存在一定差异,生产功能主导的乡村旅游地集聚度最高,呈现连片蔓延发展态势,多位于地势平坦、河网密集地区;生活功能主导的乡村旅游地分布与整体趋同,密度核心区集聚度显著增强;生态功能主导的乡村旅游地外扩趋势明显,多以点带轴分布于市区交界区域,在秦岭南麓形成高密度分布区。3)不同功能主导的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不同。生产功能主导型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受相关政策影响最强,生活功能主导型乡村旅游地对人口分布和周边景区的空间依赖性较高,生态功能主导型乡村旅游地受气候条件和空气质量影响显著。4)自然生态环境决定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的基本格局,经济发展水平是关键驱动力,社会政治条件是导向性因素,资源禀赋对各功能类型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异的驱动作用突出,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交互增强效应大于社会政治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地 时空分布特征 影响机制 生产-生活-生态”功能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动力机制研究
11
作者 杨煜 张宗庆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5-70,共6页
通过将生态要素纳入经济发展的目标体系,构建"生态-生产"可能性曲线,系统考察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动力机制。比较静态分析表明,生态文明对经济新常态的引领将沿着创新驱动、政府转型和公众参与等路径以及各影响路径... 通过将生态要素纳入经济发展的目标体系,构建"生态-生产"可能性曲线,系统考察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动力机制。比较静态分析表明,生态文明对经济新常态的引领将沿着创新驱动、政府转型和公众参与等路径以及各影响路径的交互作用实现。来自多元主体动力源的互动,不仅为引领新常态提供动力,也构成生态治理体系建设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常态 生态-生产”可能性曲线 创新驱动 政府转型 公众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三生”耦合茶园模式构建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刘朋虎 王义祥 +3 位作者 黄颖 罗旭辉 高承芳 翁伯琦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85-792,共8页
通过深入福建省乡村与茶园调研,结合山区茶业生产实际,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与山区茶业绿色发展要求,率先提出构建山区“三生”(生产-生态-生活)耦合茶园的新型模式,即以茶园生产-生态-生活各功能要素在时序-空间-结构上的合理布局和山地生... 通过深入福建省乡村与茶园调研,结合山区茶业生产实际,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与山区茶业绿色发展要求,率先提出构建山区“三生”(生产-生态-生活)耦合茶园的新型模式,即以茶园生产-生态-生活各功能要素在时序-空间-结构上的合理布局和山地生态过程的整体耦合为目标,通过相关要素有序链接与相互促进作用,实现子系统之间的互补与叠加,提高山区茶园的资源利用率与劳动生产率。从生态恢复与地力保育子系统工程、水土保持与立体种养子系统工程、水分涵养与茶园景观子系统工程、绿化环境与茶旅结合子系统工程、科学开垦与水肥调控子系统工程、多样发展与康悦养生子系统工程等6个子系统工程方面论述了如何构建山区“三生”耦合茶园的综合开发经营体系,并从政策导向引领、科学制定规划,实施项目带动、注重集成示范,鼓励创新创业、强化评优补助,强化多样开发、促进增效增收,注重绿色经营、加强品牌培育,统筹“三生”关系、完善协调机制,讲求因势利导、优化正向叠加,强化过程管理、推动三产融合等8个方面提出了推动山区“三生“耦合茶园的绿色经营与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茶园 生产-生态-生活耦合 复合生态茶园 茶业产业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目标下的单一导向:乡村环境治理的实践类型与现实困境
13
作者 唐国建 周益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40,共11页
“政策-对策”“生产-生态”是乡村环境治理中的两对基本关系。推进乡村生态振兴,要求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实现“政策”与“对策”相匹配、“生产”与“生态”相统一。依据这两对基本关系,通过借鉴韦伯的理想类型学说,探究我国乡村环境治... “政策-对策”“生产-生态”是乡村环境治理中的两对基本关系。推进乡村生态振兴,要求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实现“政策”与“对策”相匹配、“生产”与“生态”相统一。依据这两对基本关系,通过借鉴韦伯的理想类型学说,探究我国乡村环境治理的四种实践类型,并借此阐述了环境治理的动态演变过程。这一模型表明:从历时态看,我国乡村环境治理的进路总体上呈现出了从“生产-生产”类型到“生态-生态”类型的趋势,但具体到个别区域,其乡村环境治理仍然存在向下跌落的可能性。基于该解释模型,以东北A市的乡村环境治理为案例分析发现:政策端区域发展战略与环境治理之间的内生困境以及对策端资金资源、建设资源与人事资源的约束促使A市不得不在“生产”与“生态”的双重目标中择一而行,致使其乡村环境治理回落到“生产-生产”类型。这种“生产导向”体现了村民与政府之间“无意识的合意”,成为当前乡村环境治理的主要障碍,而走出困境的着力点就在于如何理性地引导这种偏向生产侧的“无意识的合意”转为偏向生态侧的“有意识的合意”,从而形成“生态利益自觉”,实现乡村环境善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环境治理 政策-对策 生产-生态 双重目标 生产导向 无意识的合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发展格局及其分区研究 被引量:26
14
作者 刘玉 任艳敏 +1 位作者 潘瑜春 唐林楠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81-289,共9页
该文综合运用兴趣点、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基于“生产-生活-生态”(简称“三生”)空间功能视角,设计了面向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发展评价方法,并以平谷区为例开展乡村发展格局及分区研究。结果表明:平谷区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空间... 该文综合运用兴趣点、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基于“生产-生活-生态”(简称“三生”)空间功能视角,设计了面向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发展评价方法,并以平谷区为例开展乡村发展格局及分区研究。结果表明:平谷区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空间分布特征,总体符合平谷区生态涵养建设目标及产业发展规律。基于空间的主导功能,将平谷区划分为生产主导、生活主导、生态主导、生活生产复合、生产生态复合、生态生活复合、生产生活生态复合共7类功能区。通过分析发现,平谷区基本呈现“平原区生产功能主导、中心城区及乡镇中心村生活功能主导、山区乡镇生态生活功能主导”的分布特征,其中生产主导功能区和生态生活复合功能区居多,面积占比分别为27.27%和24.38%。建议生产主导功能区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及旅游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生活主导功能区适度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乡村生态宜居;生态主导功能区坚持生态优先,保障生态空间功能发展;兼具2种以上优势空间功能类型的复合功能区,应结合区域自身及周边乡村的空间特性,宜生产则生产、宜生活则生活、宜生态则生态,优化布局“三生”空间;而复合功能区中“三生”功能均处于劣势的乡村,则需要结合“三生”空间功能发展的迫切程度,合理展开村庄空间规划和重构。研究结果可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的乡村发展规划编制和建设实践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遥感 分区 发展格局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平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省级国土空间利用质量评价:基于“三生”空间视角 被引量:112
15
作者 李秋颖 方创琳 王少剑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3-169,共7页
目前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城乡不协调、区域不均衡、生态破坏严重、国土空间利用质量低下等问题。为实现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和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基于"三生"功能的理念,构建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数... 目前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城乡不协调、区域不均衡、生态破坏严重、国土空间利用质量低下等问题。为实现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和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基于"三生"功能的理念,构建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及其子系统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利用质量指数;基于2012年中国内地省级截面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分析全国层面和省级层面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数的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层面的"三生"空间利用质量不高,在省级层面的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则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东部地区的生产空间利用质量指数和生活空间利用质量指数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又高于西部地区;而生态空间利用质量指数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利用质量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里山环境管理模式及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14
16
作者 姚忠 辛在军 +1 位作者 吴永明 游海林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69-774,共6页
由日本发起的"里山倡议",强调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环境的积极影响,主张通过对农村这类社会-生态-生产性景观的有效管理,实现以"人与自然共生"为愿景的农村发展。日本通过因地制宜地实践"里山倡议",各地农村... 由日本发起的"里山倡议",强调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环境的积极影响,主张通过对农村这类社会-生态-生产性景观的有效管理,实现以"人与自然共生"为愿景的农村发展。日本通过因地制宜地实践"里山倡议",各地农村在实现传统农业复兴的同时,也有效地保护了农村次生自然环境,实现了农业的多功能性,为各国农村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针对我国国情,提出通过适度干扰农村发展,一方面积极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构建农村生态产业体系,另一方面加强农村自然和文化双重保护,构建农村生态文明体系;同时,通过推动社会参与和城乡一体化,构建新的共同体,共同促进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山倡议 社会-生态-生产性景观 农业多功能性 新农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生”适宜性的旅游度假区潜在土地利用冲突识别与治理 被引量:27
17
作者 王建英 邹利林 李梅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279-288,F0004,共11页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们旅游需求的转变引导度假区成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场所,而学术界对此过程中出现的土地利用冲突问题却缺少必要的学术跟进。该文基于可持续发展广泛认可的"生态-生产-生活"视角,解析了旅游度假区...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们旅游需求的转变引导度假区成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场所,而学术界对此过程中出现的土地利用冲突问题却缺少必要的学术跟进。该文基于可持续发展广泛认可的"生态-生产-生活"视角,解析了旅游度假区土地利用生态、生产与生活适宜性的内涵,构建了旅游度假区生态、生产与生活适宜性评价模型及潜在土地利用冲突识别与强度诊断经验模型,并选取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进行实证分析。理论上,将潜在土地利用冲突类型区划分为无冲突区、轻度冲突区、中度冲突区、强烈冲突区、剧烈冲突区,并将冲突的控制级别分为稳定可控、基本可控、基本失控和严重失控4个层次。实证表明,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生态、生产与生活适宜性用地的空间集聚特征与面积构成差异显著,暗示着区域土地利用存在着竞争与冲突。从潜在冲突识别的结果来看,不同类型冲突区的面积占比依次为17.76%、35.59%、22.37%、23.74%、0.55%。旅游度假区潜在土地利用冲突区的空间分布、表现形式及冲突程度的差异性决定了冲突治理策略也应有所区别,如可以因地制宜地采取空间管制、品质提升、功能显化等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识别 模型 生态-生产-生活 冲突 旅游度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区”范围及其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讨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静爱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16-123,共8页
针对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解决生态环境治理、加速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和民族自治区发展的重点 ,依据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自然—人文等状况 ,将西部区划分为远西部和近西部两个部分。这种划分 ,可以进一步明确近西部区和远西部区保护生态环... 针对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解决生态环境治理、加速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和民族自治区发展的重点 ,依据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自然—人文等状况 ,将西部区划分为远西部和近西部两个部分。这种划分 ,可以进一步明确近西部区和远西部区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区域农业经济的关系 ,可以按照实际情形 ,确立农业持续发展的生态—生产模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可持续发展 中国 西部地区 区域范围 生态-生产模式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生”适宜性的典型喀斯特乡村土地利用冲突识别及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新鼎 崔文刚 +3 位作者 韩会庆 梅艳 汪田归 潘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12-422,共11页
[目的]科学地识别喀斯特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用地冲突,分析其区域差异特征,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动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贵州省喀斯特中山、喀斯特盆地、喀斯特槽谷、低山丘陵4种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乡村为例,构建了... [目的]科学地识别喀斯特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用地冲突,分析其区域差异特征,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动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贵州省喀斯特中山、喀斯特盆地、喀斯特槽谷、低山丘陵4种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乡村为例,构建了“三生”适宜性评价体系及用地冲突识别矩阵,并探讨“三生”用地冲突在不同地形梯度上的分布格局。[结果](1)4个典型喀斯特乡村的“三生”适宜性用地空间分布和结构组成存在明显差异,且在空间上存在重叠等突显土地利用冲突现象的特征;(2)土地利用冲突以“生产-生活冲突”和“生产-生态冲突”为主,前者主要分布于地势起伏小的生产-生活热点区,后者主要分布于坡地及生态脆弱区;(3)随着地形梯度增加,冲突强度逐渐降低,即冲突激烈区主要集中于低地形位,冲突微弱区和用地适宜区在高地形位上分布更显著。[结论]典型喀斯特地貌背景下,人类活动受到严重制约,喀斯特乡村土地利用冲突特征明显,亟需因地制宜地优化区域发展空间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生活-生态 适宜性评价 冲突识别 地形梯度 喀斯特乡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基于最小阻力模型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以吉林省辉南县为例 被引量:7
20
作者 朱晓琳 郄瑞卿 张文琦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63-1074,共12页
为了科学划分农村居民点类型,对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提出相应的整治措施,本研究以吉林省辉南县为例,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最小阻力模型和K-均值聚类分析划分村庄组团类型,依据改进的空间引力模型和加权Voronoi图结果... 为了科学划分农村居民点类型,对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提出相应的整治措施,本研究以吉林省辉南县为例,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最小阻力模型和K-均值聚类分析划分村庄组团类型,依据改进的空间引力模型和加权Voronoi图结果,进一步在村庄组团内部划分出不同的农村居民点类型。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三生”空间综合阻力值分布差异性特征显著,总体呈东高西低趋势,按照综合阻力值大小分为最小、较小、中度、较大、最大5个阻力区。基于综合阻力分区结果与聚类结果划分出4种村庄组团类型:集聚提升类村庄47个,总面积为1.243×10^(7)m^(2);城郊融合类村庄35个,总面积为7.169×10^(6)m^(2);特色保护类村庄41个,总面积为1.252×10^(7)m^(2);稳定改善类村庄18个,总面积为4.201×10^(6)m^(2)。根据村庄组团内部相对引力值关系和每个农村居民点实际的功能辐射范围,进一步在村庄组团内部划分出重点建设型、一般建设型、迁移合并型3种农村居民点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对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提出相应的整治策略。研究表明,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较好地反映外界因素组合对辉南县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影响,基于最小阻力模型等多种空间分析方法划分村庄组团及其内部组合特征,能够科学划分农村居民点类型,从而对不同农村居民点类型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制定符合当地发展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最小阻力模型 空间组合特征 农村居民点 布局优化 辉南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