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舍勒的人格理论及其争议
1
作者 周振权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45,199,共8页
舍勒的人格理论备受争议。斯皮尔伯格批评舍勒的人格理论并没有现象学的基础,并且他对自己的论断不作任何论证。而皮尔里却认为,尽管舍勒的学说自身存在矛盾,但还是可以发现舍勒人格理论的深刻性。这些争议敞开了舍勒的人格理论被重新... 舍勒的人格理论备受争议。斯皮尔伯格批评舍勒的人格理论并没有现象学的基础,并且他对自己的论断不作任何论证。而皮尔里却认为,尽管舍勒的学说自身存在矛盾,但还是可以发现舍勒人格理论的深刻性。这些争议敞开了舍勒的人格理论被重新评估的空间。通过对舍勒人格理论相关文献的梳理及其与康德、胡塞尔的人格理论相对照,可以辨明的是:尽管在某种程度上舍勒的观点有洞察力,但其自身的合理性基础却不稳固。一方面,舍勒对康德观点不公正的批判削弱了其理论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在舍勒理论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前后不一致,降低了其理论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舍勒 康德 人格理论 现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创新社区中用户人格特质如何影响其创意实施贡献——一个有调节的链式中介模型
2
作者 张慧颖 米学娇 曲霏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19-128,共10页
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用户创新价值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用户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的独特见解和需求洞察能够为企业提供宝贵的创新灵感和方向,对企业持续创新和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开放创新社区中用户的创新价值... 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用户创新价值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用户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的独特见解和需求洞察能够为企业提供宝贵的创新灵感和方向,对企业持续创新和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开放创新社区中用户的创新价值(如用户的创意实施贡献)展开研究。基于认知—情感人格系统理论,构建用户人格特质影响创意实施贡献的作用路径和边界条件模型,以MIUI社区用户数据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①用户开放性人格特质显著正向影响创意实施贡献,而神经质人格特质显著负向影响创意实施贡献;②认知能力、用户契合行为在开放性人格对创意实施贡献的影响过程中发挥链式中介作用,消极情感、用户契合行为在神经质人格对创意实施贡献影响过程中发挥链式中介作用;③同伴认可显著正向调节认知能力在开放性人格与创意实施贡献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并显著正向调节消极情感、用户契合行为在神经质人格与创意实施贡献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对于厘清用户人格特质影响创意实施贡献的具体机制,优化企业在开放创新社区中的用户管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特质 用户创意实施贡献 认知—情感人格系统理论 用户契合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人格发展理论的视角探索道德创伤的作用机理 被引量:2
3
作者 黄强 王璐颖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9-233,共5页
人格发展理论从个体的生理需求出发,提出“潜意识”和“意识”为主体的“二部人格结构”进而推导“本我、自我和超我”为主体的“三部人格结构”,以此为框架构建本能的人格动力图式,探索出自我失衡的成因。以此为落脚点,从人格动力图式... 人格发展理论从个体的生理需求出发,提出“潜意识”和“意识”为主体的“二部人格结构”进而推导“本我、自我和超我”为主体的“三部人格结构”,以此为框架构建本能的人格动力图式,探索出自我失衡的成因。以此为落脚点,从人格动力图式推导出道德创伤的形成,从自我、本我和超我自相矛盾中发现的道德焦虑,基于弗洛伊德的“焦虑”推导道德创伤的表征形式。进而将个体的人格发展差异性引入道德创伤研究,区分焦虑情绪与道德创伤症状中的内疚可以更好地理解道德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 道德创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补与整合──论刘勰文学理论体系“内儒外道”人格类型的构成
4
作者 杨乃乔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38-144,共7页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经学的衰落与道家玄学的崛起导致了经学的玄学化。在这样的语境下,儒道两家文学理论以阐释主体为中介,从外在的文化冲突转向内在的人格互补。这种从冲突转向互补的理论现象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走向自觉,且...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经学的衰落与道家玄学的崛起导致了经学的玄学化。在这样的语境下,儒道两家文学理论以阐释主体为中介,从外在的文化冲突转向内在的人格互补。这种从冲突转向互补的理论现象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走向自觉,且形成了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史上“内儒外道”的批评人格。在刘勰的文学理论体系中,“内儒外道”的人格互补类型在其深层心理是一个复合结构,它以“内儒”与“外道”这两个层面的整合凝聚为一脉“艺术意志”,从而制约着后世的文学现象及文学批评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儒外道 文学理论体系 人格类型 主体精神 道家文学 理论人格 儒家文学 经典文本 艺术意志 《原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隐人格理论的实体论-渐变论维度研究述评 被引量:36
5
作者 王墨耘 傅小兰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3-159,共7页
对内隐人格理论的实体论-渐变论维度的研究是近年来社会认知研究的一个新趋势。研究发现,人们对人的特性(如智力、品德和人格特征等)的内隐认知理论,制约调节着他们对人的行为的理解和反应。人们持有的不同内隐人格理论导致他们不同的... 对内隐人格理论的实体论-渐变论维度的研究是近年来社会认知研究的一个新趋势。研究发现,人们对人的特性(如智力、品德和人格特征等)的内隐认知理论,制约调节着他们对人的行为的理解和反应。人们持有的不同内隐人格理论导致他们不同的社会认知模式和行为反应方式。实体论者由于认为人的特性是固定不变的,而倾向于用抽象概括化的和静态的内在特质来理解人的行为;而渐变论者由于认为人的特性是动态可塑的,而倾向于用影响心理动态过程的内外具体调节因素来理解人的行为。作者在综述有关研究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一些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认知 内隐人格理论 实体论 渐变论 心理模型 实体论者 渐变论者 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隐人格理论对他人印象加工策略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崔诣晨 王沛 谈晨皓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538-1550,共13页
从表征状态与他人知觉信息加工方式两个角度探讨了内隐人格理论对他人印象加工策略的影响。首先采用自编的童话情境测验对120名被试的内隐人格理论进行维度分析,甄选出持不同内隐人格理论的被试(实体论42人、渐变论48人)。随后使用错觉... 从表征状态与他人知觉信息加工方式两个角度探讨了内隐人格理论对他人印象加工策略的影响。首先采用自编的童话情境测验对120名被试的内隐人格理论进行维度分析,甄选出持不同内隐人格理论的被试(实体论42人、渐变论48人)。随后使用错觉关联效应的实验范式,要求两类被试(持不同内隐人格理论及其指向性情境)对他人行为信息进行判断,记录自由回忆和频率估计的差异值。结果发现:持不同内隐人格理论的个体在知觉他人时采用不同的信息加工方式。实体论者通常采用启发式加工,渐变论者通常采用分析式加工。实体论者在进行启发式加工时,通过对他人行为信息的即时性判断形成他人印象;渐变论者在进行分析式加工时,对他人行为信息进行记忆性判断,最终依赖情境信息形成他人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隐人格理论 他人印象 即时性判断 记忆性判断 错觉关联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人格思想: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理论渊源 被引量:13
7
作者 刘华丽 卢忠萍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0-83,共4页
中国儒家历来注重人格培养问题,并为此探讨了许多实践的方法。与西方人格理论相比,儒家更注重培养人内在的仁性自觉,强调在社会关系与交往中成人。鉴于儒家人格发展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性格的影响极为深远,其深刻而切近的思索对本... 中国儒家历来注重人格培养问题,并为此探讨了许多实践的方法。与西方人格理论相比,儒家更注重培养人内在的仁性自觉,强调在社会关系与交往中成人。鉴于儒家人格发展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性格的影响极为深远,其深刻而切近的思索对本土的社会工作实践来说,实是不容忽略的宝贵资源,也颇具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人格思想 西方人格理论 中国社会工作 指导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格结构理论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良 唐志红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5-66,共2页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是由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部分组成的。人格结构理论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对于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人格结构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服务接触中顾客刻板印象的形成与支持:内隐人格理论视角 被引量:5
9
作者 银成钺 王影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2014年第2期166-171,共6页
文章以服务接触中的员工行为为刺激,探讨了顾客所持有的内隐人格理论(实体论/渐变论)在其对服务组织刻板印象的形成与支持中所扮演的角色。通过对254个样本采用2×2被试间实验设计的方式,结合方差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假设检验。研究结... 文章以服务接触中的员工行为为刺激,探讨了顾客所持有的内隐人格理论(实体论/渐变论)在其对服务组织刻板印象的形成与支持中所扮演的角色。通过对254个样本采用2×2被试间实验设计的方式,结合方差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假设检验。研究结果发现:实体论者较渐变论者更容易在服务接触中通过观察员工行为形成对服务组织的刻板印象,而且实体论者认为这些零散的员工行为足以作为依据对组织做出判断;此外,这种刻板印象一旦形成,无论后续的服务表现如何,实体论者对服务组织的看法都很难改变。研究结论为服务企业特别是新成立的服务企业提供了一个新的质量管理和顾客行为分析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接触 刻板印象 内隐人格理论 实体论 渐变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人格理论与人格的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曹莉萍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688-689,687,共3页
关键词 三维人格理论 人格 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对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7
11
作者 桑青松 《外国中小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1-26,共6页
一、阿德勒人格理论的基本思想 阿德勒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个体心理学创始人.其个体心理学既注重探索人的主观世界,同时,又注重人与自然、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并坚信个体决不能脱离他人和社会而单独存在,因而应培养健康的社会兴趣,学... 一、阿德勒人格理论的基本思想 阿德勒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个体心理学创始人.其个体心理学既注重探索人的主观世界,同时,又注重人与自然、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并坚信个体决不能脱离他人和社会而单独存在,因而应培养健康的社会兴趣,学习与他人相处的艺术.阿德勒认为人格的形成与人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关.他既强调人格的整体性,认为人格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又强调人格的独特性,认为每一个人的人格都是一种独特的组合,个人的行为显示他自己独特的生活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德勒 人格理论 学习困难学生 教育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与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 被引量:56
12
作者 王家军 《学前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7-40,共4页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与学前儿童相关。这三个阶段分别是基本信任对不信任的阶段、自主对害羞和怀疑的阶段、主动对内疚的阶段。这些阶段依次出现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个体能否顺利度过每...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与学前儿童相关。这三个阶段分别是基本信任对不信任的阶段、自主对害羞和怀疑的阶段、主动对内疚的阶段。这些阶段依次出现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个体能否顺利度过每个阶段,形成相应的良好品质则是由环境决定的,其中家庭、学校、社会都会对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帮助学前儿童顺利度过人生的前三个阶段,形成良好的基本人格特征,成人应重视早期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的建立,在尊重孩子、为孩子提供独立做事机会、鼓励孩子与他人交往、让孩子体验成功中培养其自信、独立的心理品质,通过创设适宜的家庭环境和家园共育,让孩子在游戏中发展创新精神与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里克森 人格发展理论 人格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关人格理论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敏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37-139,共3页
人格理论是对人格研究的系统界说。与西方注重个人的视角不同,中国对于人的关注始终是以群体为本位、以道德为旨归的,这导致了中、西方人格理论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学科发展、人格观念和价值趋向等方面。
关键词 人格 人格理论 中西方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斯洛晚年的超越性人格理论的形成与影响 被引量:28
14
作者 郭永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3-58,共6页
马斯洛晚年的思想是一个薄弱的研究领域。人们熟悉的是作为人本主义者的马斯洛,但对他晚年为超越人本主义或后人本主义所做的研究所知甚少。马斯洛晚年致力于一种新心理学的创建,他称其为“超个人心理学”或“第四势力心理学”。他修订... 马斯洛晚年的思想是一个薄弱的研究领域。人们熟悉的是作为人本主义者的马斯洛,但对他晚年为超越人本主义或后人本主义所做的研究所知甚少。马斯洛晚年致力于一种新心理学的创建,他称其为“超个人心理学”或“第四势力心理学”。他修订了著名的需要层次模型,在深入研究自我实现者的基础上研究了超越性人格的特征,并探讨了将这种新的人格理论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可能性。这些研究为超个人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成为后来一些重要理论模型的先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越性人格理论 马斯洛 晚年思想 超个人心理学 人本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人格理论在运动心理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黄志剑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5-47,50,共4页
探讨以认知-情感系统理论为代表的动态人格理论在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内的适用性和应用前景。结果表明,正是因为认知-情感系统理论对于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认知、情感及行为表现在"跨情境差异的规律性"这一现象的有力解释,预示... 探讨以认知-情感系统理论为代表的动态人格理论在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内的适用性和应用前景。结果表明,正是因为认知-情感系统理论对于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认知、情感及行为表现在"跨情境差异的规律性"这一现象的有力解释,预示着这一新的人格理论在优秀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研究及运动员心理选材和心理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人格 体操 心理选材 人格理论 认知-情感系统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及其贡献 被引量:18
16
作者 倪海 《理论月刊》 2002年第10期23-24,共2页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人格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主要包括人格结构、人格动力及人格发展三个部分,他的人格理论不仅拓宽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丰富了人对自身的认识,而且在临床、教育等领域也具有...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人格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主要包括人格结构、人格动力及人格发展三个部分,他的人格理论不仅拓宽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丰富了人对自身的认识,而且在临床、教育等领域也具有重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洛伊德 人格理论 无意识 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民性教育:走向共性与多元的动态平衡——基于国民性众数人格理论的思考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国强 申明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5-19,共5页
国民性众数人格理论基于实证研究,对经验主义、印象主义的国民性主张提出质疑,主张国民性是共性与多元性的动态融合体。从国民性众数人格理论的立场出发,要求国民性教育注重多学科视域的融合,避免陷入经验主义与静态思维的误区,走向关... 国民性众数人格理论基于实证研究,对经验主义、印象主义的国民性主张提出质疑,主张国民性是共性与多元性的动态融合体。从国民性众数人格理论的立场出发,要求国民性教育注重多学科视域的融合,避免陷入经验主义与静态思维的误区,走向关注共性与多元的动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性 众数人格理论 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的大学生职业性格分析 被引量:19
18
作者 吴建斌 沈娟凤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7-89,共3页
在高等教育向"普及化时代"迈进之时,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和职业困惑。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作为一种人职匹配理论,被广泛运用于职业测试与职业规划领域。文章运用该理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性格测试,分析当前大学生职业... 在高等教育向"普及化时代"迈进之时,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和职业困惑。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作为一种人职匹配理论,被广泛运用于职业测试与职业规划领域。文章运用该理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性格测试,分析当前大学生职业性格培养的状况,为探索高校大学生职业性格培养提供信息、寻找路径,也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兰德 人格类型理论 大学生 职业性格 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对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10
19
作者 卢佳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2-114,共3页
现代社会对大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弗洛伊德的意识与潜意识、人格结构、人格动力等观点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大学生人格教育中应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建立符合时代特点的价值观;引导学生... 现代社会对大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弗洛伊德的意识与潜意识、人格结构、人格动力等观点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大学生人格教育中应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建立符合时代特点的价值观;引导学生使用成熟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防御机制等,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大学生人格教育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艺术──人格理论之比较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博颖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7-50,共4页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都十分关注审美活动中的艺术对人格的影响。他们的艺术──人格理论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对于他们的艺术──人格理论的内涵、目的指向、塑养方式等进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可以探寻中西不同社会历史...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都十分关注审美活动中的艺术对人格的影响。他们的艺术──人格理论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对于他们的艺术──人格理论的内涵、目的指向、塑养方式等进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可以探寻中西不同社会历史条件及文化背景下各具特色的艺术观、美学观(美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亚里士多德 艺术──人格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