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郭高萍 何景师 徐兰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59,共6页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现场工程师培养提出了更高标准。现场工程师作为新型劳动者,应具备创新能力、跨界技能、数智素养、学习能力和工匠精神。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是一个多维度、系统化的过程,应对标“新产业”、运用...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现场工程师培养提出了更高标准。现场工程师作为新型劳动者,应具备创新能力、跨界技能、数智素养、学习能力和工匠精神。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是一个多维度、系统化的过程,应对标“新产业”、运用“新介质”、开发“新模式”、瞄准“新技术”、聚焦“新主体”,构建真实情境、开发真实任务、梳理真实流程、立足真实岗位、挖掘真实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职业教育 现场工程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院校培养现场工程师的现实阻滞与靶向路径 被引量:3
2
作者 徐兰 何景师 麦强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25,共6页
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培养现场工程师不仅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必然选择,也是驱动企业数智化转型的强劲引擎。当前,职业院校在培养现场工程师的过程中,面临着缺乏多方协同的现场工程实践场域、尚未构建高效联动的现场工程实践项目开... 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培养现场工程师不仅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必然选择,也是驱动企业数智化转型的强劲引擎。当前,职业院校在培养现场工程师的过程中,面临着缺乏多方协同的现场工程实践场域、尚未构建高效联动的现场工程实践项目开发路径、缺乏与产业岗位需求高度适配的现场工程人才评价模式等现实阻滞。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院校现场工程师高质量培养的靶向路径是:以现场工程场域建设为载体,共议现场工程师产科教联合培养框架;以结构化教师团队为后盾,共商现场工程实践项目开发路径;以高质量人才评价为抓手,共筑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闭环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职业院校 现场工程师 实践场域 实践项目 结构化教师团队 人才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作场域学习: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现场工程师培养路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徐兰 王志明 +1 位作者 孟鑫沛 梅阳寒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0-99,112,共11页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要素的不断渗透,制造业以及其他战略新兴行业衍生了大量新型工业化应用场景,现场工程师作为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具备数字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逐渐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优化产业格局的关键力...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要素的不断渗透,制造业以及其他战略新兴行业衍生了大量新型工业化应用场景,现场工程师作为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具备数字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逐渐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优化产业格局的关键力量。从工作场域学习理念来看,现阶段职业教育在培育这一类型人才时存在以下不足:契合现场工作场域学习的校内实训场所育人效度不强、匹配真实工作场域的校外实习基地范围不广、适应技能提升的工作场域内外联动不足等现实问题。由此提出具体人才培养路径:以识岗——跟岗——顶岗三阶段递进学习模式为核心,以校内实训场所为支点,构建初级工作场域,培育学生实操技能;以校外实践基地为中心,塑造中级工作场域,夯实学生数字素养;以校内外场域联动为链条,创设高级工作场域,孵化学生创新精神。以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共同助力新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工作场域学习 新质生产力 数智化转型 人才培养 现场工程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项目社会支持系统的建构思考 被引量:2
4
作者 郭高萍 何景师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8-85,共8页
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项目是创新产教融合机制的新载体。从学徒制培养模式、职业能力标准研制、工程师身份认同等方面分析了现场工程师项目实施的困境,引入协同学理论建构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项目的“三环聚合、协同联动”社会支持系统模型... 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项目是创新产教融合机制的新载体。从学徒制培养模式、职业能力标准研制、工程师身份认同等方面分析了现场工程师项目实施的困境,引入协同学理论建构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项目的“三环聚合、协同联动”社会支持系统模型,并从建立目标协同机制、开放联动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等方面探索高质量实施项目的运行机制,通过整体性的制度设计促进政企校深度协同,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场工程师 职业教育 协同 社会支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国特色学徒制的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建构探索 被引量:1
5
作者 韩永强 吴文新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65-73,共9页
现场工程师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用科学技术创造性地解决技术应用问题,沟通理论与实践、技术与创新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其特征包括实践活动的整全性、连续性和非逻辑性,角色职责的时间性、空间性和结构性,素质... 现场工程师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用科学技术创造性地解决技术应用问题,沟通理论与实践、技术与创新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其特征包括实践活动的整全性、连续性和非逻辑性,角色职责的时间性、空间性和结构性,素质要求的综合性和高层次性,兼备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中国特色学徒制服务于现代产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既与现场工程师有着共同的现实面向,又可为现场工程师培养提供丰厚的理论基础支撑和坚实的制度模式保障。未来,还需以政策试验机制为模式建构的基本逻辑,实施校企主体合作共建学徒培养框架、多元要素融合支撑学徒培养实践、外部势能引进提升学徒培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学徒制 现场工程师 政策试验机制 校企合作 外部势能引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新质人才培养的现场工程师学院建设研究:质的规定性及其超越 被引量:1
6
作者 邱亮晶 崔莉萍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9-85,共7页
现场工程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类型,培养现场工程师是职业教育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当代自觉。现场工程师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具有新质工程技术人才的特征取向,是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行... 现场工程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类型,培养现场工程师是职业教育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当代自觉。现场工程师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具有新质工程技术人才的特征取向,是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行动自觉与逻辑实然。现场工程师学院是培育现场工程师的物质载体,关系着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进程与质量水平。在迈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映照下,现场工程师学院建设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职业教育培养新质人才的功能与效用,其建设进程中需遵循如何打通校企难合作的传统堵点、如何规避朝向二级学院等同趋向、如何遵循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自觉、如何整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资源的质的规定性。据此,在现场工程师学院建设时尤需注重颠覆性及其建设、未来性及其适应、主体性及其自觉、集约性及其整全的基本态度,从机构、机制、主体、资源维度生成学院建设的条件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工程技术人才 新质生产力 现场工程师学院 现场工程师 职业教育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现场工程师培养的中国特色学徒制:内在逻辑与建设路径
7
作者 石范锋 赵鹏飞 龚小涛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0期18-23,共6页
现场工程师是工程师内部的细分群体,主要负责工程生产及建成后的运行、维护,操作与工艺是其区别于设计、研发工程师的关键竞争力。在智能化生产时代,现场工程师的职业能力呈现出数字思维的深度嵌入、通用能力的情境辐射、以判断决策为... 现场工程师是工程师内部的细分群体,主要负责工程生产及建成后的运行、维护,操作与工艺是其区别于设计、研发工程师的关键竞争力。在智能化生产时代,现场工程师的职业能力呈现出数字思维的深度嵌入、通用能力的情境辐射、以判断决策为核心的默会知识、基于具身认知的操作能力等特征。中国特色学徒制对现场工程师培养意义重大,其工学交替模式契合知识学习与工程能力形成需求;现代师徒关系推动工程能力形成方式现代化;协调性的劳动力机制满足校企合作诉求;合法身份赋予让学生得以参与情境学习。为推进面向现场工程师培养的中国特色学徒制,需要构建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多元共治机制,探索支撑学徒制运行的制度环境;构建现场工程师培养的教学生态,提升现场工程师能力的形成质量;搭建现场工程师培养发展信息库,强化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系统管理和过程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场工程师 中国特色学徒制 职业教育 职业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教育培养现场工程师的内涵要义、现实挑战与定向对策
8
作者 徐兰 梅阳寒 王军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2-69,共8页
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推进现场工程师培养不仅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必然选择,也是赋能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纽带,更是支撑我国强国战略目标稳步实现的有效保障。然而,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着人才培养范式缺失、人才培养效... 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推进现场工程师培养不仅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必然选择,也是赋能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纽带,更是支撑我国强国战略目标稳步实现的有效保障。然而,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着人才培养范式缺失、人才培养效能不足以及人才评价体系阙如等现实挑战。因此通过搭建产科教协同育人平台,以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为抓手,以过程性、增值性评价为媒介,以培养标准体系建设为指南,驱动人才培养紧贴行业数智化转型需求,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支持和应用型技术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现场工程师 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数智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重塑现场工程师培养:原则遵循与靶向路径
9
作者 徐兰 麦强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34-42,60,共10页
人工智能技术正不断向工程实践中渗透,其与现场工程师在技术支持、协同协作、创新应用等维度呈现深度融合趋势,传统以技能导向为主的工程教育模式已难以应对技术革新催生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升级。基于技术动态适配、技能模块重构、生态敏... 人工智能技术正不断向工程实践中渗透,其与现场工程师在技术支持、协同协作、创新应用等维度呈现深度融合趋势,传统以技能导向为主的工程教育模式已难以应对技术革新催生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升级。基于技术动态适配、技能模块重构、生态敏捷响应三大原则,逐步重构现场工程师培育系统:通过打造动态适配场域,推进嵌入式技术升级,筑牢智能技术基座;落实技能模块重构原则,创新项目驱动培养范式,贯通素养提升通道;构建敏捷响应机制,融合PDCA循环模式,链接全球认证网络。这种技术筑基—能力进阶—创新突破的螺旋式育人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支撑企业智能化改造的技术运维需求,更可在人机协同中实现工艺优化与效能突破,为产业数智化转型持续提供高技能人才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人工智能 现场工程师 人机协同 场域建设 工程实践项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装备制造类专业现场工程师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佳庆 曹嘉佳 《南方农机》 2025年第1期173-176,共4页
为积极响应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的文件精神,校企双方共同签订现场工程师联合培养协议,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成立现场工程师学院,并按照企业人才规格要求,结合其工作岗位与职业能力,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共同构建... 为积极响应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的文件精神,校企双方共同签订现场工程师联合培养协议,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成立现场工程师学院,并按照企业人才规格要求,结合其工作岗位与职业能力,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共同构建校企结构化师资团队。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双师资”“双资源”进行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和课程教学实施,推进招生考试评价改革,培养真正能够满足企业现场要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助力建设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企业高水平工程师队伍,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场工程师 学徒制 装备制造类 校企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农机装备类专业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课程体系构建
11
作者 崔勇 丁广明 +1 位作者 戚玉强 朱佳 《南方农机》 2025年第12期160-163,共4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机装备正逐步向智能化、精准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传统高职农机类专业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行业变革需求。基于此,本研究以培养农机类现场工程师为目标,通过调研整理农机装备主要岗位的工作内容、知识能力要求和素养...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机装备正逐步向智能化、精准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传统高职农机类专业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行业变革需求。基于此,本研究以培养农机类现场工程师为目标,通过调研整理农机装备主要岗位的工作内容、知识能力要求和素养要求,确定农机装备领域现场工程师典型工作任务,并依据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特点与要求,构建高职农机装备类专业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五知进阶”递进式课程体系。同时,对校企双方共同开发相适应的课程内容及资源、构建课程教学校企双主体师资结构进行了思考与探索,以期为农业装备类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机装备 现场工程师 课程体系 高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作本位学习理念赋能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理论逻辑与行动策略
12
作者 车娟 《现代农机》 2025年第4期97-99,共3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通过“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进三大战略,对职业教育提出新要求。为贯彻落实此精神,教育部等五部门推出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文章基于工作本位学习理念,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在现场工程师培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通过“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进三大战略,对职业教育提出新要求。为贯彻落实此精神,教育部等五部门推出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文章基于工作本位学习理念,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在现场工程师培养中的应用。解析工作本位学习的内涵与特征,从场域对接、时间链接和机制衔接三方面阐述工作本位学习赋能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理论逻辑,提出促成“政行企校”多方赋能、共建学徒选拔标准和流程、完善“三站互动”培养路径等策略,旨在完善工程师培养体系,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培养能解决企业实际工程问题的现场工程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本位学习 现场工程师培养 理论逻辑 行动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现场工程师培养的中国特色高层次学徒制构建 被引量:4
13
作者 雷前虎 崔莉萍 路宝利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79,共8页
中国特色高层次学徒制作为现场工程师培养的主要形式,影响并决定着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成效。然而,当前学界对于现场工程师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其内涵的诠解,相对忽视了高层次学徒制这一主要培养形式。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中国特色高层次学徒制... 中国特色高层次学徒制作为现场工程师培养的主要形式,影响并决定着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成效。然而,当前学界对于现场工程师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其内涵的诠解,相对忽视了高层次学徒制这一主要培养形式。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中国特色高层次学徒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疑惑尚需进行深入讨论。随着教育本位转移、社会转型、技术迭代,学徒制的教育组织形态、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不断发生变革,为构建中国特色学徒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国内外高层次学徒制探索也不断推动学徒制教育由现代学徒制向高层次学徒制迈进,为构建中国特色学徒制提供了实践基础。构建中国特色高层次学徒制,亟须从教育制度、培养模式、教学方式等维度对其本质内涵进行阐释,加强顶层制度内涵设计,营造良好的外部运行环境,进一步提高现场工程师培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场工程师 中国特色学徒制 高层次学徒制 人工智能 高等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场工程师的概念廓清与实然探明 被引量:1
14
作者 余雅兰 匡瑛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45,共9页
现场工程师不仅是工程技术实践的重要执行者,更是在技术落地与现场实施过程中承担关键枢纽作用的专业群体。伴随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导致的人才技术需求上移以及我国技术创新面临的“卡脖子”挑战,现场工程师作为从传统工程技术体系中分... 现场工程师不仅是工程技术实践的重要执行者,更是在技术落地与现场实施过程中承担关键枢纽作用的专业群体。伴随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导致的人才技术需求上移以及我国技术创新面临的“卡脖子”挑战,现场工程师作为从传统工程技术体系中分化出的核心角色,已成为现实生产场域中不可或缺的职业群体。在明确其概念边界与范畴归属的基础上,现场工程师可被视为技术工程师的下位概念,是其在特定工作场域中具体化、任务化的职业分支,强调技术转化能力与现场管理;两者在职业体系中体现出“职能分支”与“发展进阶”的双重关系。结合国际能力标准及国内实地访谈资料,现场工程师的核心能力可归纳为三维结构:以“个人特质”为任务开展的前置基础,以“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胜任复杂工况的能力储备,以“专业应用能力”为现场问题解决的集中体现。该能力结构不仅勾勒出现场工程师的职业画像,也为职业教育中该类人才的系统化培养奠定了方向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场工程师 技术工程师 职业教育 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与行动: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具象化解构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玉凤 潘海生 李力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36,共9页
现场工程师是面对技术革新与产业转型的应时之需,是助力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应然选择,是一种新质人才。现场工程师始终处于时间与场域的二元结构之中,本质指向个体知识与能力更新的即时性、教育时间与职业时间的共时性、工作场域与... 现场工程师是面对技术革新与产业转型的应时之需,是助力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应然选择,是一种新质人才。现场工程师始终处于时间与场域的二元结构之中,本质指向个体知识与能力更新的即时性、教育时间与职业时间的共时性、工作场域与学习场域双向嵌入以及置身实践场域。基于扎根理论,研究发现基准性能力、过程性能力与拓展性能力“三阶复合”是现场工程师核心能力的具象化呈现与表达,蕴含有基础、能实践与可拓展的内在逻辑。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要推动“三新”建设,强化跨领域交叉渗透,形塑产教融合新路径;贯彻整体性教育理念,创建人才培养新范式;整合利用性与探索性学习,激发双元学习新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场工程师 本质特征 核心能力 行动策略 扎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造业转型背景下现场工程师胜任素质调查研究
16
作者 刘丽华 张蕾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43-50,共8页
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高水平现场工程师。基于汽车制造领域现场工程师胜任素质自评量表,编制现场工程师胜任素质现状调查问卷,对432位来自不同汽车制造企业,不同性别、年龄、学历、从业年限、专业与岗位相符度及实践课占比的现场工程师进... 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高水平现场工程师。基于汽车制造领域现场工程师胜任素质自评量表,编制现场工程师胜任素质现状调查问卷,对432位来自不同汽车制造企业,不同性别、年龄、学历、从业年限、专业与岗位相符度及实践课占比的现场工程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现场工程师胜任素质总体为中等偏上水平,男、女现场工程师胜任素质水平无显著差异,现场工程师在年龄和从业年限等方面存在相似特点,在学历、专业与岗位相符度和实践课占比方面差异显著。职业院校要构建“中—高—本”贯通的现场工程师选拔、培养和考核体系,加强专业教育,强化实习实训;企业招聘现场工程师时应充分考虑年龄、学历和专业对口度等问题,建立精细化现场工程师终身教育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制造业转型 现场工程师 胜任素质 调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历史机理与现实路径:产业革命视角 被引量:1
17
作者 孟景舟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1,共9页
第一次产业革命,劳动分工使中世纪的“全能工匠”转型为工业社会的“局部工人”。第二次产业革命,科学和技术融合,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工程师。第三次产业革命,工程和技术融合,产生了现场工程师。从工程的角度讲,现场工程师就是“实践性... 第一次产业革命,劳动分工使中世纪的“全能工匠”转型为工业社会的“局部工人”。第二次产业革命,科学和技术融合,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工程师。第三次产业革命,工程和技术融合,产生了现场工程师。从工程的角度讲,现场工程师就是“实践性的工程师”;从技术的角度讲,现场工程师就是“理论性的现代工匠”。现场工程师的专业化需要推动以下进程:明确现场工程师的工作岗位;增设现场工程师职称序列;融通职业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审体系;设立“国家现场工程师培养实验学院”;成立现场工程师专业学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场工程师 工程师 职业教育 产业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场工程师核心能力培养的理论逻辑、行动框架与实践进路——基于产教融合场域的审视 被引量:1
18
作者 马廷奇 王思瑶 《现代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6-116,共11页
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是提升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核心能力的关键路径。依据布迪厄场域理论,产教融合场域主要包括行政场域、职业教育场域和产业场域三个子场域,它们相互交织构成“三场协同”的育人框架。在此框架下,现场工程... 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是提升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核心能力的关键路径。依据布迪厄场域理论,产教融合场域主要包括行政场域、职业教育场域和产业场域三个子场域,它们相互交织构成“三场协同”的育人框架。在此框架下,现场工程师核心能力培养的关键要素包括“三位一体”的产教融合共生场域、“跨界协同”的主体间性关系、“和而不同”的优势资本累积和“上显下隐”的多维立体能力。在实践中,需要强化政府政策和资源支持,优化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组织和企业实践培训平台,以及加强政府、职业学校与企业协同作用,推进“三场协同”现场工程师核心能力培养行动。改革实践的关键在于创设产教松散耦合机制、构建多主体协同培养模式、建设多元资源整合机制、完善第三方社会评价机制,促进现场工程师核心能力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域理论 产教融合场域 协同育人 现场工程师 核心能力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敏捷性: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核心特质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君 张盼盼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27,共9页
职业敏捷性是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核心特质,包括技术适应性、敏捷学习、职业导航三方面内容。培养职业敏捷性特质有助于促进现场工程师的本质表达、全面发展和培养质量提升。在实践中,可通过开展技术变革教育、运用数字技术教学和厚植... 职业敏捷性是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核心特质,包括技术适应性、敏捷学习、职业导航三方面内容。培养职业敏捷性特质有助于促进现场工程师的本质表达、全面发展和培养质量提升。在实践中,可通过开展技术变革教育、运用数字技术教学和厚植技术变革文化培养技术适应性;通过促进职业身份建构,开展敏捷课程改革以及提升导师教学胜任力培养敏捷学习;通过强化应变的积极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培养职业导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敏捷性 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 技术适应性 敏捷学习 职业导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视域下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逻辑起点、价值选择与路径探索
20
作者 张坡 何汉武 谷丽洁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47-53,共7页
人工智能时代,需要重新审视影响人的发展的关键因素,即人的劳动方式、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人工智能视域下,应适应人的劳动方式变革,提升现场工程师对岗位变革的适应性;适应人的认知方式变革,提升现场工程师对人机协作的适应性;适应人... 人工智能时代,需要重新审视影响人的发展的关键因素,即人的劳动方式、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人工智能视域下,应适应人的劳动方式变革,提升现场工程师对岗位变革的适应性;适应人的认知方式变革,提升现场工程师对人机协作的适应性;适应人的学习方式变革,提升现场工程师对数字赋能的适应性。为此,需要围绕真实岗位需求,创设教学情境;分析真实工作情境,改革教学内容;直面认知方式变革,创新教学策略;直面学习方式变革,深化学习策略;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教学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职业教育 现场工程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