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4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国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美学范式与谱系
1
作者 李松 陈国伟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7-140,159,160,共16页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思想多元,成就斐然。其书写路径最具代表性的是夏志清的新批评美学、许芥昱的政治美学以及王德威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不同时期美学范式的变迁反映了中美关系变迁、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冲击以及...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思想多元,成就斐然。其书写路径最具代表性的是夏志清的新批评美学、许芥昱的政治美学以及王德威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不同时期美学范式的变迁反映了中美关系变迁、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冲击以及汉学史的内在流变等诸多因素。内外因素交织的历史语境生成了文学性历史与历史性文学的辩证以及解构主义思路。通过考察三位华裔学者不同的美学范式与交叉谱系,可以更好地揭示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整体脉络,为国内文学史研究提供互鉴与交流的跨文化阐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美学范式 文学史谱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建构的三个问题
2
作者 王志彬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31-135,共5页
要建构具有文学通史意味的"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应该把鸦片战争作为"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时间上限。要围绕民族国家想象与建构这一叙述主线,按照经典化、互补性和"一体多元"的原则对不同文学板块进行... 要建构具有文学通史意味的"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应该把鸦片战争作为"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时间上限。要围绕民族国家想象与建构这一叙述主线,按照经典化、互补性和"一体多元"的原则对不同文学板块进行整合。同时还要把台港澳以外的部分海外华文文学纳入文学史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 现代中国文学史 建构起点 建构难点 海外华文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的四个基本特征 被引量:9
3
作者 朱德发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4-109,共6页
"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不同于"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和"20世纪中国文学史学科",它以现代民族国家观念为思想基础;起讫时间上限为晚清变法维新,下限则随国家的现代化而延伸,这是个"上可封顶,下不封底&q... "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不同于"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和"20世纪中国文学史学科",它以现代民族国家观念为思想基础;起讫时间上限为晚清变法维新,下限则随国家的现代化而延伸,这是个"上可封顶,下不封底"的学科架构。其主要特征是:整体性,即展示现代中国文学的总体面貌;贯通性,它既能打通近代、现代和当代的文学,又能联通古今中外的文学;兼容性,即它可以将现代中国生成的所有文学兼容并包之;异同性,它能理出各种形态文学的差异性又能从差异互见中摸清其联系性和趋同性,使书写的现代中国文学史呈现出多元性与严整性相统一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 民族国家想象 整体性 贯通性 兼容性 异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7
4
作者 朱德发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24-32,2,共9页
现代中国文学史构建亟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决的问题,一是对已有的中国现代文学学科进行调整,惟有建构现代中国文学新学科方能适应书写现代中国全景观文学史的需要;二是确立涵括性大的具有普适性功能的价值评估体系,给多系统多元化... 现代中国文学史构建亟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决的问题,一是对已有的中国现代文学学科进行调整,惟有建构现代中国文学新学科方能适应书写现代中国全景观文学史的需要;二是确立涵括性大的具有普适性功能的价值评估体系,给多系统多元化的现代中国文学以公平合理的评价;三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旨在以史为鉴,自觉反思、追根溯源、探求规律是实现此宗旨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文学史 学科观念 价值体系 以史为鉴 20世纪中国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体自觉意识之于现代中国文学史建构 被引量:2
5
作者 朱德发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7-154,2,共8页
建构现代中国文学史"回归文学本体"的学术追求与努力,虽取得可观的实绩却存有严重不足,其缘由与缺乏文体自觉意识不无关系。故当下书写现代文学史欲弥补这个短板,建构主体务必深化对文体价值或意义的认识,提高剖析现代中国文... 建构现代中国文学史"回归文学本体"的学术追求与努力,虽取得可观的实绩却存有严重不足,其缘由与缺乏文体自觉意识不无关系。故当下书写现代文学史欲弥补这个短板,建构主体务必深化对文体价值或意义的认识,提高剖析现代中国文学与文学体式关系的自觉性。建构主体必须力争走出文艺理念的误区,以现代文体观书写现代文学史。建构主体务必学好文学革命先贤们的文体自觉意识,为恢复现代中国文学史的本体真相挥洒诗性智慧。建构主体若能调整或转换重写现代文学史的视角或理路,那更有助于解决既成文学史文本缺乏文体自觉意识的薄弱环节,从而增强文体自觉意识以确保文学史重构真正"回归文学本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文学史 文学本体 建构主体 文体自觉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史的权力——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阅读 被引量:1
6
作者 涂耀威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7-50,58,共5页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问世以来,学术界对其的解读,并不是整齐划一的。本文梳理了近70年来学术界对此著的各种阅读、评价,分析钱著本身的特点,解读造成评论差异背后学理上的原因,以期窥见学术界对于文学史书写与编撰等问题认识上的变...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问世以来,学术界对其的解读,并不是整齐划一的。本文梳理了近70年来学术界对此著的各种阅读、评价,分析钱著本身的特点,解读造成评论差异背后学理上的原因,以期窥见学术界对于文学史书写与编撰等问题认识上的变化,了解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在文学史学上的经典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基博 现代中国文学史 评论 文学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社会文化史与现代中国文学史研究范式转向 被引量:2
7
作者 刘绪才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51-56,共6页
新社会文化史强调对历史结构的"深描",将个人推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央,主张在"自下而上"的过程中从文化意义上研究人类在社会中形成的"形象",发掘象征被赋予意义的实践的历史,以此寻找重新解释历史的文化语... 新社会文化史强调对历史结构的"深描",将个人推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央,主张在"自下而上"的过程中从文化意义上研究人类在社会中形成的"形象",发掘象征被赋予意义的实践的历史,以此寻找重新解释历史的文化语码。这种史学观影响并造成了现代中国文学史研究视角、学科话语和描述方式的范式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社会文化史 现代中国文学史 重写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创作形态:重构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的关键之维
8
作者 朱德发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2004年第3期9-12,共4页
在为独立学科意义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经过教学实践和科研实践的反复检验,它得以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是不证自明的;然而在上世纪末叶的文化反思浪潮中,却有不少学者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提出质疑、评判和挑战,深感重构“中国现... 在为独立学科意义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经过教学实践和科研实践的反复检验,它得以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是不证自明的;然而在上世纪末叶的文化反思浪潮中,却有不少学者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提出质疑、评判和挑战,深感重构“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于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创作 现代中国文学史 学科建设 文学运动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佛教文学对现代中国文学史重构的意义
9
作者 谭桂林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1-74,共4页
在中国现代学术思想上,现代的概念一向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的。一个是通常意义上的时间角度.指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30多年的历史。①一个是思想发展史观上的意义角度。指的是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各个领... 在中国现代学术思想上,现代的概念一向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的。一个是通常意义上的时间角度.指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30多年的历史。①一个是思想发展史观上的意义角度。指的是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各个领域内所建构起来的现代性或现代性质素。作为一种历史观念,这种现代性意义的时间划分方法和思维方式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意义 现代中国 现代文学研究 文学史重构 佛教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 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国学者中国现代文学史著述的鲁迅论说
10
作者 王明真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43,共10页
韩国学者中国现代文学史著述中的鲁迅书写呈现出“核心-非核心-准核心”的变化轨迹,对鲁迅杂文的论说与阐释,也迥异于中国学者著述的文学史。这种差异的形成与韩国鲁迅接受史、韩国文学批评场域存在密切关系。值得关注的是,韩国学者洪... 韩国学者中国现代文学史著述中的鲁迅书写呈现出“核心-非核心-准核心”的变化轨迹,对鲁迅杂文的论说与阐释,也迥异于中国学者著述的文学史。这种差异的形成与韩国鲁迅接受史、韩国文学批评场域存在密切关系。值得关注的是,韩国学者洪昔杓另辟蹊径,将鲁迅对韩国诗人李陆史的影响纳入中国现代文学史著述范畴,这意味着在全球化与区域国别研究互动的学术视域下,鲁迅研究经历了更加多元的跨国比较研究范式转型。本文通过考察韩国学者中国现代文学史著述中的鲁迅论说,试图呈现其中脉络与存在问题,剖析地缘政治、学术传统与文化认同等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以期为鲁迅文学的世界性研究提供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 中国现代文学史 鲁迅论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塑百年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图景——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11
作者 陈心洁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I0006-I0006,共1页
在各类文学史著作汗牛充栋的今天,王德威主编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以非典型的撰述方式突破现有视野,借由海德格尔提出的“世界中”(worlding)概念,重新思考“现代“”中国“”文学”及“文学史”的内涵,呈现出更为丰富与复杂的... 在各类文学史著作汗牛充栋的今天,王德威主编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以非典型的撰述方式突破现有视野,借由海德格尔提出的“世界中”(worlding)概念,重新思考“现代“”中国“”文学”及“文学史”的内涵,呈现出更为丰富与复杂的文学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性图景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括在外”的多维展开——《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定位和渊源
12
作者 黄奕扬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6-151,共6页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面世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书写和研究带来新意,但其文学史价值则因自身后现代“百科全书”式的样貌而受到怀疑;惟此,读者可以援用“包括在外”这一微妙的辩证观念切入此书并逐层推演,观照其体例选择上对海外...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面世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书写和研究带来新意,但其文学史价值则因自身后现代“百科全书”式的样貌而受到怀疑;惟此,读者可以援用“包括在外”这一微妙的辩证观念切入此书并逐层推演,观照其体例选择上对海外“重写文学史”风潮的呼应和权衡,内容剪裁上与大陆现代文学史书写的对话和互补,以及叙述方法上对中国文史传统的接续,以真正理解王德威这一编撰实验的意义;而后可知,其“新编”之所在并非离经叛道、徒具热闹而已,其中实有深切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包括在外” 体例 “制式”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史观的变迁
13
作者 孟文彬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1年第10期102-106,共5页
传统的文学史写作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遭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质疑。钱理群、陈思和、谢冕等人先后提出贯穿20世纪的整体文学史观,试图从时间维度上来推动重写贯穿百年的文学史。金克木和刘登翰则提出将文艺研究作"立体研究",试图... 传统的文学史写作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遭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质疑。钱理群、陈思和、谢冕等人先后提出贯穿20世纪的整体文学史观,试图从时间维度上来推动重写贯穿百年的文学史。金克木和刘登翰则提出将文艺研究作"立体研究",试图从空间上对文学史进行理论整合。在此基础上,朱德发提出"现代中国文学史"的学科理念与设想,它不仅从时间维度上将传统的中国近代、现代和当代文学贯穿成一个整体,而且在空间上将原先被排除在外的一些文学纳入文学史范畴,真正实现文学史写作从时间到空间的立体型整合,完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从史观到研究的结构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文学史 中国文学 现代中国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为文学史?文学史何为?——王德威教授谈《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被引量:28
14
作者 王德威 李浴洋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18,共15页
李浴洋(以下简称李):王老师,很高兴可以在北大围绕您主编的哈佛版《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m China,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7,以下简称《文学史》)对您进行访谈。1904年,在北... 李浴洋(以下简称李):王老师,很高兴可以在北大围绕您主编的哈佛版《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m China,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7,以下简称《文学史》)对您进行访谈。1904年,在北大前身京师大学堂任教的林传甲编棊了一部《中国文学史》,是为华人编写“中国文学史”的开端。此后百余年间,“文学史”成为中国学界进行文学研究的最为主要的著述体例与知识生产方式之一,同时亦是文学教育的不二法门。2017年,您主编的《文学史》问世,在形式与内容上都极大地挑战了既有的“文学史”传统与规范。在我看来,在1904年以降的“中国文学史”书写谱系中,此书的出版为已经相当稳固的“文学史”观念与秩序提供了一种反思、新创,甚至再生的重要契机——借用您习惯的表述,2017年由是可谓“中国文学史”建构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 哈佛 王德威 文学史 1904年 知识生产方式 MOD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建构、解构和重构 被引量:9
15
作者 黄修己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8-56,共9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范式的建构所依据的观点、材料都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其建构又处在建国初期的特定时代背景下,要服从那个时代的需要,而其两度解构,更是受时代背景的决定性的影响。这些都印证着“历史书写”的强烈的主观性。今后必然会有一... 中国现代文学史范式的建构所依据的观点、材料都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其建构又处在建国初期的特定时代背景下,要服从那个时代的需要,而其两度解构,更是受时代背景的决定性的影响。这些都印证着“历史书写”的强烈的主观性。今后必然会有一番重构,也仍然会受时代背景的制约。根据半世纪来建构、解构的经验,当今学科发展中的“多元化”、“学院化”势头,应该有利于重构的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建构 解构 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学的经典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 被引量:53
16
作者 方忠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89-193,共5页
文学经典指的是具有丰厚的人生意蕴和永恒的艺术价值,为一代又一代读者反复阅读、欣赏,体现民族审美风尚和美学精神,深具原创性的文学作品。它们是文学史的支架和龙骨。文学的经典化必然会形成对原有文学史模式的颠覆,对新的现代文学史... 文学经典指的是具有丰厚的人生意蕴和永恒的艺术价值,为一代又一代读者反复阅读、欣赏,体现民族审美风尚和美学精神,深具原创性的文学作品。它们是文学史的支架和龙骨。文学的经典化必然会形成对原有文学史模式的颠覆,对新的现代文学史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文学经典化影响着现代文学史的格局,其次影响着现代文学史的深度,再次决定着现代文学史的影响力。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和写作应该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由厚变薄,走向经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重构 文学史模式 文学经典化 艺术价值 人生意蕴 美学精神 审美风尚 文学作品 删繁就简 原创性 影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与建构——论海外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书写 被引量:3
17
作者 季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9-105,共7页
本文抽样分析了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安敏成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考察他们不同的学术背景、理论立场所形成的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认知,如何直接影响与决定了其文学史建构。这些认知与建构给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修正... 本文抽样分析了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安敏成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考察他们不同的学术背景、理论立场所形成的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认知,如何直接影响与决定了其文学史建构。这些认知与建构给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修正,呈现出众声喧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全新视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 中国现代文学史 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经验”的思考——《钱理群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结束语 被引量:3
18
作者 钱理群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9,共6页
通过对于历史的梳理与总结,大概可以作出这样的论断: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为起端,到第三个十年就趋于成熟,1940年代的文学达到了第一个高峰;而此后又经过种种曲折,到1980年代达到第二个高峰。两个高峰之间显然存在内在的关联,并有着共同... 通过对于历史的梳理与总结,大概可以作出这样的论断: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为起端,到第三个十年就趋于成熟,1940年代的文学达到了第一个高峰;而此后又经过种种曲折,到1980年代达到第二个高峰。两个高峰之间显然存在内在的关联,并有着共同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学经验"。在我看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集中体现了20世纪中国文学经验的中国现代文学,它的第一大特质,就是"开放、包容性"和"独创性"。首先是开放、包容性。这就是1940年代末以沈从文为核心,包括汪曾祺在内的北方作家群所总结的三条"生路",即"打开中外文艺的界限",向东、西方世界开放;"打开新旧文学的壁垒",继承与发展中国自身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打开文艺与哲学及科学的画界",向多学科开放,追求文学、历史与哲学的有机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汪曾祺 作家群 钱理群 沈从文 历史文化传统 结束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的知识性危机——《文学革命论》之革命话语考论 被引量:3
19
作者 唐小林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64-170,共7页
建国以来的现代文学史,把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中的革命话语叙述为“革命”,而把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中的改良话语叙述为“改良”。这种“顾名思义”式的叙述,不仅导致主观历史对客观历史的严重背离,而且反映出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的知... 建国以来的现代文学史,把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中的革命话语叙述为“革命”,而把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中的改良话语叙述为“改良”。这种“顾名思义”式的叙述,不仅导致主观历史对客观历史的严重背离,而且反映出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的知识性根基的匮乏。事实上,无论在陈独秀还是在胡适,亦无论是“革命”还是“改良”,其实质都是“改良”,而非文学史之所谓“革命”。而其中最具学术意义的是:这种背离是如何形成的?形成以后又因何造成一种真理性、知识性的假象被代代传承?文学史的话语建构与意识形态之间究竟是何关系?此种关系又如何处理?对这些问题的审理,实际上已经触及到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乃至中国历史现代性叙述的诸多问题,甚至是根本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文学革命论》 革命话语 改良 知识性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史的“经典时刻”与“日常状态”,“早期现代文学”与“现代文学”——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被引量:3
20
作者 金理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3-39,共7页
王德威教授主编《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为一种极具“方法论实验”色彩的文学史写作,值得学界重视。本文从史料选取、体裁(编年体)与史观(“世界中”)等方面把握《新编》的特色,进而在借鉴学界新近研究趋向的基础上,开启若干推敲... 王德威教授主编《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为一种极具“方法论实验”色彩的文学史写作,值得学界重视。本文从史料选取、体裁(编年体)与史观(“世界中”)等方面把握《新编》的特色,进而在借鉴学界新近研究趋向的基础上,开启若干推敲与对话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王德威 “世界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