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元竞争的现代性”视野下的现代中国小说研究——以“新女性”与“新青年”在作品中的演变为中心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晓平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4-163,共10页
近年来,对于如何阐释现代中国的政治/社会现代性和文学现代性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学界有不同的路向。以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小说为例,可以借助"新青年"与"新女性"这些"五四新文化"的核心概念,以及它们在4... 近年来,对于如何阐释现代中国的政治/社会现代性和文学现代性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学界有不同的路向。以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小说为例,可以借助"新青年"与"新女性"这些"五四新文化"的核心概念,以及它们在40年代小说中显现的发展和变异这个"中介",来阐明二者的有机互动。以不同"新文化"规划为重心的"多元竞争的现代性"的历史经验,在文学创作中显现为不同的主体性和个人主义症候,而对一种新的主体性的寻求,经常是通过对"新青年"和"新女性"的身份危机的克服来进行。换言之,新身份的建构基于对新主体性的寻求上;"主体性"的创造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设想不同的"新文化"的内在需要和实质。正像"新文化"有不同的版本和规划,不同的主体性也被塑造并被当作现代中国人的主体性本身。因此它们在文本中显现的状态,可以被用来观察社会现代性和文学现代性如何交织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小说 现代 历史阐释学 新文化运动 新启蒙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中国小说还乡母题的“转换”和“安置” 被引量:7
2
作者 何平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66-170,共5页
从文学母题传衍的角度去观察中国文学的现代进程,可以看到一些全新的文学母题被引入。传统的文学母题,一些因为文化语境的改变而退化,乃至消失,一些则遭遇到异域文学母题的改写,发生转换。"还乡"母题就是这样被改写和转换的... 从文学母题传衍的角度去观察中国文学的现代进程,可以看到一些全新的文学母题被引入。传统的文学母题,一些因为文化语境的改变而退化,乃至消失,一些则遭遇到异域文学母题的改写,发生转换。"还乡"母题就是这样被改写和转换的文学母题。在文化碰撞和转型中,负载着民族集体记忆和文化经验的文学母题自然面临着去留之间的抉择。研究现代中国小说还乡母题的"转换"和"安置"所涉及的是整个现代文学对古典和异域文学传统的记忆、遗忘以及创造性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小说 还乡母题 跨文化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迷魅与文学记忆——《现代中国小说十讲》序 被引量:6
3
作者 王德威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11,共3页
这本书以小说为重点,探讨现代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面向:历史迷魅与文学记忆。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动力,不论在实证或叙事层面,都以“除魅”为主轴。在革命与启蒙的号召下,传统与现世中的价值信念苟若不够清明正确,无不被打为魑魅魍魉... 这本书以小说为重点,探讨现代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面向:历史迷魅与文学记忆。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动力,不论在实证或叙事层面,都以“除魅”为主轴。在革命与启蒙的号召下,传统与现世中的价值信念苟若不够清明正确,无不被打为魑魅魍魉、牛鬼蛇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小说十讲》 序言 现代文学 文学记忆 历史主义 现代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批评的数字人文探析——以1922—1929年的现代长篇小说批评文献为中心
4
作者 陈思广 王清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6-106,共11页
运用数字人文的批评方法勾勒出1922—1929年的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批评发轫期的演进轨迹,并对这一时期的批评文献进行量化统计与探析后发现,这一时期的长篇小说批评文献的数量呈起始缓慢匀速,后期迅猛突进的增长态势,其批评话语亦具有两种... 运用数字人文的批评方法勾勒出1922—1929年的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批评发轫期的演进轨迹,并对这一时期的批评文献进行量化统计与探析后发现,这一时期的长篇小说批评文献的数量呈起始缓慢匀速,后期迅猛突进的增长态势,其批评话语亦具有两种样态:批评注重文学本体和呈现出理性而自觉的批评意识。同时,批评话语呈现出三种新质:批评家构建了以西方话语体系为标准的科学的批评尺度;立场重于艺术的左翼批评范式现出端倪并形成初步的政治批评场域;社会历史批评初现雏形。就单个文本而言,《蚀》的批评最为突出,呈现出两种既定视野与三种倾向。两种既定视野是:文本表征时代性的价值和“时代女性”的视野得到批评者的认同与定向。三种倾向是:文本的批评无法脱离政治话语的樊篱;批评呈现出非功利性批评的话语空间;在批评中关于“新写实主义”的倡导,反映出左翼文学批评以阶级观念为先的批评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批评 1922—1929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人”思想·长篇小说诗学·美学和历史视野——撰写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1922—1949年)的几点思考
5
作者 陈思广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52,共8页
撰写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思路是:以“现代人”思想为根,以长篇小说诗学为本,在美学和历史的视野下,通过对前二者融创度与完成度的探析与相关艺术问题的剖析、阐释,实现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发展历程共时性与历时性... 撰写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思路是:以“现代人”思想为根,以长篇小说诗学为本,在美学和历史的视野下,通过对前二者融创度与完成度的探析与相关艺术问题的剖析、阐释,实现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发展历程共时性与历时性的描述与定位,即在主潮中透视,在诗学中辨析,在审美中感悟,在时代中把握,进而清晰地勾勒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发展脉络、艺术得失。通过对现代长篇小说诗学艺术的深入揭示,对其中出现的一些重要的现象与问题加以理论的探讨与提升,深化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研究的问题意识,构建并拓宽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审美认知谱系,是撰写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的一个有效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 1922—1949年 现代人”思想 长篇小说诗学 美学和历史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启蒙视阈下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疾病隐喻——以鲁迅、丁玲、张爱玲的小说为例 被引量:8
6
作者 李建伟 杨金芳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1-160,共10页
在中国现代文学30年(1919-1948)的文学史框架内,疾病已经超越了个体生命痛苦的维度,成为社会、文化、道德、人性病态的隐喻。中国现代作家与生俱来的"文化医生情结",使得疾病隐喻与他们的启蒙思想紧紧结合在一起。中国现代小... 在中国现代文学30年(1919-1948)的文学史框架内,疾病已经超越了个体生命痛苦的维度,成为社会、文化、道德、人性病态的隐喻。中国现代作家与生俱来的"文化医生情结",使得疾病隐喻与他们的启蒙思想紧紧结合在一起。中国现代小说疾病隐喻的文本书写随着现代化主题的延伸和变化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特征:在第一个十年中,疾病隐喻主要在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启蒙的视阈下进行;第二个十年中,疾病隐喻主要在社会意识与时代使命感的启蒙视阈下进行;第三个十年中,疾病隐喻主要在个体存在价值的启蒙意识视阈下进行。中国现代小说中疾病隐喻的启蒙三重奏——民族意识、国家意识的启蒙,社会意识与时代使命感的启蒙,个体存在价值意识的启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由此展现了现代知识分子在启蒙道路上的心路历程和病痛之后的精神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视阈 中国现代小说 疾病隐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城镇题材创作与中国现代小说 被引量:7
7
作者 易竹贤 李莉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04-108,共5页
小城镇是中国现代小说重要的题材类型之一。小城镇题材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独具特色的人情风貌和人物系列,展示了近现代中国“乡土”社会蜕变初期复杂的历史文化状态。将“小城镇题材创作”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对深化现代... 小城镇是中国现代小说重要的题材类型之一。小城镇题材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独具特色的人情风貌和人物系列,展示了近现代中国“乡土”社会蜕变初期复杂的历史文化状态。将“小城镇题材创作”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对深化现代小说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城镇 小城镇题材创作 中国现代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讽”:打开中国现代小说精神空间的另一钥匙——以对鲁迅《故事新编》的解读为例 被引量:8
8
作者 李金涛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8-20,124,共4页
引入“新批评”的“反讽”理论解读中国现代小说,就能打开一个个丰富而深邃的精神空间。以对鲁迅《故事新编》的解读为例,就由此进入了一个由鲁迅独特的生命意识、历史意识、文化意识与哲学意识所组成的,具有巨大认识价值和警示意义的... 引入“新批评”的“反讽”理论解读中国现代小说,就能打开一个个丰富而深邃的精神空间。以对鲁迅《故事新编》的解读为例,就由此进入了一个由鲁迅独特的生命意识、历史意识、文化意识与哲学意识所组成的,具有巨大认识价值和警示意义的精神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讽 中国现代小说 《故事新编》 精神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征与隐喻:中国现代市镇小说疾病书写探析 被引量:5
9
作者 邱诗越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6期137-141,共5页
中国现代市镇小说里有大量的对各种疾病的叙述和描写。在中国现代市镇小说里,对疾病的叙写不仅是对疾患的确指,而且具有象征意义与隐喻功能。疾病往往与国家民族的痼疾和社会现实的颓然相关,被赋予了一种现代化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性的思... 中国现代市镇小说里有大量的对各种疾病的叙述和描写。在中国现代市镇小说里,对疾病的叙写不仅是对疾患的确指,而且具有象征意义与隐喻功能。疾病往往与国家民族的痼疾和社会现实的颓然相关,被赋予了一种现代化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性的思想内涵。中国现代市镇小说的疾病叙事关涉国家、民族、阶级、人性等多种叙事因素,蕴含丰富复杂的文本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市镇小说 疾病意象 功利性 隐喻 探寻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小说叙事模式与《圣经》文本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剑龙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2-98,共7页
在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下,不少中国现代作家在小说创作中受到《圣经》文本的濡染,构成了小说创作的罪孽与忏悔、堕落与拯救、受难与皈依等叙事模式。他们在创作中,努力摆脱中国古典小说的伦理教诲传统模式,注重人的外部世界的观照与英雄叙... 在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下,不少中国现代作家在小说创作中受到《圣经》文本的濡染,构成了小说创作的罪孽与忏悔、堕落与拯救、受难与皈依等叙事模式。他们在创作中,努力摆脱中国古典小说的伦理教诲传统模式,注重人的外部世界的观照与英雄叙事的传统模式;将对人的处境与出路的思考置予重要的位置,注重于人的内在心灵的袒露与展示、平民百姓人生的关注与描写,使中国现代小说的叙事向现代化迈进了一大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 叙事模式 《圣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视景”与“感时忧国”: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再审视 被引量:2
11
作者 乔琦 邓艮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3-123,共11页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受“新批评”派及利维斯《伟大的传统》之影响,早已是学界老生常谈的事实。但为什么是“新批评”和“大传统”,亦即新批评和大传统如何影响着夏氏的选择和批评判断,以及这种“影响”在什么意义上才是有效的,却...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受“新批评”派及利维斯《伟大的传统》之影响,早已是学界老生常谈的事实。但为什么是“新批评”和“大传统”,亦即新批评和大传统如何影响着夏氏的选择和批评判断,以及这种“影响”在什么意义上才是有效的,却缺少追问。从道德的形式到形式的道德,夏氏孜孜矻矻于小说史对“道德视景”的呈现,在其持久的道德热情背后,映射出的是一个华人知识分子有关家国和文化传统的道德焦虑及其孤悬海外的道德身影。当我们对这部问世已60年的著作重审细读可以发现,夏氏认同、珍视中国现代小说“感时忧国”的大传统,正是其当年孤悬海外、反观故国时,以学术研究的形式而“感忧”的道德生活与道德抉择,以小说史的写作来完成对自身生命“不完整”的补偿和深切拥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清 中国现代小说史》 “形式”的道德 道德视景 感时忧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流浪汉形象 被引量:2
12
作者 司新丽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4-68,共5页
"流浪汉"是指中国现代小说中为了生存(物质生存或精神生存)而被迫离开故土,到处流动,艰苦追寻的人。20世纪20年代的流浪汉形象、30年代的流浪汉形象以及40年代的流浪汉形象构成了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流浪汉形象系列。流浪汉的流... "流浪汉"是指中国现代小说中为了生存(物质生存或精神生存)而被迫离开故土,到处流动,艰苦追寻的人。20世纪20年代的流浪汉形象、30年代的流浪汉形象以及40年代的流浪汉形象构成了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流浪汉形象系列。流浪汉的流浪方式基本有两种:生活流浪和精神流浪。精神流浪比生活流浪更见其复杂性、悲壮性和超越性。流浪汉的回归色彩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流浪中对故土的思念和对爱情的向往。流浪是永恒的,回归是暂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 流浪汉 流浪方式 回归色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小说风景书写的话语实践 被引量:3
13
作者 郭晓平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6-39,共14页
“风景”在中国小说的现代叙事建构中,常常被作为一种历史的象征,被符号化和话语化。“风景”到“风景书写”正是一个话语意义的生成和获得话语主体性的过程。一方面,风景书写是现代话语实践的重要阵地;另一方面,风景赋予了现代话... “风景”在中国小说的现代叙事建构中,常常被作为一种历史的象征,被符号化和话语化。“风景”到“风景书写”正是一个话语意义的生成和获得话语主体性的过程。一方面,风景书写是现代话语实践的重要阵地;另一方面,风景赋予了现代话语不证自明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因此,在现代话语实践指导下的风景,呈现出多种话语矛盾冲突但又向内趋同的张力建构;在叙事层面,修辞机制成为风景话语由文学实践层面到达现实实践层面的途径和策略。它不断打造着具有丰富现代内涵的风景话语,不断探索着话语干预的实践途径和书写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 话语实践 书写策略 风景 现代话语 叙事建构 中国小说 话语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的海外形态——以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为中心 被引量:2
14
作者 任南南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1-27,共7页
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是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为20世纪80年代的大陆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坐标和参照。以《中国现代小说史》为研究对象,可以从现代小说史的文学史形象,海外汉学研究内部的差异性以及文学史研究的... 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是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为20世纪80年代的大陆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坐标和参照。以《中国现代小说史》为研究对象,可以从现代小说史的文学史形象,海外汉学研究内部的差异性以及文学史研究的意识形态性几个向度,梳理出海外汉学研究的内在特质以及文学史研究无法回避的"权力"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学 中国现代小说史》 文学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中国市民小说的传奇美学品格 被引量:1
15
作者 肖佩华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25-128,147,共5页
传奇文学在我国源远流长,现代中国市民小说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优秀的文学传统,从张恨水、老舍、张爱玲到冯骥才、林希等作家创作了新时代的市民传奇,充分说明了民族传统文学醇厚久远的美学魅力。
关键词 现代中国市民小说 传奇 美学品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史观念的拓进与诉求——关于编撰《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编年史》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思广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5-152,共8页
编年体现代长篇小说史是以编年的方式呈现现代长篇小说史的一种体例范式,它应包括长篇小说创作生态史料、长篇小说创作发生学史料、长篇小说创作传播接受史料、长篇小说思想艺术评介、长篇小说装帧艺术呈现等内容。以中国现代长篇小说... 编年体现代长篇小说史是以编年的方式呈现现代长篇小说史的一种体例范式,它应包括长篇小说创作生态史料、长篇小说创作发生学史料、长篇小说创作传播接受史料、长篇小说思想艺术评介、长篇小说装帧艺术呈现等内容。以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为连结点,通过对上述几方面第一手资料的全面发掘及长篇小说思想艺术的客观评介,从长篇小说诗学的角度,遵循历史的、审美的、人性的、时代的审美眼光予以审读、辑录、研判,而非政治的、功利的、狭隘的眼光予以遮蔽、删改,可以构建一个足以返归现场的、符合现代长篇小说历史逻辑和秩序的、以深广度占优并以细节取胜的现代长篇小说发展全景图,也可能使之成为一部内容全面丰富,史料扎实可靠,叙述客观真实而又成一家之言的信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 编年史 文学史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族文化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肖向明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32-135,共4页
家族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本文以家族文化为例,从家族文化的特质、中国现代家族小说人物类型以及家族文化对现代小说的双重影响等三个层面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小说及其作家的制约和影响作用。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 家族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影响作用 三个层面 双重影响 人物类型 家族小说 代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善:中国现代小说的一种镜像 被引量:1
18
作者 冒建华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2-66,共5页
在当下社会时尚背景下回眸中国现代小说"善"的承传与变异,在古代、现代与当代的坐标系上透视现代小说在特定时代氛围与历史语境中道德倾向的差异性,探究深蕴其后的审美嬗变与丰厚内蕴,并对现代小说中的"善"作定位... 在当下社会时尚背景下回眸中国现代小说"善"的承传与变异,在古代、现代与当代的坐标系上透视现代小说在特定时代氛围与历史语境中道德倾向的差异性,探究深蕴其后的审美嬗变与丰厚内蕴,并对现代小说中的"善"作定位分析与理论评价,为当下小说的创作提供多维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小说视角理论评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涛 《中州学刊》 CSSCI 1998年第4期81-87,共7页
关键词 小说视角 观察点 第三人 小说 中国现代小说 理论评析 小说理论 夏丐尊 视角理论 限制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小说史》絮语 被引量:15
20
作者 杨义 《中国出版》 1987年第7期57-60,共4页
真正的研究者,当是耐得寂寞的。寂寞可使思想趋于深沉。3卷本140余万言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才出版了第1卷,写完了第2卷,就要絮絮叨叨,发点议论,未免为时过早吧。然而,每逢去讲学,总有一群人围着说:你的书我们可以读,就讲讲书后面的一... 真正的研究者,当是耐得寂寞的。寂寞可使思想趋于深沉。3卷本140余万言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才出版了第1卷,写完了第2卷,就要絮絮叨叨,发点议论,未免为时过早吧。然而,每逢去讲学,总有一群人围着说:你的书我们可以读,就讲讲书后面的一些想法好了。一股温暖的心流冲击着一颗准备忍耐寂寞的心。回想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 新文学作家 文学传统 小说 研究者 新时期 现代文学研究 夏志清 历史时期 梁启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