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1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植被覆盖区群发滑坡的生态环境损害评价
1
作者 王克树 陈红旗 文广超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6-364,共9页
极端降雨和破坏性地震常引发群发滑坡,这些滑坡会造成林木损毁、土地裸露等问题。科学评价群发滑坡的生态环境损害是应急处置、恢复与治理的基础依据。以2022年福建武平中和村“5·27”群发滑坡为例,首先,基于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当... 极端降雨和破坏性地震常引发群发滑坡,这些滑坡会造成林木损毁、土地裸露等问题。科学评价群发滑坡的生态环境损害是应急处置、恢复与治理的基础依据。以2022年福建武平中和村“5·27”群发滑坡为例,首先,基于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当量因子,通过现场调查、文献研究、层次分析和类比分析,构建了滑坡生态环境损害评价模型;其次,根据该模型计算得出的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权重,并结合生态环境损害期间的损害量,得出了生态环境损害指数(ED);然后,根据生态环境损害指数和生态环境状况变化指数的变化情况,建立了滑坡生态环境损害的4个等级;接着,利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统计了研究区滑坡破坏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数据;最后,利用滑坡生态环境损害评价模型计算得出中和村群发滑坡的生态环境损害指数。计算结果表明,中和村群发滑坡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害的ED值为0.022,属于轻微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发滑坡 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损害评价 高植被覆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的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与分析
2
作者 艾佳超 宋宜全 杨以琳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67,共10页
为实现京津冀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多源数据为基础,依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192-2015),计算京津冀地区2000-2020年的生态环境状况,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20年京津冀各市、区生态环... 为实现京津冀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多源数据为基础,依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192-2015),计算京津冀地区2000-2020年的生态环境状况,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20年京津冀各市、区生态环境状况空间不均衡特征明显,其中承德市和北京市的生态环境指数较高,廊坊市和沧州市生态环境指数相对较低.(2)京津冀地区各市生态环境状况总体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3)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等级的时空分布以优和良为主,其中2020年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等级总体为良的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5.47%,生态环境状况为优和一般的区域分别占总面积的38.48%和15.02%,生态环境状况较差的区域仅占研究区面积的1.03%.研究区生态环境状况时空变化差异性较大,其中城市周边和地形地貌过渡地带的生态环境状况呈现变差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数据 京津冀地区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线性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3
作者 盖健 《绿色中国》 2025年第8期49-51,共3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线性工程的建设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基于景观生态学开展线性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对协调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意义重大。本文阐述了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在评价中的作用,分析了线性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并结合...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线性工程的建设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基于景观生态学开展线性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对协调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意义重大。本文阐述了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在评价中的作用,分析了线性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并结合案例分析,提出基于评价结果的生态优化策略,旨在为线性工程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 线性工程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蜣螂算法优化的投影寻踪生态环境评价方法构建 被引量:1
4
作者 刘英 范雅慧 +8 位作者 衡文静 许萍萍 岳辉 毕银丽 牛鸿波 田少国 祖鹏举 曹满红 董起广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799-2810,共12页
矿山开采会破坏和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持久的负面影响,因此评价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迫在眉睫。为了准确监测矿区生态环境质量,以陕煤集团张家峁矿区2000—2023年24期逐年的Landsat影像为基础数据,通过计算绿度(Normalized ... 矿山开采会破坏和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持久的负面影响,因此评价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迫在眉睫。为了准确监测矿区生态环境质量,以陕煤集团张家峁矿区2000—2023年24期逐年的Landsat影像为基础数据,通过计算绿度(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湿度(Humidity Index,WET)、热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干度(Normalized Differential Build-up and bare Soil Index,NDBSI)4项生态指标,并采用基于果蝇优化算法的投影寻踪(Fruit Fly Optimization Algorithm-Projection Pursuit Clustering,FOA–PPC)、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投影寻踪(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rojection Pursuit Clustering,PSO–PPC)、基于灰狼优化算法的投影寻踪(Grey Wolf Optimizer-Projection Pursuit Clustering,GWO–PPC)和基于蜣螂优化算法的投影寻踪(Dung Beetle Optimizer-Projection Pursuit Clustering,DBO–PPC)4种群智能优化算法构建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并利用平均相关度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①DBO–PPC模型的平均相关度和类内聚集度均高于PSO–PPC模型、FOA–PPC模型和GWO–PPC模型,且与EI指数更接近,表明DBO–PPC能更好的评估研究区生态环境;②基于DBO–PPC模型的张家峁矿区2000—2023年生态环境质量均值为0.4,生态环境质量以差和较差等级为主,面积占比约55.94%,空间上呈西部差东部好,常家沟水库的生态环境在研究期内表现为优等级,矿区东北部和中部区域的生态环境较好,植被覆盖较多;③矿区发生沉陷面积占比为81.28%,沉陷最大值达−0.15 m;采区发生沉陷现象面积占比明显高于矿区,占采区面积的89.56%,生态环境质量以−0.0004的速率下降,表明采矿活动使得研究区的地表发生了沉陷,进而影响到生态环境。综上所述DBO–PPC模型在监测评价矿区生态环境质量方面具有较强的合理性,从而为矿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智能优化算法 投影寻踪 DBO–PPC 生态环境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的岩溶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8
5
作者 焦晓萌 张兵 +3 位作者 高阳 郑铭轩 周岩 况玮婕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60,共7页
本文选取绿度(NDMVI)、湿度(Wet)、石漠化(RDI)和热度(LST)4个指数,构建了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IRSEI),以实现县域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基于2003与2023年的县域尺度遥感影像与其他地理信息数据,通过若干方面定量对比IRSEI与RSEI... 本文选取绿度(NDMVI)、湿度(Wet)、石漠化(RDI)和热度(LST)4个指数,构建了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IRSEI),以实现县域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基于2003与2023年的县域尺度遥感影像与其他地理信息数据,通过若干方面定量对比IRSEI与RSEI指数。结果表明,IRSEI包含了更丰富的山地植被与石漠化状况信息,能够更好地表征和评价岩溶地区生态环境质量,适合作为岩溶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定量指标。研究区在2003—2023年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退化情况均有发生,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下降了7.46%,生态等级由良变为中等。从空间分布来看,罗平县研究区生态质量差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生态环境质量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中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 岩溶区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绿度指数 石漠化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趋势及驱动因素
6
作者 张朋兴 金笛 杨帆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60-871,共12页
以滇中五大高原湖泊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功能—稳定—胁迫”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构建了表征生态环境质量的生态质量指数(EQI),综合采用Theil-Sen斜率估计、Mann-Kendall趋势检验、随机森林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01—2021年长时间序列滇中... 以滇中五大高原湖泊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功能—稳定—胁迫”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构建了表征生态环境质量的生态质量指数(EQI),综合采用Theil-Sen斜率估计、Mann-Kendall趋势检验、随机森林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01—2021年长时间序列滇中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滇中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环境质量2001—2011年呈缓慢波动下降趋势,EQI由0.569降至0.549,2011年以后提升较为明显,至2021年EOI升至最高点0.577,总体呈上升趋势,这与该区自2007年以来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生态搬迁、修复有关。2)五大湖泊中,阳宗海与抚仙湖流域2001—2021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明显波动上升趋势,其中阳宗海流域EQI由0.615上升至0.668,抚仙湖流域EQI由0.621上升至0.671;滇池流域2001—2021年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2001年与2021年EQI均为0.562;星云湖与杞麓湖流域2001—2021年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显著,2个流域EQI分别由0.553、0.534降至0.549、0.518。五大湖泊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较好且显著上升的区域主要分布于海拔较高的流域边界附近,而质量较差且显著下降的区域主要分布于海拔较低的湖盆区。3)生态功能指数对流域生态环境影响最大,人口密度为第二主导因素,由于独特的地形条件及GDP分布,对流域生态环境影响最小的是坡度与国内生产总值;耕地转换为林草地使生态环境质量显著上升,而建设用地快速侵占耕地与林草地,造成生态环境质量显著下降。研究结果可为滇中湖泊流域开发管理和生态保护治理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湖泊流域 生态质量指数 生态环境评价 趋势检验 随机森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1995—2020年生态地质环境安全评价与时空演化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计扬 巴仁基 +3 位作者 肖成志 刘磊 周雪妮 曹亚廷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8-659,共12页
岷江上游是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在“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地下岩体、地表基质和地上生态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为探索岷江上游流域地震前后生态地质环境安全状况,从“地质环境-生态环境”两个维度选取了16个评价指标,基于A... 岷江上游是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在“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地下岩体、地表基质和地上生态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为探索岷江上游流域地震前后生态地质环境安全状况,从“地质环境-生态环境”两个维度选取了16个评价指标,基于AHP-PCA熵组合权重法对岷江上游流域1995年、2001年、2009年和2020年生态地质环境安全进行评价并分析演化趋势。结果表明:岷江上游流域生态地质环境安全整体以较安全-安全为主。其中,生态地质环境较安全-安全主要分布在流域的中、东部地区,较不安全-不安全主要分布在西、北部高山区以及深切河谷区,整体呈现中东部高、西部和北部低的格局。1995—2020年岷江上游生态地质环境安全整体呈现先降低后逐步升高的趋势。其中,流域北部及深切河谷区生态地质环境安全变化波动大,且呈现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生态地质环境不稳定;西南部生态地质环境安全整体以降低为主,虽降低区域逐渐减少,但总体生态地质环境仍持续变差;流域中部生态地质环境安全整体以升高为主,且升高区域逐渐增加,生态地质环境持续向好。本次研究结果可为岷江上游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环境安全评价 层次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 最小信息熵 岷江上游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海城市陆海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与耦合协调度 被引量:9
8
作者 程飞飞 李洪庆 +1 位作者 宋红艳 陈明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855-3867,共13页
沿海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和土地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之间关系密切。陆海统筹的背景下,科学了解陆海生态环境质量演变和空间分布特征,探究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对提升陆海生态安全统筹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以中国沿海53个城市为例,采用“活力... 沿海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和土地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之间关系密切。陆海统筹的背景下,科学了解陆海生态环境质量演变和空间分布特征,探究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对提升陆海生态安全统筹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以中国沿海53个城市为例,采用“活力-组织-恢复力(VOR,Vitality-Organization-Resilience)”模型评价陆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采用TOPSIS法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评价海洋生态环境质量,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陆海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水平,并提出相关建议。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沿海城市陆地生态系统健康呈现“北低南高”的分布格局,以杭州湾为主要分界线;2)2010—2020年沿海城市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呈现趋好的态势,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沿东海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沿黄海经济区<沿南海经济区;3)2010—2020年沿海城市陆海生态环境质量耦合程度进一步加强,且南部城市协调度高于北部。研究为中国沿海地区陆海生态环境管理、因地制宜地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对陆海生态系统的健康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城市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生态系统健康 耦合协调度 陆海统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保护地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体系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汤珂 苏雅丽 +1 位作者 李宏卫 罗朝晖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9-248,共10页
自然保护地的管控要求高,然而矿产资源在空间分布上与自然保护地存在重叠,因此对自然保护地应该实施差异化管理政策,并在决策层面开展自然保护地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目前已建立的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系统,... 自然保护地的管控要求高,然而矿产资源在空间分布上与自然保护地存在重叠,因此对自然保护地应该实施差异化管理政策,并在决策层面开展自然保护地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目前已建立的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系统,多针对矿产开发对矿山环境地质的影响进行研究,而对自然保护地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很少。首先,综合分析矿产资源的开发特点、矿山企业特点、矿山环境地质特征,参考矿山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特点,筛选出对应的指标因子,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构建自然保护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该评价指标体系,以2010年为基期,通过实地走访调查、资料分析,结合遥感解译评价结果,针对广州帽峰山森林公园饮用天然矿泉水开发工程项目对该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广州帽峰山森林公园饮用天然矿泉水开发工程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得分为84.21分,属于“适宜(勘查)开发”等级,该案例验证了本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适用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该研究结果对同类型矿泉水开发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矿产资源开发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矿泉水开发 层次分析法(AH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的库尔勒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世娇 张珂珂 +2 位作者 谢宝妮 王世文 李治广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64-2074,共11页
库尔勒地区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准确认知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是当地政府科学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政策的基础。基于遥感生态指数思想,结合研究区生态系统特征,耦合植被覆盖、土壤湿度、地表温度、地表干度、沙漠化程度、盐渍化程度、... 库尔勒地区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准确认知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是当地政府科学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政策的基础。基于遥感生态指数思想,结合研究区生态系统特征,耦合植被覆盖、土壤湿度、地表温度、地表干度、沙漠化程度、盐渍化程度、蒸散发7个生态要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Modified remote sensing based ecology index,MRSEI),对1994—2021年库尔勒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1)MRSEI可以反映库尔勒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2)1994—2021年库尔勒地区MRSEI变化范围为0.253~0.346,总体为上升趋势,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以“差”和“较差”为主,二者面积占比为70.96%,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呈现为“西部相对较差、东部相对较好”。(3)近27a来,库尔勒地区60.41%面积上生态环境质量基本不变,主要分布在丘陵西部和台地;16.47%的面积上生态环境质量退化,主要分布在平原北部、部分中起伏山地和小起伏山地;23.12%的面积上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的东部。(4)气候、社会经济与库尔勒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关系密切,其中蒸发量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高于其他气候要素,年末总人口是影响该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第一社会经济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主成分分析 库尔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一维云模型的隧道排水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11
作者 丁蔚 乐玲 +5 位作者 孙怀远 刘鹏程 王飞 李晓军 芮易 吕艳云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566-574,共9页
山岭隧道施工中对地下水的排放是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量化隧道涌水量及其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并对隧道涌水量进行量化,根据模糊一维云模型,提出了排水量-生态环境评价方法。首先构造风险隶属度函数,通过正向点云发... 山岭隧道施工中对地下水的排放是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量化隧道涌水量及其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并对隧道涌水量进行量化,根据模糊一维云模型,提出了排水量-生态环境评价方法。首先构造风险隶属度函数,通过正向点云发生器得到风险评价的模糊一维云模型。建立风险因素指标体系,并利用多源数据融合动态生成数据集,得到基于模糊一维云模型的排水量-生态环境评价方法。为验证该评价方法的适用性与可行性,对某山岭隧道施工中的排水量进行评价,并与实际结果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提出的基于模糊一维云模型的排水量-生态环境评价方法可以有效预测隧道涌水量,并为隧道的涌水防控措施及安全预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岭隧道 地下水生态环境负效应评价 模糊一维云模型 限排量 多源数据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水济湖工程措施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兰 马凤友 +1 位作者 周文财 杨梦斐 《水资源保护》 CAS 2011年第5期70-74,77,共6页
在湖泊引水方案和二维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影响预测计算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引水后湖泊环境生态影响预测评价方法:①从湖泊水景的自然度、自净(健康)度、景观度、亲水度、连通度5个方面,构造了引江济湖工程对湖泊生态-环境-景观综合影响指... 在湖泊引水方案和二维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影响预测计算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引水后湖泊环境生态影响预测评价方法:①从湖泊水景的自然度、自净(健康)度、景观度、亲水度、连通度5个方面,构造了引江济湖工程对湖泊生态-环境-景观综合影响指数评价法;②从水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防洪排涝、景观生态结构等方面应用质量指标法进行工程对湖泊健康综合影响评价。实例应用表明,两种评价方法可以对湖泊引水影响效果进行科学评价,结论也比较一致,为正确实施引水济湖方案提供了科学评估方法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江济湖 富营养化 环境生态评价 景观生态结构 水资源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山东段)生态环境与农业耦合协调和高质量发展提升策略 被引量:4
13
作者 佘丽敏 袁程程 李晓建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9-136,共8页
运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黄河流域(山东段)23个区县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的生态环境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并根据评价结果,从规划体系完善、区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机制体制建设3个方面提出黄河流域(山东段)... 运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黄河流域(山东段)23个区县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的生态环境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并根据评价结果,从规划体系完善、区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机制体制建设3个方面提出黄河流域(山东段)生态环境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升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评价 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 生态规划 农业规划 黄河流域(山东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境质量和生态响应的莱州湾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64
14
作者 杨建强 朱永贵 +3 位作者 宋文鹏 张娟 张龙军 罗先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5-114,共10页
莱州湾沿岸海域未来10a是山东省集约用海规划的重要区域。为了降低和减少用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确定集约用海适宜规模和科学选址,应用已构建的集约用海对海洋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从生境质量和生态响应两方... 莱州湾沿岸海域未来10a是山东省集约用海规划的重要区域。为了降低和减少用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确定集约用海适宜规模和科学选址,应用已构建的集约用海对海洋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从生境质量和生态响应两方面对莱州湾2004年至2012年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位于莱州湾西部和南部近岸海域的Ⅰ区和Ⅳ区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差"的等级,生境质量总体上处于轻度到中度污染水平,水质和生物质量污染较严重,生态受到中度到严重扰动,其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密度偏离标准值较大,大型底栖生物密度和生物量总体偏离标准值不大,但其物种组成已发生了明显变化,鱼卵和仔鱼数量急剧下降。在这两个区域要严格控制集约用海工程规模和新的污染排放,密切关注其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位于莱州湾中部和东部的Ⅱ区和Ⅲ区生态环境质量接近"一般"等级,生境质量总体上处于轻度污染水平,水质受到一定程度污染,生态处于中度扰动状况。总体上,2011年和2012年莱州湾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E值明显高于其他年份,生态环境有明显好转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生境质量 生态响应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石漠化过程土壤质量变化及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被引量:192
15
作者 刘方 王世杰 +3 位作者 刘元生 何腾兵 罗海波 龙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39-644,共6页
通过对贵州中部喀斯特地区进行植被调查与土壤样品分析 ,探讨石漠化过程中土壤质量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 :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随着植物群落退化度的提高 ,土壤出现粘质化 ,有机质含量急剧下降 ,植物可利用的养分含量减少 ... 通过对贵州中部喀斯特地区进行植被调查与土壤样品分析 ,探讨石漠化过程中土壤质量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 :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随着植物群落退化度的提高 ,土壤出现粘质化 ,有机质含量急剧下降 ,植物可利用的养分含量减少 ,提高了石漠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潜能 ;随着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地垦殖率增加 ,引起土壤质量明显退化 ,加剧了石漠化发生的强度和速度。石漠化区土壤有机质、物理性粘粒、有效氮磷钾含量与植被覆盖率、土地复垦率有显著的相关性 ,以这些参数作为评价指标 ,初步将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土壤质量变化对生态环境潜在影响的程度分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石漠化过程 土壤质量变化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管理中生态环境评价的关键问题 被引量:21
16
作者 董贵华 何立环 +2 位作者 刘海江 齐杨 李季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1-45,共5页
阐述了生态环境评价和生态系统管理的内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国内外生态系统管理中生态评价的类型和特征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生态系统管理中生态评价的关键问题,即为生态系统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信息。因此,为生态系统管理服务... 阐述了生态环境评价和生态系统管理的内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国内外生态系统管理中生态评价的类型和特征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生态系统管理中生态评价的关键问题,即为生态系统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信息。因此,为生态系统管理服务的生态环境评价中,管理者的配合和支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评价方法必须科学、可行;评价数据必须准确可靠,并且能够连续获得;评价结论尽量真实反映生态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管理 生态环境评价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模型在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68
17
作者 姚尧 王世新 +2 位作者 周艺 刘瑞 韩向娣 《遥感信息》 CSCD 2012年第3期93-98,共6页
生态环境质量与人类的生存质量密切相关,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为生态环境质量的治理、改善提供重要参考。本文以全国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及MODIS的NDVI数据为基础,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生态环境评价规范,通过GIS空间分析功能提取生物丰... 生态环境质量与人类的生存质量密切相关,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为生态环境质量的治理、改善提供重要参考。本文以全国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及MODIS的NDVI数据为基础,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生态环境评价规范,通过GIS空间分析功能提取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等5个指标,利用综合指数法计算全国范围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对2005年全国范围进行生态环境评价,将全国生态环境质量分为5级。结果表明,2005年全国生态状况整体一般,西部较差,东部较好,有呈阶梯分布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生态环境评价 生态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遥感数据和GIS的山东省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被引量:34
18
作者 孟岩 赵庚星 +3 位作者 程晋南 方琳娜 唐秀美 雷彤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1020-1024,共5页
本文利用山东省MODIS遥感影像,以监督分类方法进行了土地利用/覆被分类,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提取出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环境质量指数等评价信息,利用构建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模型,进行了山... 本文利用山东省MODIS遥感影像,以监督分类方法进行了土地利用/覆被分类,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提取出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环境质量指数等评价信息,利用构建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模型,进行了山东省生态环境状况的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生态环境状况整体较好,优、良面积占总面积的61.1%,但同时存在环境污染、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生态环境较差、差的面积占16.2%。该研究探索了MODIS数据和GIS技术相结合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遥感 GIS生态环境评价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山区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20
19
作者 黄国胜 王雪军 +2 位作者 孙玉军 魏建祥 孙涛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5-80,共6页
该文利用河北省山区连续清查样地调查数据,从森林生态环境背景、森林生长状态和森林自然性3个方面来构建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采用层次分析方法、生态因子质量等级评分法、加权综合质量指数法系统地评价了河北省山区森... 该文利用河北省山区连续清查样地调查数据,从森林生态环境背景、森林生长状态和森林自然性3个方面来构建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采用层次分析方法、生态因子质量等级评分法、加权综合质量指数法系统地评价了河北省山区森林生态环境功能质量状况.结果表明:①在1988—2001年,河北山区森林生态环境功能质量尽管有些波动,但总体上呈现逐渐变好的趋势.②河北山区森林生态环境功能质量等级好、中、差所占的比重大小悬殊,其中质量等级为中等的所占比重最大,说明了河北山区提高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还有很大的潜力.③1988年以来,森林自然性指数值随时间呈现出总体上的变小趋势,说明了该地区森林受到人为干扰程度在日益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 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河北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滨海集约农区耕地生态环境评价研究 被引量:27
20
作者 唐秀美 赵庚星 路庆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9-74,共6页
该文以山东广饶县为例,进行了滨海集约农区耕地生态环境的评价研究。采用土壤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叠置方法划分评价单元,系统聚类与D e lph i法结合筛选参评因素,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其权重,模糊评判法确定耕地生态环境等级。结果显示... 该文以山东广饶县为例,进行了滨海集约农区耕地生态环境的评价研究。采用土壤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叠置方法划分评价单元,系统聚类与D e lph i法结合筛选参评因素,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其权重,模糊评判法确定耕地生态环境等级。结果显示,广饶县耕地生态环境总体良好,一、二等地占总面积的39.92%;三、四等地占总面积45.75%;五、六等级仅占14.33%。耕地生态环境等级由东北沿海向西南部的过渡,与耕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呈现明显的反向关系,同时受不同的耕地利用方式影响明显。该研究探索了滨海集约农区耕地生态环境的评价技术方法,分析了耕地集约利用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对集约农区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滨海集约农区 耕地 生态环境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