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结实期籽粒和根系中玉米素与玉米素核苷含量的变化及其与籽粒充实的关系 被引量:71
1
作者 杨建昌 彭少兵 +2 位作者 顾世梁 R. M.Visperas 朱庆森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5-42,共8页
在水培和盆栽条件下,研究了6个水稻品种(含籼/粳杂交组合、新株型品系)结实期强、弱势 粒和根系中玉米素(Z)与玉米素核昔(ZR)含量的变化及其与籽粒充实的关系。籽粒中Z+ZR含量在开 始灌浆时很低,随灌浆进程Z+ZR含... 在水培和盆栽条件下,研究了6个水稻品种(含籼/粳杂交组合、新株型品系)结实期强、弱势 粒和根系中玉米素(Z)与玉米素核昔(ZR)含量的变化及其与籽粒充实的关系。籽粒中Z+ZR含量在开 始灌浆时很低,随灌浆进程Z+ZR含量增加,达到峰值(强势粒在花后9~15d,弱势粒在花后12~ 21d)后迅速下降。根系中Z+ZR含量在抽穗时就很高,在花后3~9d达最高值。籽粒和根系中Z+ZR 含量以及峰值出现的时间与品种的结实特性有关。一般籽粒充实较好、灌浆速率大的品种,灌浆前期 (花后3~12d)Z+ZR含量较高,峰值出现的时间早。灌浆前期籽粒和根系中Z+ZR含量、灌浆期的平 均含量以及最高含量与谷粒充实率、饱粒重、平均灌浆速率及最大灌浆速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 关。抽穗期用 NaN3处理根系,根系和籽粒中 Z+ZR含量、谷粒充实率和粒重下降,用 10-6mol/L玉 米素处理,结果则相反。上述结果表明,水稻的灌浆状况受根系和籽粒中细胞分裂素(Z+ZR)的调控, 提高灌浆期特别是灌浆前期根系和籽粒中细胞分裂素含量,是促进籽粒灌浆、提高籽粒充实度一个有 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玉米 玉米素核苷 根系 籽粒灌浆 结实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飞虱胁迫下两种水稻不同生育期玉米素核苷含量动态 被引量:5
2
作者 刘井兰 仇正华 +3 位作者 吴进才 王鹏 于建飞 王芳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6-92,共7页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_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研究了在褐飞虱胁迫下镇稻2号(粳稻)和协优63(籼稻)抽穗期和灌浆期水稻叶片和根中玉米素核苷(zeatinriboside,ZR)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镇稻2号抽穗期ZR含量变化比灌浆期...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_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研究了在褐飞虱胁迫下镇稻2号(粳稻)和协优63(籼稻)抽穗期和灌浆期水稻叶片和根中玉米素核苷(zeatinriboside,ZR)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镇稻2号抽穗期ZR含量变化比灌浆期对褐飞虱侵害更为敏感,密度分别为15、30、60、120头株的褐飞虱侵害水稻抽穗期3、6、9天后,叶片和根中ZR含量显著下降;灌浆期除各个褐飞虱密度侵害9天叶片中ZR含量和120头株褐飞虱密度侵害9天根部ZR含量显著下降外,其他处理根和叶片中ZR含量下降不明显。协优63抽穗期受褐飞虱侵害后体内ZR的变化不同于镇稻2号,密度分别为15、30、60头株的褐飞虱侵害3天后,叶片中ZR含量明显升高;在灌浆期,除30、60、120头株褐飞虱密度侵害6天和120头株褐飞虱密度侵害9天叶片中ZR含量有显著增加外,其他处理变化不明显。表明不同品种水稻在不同密度褐飞虱侵害下对根和叶片中ZR含量有不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水稻 品种 根系 叶片 玉米素核苷 含量 酶联免疫吸附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杧果短截结果母枝玉米素核苷含量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5
3
作者 彭磊 周玲 +5 位作者 王莹 高小俊 龙雯虹 吴兴恩 李婷婷 刘娟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测定杧果花芽分化期间结果母枝各器官内玉米素核苷(ZR)含量,探索ZR在杧果花芽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利用杧果花枝短截后剪口芽在当年还能再次花芽分化并开花结果的现象,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ELISA)定期测定剪口叶、附近... 【目的】测定杧果花芽分化期间结果母枝各器官内玉米素核苷(ZR)含量,探索ZR在杧果花芽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利用杧果花枝短截后剪口芽在当年还能再次花芽分化并开花结果的现象,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ELISA)定期测定剪口叶、附近韧皮部及芽内ZR含量。【结果】短截结果母枝后,剪口叶、附近韧皮部和剪口芽内ZR含量分别于2月25、20日和3月2日降至最低,为1.73、1.52、2.0μg·g-1FW;叶片、韧皮部及剪口芽于3月12日达最大值,为6.39、8.47、10.32μg·g-1FW。2月25日剪口芽芽眼中心颜色逐渐呈蜡黄,并向芽体四周扩散;3月2~7日,芽体逐渐膨大,蜡黄色加深,芽眼呈半透明状;3月7日后绿色逐渐增加,半透明状消失。【结论】ZR在杧果花芽分化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作用。花芽分化临界期前,ZR含量低,生长点细胞活性下降,有利于杧果植株从叶芽生理状态转化为花芽生理状态;花芽临界期后,相对高的ZR含量有利于杧果植株生长点进行花芽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杧果 花芽分化 结果母枝 短截 玉米素核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分蘖变化动态与内源激素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8
4
作者 李春喜 赵广才 +2 位作者 代西梅 姜丽娜 尚玉磊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963-968,共6页
用 EL ISA方法研究了具有不同分蘖特性的 6个品种和 6个种植密度条件下小麦分蘖动态与内源吲哚乙酸 ( IAA)及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玉米素核苷 ( ZR)和玉米素 ( Z)的关系。结果表明 ,不同品种间及同一品种不同种植密度间小麦分蘖节 IAA、 (... 用 EL ISA方法研究了具有不同分蘖特性的 6个品种和 6个种植密度条件下小麦分蘖动态与内源吲哚乙酸 ( IAA)及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玉米素核苷 ( ZR)和玉米素 ( Z)的关系。结果表明 ,不同品种间及同一品种不同种植密度间小麦分蘖节 IAA、 ( ZR+Z)含量有显著差异 ,且内源 IAA、 ( ZR+Z)的含量 ,尤其是二者间的比值与分蘖数的多少有密切关系。分蘖力强的品种冬前 IAA/ ( ZR+Z)比值显著低于分蘖力弱的品种。种植密度越小 ,其 IAA/ ( ZR+Z)值越低 ,单株分蘖数越高 ;反之 ,种植密度越大 ,其 IAA/ ( ZR+Z)值越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分蘖 吲哚乙酸 玉米素核苷 玉米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葫芦子叶花芽分化时内源激素、多胺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12
5
作者 黄作喜 沈惠娟 谢寅峰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2期28-31,共4页
西葫芦子叶于附加 1.0mg/LKT(激动素 )MS(Murashige ,Skoog)培养基中培养 ,明显提高了子叶的花芽分化率 ,分析其内源激素、多胺含量的动态变化 ,发现经KT处理组的子叶在花芽分化时 ,其内源GA1/3 (赤霉素 )含量降低 ,而ZRs(玉米素核苷 )... 西葫芦子叶于附加 1.0mg/LKT(激动素 )MS(Murashige ,Skoog)培养基中培养 ,明显提高了子叶的花芽分化率 ,分析其内源激素、多胺含量的动态变化 ,发现经KT处理组的子叶在花芽分化时 ,其内源GA1/3 (赤霉素 )含量降低 ,而ZRs(玉米素核苷 )含量显著增加 ,表现出高的ZRs/GA1/3 比值 .花芽分化时 ,子叶内源Spm(精胺 )、Spd(亚精胺 )含量剧增 ,其中经KT处理组的子叶 ,其内源Spd含量较对照组增加 2倍多 ,而Put(腐胺 )含量在萌生不定根和营养芽时急剧增加 ,但到花芽分化时又突然下降 .表明内源ZRs、Spd含量高与ZRs/GA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葫芦 子叶 花芽分化 植物内源激 多胺 含量变化 植物发育 赤霉 玉米素核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分蘖衰亡过程中内源激素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9
6
作者 马兴林 梁振兴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00-207,共8页
1990~1992年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分蘖衰亡过程中,主茎及各蘖位分蘖内源吲哚乙酸(IAA)、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玉米素核苷(ZR)和玉米素(Z)及脱落酸(ABA)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分蘖衰亡过程与内源激素变化有密切关系。不同蘖位分蘖虽然开... 1990~1992年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分蘖衰亡过程中,主茎及各蘖位分蘖内源吲哚乙酸(IAA)、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玉米素核苷(ZR)和玉米素(Z)及脱落酸(ABA)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分蘖衰亡过程与内源激素变化有密切关系。不同蘖位分蘖虽然开始衰亡的时间不同,但开始形态衰亡之前都表现出共同规律,即各蘖位分蘖ZR+Z的含量和ABA含量与主茎相应激素的差异显著加大,成为该蘖衰亡的先兆。在分蘖衰亡过程中,这种差异继续加大,直至该蘖枯亡。IAA的变化较晚发生,几乎与分蘖的形态衰亡同步进行。凡没有发生衰亡的分蘖,其内源激素含量与主茎的差异始终保持相对稳定,成为分蘖成穗的重要基础。研究初步认为,分蘖衰亡前ZR+Z和ABA的这种变化是导致分蘖衰亡的主要原因,而IAA的变化则是伴随原因。因此,缩小主蘖间ZR+Z和ABA含量上的差距是争取分蘖成穗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分蘖衰亡 吲哚乙酸 玉米素核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水稻根系伤流液中细胞分裂素类物质 被引量:5
7
作者 沈波 平霄飞 +2 位作者 汤富彬 颜红岚 王熹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62-364,共3页
建立了应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水稻根系伤流液中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的方法。该法具有灵敏、可靠、准确的特点 ,可检测到玉米素 (Z)、二氢玉米素 (diHZ)、二氢玉米素核苷 (diHZR)和异戊烯基腺嘌呤 (iP)
关键词 水稻 根系伤流液 细胞分裂 高压液相色谱法 玉米 二氢玉米 二氢玉米素核苷 异戊烯基腺嘌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樱桃休眠花芽内源激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 被引量:10
8
作者 史作安 《落叶果树》 2004年第5期1-3,共3页
以甜樱桃休眠花芽为试材 ,提取生长素 (IAA)、赤霉素 (GA3)、玉米素 (ZT)、玉米素核苷 (ZR)和脱落酸 (ABA) 5种内源激素 ,通过设定不同的溶液配比 ,摸索出了适宜分离这 5种内源激素的流动相及检测条件 。
关键词 甜樱桃 休眠花芽 内源激 高效液相色谱 生长 赤霉 玉米 玉米素核苷 脱落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成花量金花茶花果期果枝叶内源激素的变化 被引量:8
9
作者 孙红梅 廖浩斌 +3 位作者 刘盼盼 杨雪 李吉涛 漆小雪 《广西植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537-1544,共8页
该研究运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不同成花量(花多、花少、无花)金花茶花果期果枝叶内源激素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_3)、玉米素核苷(ZR)、脱落酸(ABA)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始花期金花茶果枝叶内源IAA先升高后降低,花多株含量低于... 该研究运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不同成花量(花多、花少、无花)金花茶花果期果枝叶内源激素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_3)、玉米素核苷(ZR)、脱落酸(ABA)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始花期金花茶果枝叶内源IAA先升高后降低,花多株含量低于花少株;有花株ZR含量高于无花株;GA_3含量呈现整体上升趋势,有花株高于无花株;ABA含量先降低后升高,无花株高于花多株。盛花期IAA、GA_3、ABA含量整体下降,ZR含量先降低后升高,花多株叶内源IAA、ZR、GA_3含量高于花少株或无花株,ABA含量低于花少株或无花株。花期内,有花株果枝叶IAA/ZR、IAA/ABA、ZR/ABA、GA_3/ABA比值均高于无花株,而(IAA+GA_3)/ZR比值低于无花株,说明金花茶花果的发育不仅和单个激素的含量有关,还和激素平衡有关。秋梢期营养生长旺盛时无花株IAA/ZR比值较大,花果期生殖生长强烈时比值较小,(IAA+GA_3)/ZR与之相反。这说明花蕾期高水平的内源IAA、ZR和ABA及低水平的内源GA_3有利于金花茶开花;末花期高含量的IAA、ZR和低含量的GA_3、ABA可减少落花落果,提高坐果率,有利于果实快速生长;果实生长后期高含量的ABA有利于果实成熟。该研究结果为生产上应用生长调节剂调控金花茶成花、坐果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花茶 果枝叶 成花量 花果期 吲哚乙酸 赤霉 玉米素核苷 脱落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赤霉素对太子参块根中细胞分裂素含量及其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晨 周涛 +4 位作者 郑伟 李军 肖承鸿 龚安慧 江维克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141-2147,共7页
【目的】分析外源赤霉素(GA3)对太子参块根中细胞分裂素(CTK)含量变化及其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为研究太子参块根膨大发育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盆栽的太子参幼苗分成4组,其中3个处理组分别根灌150 mg/L GA3(GA3处理组)、20... 【目的】分析外源赤霉素(GA3)对太子参块根中细胞分裂素(CTK)含量变化及其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为研究太子参块根膨大发育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盆栽的太子参幼苗分成4组,其中3个处理组分别根灌150 mg/L GA3(GA3处理组)、20 mg/L多效唑(PBZ)(PBZ处理组)和150 mg/L GA3+20 mg/L PBZ(GA3+PBZ处理组)激素溶液各200 mL,对照组根灌等量清水,在不同块根发育期采集块根样品。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不同处理时间太子参块根中内源玉米素核苷(ZR)的含量,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CTK代谢关键酶基因的表达量变化。【结果】在整个块根发育期,3个处理组太子参块根中的ZR含量总体高于对照组,且呈相同的变化趋势,即从膨大初期到成熟期ZR含量均呈升高—降低—升高的变化趋势,说明外源GA3和PBZ均能促进ZR含量的升高。在GA3处理组中,A-IPT1基因的表达量在膨大初期较对照组高,随着块根的膨大,其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直至成熟期低于对照组;tRNA-DMATase基因的表达量在膨大初期较对照组低,随后不断上升高于对照组,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A-IPT2基因的表达量在整个太子参块根发育期略高于对照组,而CYP735A、CKX1和CKX2基因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在PBZ处理组中,A-IPT1、tRNA-DMATase和CKX2基因的表达量变化趋势与GA3处理组相反。GA3+PBZ处理组A-IPT2、CYP735A、CKX1和CKX2基因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其他组,且与对照组的变化趋势相似。外源GA3可上调A-IPT1和tRNA-DMATase基因的表达水平,下调CYP735A、CKX1和CKX2基因的表达水平,结合ZR含量测定结果可推测CTK在块根膨大初期合成反式玉米素(tZ),而在成熟期合成顺式玉米素(c Z)。【结论】GA3调控CTK的合成和分解是一个动态过程,GA3抑制太子参块根膨大,可能与不同发育时期CTK的代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子参 赤霉(GA3) 细胞分裂(CTK) 玉米素核苷(ZR) 代谢关键酶基因 克隆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截、拉枝、刻芽对苹果枝条芽激素含量有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朴丽 《中国果业信息》 2013年第9期66-67,共2页
据《园艺学报》2013年第8期《短截、拉枝、刻芽对苹果枝条不同部位芽激素含量的影响》(作者艾沙江·买买提等)报道,为进一步了解修剪反应的生理基础,以“富士”(国光X元帅)苹果3年生幼树为试材,在萌芽期研究不同修剪方式(... 据《园艺学报》2013年第8期《短截、拉枝、刻芽对苹果枝条不同部位芽激素含量的影响》(作者艾沙江·买买提等)报道,为进一步了解修剪反应的生理基础,以“富士”(国光X元帅)苹果3年生幼树为试材,在萌芽期研究不同修剪方式(短截、拉枝、刻芽、环刻)对1年生枝条不同部位芽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未处理对照幼苗下部芽中生长素(IAA)和脱落酸(ABA)含量显著高于上部芽,玉米素核苷(ZR)和赤霉素(GA3)含量明显低于上部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激含量 苹果枝条 短截 拉枝 刻芽 玉米素核苷 生理基础 修剪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实生树开花节位与内源激素变化的关系
12
《中国果业信息》 2007年第1期58-58,共1页
据《园艺学报》2006年第6期报道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选取2年生自然实生巨峰葡萄树为材料,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分析葡萄自然实生树不同节位芽中内源赤霉素(GA3和GA4+7)、吲哚乙酸(IAA)、脱落酸(AB... 据《园艺学报》2006年第6期报道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选取2年生自然实生巨峰葡萄树为材料,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分析葡萄自然实生树不同节位芽中内源赤霉素(GA3和GA4+7)、吲哚乙酸(IAA)、脱落酸(ABA)、玉米素核苷(ZR)以及异戊基腺嘌呤(iPA)的含量;并对实生树自然条件下最低成花节位进行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花节位 实生树 内源激变化 葡萄树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 酶联免疫法 内源赤霉 玉米素核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苜蓿链霉菌TX21抑菌作用确定及促生物质的鉴定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腾峰 闫建培 +4 位作者 侯星羽 沈洪飞 段佳琪 任杰 曾洪梅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9-369,共11页
链霉菌是一种重要的微生物资源,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从土壤中筛选出一株对多种病原菌有抑制效果的菌株,编号TX21,其中对玉蜀黍平脐蠕孢的抑菌效果最优,为50.0%。采用浸种及喷施的方法探究了菌株TX21发酵上清液对水稻种子和黄瓜... 链霉菌是一种重要的微生物资源,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从土壤中筛选出一株对多种病原菌有抑制效果的菌株,编号TX21,其中对玉蜀黍平脐蠕孢的抑菌效果最优,为50.0%。采用浸种及喷施的方法探究了菌株TX21发酵上清液对水稻种子和黄瓜幼苗的促生效果,结果显示发酵上清液能使水稻种子胚根和胚芽分别增长48.5%和47.1%,黄瓜幼苗根系和鲜重分别增加了37.6%和47.0%,表现出良好的促生作用;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和16S r RNA分子生物学鉴定苜蓿链霉菌Streptomyces alfalfae。利用黄瓜子叶叶绿素试验及UHPLC-MS方法明确了发酵上清液的有效促生物质,证实其中含有2-甲硫顺式玉米素核苷(ms^(2)io^(6)A,分子式:C_(16)H_(23)N_(5)O_(5)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霉菌 促生 细胞分裂 2-甲硫顺式玉米素核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鱼共作对不同留茬高度再生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韦生宝 陈宇婷 +1 位作者 刘云 章家恩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46-855,共10页
【目的】探究华南双季稻区稻鱼共作对不同留茬高度再生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再生稻-鱼共作系统的水稻栽培及茬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野香优油丝’为供试再生稻品种,通过设置稻作模式(水稻单作和稻鱼共作)与再生稻的头季稻... 【目的】探究华南双季稻区稻鱼共作对不同留茬高度再生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再生稻-鱼共作系统的水稻栽培及茬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野香优油丝’为供试再生稻品种,通过设置稻作模式(水稻单作和稻鱼共作)与再生稻的头季稻留茬高度(留茬高10和30 cm)双因素田间试验,探究稻鱼共作对头季稻不同留茬高度的再生季水稻的生长特性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高留茬处理下稻鱼共作的再生季水稻产量显著高于水稻单作,稻作模式和头季稻留茬高度对再生季水稻产量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影响。稻鱼共作条件下再生季水稻有效穗数和结实率较水稻单作分别显著提高了18.2%和53.2%,但穗粒数显著降低了17.9%,表明稻鱼共作通过提高再生季水稻群体有效穗数和结实率来弥补其穗粒数的不足,从而提高再生季水稻的产量。头季稻收获的留茬高度显著影响再生季水稻齐穗期的叶片氮含量。头季稻成熟期根的玉米素核苷含量与成熟期叶片氮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表明提高头季稻成熟期叶片氮含量可能有利于增加其根部玉米素核苷含量,从而间接促进再生季水稻腋芽的萌发。【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华南双季稻区若发展再生稻单作生产,头季稻收割时宜采取低留茬(10 cm)处理,若采取再生稻-鱼共作生产,头季稻收割时宜采取高留茬(30 cm)处理,这样有利于促进后续再生季水稻的生长和产量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鱼共作 再生稻 留茬高度 玉米素核苷 产量 生长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理 生化 生态
15
《麦类文摘》 1997年第6期15-16,共2页
Z971482 冬小麦分蘖衰亡过程中内源激素作用的研究/马兴林(中国农科院区划所),梁振兴//作物学报.-1997,23(2).-200~2071990~1992年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分蘖衰亡过程中,主茎及各蘖位分蘖内源吲哚乙酸(IAA)、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玉米素... Z971482 冬小麦分蘖衰亡过程中内源激素作用的研究/马兴林(中国农科院区划所),梁振兴//作物学报.-1997,23(2).-200~2071990~1992年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分蘖衰亡过程中,主茎及各蘖位分蘖内源吲哚乙酸(IAA)、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玉米素核苷(ZR)和玉米素(Z)及脱落酸(ABA)的变化动态。分蘖衰亡过程与内源激素变化有密切关系。不同蘖位分蘖虽然开始衰亡的时间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亡过程 冬小麦 细胞分裂类物质 内源激 分蘖 内源吲哚乙酸 脱落酸 玉米素核苷 变化动态 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