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农业技术在小麦和玉米种植中的应用与效果
1
作者 孙晓光 《河北农机》 2025年第12期137-139,共3页
本研究聚焦小麦和玉米种植领域,深入探讨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旨在推动农业发展迈向新高度。在作物种植过程中,精准规划其种植密度是基础。依据不同品种特性和土壤条件,合理确定植株间距,可以确保作物生长空间适宜,为高产奠定基础。产量... 本研究聚焦小麦和玉米种植领域,深入探讨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旨在推动农业发展迈向新高度。在作物种植过程中,精准规划其种植密度是基础。依据不同品种特性和土壤条件,合理确定植株间距,可以确保作物生长空间适宜,为高产奠定基础。产量预测与精准收获技术借助先进的传感器和数据分析,能准确预估作物产量,并适时开展收获作业,减少损失。优化灌溉制度则是根据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规律,实施精准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高产优质农作物品种的选育工作不断推进,培育出的新品种兼具高产、抗病等特性。抗除草剂相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不仅降低了除草成本,还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这些关键技术的综合运用,能显著提高小麦和玉米的产量与品质,增强这两者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技术 小麦玉米种植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菏泽玉米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
2
作者 李克信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5年第3期182-184,共3页
为提高山东菏泽地区玉米和小麦的种植效益,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进行深入研究。介绍免耕播种、秸秆处理、土壤深松及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探讨其在提升土壤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作物产量等方面的应用效果。研究认为,保护性耕作... 为提高山东菏泽地区玉米和小麦的种植效益,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进行深入研究。介绍免耕播种、秸秆处理、土壤深松及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探讨其在提升土壤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作物产量等方面的应用效果。研究认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对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存在挑战,为进一步技术优化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小麦种植 保护性耕作技术 土壤质量 成本节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季氮肥运筹对冬小麦-夏玉米种植体系物质生产及氮肥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吴光磊 曾彦 +5 位作者 郭立月 崔正勇 李勇 尹燕枰 王振林 蒋高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100-2107,共8页
2009—2011年在山东临沂冬小麦夏玉米生产田,探讨了麦季施氮水平和施氮时期对两季作物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籽粒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施氮量设4个处理,分别是0(N0)、168.75(N1)、225(N2)和281.25kghm2(N3);氮肥追... 2009—2011年在山东临沂冬小麦夏玉米生产田,探讨了麦季施氮水平和施氮时期对两季作物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籽粒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施氮量设4个处理,分别是0(N0)、168.75(N1)、225(N2)和281.25kghm2(N3);氮肥追施时期设2个处理,分别为拔节期(S1)和拔节期+开花期(S2)。在S1条件下,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及夏玉米和周年生物产量均表现为N3>N2>N1,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籽粒产量N2和N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在麦季随施氮量增加显著降低,而在玉米季则逐渐升高,但玉米季氮肥偏生产力N3与N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S2条件下麦季施氮量由N2处理增加25%(N3),冬小麦和夏玉米籽粒干物质积累量、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无显著变化,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在麦季显著降低、在玉米季无显著变化。与S1相比,S2有利于提高N1和N2条件下冬小麦籽粒与营养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及氮肥偏生产力,但对N3条件下的这些指标无显著影响;而在玉米季,3个施氮量水平下夏玉米的各项指标均显著升高。综合周年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及氮肥偏生产力结果,麦季总施氮量225kghm2及拔节期+开花期追氮是本试验条件和种植模式下的最佳麦季氮肥运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夏玉米种植体系 施氮量 追氮时期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河平原小麦-玉米不同种植制度节水特性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郑媛媛 陈宗培 王贵彦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15,共7页
试验于2014—2016年在河北省景县进行。试验处理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CK)、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两年三熟(A1)、春玉米-夏玉米一年两熟(A2)、春玉米一年一熟(A3)、夏玉米一年一熟(A4)5种种植制度,系统分析了各处理作物产量、周年... 试验于2014—2016年在河北省景县进行。试验处理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CK)、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两年三熟(A1)、春玉米-夏玉米一年两熟(A2)、春玉米一年一熟(A3)、夏玉米一年一熟(A4)5种种植制度,系统分析了各处理作物产量、周年土壤水分动态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5种种植制度中,CK产量最高,2个种植周期的总产量为38574.24 kg·hm^-2,A1、A2、A3、A4总产量分别比CK减少23.7%、23.8%、51.2%和39.6%;CK的总耗水量最高,为1851.45 mm,A1、A2、A3、A4相对CK耗水量分别减少了504.3、452.3、753.5 mm和712.8 mm;各处理间水分利用效率没有显著差异,A1较高为21.84 kg·mm-1·hm^-2。A1和A2相对CK总产量有所降低,但周年总耗水量分别比CK减少504.25 mm和452.30 mm,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4.8%和0.8%。这2种种植制度可作为当前小麦-玉米两熟的重要补充,加强周年土壤水分管理是本区域粮食生产和水分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种植制度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海河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关中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区塿土无机磷形态及其有效性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泽兴 柳小琪 +1 位作者 别婧雅 吕家珑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10-1017,共8页
为了探明关中冬小麦-夏玉米产区典型土壤无机磷组分含量及其有效性,实现减磷增效、合理施用磷肥,提高土地生产力。于2018年采集陕西省关中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区塿土耕层(0~20 cm)样品,采用蒋柏藩与顾益初改进的无机磷分级法测定各无... 为了探明关中冬小麦-夏玉米产区典型土壤无机磷组分含量及其有效性,实现减磷增效、合理施用磷肥,提高土地生产力。于2018年采集陕西省关中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区塿土耕层(0~20 cm)样品,采用蒋柏藩与顾益初改进的无机磷分级法测定各无机磷组分含量,并结合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比较各无机磷组分对有效磷的贡献。结果表明:塿土总无机磷含量为585.4~1513.8 mg/kg,各形态含量组成大小依次为Ca10-P(36.8%~82.9%)>Ca8-P(5.0%~30.7%)>O-P(6.4%~17.5%)>Al-P(1.0%~16.6%)>Fe-P(1.8%~17.2%)>Ca2-P(0.1%~4.8%);相关分析表明,各无机磷形态和有效磷的相关性大小依次为Ca2-P(0.912)>Ca8-P(0.598)>Al-P(0.569)>Fe-P(0.531)>O-P(0.426)>Ca10-P(0.138),仅Ca10-P和有效磷不具有相关关系,其余无机磷形态和有效磷均有极显著相关关系;通径分析表明,各无机磷形态对有效磷的贡献大小依次为Ca2-P(0.771)>Ca8-P(0.155)>Fe-P(0.107)>O-P(0.042)>Al-P(0.010)>Ca10-P(-0.068)。其次,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也证实Ca2-P、Ca8-P和Fe-P是塿土有效磷的主要磷源,Al-P和O-P是缓效磷源,Ca10-P则难以被作物吸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夏玉米种植 塿土 无机磷形态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玉米轮作种植钾肥的合理施用
6
作者 田培荣 《农业科技通讯》 2010年第5期142-143,共2页
通过对宁晋县6250个土壤样品速效钾含量的统计分析,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下土壤速效钾的增补途径、近几年钾肥价格的走势及钾肥试验分析,阐明了小麦—玉米种植制度下钾肥的施用原则,提出了钾肥合理施用措施。
关键词 小麦-玉米轮作种植制度 土壤速效钾 合理施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夏玉米高产模式周年气候资源分配与利用特征研究 被引量:39
7
作者 周宝元 马玮 +3 位作者 孙雪芳 丁在松 李从锋 赵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89-600,共12页
探明周年产量20,000kghm–2以上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周年气候资源分配与利用特征,并建立资源优化配置定量指标,为进一步提升黄淮海该模式周年产量潜力和气候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06—2010年黄淮海区... 探明周年产量20,000kghm–2以上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周年气候资源分配与利用特征,并建立资源优化配置定量指标,为进一步提升黄淮海该模式周年产量潜力和气候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06—2010年黄淮海区9个高产点共45个田间试验的数据,定量分析了冬小麦–夏玉米模式高产形成与季节间光温水资源分配的关系。结果表明,三省9个试验点冬小麦–夏玉米均实现了周年20,000kghm–2以上高产,但区域间差异较大,河南和山东小麦产量最高,山东夏玉米产量最高,河南和山东周年产量分别高于河北16.9%和21.5%。产量的变化主要由光温水分配差异造成,河南和山东小麦季积温量在1924.2~2608.0°C和降雨量小于201.1mm范围时产量均高于河北,山东玉米季辐射量在2168.5~2953.8 MJ m–2、积温量小于2990.7°C和降水量小于591.3 mm范围时产量均高于河南和河北。然而省份间冬小麦–夏玉米模式季节间热量资源分配率和分配比值相对固定,即小麦季和玉米季积温分配率分别为43%和57%,两季间积温比值为0.7,这是该区当前生产和生态条件下冬小麦–夏玉米模式季节间资源合理配置的定量标准。在不增加任何投入的前提下依据该定量指标来指导黄淮海不同生态区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的资源优化配置,对促进黄淮海该种植模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 高产 资源分配 资源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北冬小麦、夏玉米多年需灌水次数及典型生育期需灌水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陈震 李金山 +3 位作者 黄修桥 贾艳辉 孙秀路 杨晓慧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4-283,共10页
研究气候变化情景下豫北地区农业需灌水次数的变化情况,可为当地灌溉以及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本文分析处理近63 a(1951—2013年)气象数据和新乡七里营站点土壤数据,结合作物生长参数,利用降水、灌溉、作物蒸散发与土壤水分... 研究气候变化情景下豫北地区农业需灌水次数的变化情况,可为当地灌溉以及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本文分析处理近63 a(1951—2013年)气象数据和新乡七里营站点土壤数据,结合作物生长参数,利用降水、灌溉、作物蒸散发与土壤水分之间变化关系,建立干旱灌水指数模型。此模型中干旱灌水指数(DII)分布在[-1,1]之间,小于0时即干旱需灌水。在现有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制度下,利用干旱灌水指数模型计算多年需干旱灌水指数,并进一步得到灌水次数。选择冬小麦生长季分别为湿润(1985—1986年)、正常(2004—2005年)、干旱(1983—1984年)的3个典型实际代表年度,夏玉米生长季分别为湿润(2003年)、正常(1993年)、干旱(2009年)的3个典型实际代表年,计算了不同代表年冬小麦、夏玉米作物需水情况。进一步计算得到了冬小麦、夏玉米在典型湿润、正常、干旱3个不同代表年的干旱灌水指数,并进行了有无灌水的干旱情况分析。结果表明:近63 a冬小麦-夏玉米系统每年需灌水2~7次不等,平均需灌水5.1次。冬小麦和夏玉米湿润、正常、干旱3个代表年蒸散发量(ETC)分别为489.4 mm、551.4 mm、481.7 mm和466.1 mm、477.8 mm、529.3 mm。在无灌水条件下典型代表年内,冬小麦、夏玉米都会遭遇不同程度干旱,典型湿润、正常、干旱代表年冬小麦分别灌水2次、3次、4次,夏玉米分别需灌水1次、2次、3次后,基本可以消除干旱对其正常生长影响。综上,通过干旱灌水指数来量化需灌溉次数是可行的。气候变化情景下,近10年(2003—2013年)需灌水频次变化大,年际间干旱事件频发,更好的科学灌溉管理可减少干旱对作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干旱 小麦-夏玉米种植制度 干旱灌水指数 灌水次数 典型年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肥减量对玉米田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27
9
作者 门倩 海江波 +2 位作者 岳忠娜 薛少平 王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3-140,共8页
【目的】在小麦-玉米轮作模式下,探讨有机培肥时化肥减量对玉米田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的影响。【方法】于2010-10-2011-07在陕西杨凌进行大田试验,试验共设置化肥不减量+高有机肥(NPK+HM)、化肥不减量+中有机肥(NPK+MM)、化肥不减量+... 【目的】在小麦-玉米轮作模式下,探讨有机培肥时化肥减量对玉米田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的影响。【方法】于2010-10-2011-07在陕西杨凌进行大田试验,试验共设置化肥不减量+高有机肥(NPK+HM)、化肥不减量+中有机肥(NPK+MM)、化肥不减量+低有机肥(NPK+LM)、化肥减量70%+高有机肥(30%NPK+HM)、化肥减量50%+中有机肥(50%NPK+MM)、化肥减量30%+低有机肥(70%NPK+LM)和对照(NPK)7个处理,分别于玉米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灌浆期及成熟期采集玉米田0~20cm土层土样,测定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脲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无论在化肥减量还是不减量条件下,增施有机肥均可以明显提高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的活性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但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却显著下降;有机培肥条件下,不同的化肥减量处理对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活性以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不同,其中化肥减量50%+中量有机肥(50%NPK+MM)处理的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最高,且与化肥不减量+高量有机培肥(NPK+HM)处理对土壤酶活性以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作用几乎一致。另外,各有机培肥处理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土壤呼吸强度均较对照(NPK)处理高,但差异并不明显。【结论】在小麦-玉米轮作模式下,化肥减量50%+中量有机肥(50%NPK+MM)是比较合理的施肥方式,化肥适度减量在土壤培肥过程中是合理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培肥 化肥减量 土壤酶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呼吸 小麦-玉米种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咸水灌溉对土壤盐分平衡与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9
10
作者 陈素英 邵立威 +2 位作者 孙宏勇 张喜英 李彦芬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49-1058,共10页
河北低平原淡水资源短缺,微咸水资源丰富,合理开发利用微咸水已经成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于2011—2015年在河北省沧州市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进行,以冬小麦和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体系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河... 河北低平原淡水资源短缺,微咸水资源丰富,合理开发利用微咸水已经成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于2011—2015年在河北省沧州市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进行,以冬小麦和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体系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河北低平原区实施微咸水灌溉对冬小麦及下茬作物夏玉米产量及灌溉对土壤盐分周年平衡的影响。2013—2014年冬小麦灌溉处理设雨养旱作处理(CK)、拔节期淡水灌溉1水(F1)、拔节期用2 g·L^(-1)、3 g·L^(-1)、4 g·L^(-1)、5 g·L^(-1)的微咸水灌溉1次(B21、B31、B41、B51)、拔节期和灌浆期用淡水灌溉(F2)、拔节期用3 g·L^(-1)的微咸水+灌浆期用淡水灌溉(B31F1)、拔节期用淡水+灌浆期用3 g·L^(-1)微咸水灌溉(F1B31)、拔节期和灌浆期都用3 g·L^(-1)的微咸水灌溉(B32)、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都用淡水灌溉(F3)。2014—2015年根据上年度的试验结果对试验处理进行了精简,冬小麦灌溉处理设CK、F1、B31、B41、B51、B42(拔节期和灌浆期都用4 g·L^(-1)的微咸水灌溉)。结果表明,一般年型下冬小麦生育期灌溉2水就能获得高产和稳产,平均产量为6 593.4 kg·hm^(-2)。利用小于5 g·L^(-1)的微咸水灌溉,与淡水灌溉相比,不会造成冬小麦产量降低,灌溉1次微咸水比雨养旱作处理增产10%~30%,可用微咸水替代1次淡水。微咸水灌溉条件下冬小麦收获时土壤盐分有所积累,表层土壤含盐量大于1 g·L^(-1),影响下茬玉米的出苗和生长,但夏玉米播种后用675~750 m3·hm-2淡水灌溉可满足耕层淋盐需求,达到玉米生长的安全阈值,与淡水灌溉处理的玉米产量相比不减产。利用夏季降雨,可使土壤盐分得到淋洗,当夏季降雨量大于300 mm时,冬小麦微咸水灌溉下土壤盐分达到周年平衡。沧州地区73%以上的年份,夏季降雨量大于300 mm,为土壤淋盐创造了条件,保证了微咸水替代一次淡水灌溉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咸水灌溉 土壤 小麦-夏玉米种植体系 盐分平衡 作物产量 低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