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氮对玉米||大豆间作产量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孙建好 赵建华 +5 位作者 李伟绮 吴科生 陈亮之 杨新强 何旭刚 郑浩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38-1145,共8页
间作可提升作物产量及产量稳定性,但对于施氮影响玉米||大豆间作产量稳定性的研究甚少。本研究于2018—2021年在甘肃张掖开展田间试验,设置2个施氮量(0和300 kg·hm^(-2),分别记作N0和N300)和3种种植方式[玉米|大豆间作(M||S)、单... 间作可提升作物产量及产量稳定性,但对于施氮影响玉米||大豆间作产量稳定性的研究甚少。本研究于2018—2021年在甘肃张掖开展田间试验,设置2个施氮量(0和300 kg·hm^(-2),分别记作N0和N300)和3种种植方式[玉米|大豆间作(M||S)、单作大豆(MS)和单作玉米(MM)]。通过测定单作及间作条件下作物产量,对比两个施氮量下单作及间作体系生产力、土地当量比(LER)、偏土地当量比(pLER)、间作作物超产率、单作及间作体系及作物产量稳定性和单作及间作体系氮肥农学利用效率的差异,明确施氮对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产量及产量稳定性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就4年平均水平来看,相比单作,N0和N300处理下LER值分别为1.26和1.17,均大于1,表明M||S体系具有间作产量优势,且施氮降低了间作产量优势;N0和N300处理下,玉米偏土地当量比(pLERm)值分别为0.68和0.82,大豆偏土地当量比(pLERs)分别为0.57和0.35;N0和N300处理下,间作玉米超产率分别为36.88%和64.82%,间作大豆超产率分别为14.77%和-30.46%;施氮可以提高体系产量稳定性,N300处理产量稳定性较N0显著提高112.7%(P<0.05),单作体系产量稳定性较间作体系显著提高40.1%(P<0.05);间作种植中,N300处理间作玉米产量稳定性较N0处理显著提高178.6%(P<0.05),施氮对大豆产量稳定性无显著影响;单作种植中,N300处理单作玉米产量稳定性较N0处理显著提高127.7%(P<0.05),施氮对单作大豆产量稳定性无显著影响;间作体系氮肥农学利用效率较单作体系显著提高76.7%(P<0.05)。综上,在甘肃张掖地区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中,产量优势的主要贡献者是玉米,施氮提升了间作玉米产量及产量稳定性,降低了间作大豆产量,不影响间作大豆产量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超产率 产量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大豆间作对AMF时空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赵德强 元晋川 +2 位作者 侯玉婷 李彤 廖允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31-642,共12页
为探究农田生态系统中不同种植模式下丛枝菌根真菌(AMF)生长发育及产生孢子和球囊霉素状况,本试验设置两种结构的间作模式(6M6S:6行玉米与6行大豆间作;3M3S:3行玉米与3行大豆间作)以及单作玉米(CKM)和单作大豆(CKS)4个处理,分析不同种... 为探究农田生态系统中不同种植模式下丛枝菌根真菌(AMF)生长发育及产生孢子和球囊霉素状况,本试验设置两种结构的间作模式(6M6S:6行玉米与6行大豆间作;3M3S:3行玉米与3行大豆间作)以及单作玉米(CKM)和单作大豆(CKS)4个处理,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对AMF生长时空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根侵染率、侵染密度和菌丝密度随着AMF与作物共生期延长逐渐增加,丛枝丰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两年试验中,玉米乳熟期(大豆鼓粒期),3M3S处理的菌根侵染率、侵染密度和丛枝丰度,土壤孢子密度、易提取球囊霉素含量和总球囊霉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单作。在作物生育期内,AMF的孢子密度从269.40个·(100g)^-1增加至1484.20个·(100g)^-1,易提取球囊霉素含量从430.88μg·g^-1增加至600.78μg·g^-1,总球囊霉素含量从942.59μg·g^-1增加至1304.03μg·g^-1。玉米乳熟期,间作边行玉米的菌丝密度、孢子密度、易提取球囊霉素和总球囊霉素含量最高;大豆鼓粒期,间作边行大豆的菌丝密度和易提取球囊霉素含量最高,孢子密度最低。相关性分析表明,总球囊霉素和易提取球囊霉素与菌丝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0.71和0.73;孢子密度和菌丝密度与侵染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0.72和0.75。因此,农田生境中AMF能与根系建立良好的共生关系,并随着季节变化和作物生长呈现周期性变化。间作促进了AMF的侵染,增加了球囊霉素和孢子的产量,间作处理中AMF与各行作物共生表现出边际效应。3M3S处理是最有利于AMF生长的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丛枝菌根真菌 侵染率 球囊霉素 孢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量施氮与间作大豆对华南地区甜玉米连作农田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唐艺玲 管奥湄 +2 位作者 周贤玉 赖叶宁 王建武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29-1535,共7页
通过3季大田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比研究了两种施氮水平[300 kg(N)?hm?2,N0;360 kg(N)?hm?2,N1]和3种种植模式[甜玉米∶大豆按2行∶3行(S2B3)和2行∶4行(S2B4)行数比间作,甜玉米单作(SS)]对华南地区甜玉米连作农田N2O排放情况... 通过3季大田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比研究了两种施氮水平[300 kg(N)?hm?2,N0;360 kg(N)?hm?2,N1]和3种种植模式[甜玉米∶大豆按2行∶3行(S2B3)和2行∶4行(S2B4)行数比间作,甜玉米单作(SS)]对华南地区甜玉米连作农田N2O排放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常规施氮,减量施氮显著降低了土壤N2O的全球增温潜势(GWPN2O,kg?hm?2),其中S2B4-N0的减排效果最好,其3季的土壤GWPN2O依次比S2B4-N1减少66.31%、84.08%和51.31%。种植模式对GWPN2O没有显著影响;间作和减量施氮均显著降低了单位产量的GWPN2O(即N2O排放强度,GHGIN2O,kg?t?1),其中S2B4-N0的减幅最大,其3季平均的GHGIN2O分别比SS-N0和S2B4-N1降低71.60%和71.21%;减量施氮不会影响作物产量且间作系统的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因此,减量施氮下的甜玉米||大豆间作不仅能保证作物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能降低土壤N2O的排放,其中减量施氮水平下的甜玉米||大豆2行∶4行间作模式(S2B4-N0)的效益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水平 玉米||大豆间作 N2O 全球增温潜势 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作对红壤磷素吸附解吸平衡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周龙 苏丽珍 +4 位作者 王思睿 王瑞雪 普正仙 郑毅 汤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867-1878,共12页
磷素的吸附和解吸特性对土壤磷素迁移及其环境效应具有重要影响,过量磷肥施入易造成土壤磷素固定和流失,但合理间作可促进磷素吸收利用,减少固定,研究间作和不同施磷量条件下红壤磷素吸附解吸特性的平衡效应对促进红壤磷的高效利用,兼... 磷素的吸附和解吸特性对土壤磷素迁移及其环境效应具有重要影响,过量磷肥施入易造成土壤磷素固定和流失,但合理间作可促进磷素吸收利用,减少固定,研究间作和不同施磷量条件下红壤磷素吸附解吸特性的平衡效应对促进红壤磷的高效利用,兼顾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取2因素裂区区组试验,主因素为种植模式,分别为与玉米||大豆(IM)、单作玉米(MM);副因素为施磷水平,分别为P0[0 kg(P_(2)O_(5))·hm^(-2)]、P60[60 kg(P_(2)O_(5))·hm^(-2)]、P90[90 kg(P_(2)O_(5))·hm^(-2)]、P120[120 kg(P_(2)O_(5))·hm^(-2)]4个施磷水平,通过田间试验,研究间作和施磷量对红壤磷素吸附解吸平衡效应的影响;应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和邻接树法(ABT)定量分析间作和施磷水平对磷吸附和解吸的相对贡献,揭示间作影响红壤磷素吸附解吸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1)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最适合红壤对磷的吸附特征拟合,土壤磷吸附量随平衡溶液磷浓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再趋于饱和的趋势,土壤磷吸附量随施磷量的增加逐渐降低。2)种植模式和施磷水平以及交互作用极显著(P<0.01)影响红壤磷素的吸附量和解吸量。间作处理较单作磷素吸附量和解吸量分别增加22.9%和9.2%(P<0.05);不同施磷水平下,间作磷吸附量较单作显著增加13.0%、19.4%、41.5%和23.9%(P<0.05);磷解吸量在P0和P60处理间作较单作显著增加90.2%和194.4%(P<0.05),而在P90和P120处理间作较单作减少52.1%和34.1%(P<0.05)。3)不同种植模式与施磷水平下,土壤磷吸附量与土壤pH、有机质、树脂磷、有效磷、全磷以及磷吸附饱和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游离氧化铁、游离氧化铝和磷吸持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磷解吸量与标准需磷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红壤磷素的吸附和解吸主要受pH、有机质和游离氧化铁的影响,间作通过改变土壤的pH、有机质和游离氧化铁含量影响红壤磷吸附量和解吸量。玉米||大豆间作具有较好的土壤磷缓冲能力,低磷水平下促进磷素大量解吸供植物吸收利用,高磷水平下促进磷素吸附有效减缓磷素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解吸 玉米||大豆间作 施磷量 红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