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9篇文章
< 1 2 8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传代致弱JS18-150株的获得与鉴定
1
作者 侯真真 张华伟 +5 位作者 郝根喜 罗修鑫 宋文博 周明光 陈焕春 徐高原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8-185,共8页
为获得安全性良好、免疫原性高的变异株弱毒苗,采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传代培养的方法对猪伪狂犬病病毒流行毒株JS18株进行传代,最终获得JS18-150株,随后通过PCR鉴定、测序、致病力试验和免疫效力试验对JS18-150株的体外生长特性、安... 为获得安全性良好、免疫原性高的变异株弱毒苗,采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传代培养的方法对猪伪狂犬病病毒流行毒株JS18株进行传代,最终获得JS18-150株,随后通过PCR鉴定、测序、致病力试验和免疫效力试验对JS18-150株的体外生长特性、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进行初步研究。试验结果显示,在CEF上连续传代后,JS18株的gI、gE、US9基因缺失,获得的JS18-150株毒力已致弱,在CEF上适应性显著提高,与JS18株生长动力学相似;将JS18-150株以107.0TCID50/mL接种仔猪,所有仔猪均未观察到任何临床症状,且体温均未超过40.5℃;JS18-150株以106TCID50/mL接种仔猪后能保护仔猪有效抵御JS18株和HBZL05株的攻击。结果表明,JS18-150株对仔猪安全性良好,可作为PRV弱毒疫苗研制的候选毒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病毒 变异 传代致弱 基因缺失 狂犬病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的分离鉴定及其gE基因的分子特征 被引量:89
2
作者 赵鸿远 彭金美 +9 位作者 安同庆 李琳 冷超粮 陈家锃 王倩 常丹 张秋月 蔡雪辉 童光志 田志军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06-509,共4页
2014年猪伪狂犬病(PR)在我国规模化猪场大范围发生,本实验室在吉林和黑龙江省发病猪场分离到2株PRV,命名为PRV-JL1和PRV-HLJ1。病毒在Vero细胞中能够产生典型的PRV细胞病变,将PRV-JL1以103LD50的剂量感染3只6月龄绵羊,接种羊在5 d^8 d... 2014年猪伪狂犬病(PR)在我国规模化猪场大范围发生,本实验室在吉林和黑龙江省发病猪场分离到2株PRV,命名为PRV-JL1和PRV-HLJ1。病毒在Vero细胞中能够产生典型的PRV细胞病变,将PRV-JL1以103LD50的剂量感染3只6月龄绵羊,接种羊在5 d^8 d内全部死亡,均出现典型的PR症状及组织病理学变化。将PRV-JL1及PRV-HLJ1与近3年来本实验室分离鉴定的及GenBank中登录的来源于国内10多个省份的32个PRV株和17个经典PRV株的gE核苷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近3年分离的PRVs与本实验室之前分离的变异株PRV-HeN1的同源性在97.1%~99.5%,而与经典株PRV双城株(PRV-S)的同源性在96.6%~99.1%。以gE氨基酸序列建立的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近3年分离的PRVs形成一个相对独立于经典株的新分支。以上结果表明变异株已成为我国主要流行的病毒株,而且变异株均在gE蛋白的第48位和第492位各存在1个天冬氨酸的插入。该插入突变可以作为鉴定PRV变异株的分子特征,其生物学意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病毒 变异 鉴定 gE 分子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西地区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gC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范克伟 戴爱玲 +4 位作者 李晓华 吴德峰 闫娜娜 江丹丹 杨小燕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7-48,49,50,I0002,共5页
为了解闽西地区2013年以来猪伪狂犬病病毒(PRV)流行株的现状、分子生物学特征和遗传演化规律,收集了闽西不同地区的14株PRV分离株,并对其gc基因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14株PRV分离株与2012年以来国内不同省份分离的PRV变异株... 为了解闽西地区2013年以来猪伪狂犬病病毒(PRV)流行株的现状、分子生物学特征和遗传演化规律,收集了闽西不同地区的14株PRV分离株,并对其gc基因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14株PRV分离株与2012年以来国内不同省份分离的PRV变异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8.8%~99.7%,而与Bartha疫苗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3.6%~93.8%。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发现,14株PRV分离株和近年来国内分离的PRV毒株gC基因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高,有很多相同的特征性氨基酸替换,其中最有特征性的是aa52-aa61,aa63-aa69位和aal86-aal94位氨基酸的替换和插入。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14株PRV分离株与2012年以来国内不同省份分离的PRV株位于一个相对独立的大分支中,且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亚分支,而与Bartha疫苗株存在很大差异,亲缘关系较远。抗原表位预测分析表明,PRV闽西分离株与Bartha疫苗株相比发生了抗原漂移,该差异是否预示闽西地区流行株正在向远离疫苗株的方向变异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病毒 GC基因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8
4
作者 庞旋飞 练斯南 +2 位作者 李中圣 万曾培 白挨泉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6-205,共10页
为了解广东省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野毒株的基因变异及遗传演化的情况,本试验对广东佛山疑似暴发伪狂犬病的猪场采集的病料(脑、肺脏、扁桃体、肝脏、脾脏)进行了PCR鉴定,初步鉴定为PRV毒株后,将阳性病料接种非洲绿... 为了解广东省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野毒株的基因变异及遗传演化的情况,本试验对广东佛山疑似暴发伪狂犬病的猪场采集的病料(脑、肺脏、扁桃体、肝脏、脾脏)进行了PCR鉴定,初步鉴定为PRV毒株后,将阳性病料接种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进行毒株传代培养,对分离毒株进行PCR检测及小鼠感染试验,证实该病毒为PRV,并命名为PRV FS-2015株;并对该毒株进行细胞病变观察、病毒TCID50测定、毒株gC和TK基因扩增及序列分析。结果显示,PRV FS-2015株TCID50为10-7.5/0.1mL。PRV FS-2015株的gC和TK基因序列与国内外PRV参考毒株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发现,其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5.8%~100.0%和99.4%~100.0%,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2.3%~100.0%和98.7%~100.0%。遗传进化分析表明,PRV FS-2015株与国内近几年分离的PRV变异株GY、ZJ01、HB1201、HN1201、JS2012、BJ/YT和BP属于同一分支,同源性较高,亲缘关系更近;但与PRV经典株Kaplan、Becker、NIA3、Kolchis、Bartha、Yangsan、Min-A、SS和SL株的同源性较低,基因变异较大,表明PRV FS-2015毒株属于近几年流行的变异株。本研究结果可为广东省伪狂犬病的防控工作和疫苗株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 分离鉴定 序列分析 GC基因 TK基因 遗传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GD株的分离鉴定及TK和gE基因的进化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邹伟斌 赖月辉 +2 位作者 牛贝贝 吴文福 齐冬梅 《现代畜牧兽医》 2019年第10期8-15,共8页
为了解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流行变异毒株的病原学特性及分子遗传变异特点,本研究从广东省某疑似暴发猪伪狂犬病的猪场采集的病料中分离到一株PRV毒株,命名为GD株.该病毒在PK-15细胞中能够产生典型的PRV细胞病变,病... 为了解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流行变异毒株的病原学特性及分子遗传变异特点,本研究从广东省某疑似暴发猪伪狂犬病的猪场采集的病料中分离到一株PRV毒株,命名为GD株.该病毒在PK-15细胞中能够产生典型的PRV细胞病变,病毒滴度可达109.0 TCID50/mL.将病毒感染KM SPF小鼠,接种小鼠在4 d内全部死亡,并且均出现典型的PR症状.序列比对结果显示,PRV GD株的TK和gE基因与国内外PRV参考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4%~100%和97.6~99.9%,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4%~100%和95.5%~99.8%.基于gE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发现,PRV GD株与国内近几年分离鉴定的流行变异毒株位于同一分支上.与经典株相比,PRV GD株的gE蛋白氨基酸序列在48和496位均有1个天冬氨酸(D)的插入,符合PRV变异株的典型特征.本研究成功分离到一株PRV变异株,为PRV流行变异毒株的防控和新型疫苗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病毒 变异 分离 鉴定 进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RP02株)3种佐剂灭活疫苗制备及其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2
6
作者 车艳杰 康亚男 +1 位作者 吕茂杰 李建丽 《养殖与饲料》 2022年第11期35-39,共5页
[目的]制备3种佐剂的PRV变异株灭活疫苗,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选择3种代表性佐剂制备PRV变异株灭活疫苗,并采用4~5周龄BALB/c小鼠和3~4周龄仔猪开展双动物安全性评价。[结果]小鼠安全性试验结果显示,佐剂1疫苗和佐剂2疫苗接种小鼠2次... [目的]制备3种佐剂的PRV变异株灭活疫苗,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选择3种代表性佐剂制备PRV变异株灭活疫苗,并采用4~5周龄BALB/c小鼠和3~4周龄仔猪开展双动物安全性评价。[结果]小鼠安全性试验结果显示,佐剂1疫苗和佐剂2疫苗接种小鼠2次后,接种部位吸收良好、无残留,佐剂3疫苗接种部位出现轻度吸收不良和微量残留;仔猪安全性试验结果显示,3种佐剂疫苗均吸收良好、无残留,但佐剂3疫苗于接种后1 d出现一过性体温升高。[结论]双动物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佐剂1和佐剂2疫苗安全性良好,均优于佐剂3,均可作为开发猪伪狂犬灭活疫苗的新型安全候选佐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病毒 变异 灭活疫苗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初步分析
7
作者 曲信芹 赵玉惠 +2 位作者 蒋皓静 蒋贻海 魏波 《北方牧业》 2023年第7期20-21,共2页
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以发热、奇痒、脑脊髓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伪狂犬病毒是疱疹病毒科,水痘病毒属,可感染猪、犬、猫、貂、绵羊等多种动物。猪是伪狂犬病毒天然宿主,主要引起妊娠母猪流... 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以发热、奇痒、脑脊髓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伪狂犬病毒是疱疹病毒科,水痘病毒属,可感染猪、犬、猫、貂、绵羊等多种动物。猪是伪狂犬病毒天然宿主,主要引起妊娠母猪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哺乳仔猪高死亡率及种猪不育等。许多国家用于防控伪狂犬病疫苗为gE基因缺失的弱毒疫苗,因此可通过检测gE基因或其抗体水平评价猪群PRV野毒感染的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 妊娠母流产 烈性传染病 GE基因 狂犬病病毒 弱毒疫苗 脑脊髓炎 野毒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伪狂犬病病毒gE基因遗传变异及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分析
8
作者 陈志安 章蓓雯 +9 位作者 何敏嘉 陈美椿 翁成桢 黄欣欣 李鸿喜 曾仲文 陈宝良 邱龙新 陈洪博 李晓冰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264-3275,共12页
【目的】了解国内猪伪狂犬病病毒(Porcine pseudorabies virus,PRV)的流行现状、流行毒株的遗传情况以及PRV gE基因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和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针对2019—2023年中国分离到的106条PRV gE基因序列,利用Mega 7.0软件构... 【目的】了解国内猪伪狂犬病病毒(Porcine pseudorabies virus,PRV)的流行现状、流行毒株的遗传情况以及PRV gE基因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和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针对2019—2023年中国分离到的106条PRV gE基因序列,利用Mega 7.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通过Launch DnaSP 6.0软件进行基因选择压力和基因流分析,采用CodonW 1.4.2和SPSS 27.0.1软件进行密码子分析。【结果】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国内流行的PRV毒株为基因Ⅱ型,可进一步分为基因型2.1和基因型2.2。基因流分析显示,基因Ⅱ型中基因型2.1和2.2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006和0.002;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381,同义替换率(Ks)和基因流量化指标(Z)分别为1.353和6.637。基因选择压力分析显示,基因Ⅱ型中基因型2.1和2.2的非同义突变与同义突变比值(dN/dS)分别为1.808和1.362。密码子碱基分析结果表明,基因Ⅱ型的2个亚型中,GC3含量均>50%,基因型2.1和2.2的不同基因编码区有效密码子数(ENC)值分别为30.04和30.06。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分析显示,基因型2.1和2.2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15和0.173。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度(RSCU)分析显示,基因型2.1和2.2中高表达的密码子第3位均为G/C碱基,低表达的密码子第3位主要为A/U碱基;共25个密码子的RSCU>1,为优先使用密码子,其中13个具有高GC含量,16个以碱基C结尾。【结论】国内PRV流行株以基因Ⅱ型为主,其具有独特的碱基组成,GC含量较高、AU含量相对较低,表现出较低的偏好性,密码子使用受突变压力与自然选择的双重作用,其中自然选择起主导性作用。研究结果为国内猪伪狂犬病的流行趋势研判及防控策略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病毒(PRV) GE基因 遗传多样性 密码子 偏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达猪圆环病毒2d型Cap蛋白的重组猪伪狂犬病病毒的构建
9
作者 焦显芹 马晓 +3 位作者 田润博 刘颖 马世杰 陈红英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78-2286,共9页
【目的】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和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获得表达猪圆环病毒2d型(PCV2d)Cap蛋白的重组猪伪狂犬病病毒(PRV),为开发预防和控制PCV2d和PRV感染的疫苗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基于PCV2d KF1株ORF 2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引物,以P... 【目的】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和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获得表达猪圆环病毒2d型(PCV2d)Cap蛋白的重组猪伪狂犬病病毒(PRV),为开发预防和控制PCV2d和PRV感染的疫苗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基于PCV2d KF1株ORF 2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引物,以PCV2d KF1株DNA为模板扩增ORF 2基因。经限制性内切酶Bam HⅠ酶切后将ORF 2基因引入到含有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的PRV转移载体pG中,获得重组质粒pG-PCV2d-EGFP。运用转染试剂ZLip2000将质粒pG-PCV2d-EGFP和PRV三基因缺失毒株gE^(-)/gI^(-)/TK^(-)PRV NY DNA共转染至ST单层细胞中拯救重组病毒,并利用CRISPR/Cas9 EGFP基因双敲除质粒敲除重组病毒中EGFP基因。经EGFP基因测序、PCR和Western blotting对获得的重组病毒进行鉴定。【结果】经8轮绿色荧光蚀斑筛选,纯化得到重组病毒rPRV-PCV2d-EGFP。CRISPR/Cas9 EGFP基因双敲除质粒敲除EGFP基因后,经3轮筛选没有绿色荧光的蚀斑,获得重组病毒rPRV-PCV2d。EGFP基因测序结果表明,rPRV-PCV2d中EGFP基因被剪截了1251 bp,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rPRV-PCV2d携带的ORF 2基因能在ST细胞中转录与表达。【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表达PCV2d Cap蛋白的重组病毒rPRV-PCV2d,为进一步研制重组活载体疫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环病毒2型 狂犬病病毒 重组病毒活载体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伪狂犬病病毒gB抗体竞争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
10
作者 刘梅芬 马震原 +9 位作者 王淑娟 闫若潜 班付国 赵雪丽 谢彩华 王东方 柴茂 刘影 杨海波 王翠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47,共7页
为建立猪伪狂犬病病毒gB抗体竞争酶联免疫检测方法,以大肠杆菌表达并纯化的gB蛋白为包被抗原,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抗gB蛋白单克隆抗体为酶标抗体,经各反应条件的优化,成功建立了PRV gB抗体的竞争酶联免疫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的... 为建立猪伪狂犬病病毒gB抗体竞争酶联免疫检测方法,以大肠杆菌表达并纯化的gB蛋白为包被抗原,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抗gB蛋白单克隆抗体为酶标抗体,经各反应条件的优化,成功建立了PRV gB抗体的竞争酶联免疫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进行了评估。PRV gB抗体竞争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经优化后的最佳条件为:gB蛋白的最佳包被浓度为0.25μg/mL、包被量100μL/孔,酶标抗体的最佳稀释浓度为1∶1000,样品检测时间为30 min(抗原抗体反应)+15 min(底物显色);敏感性结果显示,PRV gB标准阳性血清(Z89)经1∶512稀释后经检测仍为阳性;特异性结果显示,猪圆环病毒2型、猪瘟病毒、猪细小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大肠杆菌抗体阳性血清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批内、批间重复试验结果显示,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0.24%~9.45%、0.58%~11.61%,均小于12%。通过对采集的184份临床血清检测结果进行比较,该方法与商品化试剂盒的阳性符合率为96.23%,阴性符合率为96.95%,总符合率96.74%。本研究在国内首次建立PRV gB竞争酶联免疫检测方法,为PRV gB抗体快速检测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病毒 gB蛋白 竞争酶联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伪狂犬病病毒分离鉴定及gE和gC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11
作者 武月 石兴亚 +4 位作者 张帅 赵云环 郭立明 左玉柱 范京惠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66-2277,共12页
【目的】探究伪狂犬病病毒(PRV)野毒株的变异情况及流行趋势,为PRV新型疫苗的研究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采集河北省保定市规模化养殖场经Bartha-K61疫苗免疫猪中疑似感染PRV的病料组织,通过PCR方式进行病原检测,将仅PRV阳性的组织滤液... 【目的】探究伪狂犬病病毒(PRV)野毒株的变异情况及流行趋势,为PRV新型疫苗的研究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采集河北省保定市规模化养殖场经Bartha-K61疫苗免疫猪中疑似感染PRV的病料组织,通过PCR方式进行病原检测,将仅PRV阳性的组织滤液接种PK-15细胞进行病毒分离与纯化,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电镜观察对分离到的病毒进行鉴定,测定分离毒株的病毒滴度并绘制生长曲线,对分离毒株进行血清中和试验、动物致病性研究及gE、gC基因序列分析。【结果】分离株在PK-15细胞中产生典型的拉丝、圆缩、聚集和脱落等病变。纯化后的病毒传代培养至F10代,经PCR隔代检测均能扩增出大小约为742 bp的目的条带,将分离株命名为BD-HB-2024。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鉴定可见绿色荧光标记的细胞;透射电镜下观察到病毒颗粒直径约为150 nm,呈圆球状,符合PRV典型粒子特征。依照Reed-Muench法测定该毒株的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_(50))为105.55/0.1 mL。血清中和试验发现,抗Bartha-K61株的血清对该分离株的中和抗体效价为1∶11.22,而抗变异株血清的中和抗体效价为1∶89.13。该毒株对小鼠有一定的致病性,F10代病毒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_(50))为10-2.5 TCID_(50)/0.1 mL。通过与国内PRV变异毒株gE、gC基因序列比对发现,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9.8%~99.9%和99.8%~100%。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该分离毒株与经典毒株SC、Italy2014和Kaplan等相似性较低,亲缘关系较远;与国内近几年分离到的变异株HNB、HLJ8、JM和SX1911等相似性较高,亲缘关系较近且位于同一进化分支,比对氨基酸序列后发现符合国内变异株的典型变化。【结论】本试验证实了该养殖场存在PRV的感染,并成功分离到1株PRV变异毒株,该研究为后续新型疫苗的研发和免疫防控方案的制备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病毒(PRV) 变异 分离鉴定 遗传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地区猪伪狂犬病毒变异株的分离鉴定及主要相关毒力基因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程宁 杨程 +7 位作者 李欣蕾 孙久英 王凯月 韩俊平 李文军 王欢欢 邵笑 孙英峰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02-908,共7页
为了鉴定猪伪狂犬病病毒(PRV)流行株及其携带毒力基因的变异情况,本研究采集1份天津地区某猪场免疫过Bartha-K61疫苗但患严重神经症状的仔猪脑组织样品,采用荧光定量PCR(q PCR)检测PRV g E基因,并将检测为PRV的阳性样品接种PK-15细胞分... 为了鉴定猪伪狂犬病病毒(PRV)流行株及其携带毒力基因的变异情况,本研究采集1份天津地区某猪场免疫过Bartha-K61疫苗但患严重神经症状的仔猪脑组织样品,采用荧光定量PCR(q PCR)检测PRV g E基因,并将检测为PRV的阳性样品接种PK-15细胞分离培养,并传3代后采用Reed-Muench法测定分离病毒的TCID_(50),采用q PCR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进一步鉴定分离病毒。结果显示,经q PCR检测仔猪脑组织样品出现扩增曲线,阳性样品分离培养后测得病毒滴度为10^(7.57)TCID_(50)/m L,分离病毒的q PCR结果出现扩增曲线,且其感染的细胞出现绿色荧光。表明分离到一株PRV,命名为TJbd2023株。采用PCR分别扩增TJbd2023株主要相关毒力基因g B、g C、g D、g E、g G、g I和TK,采用Meg Align软件分析分离病毒与Gen Bank登录的PRV参考株上述各毒力相关基因序列的同源性,通过Neighbor-Joining(NJ)法构建上述各毒力相关基因的进化树,采用Meg Align软件分析各毒力基因编码氨基酸主要位点的变异情况。结果显示,分别扩增到TJbd2023株的各相应毒力基因;各毒力基因的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TJbd2023株与国内2012年后流行变异株的相似性高达98.4%~100.0%,与疫苗株(Bartha-K61)的相似性为89.6%~93.2%。进化树结果显示,这7个毒力基因均与国内GD0304株(MH582511)、BJYT株(KC981239)和DL1408株(KU360259)等PRV变异株位于同一分支,与疫苗株(Bartha-K61)未在同一分支。g B、g C、g E氨基酸序列除出现PRV变异株相同的突变位点外,g B还出现R^(223)H和E^(836)K的突变、g D出现R^(320)S和g E出现T^(242)A的突变。将TJbd2023株分别以5个剂量(10^(2.57)TCID_(50)/m L~10^(6.57)TCID_(50)/m L)感染6周龄KM小鼠,通过小鼠的临床症状、死亡率、死亡小鼠各组织的病理变化评估该病毒的致病性。结果显示,在5 d的观察期内,感染组小鼠陆续出现奇痒及神经症状,各实验组小鼠的死亡率分别为60%、80%、100%及100%,对照组小鼠均健活。死亡小鼠各组织病变观察可见肺组织浸润性出血、肝组织血管充血及淋巴细胞增多、脑胶质细胞增多及血管周围炎性细胞聚集形成血管套等病变,对照组小鼠各组织均无明显病变。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在天津地区分离到一株PRV变异株,其毒力因子发生了独特的氨基酸位点突变,对小鼠的致病性较强,该结果丰富了PRV的致病性及其毒力因子变异的特征,为PR的综合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 变异 分离鉴定 遗传进化分析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伪狂犬病病毒BJC变异株分离鉴定及gB和gE基因序列分析
13
作者 娄昆鹏 李阳 +2 位作者 项伟 徐博 朱国强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0-26,共7页
为了确定伪狂犬病疑似发病猪场PRV变异株病原及其病毒分子特征,通过病理剖检、病毒分离鉴定与纯化、ST细胞TCID_(50)和小鼠LD_(50)测定,对分离鉴定的病毒gB、gE基因进行PCR扩增、回收、克隆和测序,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Geneious Prime... 为了确定伪狂犬病疑似发病猪场PRV变异株病原及其病毒分子特征,通过病理剖检、病毒分离鉴定与纯化、ST细胞TCID_(50)和小鼠LD_(50)测定,对分离鉴定的病毒gB、gE基因进行PCR扩增、回收、克隆和测序,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Geneious Prime对gB、gE基因进行遗传进化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株为PRV强毒株。该病毒在ST细胞生长良好,纯化后的病毒经测定半数组织培养感染量为10^(8.5)TCID_(50)/mL,对6周龄昆明小鼠的LD_(50)为10^(5.8)TCID_(50)。测序结果与预期的PRV gB、gE基因片段相符。遗传进化分析可知与国内代表PRV变异毒株如JS2012、HN1201、ZJ01等处于同一分支,与欧美分离株如Bartha、Kaplan、Becker等亲缘关系较远,处于不同的大分支。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BJC株与国外经典毒株和国内早期分离毒株存在多个特征性位点替换,符合国内流行变异毒株特征,BJC株为PRV变异毒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毒病 分离鉴定 BJC gB、gE基因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伪狂犬病病毒gE基因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14
作者 黄喜荣 曹佳佳 +5 位作者 邱飞铭 阮静学 江子墨 蒋桢 席梓恒 戴爱玲 《福建畜牧兽医》 2025年第1期18-23,共6页
为了能快速鉴别猪伪狂犬病病毒流行株,根据猪伪狂犬病病毒gE基因前半段95 bp~210 bp区域处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及探针,优化反应条件后,建立一种可鉴别猪伪狂犬病病毒gE缺失疫苗株与流行株的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对... 为了能快速鉴别猪伪狂犬病病毒流行株,根据猪伪狂犬病病毒gE基因前半段95 bp~210 bp区域处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及探针,优化反应条件后,建立一种可鉴别猪伪狂犬病病毒gE缺失疫苗株与流行株的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对pMD-PRV gE阳性标准质粒的最低检出下限为4.4×10^(1)拷贝/μL;该方法特异性强,对猪常见病毒性疾病(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等)均无交叉反应,将PRV流行株和疫苗株(Bartha-K61株、HB2000株、C株、Ea株)同时与某商品化试剂盒对比检测,特异性优于某商品化荧光定量PCR检测试剂盒;组内和组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6%,重复性好。应用本研究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165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阳性率为2.42%(4/165),选取已知3份阳性的30份临床样品,与商品化检测试剂盒比对,符合率100%。因此,本研究建立的PRV gE基因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可用于猪伪狂犬病病毒流行株的快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为PR的控制与净化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病毒 荧光定量PCR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体积排阻色谱法定量检测重组猪伪狂犬病毒gD蛋白
15
作者 陈晓洁 师小潇 +4 位作者 张承凤 黎明 师伟伟 杨延丽 贺笋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2,共8页
本试验旨在建立高效液相体积排阻色谱(HPSEC)法进行重组猪伪狂犬病毒囊膜糖蛋白gD的定量质控并评价其应用,进一步扩展该方法在兽用疫苗领域的应用范围。制备并鉴定gD蛋白标准品,检测其在保存过程中的稳定性;采用HPSEC法定量检测gD蛋白... 本试验旨在建立高效液相体积排阻色谱(HPSEC)法进行重组猪伪狂犬病毒囊膜糖蛋白gD的定量质控并评价其应用,进一步扩展该方法在兽用疫苗领域的应用范围。制备并鉴定gD蛋白标准品,检测其在保存过程中的稳定性;采用HPSEC法定量检测gD蛋白并鉴定其色谱峰;建立HPSEC法检测gD蛋白标准品的标准曲线,并进行线性、检测限、准确度和精密度验证;考察HPSEC法定量检测细胞培养料液样品、纯化样品和乳化样品中gD蛋白浓度的适用性;对比HPSEC法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法定量gD蛋白结果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制备的gD蛋白标准品纯度>98%,可稳定存放12个月,浓度偏差为0.01%~2.80%。HPSEC法具有良好的线性(R^(2)=0.9999,n=8);检测限在5.0μg/mL以下;准确度较高,5个浓度的gD蛋白标准品检测准确度为93.2%~104.6%(n=6);精密度良好,5个浓度的gD蛋白标准品6次重复检测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2%~1.6%(n=6);日间精密度良好,3批次细胞培养料液样品3 d各6次重复检测的RSD为1.1%~2.0%(n=6);可应用于细胞培养过程中gD蛋白在细胞培养料液样品中表达量的监测,纯化样品和乳化样品中gD蛋白的检测。分别采用HPSEC法和SDS-PAGE法定量12批细胞培养料液样品中gD蛋白浓度,2种方法结果高度正相关(Rs^(2)=0.9298,n=12),配对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s=0.1457)。结果表明,HPSEC法定量检测猪伪狂犬病毒gD蛋白适用性好、重复性好、准确度高,能应用于抗原生产不同阶段样品的质量控制,指导疫苗工艺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体积排阻色谱(HPSEC) 狂犬病毒(PRV) gD蛋白 疫苗 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毒株与经典毒株实时荧光定量PCR鉴别诊断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16
作者 李媛 张盼 +2 位作者 唐慧芬 候凤 师小潇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8-63,共6页
为了建立猪伪狂犬病病毒(PRV)变异毒株与经典毒株的快速鉴别诊断方法,本试验根据PRV变异毒株与经典毒株的糖蛋白gC基因设计鉴别引物和探针,加入纳米金优化建立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检测方法,验证其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 为了建立猪伪狂犬病病毒(PRV)变异毒株与经典毒株的快速鉴别诊断方法,本试验根据PRV变异毒株与经典毒株的糖蛋白gC基因设计鉴别引物和探针,加入纳米金优化建立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检测方法,验证其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利用建立的qPCR和测序分析方法同时对新疆4个不同地区采集的猪场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和分析。优化后的qPCR检测结果显示,重组阳性质粒PUC57-Var标准品在1×10^(9)~1×10^(3)copies/μ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斜率为-3.325,最低检测限为1×10^(3)copies/μL,与其他猪源常见病毒未发生交叉反应,组内和组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3%;该qPCR方法对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与测序分析结果一致。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的qPCR方法可用于PRV变异毒株与经典毒株的鉴别诊断,为PRV的准确诊断和疫苗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病毒(PRV) 变异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疑似猪伪狂犬病病毒疫苗引起免疫耐受的病例分析
17
作者 徐国 魏明寅 +5 位作者 蒋泽修 杨薇 何连华 姜德荣 何江 陈娟 《养殖与饲料》 2025年第6期71-74,共4页
[目的]贵州省某生猪养殖场猪群经过多次伪狂犬病病毒疫苗免疫,但抗体阳性率为0,为确定导致该猪场猪群伪狂犬病病毒抗体水平急剧下降的关键因素。[方法]2023年,采集该养殖场猪群血液样本10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 [目的]贵州省某生猪养殖场猪群经过多次伪狂犬病病毒疫苗免疫,但抗体阳性率为0,为确定导致该猪场猪群伪狂犬病病毒抗体水平急剧下降的关键因素。[方法]2023年,采集该养殖场猪群血液样本10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技术进行检测,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等。[结果]ELISA和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PRV-gB和PRV-gE抗体为阴性,PRV-gD基因PCR检测为阳性,gE全基因检测呈阴性;现场调研发现疫苗质量标准、免疫剂量合理,饲养环境清洁,猪场兽药和饲养管理规范,猪群未表现出任何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但对伪狂犬病病毒疫苗进行高频率、高密度免疫;猪只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较低,细胞因子如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2等的分泌量也显著减少,且该猪群其他疫苗免疫抗体水平正常。[结论]综合分析T细胞反应弱、调节性T细胞增多,但其他疫苗抗体水平正常等指标发现猪群PRV-gB和PRV-gE抗体水平低可能与猪场高密度免疫,引发猪群的伪狂犬病病毒免疫耐受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 狂犬病病毒 ELISA 免疫耐受 流行病学调查 PCR扩增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圆环病毒病与伪狂犬病混合感染防治措施
18
作者 曹红收 《中国畜牧业》 2025年第5期103-104,共2页
猪圆环病毒病和伪狂犬病是危害全球养猪业的两大重要传染病,分别由猪圆环病毒2型和伪狂犬病毒引起。近年来,两种病毒混合感染日益增多,显著加剧了对养猪业的危害。因此,笔者深入了解两种病毒混合感染的危害、致病机制和诊断方法,并制定... 猪圆环病毒病和伪狂犬病是危害全球养猪业的两大重要传染病,分别由猪圆环病毒2型和伪狂犬病毒引起。近年来,两种病毒混合感染日益增多,显著加剧了对养猪业的危害。因此,笔者深入了解两种病毒混合感染的危害、致病机制和诊断方法,并制定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对防控该病、助力养猪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环病毒 狂犬病 圆环病毒2型 重要传染病 病毒混合感染 致病机制 防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场伪狂犬病毒疫苗免疫程序的优化
19
作者 陈秋锦 《广东饲料》 2025年第6期19-22,共4页
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PRV)引起的一种可导致母猪发生繁殖障碍、仔猪呈现神经症状且致死率极高、育肥猪出现呼吸道问题的疾病。目前国内各规模化猪场广泛存在PRV,预防猪伪狂犬病主要是通过疫苗进免疫,以提高猪群的抗病能力。本研究... 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PRV)引起的一种可导致母猪发生繁殖障碍、仔猪呈现神经症状且致死率极高、育肥猪出现呼吸道问题的疾病。目前国内各规模化猪场广泛存在PRV,预防猪伪狂犬病主要是通过疫苗进免疫,以提高猪群的抗病能力。本研究对猪伪狂犬疫苗免疫程序的临床差异,以及免疫后对猪体内抗体消长规律及猪只生长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选取第1天滴鼻免疫1头份猪伪狂犬疫苗Ⅰ,第9和12周分别免疫1头份猪伪狂犬疫苗Ⅱ,第16周分别免疫1头份猪伪狂犬疫苗Ⅱ和1头份猪伪狂犬疫苗Ⅳ为最优的伪狂犬疫苗免疫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 免疫程序 生物安全 生产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猪伪狂犬病病毒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20
作者 段雨晴 谭磊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5年第2期61-63,共3页
本文对PRV的易感动物、基因型和流行病学特征等进行综述,旨在为PRV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狂犬病病毒 病原学 易感动物 流行病学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