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种植密度对宽幅播种小麦开花后旗叶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
孔令英
张振
赵俊晔
石玉
于振文
|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2
|
长期免耕覆盖对旱地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
王健波
严昌荣
刘恩科
陈保青
张恒恒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5 |
54
|
|
3
|
我国常规籼稻品种更替过程中根系特性和物质积累与转运的演变及与产量性状的关系 |
李云
|
《江西农业学报》
CAS
|
2015 |
4
|
|
4
|
氮磷配施对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种间作用、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
曾瑾汐
文熙宸
Muhammad Ali Raza
陈国鹏
陈诚
彭霄
马艳玮
李丽
官思成
杨文钰
王小春
|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17 |
17
|
|
5
|
栽插方式和施钾量对杂交籼稻叶源特征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
孙加威
李娜
王春雨
张绍文
蒋明金
赵建红
孙永健
马均
|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7 |
3
|
|
6
|
间作种植模式对玉米大豆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
杨升辉
邱家训
徐长帅
李洪杰
唐汝友
王素阁
李强
|
《安徽农业科学》
CAS
|
2013 |
11
|
|
7
|
不同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
吴晓芳
车春信
|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
2022 |
8
|
|
8
|
不同茬口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转运、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
王海洋
靳海洋
宋航
潘秀燕
闫雅倩
杨习文
曾昭海
臧华栋
郑念
李向东
贺德先
|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
2025 |
1
|
|
9
|
玉米种植密度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体系干物质养分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
何海涛
孙睿
姜文超
尚保华
党建友
裴雪霞
|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7
|
|
10
|
全幅匀播对盐碱地冬小麦冠层光能利用特性及干物质转运的影响 |
韩小伟
宋元瑞
王兆波
张洁
卢振宇
田雪慧
周江明
刘凯凯
李树兵
李明军
李伟
|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1
|
种植密度和播期对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
屈会娟
李金才
沈学善
魏凤珍
王成雨
郅胜军
|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9 |
143
|
|
12
|
播期、播量和施氮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和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
马尚宇
王艳艳
刘雅男
姚科郡
黄正来
张文静
樊永惠
马元山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0 |
84
|
|
13
|
春玉米高产栽培下(≥15000kg/hm^2)光合和物质积累转运特性 |
郑友军
张斌
浦军
张仁和
路海东
何仲阳
薛吉全
|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3 |
6
|
|
14
|
剪叶对不同穗型水稻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影响 |
张杰
韦叶娜
范永义
范存留
赵祥
蒋芬
敬银钦
胡运高
杨国涛
彭友林
|
《湖北农业科学》
|
2016 |
3
|
|
15
|
爪哇型胞质对杂交水稻干物质积累·转运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
范存留
张玲
胡运高
杨国涛
唐力琼
|
《安徽农业科学》
CAS
|
2012 |
2
|
|
16
|
夜间增温对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
杨锦浩
李宇星
张月
吕钊彦
黄正来
张文静
马尚宇
樊永惠
|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2 |
13
|
|
17
|
不同栽培模式对长武塬区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的影响 |
郝启飞
陈炜
邓西平
|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
2011 |
8
|
|
18
|
株、行距配置对南疆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
梁雪齐
张锋
陈猛
李玲
吴全忠
陈国栋
翟云龙
|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2 |
4
|
|
19
|
不同高低畦种植模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
周江明
韩小伟
田雪慧
武利峰
高英波
李明军
李伟
李树兵
郝延杰
韩哲
高琪
|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
2024 |
3
|
|
20
|
减库对不同穗型水稻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影响 |
向威
韦叶娜
范永义
杨国涛
蒋芬
陈敬
张圣豪
胡运高
|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18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