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氯胺酮治疗物质使用障碍研究进展
1
作者 付廷翰 刘寰忠 张凯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27-631,共5页
物质使用障碍是由于过度依赖和滥用精神活性物质而引起的复杂健康状况,但目前的治疗方法有限且效果一般,亟需新的治疗方法。近年临床研究发现氯胺酮在酒精使用障碍、可卡因使用障碍、阿片类物质使用障碍等物质使用障碍的治疗中,对控制... 物质使用障碍是由于过度依赖和滥用精神活性物质而引起的复杂健康状况,但目前的治疗方法有限且效果一般,亟需新的治疗方法。近年临床研究发现氯胺酮在酒精使用障碍、可卡因使用障碍、阿片类物质使用障碍等物质使用障碍的治疗中,对控制复吸率、减轻戒断反应等方面有良好效果。基础研究证明氯胺酮通过改变神经可塑性、调节神经功能网络,起到治疗效果。然而氯胺酮的使用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和精神症状等不良反应,并有潜在的成瘾性,但目前的临床研究对其安全性持乐观态度。氯胺酮作为一种快速起效、作用机制新颖的药物,还需深入研究其获益与风险,为物质使用障碍的治疗提供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使用障碍 氯胺酮 酒精使用障碍 可卡因使用障碍 阿片类物质使用障碍 神经可塑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社区人群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及物质使用障碍的现况调查 被引量:56
2
作者 刘肇瑞 黄悦勤 +2 位作者 陈曦 程辉 罗晓敏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2-110,共9页
目的:描述北京市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及物质使用障碍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按照现况调查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于2010年选取北京市3387名16岁及以上社区居民,采用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表-3.0计算机版进行入户访谈,按美国精神病学协会诊断和... 目的:描述北京市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及物质使用障碍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按照现况调查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于2010年选取北京市3387名16岁及以上社区居民,采用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表-3.0计算机版进行入户访谈,按美国精神病学协会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的标准对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及物质使用障碍进行诊断。结果:接受访谈者2469人,应答率为72.9%。心境障碍30天患病率和调整率分别为0.81%和0.87%,12月患病率和调整率分别为3.32%和3.40%,终生患病率和调整率分别为7.21%和6.55%。焦虑障碍30天患病率和调整率分别为3.16%和3.08%,12月患病率和调整率分别为3.93%和3.90%,终生患病率和调整率分别为5.95%和6.37%。物质使用障碍30天患病率和调整率分别为0.33%和0.37%,12月患病率和调整率分别为1.15%和1.92%,终生患病率和调整率分别为5.30%和5.58%。心境障碍、焦虑障碍以及物质使用障碍间存在共病现象;首发年龄中位数分别为38岁、15岁和28岁。结论:本次调查显示北京市9人中约有1人曾患有心境障碍、焦虑障碍或物质使用障碍中的一种,应大力加强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和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境障碍 焦虑障碍 物质使用障碍 患病率 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表 现况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物质使用障碍共病的病因学及其启示 被引量:4
3
作者 李晏 李凌江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2-44,共3页
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物质使用障碍共病率高 ,现有的治疗方法疗效差 ,总结 2 0年来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物质使用障碍共病研究中病因学方面的新认识 ,通过对病因的哲学思考可以为今后的治疗方向提供一条思路 :两病同治 ;应提倡药物治疗、认知干... 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物质使用障碍共病率高 ,现有的治疗方法疗效差 ,总结 2 0年来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物质使用障碍共病研究中病因学方面的新认识 ,通过对病因的哲学思考可以为今后的治疗方向提供一条思路 :两病同治 ;应提倡药物治疗、认知干预和社会支持综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物质使用障碍 共病 病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菌群在抑郁症、焦虑症及物质使用障碍中的作用 被引量:17
4
作者 宋月红 江海峰 +1 位作者 彭素芳 赵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99-1203,共5页
目前大量研究证明神经-肠-脑轴在精神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关注肠道菌群与精神疾病的相互关系和可能的调控机制。该文对几种关注较多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和物质使用障碍中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以期为肠道菌群成为治疗新... 目前大量研究证明神经-肠-脑轴在精神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关注肠道菌群与精神疾病的相互关系和可能的调控机制。该文对几种关注较多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和物质使用障碍中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以期为肠道菌群成为治疗新靶点提供更多的临床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神经-肠-脑轴 抑郁症 焦虑症 物质使用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药物干预治疗物质使用障碍 被引量:3
5
作者 林姝均 俞昭颖 +4 位作者 龚新双 阮钰尔 钱黎银 司紫珍 刘昱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449-2465,共17页
物质使用障碍(substance use disorder,SUD)是一个全球性的卫生和社会问题。针对大多数成瘾性物质,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普遍还是采用心理治疗和行为矫治。近年来,针刺、深部脑刺激(DBS)、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D... 物质使用障碍(substance use disorder,SUD)是一个全球性的卫生和社会问题。针对大多数成瘾性物质,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普遍还是采用心理治疗和行为矫治。近年来,针刺、深部脑刺激(DBS)、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和运动等非药物干预手段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有效性逐渐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也开始关注非药物干预手段在治疗SUD中的应用。本综述在文献检索(如PubMed、Google Scholar等)的基础上总结了针刺、DBS、rTMS、tDCS和运动等非药物干预手段对阿片类药物、精神活性物质、尼古丁、酒精等不同成瘾性物质的心理渴求、戒断时间、使用剂量和成瘾伴随的情绪、认知功能障碍等的影响。研究表明,针刺、DBS、rTMS、tDCS和运动等非药物干预手段可以有效降低成瘾性物质引起的心理渴求、降低物质摄入量、增加戒断时间,同时改善长期使用成瘾性物质引起的认知障碍、焦虑和抑郁样行为等。如果非药物干预手段结合药物、心理等治疗方式,效果更佳。尽管非药物干预方法在现阶段主要作为辅助性治疗手段,未来的研究应注重明确非药物干预手段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并完善非药物干预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药物干预 物质使用障碍 神经生物学机制 心理渴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念干预对苯丙胺类物质使用障碍者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张佳婷 张靓颖 +3 位作者 杜哲一 李军 吕朝晖 杜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16-1421,共6页
目的·探索正念干预对苯丙胺类物质使用障碍者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上海市某强制隔离戒毒所苯丙胺类物质使用障碍者40名,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治疗,干预组除常规治疗外增加正念干预。分别测量干预前后的... 目的·探索正念干预对苯丙胺类物质使用障碍者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上海市某强制隔离戒毒所苯丙胺类物质使用障碍者40名,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治疗,干预组除常规治疗外增加正念干预。分别测量干预前后的静息态脑电及正念觉知注意力。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的正念觉知注意力有改善,睁眼状态下β频段额叶电极F4与F5脑电功能连接增强,冥想状态下顶叶电极P7与枕叶电极O2脑电功能连接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干预组顶枕叶的脑电功能连接增强与其正念觉知注意力得分具有相关性(P=0.000)。结论·正念干预能增加苯丙胺使用障碍者正念觉知注意力,并增强部分额叶、顶枕叶脑电功能连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胺 物质使用障碍 正念干预 脑电 功能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经颅磁刺激在精神障碍的临床应用
7
作者 许月航 王学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99-704,共6页
深部经颅磁刺激(deep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dTMS)作为常见物理治疗方式的一种,近年来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类精神疾病的治疗研究中。目前大部分研究集中于抑郁障碍、强迫障碍、物质使用障碍等精神疾病,治疗方案初步成熟,... 深部经颅磁刺激(deep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dTMS)作为常见物理治疗方式的一种,近年来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类精神疾病的治疗研究中。目前大部分研究集中于抑郁障碍、强迫障碍、物质使用障碍等精神疾病,治疗方案初步成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加速治疗方案在抑郁障碍、强迫障碍中初见成效。也有研究尝试使用dTMS治疗双相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进食障碍等疾病,改善了部分症状,但是否具有切实的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目前研究也在尝试使用不同线圈,探索不同治疗部位、不同治疗方案对各类疾病的疗效,以寻求更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经颅磁刺激 抑郁障碍 强迫障碍 物质使用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广泛性焦虑障碍 进食障碍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精神疾病外科治疗专家共识 被引量:8
8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精神疾病外科治疗联盟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 +5 位作者 赖伊杰 孙伯民 陆林 王高华 王伟 张建国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85-402,共18页
《中国精神疾病外科治疗专家共识》由全国神经外科、精神科等相关领域专家编写。专家共识根据截至2023年12月发表的临床研究并基于循证医学标准,发布神经外科手术在精神疾病临床中的治疗方案推荐,涵盖疾病包括:强迫症、抑郁症、抽动症... 《中国精神疾病外科治疗专家共识》由全国神经外科、精神科等相关领域专家编写。专家共识根据截至2023年12月发表的临床研究并基于循证医学标准,发布神经外科手术在精神疾病临床中的治疗方案推荐,涵盖疾病包括:强迫症、抑郁症、抽动症、双相障碍、神经性厌食症、物质使用相关障碍、精神分裂症等。本专家共识介绍了临床上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精神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初步规范了治疗流程和操作技术,旨在为从事精神疾病外科治疗的临床工作人员制定外科治疗技术应用的专业标准,最大程度上提高治疗效果、促进该治疗技术未来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学 精神病学 神经调控 专家共识 难治性精神疾病 强迫症 抑郁症 抽动症 双相障碍 神经性厌食症 物质使用相关障碍 精神分裂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念禅修与成瘾行为 被引量:18
9
作者 徐富明 李燕 +2 位作者 邓颖 史燕伟 刘程浩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85-994,共10页
在矫正成瘾行为的研究中,正念禅修作为一种更为有益的尝试,受到研究者们日益广泛的关注。正念禅修指个体自觉地将注意力集中于体验其思想、情绪和身体感觉上,并以觉察、接纳和非批判的态度关注于当下体验的训练方式。目前,研究者主要就... 在矫正成瘾行为的研究中,正念禅修作为一种更为有益的尝试,受到研究者们日益广泛的关注。正念禅修指个体自觉地将注意力集中于体验其思想、情绪和身体感觉上,并以觉察、接纳和非批判的态度关注于当下体验的训练方式。目前,研究者主要就正念禅修在成瘾行为矫正中的积极作用、渴望与压力在其中所扮演的作用以及从神经机制三方面对其进行阐述,由于当前的研究大多是初步性的,未来可从研究方法学、解释机制和应用研究等方面展开进一步的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念禅修 成瘾行为 物质使用障碍 渴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赖右苯丙胺的药理特性及其在戒毒治疗中的应用
10
作者 张鑫 杜晗 +4 位作者 周漪颖 蔡雨佳 王方敏 徐泽民 周文华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27-533,共7页
赖右苯丙胺(LDX)是右旋苯丙胺(DXA)的前体药物,在血液中被水解生成赖氨酸和DXA,并通过DXA的活性形式发挥药理作用。LDX已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和暴食症。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LDX的活性成分DXA诱导神经递... 赖右苯丙胺(LDX)是右旋苯丙胺(DXA)的前体药物,在血液中被水解生成赖氨酸和DXA,并通过DXA的活性形式发挥药理作用。LDX已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和暴食症。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LDX的活性成分DXA诱导神经递质释放的模式与甲基苯丙胺相类似,DXA有效地减少海洛因依赖者的可卡因使用。本文系统介绍了LDX的药理特点和药动学等特性,总结了LDX的改善认知作用和临床应用情况,比较了LDX与苯丙胺的作用差异及其对中枢神经兴奋剂依赖或使用障碍的治疗,并阐述其作为替代药物治疗兴奋剂依赖的临床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赖右苯丙胺 戒毒治疗 物质使用障碍 苯丙胺类物质 药物成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部分:自杀风险的评估与识别
11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18-40,共23页
在自杀行为发生之前,识别处于自杀风险中的个体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对自杀意念的早期识别可能会大大减少自杀行为(包括自杀死亡)出现的风险。自杀事件始于自杀想法,逐步进展成为自杀行为。自杀行为可能是伤害性的行为,其目的就是死亡。... 在自杀行为发生之前,识别处于自杀风险中的个体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对自杀意念的早期识别可能会大大减少自杀行为(包括自杀死亡)出现的风险。自杀事件始于自杀想法,逐步进展成为自杀行为。自杀行为可能是伤害性的行为,其目的就是死亡。从自杀想法到采取行为,期间可能只有几分钟,也可能会长达几年。在此期间所经历的每一个阶段都为干预提供了机会,而干预可以避免出现指向自身的暴力行为(SDV)。在一些案例中,个体只有在尝试自杀后才会被明确存在自杀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风险 自杀行为 自杀意念 自杀未遂 自杀死亡 暴力行为 物质使用障碍 情感障碍 自杀事件 风险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附录B-1 自杀和自杀未遂的相关因素
12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105-114,共10页
自杀和自杀未遂的相关因素的证据摘要回顾全部讨论的证据发现:Haney EM,O’Neil ME,Carson S,Low A,Peterson K,Denneson LM,Oleksiewicz C,and Kansagara D.自杀危险因素和风险评估工具的系统综述。VA-ESP项目#05—225;2012关键问题#2... 自杀和自杀未遂的相关因素的证据摘要回顾全部讨论的证据发现:Haney EM,O’Neil ME,Carson S,Low A,Peterson K,Denneson LM,Oleksiewicz C,and Kansagara D.自杀危险因素和风险评估工具的系统综述。VA-ESP项目#05—225;2012关键问题#2:什么是退伍军人和军队人群自杀的自我导向暴力的危险因素?有几个自杀和自杀自我导向的暴力的危险因素已经确定,最显著的是年龄较大、男性、躯体和精神障碍(包括抑郁和物质使用障碍),以及家族性和遗传的影响、冲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未遂 B-1 自我导向 物质使用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 系统综述 自杀死亡 双相情感障碍 精神障碍 保护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