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物种分布模型的南极电灯鱼栖息地分布研究
1
作者 宋旭辉 刘阳 +2 位作者 罗燕萍 刘殊豪 田永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8-37,共10页
南极电灯鱼(Electrona antarctica)是南大洋中生物量非常丰富的中层鱼类之一,气候变化导致其栖息地分布变化可能影响高营养级捕食者、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生态系统功能。物种分布模型是评估气候变化对物种栖息地影响的重要研究工具。本... 南极电灯鱼(Electrona antarctica)是南大洋中生物量非常丰富的中层鱼类之一,气候变化导致其栖息地分布变化可能影响高营养级捕食者、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生态系统功能。物种分布模型是评估气候变化对物种栖息地影响的重要研究工具。本研究基于广义加性模型、广义提升模型、分类与回归树分析以及多元自适应回归样条,选取海洋表面温度、海洋表面盐度、叶绿素浓度、海冰密集度、离岸距离以及深度共6个环境因子构建集成模型,预测南极电灯鱼在未来不同气候情景(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下的栖息地分布及变化。通过中国南极科考调查数据验证,表明集成模型具有较高的精确度。研究表明南极电灯鱼栖息地适宜性指数的高值集中在南极半岛的东部海域以及东南极海域。到21世纪中期和末期,在四种气候变化情景下,南极电灯鱼的适宜栖息地总体呈现减少趋势。由于南大洋不同区域对气候响应存在差异,南极电灯鱼栖息地丧失主要发生在大西洋扇区和印度洋扇区,而在太平洋扇区的阿蒙森海的远海海域,将出现新的南极电灯鱼栖息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分布模型 南极电灯鱼 气候变化 栖息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种分布模型的鲸鲨全球空间分布与保护空缺研究
2
作者 王笑 刘凯宇 +2 位作者 李增光 万荣 赵林林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2-632,共11页
鲸鲨是地球上现存最大的鱼类,从赤道至亚热带和温带海域均有分布,在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维持中具有重要生态意义。全面了解鲸鲨的空间分布格局,探讨不同环境因子与其分布之间的关系,对鲸鲨种群的保护和管理至关重要。利用包含10种建模算法... 鲸鲨是地球上现存最大的鱼类,从赤道至亚热带和温带海域均有分布,在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维持中具有重要生态意义。全面了解鲸鲨的空间分布格局,探讨不同环境因子与其分布之间的关系,对鲸鲨种群的保护和管理至关重要。利用包含10种建模算法的集成物种分布模型,结合鲸鲨出现记录点(来源于OBIS、GBIF、iNaruralist数据库)和6个环境变量,对鲸鲨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同时探讨人类活动(如捕捞压力)对鲸鲨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海面温度、离岸距离和表层叶绿素a浓度3个环境因素对鲸鲨分布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模型预测,鲸鲨潜在栖息地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沿岸水域,涵盖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巴西东部以及大西洋远岸区域,且鲸鲨大西洋种群和印度洋-太平洋种群存在一定的生态位分化。在未来气候情景下,鲸鲨分布范围存在向高纬度海域扩散的趋势。此外,捕捞压力与鲸鲨预测分布区的叠加分析表明,西太平洋、东印度洋、东南亚沿海、非洲东岸和中美洲周边海域的鲸鲨容易受到人类捕捞活动的干扰,存在较高的误捕风险。保护空缺分析结果表明,当前仅16.44%的鲸鲨分布区位于保护区内,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为17.51%~22.58%,存在明显的保护空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鲸鲨 物种分布模型 气候变化 捕捞影响 生态分化 保护空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东亚地区安息香科的物种分布研究
3
作者 和正华 杨华 +2 位作者 吴海洋 陈佳福 田斌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4-131,共8页
通过收集安息香科物种的分布数据确定其现实物种分布格局,利用MaxEnt模型预测其过去、现在和未来(2050年、2070年)的潜在分布来评估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鉴定出安息香科各物种的长期稳定避难所,并根据这些物种长期稳定避难所的分布格局... 通过收集安息香科物种的分布数据确定其现实物种分布格局,利用MaxEnt模型预测其过去、现在和未来(2050年、2070年)的潜在分布来评估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鉴定出安息香科各物种的长期稳定避难所,并根据这些物种长期稳定避难所的分布格局识别了安息香科物种优先保护区域并提出保护建议。结果表明:安息香科物种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区域位于黔桂湘三省交界,向四周逐渐降低。限制该类群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最冷月份最低温度、日温度平均范围和土壤类型。从当前到2050年,有70.45%的物种潜在适生区面积减小,29.55%的物种潜在适生区面积增加,评估为易危和濒危的各有2种;到2070年,有79.55%的物种潜在适生区面积减少,20.45%的物种潜在适生区面积增加,评估为易危的有11种,濒危的有4种,极危的有1种。安息香科的长期稳定避难所主要分布在滇东南、桂北、黔桂交界处、湘桂交界处、湘南、粤湘赣三省交界处等地。滇东南、贵州西部和北部及黔桂湘三省交界的区域可以保护约50%的受威胁物种。安息香科物种将受到气候变化的强烈影响,建议使用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及时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息香科 物种分布 MaxEnt模型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环境变量和物种分布数据对四川牡丹潜在适生区域预测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蜀豫 李陈 张炎周 《甘肃林业科技》 2024年第4期49-55,71,共8页
MaxEnt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物种潜在适生区预测研究,以四川牡丹为例,设置不同的环境变量和物种分布数据,构建四川牡丹适生区预测模型,通过对适生区预测结果的空间和概率分布差异分析,探讨环境变量和物种分布数据对MaxEnt模型适生区预测的... MaxEnt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物种潜在适生区预测研究,以四川牡丹为例,设置不同的环境变量和物种分布数据,构建四川牡丹适生区预测模型,通过对适生区预测结果的空间和概率分布差异分析,探讨环境变量和物种分布数据对MaxEnt模型适生区预测的影响。结果显示,地形因子对适生区的预测结果严重泛化,气候因子的预测效果则较好,是影响四川牡丹分布的重要环境要素;物种分布数据所蕴含的信息量会造成适生区预测结果的差异。在构建MaxEnt模型预测物种适生区时,需要考虑物种的生态需求,分析环境变量和物种分布数据对预测结果产生的影响,选择影响物种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和尽量全面反映物种分布信息的分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xEnt模型 环境变量 物种分布 适生区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种分布模型的重庆市自然保护地效果研究
5
作者 包雷 许依宁 +1 位作者 汪子涵 陶陶 《园林》 2024年第11期102-109,共8页
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物种多样性是对生物多样性的直观认识,也是衡量区域生物资源丰富程度的重要标准。为实现对重庆市自然保护地体系保护效果评估和空间布局优化,首先在ArcGIS平台建立重庆市自然保... 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物种多样性是对生物多样性的直观认识,也是衡量区域生物资源丰富程度的重要标准。为实现对重庆市自然保护地体系保护效果评估和空间布局优化,首先在ArcGIS平台建立重庆市自然保护地空间数据;其次收集重庆市范围内植物物种的分布数据,使用MaxEnt工具建立各指示物种分布的最大熵模型;再使用物种丰富度评价工具,将各物种分布模型叠加得到物种丰富度指数;最后与重庆市现有自然保护地体系进行比对,评价其保护的有效性并找出空缺和不足,提出对自然保护地规划的建议。结果表明,重庆市自然保护地体系仅保护了9.12%物种丰富度大的区域,保护空缺集中在渝东北大巴山和巫山、渝东南武陵山等山区。建议扩大上述区域现有的保护区范围、增设自然保护地,同时加强跨行政区自然保护地协调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分布模型 自然保护地体系 有效性研究 空缺分析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组合物种分布模型的长棘海星与褐拟鳞鲀适宜生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6
作者 姚祖兵 刘宇明 +4 位作者 洪李川 刘怡峰 王硕 谢松光 宋一清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67,共12页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洋环境改变将对海洋生物适宜栖息地产生潜在影响。利用“珊瑚杀手”——长棘海星(Acanthaster planci)及其重要捕食者——褐拟鳞鲀(Balistoides viridescens)的发生数据及环境变量,基于BIOMOD2建模平台中的7个模型...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洋环境改变将对海洋生物适宜栖息地产生潜在影响。利用“珊瑚杀手”——长棘海星(Acanthaster planci)及其重要捕食者——褐拟鳞鲀(Balistoides viridescens)的发生数据及环境变量,基于BIOMOD2建模平台中的7个模型算法构建物种分布组合模型,模拟它们在当前环境及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的潜在适宜生境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长棘海星与褐拟鳞鲀投票平均(Committee Averaging,CA)和概率加权平均(Weighted Mean of Probabilities,WM)组合物种分布模型的真实技巧统计(True skill statistic,TSS)、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urve,ROC)值分别为0.96、0.99与0.97、0.99,优于多数单一模型结果,可较好地预测两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2)温度和离岸距离是影响长棘海星分布的主要因素,而影响褐拟鳞鲀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为温度、溶解氧浓度和离岸距离。3)当前长棘海星与褐拟鳞鲀潜在适宜生境主要位于澳大利亚大堡礁、印度尼西亚、中国南海以及红海海域,褐拟鳞鲀的潜在适宜生境比长棘海星更广泛,未来气候情景条件下,两物种的潜在分布范围总体均有所扩大,且有向高纬度地区迁移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棘海星 褐拟鳞鲀 适宜生境 组合物种分布模型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种分布模型理论研究进展 被引量:150
7
作者 李国庆 刘长成 +3 位作者 刘玉国 杨军 张新时 郭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4827-4835,共9页
利用物种分布模型估计物种的真实和潜在分布区,已成为区域生态学与生物地理学中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然而,到目前为止,这项技术的理论基础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一些关键的生态过程未能被有效纳入到物种分布模型的理论框架中,从而为解释物... 利用物种分布模型估计物种的真实和潜在分布区,已成为区域生态学与生物地理学中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然而,到目前为止,这项技术的理论基础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一些关键的生态过程未能被有效纳入到物种分布模型的理论框架中,从而为解释物种分布模型预测的结果带来了诸多困惑。鉴于此,总结了物种分布模型的理论基础;系统探讨了物种分布模型与物种分布区的关系;特别指出了物种分布模型研究中存在的理论问题;重点阐述了物种分布模型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认为,物种分布模型与生态位理论、源-库理论、种群动态理论、集合种群理论、进化理论等具有重要的联系;正确理解物种分布模型的预测结果与物种分布区的关系,有赖于对影响物种分布的3个主要因素(环境条件、物种相互作用与物种迁移能力)做出定量的分离;目前物种分布模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未能将物种的相互作用和物种的迁移能力有效纳入到模型的构建过程中;未来物种分布模型的发展应该加强模型背后理论框架的研究,并进一步加强整合物种相互作用过程、种群动态过程、迁移过程和物种进化过程等内容。研究还认为,从更高的理论层次模拟功能群和群落结构将是未来物种分布模型的重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分布模型 物种生态位模型 气候变化 生态位理论 竞争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样本量对MaxEnt模型预测物种分布精度和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78
8
作者 陈新美 雷渊才 +1 位作者 张雄清 贾宏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3-59,共7页
以实际调查的4个物种的34个不同样本量(5,6,8,10,15,20,25,30,40,50,60,70,80,90,100,120,150,180,200,220,250,300,350,400,450,500,550,600,650,700,800,900,1000,1200)为例,模拟计算分析不同的样本量对MaxEnt物种分布模型的精度和稳... 以实际调查的4个物种的34个不同样本量(5,6,8,10,15,20,25,30,40,50,60,70,80,90,100,120,150,180,200,220,250,300,350,400,450,500,550,600,650,700,800,900,1000,1200)为例,模拟计算分析不同的样本量对MaxEnt物种分布模型的精度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上来看,样本量的大小对MaxEnt模型预测物种空间分布的精度影响不大,在样本量较小时,精度不稳定,随着样本量的增大(训练数据在样本量50左右,检验数据在样本量120左右),MaxEnt模型的预测精度越来越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样本量 最大熵物种分布模型 AUC 预测精度 标准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种分布模型的发展及评价方法 被引量:245
9
作者 许仲林 彭焕华 彭守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57-567,共11页
物种分布模型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以保护区规划、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的影响等为目的的研究。回顾了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的多种物种分布模型,总结了评价模型性能的方法。基于物种分布模型的发展和应用以及性能评价中尚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在... 物种分布模型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以保护区规划、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的影响等为目的的研究。回顾了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的多种物种分布模型,总结了评价模型性能的方法。基于物种分布模型的发展和应用以及性能评价中尚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在物种分布模型中集成样本选择模块能够避免模型预测过程中的过度拟合及欠拟合,增加变量选择模块可评估和降低变量之间自相关性的影响,增加生物因子以及将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机制(及扩散行为特征)和潜在分布模型进行结合,是提高模型预测性能的可行方案;在模型性能的评价方面,采用赤池信息量可对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客观评价。相关建议可为物种分布建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分布模型 性能评价 阈值相关 阈值无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义模型及分类回归树在物种分布模拟中的应用与比较 被引量:69
10
作者 曹铭昌 周广胜 翁恩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2031-2040,共10页
比较3个应用较广的模拟物种地理分布模型:广义线性模型(GLM)、广义加法模型(GAM)与分类回归树(CART)对中国树种地理分布模拟的优劣,以提出更为合适的模拟物种地理分布模型,并用于预测气候变化对物种地理分布的影响。3个模型对中国15种... 比较3个应用较广的模拟物种地理分布模型:广义线性模型(GLM)、广义加法模型(GAM)与分类回归树(CART)对中国树种地理分布模拟的优劣,以提出更为合适的模拟物种地理分布模型,并用于预测气候变化对物种地理分布的影响。3个模型对中国15种树种地理分布的模拟研究表明:除对油松、辽东栎分布的模拟精度稍差外,对其余树种分布的模拟精度均较高,其中以GAM模型最好。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比较分析了这3个模型对青冈、木荷、红松和油松4种树种的地理分布模拟效果,结果亦表明:这3个模型均能很好模拟青冈和木荷的地理分布,而GLM模型对红松分布的模拟结果不太理想,3个模型对油松分布的模拟结果均不甚理想,其中以GLM模型最差。基于3个模型对未来气候变化下青冈与蒙古栎地理分布的预测表明:GLM模型与GAM模型对青冈分布的预测结果较为接近,青冈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向西和向北扩展,而CART模型预测青冈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除有向西、向北扩展趋势外,广东和广西南部的青冈分布区将消失;3个模型均预测蒙古栎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向西扩展,扩展面积的大小为:模型的模拟面积>模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分布 广义线性模型 广义加法模型 分类回归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种分布模型的新疆野生果树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会良 张玲卫 +3 位作者 张宏祥 布海丽且姆.阿卜杜热合曼 张道远 管开云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8,共8页
【目的】选取新疆56种野生果树为研究对象,利用物种分布区模型模拟其潜在分布区,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有效保护和管理新疆野生果树资源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基于物种分布点数据,最终选取13个环境因子确定物种的生态位信息,使用... 【目的】选取新疆56种野生果树为研究对象,利用物种分布区模型模拟其潜在分布区,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有效保护和管理新疆野生果树资源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基于物种分布点数据,最终选取13个环境因子确定物种的生态位信息,使用Maxent软件构建分布区模型,获得新疆野生果树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图,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野生果树在新疆具有广泛的潜在分布区,其面积占全区面积的54.5%;物种丰富度可划分为1~4,5~14,15~24和25~38这4个等级,但物种丰富度大的区域面积比较狭窄,主要分布于伊犁河谷周边的天山山脉、巴尔鲁克山-塔尔巴哈台山和阿尔泰山西部;通过计算物种丰富度格局与13个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发现2个降水因子(最湿季降水和最干季降水)、1个气温因子(平均日较差)和1个土壤因子(土壤碳含量)与新疆野生果树分布格局相关性高(R^2>0.35),说明最湿季降水、最干季降水、平均日较差气温和土壤碳含量显著影响新疆野生果树的物种丰富度和分布格局。【结论】从物种丰富度水平和物种保护的角度上说,具有高水平野生果树物种丰富度的天山西部的伊犁河谷、巴尔鲁克山-塔尔巴哈台山和阿尔泰山西部山地应该受到优先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果树 物种丰富度 分布格局 物种分布模型 环境因子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种敏感性分布(Burr-Ⅲ)模型预测Cd对水稻毒害的生态风险阈值HC_5 被引量:19
12
作者 孙聪 陈世宝 +1 位作者 马义兵 刘继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316-2322,共7页
Burr-Ⅲ型分布是一种灵活的分布函数模型,对有害物质产生毒性的物种敏感性数据有很好的拟合效果。本研究采用水培实验研究了我国常见的17种不同水稻对Cd毒性的剂量-效应关系,结合Burr—Ⅲ物种敏感性分布模型对不同水稻Cd毒性的物种敏... Burr-Ⅲ型分布是一种灵活的分布函数模型,对有害物质产生毒性的物种敏感性数据有很好的拟合效果。本研究采用水培实验研究了我国常见的17种不同水稻对Cd毒性的剂量-效应关系,结合Burr—Ⅲ物种敏感性分布模型对不同水稻Cd毒性的物种敏感性分布频次和基于保护95%水稻品种的Cd毒性阈值HC5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水培条件下,随着Cd处理浓度(0.30 - 6.0mg·L^-1)的增加,水稻对Cd富集系数(SCV)明显下降,而转运系数(TF)呈现出增加的趋势,总体而言,杂交品种水稻对Cd的转运系数高于常规品种水稻。不同水稻对Cd胁迫的半抑制浓度阈值(EC50)变化范围为0.552—24.01mg·L^-1,不同水稻品种EC50相差1.18-43.49倍,10%抑制浓度(EC10)变化范围为0.033~1.624mg·L^-1,不同水稻品种EC50相差1.758-49.21倍。不同水稻对Cd的毒性呈现出明显的敏感性差异特征,Bur-Ⅲ分布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基于保护95%的水稻品种,Cd的10%抑制浓度值(HC5^10%)为0.045mg·L^-1,50%抑制浓度值(HC550%)为0.594mg·L^-1。研究结果为我国水稻Cd污染防治及土壤Cd质量标准的修订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rr-Ⅲ模型 水稻 生态风险阈值 物种敏感性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种分布模型的精确采样提高目标物种发现率——以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白头鹤(Grus monacha)为例 被引量:13
13
作者 宓春荣 郭玉民 +1 位作者 Huettmann Falk 韩雪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4476-4482,共7页
明确野生动植物的地理分布是基础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领域的一个基础但关键的步骤,为后续分析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而野生动植物分布调查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精力和资金的工作,特别是稀有物种的调查。物种分布模型越来越受到广泛引用... 明确野生动植物的地理分布是基础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领域的一个基础但关键的步骤,为后续分析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而野生动植物分布调查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精力和资金的工作,特别是稀有物种的调查。物种分布模型越来越受到广泛引用尤其是在生物保护方面。为了证明物种分布模型在野生生物调查中精确采样方法的可行性,以全球易危物种黑颈鹤和白头鹤的实际繁殖分布预测为例,使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算法加以验证。比较发现物种分布模型预测实际调查分布点,随机样方法生成的随机点,系统样方法的规则点在空间相对出现概率具有显著差异(P<0.001),实际分布点具有较高的相对出现概率。该结果表明若在物种分布相对出现概率较高区域设置样方能够减少实际调查区域,有效提高发现目标物种的概率,从而减少调查投入。基于物种分布模型的精确采样方法将有效地提高我们对稀有物种分布的了解,有利于野生动植物的保护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分布模型 随机森林 精确采样 黑颈鹤 白头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物种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物种分布模型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黄敏毅 孔晓泉 +2 位作者 段仁燕 吴甘霖 张中信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460-2470,共11页
物种分布模型是建立在物种出现或缺失数据的基础上,但可获得的真实分布数据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点(如:物种识别错误、坐标错误、抽样偏差、数据缺失等),影响着物种分布模型的预测性能、稳定性及应用,因此使用物种真实分布数据评估物种分... 物种分布模型是建立在物种出现或缺失数据的基础上,但可获得的真实分布数据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点(如:物种识别错误、坐标错误、抽样偏差、数据缺失等),影响着物种分布模型的预测性能、稳定性及应用,因此使用物种真实分布数据评估物种分布模型将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为避免这种不确定性,越来越多的研究使用虚拟物种来评价物种分布模型的性能,评估新方法的优劣。虚拟物种是一种建立在真实(或虚拟)地理信息系统下人工生命,是简化和抽象的物种,它通过模拟物种对环境变量的响应关系,评估物种在不同环境变量下的出现概率,人为地给出虚拟的物种分布数据。虚拟物种具有数据容易获得、数据质量可控、避免过度模拟等优势,目前它被广泛用于评估物种特性、抽样偏差、地理信息、出现/缺失标准等对物种分布模型性能的影响。虚拟物种是大尺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有利于解决真实数据未能解决的科学问题。常用的构成算法有求和法、求积法和综合法,但这些方法可能存在补偿效应,扩大了物种的分布范围。考虑到虚拟物种的不足,提出了未来虚拟物种可能的发展方向(避免过度脱离真实,完善虚拟物种的构成算法,构建虚拟的模式生物、群落及生态系统等)。为帮助研究者快速构建虚拟物种,基于R环境开发了一个虚拟物种构成软件包(SDMvspecies)。虚拟物种可以与真实物种相结合,通过改进模型的构成方法,有利于解决一些真实数据未能解决的问题;虚拟物种的应用也将导致一些新理论的产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生态学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分布模型 虚拟物种 生境适宜度 抽样偏差 人工生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稀濒危植物长苞铁杉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模型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吴承祯 洪伟 +2 位作者 闫淑君 严丽榕 吴继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167-169,共3页
用Weibull分布模型拟合珍稀濒危植物长苞铁杉群落物种多度分布结果表明 ,长苞铁杉群落乔木层、灌木层物种多度分布均符合Weibull分布 。
关键词 长苞铁杉 群落 多度分布模型 珍稀濒危植物 物种 乔木层 灌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明山云贵山茉莉群落物种多度分布的Weibull模型 被引量:5
16
作者 覃林 温远光 +1 位作者 罗应华 谭玲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6-119,共4页
物种多度分布的分析对于了解群落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Weibull模型是拟合物种多度分布的重要模型之一。在采用倍程对物种多度分组的基础上,用Weibull模型分别拟合广西大明山保护区云贵山茉莉群落乔木层、灌木层以及乔木+灌木物种的... 物种多度分布的分析对于了解群落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Weibull模型是拟合物种多度分布的重要模型之一。在采用倍程对物种多度分组的基础上,用Weibull模型分别拟合广西大明山保护区云贵山茉莉群落乔木层、灌木层以及乔木+灌木物种的多度分布,结果三者均符合Weibull分布。由此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应用于物种多度分布研究是理想的,从而完善了Weibull模型在物种多度分布上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度分布 Weibull模型 云贵山茉莉群落 大明山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主要林分物种多度分布与性状分布的关系
17
作者 李晓宇 胡兵 +1 位作者 秦江环 赵秀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7-56,共10页
【目的】探究长白山地区群落物种的多度分布格局及其驱动过程,以及多度分布与性状分布之间的关系,为当地森林经营与修复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长白山不同林分类型的3块5.2 hm2(次生山杨白桦林、次生针阔混交林、原始红松... 【目的】探究长白山地区群落物种的多度分布格局及其驱动过程,以及多度分布与性状分布之间的关系,为当地森林经营与修复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长白山不同林分类型的3块5.2 hm2(次生山杨白桦林、次生针阔混交林、原始红松紫椴林)和1块5 hm2原始阔叶红松林固定监测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样地内木本个体的6个关键功能性状(叶面积、比叶面积、叶片厚度、最大树高、叶片氮含量、叶片磷含量),分析样地的物种多度分布格局、功能性状分布格局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不同林分类型中通过统计检验的模型种类各异,但所有最优模型均为统计模型。在性状分布格局中,最大树高、比叶面积和叶磷含量在4块样地均呈现正态分布。然而,功能性状分布格局转化得到的物种分布格局模型显示,尽管部分模型通过了统计检验,但与多度分布结果拟合度不高。【结论】在长白山地区,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并非主要由随机过程驱动,而是受到竞争作用的显著影响,这决定了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组成的变化情况。虽然功能性状分布与物种多度分布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直接通过群落水平性状分布格局推断物种多度的方法尚不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管理 物种多度分布 功能性状 生态模型 阔叶红松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种分布模型的画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桫椤保护现状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8
作者 许斌 钟悦 张焱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3-61,共9页
自然保护区对维系区域生物多样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探索画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桫椤潜在适生区及限制因素,依据画稿溪自然保护区210个桫椤分布点和66个环境变量,通过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桫椤潜在适生区空间,并通过地理探测器... 自然保护区对维系区域生物多样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探索画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桫椤潜在适生区及限制因素,依据画稿溪自然保护区210个桫椤分布点和66个环境变量,通过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桫椤潜在适生区空间,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各环境因素对潜在适生区的影响。结果显示:(1)海拔是限制画稿溪桫椤分布的主要因素,海拔与9月份降水叠加对桫椤潜在适生区空间分布的解释水平最高。(2)画稿溪桫椤潜在适生区沿墩梓河和画稿溪两岸呈狭长分布,且大部分适生区没有在核心区。(3)研究区竹林经营和耕地垦殖是影响桫椤潜在分布最激烈的人类活动。研究结果提示:画稿溪保护区内桫椤潜在适生区较为狭长且仅有极少部分位于保护区的核心区域,竹林经营和耕地垦殖等进一步限制了桫椤植株生长空间,建议提高桫椤IV、V级潜在适生区对应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区保护等级以有利于桫椤种群的繁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 物种分布模型 保护现状 影响因素 画稿溪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漳河源铁坚油杉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模型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敏 张孝林 +1 位作者 汪洋 李新枝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第18期80-83,共4页
采用模式倍程分组法,借助Weibull模型拟合湖北省南漳县漳河源自然保护区铁坚油杉[Keteleeria davidiana (Bertr.) Beissn.]群落的乔木层物种多度分布。结果表明,3个样方乔木层以及3个样方乔木总和的Weibull多度分布模型拟合经2检验,样方... 采用模式倍程分组法,借助Weibull模型拟合湖北省南漳县漳河源自然保护区铁坚油杉[Keteleeria davidiana (Bertr.) Beissn.]群落的乔木层物种多度分布。结果表明,3个样方乔木层以及3个样方乔木总和的Weibull多度分布模型拟合经2检验,样方1与样方3符合Weibull分布;而样方2与合并样方不完全符合Weibull分布;K-S检验表明,4个取样方式下,乔木层物种多度均符合Weibull分布,其模型应用于铁坚油杉群落乔木多度分布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坚油杉[Keteleeria davidiana (Bertr.) Beissn.] 群落 物种多度 Weibull分布模型 南漳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预测食蚊鱼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 被引量:2
20
作者 万朝阳 方康 +3 位作者 吴金明 牟希东 董芳 张辉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0,共8页
随着我国外来鱼类养殖规模和观赏鱼产业规模持续发展扩大,外来鱼类的生态风险也日益增加,研判外来鱼类的潜在地理分布对防控生物入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典型外来鱼类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为研究对象,采用最大熵生态位模型(MaxEn... 随着我国外来鱼类养殖规模和观赏鱼产业规模持续发展扩大,外来鱼类的生态风险也日益增加,研判外来鱼类的潜在地理分布对防控生物入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典型外来鱼类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为研究对象,采用最大熵生态位模型(MaxEnt),结合131个食蚊鱼有效分布点位数据以及11个可能影响其地理分布的环境因子,预测分析了食蚊鱼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MaxEnt模型对食蚊鱼潜在地理分布预测的精度较高(AUC=0.977),影响食蚊鱼潜在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年平均最低水温(39.0%)、人口密度(32.8%)、最干月降雨量(10.2%)和海拔(9.4%);(2)食蚊鱼在我国潜在地理分布面积为175.75×104 km^(2),主要集中在珠江流域、东南诸河和淮河流域、长江流域中下游以及西南诸河流域的云南区域,预测在未来环境温度升高的情况下,食蚊鱼有进一步扩散的风险。为防控食蚊鱼以及其他外来鱼类的入侵,建议完善外来鱼类贸易和养殖的行业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鱼类 生物入侵 物种分布模型 潜在地理分布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