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源α-烯醇化酶B细胞表位鉴定及其与牙龈卟啉单胞菌烯醇化酶的交叉反应预测 被引量:5
1
作者 揭瑞 董佳慧 +4 位作者 韩冬 王瑞玲 韩魏巍 杜戎 耿辉(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6-72,共7页
目的:预测鉴定人源α-烯醇化酶蛋白的B细胞抗原表位,探讨人源α-烯醇化酶与牙龈卟啉单胞菌烯醇化酶之间的交叉反应性。方法:以人源α-烯醇化酶蛋白序列为基础,综合应用多个软件预测B细胞线性表位;再以人源α-烯醇化酶的蛋白晶体结构为基... 目的:预测鉴定人源α-烯醇化酶蛋白的B细胞抗原表位,探讨人源α-烯醇化酶与牙龈卟啉单胞菌烯醇化酶之间的交叉反应性。方法:以人源α-烯醇化酶蛋白序列为基础,综合应用多个软件预测B细胞线性表位;再以人源α-烯醇化酶的蛋白晶体结构为基础,采用4个生物信息学软件综合预测B细胞构象表位;利用原核表达系统对人源α-烯醇化酶蛋白进行表达、亲和层析法进行,纯化抗原免疫BALB/c小鼠,化学合成预测的线性表位片段检测抗体反应,确定人源α-烯醇化酶蛋白B细胞表位。利用Clustal X进行蛋白质序列比对和Swiss-Model进行同源模建,研究人源α-烯醇化酶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烯醇化酶的交叉反应性。结果:人源α-烯醇化酶线性B细胞表位优势区域为9-25aa,28-43aa,70-85aa,163-178aa,229-244aa,280-295aa;构象性B细胞表位优势区域为:1-4/24-30/77-86/124aa,9-16/51-59aa,250-254/262-268/271-274aa;合成的线性表位片段中9-25aa免疫应答反应最强烈,其次是70-85aa,再次为28-43aa,163-178aa,229-244aa,280-295aa;牙龈卟啉单胞菌烯醇化酶和人源α-烯醇化酶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50.11%,两者在线性B细胞表位优势区域的9-24aa和32-42aa序列高度相似;空间构象比对结果显示牙龈卟啉单胞菌烯醇化酶和人源α-烯醇化酶之间的RMSD值为1.055,且两者在3个构象性B细胞表位优势区域的空间构象高度相似,推测二者可能在上述区域发生交叉反应。结论:预测并鉴定了人源α-烯醇化酶蛋白的B细胞抗原表位,比较其与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烯醇化酶可能发生交叉反应的位点,为研究人源α-烯醇化酶蛋白的自身抗原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原表位 人源α-烯醇 牙龈卟啉单胞菌烯醇化酶 交叉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龈卟啉单胞菌蛋白酶Ltp1的表达、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顾前程 夏荣 孔文文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74-978,共5页
采用重组法构建Ltp1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将其转化至E.coli BL21(DE3)中进行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过表达,然后用镍柱层析法粗纯化,分子筛细纯化得到目的蛋白,以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分析表达产物;将目的蛋白和底物对... 采用重组法构建Ltp1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将其转化至E.coli BL21(DE3)中进行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过表达,然后用镍柱层析法粗纯化,分子筛细纯化得到目的蛋白,以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分析表达产物;将目的蛋白和底物对硝基苯磷酸二钠显色反应分析其活性。SDS-PAGE结果显示有与目的蛋白理论相对分子质量一致的表达条带;Western blot分析证实该蛋白带有6个组氨酸(His)标签的目的蛋白,能够催化磷酸单酯的活性;计算出米氏常数(Km)和最大反应速率(Vmax)分别为70.4μmol、51.1μmol/(L·min),pH 5.0~6.0催化活性最高,在37~50℃具有较高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单胞菌 Ltp1(PG1641) 蛋白表达纯 牙周病 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龈下菌斑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同源性检测 被引量:8
3
作者 刘佳 钟良军 +3 位作者 张源明 梁平 徐隽 倪佳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27-830,共4页
目的:检测牙周袋内牙周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P.g)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同源性,探讨慢性牙周炎发生发展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5例患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脏病伴有慢性牙周炎的患者,分别收集其龈下菌斑样... 目的:检测牙周袋内牙周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P.g)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同源性,探讨慢性牙周炎发生发展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5例患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脏病伴有慢性牙周炎的患者,分别收集其龈下菌斑样本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样本,提取细菌DNA,PCR检测样本中的P.g16S rDNA基因,扩增产物行基因序列的测定。结果:龈下菌斑中的P.g16S rDNA基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P.g16S rDNA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结论:牙周致病菌与冠心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慢性牙周炎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为冠心病及慢性牙周炎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单胞菌 聚合链反应 基因序列测定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正畸患者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变化 被引量:13
4
作者 陆卉 周慧敏 +2 位作者 宋晓波 孙境庐 刘红彦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6-169,共4页
目的研究成人正畸患者在固定矫治器戴入后,其牙周临床指标和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的早期变化。方法选择成人正畸患者11例,分别在矫治器戴入前,戴入后第1、3个月检查牙周临床指标(包括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 目的研究成人正畸患者在固定矫治器戴入后,其牙周临床指标和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的早期变化。方法选择成人正畸患者11例,分别在矫治器戴入前,戴入后第1、3个月检查牙周临床指标(包括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和附着丧失),同时采集龈下菌斑样本,利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样本中P.gingivalis和总细菌的数量,计算出P.gingivalis的检出率和构成比。分析牙周临床指标和P.gingivalis的检出率、构成比在不同观察时点的变化情况。结果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在矫治器戴入后均比戴入前明显升高(P<0.05)。探诊深度在矫治器戴入1个月后升高(P<0.05),3个月后下降至基线水平。试验中未发现有探诊深度大于2mm的患者,也未发现有附着丧失的患者。在3次检测中,P.gingivalis检出率均为45.5%,而P.gingivalis构成比的变化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固定矫治器戴入早期可引发成人正畸患者口内局部菌斑堆积,菌群中P.gingivalis增殖,出现轻度牙龈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矫治 牙龈单胞菌 实时定量聚合链反应 牙周临床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体感应抑制剂溴化呋喃酮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张利平 王爽 +1 位作者 周向葛 徐屹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69-472,共4页
目的研究群体感应抑制剂溴化呋喃酮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二倍稀释法,确定溴化呋喃酮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含无水乙醇的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悬液作为阴性对照组,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悬液为空白对照组,... 目的研究群体感应抑制剂溴化呋喃酮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二倍稀释法,确定溴化呋喃酮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含无水乙醇的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悬液作为阴性对照组,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悬液为空白对照组,通过光密度值测定和扫描电镜观察,研究1/4MIC、1/2MIC、MIC、2MIC等不同浓度溴化呋喃酮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不同实验浓度的溴化呋喃酮均可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形成。随着溴化呋喃酮浓度增加,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悬液的光密度值逐渐减小。1/4MIC组、1/2MIC组和MIC组形成的生物膜结构疏松,2MIC组仅见散在的牙龈卟啉单胞菌菌体,未见生物膜结构形成。结论溴化呋喃酮在不影响细菌生长的情况下,能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形成。溴化呋喃酮的应用可能为牙周病的抗菌治疗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单胞菌 生物膜 呋喃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碎补对牙龈卟啉单胞菌胰酶样蛋白酶和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2
6
作者 左渝陵 陈果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8年第10期2195-2196,共2页
目的:观察骨碎补水提物对牙龈卟啉单胞菌胰酶样蛋白酶和糖苷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利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荧光底物的降解来测定酶活力。结果:骨碎补各浓度均可不同程度抑制Pg产生的胰酶样蛋白酶和糖苷酶活性,终浓度为1.2g/L的骨碎补... 目的:观察骨碎补水提物对牙龈卟啉单胞菌胰酶样蛋白酶和糖苷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利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荧光底物的降解来测定酶活力。结果:骨碎补各浓度均可不同程度抑制Pg产生的胰酶样蛋白酶和糖苷酶活性,终浓度为1.2g/L的骨碎补液可抑制50%的TLP活性,而终浓度为1.3g/L的骨碎补液可抑制50%的糖苷酶活性。结论:骨碎补水提物能有效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胰酶样蛋白酶和糖苷酶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碎补 牙龈单胞菌 样蛋白 糖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龈卟啉单胞菌外膜蛋白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昂 徐红艳 +3 位作者 石建峰 朱春晖 饶国洲 苟建重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9-202,共4页
目的克隆牙龈卟啉单胞菌外膜蛋白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并将其置于大肠杆菌中作融合表达。方法利用PCR技术,克隆GAPDH,插入克隆载体pMD18-T中得到克隆重组子pMD18-T-GAPDH。克隆重组子与表达载体pET-32a双酶切后连接构建表达质粒pE... 目的克隆牙龈卟啉单胞菌外膜蛋白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并将其置于大肠杆菌中作融合表达。方法利用PCR技术,克隆GAPDH,插入克隆载体pMD18-T中得到克隆重组子pMD18-T-GAPDH。克隆重组子与表达载体pET-32a双酶切后连接构建表达质粒pET-32a-GAPDH。重组原核表达质粒经酶切鉴定后转化大肠杆菌BL21感受态细胞,以不同浓度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结果核酸序列测定与分析表明:表达重组子pET-32a-GAPDH与NCBI核酸数据库中收录的GAPDH序列同源性达99.802%;在最佳浓度的IPTG诱导下,GAPDH可高效表达。结论本实验成功克隆了牙龈卟啉单胞菌GAPDH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GAPDH蛋白,为后续实验研究GAPDH的免疫学性能及相应的抗体制备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单胞菌 3-磷酸甘油醛脱氢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铁蛋白对牙龈卟啉单胞菌胰酶样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8
作者 姚望 张莉 马宁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探讨乳铁蛋白(Lactoferrin,Lf)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胰酶样蛋白酶(TLP)活性的影响。方法:在BHI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乳铁蛋白和一定浊度的P.g进行厌氧培养。测定培养物上清液和菌细胞上清液中TLP活性... 目的:探讨乳铁蛋白(Lactoferrin,Lf)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胰酶样蛋白酶(TLP)活性的影响。方法:在BHI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乳铁蛋白和一定浊度的P.g进行厌氧培养。测定培养物上清液和菌细胞上清液中TLP活性及蛋白质含量,计算TLP的比活。结果:乳铁蛋白对P.g结合态TLP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高浓度的牛乳铁蛋白对P.g游离态TLP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但低浓度的牛乳铁蛋白对其抑制不明显。结论:乳铁蛋白抑制P.g TLP的活性,提示其对牙周病可能具有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铁蛋白 牙龈单胞菌 样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菊花提取物对牙龈卟啉单胞菌胰酶样蛋白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
9
作者 陈春雨 刘鹤 +3 位作者 何畔 卢建忠 应頔 马宁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41-945,共5页
目的:探讨野菊花提取物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g)胰酶样蛋白酶(TLP)活性的影响,为野菊花治疗牙周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配制牛心脑浸液培养基(BHI),低、中、高浓度对倍稀释的野菊花提取物(0.1563、0.3125和0.6250g·L-1)和一定浊度的P.... 目的:探讨野菊花提取物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g)胰酶样蛋白酶(TLP)活性的影响,为野菊花治疗牙周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配制牛心脑浸液培养基(BHI),低、中、高浓度对倍稀释的野菊花提取物(0.1563、0.3125和0.6250g·L-1)和一定浊度的P.g菌悬液,实验分为低、中、高浓度野菊花提取物组、阳性对照组(不加野菊花提取物)和阴性对照组(加入低浓度野菊花提取物,不加P.g)。各组含溶液的EP管在37℃恒温条件下厌氧培养48h,测定培养物上清液和菌细胞破碎后上清液中TLP活性和蛋白水平,计算TLP比活。结果:与阳性对照组比较,中、高浓度野菊花提取物组上清液中TLP活性(游离态和结合态)均降低(P<0.05);与低浓度野菊花提取物组比较,中、高浓度野菊花提取物组上清液中TLP活性(游离态和结合态)均降低(P<0.05);与中浓度野菊花提取物组比较,高浓度野菊花提取物组上清液中TLP活性(游离态和结合态)降低(P<0.05),各组上清液中蛋白水平和TLP比活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野菊花提取物对TLP活性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菊花 牙龈单胞菌 样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龈卟啉单胞菌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一氧化氮的生成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娟 孙卫斌 +1 位作者 季勇 林良缘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5-210,共6页
目的:观察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u 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一氧化氮(NO)生成的影响,探讨Pg对内皮细胞功能损伤的途径,以期为牙周病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 目的:观察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u 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一氧化氮(NO)生成的影响,探讨Pg对内皮细胞功能损伤的途径,以期为牙周病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用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1∶10、1∶100Pg干预HUVEC,未受Pg干预的HUVEC作为阴性对照组,分别于4、8、12、24h时收集细胞上清液,利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NO的浓度;Western-blot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蛋白表达水平;透射电镜观察Pg对HUVEC的黏附和入侵方式。结果:在24h内,PgMOI1∶10、1∶100能促进HUVECNO的生成,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MOI1∶10,MOI1∶100可以诱导HUVECiNOS的蛋白表达,抑制eNOS的蛋白表达,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观察Pg能够利用其菌毛黏附于HUVEC细胞表面并入侵到HUVEC细胞胞质内,定植于细胞内。结论:Pg能够黏附于HUVEC并入侵到细胞胞质内,诱导iNOS蛋白表达,抑制eNOS的蛋白表达,最终促进HUVECNO的生成。过量的NO可能发挥细胞毒性作用,导致内皮功能失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单胞菌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一氧 诱导型一氧氮合 内皮型一氧氮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对牙周指数和牙龈卟啉单胞菌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8
11
作者 石晶 刘昱新 +3 位作者 侯景秋 闫征斌 彭惠 常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8-231,共4页
目的对比正畸患者粘接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后牙周指数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变化。方法将正畸患者30例按托槽类型分为2组,每组15例。试验组粘接Clippy自锁托槽,对照组粘接O-PAK传统直丝弓托槽。分别在矫治器戴入前,戴入后第1、3个月检查牙... 目的对比正畸患者粘接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后牙周指数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变化。方法将正畸患者30例按托槽类型分为2组,每组15例。试验组粘接Clippy自锁托槽,对照组粘接O-PAK传统直丝弓托槽。分别在矫治器戴入前,戴入后第1、3个月检查牙周临床指标(包括菌斑指数、牙龈指数、探诊深度),同时采集龈下菌斑样本,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样本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和总细菌的数量,计算出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构成比。结果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牙周指数、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2组牙周指数、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均随时间延长而升高(P<0.05);试验组在粘接矫治器后第1、3个月,牙周指数、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托槽对比,自锁托槽更利于口腔卫生维护,但仍会对口腔卫生造成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锁托槽 传统托槽 牙周指数 牙龈单胞菌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托槽隐形矫治与传统固定矫治对牙周变异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影响 被引量:53
12
作者 石晶 闫征斌 +1 位作者 侯景秋 彭惠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1-154,共4页
目的对比成人正畸患者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与传统固定矫治技术的牙周指数、变异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变化。方法选择成人正畸患者30例,分为2组,实验组15例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对照组15例应用固定矫治技术。分别在矫治器戴入... 目的对比成人正畸患者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与传统固定矫治技术的牙周指数、变异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变化。方法选择成人正畸患者30例,分为2组,实验组15例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对照组15例应用固定矫治技术。分别在矫治器戴入前,戴入后第1、3个月检查临床牙周指标[包括菌斑指数(PLI)、牙龈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PD)],同时采集菌斑,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样本中变异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和总细菌的数量,计算出变异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构成比。将临床牙周指数、变异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进行组间对比和组内不同时间点对比。结果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牙周指数、变异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实验组牙周指数、变异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PLI和变异链球菌构成比随时间延长而升高(P<0.05),SBI、PD和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未见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牙周指数、变异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均随时间延长而升高(P<0.05)。结论与传统固定矫治技术对比,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更利于口腔卫生维护,但仍会对口腔卫生有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托槽隐形矫治 牙周指数 变异链球菌 牙龈单胞菌 实时荧光聚合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fimA基因型牙龈卟啉单胞菌在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的分布 被引量:12
13
作者 郭永华 吴亚菲 +3 位作者 刘天佳 肖晓蓉 周斌 周雪平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9-102,共4页
目的 分析不同fimA基因型牙龈卟啉单胞菌(P .gingivalis)在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的分布状况。方法 收集10 1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龈下菌斑,采用常规培养法和16SrRNAPCR检测P .gingivalis,并根据各fimA基因型的特异引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 目的 分析不同fimA基因型牙龈卟啉单胞菌(P .gingivalis)在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的分布状况。方法 收集10 1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龈下菌斑,采用常规培养法和16SrRNAPCR检测P .gingivalis,并根据各fimA基因型的特异引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不同fimA基因型菌株的分布。结果 16SrRNAPCR检测P .gingivalis阳性检出率为88 1%。大多数受检牙龈下菌斑中只检测出一种fimA基因型菌株(6 5 1% ) ,各fimA基因型的总检出率:ⅠfimA为2 4 7% ;ⅡfimA为4 3 8% ;ⅢfimA为15 7% ;ⅣfimA为4 0 4 % ;VfimA为3 4 %。结论 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的牙龈卟啉单胞菌存在fimA基因多态性,ⅡfimA和ⅣfimA基因型P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链反应 牙龈单胞菌 基因型 fimA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龈卟啉单胞菌与牙周基础治疗关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杨禾 徐屹 +2 位作者 赵蕾 孟姝 吴亚菲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7-151,共5页
目的应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洁刮治术(SRP)治疗前后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的变化,分析P.gingivalis与SRP疗效之间的关系,探讨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监测和评价SRP的可能... 目的应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洁刮治术(SRP)治疗前后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的变化,分析P.gingivalis与SRP疗效之间的关系,探讨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监测和评价SRP的可能性。方法选择20例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查SRP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包括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和探诊出血(BOP);采集SRP治疗前后的龈下菌斑共142个样本,应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样本中的P.gingivalis。构建含有P.gingivalis扩增片段的重组质粒,建立定量标准。结果慢性牙周炎患者SRP治疗后PD、CAL和BOP均明显下降(P<0.001);治疗前P.gingivalis检出率为80.28%,治疗后下降为54.23%;治疗前P.gingivalis数量与PD相关,Kendall相关系数为0.70(P<0.001),治疗后牙周袋内细菌数量明显减少(P<0.001)。治疗前牙周袋内P.gingivalis的定植数量与PD、CAL和BOP的改善无相关性(P>0.05),但治疗后治疗有效位点P.gingivalis数量减少程度明显大于治疗无效位点(P<0.05),细菌减少量与PD改善弱相关(r=0.25,P=0.04)。结论SRP治疗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P.gingivalis检出率和绝对数量;治疗前P.gingivalis定植水平对临床指标的改善没有影响,治疗后P.gingivalis数量下降程度可以反映治疗效果。TaqMan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可以用于牙周炎治疗效果的监测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牙龈单胞菌 牙周洁刮治术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龈卟啉单胞菌在龈下菌斑中的分布 被引量:14
15
作者 吴波 章锦才 +1 位作者 黄萍 张蕴惠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87-89,共3页
目的 :研究牙龈卟啉单胞菌在牙周炎患者病变部位和健康部位龈下菌班中的分布情况。方法 :选择6 4例成年牙周炎患者 ,取龈下菌斑 ,经厌氧培养 ,挑取产黑色素菌落 ,经多聚酶链反应鉴定牙龈卟啉单胞菌。结果 :产黑色素 G 厌氧杆菌和牙龈卟... 目的 :研究牙龈卟啉单胞菌在牙周炎患者病变部位和健康部位龈下菌班中的分布情况。方法 :选择6 4例成年牙周炎患者 ,取龈下菌斑 ,经厌氧培养 ,挑取产黑色素菌落 ,经多聚酶链反应鉴定牙龈卟啉单胞菌。结果 :产黑色素 G 厌氧杆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患者检出率分别是 6 7.2 %和 6 0 .9%。牙龈卟啉单胞菌在病变部位和健康部位的检出率分别是 35 .9%和 2 8.1% ,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牙龈卟啉单胞菌在病变部位和健康部位的检出株数分别是 12 2株和 85株 ,占产黑色素 G 厌氧杆菌检出株数的 32 .3%和 35 .9%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牙龈卟啉单胞菌可能作为内源性致病菌在特定条件下过度生长而导致牙周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牙龈单胞菌 聚合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不同基因型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检测 被引量:11
16
作者 吴燕岷 陈莉丽 严杰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51-253,共3页
目的 :建立临床标本中牙龈卟啉单胞菌 (P .g)的PCR检测方法 ,探讨慢性牙周炎患者不同牙位的龈下菌斑中P .g基因型的差异。方法 :采用培养法分离鉴定慢性牙周炎患者不同牙位龈下菌斑中P .g ,同时采用PCR检测P .g 16SrDNA、prtC和fimA基... 目的 :建立临床标本中牙龈卟啉单胞菌 (P .g)的PCR检测方法 ,探讨慢性牙周炎患者不同牙位的龈下菌斑中P .g基因型的差异。方法 :采用培养法分离鉴定慢性牙周炎患者不同牙位龈下菌斑中P .g ,同时采用PCR检测P .g 16SrDNA、prtC和fimA基因。部分扩增产物测定了核苷酸序列。结果 :在 6 6例患者的 12 7个龈下菌斑标本中 ,P .g 16SrDNA、prtC和fimA多重引物扩增的阳性率为 98 4 % ;PCR阳性率显著高于培养法P .g的检出率 (P <0 0 1)。 30 0 %的患者 (18/6 0 )同时感染了不同基因型的P .g菌株。P .g 16SrDNA、prtC和fimA扩增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 98 6 2 %~ 10 0 %之间。结论 :本文所建立的P .g的PCR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适用于P .g的快速临床诊断。同一患者可被不同感染来源的多株P .g同时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测 聚合链式反应 牙龈单胞菌 慢性牙周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龈卟啉单胞菌与口腔种植体周围重建骨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潘在兴 林莺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82-685,共4页
目的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在种植体周围骨重建中的意义。方法收集40例口腔种植骨重建患者的菌斑,同时进行口腔卫生和牙周维护治疗调查,菌斑检测、PCR扩增检测口腔的P.g以及种植体周边缘骨吸收测定。结果共... 目的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在种植体周围骨重建中的意义。方法收集40例口腔种植骨重建患者的菌斑,同时进行口腔卫生和牙周维护治疗调查,菌斑检测、PCR扩增检测口腔的P.g以及种植体周边缘骨吸收测定。结果共收集40例198份菌斑,骨吸收<0.3mm,0.3~0.6mm及>0.6mm组,其P.g附着率分别为28.6%,45.3%及67.2%,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未维护有利于菌斑堆积,其P.g检出率高。结论 P.g可能影响种植体周围骨重建,是导致边缘骨吸收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单胞菌 聚合链反应 种植体 重建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fimA基因型牙龈卟啉单胞菌在青春期龈炎患者中的分布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彦君 潘亚萍 +2 位作者 陈旭 李琛 程睿波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6期556-559,共4页
目的:分析不同fimA基因型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在青春期龈炎患者和青春期牙周健康者中的分布。方法:收集51例青春期龈炎患者和46例青春期牙周健康者的龈下菌斑,采用16SrRNA PCR检测P.gingivalis,并根... 目的:分析不同fimA基因型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在青春期龈炎患者和青春期牙周健康者中的分布。方法:收集51例青春期龈炎患者和46例青春期牙周健康者的龈下菌斑,采用16SrRNA PCR检测P.gingivalis,并根据各fimA基因型的特异引物,用PCR检测不同fimA基因型菌株的分布。结果:龈炎组各fimA基因型P.gingivalis的总检出率:Ⅰ型34.2%,Ⅱ型55.3%,Ⅳ型18.4%,Ⅲ型和Ⅴ型未检出;另有7例(占18.4%)未分出型别。健康组各fimA基因型P.gingivalis的总检出率:Ⅰ型14.3%,Ⅱ型85.7%,Ⅲ型14.3%,Ⅳ型28.6%,Ⅴ型未检出;另有2例(占14.3%)未分出型别。结论:青春期龈炎和青春期牙周健康者龈下菌斑中的P.gingivalis存在fimA基因多态性。fimA基因Ⅱ型是其主要存在的基因型,其次是Ⅰ型和Ⅳ型,Ⅲ型和Ⅴ型较少或不能检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单胞菌 菌毛 fimA基因 青春期龈炎 聚合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对HUVECs中COX-2表达及信号通路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高源 李佳 李维善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36-441,共6页
目的:研究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P.gingivalis lipopolysaccharide,P.g-LPS)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表达的影响,以及p38MAPK和PI3K/Akt信号通路是否参与... 目的:研究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P.gingivalis lipopolysaccharide,P.g-LPS)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表达的影响,以及p38MAPK和PI3K/Akt信号通路是否参与P.g-LPS对HUVECs中COX-2表达的调控。方法:体外培养HUVECs,选择不同浓度的P.g-LPS(0.5、1.0、5.0、10.0μg/mL)刺激6、18、24、36 h,采用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CCK-8)检测P.g-LPS对HUVECs的细胞增殖影响。通过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COX-2蛋白和基因的表达。体外培养HUVECs,不同浓度的P.g-LPS(0.5、1.0、5.0、10.0μg/mL)刺激36 h后,添加p38MAPK和PI3K/Akt通路抑制剂SB203580和LY294002。采用Western blot法和RT-qPCR法检测各组COX-2蛋白和基因的变化情况。结果:P.g-LPS处理HUVECs后,与对照组比较,随着P.g-LPS浓度增加HUVECs增殖活力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P.g-LPS促进HUVECs中COX-2的表达,且具有浓度依赖性(P<0.05)。同时,P.g-LPS激活了p38MAPK及PI3K/Akt信号通路,添加SB203580和LY294002抑制剂可以抑制P.g-LPS对COX-2的表达(P<0.05)。结论:P.g-LPS可明显抑制HUVECs的增殖,并且P.g-LPS可以通过激活p38MAPK及PI3K/Akt通路促进COX-2蛋白及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单胞菌脂多糖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环氧合-2 牙周炎 动脉粥样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鳞癌中牙龈卟啉单胞菌通过14-3-3σ调控程序性死亡-配体1蛋白降解
20
作者 朱巧晴 焦叶林 +7 位作者 阮豪杰 伍当柔 郭苒 孙魁 张升华 张自超 高社干 齐义军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34-740,共7页
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是口腔疾病的重要致病菌之一,与人食管鳞癌(ESCC)进展密切相关。然而P.gingivalis促进ESCC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该研究探讨了ESCC中P.gingivalis通过诱导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 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是口腔疾病的重要致病菌之一,与人食管鳞癌(ESCC)进展密切相关。然而P.gingivalis促进ESCC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该研究探讨了ESCC中P.gingivalis通过诱导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蛋白表达上调的分子机制。Western印迹和RT-PCR结果显示,KYSE140和KYSE150细胞中14-3-3σ与PD-L1的蛋白质表达呈负相关,但二者的mRNA表达无相关性。免疫共沉淀结果表明,14-3-3σ蛋白通过与PD-L1蛋白结合,促进PD-L1的泛素化降解,P.gingivalis感染干预了14-3-3σ与PD-L1蛋白质复合体形成;KYSE140和KYSE150细胞中14-3-3σ沉默,降低了PD-L1泛素化介导的蛋白质酶体降解,14-3-3σ过表达明显抑制P.gingivalis诱导的PD-L1蛋白表达上调。免疫组化结果进一步证实,在ESCC组织中P.gingivalis丰度与14-3-3σ蛋白表达呈负相关,与PD-L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14-3-3σ与PD-L1的蛋白质表达呈负相关。综上所述,ESCC中P.gingivalis通过下调14-3-3σ蛋白表达,降低14-3-3σ介导的PD-L1蛋白的泛素-蛋白质酶体降解途径,进而抑制抗肿瘤免疫,促进ESCC恶性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癌 牙龈单胞菌 14-3-3σ蛋白 程序性死亡-配体1蛋白 泛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