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0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腔牙龈卟啉单胞菌通过TLR4/NF-κB信号通路对小鼠PND发生的影响
1
作者 谢小娟 张爽 +3 位作者 柏效治 郝雪琴 吴瑶瑶 郑鹏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3-490,共8页
目的 探讨口腔牙龈卟啉单胞菌(Pg)能否通过调控TLR4/NF-κB信号通路影响围手术期认知功能障碍(PND)的发生。方法 细胞实验取对数生长期的BV-2细胞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LPS-Pg处理组(P组),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细胞中信号蛋白(... 目的 探讨口腔牙龈卟啉单胞菌(Pg)能否通过调控TLR4/NF-κB信号通路影响围手术期认知功能障碍(PND)的发生。方法 细胞实验取对数生长期的BV-2细胞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LPS-Pg处理组(P组),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细胞中信号蛋白(TLR4、NF-κB p65、NLRP3、TNF-α)的表达,通过免疫荧光实验检测NF-κB p65在细胞核内外的表达变化。动物实验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C组)、手术组(S组)、Pg感染组(P组)、Pg感染+手术组(PS组)、TLR4抑制剂组(T组)、Pg感染+手术+TLR4抑制剂组(PST组),对各组进行相应的处理后,应用水迷宫测试观察Pg感染对小鼠术后认知行为的影响,应用组织免疫化学实验观察Pg感染对小鼠海马组织中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结果 细胞实验结果显示,与C组比较,Western blot检测发现P组的TLR4、NLRP3、TNF-α表达量明显增高(均P<0.05),NF-κB在核内的表达量增加(P<0.05)、核外表达量减少(P<0.05),免疫荧光实验显示P组NF-κB表达量增多且向核内转移。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各组小鼠在术前训练阶段的表现并无显著差异,其逃避潜伏期与平均游泳速度均处于相近水平(均P>0.05)。术后测试阶段的结果显示,相较于C组,S组和PS组小鼠在目标象限的停留时间更短,穿越平台的次数也较少(均P<0.05)。与PS组比较,PST组小鼠在目标象限的停留时间较长,且穿越平台的次数也较多(均P<0.05)。对海马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分析提示PS组中的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多于C组和PST组,这些阳性细胞的胞体增大,突起变短,且小胶质细胞呈现激活状态。结论 Pg感染诱发小鼠围手术期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反应增强,引起小鼠PND的发生,可能与激活TLR4/NF-κB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手术期认知功能障碍 牙龈卟啉单胞菌 神经炎症 TLR4 NF-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龈卟啉单胞菌对牙龈上皮细胞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袁淑峥 丛馨 《生理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5-191,共7页
牙周炎(periodontitis)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是成年人牙齿缺失的主要原因。牙龈上皮组织是抵御外界侵袭的第一道防线,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与多种致病菌侵袭破坏牙龈上皮组织密切相关。已有研究表明,牙周炎致病菌通过一系列毒力因子,破坏... 牙周炎(periodontitis)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是成年人牙齿缺失的主要原因。牙龈上皮组织是抵御外界侵袭的第一道防线,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与多种致病菌侵袭破坏牙龈上皮组织密切相关。已有研究表明,牙周炎致病菌通过一系列毒力因子,破坏牙龈上皮组织,侵入深层组织,并引发炎症反应。其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是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本文将从牙龈卟啉单胞菌对牙龈上皮的调控进行综述,以期为牙周炎的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牙龈卟啉单胞菌 先天免疫 上皮屏障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龈卟啉单胞菌通过HIF-1α增加线粒体自噬活性抑制食管鳞癌细胞铁死亡
3
作者 程月月 郭苒 +8 位作者 张鹤骞 吴晓爽 康永安 祁春晖 杨静怡 刘其伟 赵迪 高社干 齐义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0-476,共7页
目的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抑制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细胞铁死亡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铁死亡诱导剂RSL3处理未感染对照和Pg感染的KYSE30细胞和KYSE70细胞,荧光共聚焦显微镜检... 目的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抑制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细胞铁死亡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铁死亡诱导剂RSL3处理未感染对照和Pg感染的KYSE30细胞和KYSE70细胞,荧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线粒体自噬和线粒体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线粒体自噬抑制剂(Mdivi-1)处理KYSE30细胞和KYSE70细胞,检测细胞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等铁死亡相关分子的表达变化。激活或抑制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免疫荧光检测线粒体自噬变化,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SLC39A14和IREB2 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结果RSL3诱导的KYSE30细胞和KYSE70细胞铁死亡发生伴随线粒体自噬活性降低,Pg单独感染ESCC细胞增强了线粒体自噬活性,Pg感染和RSL3的共同处理逆转了RSL3对线粒体自噬的抑制作用及RSL3诱导的ESCC细胞铁死亡发生,以Mdivi-1抑制线粒体自噬阻断了Pg的上述抗铁死亡作用。在KYSE30细胞和KYSE70细胞中抑制HIF-1α下调了SLC39A14和IREB2 mRNA和蛋白表达,抑制了线粒体自噬发生,而激活HIF-1α则产生了相反作用。结论Pg通过激活HIF-1α增加线粒体自噬活性并抑制食管鳞癌细胞铁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癌 牙龈卟啉单胞菌 线粒体自噬 HIF-1Α 铁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龈卟啉单胞菌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调节性细胞死亡及表型转换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别梦瑶 周婕妤 +1 位作者 吴亚菲 赵蕾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8-316,共9页
牙周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流行病学和体内外研究均表明牙周炎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密切相关。血管平滑肌细胞通过自噬、凋亡、焦亡等调节性细胞死亡和表型转换参与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瘤、血管钙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牙周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流行病学和体内外研究均表明牙周炎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密切相关。血管平滑肌细胞通过自噬、凋亡、焦亡等调节性细胞死亡和表型转换参与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瘤、血管钙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牙龈卟啉单胞菌是最重要的牙周致病菌之一,已被证明可以改变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不仅能侵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影响其调节性细胞死亡的过程,还能促进其增殖、迁移、钙化等表型转换,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旨在梳理相关研究进展,以期揭示牙周炎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调节性细胞死亡及其表型转换之间的联系,为更好地防治牙周炎和心血管疾病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卟啉单胞菌 血管平滑肌细胞 心血管疾病 表型转换 牙周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_(2)Se纳米颗粒通过清除牙龈卟啉单胞菌抑制食管癌恶性进展
5
作者 赵亚莉 李佳怡 +6 位作者 谷变利 陈攀 张理 张小漫 杨平娟 石林林 高社干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5-253,共9页
目的探讨Ag_(2)Se纳米颗粒清除食管癌胞内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的有效性,并研究清除P.gingivalis后对食管癌恶性进展的影响。方法采用化学合成法制备Ag_(2)Se纳米颗粒,通过荧光染色分析和菌落形成实验,评估Ag_(2)Se纳米颗粒对P.... 目的探讨Ag_(2)Se纳米颗粒清除食管癌胞内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的有效性,并研究清除P.gingivalis后对食管癌恶性进展的影响。方法采用化学合成法制备Ag_(2)Se纳米颗粒,通过荧光染色分析和菌落形成实验,评估Ag_(2)Se纳米颗粒对P.gingivalis活性和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构建P.gingivalis感染的小鼠食管癌皮下荷瘤模型,通过RNAscope原位杂交和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测定治疗后肿瘤组织中P.gingivalis的丰度,并监测荷瘤小鼠肿瘤体积的变化,以评估Ag_(2)Se纳米颗粒清除肿瘤组织中P.gingivalis后对小鼠食管癌恶性进展的影响。通过评估小鼠肝肾功能及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以评估Ag_(2)Se纳米颗粒的生物安全性。结果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的结果显示,本研究制备的Ag_(2)Se为直径50 nm左右的均匀分散球形纳米颗粒。体外实验结果表明Ag_(2)Se纳米颗粒能降低P.gingivalis的活力和克隆增殖能力,且随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强(P<0.05)。体内实验结果证实,经Ag_(2)Se纳米颗粒治疗后,小鼠肿瘤组织中P.gingivalis的丰度降低、恶性增殖能力得到抑制(P<0.01)。治疗期间小鼠的肝肾功能和主要脏器未出现明显损伤,提示Ag_(2)Se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论Ag_(2)Se纳米颗粒对P.gingivalis具有显著的杀伤和抑制作用,在体内可有效清除胞内P.gingivalis,抑制食管癌的恶性进展,为食管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牙龈卟啉单胞菌 纳米材料 酸响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龈卟啉单胞菌通过NDK/ATP/P2X7影响口腔鳞状细胞癌恶性表型的实验研究
6
作者 魏巍 谭小容 +2 位作者 李慕秋 龚忠诚 李晨曦 《口腔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78-385,共8页
目的:探索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P.g)分泌的核苷二磷酸激酶(nucleoside diphosphate kinase,NDK)是否通过耗竭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细胞外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 目的:探索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P.g)分泌的核苷二磷酸激酶(nucleoside diphosphate kinase,NDK)是否通过耗竭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细胞外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调控P2X7门控从而影响OSCC的恶性表型。方法:收集2022年1月~2023年12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肿瘤外科30例患者临床资料和OSCC组织样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OSCC组织中P.g与P2X7的表达。通过体外培养SCC 9和SCC 25细胞,培养P.g(W83型),敲除P.g(W83型)中的NDK(P.g-△NDK)后并培养,建立细胞/细菌的共培养模型(采用细胞免疫荧光观察共培养模型),加入或不加入ATP,运用CCK-8、细胞划痕、Transwell、乳酸脱氧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释放、检测P.g和P.g-△NDK对各组OSC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及毒性的影响,并用蛋白质印迹实验验证其各组间P2X7蛋白的表达。结果:在OSCC组织中P.g与P2X7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001);细胞学实验中,感染P.g的SCC9和SCC 25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增强(P<0.01),细胞毒性也增强(P<0.0001),感染P.g-△NDK后,SCC 9和SCC 25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进一步增强(P<0.01),细胞毒性减弱(P<0.0001);各组加入ATP后,Control组、感染P.g组及感染P.g-△NDK组的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均增强(P<0.05),细胞毒性均减弱(P<0.0001),其中感染P.g组上清液中ATP含量明显减少(P<0.05),P2X7表达与ATP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结论:P.g分泌的NDK具有耗竭SCC 9和SCC 25细胞外ATP的能力,敲除NDK后,P2X7表达上调,从而增强其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并降低细胞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卟啉单胞菌 口腔鳞状细胞癌 核苷二磷酸激酶 三磷酸腺苷 嘌呤能离子通道型受体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胶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减轻牙龈卟啉单胞菌引起的结肠炎症状
7
作者 瞿茹 李明 +1 位作者 黄晓畅 徐振江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3-59,共7页
为研究果胶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加剧的结肠炎的干预效果,将小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Pg处理组、果胶治疗组。在1~7 d,各组小鼠给予2%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phate,DSS),建立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模... 为研究果胶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加剧的结肠炎的干预效果,将小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Pg处理组、果胶治疗组。在1~7 d,各组小鼠给予2%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phate,DSS),建立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模型。在1~14 d,Pg处理组和果胶治疗组小鼠灌胃1×10^(8) CFU Pg。此外,连续14 d给予果胶组小鼠200 mg/kg果胶。检测各组小鼠的体重变化、脾脏指数、结肠长度、脾脏免疫T细胞情况、结肠病理组织、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及肠道菌群。研究结果显示,Pg能加剧小鼠结肠炎症状,包括体重减轻、结肠长度缩短、肠道组织受损严重加剧,进一步实验发现小鼠脾脏免疫Th17细胞增加、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增加,肠道菌群紊乱。果胶处理后,缓解了小鼠的结肠炎症状,减轻了体重下降、结肠缩短和肠道组织的损伤,并降低了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缓解了肠道菌群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胶 牙龈卟啉单胞菌 结肠炎 TH17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龈卟啉单胞菌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状态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袁晴 董雨雷 郭竹玲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9-240,共12页
当宿主防御系统无法及时清除进入肺部的微生物时,口腔微生物会在肺部定植,并影响下呼吸道和肺部。口腔微生物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是牙周炎(PD)的关键致病菌,PD是一种高发病率的慢性牙周炎症性疾病... 当宿主防御系统无法及时清除进入肺部的微生物时,口腔微生物会在肺部定植,并影响下呼吸道和肺部。口腔微生物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是牙周炎(PD)的关键致病菌,PD是一种高发病率的慢性牙周炎症性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则是一种发生于呼吸系统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PD以P.gingivalis作为介质并通过影响炎症反应、细胞免疫及激活氧化应激和凋亡通路、改变肺部微生物群等方式与COPD产生密切关联,在COPD的病程进展中产生影响。本文主要阐述PD与COPD的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及共同危险因素、PD关键致病菌P.gingivalis影响COPD发生发展的途径与关键机制、干预P.gingivalis对COPD疗效的影响及P.gingivalis对其它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旨在为PD伴COPD的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卟啉单胞菌 牙周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口腔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AF6/Runx2信号轴对牙龈卟啉单胞菌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调控作用的研究
9
作者 唐路 杨文文 +4 位作者 张献丽 张欣然 薛栋 冷丽君 赵颖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01-406,共6页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 6,TRAF6)/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transcription factor-2,Runx2)信号轴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诱导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as...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 6,TRAF6)/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transcription factor-2,Runx2)信号轴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诱导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钙化的调控作用。方法:用热灭活的P.gingivalis和VSMC共培养,在21 d时检测VSMC的钙化沉积和钙含量;并检测VSMC收缩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 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和平滑肌22α(smooth muscle 22 alpha,SM22α),以及成骨标志物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骨钙素(osteocalcin,OC)和Ⅰ型胶原A1(type I collagen A1,ColⅠA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此外,检测P.gingivalis诱导VSMC后TRAF6和Runx2的表达,进一步通过抑制TRAF6,检测其对Runx2表达以及VSMC和主动脉的钙化情况的作用。结果:P.gingivalis可促进VSMC发生钙化沉积以及钙含量增加(P<0.05);并且P.gingivalis能显著促进成骨标志物的表达,抑制VSMC收缩标志物表达(P<0.05);当抑制TRAF6表达时,能降低P.gingivalis诱导VMSC中Runx2的表达,并抑制VSMC和主动脉壁的钙化沉积,显著降低VSMC中钙含量(P<0.05)。结论:P.gingivalis促进VSMC成骨标志物表达,抑制收缩标志物表达,最终诱导VSMC发生钙化;并进一步证实P.gingivalis可通过TRAF6/Runx2信号轴调控VSMC和主动脉钙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卟啉单胞菌 血管平滑肌细胞 血管钙化 牙周炎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龈卟啉单胞菌通过GARP促进TGF-β/SMAD轴介导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升华 杨静怡 +3 位作者 祁春晖 乔亮 高社干 齐义军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69-776,共8页
目的:阐明牙龈卟啉单胞菌(Pg)诱导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分子机制。方法:KEGG分析Pg诱导的ESCC差异表达基因富集的生物学通路,WB和/或免疫荧光法检测Pg诱导的ESCC细胞中糖蛋白A重复优势蛋白(GARP)、TGF-β、p... 目的:阐明牙龈卟啉单胞菌(Pg)诱导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分子机制。方法:KEGG分析Pg诱导的ESCC差异表达基因富集的生物学通路,WB和/或免疫荧光法检测Pg诱导的ESCC细胞中糖蛋白A重复优势蛋白(GARP)、TGF-β、pSMAD/SMAD、Snail、Oct4和EMT相关分子表达的变化,ELISA检测TGF-β1水平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SCC组织中GARP和TGF-β1的表达规律,Transwell实验和动物实验验证Pg对ESCC的促进作用。结果:ESCC细胞感染Pg后,TGF-β、Hippo、PI3K/Akt等信号通路被激活;Pg感染刺激ESCC细胞分泌总TGF-β1和活性TFG-β1的水平升高(均P<0.01),使SMAD2/3磷酸化并发生核转位,诱导N-cadherin、Snail、Oct4等蛋白表达升高、E-cadherin蛋白表达降低,由此促进ESCC细胞的迁移、侵袭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均P<0.01)。在ESCC细胞中沉默GARP表达后,逆转了Pg所诱导的上述ESCC细胞表型变化。Pg丰度高的ESCC组织中TGF-β1和GARP蛋白表达高于低丰度的ESCC组织,且Pg丰度与TGF-β1、GARP表达存在正向关联(P=0.0015)。结论:Pg通过GARP激活TGF-β/SMAD轴促进ESCC细胞发生EMT,进而促进ESCC细胞的迁移、侵袭和生长,清除Pg或阻断TGF-β信号转导则可阻断上述Pg对ESCC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状细胞癌 牙龈卟啉单胞菌 糖蛋白A重复优势蛋白 TGF-Β SMAD 上皮间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胃牙龈卟啉单胞菌对2型糖尿病小鼠结肠机械屏障及免疫屏障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萧纹 闫福华 +3 位作者 陈文文 黄明坤 莫朝伦 张军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225-2232,共8页
背景牙龈卟啉单胞菌(Pg.)是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研究发现Pg.能够通过口腔-肠道途径对2型糖尿病(T2DM)在内的全身疾病产生影响,而其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的探究Pg.是否通过改变肠道机械屏障及免疫屏障对T2DM产生影响。方法40只SPF级... 背景牙龈卟啉单胞菌(Pg.)是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研究发现Pg.能够通过口腔-肠道途径对2型糖尿病(T2DM)在内的全身疾病产生影响,而其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的探究Pg.是否通过改变肠道机械屏障及免疫屏障对T2DM产生影响。方法40只SPF级小鼠,随机挑选24只构建T2DM模型,建模成功小鼠中挑选16只分为模型组(DM组,n=8)和模型+Pg.组(PD组,n=8),其余16只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N组,n=8)和Pg.组(n=8)。建模后观察小鼠体质量和空腹血糖(FPG),第5周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绘制OGTT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第7周起Pg.组和PD组灌饲Pg.菌液,连续灌饲5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脂多糖(LPS),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肠紧密连接蛋白及炎症因子,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组织病变。采用Pearson相关性或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究小鼠FPG与结肠紧密连接蛋白mRNA表达及血清LPS含量的关系。结果灌胃前第2~6周DM组体质量高于N组、Pg.组,PD组体质量高于N组,第3~6周PD组体质量高于Pg.组(P<0.05)。第9~11周N组、Pg.组体质量高于DM组、PD组,第11周PD组体质量低于DM组(P<0.05)。第3~6周PD组FPG高于N组、Pg.组,第4~6周DM组高于N组、Pg.组(P<0.05)。第7~11周Pg.组FPG低于DM组、PD组,PD组高于N组,第10、11周PD组高于Pg.组(P<0.05)。DM组AUC高于N组、Pg.组,PD组高于N组、DM组、Pg.组,PD组LPS高于N组、DM组(P<0.05)。PD组紧密连接蛋白1(ZO-1)低于N组,DM组闭合蛋白低于N组,PD组闭合蛋白低于N组、DM组、Pg.组,PD组白介素(IL)-17A低于N组、Pg.组,N组IL-10高于DM组、Pg.组、PD组,PD组肿瘤坏死因子α高于N组、DM组、Pg.组,Pg.组、PD组Toll样受体4高于N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FPG与LPS呈正相关,与闭合蛋白、ZO-1呈负相关(P<0.05)。病理结果显示Pg.组和DM组固有层可见结缔组织增生,伴淋巴细胞灶性浸润,PD组固有层伴淋巴细胞灶性浸润。结论Pg.可能通过破坏肠道机械屏障及免疫屏障导致LPS入血,加重T2DM小鼠糖代谢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葡萄糖代谢障碍 牙龈卟啉单胞菌 肠道紧密连接蛋白 肠道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龈卟啉单胞菌通过miR-21-5p/RASA1/ERK信号通路促进食管鳞癌自噬
12
作者 杜玉博 焦叶林 +5 位作者 程月月 程浩东 茹艺 梁高峰 高社干 齐义军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21-1628,共8页
目的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Pg)促进食管鳞癌(ESCC)细胞自噬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Pg感染siAtg7或氯喹(CQ)预处理的KYSE70细胞和KYSE140细胞,Western blot检测Atg7、LC3-Ⅱ/LC3-Ⅰ和p62蛋白,荧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mRFP-GFP-LC3标记ESCC细胞... 目的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Pg)促进食管鳞癌(ESCC)细胞自噬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Pg感染siAtg7或氯喹(CQ)预处理的KYSE70细胞和KYSE140细胞,Western blot检测Atg7、LC3-Ⅱ/LC3-Ⅰ和p62蛋白,荧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mRFP-GFP-LC3标记ESCC细胞自噬流,CCK-8法检测ESCC细胞活性,迁移小室检测ESCC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miR-21-5p inhibitor、RASA1过表达或U0126分别阻断miR-21-5p/RASA1/ERK信号通路,如上检测自噬相关表型变化。免疫组化检测ESCC组织中Pg丰度和LC3蛋白表达,RT-PCR检测ESCC及其癌旁组织中miR-21-5p的表达,统计分析Pg、LC3和miR-21-5p相关性。结果Pg感染诱导KYSE70细胞和KYSE140细胞中LC3-Ⅱ/LC3-Ⅰ蛋白表达上调、p62蛋白表达下调,增加了mRFP-GFP-LC3标记细胞中的红色、绿色和黄色荧光斑点数目和荧光强度,同时促进KYSE70细胞和KYSE140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加,上述Pg诱导的ESCC细胞表型改变被CQ或siAtg7预处理逆转。miR-21-5p inhibitor、U0126或RASA1过表达质粒的预处理,也同样逆转了Pg对ESCC细胞自噬的促进作用。Pg丰度与miR-21-5p、LC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结论Pg通过miR-21-5p/RASA1/ERK信号通路促进ESCC自噬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癌 牙龈卟啉单胞菌 自噬 miR-21-5p RASA1 ER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在食管鳞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3
作者 孔金玉 刘怡文 +3 位作者 钱梦凡 孙蔚 邢玲(综述) 高社干(审校)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5-720,共6页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预后差,生存率低。食管癌病因复杂,包括遗传、环境、微生物等多种因素。近年来,微生物在癌症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成为研究热点。作为牙周病最重要病原体,牙龈卟啉单胞菌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预后差,生存率低。食管癌病因复杂,包括遗传、环境、微生物等多种因素。近年来,微生物在癌症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成为研究热点。作为牙周病最重要病原体,牙龈卟啉单胞菌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该文就牙龈卟啉单胞菌与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发病机制作一综述,以期为食管癌防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卟啉单胞菌 食管鳞癌 口腔微生物 食管微生物 预后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龈卟啉单胞菌在肺癌中的相关研究与进展
14
作者 尹媛媛 张杰 +1 位作者 郭强 沈诚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99-804,共6页
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是引发牙周炎的一种核心病原微生物,不仅与慢性牙周炎等口腔疾病密切相关,近年来被发现与癌症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均具有显著相关性。肺癌作为全球发病与死亡人数均为首位的恶性肿瘤,一直都是... 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是引发牙周炎的一种核心病原微生物,不仅与慢性牙周炎等口腔疾病密切相关,近年来被发现与癌症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均具有显著相关性。肺癌作为全球发病与死亡人数均为首位的恶性肿瘤,一直都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与热点。肺癌的发病原因复杂,涉及多种因素,包括吸烟、职业因素、空气污染、电离辐射、饮食与营养、遗传因素等。研究者们也开始关注到口腔微生物群与全身健康的关系,特别是与肺癌之间的联系。本文总结了牙龈卟啉单胞菌在肺癌中的相关研究最新进展,主要包括病因、致病机制等,并探讨了其作为肺癌潜在治疗靶点的可能性,旨在为肺癌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卟啉单胞菌 肺肿瘤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龈卟啉单胞菌外膜囊泡在口腔疾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毛鸿晨 王铮 杨德琴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08-615,共8页
牙龈卟啉单胞菌是一种与慢性牙周炎密切相关的革兰阴性球杆菌,其产生的外膜囊泡作为一种特殊的毒力因子在口腔疾病的致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外膜囊泡是细菌释放的纳米级球状结构,主要由细菌的外膜和周质成分组成。外膜囊泡被释放到环... 牙龈卟啉单胞菌是一种与慢性牙周炎密切相关的革兰阴性球杆菌,其产生的外膜囊泡作为一种特殊的毒力因子在口腔疾病的致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外膜囊泡是细菌释放的纳米级球状结构,主要由细菌的外膜和周质成分组成。外膜囊泡被释放到环境中后参与了口腔中多种细菌的共聚集和生物膜的形成,并将毒力因子输送到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中。本文主要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外膜囊泡毒力蛋白质在常见口腔疾病中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旨在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卟啉单胞菌 外膜囊泡 牙周炎 根尖周炎 口腔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YTHDF2介导凋亡相关因子降解途径研究牙龈卟啉单胞菌协助食管癌免疫逃逸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泽 张秀森 +3 位作者 张旭东 柳颖 张嘉诚 原翔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59-1165,共7页
目的 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Pg)感染食管癌细胞后对YTHDF2及凋亡相关因子(Fas)的影响,阐明其促进免疫逃逸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Pg感染食管癌与YTHDF2及Fas表达变化;运用免疫共沉淀验证YTHDF2和Fa... 目的 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Pg)感染食管癌细胞后对YTHDF2及凋亡相关因子(Fas)的影响,阐明其促进免疫逃逸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Pg感染食管癌与YTHDF2及Fas表达变化;运用免疫共沉淀验证YTHDF2和Fas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将体外培养的Pg感染后的KYSE150细胞通过慢病毒转染分为对照组(转染si-NC)和实验组(转染si-YTHDF2),Western blotting检测两组细胞中YTHDF2、组织蛋白酶B(CTSB)及Fas、FasL蛋白的表达水平;对Pg感染的KYSE150细胞用组织蛋白酶抑制剂(E64)进行处理,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抑制剂处理前后YTHDF2、CTSB、Fas及FasL蛋白的表达变化情况;Pg感染前后及E64处理的KYSE150细胞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共培养,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相关效应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 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Pg感染后的组织或细胞中YTHDF2的表达增强,而Fas表达减弱(P<0.001);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YTHDF2和Fas之间可直接相互作用;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si-YTHDF2组细胞中CTSB表达量减低,而Fas及FasL的表达量高于si-NC组(P<0.001);用E64处理细胞后,CTSB表达减弱,YTHDF2表达无影响,而Fas及FasL的表达增强;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与PBMC共培养的细胞中,GranzymeB及Ki67表达由强到弱分别为Pg阴性、Pg阳性+E64、Pg阳性,而PD-1表达情况相反(P<0.001)。结论 Pg感染依赖YTHDF2调节Fas的表达,协助食管癌免疫逃逸,从而促进食管癌发生发展,表明YTHDF2可能是一个新的调控食管癌免疫逃逸的关键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状细胞癌 牙龈卟啉单胞菌 m6A甲基化阅读蛋白YTHDF2 凋亡相关因子 肿瘤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龈卟啉单胞菌对口腔鳞状细胞癌化疗耐药行为的影响
17
作者 庞晓婵 陈青立 +1 位作者 雒国凤 尚政军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3-416,共4页
目的: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肿瘤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对OSCC化疗治疗过程中化疗耐药性的影响。方法:使用原位免疫杂交的方法检测67例OSCC患者肿瘤组织中P.gingiva... 目的: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肿瘤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对OSCC化疗治疗过程中化疗耐药性的影响。方法:使用原位免疫杂交的方法检测67例OSCC患者肿瘤组织中P.gingivalis的含量,使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实验检测OSCC细胞在P.gingivalis感染后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作用,使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OSCC细胞在P.gingivalis感染后耐药蛋白的表达。结果:OSCC上皮组织中P.gingivalis含量比非肿瘤区域上皮组织中P.gingivalis含量高,P.gingivalis的感染降低了化疗药物紫杉醇对OSCC细胞的杀伤作用(P<0.05),在P.gingivalis感染后耐药蛋白P-糖蛋白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显著提高。结论:OSCC患者肿瘤组织中P.gingivalis含量较高,可能与OSCC化疗耐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卟啉单胞菌 口腔鳞状细胞癌 化学治疗 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氧化氮供体型药物对牙龈卟啉单胞菌体外抗菌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江玉梅 张紫薇 +1 位作者 王吉天 杨宇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4-110,共7页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供体型药物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体外抗菌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菌落计数法、总NO检测试剂盒、活性氧检测试剂盒、钙离子(Ca^(2+))荧光探针Fluo-4 AM检测不同浓度的NO(10、3...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供体型药物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体外抗菌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菌落计数法、总NO检测试剂盒、活性氧检测试剂盒、钙离子(Ca^(2+))荧光探针Fluo-4 AM检测不同浓度的NO(10、30、50 mmol/L)对P.g的体外抗菌性能,以及对P.g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和Ca^(2+)浓度的影响。结果NO对P.g有显著的体外抗菌活性,并且其抗菌活性与NO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P<0.05)。NO处理后显著提高了P.g胞内ROS水平和Ca^(2+)浓度(P<0.05)。结论NO能够有效抑制P.g的活性和生长能力,并引起P.g胞内ROS和Ca^(2+)代谢紊乱。NO供体型药物对种植体周围炎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供体型药物 牙龈卟啉单胞菌 抗菌作用 种植体周围炎 活性氧 钙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2+)和Mg^(2+)对野生型和变异型牙龈卟啉单胞菌FtsZs的GTPase活性的影响
19
作者 张玉凤 于维先 +1 位作者 毕文翔 于德珍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03-805,共3页
目的:探讨Ca2+和Mg2+对野生型和变异型牙龈卟啉单胞菌FtsZs的GTPase活性的影响。方法:将质粒pEZ1(野生型PgFtsZ,Wt PgFtsZ)、pYW1(PgFtsZ的C末端缺失73个氨基酸残基的变异型,ZΔC01)和pYW2(PgFtsZ的N末端缺失43个氨基酸残基的变异型,ZΔ... 目的:探讨Ca2+和Mg2+对野生型和变异型牙龈卟啉单胞菌FtsZs的GTPase活性的影响。方法:将质粒pEZ1(野生型PgFtsZ,Wt PgFtsZ)、pYW1(PgFtsZ的C末端缺失73个氨基酸残基的变异型,ZΔC01)和pYW2(PgFtsZ的N末端缺失43个氨基酸残基的变异型,ZΔN01)导入大肠杆菌BL21(DE3)pLysS中表达,分离和纯化这些目的蛋白。应用Malachite green检测法检测10mmol.L-1的Ca2+、Mg2+对Wt PgFtsZ、ZΔC01和ZΔN01的GTPase活性的作用。结果:在没有10mmol.L-1Ca2+或Mg2+的条件下,Wt PgFtsZ、ZΔC01和ZΔN01的GTPase值分别为8.25±0.22、7.43±0.23和8.00±0.18;在10mmol.L-1Mg2+存在的条件下,Wt PgFtsZ、ZΔC01和ZΔN01的GTPase值分别为8.30±0.15、7.51±0.22和7.85±0.17,同没有离子存在的条件下相比GTPase活性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在10mmol.L-1Ca2+存在的条件下,Wt PgFtsZ、ZΔC01和ZΔN01的GTPase值分别为5.84±0.20、5.25±0.18和5.73±0.13,同没有离子存在的条件下比较GTPase活性均有明显降低(P<0.01)。结论:10mmol.L-1的Mg2+对Wt PgFtsZ、ZΔC01和ZΔN01的GTPase活性无影响,10mmol.L-1的Ca2+则对GTPase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卟啉单胞菌 野生型和变异型牙龈卟啉单胞菌FtsZs GTPase的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对牙周指数和牙龈卟啉单胞菌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8
20
作者 石晶 刘昱新 +3 位作者 侯景秋 闫征斌 彭惠 常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8-231,共4页
目的对比正畸患者粘接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后牙周指数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变化。方法将正畸患者30例按托槽类型分为2组,每组15例。试验组粘接Clippy自锁托槽,对照组粘接O-PAK传统直丝弓托槽。分别在矫治器戴入前,戴入后第1、3个月检查牙... 目的对比正畸患者粘接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后牙周指数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变化。方法将正畸患者30例按托槽类型分为2组,每组15例。试验组粘接Clippy自锁托槽,对照组粘接O-PAK传统直丝弓托槽。分别在矫治器戴入前,戴入后第1、3个月检查牙周临床指标(包括菌斑指数、牙龈指数、探诊深度),同时采集龈下菌斑样本,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样本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和总细菌的数量,计算出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构成比。结果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牙周指数、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2组牙周指数、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均随时间延长而升高(P<0.05);试验组在粘接矫治器后第1、3个月,牙周指数、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托槽对比,自锁托槽更利于口腔卫生维护,但仍会对口腔卫生造成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锁托槽 传统托槽 牙周指数 牙龈卟啉单胞菌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