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颌骨成釉细胞瘤与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CT鉴别诊断 被引量:6
1
作者 张炳 刘鸿雁 +3 位作者 王国华 王钦习 方明 刘增胜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13-316,共4页
目的:分析颌骨成釉细胞瘤与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CT表现,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成釉细胞瘤及21例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CT表现,观察病变的分布和形态特征。结果:成釉细胞瘤以多房型多见,颊舌侧的膨胀更明显... 目的:分析颌骨成釉细胞瘤与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CT表现,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成釉细胞瘤及21例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CT表现,观察病变的分布和形态特征。结果:成釉细胞瘤以多房型多见,颊舌侧的膨胀更明显,且多向唇颊侧膨胀,常见邻牙牙根截断状吸收。牙源性角化囊性瘤以单房分叶型多见,易沿下颌骨长轴生长,少有牙根吸收。结论:成釉细胞瘤与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各自具有一定的CT特点,CT对于二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骨 成釉细胞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恶变1例 被引量:2
2
作者 许来青 郑广宁 +3 位作者 罗晶晶 吴红兵 刘媛媛 郭文豪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60-662,共3页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KCOT)是一种常见的颌骨牙源性囊性病损,临床上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复发常见,而恶变较少见。本文报道1例由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恶变为原发性骨内鳞状细胞癌的病例。
关键词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恶变 原发骨内鳞状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原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新影像学特征——附11例基底细胞痣综合征病例报告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治勇 汪森明 +1 位作者 李晓敏 邝喆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91-496,共6页
目的:分析多原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新影像学特征在其原发灶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9例多原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利用其影像学特点对随后2例多原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患者进行系统诊断。结果:多原... 目的:分析多原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新影像学特征在其原发灶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9例多原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利用其影像学特点对随后2例多原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患者进行系统诊断。结果:多原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原发灶具有对称、位置恒定且大部分病例具有异时性的影像学特点。结论:利用对称、恒定和异时的特点可早期诊断颌骨其它不同部位的微小原发性角化囊性瘤病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称 恒定 异时 多原发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基底细胞痣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恶变1例 被引量:1
4
作者 牛好曼 张丽娜 +3 位作者 杨肖 汤亚玲 耿宁 陈宇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9-62,共4页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KCOT)有潜在的侵袭性和较高的术后复发率,但恶变却很罕见。本文报道1例KCOT术后多次复发及感染,最终恶变为鳞状细胞癌的病例,并结合文献对其进行临床病理分析。
关键词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恶变 鳞状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骨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毗邻腭降动脉1例
5
作者 郑凯耀 欧阳可雄 +1 位作者 朴正国 陈浩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86-287,共2页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odontogenic keratocyst,OKC),来源于原始的牙胚或牙板残余,好发于下颌第三磨牙区及下颌支部。发生于上颌骨且毗邻上颌动脉翼腭部的囊肿较少见,本案报道了1例多次复发,行多次手术,并毗邻腭降动脉的上颌骨牙源性角化囊...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odontogenic keratocyst,OKC),来源于原始的牙胚或牙板残余,好发于下颌第三磨牙区及下颌支部。发生于上颌骨且毗邻上颌动脉翼腭部的囊肿较少见,本案报道了1例多次复发,行多次手术,并毗邻腭降动脉的上颌骨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骨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腭降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骨大型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口内摘除开放愈合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6
作者 刘川 周宏志 +3 位作者 侯锐 丁宇翔 秦瑞峰 胡开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66-569,共4页
目的观察下颌骨大型牙源性角化囊性瘤(KCOT)摘除术后开放愈合的长期预后。方法于2003年9月—2011年4月通过手术治疗41例下颌骨大型KCOT(瘤腔最大径大于5 cm),采用口内切口摘除肿瘤,碘仿纱条填塞骨腔开放愈合,定期换药(每月2~3次)... 目的观察下颌骨大型牙源性角化囊性瘤(KCOT)摘除术后开放愈合的长期预后。方法于2003年9月—2011年4月通过手术治疗41例下颌骨大型KCOT(瘤腔最大径大于5 cm),采用口内切口摘除肿瘤,碘仿纱条填塞骨腔开放愈合,定期换药(每月2~3次)的治疗方式,观察术后并发症及骨再生修复情况,同时定期复查,观察肿瘤治疗远期预后。结果所有病例术中均发现下牙槽神经暴露于囊腔,部分与肿瘤囊壁粘连较紧密。摘除肿瘤术后开放愈合时间平均为8.9个月(3~15个月),无术后出血、感染、永久性下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病变骨腔逐渐缩小消失,骨再生良好;病变累及区域牙齿的牙髓可保持活性,牙齿也逐渐稳固;患者面型及咬合功能恢复满意。平均随访时间为81.5个月(36~127个月),术后复发2例,复发率4.9%(2/41)。结论口内摘除肿瘤开放愈合的治疗方法显示出较为可靠的近远期治疗效果,可以为临床医师选择KCOT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摘除术 开放延期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压吸引术在大型下颌骨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5
7
作者 王超 马旭亮 +2 位作者 蔡现良 张晶晶 兴辰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45-547,共3页
目的评价负压吸引术对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疗效。方法对比研究36例大型下颌骨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病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负压吸引术和开窗减压术2种处理方式,记录并对比手术疗效。结果负压吸引术的疗效明显优于开窗减压术,2组差异有... 目的评价负压吸引术对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疗效。方法对比研究36例大型下颌骨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病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负压吸引术和开窗减压术2种处理方式,记录并对比手术疗效。结果负压吸引术的疗效明显优于开窗减压术,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负压吸引术在治疗大型下颌骨牙源性角化囊性瘤中能有效减少传统手术的并发症,对囊腔有很好的缩小和消除作用,还对颌骨膨胀性畸形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在临床中值得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体会 下颌骨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负压吸引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袋形术对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受累牙牙周骨组织重建的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吴韫慧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31-634,共4页
目的:评价和分析袋形术在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受累牙牙周骨组织重建的作用。方法:我院收治的采用袋形术联合刮除术治疗的下颌骨大型KCOT患者12例,采用CBCT测得受累牙暴露于囊腔的长度及受累牙根尖区新生骨质厚度,测量曲面断层KCOT病变的的... 目的:评价和分析袋形术在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受累牙牙周骨组织重建的作用。方法:我院收治的采用袋形术联合刮除术治疗的下颌骨大型KCOT患者12例,采用CBCT测得受累牙暴露于囊腔的长度及受累牙根尖区新生骨质厚度,测量曲面断层KCOT病变的的面积,计算受累牙根周骨质覆盖比,统计分析袋形术后每3个月曲面断层病变面积的减少量与相关受累牙根周新生骨厚度的相关性。结果:12例KCOT患者,56颗受累牙中袋形术前根周骨质平均覆盖比为63.69%,袋形术后49颗暴露根尖完全被新生骨质覆盖,其余7颗未完全覆盖的根尖周骨质平均覆盖比例为80.02%,所有受累牙根尖周骨质覆盖比例为97.50%,每3月曲面断层片上病变面积减少量平均为(2.23±0.94)cm2,每3月通过CBCT测得的受累牙根尖区新生骨质的厚度平均为(1.57±0.72)mm,二者呈明显的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0.908。结论:袋形术后受累牙牙周骨组织在治疗期间可持续成骨并覆盖受累牙根尖暴露区,受累牙根周新生骨质厚度增加与囊腔缩小率成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袋形术 刮除术 髓活力 骨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