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半导体激光和多乐氟联合使用对牙本质小管的封闭效果。方法:28个牙本质小管开放模型分别来源于28颗离体前磨牙,随机分为4组(n=7),分别用多乐氟(A组)、半导体激光(B组)、多乐氟→半导体激光(C组)、半导体激光→多乐氟(D组)于以...目的:研究半导体激光和多乐氟联合使用对牙本质小管的封闭效果。方法:28个牙本质小管开放模型分别来源于28颗离体前磨牙,随机分为4组(n=7),分别用多乐氟(A组)、半导体激光(B组)、多乐氟→半导体激光(C组)、半导体激光→多乐氟(D组)于以牙本质小管封闭处理。扫描电镜观察牙本质小管封闭情况,Imag,E-pro plus 6.0分析封闭率、封闭深度,X射线能谱分析封闭物中氟含量水平。结果:A、B、C、D组牙本质小管封闭率(%)分别为66.25±12.26、67.65±18.40、85.45±10.87和84.05±10.95(C组、D组分别与A组和B组比较,P<0.05);牙本质小管封闭深度(μm)分别为5.32±0.94,5.58±0.84,8.25±1.06和8.12±1.07(C组、D组分别与A组和B组比较,P<0.05);A、C、D组牙本质小管封闭物中氟含量(%)分别为2.04±0.37,3.01±0.72和2.44±0.86(A组与C组比较,P<0.05)。结论:970 nm半导体激光和多乐氟对牙本质小管均有封闭作用,联合应用封闭效果优于单独应用,不同使用顺序对封闭效果无影响。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研究3种不同脱敏方式对牙本质小管的封闭效果。方法:制取35颗离体牙的牙本质盘,0.5 mol/L EDTA脱矿使得牙本质小管开放,按照处理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A)5颗,Er:YAG激光组(B)10颗,生物活性玻璃组(C)10颗,Pamam组(D)10颗。后3组再分为刷牙前和刷牙后2个亚组,每组5颗:B1、C1、D1组为刷牙前,B2、C2、D2组为刷牙后。通过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比较刷牙前后各脱敏组牙本质小管的封闭效果。结果:SEM观察发现B、C、D组均有明显的封闭物堵塞了牙本质小管口。A组暴露率显著高于其余各组。且C2、D2、C1、D1、B1组小管面积暴露率均显著低于B2组。Er:YAG激光组(B2)刷牙后小管封闭效果稍差,而生物活性玻璃组(C1、C2)和Pamam组(D1、D2)刷牙前后封闭效果无显著差异。结论:3种不同的脱敏剂均能较好地封闭牙本质小管,但封闭效果存在差异,建议临床选择应用。
文摘目的:研究半导体激光和多乐氟联合使用对牙本质小管的封闭效果。方法:28个牙本质小管开放模型分别来源于28颗离体前磨牙,随机分为4组(n=7),分别用多乐氟(A组)、半导体激光(B组)、多乐氟→半导体激光(C组)、半导体激光→多乐氟(D组)于以牙本质小管封闭处理。扫描电镜观察牙本质小管封闭情况,Imag,E-pro plus 6.0分析封闭率、封闭深度,X射线能谱分析封闭物中氟含量水平。结果:A、B、C、D组牙本质小管封闭率(%)分别为66.25±12.26、67.65±18.40、85.45±10.87和84.05±10.95(C组、D组分别与A组和B组比较,P<0.05);牙本质小管封闭深度(μm)分别为5.32±0.94,5.58±0.84,8.25±1.06和8.12±1.07(C组、D组分别与A组和B组比较,P<0.05);A、C、D组牙本质小管封闭物中氟含量(%)分别为2.04±0.37,3.01±0.72和2.44±0.86(A组与C组比较,P<0.05)。结论:970 nm半导体激光和多乐氟对牙本质小管均有封闭作用,联合应用封闭效果优于单独应用,不同使用顺序对封闭效果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