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人民书写和人物塑造的两难之间——论柳青《铜墙铁壁》的版本修改
1
作者 丁玲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48,146,共12页
柳青的长篇小说《铜墙铁壁》以沙家店战役为历史背景,描写了陕北农民在解放战争中支援前线的故事,反映了“人民战争”思想,小说于1951年首次出版,后经修订,再版于1976年,两个版本之间差异甚大。从版本对读来看,柳青对《铜墙铁壁》所做... 柳青的长篇小说《铜墙铁壁》以沙家店战役为历史背景,描写了陕北农民在解放战争中支援前线的故事,反映了“人民战争”思想,小说于1951年首次出版,后经修订,再版于1976年,两个版本之间差异甚大。从版本对读来看,柳青对《铜墙铁壁》所做的诸多改动,实质是为了达到将其从注重情节的故事转变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目的,但当柳青在以塑造主要人物的成长性和中心性为前提下再安排情节时,却对人物系统里的其他人(本应同作为表现主体的众多人民)的叙事空间形成了挤压,以致于这些人物在遮蔽和削弱趋于扁平化,沃洛克意义上的“一个”和“众多”的矛盾在此凸显。“运用了富有史诗意味的题材,却没有写出史诗品格”的《铜墙铁壁》及其修改过程面临的问题既暴露出潜藏在柳青这个革命作家创作中的美学难题,也彰显了包括“人民战争”在内的20世纪中国革命经验的特殊性以及文学书写处理这些经验所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墙铁壁》 柳青 版本修改 人民战争 人物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濯《我对萧也牧创作思想的看法》的版本修改 被引量:5
2
作者 袁洪权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2年第5期43-55,共13页
1951年10月9日夜,康濯写毕《我对萧也牧创作思想的看法》,随即刊发于《文艺报》五卷一期(1951年10月25日)上,与萧也牧的检讨书《我一定要切实地改正错误》同时刊出。这篇文章在萧也牧批判中有重要分量,主要原因在于萧也牧和康濯的“私... 1951年10月9日夜,康濯写毕《我对萧也牧创作思想的看法》,随即刊发于《文艺报》五卷一期(1951年10月25日)上,与萧也牧的检讨书《我一定要切实地改正错误》同时刊出。这篇文章在萧也牧批判中有重要分量,主要原因在于萧也牧和康濯的“私人关系”。1959年12月,作家出版社推出《初鸣集》时,《我对萧也牧创作思想的看法》收录其中,但在版本上呈现出明显的文字差异,作者对该文进行了大量的“修改”。这种修改行为的背后,可以为研究界反观康濯、萧也牧的复杂关系,以及共和国初期文艺界的复杂政治环境,提供最直接的证据。1980年代以后,尽管康濯出版了相关论集(包括《康濯近作》《往事·今朝》和五卷本《康濯文集》)和研究资料集(《康濯研究资料》),但《我对萧也牧创作思想的看法》再没有进入编选篇目。《我对萧也牧创作思想的看法》的历史烙印显得更加深刻,其思想史价值也得以体现,也是康濯新时期重新思考的具体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濯 《我对萧也牧创作思想的看法》 版本修改 萧也牧 历史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如何面对“爱情”——以《腹地》的版本修改为例
3
作者 苏思达 闻家祯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1-85,共5页
王林的长篇小说《腹地》在当代文学中属于与时代形成错位关系的作品。1949年的初版本,因为对于冀中地区在抗日战争期间近乎自然主义的描写,受到党内主流文人的批评,被认为“无论从主题上说,从人物、题材、结构甚至语言上说,都存在着本... 王林的长篇小说《腹地》在当代文学中属于与时代形成错位关系的作品。1949年的初版本,因为对于冀中地区在抗日战争期间近乎自然主义的描写,受到党内主流文人的批评,被认为“无论从主题上说,从人物、题材、结构甚至语言上说,都存在着本质的重大缺点”。^(①)根据已披露的材料,王林对外部的批评意见几乎照单全收,“把陈企霞的意见进行了分类整理,并按照‘诚恳接受、怀疑研究、加以解释、弄清是非’四类,逐条进行了回应”。^(②)未曾料想,这一修改过程竟然长达30年,贯穿作家生命始终,直至作家去世之后的1985年才最终付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期间 《腹地》 当代文学 批评意见 版本 版本修改 自然主义 照单全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赓续与建构:当代文学史版本及修改有限性问题 被引量:1
4
作者 吴秀明 章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6-35,76,共11页
当代文学史版本研究不但关系到对文学史编纂经验和思想学术成果的清理,同时也对学科建设乃至文学教育、人才培养产生重要的辐射和影响。本文基于此,以80年代后期"重写文学史"及其编写范式变化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探讨当代文... 当代文学史版本研究不但关系到对文学史编纂经验和思想学术成果的清理,同时也对学科建设乃至文学教育、人才培养产生重要的辐射和影响。本文基于此,以80年代后期"重写文学史"及其编写范式变化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探讨当代文学史版本及修改有限性问题。意在强调和指出:从政治或泛政治向审美、文化范式转换固然是修史的一大突进,但它同时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纠结与历史局限;仅仅凭藉观念创新是不够的,只有以坚实的史料为支撑,实行观念与史料的参证互渗,才有可能使文学史编写及修改在赓续与建构的学术链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史 版本修改 历史发展 内在局限 史料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韦护》的创作—修改史与丁玲之“向左转”——重勘20世纪丁玲思想与文学的一个维度
5
作者 程格格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33,共11页
小说《韦护》的创作与修改及其关涉的丁玲思想“向左转”问题,是有关丁玲思想、文学与整个20世纪中国革命的重要议题。创作于1929年的《韦护》是丁玲清理思想中无政府主义残留并开始转向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关键节点,主人公韦护形象塑造的... 小说《韦护》的创作与修改及其关涉的丁玲思想“向左转”问题,是有关丁玲思想、文学与整个20世纪中国革命的重要议题。创作于1929年的《韦护》是丁玲清理思想中无政府主义残留并开始转向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关键节点,主人公韦护形象塑造的偏移现象与丁玲创作时对共产党的态度、书写方式的转变以及韦护原型瞿秋白的“二元性”有密切关系。40年代与80年代分别处于延安语境与改革开放“复出”语境中的丁玲对《韦护》的内容进行大量修改,文本内外的差异揭示了丁玲“为自身革命历史正名”与“为瞿秋白平反”的双重诉求。丁玲笔下不同时期的《韦护》体现了在“政治”与“文学”的张力场中她自我观照的转移,而主人公丽嘉的结局则隐喻了丁玲一生的革命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玲 《韦护》 版本修改 无政府主义 瞿秋白 “向左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毛女》的修改之路 被引量:3
6
作者 惠雁冰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0年第3期15-27,共13页
新歌剧《白毛女》是20世纪中国民族歌剧创构的里程碑,其经典化的地位与剧本的不断修改紧密相连。其修改过程中产生了3个代表性的版本,分别是1945年的延安版、1949年的"人民文艺丛书版"与1952年的定稿版。对这3个版本中部分修... 新歌剧《白毛女》是20世纪中国民族歌剧创构的里程碑,其经典化的地位与剧本的不断修改紧密相连。其修改过程中产生了3个代表性的版本,分别是1945年的延安版、1949年的"人民文艺丛书版"与1952年的定稿版。对这3个版本中部分修改细节的辨析,不仅可以透见修订者的文思与用意,而且能深刻体味修改过程中的内在隐曲,继而更为切实地考量这部经典作品的塑形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毛女》 版本修改 延安本 人民文艺丛书本 定稿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