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燃烧再生式柴油颗粒物捕集系统控制器设计与实现
1
作者 韩国庆 李建平 +1 位作者 韦伟 程晓章 《内燃机与动力装置》 2016年第6期55-59,共5页
本文针对燃烧再生式柴油机颗粒物捕集系统的需求和特点,设计并实现了基于MC9S12P128单片机的控制系统。该系统使用结构化设计方法,由主控单元、显示单元、标定单元三大部分组成。主控单元实现传感器的信号采集及执行器的驱动功能,通过... 本文针对燃烧再生式柴油机颗粒物捕集系统的需求和特点,设计并实现了基于MC9S12P128单片机的控制系统。该系统使用结构化设计方法,由主控单元、显示单元、标定单元三大部分组成。主控单元实现传感器的信号采集及执行器的驱动功能,通过再生触发策略及温度闭环策略实现燃烧再生;显示单元通过CAN总线与主控单元相连,实时显示系统工作状态,并可进行声光警示,配备的按键提供人工操作功能;标定单元通过CAN通讯可实现上位机对控制单元参数实时显示、读取、修改、存储,并可进行程序更新。该控制器已在部分城市柴油车尾气治理上得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再生式颗粒物捕集 控制器 显示 标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捕集器喷油助燃再生旋流式燃烧器流场特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伏军 李剑星 +3 位作者 汤远 康文杰 张增峰 李煜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6-61,共6页
颗粒捕集器喷油助燃再生燃烧器内的流场分布对气流组织及油气混合有重要影响,而供风形式是燃烧器内流场特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为了在燃烧室内形成稳定持续的回流,促进油气混合进程,分别采用双矩形口切向供风和直片式轴向旋流器供风... 颗粒捕集器喷油助燃再生燃烧器内的流场分布对气流组织及油气混合有重要影响,而供风形式是燃烧器内流场特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为了在燃烧室内形成稳定持续的回流,促进油气混合进程,分别采用双矩形口切向供风和直片式轴向旋流器供风两种供气形式,设计等入口截面面积的两种供风系统结构,并在相同发动机排气和补气条件下对燃烧器冷流场进行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两种供风形式均能形成可回流到油气混合室端面的中心回流区,轴向旋流器供风时的中心回流区的长度、最大回流速度、突扩位置的重附着区长度分别比双矩形口切向供风时大8.11%,5.63%和9.59%,且轴向旋流器供风时的湍动能大于双矩形口切向供风。对比结果显示,利用轴向旋流器供风更有利于促进混合过程的进行,对气流的组织更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 旋流燃烧 再生 喷油助燃 流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颗粒物捕集器再生性能仿真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孟忠伟 张靖 闫妍 《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2期44-49,共6页
基于GT-Power软件对柴油机颗粒物捕集器(DPF)再生性能进行仿真,分析不同流量、不同微粒担载量条件下DPF的再生性能,重点关注其过滤压降、载体温度、温度梯度和再生效率。结果表明:DPF的压降随着流量与微粒担载量的增加近似呈线性增加的... 基于GT-Power软件对柴油机颗粒物捕集器(DPF)再生性能进行仿真,分析不同流量、不同微粒担载量条件下DPF的再生性能,重点关注其过滤压降、载体温度、温度梯度和再生效率。结果表明:DPF的压降随着流量与微粒担载量的增加近似呈线性增加的趋势;再生过程中最高温度和最大的温度梯度都出现在载体末端;随着流量的增加,最高温度、最大温度梯度和再生效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随着担载量的增加,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度梯度逐渐增加,而在较大担载量时增加逐渐趋于平坦,再生效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颗粒物器(DPF) 再生性能 过滤压降 温度梯度 再生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缸内直喷式汽油机颗粒物捕集器最新技术发展 被引量:9
4
作者 陈京瑞 朱晓峰 +2 位作者 张志谋 娄林 石磊 《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 2017年第3期87-91,共5页
基于《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其测量方法(第六阶段)》排放标准正式推出的具体国情,阐述了汽油机颗粒物捕集器中积碳和灰分的生成机理和相应的质量估计模型,介绍了汽油机颗粒物捕集器的再生管理和温度保护机制,明确了捕集效率的计算。
关键词 缸内直喷汽油机 颗粒物 积碳模型 灰分模型 效率 再生管理 温度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型连续再生颗粒捕集器对柴油公交车尾气颗粒物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楼狄明 苏芝叶 +1 位作者 陶士康 楼晟荣 《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 2016年第3期1-8,共8页
运用颗粒数量及粒径分析仪与单颗粒气溶胶质谱分析仪研究了柴油公交车安装催化型连续再生颗粒捕集器前后的尾气颗粒物浓度与成分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催化型连续再生颗粒捕集器能有效降低尾气颗粒物排放率与排放因子,且对核态颗粒的效果... 运用颗粒数量及粒径分析仪与单颗粒气溶胶质谱分析仪研究了柴油公交车安装催化型连续再生颗粒捕集器前后的尾气颗粒物浓度与成分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催化型连续再生颗粒捕集器能有效降低尾气颗粒物排放率与排放因子,且对核态颗粒的效果优于聚集态颗粒。安装前,尾气颗粒物种类主要为Na KCa_Nitrate、EC、PAH_OC_S-N、EC_Nitrate等,占总颗粒的85%;安装后,尾气颗粒物种类主要为K_S-N、Na K_Nitrate、OC_N-P、EC_S-N等,占总颗粒的80%。催化型连续再生颗粒捕集器能有效降低尾气颗粒物中的EC、OC与PAH成分,但促进了硝酸盐与硫酸盐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交车 催化型连续再生颗粒 颗粒物 EEPS SPA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残余灰分对低温等离子体再生颗粒物捕集器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崔应欣 蔡忆昔 +3 位作者 施蕴曦 樊润林 陈祎 季亮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50-155,共6页
为了研究残余灰分对低温等离子体(NTP)柴油机颗粒物捕集器(DPF)再生的影响,搭建了颗粒物(PM)捕集系统及NTP喷射再生DPF试验系统,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及X射线能谱仪分析了灰分中的官能团及元素组成。研究结果表明,残余灰分提高了DPF... 为了研究残余灰分对低温等离子体(NTP)柴油机颗粒物捕集器(DPF)再生的影响,搭建了颗粒物(PM)捕集系统及NTP喷射再生DPF试验系统,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及X射线能谱仪分析了灰分中的官能团及元素组成。研究结果表明,残余灰分提高了DPF的导热热阻,使得再生过程中DPF内部温度升高。残余灰分减小了DPF的孔隙率,PM捕集率升高,完全再生时的碳去除量明显增多,增幅达34.0%。灰分样品中主要成分为金属氧化物及无机盐,金属元素质量分数达23.8%~27.4%,P和S元素质量分数分别在6.8%~8.9%和9.6%~14.4%。此外,灰分样品中还含有少量有机物,其中含氧官能团和芳香环的吸收峰较为明显。75%负荷下得到的灰分样品中的C、O含量比相对最低,表明该样品中金属氧化物及无机盐含量相对较高,而有机物含量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颗粒物 灰分 再生 官能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粒捕集喷油助燃再生旋流式燃烧器流场特性CFD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汤远 伏军 +2 位作者 陈伟 马仪 朱治国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1-86,共6页
微粒捕集喷油助燃再生燃烧器的火焰稳定性和分布对陶瓷过滤体在再生过程中的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利用旋流产生稳定回流区的机理,设计一套旋流式喷油助燃再生装置,对其流体性能进行仿真计算,得到其速度、压力以及温度等参数分布。结果表... 微粒捕集喷油助燃再生燃烧器的火焰稳定性和分布对陶瓷过滤体在再生过程中的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利用旋流产生稳定回流区的机理,设计一套旋流式喷油助燃再生装置,对其流体性能进行仿真计算,得到其速度、压力以及温度等参数分布。结果表明,供给新鲜空气时在油气混合室中心部位产生流速25m/s的回流,发动机高温废气受回流作用能对可燃混合气进行加热和促进混合,在突扩部位产生的旋转回流区能够持续将高温气体卷入燃烧室,对提高火焰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粒 再生 燃烧 回流区 计算流体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涂覆配方对缸内直喷发动机颗粒物捕集器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李树宇 《柴油机设计与制造》 2024年第3期28-33,共6页
为探讨不同涂覆配方对缸内直喷(GDI)发动机在颗粒物捕集器试验中的性能影响,采用台架标定系统PUMA软件对某GDI发动机不同涂覆颗粒物捕集器样件(GPF-A、GPF-B)进行台架试验,试验中未对发动机进行任何改动。试验结果表明:GPF-A、GPF-B的... 为探讨不同涂覆配方对缸内直喷(GDI)发动机在颗粒物捕集器试验中的性能影响,采用台架标定系统PUMA软件对某GDI发动机不同涂覆颗粒物捕集器样件(GPF-A、GPF-B)进行台架试验,试验中未对发动机进行任何改动。试验结果表明:GPF-A、GPF-B的压差基本一致;在颗粒物捕集器温度为650℃下,随着氧流量的增加,GPF-A、GPF-B的燃烧速率均明显升高,且在相同氧流量下,GPF-A的燃烧速率较高;在氧质量流量为500 mg/s下,随着颗粒物捕集器温度的增加,GPF-A、GPF-B的燃烧速率均明显升高,且GPF-A的燃烧速率较高;GPF-A、GPF-B在700℃断油后的内部温度场变化较为一致,GPF-A在断油18 s后从初始温度710℃上升到最高温度960℃,而GPF-B在断油24 s后从初始温度705℃上升到最高温度942℃;发动机在台架中等负荷(70%额定负荷)、中等转速(3 000 r/min)的工况下运行相同时间,GPF-A捕集的载碳量较小,说明在此工况下,GPF-B的捕集效率优于GPF-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缸内直喷发动机 颗粒物 燃烧速率 性能 台架标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柴油调合燃料匹配催化型颗粒物捕集器的排放与再生性能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嵇乾 唐程 +3 位作者 谈秉乾 孙平 魏明亮 刘少康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2-39,共8页
以一台非道路增压中冷共轨柴油机为试验对象,将K_(0.2)-Ce_(0.5)Mn_(0.5)O_(2)催化剂涂覆于柴油机颗粒物捕集器(DPF)的堇青石过滤体上,探究柴油机催化型颗粒物捕集器(CDPF)对生物柴油调合燃料燃烧污染物排放的影响规律,并开展了CDPF碳... 以一台非道路增压中冷共轨柴油机为试验对象,将K_(0.2)-Ce_(0.5)Mn_(0.5)O_(2)催化剂涂覆于柴油机颗粒物捕集器(DPF)的堇青石过滤体上,探究柴油机催化型颗粒物捕集器(CDPF)对生物柴油调合燃料燃烧污染物排放的影响规律,并开展了CDPF碳烟加载与再生特性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CDPF能够明显降低纯柴油和生物柴油调合燃料的碳烟和气态污染物排放,且对调合燃料的排放物降低效果更显著;CDPF负载催化剂对柴油机气体排放的改善效果受负荷影响较大,在标定工况下两种测试燃油NO_(x)排放较空白DPF时分别降低17.1%和24.3%,HCHO排放分别降低35.1%和43.6%,CH_(3)CHO排放分别降低28.4%和29.9%;DPF与CDPF两者对碳烟的捕集过程均包括深床捕集阶段、过渡阶段和滤饼层捕集三个阶段,碳烟加载过程中CDPF前后压差的升高速率明显低于DPF;与纯柴油相比,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调合燃料时CDPF的前后压差升高速率有所降低,再生平衡温度向低温区间偏移,有利于实现低温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生物柴油 催化型颗粒物 排放特性 颗粒物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排气微粒捕集器燃烧器再生技术研究 被引量:30
10
作者 李新 资新运 +2 位作者 姚广涛 张春润 颜伏伍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38-542,共5页
提出了一种新的柴油机微粒捕集器再生用燃烧器的空气供给方式——从涡轮增压器出口处取气,并根据捕集器加热再生要求,设计了一套全流式燃烧器再生系统,对该系统的升温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该系统由燃烧器与氧化催化器(DOC)两大部件组成... 提出了一种新的柴油机微粒捕集器再生用燃烧器的空气供给方式——从涡轮增压器出口处取气,并根据捕集器加热再生要求,设计了一套全流式燃烧器再生系统,对该系统的升温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该系统由燃烧器与氧化催化器(DOC)两大部件组成,采用两级升温策略,能有效地对捕集器进行再生。研究结果表明,新的供气方式是可行的,且未对发动机动力性带来不利影响,所设计的燃烧器再生系统能在较大发动机工况范围内迅速提升排气温度至50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燃烧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微粒捕集器燃烧器再生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安相壁 索建军 +2 位作者 姚广涛 郭猛超 罗涛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5-48,共4页
研究了全流式燃烧器从涡轮增压器出口处取气的空气供给方式。研究结果表明,新的供气方式可行,且未对发动机动力性带来不利影响;燃烧室具有一次风与二次风的结构,提高了点火可靠性及火焰燃烧稳定性,满足捕集器的再生要求。对捕集器再生... 研究了全流式燃烧器从涡轮增压器出口处取气的空气供给方式。研究结果表明,新的供气方式可行,且未对发动机动力性带来不利影响;燃烧室具有一次风与二次风的结构,提高了点火可靠性及火焰燃烧稳定性,满足捕集器的再生要求。对捕集器再生时机判断和温度修正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含燃油添加剂的微粒捕集器再生效率在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微粒 燃烧 排气背压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舶柴油机颗粒物捕集及再生试验
12
作者 涂世恩 沈腾 +3 位作者 郭明山 冀青鹏 李悦 李晓波 《船舶与海洋工程》 2023年第2期24-28,共5页
颗粒物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是应对柴油机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排放的有效工具,针对某型船用发动机,设计DPF和不同的PM再生方式,对DPF的PM捕集效率和再生性能进行试验测试。结果表明:该型DPF对船舶柴油机在... 颗粒物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是应对柴油机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排放的有效工具,针对某型船用发动机,设计DPF和不同的PM再生方式,对DPF的PM捕集效率和再生性能进行试验测试。结果表明:该型DPF对船舶柴油机在不同工况下的PM排放均有较高的捕集效率,达到90%以上,但会造成柴油机排气背压和油耗升高;采用贵金属催化剂和非贵金属催化剂涂层均可降低PM的纯被动再生活性温度,实现有效再生,但贵金属催化剂结合抗硫涂层的耐硫性能优于非贵金属催化剂;采用燃烧器主动再生装置提高柴油机烟气温度可有效实现DPF再生,再生效率和再生程度较高。根据试验结果对船舶柴油机匹配DPF及其再生系统提出建议,为DPF的实船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柴油机 颗粒物 再生性能 台架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压缩式热泵的CO_(2)-MDEA/PZ碳捕集工艺优化
13
作者 俞苗 徐燕洁 +4 位作者 方梦祥 聂涛涛 王涛 吴海茜 曾伟强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9-76,共8页
当前化学法CO_(2)捕集系统的高投资、高吸收液再生能耗和高运行费用成为限制其大规模应用的主要障碍。为了回收解吸塔塔顶蒸汽中的潜热与显热,促进解吸反应的进行,利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基于压缩式热泵技术的有机胺法捕集CO_(2)流程模... 当前化学法CO_(2)捕集系统的高投资、高吸收液再生能耗和高运行费用成为限制其大规模应用的主要障碍。为了回收解吸塔塔顶蒸汽中的潜热与显热,促进解吸反应的进行,利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基于压缩式热泵技术的有机胺法捕集CO_(2)流程模拟模型,主要探究了解吸塔塔底压力、进解吸塔富液温度、有机工质气化率以及工艺流程对CO_(2)再生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工质R123制热系数较R141b和R245fa高,其性能系数(COP)高达2.35,而排气温度较R141b和R245fa更低。压缩式热泵采用R123为循环工艺介质,热泵回收的热量用于加热贫富液换热器后的热富液以降低吸收液再生能耗。综合考虑解吸系统的再生能耗、工质循环量和解吸效果,通过12级位置注入15%的富液比合适。热泵回收余热工艺的投资回收期为0.82 a,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MDEA-PZ吸收剂 有机胺吸收法 Aspen Plus 压缩热泵 再生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油机颗粒捕集器再生平衡状态的仿真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姚塽 汪侃 +3 位作者 张许扬 雷海洋 宋崇林 吕刚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3-99,共7页
使用流体仿真软件AVL-FIRE建立了缸内直喷汽油机颗粒捕集器(gasoline particulate filter,GPF)的数值模型,并根据相关试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模拟计算了不同排气参数下的GPF压降及积炭量,以此分析了排气氧浓度、NO浓度及排气温度... 使用流体仿真软件AVL-FIRE建立了缸内直喷汽油机颗粒捕集器(gasoline particulate filter,GPF)的数值模型,并根据相关试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模拟计算了不同排气参数下的GPF压降及积炭量,以此分析了排气氧浓度、NO浓度及排气温度等参数对GPF再生平衡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氧浓度越高越有利于达到再生平衡状态,在排气温度为800 K的条件下,当氧气的质量分数为2%时,GPF不能达到再生平衡状态,当氧气的质量分数由2%增加到7%时,GPF可达到再生平衡状态。NO浓度对GPF压降有较大的影响,在排气温度为800 K及氧气的质量分数为7%的条件下,当NO的质量分数由0增加到0.2%时,再生平衡状态下GPF的压降减少了11.6%。升高排气温度有利于GPF达到再生平衡状态,在氧气质量分数为2%的条件下,当排气温度由800 K增加到1000 K时,GPF可达到再生平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机颗粒 再生平衡状态 压降 颗粒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油机颗粒捕集器再生时载体温度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南征 李楠 +3 位作者 张秋实 伊藤雅晃 毛星烨 华伦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22-330,共9页
基于某款1.5 L汽油机配备催化型汽油机颗粒捕集器(GPF)的台架试验,进行下一代GPF在不同碳载量和GPF入口温度下的减速断油再生特性研究,并与现阶段在用GPF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再生过程断油后,载体的中心温度呈指数式上升,随着再生时间延长... 基于某款1.5 L汽油机配备催化型汽油机颗粒捕集器(GPF)的台架试验,进行下一代GPF在不同碳载量和GPF入口温度下的减速断油再生特性研究,并与现阶段在用GPF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再生过程断油后,载体的中心温度呈指数式上升,随着再生时间延长,温度逐渐趋于平缓;载体内部的温度分布为轴向位置上入口温度较低,靠近出口温度高;径向位置出现中间高、边缘低的趋势,边缘与载体中心温度差异较大;GPF载体内部最高温度随着颗粒物质量的增加而升高,最大温度梯度也随之增加;在碳载量为6 g/L、GPF入口温度为650℃下进行断油再生时,载体内部的的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度梯度超过载体耐受限值,应予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机 汽油机颗粒物 再生特性 温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来源船用发动机颗粒物再生试验研究
16
作者 王子赫 薛静宇 +3 位作者 包中强 李世龙 刘书强 陈明亮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72-77,共6页
为研究不同来源颗粒物的再生性能,收集了不同类型的船用发动机燃用不同品种燃油的排气颗粒物,通过外加热源再生试验台进行再生试验,测试了再生过程载体内温度、压降、气体排放、颗粒物排放及再生效率。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再生条件下,... 为研究不同来源颗粒物的再生性能,收集了不同类型的船用发动机燃用不同品种燃油的排气颗粒物,通过外加热源再生试验台进行再生试验,测试了再生过程载体内温度、压降、气体排放、颗粒物排放及再生效率。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再生条件下,相较于燃用柴油的船用高速发动机排气颗粒物与市售碳黑(PU),燃用重油的船用中、低速发动机的排气颗粒物再生时存在快速再生期,会形成明显温度波峰,且再生效率可达80%以上;但在再生过程中形成温度峰值时间段内,重油颗粒再生所产生的气体与颗粒物的排放浓度相对较高,会产生较高浓度CO_(2)排放及粒径在0~30 nm的核膜态颗粒。研究结果可为船舶发动机燃用不同种类燃油时的颗粒物捕集器再生条件及排放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船舶发动机 不同来源颗粒物 再生性能 排放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烟累积对汽油机颗粒捕集器性能的影响
17
作者 楚萌恩 陈曦 +2 位作者 江学明 沈瑞豪 毛海凤 《汽车电器》 2024年第6期35-38,共4页
文章简单介绍缸内直喷汽油机内颗粒物的生成机理、汽油机颗粒物捕集器的结构、工作原理,综述GPF内碳烟累积对GPF捕集效率、背压和再生性能的影响,并对GPF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 缸内直喷汽油机 汽油机颗粒物 碳载量 效率 背压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排气颗粒物捕集器的发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田彤 陈令华 刘晶 《汽车工程师》 2011年第8期13-17,共5页
柴油机在轻型车辆上使用的日趋普遍,使得柴油机排放气体中的颗粒物后处理成为研究热点。颗粒物捕集器是解决柴油机排气颗粒污染最有效的后处理技术。针对目前国内颗粒物捕集器的使用情况,论述了柴油机排气颗粒物捕集器过滤材料和过滤体... 柴油机在轻型车辆上使用的日趋普遍,使得柴油机排放气体中的颗粒物后处理成为研究热点。颗粒物捕集器是解决柴油机排气颗粒污染最有效的后处理技术。针对目前国内颗粒物捕集器的使用情况,论述了柴油机排气颗粒物捕集器过滤材料和过滤体再生技术近年来的研究现状,介绍了近年来过滤材料和过滤体再生技术结合良好的几种颗粒物捕集器,提出了颗粒物捕集器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颗粒物 再生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油机颗粒捕集器的再生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冯观华 郭勇志 《汽车零部件》 2023年第1期56-61,共6页
基于一台1.5 L的涡轮增压汽油发动机,在发动机台架上进行汽油机颗粒捕集器的再生试验,以获得基于温度、氧流量、碳载量的碳颗粒物的再生燃烧速率试验数据。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在发动机台架上以及整车上进行了再生验证试验。结果... 基于一台1.5 L的涡轮增压汽油发动机,在发动机台架上进行汽油机颗粒捕集器的再生试验,以获得基于温度、氧流量、碳载量的碳颗粒物的再生燃烧速率试验数据。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在发动机台架上以及整车上进行了再生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实际烧碳量与模型烧碳量的偏差精度在30%以内,满足匹配目标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机颗粒 氧流量 燃烧速率 再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加装柴油机氧化催化器和催化型颗粒捕集器装置性能评定试验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沈颖刚 廖凭皓 +3 位作者 陈春林 彭益源 向亦华 陈贵升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26,共10页
为了研究加装柴油机氧化催化器(DOC)和催化型颗粒捕集器(CDPF)装置的柴油机性能,探讨DOC与CDPF的净化效率和再生特性随试验循环数的变化规律,搭建了柴油机高原试验台,并按13试验循环进行了性能评定试验。结果显示,在全负荷工况下,随着... 为了研究加装柴油机氧化催化器(DOC)和催化型颗粒捕集器(CDPF)装置的柴油机性能,探讨DOC与CDPF的净化效率和再生特性随试验循环数的变化规律,搭建了柴油机高原试验台,并按13试验循环进行了性能评定试验。结果显示,在全负荷工况下,随着试验循环数的增加,发动机的进气量、转矩、功率和油耗均比未装DOC和CDPF的原机略有下降。同时,在排气后处理装置的后端,烟度和CO排放均趋向零,而NO2排放增加,NO排放减少。将第1试验循环与第13试验循环进行比较后可以发现,DOC和CDPF的前端温度均比后端低,而排气后处理装置经13试验循环后仍具有较高的净化效率。与原机相比,加装排气后处理装置的发动机,经性能评定试验后的外特性有所下降,但在排气后处理装置后端的烟度和CO排放趋近于零,而NO2/NO比例随发动机转速增加先升后降。此外,DOC和CDPF的后端温度低速时上升明显,后随转速升高而降低,直至趋于稳定,而CDPF的压差随转速增加先升后降。此时,捕集效率和再生效率仍保持较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柴油机氧化催化器 催化型颗粒物 性能评价 排放 再生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