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2篇文章
< 1 2 6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高温热阻涂层研究进展
1
作者 刘冬瑞 唐兴 +3 位作者 肖杰 郭谦 何雯婷 郭洪波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随着航空发动机涡轮前进口燃气温度的不断提升,传统的热障涂层难以有效阻隔高温燃气产生的近红外光波段热辐射,热辐射传热可透过涂层直接加热下层金属基体,损害热端部件服役寿命。本文结合作者的实验结果,综述了新型兼顾辐射抑制能力的... 随着航空发动机涡轮前进口燃气温度的不断提升,传统的热障涂层难以有效阻隔高温燃气产生的近红外光波段热辐射,热辐射传热可透过涂层直接加热下层金属基体,损害热端部件服役寿命。本文结合作者的实验结果,综述了新型兼顾辐射抑制能力的热障涂层材料设计和结构设计,对比了传统热障涂层的近红外光学特性,深入探讨了目前用来提高涂层抑制辐射传热能力的方法。重点针对传统热障涂层YSZ在短波红外波段不能有效阻隔红外辐射热传播的问题,对提高涂层的红外反射率或红外吸收率这两类降低热障涂层红外透过率的基本途径进行了分析,并对提高涂层红外反射率和吸收率的调控手段、影响因素、内在机理及优缺点进行了系统总结。最后指出新型辐射抑制涂层在材料和结构设计以及高性能计算辅助等方面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突破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障涂层 热阻涂层 辐射抑制 红外吸收 红外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坐姿状态整体及局部服装热阻研究
2
作者 马宏进 王玉栋 +2 位作者 王飞祥 赵胜凯 翟永超 《暖通空调》 2025年第1期63-69,160,共8页
本研究通过现场调研,得到了办公建筑人群全年各季节典型着装情况及办公座椅类型,利用暖体假人在各季节典型服装和不同办公座椅组合下进行了站姿和坐姿的整体和局部服装热阻测试。研究结果显示:站姿状态下整体服装热阻相较于坐姿减小了16... 本研究通过现场调研,得到了办公建筑人群全年各季节典型着装情况及办公座椅类型,利用暖体假人在各季节典型服装和不同办公座椅组合下进行了站姿和坐姿的整体和局部服装热阻测试。研究结果显示:站姿状态下整体服装热阻相较于坐姿减小了16.6%~30.6%,各局部服装热阻(除腹部和髋部外)相较于坐姿也都有所减小;加上座椅后,坐姿局部热阻会增大,甚至大于站姿局部热阻。基于“查表法”获得站姿整体热阻的基础上,建立了坐姿整体热阻的预测模型,其R^(2)值为0.99。基于坐姿固有热阻,建立了肩部、背部和大腿后部的坐姿局部热阻预测模型,其R^(2)值分别为0.60、0.63和0.48。这些模型为评估办公人群的整体及局部热阻提供了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姿 局部服装热阻 整体服装热阻 预测模型 暖体假人 办公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电制冷热阻耦合能量转换模型及特性分析
3
作者 赵亮 熊长武 +2 位作者 翁夏 张常宏 余延顺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9-266,共8页
为分析冷、热端热阻对半导体热电制冷性能的影响,本文建立了热阻耦合一维稳态热电制冷能量转换模型,获得了电偶制冷性能与其冷、热端热阻、热电参数、几何参数等因素间关系的解析式。通过搭建半导体热电制冷器性能测试实验装置,对基于... 为分析冷、热端热阻对半导体热电制冷性能的影响,本文建立了热阻耦合一维稳态热电制冷能量转换模型,获得了电偶制冷性能与其冷、热端热阻、热电参数、几何参数等因素间关系的解析式。通过搭建半导体热电制冷器性能测试实验装置,对基于模型设计的高温半导体热电制冷器进行了验证测试,测试结果与计算结果吻合较好。分析了电偶冷端热阻、热端热阻及冷却温度对电偶制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工况下冷端热阻对电偶制冷性能影响较小,在3%以内;热端热阻会增大电偶工作温差、降低材料热电性能,导致电偶制冷性能衰减严重,改善热端冷却条件可有效提高其制冷性能。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半导体热电制冷器设计及特性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导体热电制冷 热阻耦合 热电能量转换 冷端热阻 热端热阻 结点温度 能效比 热电制冷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反应系数法的内嵌加肋管混凝土辐射地板等效热阻传热模型
4
作者 柴建源 马景辉 +2 位作者 冉科呈 李兴宇 陶盛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80-87,共8页
为探究内嵌加肋管混凝土辐射地板在间歇运行工况下的热响应特性,根据其传热过程,采用反应系数法建立了内嵌加肋管混凝土辐射地板等效热阻传热模型,并通过模型的模拟值与实验值对比验证等效热阻传热模型的准确性。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无肋... 为探究内嵌加肋管混凝土辐射地板在间歇运行工况下的热响应特性,根据其传热过程,采用反应系数法建立了内嵌加肋管混凝土辐射地板等效热阻传热模型,并通过模型的模拟值与实验值对比验证等效热阻传热模型的准确性。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无肋圆管等效内嵌加肋管混凝土辐射地板内部传热时,当温度离散间隔取0.5 h,上表面温度、核心层温度模拟值与实验值的相对误差均小于4%;蓄释热能力模拟值与实验值的相对误差均小于10%。该内嵌加肋管等效热阻传热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能较好地再现内嵌加肋管混凝土辐射地板的动态传热过程。该研究通过反应系数法,用线性方程组对内嵌加肋管混凝土辐射地板的复杂传热过程进行描述,计算快捷,有助于内嵌加肋管混凝土辐射地板在工程上的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嵌加肋管 混凝土辐射地板 热性能 反应系数法 等效热阻传热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渣热阻沥青路面的抗车辙性能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争奇 张璟业 +2 位作者 郑文章 徐玉峰 谈俊卿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5,共8页
为了研究钢渣替代天然集料对沥青混合料高温抗车辙性能的影响,首先,用钢渣等体积替代玄武岩粗集料制备了不同钢渣掺量沥青混合料,对其热物性参数进行了测试,并通过室内等效热辐射试验对钢渣沥青混合料降温效果进行评价;其次,采用数值模... 为了研究钢渣替代天然集料对沥青混合料高温抗车辙性能的影响,首先,用钢渣等体积替代玄武岩粗集料制备了不同钢渣掺量沥青混合料,对其热物性参数进行了测试,并通过室内等效热辐射试验对钢渣沥青混合料降温效果进行评价;其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不同钢渣掺量沥青路面面层对温度场分布的影响,并利用单轴静载蠕变试验获取沥青混合料蠕变参数,建立基于上述温度场的车辙分析模型,对钢渣沥青路面的抗车辙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钢渣的掺入使沥青混合料的导热系数降低,比热容增大,变化幅度最大可以达到40%以上;随着钢渣掺量增大,路表温度小幅度上升,而中下面层温度逐渐降低,其中4 cm深度处降温效果最为明显;当钢渣掺量为100%时,温度相较于纯玄武岩沥青路面降低了3.4℃,而75%掺量沥青混合料钢渣的车辙变形量最小,相较于玄武岩沥青混合料下降幅度达到43%,可有效提高路面抗车辙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钢渣沥青混合料 热阻性能 抗车辙 有限元分析 热物性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DS MA754合金传热界面接触热阻实验研究
6
作者 杨万奎 郭啸宇 +6 位作者 曾和荣 郭玉川 唐彬 王冠博 严睿豪 孟兆明 郭斯茂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0-108,共9页
鉴于ODS MA754合金传热界面的接触热阻参数对全固态堆芯空间反应堆系统的热量导出具有重要影响,研发和设计了高温高压接触热阻实验装置,测量了不同温度(20~800℃)、压力(0~80 MPa)、气体氛围(He、CO_(2))以及试件表面粗糙度(1.6、3.2μm... 鉴于ODS MA754合金传热界面的接触热阻参数对全固态堆芯空间反应堆系统的热量导出具有重要影响,研发和设计了高温高压接触热阻实验装置,测量了不同温度(20~800℃)、压力(0~80 MPa)、气体氛围(He、CO_(2))以及试件表面粗糙度(1.6、3.2μm)下ODS MA754合金传热界面的接触热阻,并基于测试获得的宽量程数据点,建立了ODS MA754合金的接触热阻数据库。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接触面温度和压力的升高,界面接触热阻降低,且热阻降低的速率逐渐减小;相较于表面粗糙度为1.6μm的试件,粗糙度为3.2μm试件表面的界面接触热阻明显偏大,实验得到的定量关系可为工程样件的加工粗糙度要求提供依据;He气氛下的接触热阻远小于CO_(2)气氛,在0.1 MPa、100℃工况下,He气氛接触热阻约为CO_(2)气氛接触热阻的1/4。该研究结果可为空间反应堆的热工设计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反应堆 ODS MA754合金 接触热阻 高温高压 表面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服装热阻研究中的数据分析及可视化方法
7
作者 田苗 金辉 +1 位作者 王琦 李俊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49-54,86,共7页
为明确服装热阻研究的数据分析思路并探求更优的可视化方法,从实验设计、热阻测评、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等4个阶段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明确了常用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手段。研究表明服装热阻受环境、服装、人体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主要采用... 为明确服装热阻研究的数据分析思路并探求更优的可视化方法,从实验设计、热阻测评、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等4个阶段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明确了常用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手段。研究表明服装热阻受环境、服装、人体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主要采用暖体假人或真人实验的方法获得。数据较多以二维图像或组图的形式呈现,适用3项以内影响因素结果的分析。采用人工智能方法能够纳入更多影响因素实现服装热阻的准确预测,为不同环境下服装的选择、性能优化及人体热舒适的提升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装热阻 数据分析 可视化方法 暖体假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阻叉流板式换热器传热性能与热阻靶向调控研究
8
作者 张波 郭强 +4 位作者 郭文元 李庆丰 王天昊 褚雯霄 王秋旺 《节能技术》 CAS 2024年第5期387-395,共9页
用于烟气余热回收的板式换热器存在温度分布不均的问题。为改善烟气温度分布均匀性,有效遏制换热器腐蚀,本文通过实验测试对比碳钢与铸铁材质低阻叉流板式换热器性能差异,运用数值仿真预测局部流动传热特性并开展热阻分析,采用局部热阻... 用于烟气余热回收的板式换热器存在温度分布不均的问题。为改善烟气温度分布均匀性,有效遏制换热器腐蚀,本文通过实验测试对比碳钢与铸铁材质低阻叉流板式换热器性能差异,运用数值仿真预测局部流动传热特性并开展热阻分析,采用局部热阻调控方法设计了非均匀翅片结构。实验结果表明,在450℃高温时碳钢与铸铁材质的叉流板式换热器总传热系数分别达到32.5 W/(m^(2)·K)与25.1 W/(m^(2)·K)。通过数值仿真研究发现,叉流传热方式导致烟气侧沿程截面温度分布极不均匀,在热侧出口与冷侧入口交叉区、热侧出口与冷侧出口交叉区的热阻大,极易导致局部烟气温度低于露点温度。基于热阻分析法开发非均匀翅片结构,实施局部热阻靶向调控,最终实现维持阻力几乎不变情况下,使出口截面平均温度方差由6.9℃降至1.1℃,换热器内流体温度分布均匀性得到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气余热 叉流板式换热器 热阻靶向调控 非均匀翅片 温度均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阻及成本分析的高炉冷却壁多目标优化
9
作者 徐迅 吴俐俊 《科技通报》 2024年第2期19-24,29,共7页
本文建立了高炉冷却壁热阻模型,冷却壁热阻包括火积耗散热阻和对流热阻,分别表征其导热性能和换热表面的对流换热性能。分析冷却壁运行过程中的各项成本,包括冷却壁材料成本、运行耗水成本、运行能耗成本以及冷却壁厚度减薄时产生的额... 本文建立了高炉冷却壁热阻模型,冷却壁热阻包括火积耗散热阻和对流热阻,分别表征其导热性能和换热表面的对流换热性能。分析冷却壁运行过程中的各项成本,包括冷却壁材料成本、运行耗水成本、运行能耗成本以及冷却壁厚度减薄时产生的额外收益。应用遗传算法以冷却壁热阻和成本为目标函数,以冷却壁各结构参数为决策变量,对冷却壁进行多目标优化,获得了Pareto最优解集。优化后的冷却壁与初始冷却壁相比,可在传热性能相当的前提下成本下降79.9%,或在冷却成本相当的前提下,热阻下降2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冷却壁 热阻 成本 多目标优化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界面接触热阻试验
10
作者 张婕 丛琳华 吴敬涛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4-20,共7页
飞行器组件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接触热阻,接触热阻的准确获取对热结构细节设计至关重要。针对高温、高压同时作用下接触热阻测量的难题,基于静态热流法自主研制了高温界面接触热阻测量装置。该装置能够有效测得给定界面压力、最高热面温... 飞行器组件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接触热阻,接触热阻的准确获取对热结构细节设计至关重要。针对高温、高压同时作用下接触热阻测量的难题,基于静态热流法自主研制了高温界面接触热阻测量装置。该装置能够有效测得给定界面压力、最高热面温度1500℃固体结构界面间的接触热阻。利用该装置,成功开展了三类热结构组件高温界面接触热阻测量试验,获得了压力、温度和界面粗糙度对结构界面接触热阻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测量装置稳定可靠、温度和压力载荷模拟精度高、试验易实施,试验结果可以为飞行器热结构设计与工程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热阻 静态热流计法 界面压力 热阻测量装置 热防护系统 高温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圆柱配合面接触热阻数值模拟研究
11
作者 齐敏 胡强 +3 位作者 游尔胜 王甜蜜 王晓凯 任兴杰 《科学技术创新》 2024年第18期218-223,共6页
在众多核工程应用中,如燃料元件芯块与包壳的热力相互作用以及热管堆的传热过程中,界面接触热阻是热工分析的一个基础参数,也是传热系统温度分布预测的一个重要不确定性来源。准确预测和调控接触热阻可为系统的热防护和能量传递提供助... 在众多核工程应用中,如燃料元件芯块与包壳的热力相互作用以及热管堆的传热过程中,界面接触热阻是热工分析的一个基础参数,也是传热系统温度分布预测的一个重要不确定性来源。准确预测和调控接触热阻可为系统的热防护和能量传递提供助益。本研究采用粗糙表面重构技术以及有限元热力耦合方法,对高温下的圆柱配合面结构进行热力耦合分析。本研究建立的数值预测方法能够应用于其它圆柱配合面的接触和传热预测,其方法和预测结果可为整个系统的热力耦合分析提供合理的分析方法和基础参数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曲面重构 接触热阻 热力耦合 热膨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SiC功率模块热阻测试方法研究
12
作者 黄东巍 张铮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24年第7期47-52,共6页
为解决国产SiC功率模块的热阻不能准确测试的问题,开展了非开关式电学法在线测量模块热阻的研究。提出模块热阻测试方案,设计搭建模块热阻测试平台,结合器件结构特点和工艺特点,研究获得适用于模块的热阻测试方法,并选用两款典型SiC功... 为解决国产SiC功率模块的热阻不能准确测试的问题,开展了非开关式电学法在线测量模块热阻的研究。提出模块热阻测试方案,设计搭建模块热阻测试平台,结合器件结构特点和工艺特点,研究获得适用于模块的热阻测试方法,并选用两款典型SiC功率模块进行了验证,验证了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功率模块 内部结构 热阻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杏二三汤加减辅助治疗痰热阻肺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效果观察
13
作者 王学智 《北方药学》 2024年第10期109-110,125,共3页
目的:探讨麻杏二三汤加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与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麻杏二三汤加减辅助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肺功能指标、不良... 目的:探讨麻杏二三汤加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与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麻杏二三汤加减辅助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肺功能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呼气峰值流速(PEF)、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麻杏二三汤加减辅助治疗痰热阻肺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效果较好,可加速患者症状消退,改善患者肺功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杏二三汤 热阻肺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功能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器件热阻随测试结温变化规律研究
14
作者 吕贤亮 李旭 侯小利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24年第4期62-65,共4页
为探究半导体分立器件电学法热阻测试时器件结温与热阻的变化规律,开展了基于热阻测试实验分析。详细介绍了热阻测试程序和典型热阻测试电路,并对4款典型VDMOS器件开展热阻测试,结合器件结构特性、热响应曲线和微观导热理论中声子导热... 为探究半导体分立器件电学法热阻测试时器件结温与热阻的变化规律,开展了基于热阻测试实验分析。详细介绍了热阻测试程序和典型热阻测试电路,并对4款典型VDMOS器件开展热阻测试,结合器件结构特性、热响应曲线和微观导热理论中声子导热系数与温度关系,研究获得器件热阻与结温的变化规律。通过热阻与结温的正相关性规律,有效提升器件在老炼和实际工况下结温计算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导体分立器件 电学法热阻 结温 导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直单U型地埋管换热器埋管间负热阻现象的参数化研究与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露茜 廖全 +1 位作者 刘贤燕 彭清元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0-216,共7页
基于Mutipole方法对竖直单U型地埋管换热器钻孔内外的耦合传热过程进行求解,在钻孔内三热阻和四热阻简化传热模型基础上,详细地分析钻孔内的复杂稳态传热过程,参数化研究埋管布置结构、回填料与岩土热物性等因素对钻孔内埋管间直接传热... 基于Mutipole方法对竖直单U型地埋管换热器钻孔内外的耦合传热过程进行求解,在钻孔内三热阻和四热阻简化传热模型基础上,详细地分析钻孔内的复杂稳态传热过程,参数化研究埋管布置结构、回填料与岩土热物性等因素对钻孔内埋管间直接传热热阻的影响规律,揭示导致钻孔内埋管间负热阻现象的本质原因,对钻孔内热阻传热模型的工程实践应用给出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换热器 热阻 热阻现象 Multipole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办公座椅附加热阻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玉栋 马宏进 +2 位作者 王飞祥 赵胜凯 翟永超 《暖通空调》 2024年第11期85-93,共9页
服装热阻是影响室内人体热舒适的重要因素,了解坐姿下座椅的附加热阻是准确预测室内人体热舒适的关键。本研究通过现场调研选择了6种典型办公座椅及不同季节的3套典型服装,利用暖体假人实验研究了站姿与坐姿下整体及局部热阻的变化规律... 服装热阻是影响室内人体热舒适的重要因素,了解坐姿下座椅的附加热阻是准确预测室内人体热舒适的关键。本研究通过现场调研选择了6种典型办公座椅及不同季节的3套典型服装,利用暖体假人实验研究了站姿与坐姿下整体及局部热阻的变化规律,比较了相关文献与标准中坐姿状态下的服装热阻值及座椅的附加热阻值,给出了不同办公座椅各季节的附加热阻值。研究发现:人体从站姿到坐姿整体热阻值会降低6%~10%,不同季节服装下座椅的附加热阻值在0.02~0.24 clo范围内,比国内外相关标准范围更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装热阻 座椅附加热阻 局部热阻 热舒适 坐姿 站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暖体假人的套装局部热阻及预测模型研究
17
作者 王飞祥 杨柳 +1 位作者 赵胜凯 翟永超 《暖通空调》 2024年第6期147-154,38,共9页
对多名成年男女全年各季节着装行为进行了现场调研,得到了我国成年男女全年各季节典型着装搭配情况。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暖体假人模型进行了各季节典型着装搭配下的套装热阻测试,得到了34组成套服装的整体与局部热阻值,建立了全年各季... 对多名成年男女全年各季节着装行为进行了现场调研,得到了我国成年男女全年各季节典型着装搭配情况。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暖体假人模型进行了各季节典型着装搭配下的套装热阻测试,得到了34组成套服装的整体与局部热阻值,建立了全年各季节典型套装的局部服装热阻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套装局部与整体热阻值的关系,获得了基于套装整体热阻值的局部热阻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服装热阻 整体服装热阻 套装 热舒适 暖体假人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阻调控方法的低温光学系统二级温区传热特性分析
18
作者 齐超 刘恩光 +1 位作者 杨宝玉 刘国庆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62-274,共13页
为了实现低温光学系统二级温区的精准控温,同时不引入额外的热负载,提出了一种热阻调控方法,建立了应用于该方法的一维数学模型,运用该数学模型研究了不同真空腔温度条件下不同热阻参数(不同材料参数和几何参数)对二级温区达到热平衡后... 为了实现低温光学系统二级温区的精准控温,同时不引入额外的热负载,提出了一种热阻调控方法,建立了应用于该方法的一维数学模型,运用该数学模型研究了不同真空腔温度条件下不同热阻参数(不同材料参数和几何参数)对二级温区达到热平衡后温度水平和漏热量的影响,同时将该方法和传统的电加热调控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当真空腔温度为定值时,随着热阻的增大,二级温区温度升高,漏热量减小;当热阻为定值时,随着真空腔温度的升高,二级温区温度升高,漏热量增大。在文中的研究工况下,当真空腔温度为253.15 K时,二级温区温度水平调节范围为111.1~185.2 K,相应的漏热量从1.75 W减小至1.10 W;当真空腔温度为293.15 K时,温度水平调节范围为120.9~219.4 K,相应的漏热量从2.58 W减小至1.57 W。电加热调控方法使二级温区热负载达到了16.8 W,是热阻调控方法的11倍左右(真空腔温度为293.15 K,二级温区目标温度为220 K左右),随着二级温区温度的升高,电加热调控方法使得系统热负载增大,热阻调控方法与之相反。热阻调控方法使低温光学系统热负载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同时可减少系统对电功率和散热资源的需求。研究结果可为空间应用中的类似低温光学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光学系统 二级温区 热阻调控方法 电加热调控方法 一维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金属化设计对高温共烧陶瓷基板热阻的影响
19
作者 刘林杰 李杰 郝跃 《半导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67-872,共6页
高温共烧陶瓷(HTCC)基板广泛应用于电子封装领域,其热阻是一个重要指标。围绕Al_(2)O_(3)和AlN陶瓷基板,探究在不同金属化孔间距和布局下的热阻规律。建立了陶瓷基板热传递有限元模型,并对其热阻进行仿真。制备了两种陶瓷基板,测试了其... 高温共烧陶瓷(HTCC)基板广泛应用于电子封装领域,其热阻是一个重要指标。围绕Al_(2)O_(3)和AlN陶瓷基板,探究在不同金属化孔间距和布局下的热阻规律。建立了陶瓷基板热传递有限元模型,并对其热阻进行仿真。制备了两种陶瓷基板,测试了其在不同功率负载下的热阻。测试结果表明,相同规格的AlN陶瓷基板的热阻约为Al_(2)O_(3)的25%;Mo孔金属化对Al_(2)O_(3)陶瓷基板的散热能力有明显提升作用,孔密度越大,基板热阻越低;而不同W金属化孔密度下的AlN基板热阻没有显著差异。仿真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吻合,为陶瓷基板的热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基板 高温共烧陶瓷(HTCC) 热阻 热设计 孔金属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5 K铟片填充下无氧铜材料接触热阻实验研究
20
作者 遆元博 卫昭夏 +4 位作者 陈志超 蒋珍华 刘少帅 吴亦农 董德平 《真空与低温》 2024年第2期166-171,共6页
在陆续开展的深空探测任务中,高精度光学探测设备需要长期稳定的深低温工作环境。传热界面由于传热介质的热阻而存在一定的传热温差,为确保设备的工作环境,避免探测效率下降、精度下降和噪声干扰增加等严重后果,对无氧铜和不锈钢两种深... 在陆续开展的深空探测任务中,高精度光学探测设备需要长期稳定的深低温工作环境。传热界面由于传热介质的热阻而存在一定的传热温差,为确保设备的工作环境,避免探测效率下降、精度下降和噪声干扰增加等严重后果,对无氧铜和不锈钢两种深低温温区常用的固体导热材料的界面接触热阻进行了实验测试。在真空、4~5.2 K、压力为3 077 N、铟片为填充物的条件下,测量了粗糙度为Ra=3.2的不锈钢-无氧铜接触热阻。结果表明:无氧铜界面间接触热阻在10^(-5)~10^(-4) m^(2)·K/W量级,且随温度的升高和粗糙度的减小而减小;无氧铜和不锈钢间的接触热阻在10^(-2) m^(2)·K/W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热阻 液氦温区 无氧铜 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