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锂离子电池模组热失控传播实验研究
1
作者 陈龙 张振东 +3 位作者 盛雷 朱亚宁 朱泽华 呼延吉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5-532,共8页
为了提升电池热安全和汽车可靠性,开展电池模组热失控传播研究。针对圆柱形21700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传播特性,通过实验研究了电池荷电状态、单体间距等因素对21700锂离子电池模组多维度热失控传播行为的影响。发现电池热失控轴向传播要... 为了提升电池热安全和汽车可靠性,开展电池模组热失控传播研究。针对圆柱形21700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传播特性,通过实验研究了电池荷电状态、单体间距等因素对21700锂离子电池模组多维度热失控传播行为的影响。发现电池热失控轴向传播要快于径向。在电池满电状态,间距2.0 mm时,热失控轴向传播要比径向快97 s,并且随着电池电量的降低和间距的增大,热失控传播速度变慢。在电池间距为2.0 mm时,30%和50%荷电状态分别是轴向和径向电池的安全荷电状态。在电池满电状态时,6.0 mm和4.0 mm分别是轴向和径向电池的安全距离。研究结果可为电池的存储、运输以及电动汽车的电池模组设计等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700锂离子电池模组 热失控传播 多维度 荷电状态 电池间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隔热材料布局方式对280 Ah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传播抑制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雷旗开 余胤 +3 位作者 彭鹏 陈满 金凯强 王青松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5-502,共8页
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传播可能带来火灾甚至爆炸风险,这已成为阻止其进一步广泛应用的迫切问题。在本研究中,使用了玻纤气凝胶和陶瓷纤维毡来抑制电池的热失控传播,探索了隔热材料的种类及厚度对抑制效果的影响。进一步设计了单块阻隔和... 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传播可能带来火灾甚至爆炸风险,这已成为阻止其进一步广泛应用的迫切问题。在本研究中,使用了玻纤气凝胶和陶瓷纤维毡来抑制电池的热失控传播,探索了隔热材料的种类及厚度对抑制效果的影响。进一步设计了单块阻隔和间隔阻隔两种模式,前者表示每隔一块电池放置一片隔热材料,后者表示每隔两块电池放置一片隔热材料。研究结果显示,在单块阻隔模组中,2 mm和1 mm厚度的玻纤气凝胶都能有效阻止热失控传播,受保护电池的前后表面温升分别为193.6℃、86.1℃以及222.6℃、86.8℃;而2 mm厚度的陶瓷纤维毡则只能延缓热失控传播的速度,无法完全阻止。在间隔阻隔模组中,使用2 mm玻纤气凝胶进行阻隔时,受保护电池的前后表面温升分别为168.3℃、56℃,这说明在遭受滥用条件时,间隔阻隔模组对电池的保护效果更加优异。本方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隔热材料使用及模组能量密度之间的矛盾,对锂离子电池模组的安全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安全 热失控传播 预防 材料 布局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传播特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3
作者 宋来丰 田佳敏 +1 位作者 刘勇 王青松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1-650,共10页
以试验方式探究影响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传播的主要因素,设计了不同荷电状态、电池间距以及电气连接方式的电池模组开展热失控传播试验,根据温度、电压以及质量等参数,分析了不同因素对热失控传播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3种因素对热失控... 以试验方式探究影响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传播的主要因素,设计了不同荷电状态、电池间距以及电气连接方式的电池模组开展热失控传播试验,根据温度、电压以及质量等参数,分析了不同因素对热失控传播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3种因素对热失控传播的影响程度依次为:荷电状态、电池间距、电气连接方式。同时得到导致热失控传播的主要传热路径是向下游电池传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铁锂电池 热失控传播 温度变化 电压响应 质量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传播特性及其抑制策略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国贺 吕培召 +1 位作者 李孟涵 饶中浩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470-2482,共13页
锂离子电池以其能量密度高、生命周期长和自放电率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储能电站等诸多领域。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安全事故频发,尤其是高比能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机理、热失控传播特... 锂离子电池以其能量密度高、生命周期长和自放电率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储能电站等诸多领域。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安全事故频发,尤其是高比能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机理、热失控传播特性、抑制热失控传播策略等是提高电池安全性的重要研究领域。因此,本文介绍了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的链式放热副反应导致电池内部产热、升温、产气及排气过程,分析了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过程热量在电池模组中的传播路径,总结了热失控触发方式、电池连接方式、电池排列方式、环境条件、电池正极材料、电池充电倍率、电池间距和电池荷电状态等因素对电池热失控传播特性的影响,重点分析了空气冷却、液冷板冷却、浸没式冷却、相变材料、高导热材料、隔热材料和多种热管理技术组合等策略抑制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传播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本文对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传播机理、仿真和抑制策略提供了方向和思路,对提升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促进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控 热失控传播 电池管理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添加剂细水雾抑制锂电池组热失控传播试验研究
5
作者 申千千 彭伟 +1 位作者 张少杰 朱思婷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45-1150,共6页
以18650型三元锂电池组为研究对象,探究了锂电池组热失控传播的特征,进而研究了在不同灾害时刻施加不同类型添加剂细水雾对锂电池组热失控传播的抑制效果及抑制机理。结果表明:热失控在三角形布置的电池模组中的传播可划分为热失控引发... 以18650型三元锂电池组为研究对象,探究了锂电池组热失控传播的特征,进而研究了在不同灾害时刻施加不同类型添加剂细水雾对锂电池组热失控传播的抑制效果及抑制机理。结果表明:热失控在三角形布置的电池模组中的传播可划分为热失控引发、热失控层间传播、热失控同层传播3个特征时刻,由于存在上一层的预热作用,同层传播比层间传播更为迅速。在不同灾害时刻分别施加纯水细水雾、含1%CAB-35细水雾和含4%APG0810细水雾,发现细水雾抑制锂电池热失控传播效果与其对单体目标电池的降温效果存在一致性。含4%APG0810细水雾可显著降低目标电池热失控最高温度,在抑制热失控传播上具有最优效果,对热失控同层及层间传播均可起到抑制作用;热失控降温不明显的纯水细水雾和含1%CAB-35细水雾对热失控层间传播可起到抑制作用,而对热失控同层传播无法抑制。通过不同添加剂的溶液性能测试发现,含4%APG0810细水雾抑制能力显著优于其余2种的原因是4%APG0810具有最低的表面张力和接触角,并且其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也最佳,这些效果的共同作用提升了其对热失控传播的抑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电池模组 热失控传播 细水雾 添加剂 抑制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容量储能电池模组热失控传播行为与燃爆风险分析
6
作者 陈晔 李晋 +3 位作者 吴候福 张少禹 储玉喜 卓萍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803-2812,共10页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引发的储能系统火灾爆炸问题长期制约着产业发展。为了探究实际应用场景下大容量储能电池、电池模组的热失控及其传播行为与燃爆风险,本文以储能用280 Ah磷酸铁锂电池及其组成的1P48S电池模组为研究对象,对热滥用条件...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引发的储能系统火灾爆炸问题长期制约着产业发展。为了探究实际应用场景下大容量储能电池、电池模组的热失控及其传播行为与燃爆风险,本文以储能用280 Ah磷酸铁锂电池及其组成的1P48S电池模组为研究对象,对热滥用条件下电池单体产热、产气特征以及真实模组内热失控蔓延特征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基于试验产气结果,对2种典型储能应用场景下因模组热失控传播而导致的燃爆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电池单体热失控产生最高温度为380.1℃,热失控释放混合气体总量为156.8 L,混合气体爆炸极限为6.9%~35.5%;模组内设置的隔热板有效阻隔了热失控蔓延,其间未设隔热板的6块电池发生了热失控,热失控电池表面最高温度超1200℃,热失控传播速度为0.162~0.233 mm/s,同时在热失控高温影响下模组箱体外部上表面温度最高达281.3℃;模组内6块电池热失控会导致预制舱式储能系统较高燃爆风险,应将热失控传播控制在2块电池以内,但模组内1块电池从开阀产气至热失控的过程中便会导致工商业用储能柜较高的燃爆风险。该研究可为储能电池模组安全设计和储能系统防爆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储能 电池模组 热失控传播 燃爆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荷电状态和电池排列对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传播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青松 赵洋 刘添添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519-2525,共7页
当前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传播特性研究主要聚焦于电池形态和触发方式,本研究采用自行研制的锂电池阵列级联热失控实验平台,对不同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及不同排列间隔的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传播特性开展研究。结果表明:热失控传播速... 当前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传播特性研究主要聚焦于电池形态和触发方式,本研究采用自行研制的锂电池阵列级联热失控实验平台,对不同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及不同排列间隔的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传播特性开展研究。结果表明:热失控传播速度随着SOC的增加而加快,100%SOC电池组中热失控传播结束时间比70%SOC电池组热失控传播结束时间少70 s,100%SOC电池组热失控最高温度可达621.81℃,50%SOC的电池不会出现热失控传播现象;对于100%SOC的电池,电池间横向间距越大,热失控越难在电池组之间传播,当电池间横向间距为3 mm时,热失控不会在电池组中传播。电池间的热失控主要以层传层的形式传播。本研究对优化电池布置、防止和控制电池热失控传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荷电状态 电池排列 热失控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气体燃烧对热失控传播影响的量化方法 被引量:6
8
作者 张青松 刘添添 赵子恒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22,共6页
为量化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过程产生热失控气体对热失控传播的影响,基于能量守恒方程和铜基电池量热法,提出了一种计算热失控气体燃烧对热失控传播贡献占比的方法。选取商用18650型电池,利用自主设计搭建的热失控气体释能测算实验平台获取... 为量化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过程产生热失控气体对热失控传播的影响,基于能量守恒方程和铜基电池量热法,提出了一种计算热失控气体燃烧对热失控传播贡献占比的方法。选取商用18650型电池,利用自主设计搭建的热失控气体释能测算实验平台获取计算所需参数。实验结果表明:第1节电池热失控气体燃烧释放的能量在第2节电池热失控所需能量中占比达到5.42%,使第2节电池自产热增加了42%,热失控时间提前了29%。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探索热失控传播过程中的能量传递效率,为单元层级和系统层级的电池安全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气体 热失控传播 燃烧 能量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纤维材料对锂电池热失控传播影响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青松 杨铠宾 赵洋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22-1327,共6页
锂电池在运输以及使用过程中的磕碰、外短路等原因造成的热失控极易诱发周边电池升温,导致热失控蔓延。为控制锂电池热失控传播,本文使用纳米纤维材料对热量传播进行抑制,以瓦楞纸、陶瓷纤维和玻璃纤维作为间隔材料展开锂电池热失控试验... 锂电池在运输以及使用过程中的磕碰、外短路等原因造成的热失控极易诱发周边电池升温,导致热失控蔓延。为控制锂电池热失控传播,本文使用纳米纤维材料对热量传播进行抑制,以瓦楞纸、陶瓷纤维和玻璃纤维作为间隔材料展开锂电池热失控试验,从隔热性和耐火性两方面对隔热材料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虽然纳米纤维材料的保温性能会促使首节电池更快进入热失控状态,但由于其良好的隔热性能,锂电池热失控的传播可以被有效抑制。对首节电池燃爆过程中隔热材料的热流密度进行测算,发现陶瓷纤维纸的热通量峰值更低,纳米纤维材料的隔热性能要优于瓦楞纸。同时对3种材料耐火性进行试验,判定电池燃爆时材料的可靠性,发现瓦楞纸极易燃烧,而纳米纤维材料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结果证明了纳米材料作为锂电池运输间隔材料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电池 热失控传播 纳米纤维材料 燃爆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体系中18650型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传播过程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邓志彬 韩旭 +1 位作者 刘全义 贺元骅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6-249,共4页
使用自主设计搭建的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实验平台,在敞开体系与半封闭体系条件下对18650型锂离子电池开展热失控及传播实验,研究荷电量(SOC)为50%的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连锁反应的特征。对热失控发生时间、温度变化趋势、峰值温度、热失控传... 使用自主设计搭建的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实验平台,在敞开体系与半封闭体系条件下对18650型锂离子电池开展热失控及传播实验,研究荷电量(SOC)为50%的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连锁反应的特征。对热失控发生时间、温度变化趋势、峰值温度、热失控传播特性等进行记录分析。结果表明:敞开体系中单个锂离子电池在173℃时开始发生热失控,最高温度达到689℃;不同体系热失控传播实验中,敞开体系未发生热失控传播,金属包装的半封闭体系发生热失控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敞开体系 半封闭体系 失控 热失控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锂离子电池直径和荷电状态对热失控传播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亮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99-904,共6页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不断发展,锂离子电池作为新能源电动汽车最重要的储能设备,由于其能量密度高的特点,存在着燃烧迅速、爆炸并触发相邻电池热失控传递的热安全危险,制约着更规模化的应用和推广,严重威胁着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电池...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不断发展,锂离子电池作为新能源电动汽车最重要的储能设备,由于其能量密度高的特点,存在着燃烧迅速、爆炸并触发相邻电池热失控传递的热安全危险,制约着更规模化的应用和推广,严重威胁着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电池的热失控主要与其电池形状、荷电状态、连接方式等有关。而在不同荷电状态和不同直径的耦合条件下的电池热失控研究是提高锂电池安全性能的研究重点。为了探究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传播过程的主要影响机制,采用不同直径(10440型、14500型、18650型、21700型、26650型和32650型)和不同荷电状态(50%、70%、100%)的三元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在一维线性排列方式下的热失控传播时间及热失控空间传播速率变化特征,进而深入分析电池直径和荷电状态对热失控传播时间及热失控空间传播速率的影响机制。采用实验数据、传热学理论以及无量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阻断电池热失控传播链的计算模型,进而预判电池间的热失控传播时间,结合无量纲分析得到了不同荷电状态(50%、70%、100%)电池热失控传播时间与电池直径(10,14,18,21,26,32 mm)的特征关系,提出了一维排列方式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传播时间的预测模型。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电池荷电状态(SOC)一定时,电池直径越大,总热阻随之增高,进而导致热失控传播时间增大和空间热失控传播速率减小。在总电能相同的条件下,锂离子电池的荷电量越大,产热量也随之越大。电池直径对电池热失控传播过程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电池传热过程中热阻的变化,采用集总模型理论、傅里叶理论和界面连续性条件,建立整个锂离子电池模组的热阻公式,并通过公式推导出锂离子电池荷电状态与电池产热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电池直径一定时,模组内电池热失控过程的总产热量随着电池荷电状态的增大而增大;在高温环境下,电池之间的热失控传播速率也将随之大幅提升。本文通过在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传播时间段设计阻断传播链的计算模型,进而预判电池间的热失控传播时间,结合无量纲分析系数拟合得出电池荷电状态在50%、70%和100%时,单体电池间的平均无量纲热失控传播时间与电池宽高比、电池荷电状态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模组内相邻单体电池间热失控传播时间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热失控传播时间 失控空间传播速率 电池直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阻隔材料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钰鑫 刘彦辉 +4 位作者 唐亮 叶从亮 张磊 郝梦龙 黄鑫炎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3-619,679,共8页
全球环境污染与能源短缺问题的持续升级,使得锂离子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成为新能源革命中的重要方案。然而,电池的安全隐患,尤其是大规模电池组热失控及其传播触发的火灾风险,是电池储能行业进一步规模化的关键问题。文章把握行业痛点,... 全球环境污染与能源短缺问题的持续升级,使得锂离子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成为新能源革命中的重要方案。然而,电池的安全隐患,尤其是大规模电池组热失控及其传播触发的火灾风险,是电池储能行业进一步规模化的关键问题。文章把握行业痛点,总结了抑制电池热失控及其传播的阻隔材料的研究进展,并从吸热、隔热、吸热-隔热协同三方面对阻隔材料的功能进行分类评价。最后,整理了系统级电池热失控及其火灾的仿真模型与抑制策略,有助于厘清阻隔材料抑制电池热失控火蔓延的研究脉络,为后续的创新性研究工作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储能安全 热失控传播 阻隔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行为及火灾危险性研究综述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志钻 王博轩 +1 位作者 宋露露 杨立中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05-612,共8页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储能载体,因其能量密度高、自放电低、充电快、循环寿命长等优点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锂离子电池材料的活泼性和电解液的可燃性,其在滥用条件下极易发生热失控,大量热量和可燃气...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储能载体,因其能量密度高、自放电低、充电快、循环寿命长等优点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锂离子电池材料的活泼性和电解液的可燃性,其在滥用条件下极易发生热失控,大量热量和可燃气体的产生会进一步造成火灾甚至爆炸事故。锂离子电池潜在的安全问题和高火灾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新能源汽车和电化学储能系统中的大规模应用。本文针对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及火灾问题,梳理了热诱发下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行为特性的相关研究现状,总结了从锂离子电池内部材料的反应特性到锂离子电池单体的热失控行为,再到电池模组的热失控演变特征的研究进展,进而分析了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及其传播的抑制技术,并给出研究建议及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滥用 失控 热失控传播 失控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过热热失控及传播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程晓章 赵剑波 +2 位作者 厉运杰 叶庆盼 陶常法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173-1178,共6页
为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过热安全性,本文针对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为0%、50%、100%的18650型锂离子电池进行热失控及传播实验,研究了电池间不同的竖直距离对电池表面温度、φ(O2)、φ(CO)的影响。结果表明:锂离子电池在0%SOC、距离... 为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过热安全性,本文针对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为0%、50%、100%的18650型锂离子电池进行热失控及传播实验,研究了电池间不同的竖直距离对电池表面温度、φ(O2)、φ(CO)的影响。结果表明:锂离子电池在0%SOC、距离为1 cm时只有加热阶段,并且表面温度最后稳定在一定值;50%SOC、100%SOC热失控传播的临界距离为3、4 cm;在热失控及传播过程中,电池表面的喷射温度和最大温度、φ(O2)和φ(CO)最大变化与距离无关,SOC越大,喷射温度越低,最大温度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竖直距离 失控传播 表面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过程中的烟气生成规律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周彪 王凯 +1 位作者 任常兴 王正阳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97-902,共6页
为研究热失控传播过程中的烟气成分构成及浓度变化情况,使用3种常用不同直径(10440型、14500型、18650型)的圆柱形三元锂离子电池作为试验对象,分析电池能量密度和不同荷电状态对热失控传播过程中的烟气成分构成及相应生成总量的影响机... 为研究热失控传播过程中的烟气成分构成及浓度变化情况,使用3种常用不同直径(10440型、14500型、18650型)的圆柱形三元锂离子电池作为试验对象,分析电池能量密度和不同荷电状态对热失控传播过程中的烟气成分构成及相应生成总量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气体生成量的最大值基本上对应各电池达到热失控的峰值温度点,HF和HCl等酸性不可燃气体质量浓度曲线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NO_(2)、NH_(3)、N_(2)O和CO等相对易燃性气体质量浓度曲线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锂电池热失控传播过程中的NO_(2)、NH_(3)、N_(2)O和CO等可燃性气体成分生成量与热失控传播时长呈正相关的关系;而HCl和HF等不可燃酸性气体生成量则与电池能量密度和荷电状态呈正相关的关系;最终通过线性系数拟合法,得出了电池热失控传播过程中的酸性气体生成量的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锂离子电池 烟气组分 能量密度 SOC 热失控传播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热管理方案下锂离子电池模组温度特性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顶根 邹时波 +2 位作者 徐鹏 吴宽 李庭杰 《汽车工程学报》 2020年第2期98-106,共9页
针对锂离子动力电池在不同条件下电池模组温度变化及热失控传播特性不明晰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不同填充材料的电池热管理模拟方案。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以18650电池为研究对象,建立锂离子电池模组热电耦合模型,分析不同填充材料... 针对锂离子动力电池在不同条件下电池模组温度变化及热失控传播特性不明晰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不同填充材料的电池热管理模拟方案。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以18650电池为研究对象,建立锂离子电池模组热电耦合模型,分析不同填充材料下充放电倍率、液冷流量、液冷管排数对正常电池模组温度的影响;探究不同填充材料对电池模组热失控传播的影响;结合电池热失控试验数据验证模型准确性。结果表明,填充材料和管排数对电池正常模组温度影响较大;填充材料为石墨时最佳液冷管排数为8根;PCM材料能将对热失控传播时间控制在40~50 s/颗,相比于石墨具备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动力电池 模组温度 管理方案 热失控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