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8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现状、伦理挑战及审查要点 被引量:1
1
作者 何芹 邓有智 周吉银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5-461,共7页
非人灵长类动物是人类最紧密的亲缘动物,具有与人类相似的形态解剖学、生理学和行为学特征,使其在神经科学、生殖、传染病、药物研发等领域不可或缺。目前欧美国家使用非人灵长类动物开展实验的限制日趋严格,其实验有着不同于一般动物... 非人灵长类动物是人类最紧密的亲缘动物,具有与人类相似的形态解剖学、生理学和行为学特征,使其在神经科学、生殖、传染病、药物研发等领域不可或缺。目前欧美国家使用非人灵长类动物开展实验的限制日趋严格,其实验有着不同于一般动物的伦理特殊性,缺乏必要性评估,无统一评估标准和伦理倾销危害等伦理挑战,应加强监管和伦理审查。其伦理审查要点包括实验的必要性,评估伤害-受益比和落实“3R”原则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人灵长类动物 伦理挑战 伦理审查要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长类动物隐孢子虫感染状况和分布特征
2
作者 韦春桃 方小玉 +4 位作者 黎德丘 陆建高 禹婷婷 党卿 韦晓 《中国动物检疫》 2025年第5期37-44,共8页
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是一种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可感染灵长类动物和人类。灵长类动物与人亲缘关系最近,因此该寄生虫物种对公共卫生造成了严重威胁,需引起足够重视。为掌握隐孢子虫在灵长类动物中的流行情况,了解其潜在的跨物种传... 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是一种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可感染灵长类动物和人类。灵长类动物与人亲缘关系最近,因此该寄生虫物种对公共卫生造成了严重威胁,需引起足够重视。为掌握隐孢子虫在灵长类动物中的流行情况,了解其潜在的跨物种传播风险及人兽共患可能性,科学防控隐孢子虫病传播,重点从灵长类动物隐孢子虫感染现状及分布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综述。近年来的调查及研究结果显示:隐孢子虫在国内外灵长类动物中均有流行,其感染率在国内为0.5%~19.0%,在国外为0.5%~27.6%。国内隐孢子虫感染呈现明显的地域和生存环境差异,饲养密度较大的圈养灵长类动物感染率较高,而野外环境中的感染率较低;食蟹猴和猕猴作为重要的实验动物物种,是我国隐孢子虫感染的重要监测和防控对象。非洲地区灵长类动物隐孢子虫感染率总体高于欧洲和亚洲,且流行范围较广。隐孢子虫具有遗传多样性,在灵长类动物中已鉴定出至少11种隐孢子虫虫种以及多种亚型,其中多种虫种和亚型具有人兽共患性;国内外的隐孢子虫优势虫种存在差异,其中C.hominis为国内优势虫种。以上发现对隐孢子虫感染的流行病学和遗传特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孢子虫 灵长类动物 分布特征 公共卫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灵长类动物保护的成就与挑战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保国 张河 +21 位作者 李明 蒋学龙 范朋飞 周江 郭松涛 齐晓光 李进华 路纪琪 夏东坡 崔亮伟 向左甫 周岐海 黄志旁 黄乘明 肖文 胡慧建 周智鑫 陈明勇 黎大勇 范朋来 杨寅 潘汝亮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5-766,共12页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导致全球灵长类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中国是北半球灵长类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但在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现代农业的扩张、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土地的过度开发,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威胁。为此,...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导致全球灵长类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中国是北半球灵长类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但在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现代农业的扩张、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土地的过度开发,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威胁。为此,中国实施了包括栖息地恢复和保护在内的多种生态保护措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某些地区的灵长类动物种群数量有所增加。该研究对中国灵长类动物的历史文献和实地调查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对中国灵长类动物的濒危状况进行了评估。尽管大多数灵长类物种的栖息地有所改善,种群数量也有所增长,但许多物种仍然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包括种群数量的减少。例如,缅甸金丝猴、东黑冠长臂猿和海南长臂猿等物种由于分布范围有限和种群数量极少,仍然特别脆弱。科学数据的缺乏以及保护生物学研究的不足,进一步加剧了这些挑战。此外,蜂猴、倭蜂猴、印支灰叶猴、肖氏乌叶猴和戴帽叶猴等物种的详细种群监测数据仍然缺乏,这严重阻碍了针对这些物种保护管理政策的制定。因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迫切需要开展专门的灵长类动物调查,实行跨境保护和区域合作,建立全面系统的数据库平台,对灵长类生物学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此外,加强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也至关重要。这些综合、系统的工作将为中国灵长类物种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长类动物 生物多样性 栖息地破碎化 生境修复 保护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联合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首次成功完成国产经颅“磁波刀”系统临床前灵长类动物实验
4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4-634,共1页
2024年4月27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王悍教授团队联合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沈国峰教授团队、陈垚教授团队等,首次成功完成了国产“磁波刀”系统治疗特发性震颤和震颤主导型帕金森病的临床前灵长类动物实验。在... 2024年4月27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王悍教授团队联合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沈国峰教授团队、陈垚教授团队等,首次成功完成了国产“磁波刀”系统治疗特发性震颤和震颤主导型帕金森病的临床前灵长类动物实验。在本次动物实验中,研究团队以灵长类动物恒河猴为实验对象,验证了国产“磁波刀”设备的系统安全性及有效性,为“磁波刀”系统进入人体临床试验进而实现国产化提供了重要实践支撑。第一代用于脑部疾病治疗的国产“磁波刀”系统将聚焦于特发性震颤、震颤主导型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型帕金森病的热消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震颤 生物医学工程 上海交通大学 灵长类动物 帕金森病 运动障碍型 脑部疾病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养灵长类动物的应激管理——以天津市动物园为例
5
作者 庞运通 郭羽 《特产研究》 2024年第3期178-181,共4页
灵长类动物具有高度发达的中枢神经系统,心理活动复杂。圈养条件下,动物受到多种应激因素的影响,应激反应尤其突出,严重时危害动物生命,对物种的保护、繁育造成很大影响。在实践生产中,管理人员往往对动物应激的认识有局限性,本文对圈... 灵长类动物具有高度发达的中枢神经系统,心理活动复杂。圈养条件下,动物受到多种应激因素的影响,应激反应尤其突出,严重时危害动物生命,对物种的保护、繁育造成很大影响。在实践生产中,管理人员往往对动物应激的认识有局限性,本文对圈养灵长类动物发生应激的常见原因、行为及表现进行分析归类,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归纳总结减少动物应激的管理方法,希望能够对从事灵长类饲养繁育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 应激管理 圈养灵长类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个动物园灵长类动物肠道克雷伯氏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被引量:13
6
作者 赵波 李波 +3 位作者 王强 余建秋 杨光友 陈红卫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1-165,共5页
从4个动物园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中采集了214份粪便样品,经过细菌分离培养、染色镜检和生化试验等分离鉴定出88株克雷伯氏菌,分离率为41.12%。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的判定标准,对分离到的88株克雷伯氏菌进行了22种抗生素... 从4个动物园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中采集了214份粪便样品,经过细菌分离培养、染色镜检和生化试验等分离鉴定出88株克雷伯氏菌,分离率为41.12%。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的判定标准,对分离到的88株克雷伯氏菌进行了22种抗生素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88株均表现出不同的程度的耐药性,其中,耐药程度最高的是羧苄青霉素(耐药率为95.45%);敏感度最高的是阿米卡星(敏感率为77.27%)。88株克雷伯氏菌分离株均有较为严重的多重耐药性,耐8~15种抗菌药物的菌株最多,有64株,占分离菌株的72.73%;耐10种以上抗菌药物的菌株有63株,占分离菌株的71.59%。从不同动物园分离的克雷伯氏菌对22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来看,在所调查的4个动物园中,重庆某动物园(CQ)和北京某动物园(BJ)的克雷伯氏菌分离株间耐药率无差异(P>0.05);上海某野生动物园(SHW)和上海某动物园(SHZ)的克雷伯氏菌分离株间耐药率无差异(P>0.05);而北京某动物园(BJ)与上海某野生动物园(SHW)和上海某动物园(SHZ)的克雷伯氏菌分离株相比,其耐药率差异均极显著(P<0.01);重庆某动物园(CQ)与上海某野生动物园(SHW)和上海某动物园(SHZ)的克雷伯氏菌分离株相比,其耐药率差异均极显著(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 非人灵长类动物 克雷伯氏菌 生化鉴定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长类动物在人类神经系统疾病动物模型中的应用 被引量:7
7
作者 李乙江 肖文娴 +6 位作者 赵玲 谢丽分 胡正飞 陈佳琦 魏俊玥 张晓迪 吕龙宝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49-857,共9页
灵长类动物遗传、行为、认知、生理、生化和解剖结构等生物学特性更接近人类,具有其他实验动物无法替代的高级脑功能结构及神经活动的优势,是研究人类神经系统疾病理想的模式动物,研究的结果更容易推广应用到人类。常被用来建立神经退... 灵长类动物遗传、行为、认知、生理、生化和解剖结构等生物学特性更接近人类,具有其他实验动物无法替代的高级脑功能结构及神经活动的优势,是研究人类神经系统疾病理想的模式动物,研究的结果更容易推广应用到人类。常被用来建立神经退行性疾病、精神性疾病等疾病的动物模型,研究其发病机制、病程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药物等,为人类神经科学及相关医学研究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灵长类动物在人类神经系统疾病动物模型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分析了该领域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探讨了未来的一些研究方向,以期为神系统经疾病的深入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长类动物 神经系统疾病 疾病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长类动物肠道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被引量:5
8
作者 赵波 李波 +3 位作者 王强 余建秋 杨光友 陈红卫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4-168,共5页
从13个动物园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中采集了384份粪便样品,经过细菌分离培养后,并经染色镜检和生化试验等分离鉴定出153株沙门氏菌,分离率为39.84%。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的判定标准,对分离得到的153株沙门氏菌进行了22种... 从13个动物园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中采集了384份粪便样品,经过细菌分离培养后,并经染色镜检和生化试验等分离鉴定出153株沙门氏菌,分离率为39.84%。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的判定标准,对分离得到的153株沙门氏菌进行了22种抗生素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153株均表现出不同的程度的耐药性,其中,羧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为95.42%,而亚胺硫霉素最敏感,敏感率为90.20%;且153株沙门氏菌分离株均为多重耐药菌株(n≥2),其中1株的耐药数可达18种之多,耐2~12种抗菌药物的菌株多达123株,占分离菌株的80.39%。从不同动物园分离的沙门氏菌对22种抗生素耐药情况的方差分析来看,在所调查的13个动物园中,不同动物园沙门氏菌分离株的耐药情况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 非人灵长类动物 沙门氏菌 生化试验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苯咪唑和芬苯达唑对灵长类动物毛首线虫的驱虫效果观察 被引量:4
9
作者 赵波 李梅 +4 位作者 王强 牛李丽 邓家波 严慧娟 杨光友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9-251,255,共4页
使用复方甲苯咪唑片剂按10 mg·kg^(-1)×5 d、20 mg·kg^(-1)×3 d、40 mg·kg^(-1)×5 d和芬苯达唑粉剂按10 mg·kg^(-1)×3 d对感染毛首线虫Trichuris spp.的灵长类动物拌料喂服,测定用药前后每克... 使用复方甲苯咪唑片剂按10 mg·kg^(-1)×5 d、20 mg·kg^(-1)×3 d、40 mg·kg^(-1)×5 d和芬苯达唑粉剂按10 mg·kg^(-1)×3 d对感染毛首线虫Trichuris spp.的灵长类动物拌料喂服,测定用药前后每克粪样中虫卵数,计算虫卵减少率和虫卵转阴率以评估药物驱虫效果。结果表明,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按10 mg·kg^(-1)×5 d、黑叶猴Presbytis francoisi等7种动物按20mg·kg^(-1)×3 d、短尾猴Macaca arctoides和猕猴M.mulatta按40 mg·kg^(-1)×5 d用复方甲苯咪唑片剂投药后,虫卵减少率和虫卵转阴率均能达到100%,芬苯达唑的驱虫效果较差。甲苯咪唑对灵长类动物毛首线虫的驱虫效果较好,投药方便、安全。筛选出安全、高效和使用方便的抗毛首线虫药物及驱虫程序,为灵长类动物毛首线虫病的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长类动物 毛首线虫 甲苯咪唑 芬苯达唑 虫卵减少率 虫卵转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长类动物电子病历管理软件的研究与开发 被引量:3
10
作者 肖革新 代解杰 +3 位作者 王斌 王宝金 孙晓梅 唐东红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4年第6期122-124,共3页
为了实现对病猴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和科学的分析 ,系统结构模型采用C/S模型 ,后台数据库SQLServer 2 0 0 0 ,编程语言Delphi7.0 ,成功地开发了灵长类动物电子病历管理版软件 ,实现对病猴信息的输入 ,根据不同条件进行快捷查询病猴... 为了实现对病猴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和科学的分析 ,系统结构模型采用C/S模型 ,后台数据库SQLServer 2 0 0 0 ,编程语言Delphi7.0 ,成功地开发了灵长类动物电子病历管理版软件 ,实现对病猴信息的输入 ,根据不同条件进行快捷查询病猴相关记录。实践证明 ,该系统运行良好 ,安全稳定 ,易维护 ,实现整个局域的信息共享 ,提高了兽医的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因此 ,建立该系统对于加强灵长类动物的疾病治疗、预防和诊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长类动物 电子病历 管理软件 产品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方法制备非人灵长类动物局部脑缺血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1
作者 吴迪 何小夺 +1 位作者 陈健 丁玉川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6-20,共5页
由于多项转化研究的失败,卒中治疗专业委员会建议,应该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局部脑缺血模型上进行临床前研究。采用血管内介入方法制备局部脑缺血模型与人类卒中发病过程一致,而且还可以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因此是模拟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与治... 由于多项转化研究的失败,卒中治疗专业委员会建议,应该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局部脑缺血模型上进行临床前研究。采用血管内介入方法制备局部脑缺血模型与人类卒中发病过程一致,而且还可以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因此是模拟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与治疗过程的最佳动物模型。目前研究采用多种血管内介入方法制备模型,结果也不一致,本文将对血管内介入方法制备的非人灵长类动物进行总结,对各种模型的优缺点和潜在应用进行分析。此外,本文还根据不同类型的栓子,不同的闭塞部位,异常的血流动力学和可能的应用范围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选择合适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将有助于推动转化研究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动物模型 非人灵长类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人灵长类动物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及挑战 被引量:2
12
作者 毕延震 肖红卫 +9 位作者 张立苹 任红艳 华再东 华文君 王正 牛敏杰 林郑云 任习东 孙理华 郑新民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8-56,共9页
建立有效的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疾病演进、开发新型治疗手段的重要方法。非人灵长类动物在进化发育、生理生化及病理方面和人类最接近,是研究人类疾病的理想动物模型。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已经成功建立了多种模仿人类疾病的非... 建立有效的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疾病演进、开发新型治疗手段的重要方法。非人灵长类动物在进化发育、生理生化及病理方面和人类最接近,是研究人类疾病的理想动物模型。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已经成功建立了多种模仿人类疾病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但是CRISPR/Cas9的脱靶效应、嵌合突变以及基因敲入效率较低等突出问题也逐渐引起重视。本文综述了基因编辑技术在建立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中的应用现状,提出了目前亟需解决的难点和应对策略,以期为高效、准确构建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 TALENs CRISPR/Cas9 脱靶效应 嵌合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人灵长类动物胃镜检测技术的建立 被引量:4
13
作者 代小伟 朱华 +3 位作者 刘颖 丛喆 蒋虹 秦川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9期75-77,I0013,I0014,共5页
目的建立非人灵长类动物胃镜检测技术。方法复方氯胺酮麻醉动物,将内镜经口腔、咽依次进入食管、胃、十二指肠,观察粘膜状况后在胃、十二指肠分别取材,术后清洗消毒内镜,动物即时苏醒。结果内镜顺利进入食管、胃及十二指肠,进镜深度分别... 目的建立非人灵长类动物胃镜检测技术。方法复方氯胺酮麻醉动物,将内镜经口腔、咽依次进入食管、胃、十二指肠,观察粘膜状况后在胃、十二指肠分别取材,术后清洗消毒内镜,动物即时苏醒。结果内镜顺利进入食管、胃及十二指肠,进镜深度分别约10 cm、30 cm5、0 cm,各段粘膜光滑平整,未见明显异常。术后动物未发生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非人灵长类动物胃镜检测技术的建立,为研究非人灵长类动物上消化道疾病搭建了良好的技术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人灵长类动物 胃镜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笼养灵长类动物TSH、T3、T4、FT3、FT4检测和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农汝 王松 +6 位作者 黄宁 杨露 吴俊仪 陆兵兵 冯华娟 胡凤霞 黄乘明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7-119,共3页
为了初步建立黑叶猴、广西猕猴、熊猴外周血清中促甲状腺激素(TS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的参考值范围,本试验分别在2017年6月和2017年12月对南宁市动物园内6只黑叶猴、... 为了初步建立黑叶猴、广西猕猴、熊猴外周血清中促甲状腺激素(TS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的参考值范围,本试验分别在2017年6月和2017年12月对南宁市动物园内6只黑叶猴、6只广西猕猴、6只熊猴称重并采血,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中的TSH、T3、T4、FT3、FT4水平,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黑叶猴组、广西猕猴组、熊猴组的平均体重在上、下半年无差异(P>0.05)。(2)黑叶猴组、广西猕猴组、熊猴组TSH水平分别为≤0.05、≤0.18和≤0.09μIU/mL,T3水平分别为(1.456±0.684)、(2.827±1.203)和(2.478±0.445)nmol/L,T4水平分别为(60.096±20.047)、(92.328±32.137)和(61.106±10.610)nmol/L,FT3水平分别为(4.798±1.022)、(6.727±2.145)和(7.011±1.125)pmol/L,FT4水平分别为(16.787±1.872)、(12.617±3.917)和(8.620±1.650)pmol/L。(3)黑叶猴组T3、T4、FT3水平明显低于广西猕猴组(P<0.05),而FT4水平明显高于广西猕猴组(P<0.05),黑叶猴组T4水平与熊猴组无显著差异(P>0.05),T3、FT3则明显低于熊猴组(P<0.05),而FT4水平明显高于熊猴组(P<0.05);广西猕猴组T3、FT3水平与熊猴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T4、FT4水平明显高于熊猴组(P<0.05)。(4)黑叶猴、广西猕猴、熊猴TSH水平均低于人的参考值。结果表明,黑叶猴、广西猕猴和熊猴这3种灵长类动物的TSH、T3、T4、FT3、FT4参考值范围不同,黑叶猴和熊猴的甲状腺机能及激素水平有季节性变化,而猕猴的甲状腺机能及激素水平无季节性变化;这些指标可为灵长类动物甲状腺疾病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长类动物 熊猴 广西猕猴 黑叶猴 甲状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采末病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 被引量:4
15
作者 郑元元 孙兰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49-653,共5页
阿尔采末病(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障碍和记忆力损害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非人灵长类动物(nonhumanprimate,NHP)模型较啮齿类动物模型更好地模拟了AD的病理变化,其神经生物学特性与人类非常相似,是研究AD等疾病最理想的动物模... 阿尔采末病(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障碍和记忆力损害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非人灵长类动物(nonhumanprimate,NHP)模型较啮齿类动物模型更好地模拟了AD的病理变化,其神经生物学特性与人类非常相似,是研究AD等疾病最理想的动物模型,对筛选治疗老年痴呆药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恒河猴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另外松鼠猴、小猿、短尾猿、猩猩、黑猩猩和狐猴也是AD研究的理想实验动物。本文通过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的胆碱能系统、β淀粉样肽沉积、载脂蛋白E、神经元纤维缠结和tau蛋白等方面的变化,对近年来NHP的自发性、诱发性及自身免疫性痴呆模型的发展分别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采末病 老年痴呆 灵长类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佳灵三特-CA对灵长类动物内寄生虫的驱除试验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成东 杨光友 +3 位作者 王强 余星明 赵波 钟顺隆 《四川动物》 CSCD 2000年第4期252-253,共2页
关键词 佳灵三特-CA 内寄生虫 灵长类动物 驱虫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养灵长类动物寄生虫病的诊治及效果评价 被引量:2
17
作者 何相宝 郝春晓 +2 位作者 李若楠 张海军 关春宇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0-204,共5页
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川金丝猴出现稀便多和摄食树叶减少的异常症状,经初步诊断疑似寄生虫感染。随后我们在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粪便中检测到大量的毛尾线虫(Trichuris sp.)和少量的球虫(Isospora sp.)。通过给予川金丝... 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川金丝猴出现稀便多和摄食树叶减少的异常症状,经初步诊断疑似寄生虫感染。随后我们在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粪便中检测到大量的毛尾线虫(Trichuris sp.)和少量的球虫(Isospora sp.)。通过给予川金丝猴甲苯咪唑进行药物治疗。同时,对动物园未表现出症状的其他5种灵长类动物,包括埃及狒狒(Papio hamadryas)、东非狒狒(Papio anubis)、豚尾猴(Macaca nemestrina)、灰斑悬猴(Cebus nigrivittatus)和黑猩猩(Pan troglodytes)进行肠道寄生虫的检测。结果显示,在埃及狒狒和东非狒狒的粪便中检测出毛尾线虫,黑猩猩检测到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豚尾猴和灰斑悬猴均未检测到寄生虫。埃及狒狒和东非狒狒给予甲苯咪唑(Mebendazole Tablets),黑猩猩给予盐酸左旋咪唑(Levamisole Hydrochloride Tablets)进行治疗。结果表明,治疗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养灵长类动物 球虫 毛尾线虫 蠕形住肠线虫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长类动物食性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其评价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学友 杨士剑 杨洋 《林业调查规划》 2007年第5期23-27,共5页
国内外常见的灵长类动物食性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观察法、粪便分析法、室内笼养饲喂法、胃内容物分析法和毛发中同位素含量测定法等。实地观察法虽然较为可靠,但在林栖胆怯的灵长类动物中难以开展;粪便显微分析法能精确地确定动物所摄... 国内外常见的灵长类动物食性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观察法、粪便分析法、室内笼养饲喂法、胃内容物分析法和毛发中同位素含量测定法等。实地观察法虽然较为可靠,但在林栖胆怯的灵长类动物中难以开展;粪便显微分析法能精确地确定动物所摄入的食物种类,但在显微定量方面必须进行合理的修正才能使实验数据更为精准地反映动物的食性;室内笼养饲喂法可为粪便分析法提供修正参数;胃内容物分析法要以杀死动物作为代价,在目前灵长类动物食性研究中几乎不可行。文章对上述各种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权衡,总结出应用于灵长类动物食性分析较为可靠的方法,即粪便分析法与室内笼养饲喂法相结合的分析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长类动物 食性研究 方法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ISPR/Cas9系统:构建非人灵长类动物疾病模型的新技术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伟莉 涂著池 李晓江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8期70-74,共5页
动物疾病模型在研究人类疾病致病机理和药物筛选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非人灵长类动物由于与人类更为接近,在探究人类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及人类认知功能、神经环路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可成为研究和药物筛选的重要疾病模型。然而... 动物疾病模型在研究人类疾病致病机理和药物筛选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非人灵长类动物由于与人类更为接近,在探究人类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及人类认知功能、神经环路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可成为研究和药物筛选的重要疾病模型。然而,由于缺乏大动物的胚胎干细胞系,传统的基因打靶技术难于用来建立灵长类动物疾病模型。最近发展的基因编辑新技术CRISPR/Cas9系统在定向对基因进行修饰上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本文将介绍CRISPR/Cas9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非灵长类动物作为神经退行性疾病模型的优势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SPR/Cas9 系统 非人灵长类动物 神经退行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灵长类动物帕金森病模型行为检测方法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玉军 鲁强 +1 位作者 陈庆友 张进禄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2期268-270,共3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以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有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和姿势反射障碍等[1-2]。PD多在40岁以后发病,随着老龄化日益加重,其发病率...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以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有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和姿势反射障碍等[1-2]。PD多在40岁以后发病,随着老龄化日益加重,其发病率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3-5]。研究显示PD发展过程中的行为改变表现出慢性进展的特点,这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发生慢性进行性退变有关[1-7]。目前,有关PD模型实验大部分来自于啮齿类低等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模型 灵长类动物 行为检测 神经退行性疾病 多巴胺能 慢性进展 神经元变性 静止性震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