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两汉六朝“火耕水耨”的再认识
被引量:
8
1
作者
刘磐修
《农业考古》
1993年第3期111-121,131,共12页
"火耕水耨"最早为西汉史家司马迁提出。《史记·货殖列传》曰:"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赢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干金之...
"火耕水耨"最早为西汉史家司马迁提出。《史记·货殖列传》曰:"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赢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干金之家。"《平准书》又引汉武帝处置山东灾民的诏令曰:"江南火耕水耨,令饥民得流就食江淮间。"其后《盐铁论·通有篇》和《汉书》的《武帝纪》、《地理志》均有类似记载。从此"火耕水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耕
六朝
水褥
两汉
耕
作方式
齐民要术
水稻生产
水稻种植
牛
耕
休闲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史前华北火耕农业的变迁
被引量:
2
2
作者
王建革
《农业考古》
1998年第1期360-365,共6页
史前华北火耕农业的变迁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王建革刀耕火种是规存于热带地区的一种较为原始的耕作方式,也叫“游耕”,“砍烧法”等。已证明这种耕作制存在于史前的世界各地,是农业发展演化的最早形态(1)。“刀耕火种”对生态...
史前华北火耕农业的变迁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王建革刀耕火种是规存于热带地区的一种较为原始的耕作方式,也叫“游耕”,“砍烧法”等。已证明这种耕作制存在于史前的世界各地,是农业发展演化的最早形态(1)。“刀耕火种”对生态条件有较为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充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
华北平原
火耕
人口压力
原始农业
基诺族
阔叶林
土壤肥力
农业考古
耕
作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两汉时期的“火耕水耨”与“千金之家”
被引量:
3
3
作者
郭开农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65-68,共4页
“火耕水耨”是两汉时期江南地区采用的一种农耕方式(本文所指“江南”的范围是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对于它的估价,从古到今议论甚多。有的学者以《史记》为据,认为在火耕水耨下,江南地区的贫富分化不显著,所谓“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
“火耕水耨”是两汉时期江南地区采用的一种农耕方式(本文所指“江南”的范围是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对于它的估价,从古到今议论甚多。有的学者以《史记》为据,认为在火耕水耨下,江南地区的贫富分化不显著,所谓“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但是,近年大量的考古发掘表明,两汉时期,尤其东汉以后,江南地区已得到较大开发,千金之家不乏其例。于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地区
两汉时期
火耕
牛
耕
水褥
考古发掘
贫富分化
东汉末年
后汉书
三国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火历”三探
被引量:
16
4
作者
庞朴
《文史哲》
1984年第1期23-31,共9页
一九七八年曾因《左传》有夏四月亦名正月之语,提出我国远古时代施行过一种以大火(心宿,天蝎a)昏见为岁首的假说,就文献所载之种种以火纪时、施政材料,成《“火历”初探》一文。八二年,复就天文学史中的三个难题(十二地支中何以有二“...
一九七八年曾因《左传》有夏四月亦名正月之语,提出我国远古时代施行过一种以大火(心宿,天蝎a)昏见为岁首的假说,就文献所载之种种以火纪时、施政材料,成《“火历”初探》一文。八二年,复就天文学史中的三个难题(十二地支中何以有二“子”、太岁纪年法何以与天象运行相反、四宫方位何以与日缠相左),以火历影响予以试解,日《“火历”续探》。至此,“火历”之说,似乎已能左右逢源。现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太岁纪年
高辛氏
天象
十七年
司马迁
四宫
艺文类聚
史记
火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凉山彝族的犁耕农业
被引量:
1
5
作者
宋兆麟
《农业考古》
1981年第2期104-112,共9页
现代考古学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专业考古。它要求我们把各种考古学科结合起来,广泛吸收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性研究,才能进一步推动考古学的发展。为了供农业考古研究参考,本文介绍一下凉山彝族的犁耕农业。该地彝族在...
现代考古学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专业考古。它要求我们把各种考古学科结合起来,广泛吸收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性研究,才能进一步推动考古学的发展。为了供农业考古研究参考,本文介绍一下凉山彝族的犁耕农业。该地彝族在一九五六年民主改革以前基本处于奴隶社会,介绍他们的农业技术不仅有利于探索当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也有助子研究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山彝族
犁
耕
农业
玉米
考古学
火耕
荞子
农业生产
土地利用率
奴隶社会
发展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遏制毁林烧荒垦地的经济手段——以老挝为例从隐性失业时间谈起
6
作者
李裕国
刘德成
《林业勘查设计》
1997年第4期31-34,共4页
1 前言 在社会经济发展初期,森林资源异常丰富。农业的兴起和生产力提高带动了工商业的形成和城市的出现,为满足大量涌入城市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烧荒垦地势头逐渐强劲,森林资源随即减少.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移,森林大...
1 前言 在社会经济发展初期,森林资源异常丰富。农业的兴起和生产力提高带动了工商业的形成和城市的出现,为满足大量涌入城市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烧荒垦地势头逐渐强劲,森林资源随即减少.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移,森林大规模加速度地遭到毁灭。当由此引发生态系统失衡普遍发生时,人们的环境意识逐渐增强。发展防护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耕
隐性失业
毁林
经济手段
劳动时间
象限
生产曲线
畜产业
劳力
农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呰窳偷生”辨—兼谈汉代江南经济的特点
被引量:
3
7
作者
裘士京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68-70,共3页
《史记·货殖列传》曰:“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汉书·地理志》亦云:“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
《史记·货殖列传》曰:“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汉书·地理志》亦云:“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故呰窳偷生,而无积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两位史学巨匠对汉时江南地区经济状况的概述表明,当时江南广大地区农业还很不发达,其生产方式基本上还停留在火耕水耨的粗放阶段,而果隋蠃蛤,渔猎山伐经济,即渔猎采集经济甚为发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的
江南地区
生产方式
司马迁
采集经济
经济状况
汉代
渔猎采集
农业
火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珞巴族农业生产概况
被引量:
6
8
作者
杜耀西
《农业考古》
1982年第2期144-151,共8页
珞巴族是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东南的察隅与门隅之间的广大地区,约20万人。一部分生活在察隅、米林、墨脱、隆子、朗县等地区,大约三千人左右。珞巴族只有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世世代代沿用着刻木、结绳记事...
珞巴族是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东南的察隅与门隅之间的广大地区,约20万人。一部分生活在察隅、米林、墨脱、隆子、朗县等地区,大约三千人左右。珞巴族只有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世世代代沿用着刻木、结绳记事的原始方法。他们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少数人通晓藏语、藏文。“珞巴”一词,是藏族同胞对他们的称呼,为南方人意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
门巴族
少数民族
火耕
藏族
珞巴族
农作物
铁制工具
民主改革
地方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秦汉时期的湖北农业
被引量:
2
9
作者
晏昌贵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1期65-70,共6页
秦汉时期,是我国北方旱地农业高度发达的时期,牛耕的推广,农田水利的兴修,代田法、区种法的实施和农作物品种的改良,使得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步确立了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而位于南北之交的湖北地区,由于文献记载的缺乏,一直很少有人作专...
秦汉时期,是我国北方旱地农业高度发达的时期,牛耕的推广,农田水利的兴修,代田法、区种法的实施和农作物品种的改良,使得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步确立了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而位于南北之交的湖北地区,由于文献记载的缺乏,一直很少有人作专门研究。近年来,随着文物和考古资料不断出土面世,使得对上古湖北地区的农业研究成为可能,本文利用考古资料结合有关文献记载,对秦汉时期湖北农业作一初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时期
湖北农业
水褥
湖北地区
江陵
火耕
牛
耕
凤凰山
西汉墓
汉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湖北省楚史研究会召开1983年年会
10
作者
张胜琳
《江汉论坛》
1984年第2期79-79,共1页
湖北省楚史研究会1983年年会于1983年10月底在宜昌市举行。到会的有湖北省楚史研究会的部分会员,还有北京、河南、四川、湖南、安徽、贵州等地的史学工作者和语言学工作者,共八十余人。大会收到论文六十九篇。楚国经济史是这次会议讨论...
湖北省楚史研究会1983年年会于1983年10月底在宜昌市举行。到会的有湖北省楚史研究会的部分会员,还有北京、河南、四川、湖南、安徽、贵州等地的史学工作者和语言学工作者,共八十余人。大会收到论文六十九篇。楚国经济史是这次会议讨论的重点。对楚国的农业,到会同志大多给予很高的评价。有的同志认为,泰汉以前,楚地实行的“火耕水耨”,并非原始的刀耕火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国
楚史
经济史
贵州
四川
火耕
河南
安徽
湖北省
手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略论东周楚农业
11
作者
老奀
《古今农业》
1990年第2期68-77,共10页
楚是春秋战国时期疆域最辽阔的诸候国,它创造出了当时第一流水平的物质文明财富,如丝织、刺绣、绘画、青铜器、漆木器等,皆以其高超的艺术、精湛的技巧令人称奇叫绝。然而,何为构造楚文化美轮奂之高堂邃宇的支柱?“国以民为本”,“民以...
楚是春秋战国时期疆域最辽阔的诸候国,它创造出了当时第一流水平的物质文明财富,如丝织、刺绣、绘画、青铜器、漆木器等,皆以其高超的艺术、精湛的技巧令人称奇叫绝。然而,何为构造楚文化美轮奂之高堂邃宇的支柱?“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人类要生存,国家要发展,首先就得发展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战国时期
高堂邃宇
铁口锄
楚墓
铁锄
周楚
春秋时期
文化美
火耕
楚幽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用光作肥料
12
作者
陶诗秀
刘新叶
《绿色中国》
2016年第24期74-75,共2页
至上世纪末,全世界平均每人占有的耕地面积已由0.4公顷减少到0.2公顷。这就是说,人类要养活自己,必须大大提高农作物产量。但是,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必须科学地利用光。就拿一块小麦田来说吧,播种前用激光处理...
至上世纪末,全世界平均每人占有的耕地面积已由0.4公顷减少到0.2公顷。这就是说,人类要养活自己,必须大大提高农作物产量。但是,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必须科学地利用光。就拿一块小麦田来说吧,播种前用激光处理种子,麦苗出得一定比别的麦田齐得多,受春寒和杂草的危害也会小得多。小麦生长期再用激光照射,就不会得病,成熟时间会提前,而且产量也能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生长期
小麦田
农作物产量
激光处理
化学杀虫
高产作物
高山植物园
火耕
生命过程
生物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汉语拼音广播教学讲座”将播讲第二遍
13
作者
华
《语文建设》
1962年第8期3-,共1页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举办的“汉语拼音广播教学讲座”自七月二日开始播讲,到八月初业已完毕,共讲十次。听众反映这个讲座还很需要,有些人没有听全,要求重播一遍;有些人要求把声调及个别字母发音再讲得细致一些,多...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举办的“汉语拼音广播教学讲座”自七月二日开始播讲,到八月初业已完毕,共讲十次。听众反映这个讲座还很需要,有些人没有听全,要求重播一遍;有些人要求把声调及个别字母发音再讲得细致一些,多作一点儿练习。为了满足听众要求,已决定由8月21日播讲第二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播教学
徐世荣
火耕
十二次
内客
共
耕
第一套节目
中国文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两汉六朝“火耕水耨”的再认识
被引量:
8
1
作者
刘磐修
机构
江苏省徐州师范学院历史系
出处
《农业考古》
1993年第3期111-121,131,共12页
文摘
"火耕水耨"最早为西汉史家司马迁提出。《史记·货殖列传》曰:"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赢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干金之家。"《平准书》又引汉武帝处置山东灾民的诏令曰:"江南火耕水耨,令饥民得流就食江淮间。"其后《盐铁论·通有篇》和《汉书》的《武帝纪》、《地理志》均有类似记载。从此"火耕水耨"
关键词
火耕
六朝
水褥
两汉
耕
作方式
齐民要术
水稻生产
水稻种植
牛
耕
休闲制
分类号
S [农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史前华北火耕农业的变迁
被引量:
2
2
作者
王建革
机构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出处
《农业考古》
1998年第1期360-365,共6页
文摘
史前华北火耕农业的变迁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王建革刀耕火种是规存于热带地区的一种较为原始的耕作方式,也叫“游耕”,“砍烧法”等。已证明这种耕作制存在于史前的世界各地,是农业发展演化的最早形态(1)。“刀耕火种”对生态条件有较为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充分的...
关键词
黄土高
华北平原
火耕
人口压力
原始农业
基诺族
阔叶林
土壤肥力
农业考古
耕
作制
分类号
F329.0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两汉时期的“火耕水耨”与“千金之家”
被引量:
3
3
作者
郭开农
机构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历史教研室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65-68,共4页
文摘
“火耕水耨”是两汉时期江南地区采用的一种农耕方式(本文所指“江南”的范围是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对于它的估价,从古到今议论甚多。有的学者以《史记》为据,认为在火耕水耨下,江南地区的贫富分化不显著,所谓“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但是,近年大量的考古发掘表明,两汉时期,尤其东汉以后,江南地区已得到较大开发,千金之家不乏其例。于是。
关键词
江南地区
两汉时期
火耕
牛
耕
水褥
考古发掘
贫富分化
东汉末年
后汉书
三国志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火历”三探
被引量:
16
4
作者
庞朴
出处
《文史哲》
1984年第1期23-31,共9页
文摘
一九七八年曾因《左传》有夏四月亦名正月之语,提出我国远古时代施行过一种以大火(心宿,天蝎a)昏见为岁首的假说,就文献所载之种种以火纪时、施政材料,成《“火历”初探》一文。八二年,复就天文学史中的三个难题(十二地支中何以有二“子”、太岁纪年法何以与天象运行相反、四宫方位何以与日缠相左),以火历影响予以试解,日《“火历”续探》。至此,“火历”之说,似乎已能左右逢源。现在。
关键词
左传
太岁纪年
高辛氏
天象
十七年
司马迁
四宫
艺文类聚
史记
火耕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凉山彝族的犁耕农业
被引量:
1
5
作者
宋兆麟
机构
中国历史博物馆
出处
《农业考古》
1981年第2期104-112,共9页
文摘
现代考古学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专业考古。它要求我们把各种考古学科结合起来,广泛吸收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性研究,才能进一步推动考古学的发展。为了供农业考古研究参考,本文介绍一下凉山彝族的犁耕农业。该地彝族在一九五六年民主改革以前基本处于奴隶社会,介绍他们的农业技术不仅有利于探索当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也有助子研究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问题。
关键词
凉山彝族
犁
耕
农业
玉米
考古学
火耕
荞子
农业生产
土地利用率
奴隶社会
发展问题
分类号
S [农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遏制毁林烧荒垦地的经济手段——以老挝为例从隐性失业时间谈起
6
作者
李裕国
刘德成
机构
黑龙江省森林资源管理局
出处
《林业勘查设计》
1997年第4期31-34,共4页
文摘
1 前言 在社会经济发展初期,森林资源异常丰富。农业的兴起和生产力提高带动了工商业的形成和城市的出现,为满足大量涌入城市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烧荒垦地势头逐渐强劲,森林资源随即减少.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移,森林大规模加速度地遭到毁灭。当由此引发生态系统失衡普遍发生时,人们的环境意识逐渐增强。发展防护林。
关键词
火耕
隐性失业
毁林
经济手段
劳动时间
象限
生产曲线
畜产业
劳力
农民
分类号
F307.2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呰窳偷生”辨—兼谈汉代江南经济的特点
被引量:
3
7
作者
裘士京
出处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68-70,共3页
文摘
《史记·货殖列传》曰:“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汉书·地理志》亦云:“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故呰窳偷生,而无积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两位史学巨匠对汉时江南地区经济状况的概述表明,当时江南广大地区农业还很不发达,其生产方式基本上还停留在火耕水耨的粗放阶段,而果隋蠃蛤,渔猎山伐经济,即渔猎采集经济甚为发达。
关键词
经济的
江南地区
生产方式
司马迁
采集经济
经济状况
汉代
渔猎采集
农业
火耕
分类号
K0 [历史地理—历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珞巴族农业生产概况
被引量:
6
8
作者
杜耀西
机构
中国历史博物馆
出处
《农业考古》
1982年第2期144-151,共8页
文摘
珞巴族是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东南的察隅与门隅之间的广大地区,约20万人。一部分生活在察隅、米林、墨脱、隆子、朗县等地区,大约三千人左右。珞巴族只有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世世代代沿用着刻木、结绳记事的原始方法。他们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少数人通晓藏语、藏文。“珞巴”一词,是藏族同胞对他们的称呼,为南方人意思。
关键词
农业生产
门巴族
少数民族
火耕
藏族
珞巴族
农作物
铁制工具
民主改革
地方政府
分类号
S [农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秦汉时期的湖北农业
被引量:
2
9
作者
晏昌贵
出处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1期65-70,共6页
文摘
秦汉时期,是我国北方旱地农业高度发达的时期,牛耕的推广,农田水利的兴修,代田法、区种法的实施和农作物品种的改良,使得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步确立了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而位于南北之交的湖北地区,由于文献记载的缺乏,一直很少有人作专门研究。近年来,随着文物和考古资料不断出土面世,使得对上古湖北地区的农业研究成为可能,本文利用考古资料结合有关文献记载,对秦汉时期湖北农业作一初步探索。
关键词
秦汉时期
湖北农业
水褥
湖北地区
江陵
火耕
牛
耕
凤凰山
西汉墓
汉水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湖北省楚史研究会召开1983年年会
10
作者
张胜琳
出处
《江汉论坛》
1984年第2期79-79,共1页
文摘
湖北省楚史研究会1983年年会于1983年10月底在宜昌市举行。到会的有湖北省楚史研究会的部分会员,还有北京、河南、四川、湖南、安徽、贵州等地的史学工作者和语言学工作者,共八十余人。大会收到论文六十九篇。楚国经济史是这次会议讨论的重点。对楚国的农业,到会同志大多给予很高的评价。有的同志认为,泰汉以前,楚地实行的“火耕水耨”,并非原始的刀耕火种。
关键词
楚国
楚史
经济史
贵州
四川
火耕
河南
安徽
湖北省
手工业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略论东周楚农业
11
作者
老奀
机构
湖南澧县博物馆
出处
《古今农业》
1990年第2期68-77,共10页
文摘
楚是春秋战国时期疆域最辽阔的诸候国,它创造出了当时第一流水平的物质文明财富,如丝织、刺绣、绘画、青铜器、漆木器等,皆以其高超的艺术、精湛的技巧令人称奇叫绝。然而,何为构造楚文化美轮奂之高堂邃宇的支柱?“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人类要生存,国家要发展,首先就得发展农业。
关键词
春秋战国时期
高堂邃宇
铁口锄
楚墓
铁锄
周楚
春秋时期
文化美
火耕
楚幽王
分类号
S [农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用光作肥料
12
作者
陶诗秀
刘新叶
出处
《绿色中国》
2016年第24期74-75,共2页
文摘
至上世纪末,全世界平均每人占有的耕地面积已由0.4公顷减少到0.2公顷。这就是说,人类要养活自己,必须大大提高农作物产量。但是,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必须科学地利用光。就拿一块小麦田来说吧,播种前用激光处理种子,麦苗出得一定比别的麦田齐得多,受春寒和杂草的危害也会小得多。小麦生长期再用激光照射,就不会得病,成熟时间会提前,而且产量也能提高。
关键词
小麦生长期
小麦田
农作物产量
激光处理
化学杀虫
高产作物
高山植物园
火耕
生命过程
生物遗传学
分类号
S42 [农业科学—植物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汉语拼音广播教学讲座”将播讲第二遍
13
作者
华
出处
《语文建设》
1962年第8期3-,共1页
文摘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举办的“汉语拼音广播教学讲座”自七月二日开始播讲,到八月初业已完毕,共讲十次。听众反映这个讲座还很需要,有些人没有听全,要求重播一遍;有些人要求把声调及个别字母发音再讲得细致一些,多作一点儿练习。为了满足听众要求,已决定由8月21日播讲第二遍。
关键词
广播教学
徐世荣
火耕
十二次
内客
共
耕
第一套节目
中国文字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两汉六朝“火耕水耨”的再认识
刘磐修
《农业考古》
1993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史前华北火耕农业的变迁
王建革
《农业考古》
1998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论两汉时期的“火耕水耨”与“千金之家”
郭开农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0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火历”三探
庞朴
《文史哲》
1984
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凉山彝族的犁耕农业
宋兆麟
《农业考古》
1981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遏制毁林烧荒垦地的经济手段——以老挝为例从隐性失业时间谈起
李裕国
刘德成
《林业勘查设计》
199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呰窳偷生”辨—兼谈汉代江南经济的特点
裘士京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1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珞巴族农业生产概况
杜耀西
《农业考古》
1982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秦汉时期的湖北农业
晏昌贵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湖北省楚史研究会召开1983年年会
张胜琳
《江汉论坛》
198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略论东周楚农业
老奀
《古今农业》
199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用光作肥料
陶诗秀
刘新叶
《绿色中国》
201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汉语拼音广播教学讲座”将播讲第二遍
华
《语文建设》
196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