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火箭引雷至架空线路与地面电流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蔡力 杜懿阳 +2 位作者 胡强 彭向阳 陈绍东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4-923,共10页
2018—2019年夏季在广州从化开展了火箭引雷试验,雷击对象分为两种,分别是架空线路和地面。对比了两种引雷情况下各阶段雷电流的电流波形参数的差异,发现引雷至地面情况下初始阶段的最大电流、平均电流、转移电荷、作用积分分别是引雷... 2018—2019年夏季在广州从化开展了火箭引雷试验,雷击对象分为两种,分别是架空线路和地面。对比了两种引雷情况下各阶段雷电流的电流波形参数的差异,发现引雷至地面情况下初始阶段的最大电流、平均电流、转移电荷、作用积分分别是引雷至架空线路情况下的2.8、2.4、2.0、5.3倍。引雷至地面情况下回击的上升时间几何均值为0.25μs,小于引雷至线路情况下的0.60μs,而对于电流峰值等其他回击波形参数而言,差异不明显。M分量与初始连续电流脉冲类似,引雷至线路情况下的电流峰值、转移电荷、连续电流水平均小于引雷至地面情况下的。基于诺顿电流源等效电路模型分析两种引雷情况下雷电流不同阶段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是雷电在不同电流阶段时其通道等效阻抗不一样所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箭引雷 架空线路 电流 回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避雷针和半导体消雷器的火箭引雷试验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解广润 陈慈萱 +4 位作者 文习山 王建国 张元芳 喻剑辉 陈仕修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12,46,共3页
介绍了对普通避雷针和半导体消雷器进行的火箭引雷试验,列出了全部试验结果,包括用普通照相机的B门进行静态拍摄所得的典型照片以及用示波器记录的雷电流波形。讨论了雷击半导体消雷器和普通避雷针间的显著差别,说明半导体消雷器具有极... 介绍了对普通避雷针和半导体消雷器进行的火箭引雷试验,列出了全部试验结果,包括用普通照相机的B门进行静态拍摄所得的典型照片以及用示波器记录的雷电流波形。讨论了雷击半导体消雷器和普通避雷针间的显著差别,说明半导体消雷器具有极大的限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防护 火箭引雷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箭引雷至架空线路与地面近距离磁场对比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蔡力 杜懿阳 +2 位作者 胡强 周蜜 王建国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6798-6806,共9页
2019年夏季在广东开展了引雷至架空线路和引雷至地面两种工况下的人工引雷试验。分别对两种不同试验工况雷电产生的不同距离磁场波形数据进行测量。分析了不同距离的总磁感应强度峰值、先导磁感应强度峰值、回击磁感应强度峰值、10%~90... 2019年夏季在广东开展了引雷至架空线路和引雷至地面两种工况下的人工引雷试验。分别对两种不同试验工况雷电产生的不同距离磁场波形数据进行测量。分析了不同距离的总磁感应强度峰值、先导磁感应强度峰值、回击磁感应强度峰值、10%~90%上升时间和半宽时间等磁场波形参数,对比了两种引雷情况下不同距离回击磁场波形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引雷至架空线路情况下磁场幅值更低,约低12%,引雷至线路情况下磁场10%~90%上升时间和半宽时间更大,分别高出约60%和70%。总磁感应强度峰值随着距离的增大呈幂函数衰减,引雷至地面情况下总磁感应强度峰值衰减得更快。回击磁感应强度峰值同样呈现出相似的规律,而先导磁感应强度峰值与距离之间不存在明显单调变化的关系。两种引雷情况下,不同距离的总磁感应强度峰值与回击电流峰值之间均存在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箭引雷 回击 架空线路 磁场 回击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雷装置在火箭引雷试验中的接闪现象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钟定珠 樊灵孟 +5 位作者 彭向阳 李谦 刘欣生 张义军 王才伟 肖庆复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9-20,23,共3页
通过火箭引雷试验记录了避雷针和半导体消雷器两种防雷装置在雷电下接闪 (包括回击 )的图像、地面场强、回击次数及最大雷电流幅值数据 ,试验及分析表明 :避雷针对雷电闪络的通道有吸引作用但其保护角 <4 8°;消雷器的半导体长... 通过火箭引雷试验记录了避雷针和半导体消雷器两种防雷装置在雷电下接闪 (包括回击 )的图像、地面场强、回击次数及最大雷电流幅值数据 ,试验及分析表明 :避雷针对雷电闪络的通道有吸引作用但其保护角 <4 8°;消雷器的半导体长针在接闪过程中可自动并联放电和沿面闪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置 火箭引雷试验 接闪现象 半导体消 火箭发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 kV配电线路火箭引雷试验及雷电流波形特征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蔡力 胡强 +2 位作者 徐志凌 汪进锋 王建国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4-113,共10页
为了研究引雷至配电线路雷电流波形特征,开展了国内首次10 kV配电线路火箭引雷试验,成功触发26次闪电,其中包含回击闪电20次,总回击数120次,每次闪电平均包含6次回击,一次雷击过程回击次数最多高达13次。一次典型雷电流波形可分为3个阶... 为了研究引雷至配电线路雷电流波形特征,开展了国内首次10 kV配电线路火箭引雷试验,成功触发26次闪电,其中包含回击闪电20次,总回击数120次,每次闪电平均包含6次回击,一次雷击过程回击次数最多高达13次。一次典型雷电流波形可分为3个阶段:初始阶段(IS)、回击(RS)和M分量。IS的平均电流、转移电荷、持续时间的几何平均值分别是56.2 A、15.0 C、267.1 ms;RS的峰值电流、10%~90%上升时间、1 ms转移电荷、回击间隔时间的几何平均值分别是16.4 kA、0.6μs、1.1 C、41.9 ms;M分量的峰值电流、10%~90%上升时间、转移电荷的几何平均值分别是0.4 kA、119.8μs、0.08 C。IS转移的电荷远大于单个RS转移的电荷,甚至大于IS后续所有回击转移电荷之和。每次回击平均包含1.5个M分量,一次闪电事件中M分量转移的电荷约为回击转移电荷的11%。雷电流波形数据对电力系统尤其是配电系统的雷电防护设计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箭引雷 电流 初始阶段 回击 M分量 配电线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人工引雷专用火箭及其首次引雷实验结果 被引量:15
6
作者 郄秀书 杨静 +4 位作者 蒋如斌 王俊芳 刘冬霞 王彩霞 宣越健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37-946,共10页
成功研制了一种新型的人工引雷专用火箭,火箭箭体结构采用了新型复合材料,质量轻,并具有空中抛伞和放线功能。利用新型火箭和全新的雷电流及同步电磁场测量技术,在2009年的山东人工引雷实验(SHATLE2009)中成功引发负极性云对地放电过程3... 成功研制了一种新型的人工引雷专用火箭,火箭箭体结构采用了新型复合材料,质量轻,并具有空中抛伞和放线功能。利用新型火箭和全新的雷电流及同步电磁场测量技术,在2009年的山东人工引雷实验(SHATLE2009)中成功引发负极性云对地放电过程3次,共包括6次大电流回击过程,采用0.5mΩ的大功率同轴分流器和宽带光纤传输技术测量到了0.1μs时间分辨率的雷电流波形、以及距雷电通道30m、60m和480m处的电磁场和6000f/s的高速摄像观测资料。6次回击的电流峰值分布范围为11.2~16.3kA,几何平均值12.8kA;半峰值宽度为7.4~34.9μs,几何平均值21.6μs;10%~90%峰值的上升时间为0.5~1.4μs,几何平均值1.0μs。成功的人工引发雷电实验证明新型引雷火箭安全性能好、可靠性高,其成功研制为雷电物理过程和效应的研究,以及雷电流波形资料的积累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对制定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雷电防护标准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 新型火箭 回击 电流波形 测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箭触发闪电的回击电流及电场特征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蔡力 杜懿阳 +2 位作者 彭向阳 周蜜 王建国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7-266,共10页
2019年夏季在广州开展了火箭引雷试验,成功地触发了14次闪电,总回击(RS)数达74次,平均回击数为5.3次,单次闪电的最大回击数为14次。该文对火箭引雷的回击电流及不同距离电场波形特征进行了分析。回击的间隔时间、峰值电流、10%~90%上升... 2019年夏季在广州开展了火箭引雷试验,成功地触发了14次闪电,总回击(RS)数达74次,平均回击数为5.3次,单次闪电的最大回击数为14次。该文对火箭引雷的回击电流及不同距离电场波形特征进行了分析。回击的间隔时间、峰值电流、10%~90%上升时间、半峰值宽度、1 ms转移电荷和1 ms作用积分的几何平均值分别为38.45 ms、12.38 kA、0.25μs、8.31μs、0.68C和2.12×10^(3)A^(2)·s,回击电流的转移电荷量和作用积分量均与回击峰值电流呈幂函数相关性。回击的先导电场强度峰值和回击电场强度峰值会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而电场的10%~90%上升时间和半峰值宽度会随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回击电场强度峰值会随距离的增大而呈现出幂函数减小,且峰值电流与不同距离的先导电场强度峰值和回击电场峰值均呈现一定线性相关,距离越大,其线性拟合关系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箭引雷 电流 电场 回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引雷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被引量:3
8
作者 聂武夫 陈太龙 曾斌 《农业灾害研究》 2015年第5期12-14,共3页
随着防雷技术的迅速发展,人工引雷已逐渐从试验阶段走向实际应用阶段,如果技术成熟将改变现有的"被动防雷"模式,将由现在安装防雷装置的"被动防雷"逐渐过渡到安装防雷装置的"被动防雷"与人工引雷的"... 随着防雷技术的迅速发展,人工引雷已逐渐从试验阶段走向实际应用阶段,如果技术成熟将改变现有的"被动防雷"模式,将由现在安装防雷装置的"被动防雷"逐渐过渡到安装防雷装置的"被动防雷"与人工引雷的"主动防雷"相结合的模式。主要阐述了人工引雷技术的发展历程,然后着重介绍了火箭引雷技术,并就人工引雷技术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 技术 火箭引雷技术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避雷针上的引雷试验
9
作者 掘井宪尔 中村光一 +1 位作者 寺本正英 松岗良辅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57-59,72,共4页
参照北京爱劳高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半导体消雷器(SLE)制作了高阻避雷针的样品,利用火箭引雷的方法,人工将雷电引到高阻避雷针的顶部进行试验,当电阻表面没有闪络时,测到了和限流作用相应的放电电流。
关键词 火箭引雷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层土壤时特征参数对地闪通道附近地面垂直电场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于建立 樊亚东 +3 位作者 詹清华 王建国 周蜜 蔡力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671-1679,共9页
为研究回击通道附近垂直电场的特性及其受特征参数影响的规律,采用改进的线性衰减传输线(MTLL)回击模型、以双指数函数和Heidler函数拟合基电流,采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法进行数值计算。通过与火箭引雷实测数据对比,证明了该计算方法的... 为研究回击通道附近垂直电场的特性及其受特征参数影响的规律,采用改进的线性衰减传输线(MTLL)回击模型、以双指数函数和Heidler函数拟合基电流,采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法进行数值计算。通过与火箭引雷实测数据对比,证明了该计算方法的正确性。计算了双层电导率土壤时距回击通道不同距离的地面垂直电场(Ez),分析了回击通道高度(H)、回击速度(v)、大地电导率(σ)、大地相对介电常数(ε)以及地面等值厚度(Hd)5个特征参数对Ez的影响。结果表明:Ez首先到达一个"初始峰值",然后出现"斜坡"、"平台"或"下降"波形。H对Ez"初始峰值"后的波形影响明显,H增大Ez从"斜坡"变为"平台";v对Ez"初始峰值"及之前的波形影响明显,v增大上升时间减小且"初始峰值"降低;Ez受σ和ε的影响均很小且对ε尤为不敏感;在距通道50 m和100 m处Hd对Ez"初始峰值"略有影响,到200 m处其影响可忽略。当H>3 km、v大于0.6倍光速且Hd>80 m后3个参数对Ez影响均逐渐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击 分层土壤 地面垂直电场 时域有限差分 初始峰值 火箭引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