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8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氧树脂潜伏型固化剂研究进展
1
作者 吕锟 冯玉军 殷鸿尧 《材料研究与应用》 2025年第1期136-147,共12页
环氧树脂是一种重要的热固性树脂,其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电绝缘性、附着力、耐热性、耐腐蚀性和极低的固化收缩率,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电子和建筑等领域。固化剂在环氧树脂材料中起着关键作用,不仅决定环氧树脂固化行为,还直... 环氧树脂是一种重要的热固性树脂,其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电绝缘性、附着力、耐热性、耐腐蚀性和极低的固化收缩率,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电子和建筑等领域。固化剂在环氧树脂材料中起着关键作用,不仅决定环氧树脂固化行为,还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性能。传统的双组分环氧树脂体系活性固化剂,在常温下易与环氧树脂发生反应,因此需将二者分开存放,导致储存和使用不便。相比之下,单组份环氧树脂体系中的潜伏型固化剂具有优异的储存稳定性,这不仅拓宽了环氧树脂的应用领域,而且还具备使用便捷、绿色环保、易于批量生产等优势,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环氧树脂固化机理依赖于环氧基与固化剂的反应,降低固化速率的关键在于显著降低固化剂的活性,这也是延长单组分环氧树脂保质期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潜伏性的固化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降低显在型固化剂在常温下的固化活性方面,以实现低温潜伏、高温固化的目标。因此,对双氰胺、脂肪族多胺类、芳香族多胺类和咪唑类潜伏型固化剂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归纳,重点分析了物理改性和化学改性的方法,指出了单组份环氧树脂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潜伏型固化剂 单组份体系 化学改性 物理改性 多胺 咪唑 储存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听觉重塑中时间因素对人工耳蜗植入后电诱发中潜伏期反应的影响分析
2
作者 鲁兆毅 潘滔 +1 位作者 王宇 马芙蓉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24年第4期351-355,共5页
目的 对影响人工耳蜗植入后电诱发中潜伏期反应(electrically evoked auditory middle latency response,EMLR)的时间因素,包括植入时年龄、植入后时间及现年龄等进行分析研究,探究听觉重塑过程中不同时间因素的影响。方法 对46例2008年... 目的 对影响人工耳蜗植入后电诱发中潜伏期反应(electrically evoked auditory middle latency response,EMLR)的时间因素,包括植入时年龄、植入后时间及现年龄等进行分析研究,探究听觉重塑过程中不同时间因素的影响。方法 对46例2008年~2014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咽喉科进行人工耳蜗植入的患者在术后进行EMLR测试。比较语前聋儿童与语后聋成人EMLR的差异,以及语前聋儿童中现年龄、植入时年龄及植入后时间等因素对EMLR的影响。结果 语前聋儿童EMLR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潜伏期普遍较成人组长,各波间幅值普遍较成人组大,其中Po、Na、Pa、Nb及Pb波潜伏期,PoNa、NaPa及PaNb波间潜伏期,PoNa、NaPa、PaNb及NbPb波间幅值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语前聋儿童中,Pa、Nb波潜伏期及NaPa波间期与现年龄及植入后时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与植入时年龄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EMLR在语前聋儿童与语后聋成人存在较显著差异,对于语前聋儿童,较大的年龄、较长的植入时间、较小的植入年龄对应更为成熟的EMLR波形,提示上述因素在听觉重塑过程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诱发中潜伏期反应 人工耳蜗植入 听觉诱发电位 听觉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潜伏性结核感染筛查及预后分析
3
作者 谢莹莹 芦伟 《巴楚医学》 2024年第4期74-78,共5页
目的:分析不同系统疾病患儿潜伏性结核感染(LTBI)筛查及预后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2年4月于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就诊行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的484例患儿,根据T-SPOT.TB检查情况分为T-SPOT阳性组(... 目的:分析不同系统疾病患儿潜伏性结核感染(LTBI)筛查及预后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2年4月于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就诊行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的484例患儿,根据T-SPOT.TB检查情况分为T-SPOT阳性组(n=27)和T-SPOT阴性组(n=457),对纳入患儿进行随访观察。结果:484例行LTBI筛查的患儿中有27例阳性,总阳性率5.58%;两组患儿在不同系统疾病及是否为结核病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患儿中占比最高的均为呼吸系统疾病(59.26%和79.65%);在不同系统疾病中,T-SPOT阳性率由高至低依次为:血液系统疾病及肿瘤(23.81%)、淋巴系统(14.29%)、神经系统(7.69%)、消化系统(6.67%)、呼吸系统(4.21%)和风湿免疫系统(3.70%)。9例患儿确诊为结核病,结核病患儿和非结核病患儿在是否密接及相关查血指标方面相比,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血液系统疾病及肿瘤、淋巴系统、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LTBI检出率较呼吸系统及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患儿更高,这类患儿更需积极进行LTBI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潜伏性结核感染 筛查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伏背斜精细建模及其应用效果分析——以川东石炭系气田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梁顺军 徐敏 +7 位作者 郭海洋 陆林超 王征 李金枝 赵振伟 朱中华 游李伟 王兰英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4年第3期32-45,共14页
四川盆地川东高陡构造带油气勘探对象主要以背斜圈闭为主,因大多数地面背斜出露石灰岩,保存条件差,天然气勘探价值不高,而潜伏背斜保存条件良好,成为天然气聚集的有利场所。川东地区石炭系气藏是构造圈闭型,落实圈闭形态十分重要,直接... 四川盆地川东高陡构造带油气勘探对象主要以背斜圈闭为主,因大多数地面背斜出露石灰岩,保存条件差,天然气勘探价值不高,而潜伏背斜保存条件良好,成为天然气聚集的有利场所。川东地区石炭系气藏是构造圈闭型,落实圈闭形态十分重要,直接关系钻探获气成功率。目前,石炭系潜伏背斜天然气勘探开发已进行到深入挖潜阶段,但仍有一些潜伏背斜地震成果不落实,井—震深度误差大,值得人们深入研究。依据地震剖面、地面地质、钻测井资料,建立精细潜伏背斜模式,划分为4大类、7亚类及30个小型,并对4大类潜伏背斜勘探开发效果进行总体评价。基于新建潜伏背斜模式,在3方面得到应用:①基于潜伏背斜模式,进行模型正演和反演,有利于分析复杂波长、时间域构造畸变现象及高点偏移规律;②有利于建立合理的时深转换及叠前深偏速度模型,提高深度域构造形态的可靠性;③基于潜伏背斜模式的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简称叠加剖面)基本反射特征,从而判定陡潜背斜的基本类型和形态,避免深度域里造成“假潜伏背斜”。川东地区新的潜伏背斜精细建模,将在石炭系气藏深入挖潜中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纪 潜伏背斜 精细建模 地震成果 精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柳宝诒伏气温病学说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潜伏期的防治启示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家豪 冷子妍 花海兵 《中国民间疗法》 2024年第2期1-5,共5页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属于中医“疫病”范畴,该病潜伏期特征与柳宝诒伏气温病一致。柳宝诒指出,伏气温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肾气不足,肾气强弱决定伏邪阶段的长短,鼓邪外达需“肾气未至大虚”或“阳气内动”两个条件。该文认为,可运用柳宝诒治...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属于中医“疫病”范畴,该病潜伏期特征与柳宝诒伏气温病一致。柳宝诒指出,伏气温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肾气不足,肾气强弱决定伏邪阶段的长短,鼓邪外达需“肾气未至大虚”或“阳气内动”两个条件。该文认为,可运用柳宝诒治疗伏气温病“助阴托邪”的诊疗思路,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隔离期间采用适当用药、助阴托邪,传统功法、鼓动阳气,心理干预、疏肝升阳3种方法,以缩短病毒潜伏期,提高隔离期间的阳性检出率,从而减少新型冠状病毒的社会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潜伏 伏气温病 疫病 柳宝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潜伏性结核感染激活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刘彤 王俊祥 《临床荟萃》 2024年第12期1135-1140,共6页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致残率高,随着目标治疗(T2T)理念的推广以及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的出现及应用,疗效及预后显著提高,但患者潜伏性结核感染激活的风险也大大增加。为进一步了解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结核感染...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致残率高,随着目标治疗(T2T)理念的推广以及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的出现及应用,疗效及预后显著提高,但患者潜伏性结核感染激活的风险也大大增加。为进一步了解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结核感染及潜伏性结核感染激活风险,对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生物制剂、糖皮质激素以及传统合成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的结核激活风险、潜伏性结核感染的筛查及预防性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 潜伏性结核 复燃 生物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细胞在糖尿病合并结核潜伏感染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张璇 付海艳 +1 位作者 李明武 杜映荣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33期56-60,共5页
近年来,许多国家正面临糖尿病与结核病双重负担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目前,中国两病共患水平相较全球较高,且共病率呈现上升趋势。糖尿病可致参与机体抗结核免疫应答的各种免疫细胞及因子分泌异常或功能受损,被证实是结核潜伏感染(LTBI)... 近年来,许多国家正面临糖尿病与结核病双重负担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目前,中国两病共患水平相较全球较高,且共病率呈现上升趋势。糖尿病可致参与机体抗结核免疫应答的各种免疫细胞及因子分泌异常或功能受损,被证实是结核潜伏感染(LTBI)的危险因素,甚至可促进LTBI重新激活或进展为活动性肺结核。LTBI是结核病疫情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之一。据估算,中国LTBI人数逾2亿。本文简要综述糖尿病患者免疫细胞功能紊乱对其合并LTBI的影响,以期为糖尿病合并LTBI免疫学相关机制的深入研究及高风险群体针对性干预措施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潜伏感染 免疫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世纪优秀国产谍战影视剧的审美表达——以《潜伏》为例
8
作者 罗一凡 《西部文艺研究》 2024年第6期149-154,共6页
自新世纪以来,我国出产了多部优秀的谍战影视剧,其中,2009年的谍战剧《潜伏》堪称典范。从播映至今,该剧不仅没有被“快消社会”的新型审美习惯所淘汰,反而历久弥新,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追捧。该剧的审美表达的特点具体可分为三个方面:... 自新世纪以来,我国出产了多部优秀的谍战影视剧,其中,2009年的谍战剧《潜伏》堪称典范。从播映至今,该剧不仅没有被“快消社会”的新型审美习惯所淘汰,反而历久弥新,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追捧。该剧的审美表达的特点具体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层次丰富的故事设计与叙事手法,在做到故事丰富精彩的同时,还在叙事中囊括了宏大叙事、日常性叙事和心理叙事三个层次;二是饱满的人物塑造,剧中的人物性格和情感刻画由浅入深,人物形象完成了从英雄向平民的“亲民化”转变;三是叙事化的意识形态表达,一改以往同类影视剧中的直白说教倾向,采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方式,兼顾娱乐性与教育性,用精彩的故事向观众传达思想。从多个角度看,《潜伏》都可以为国产谍战影视剧乃至主旋律影视剧的创作提供极高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伏 谍战影视剧 叙事手法 人物塑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工尘肺患者的结核潜伏感染风险及危险因素分析
9
作者 肖泽蕾 陈峭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9期1930-1932,1977,共4页
目的:分析煤工尘肺结核潜伏感染风险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救治的煤工尘肺患者80例,采用X线胸片和干扰素释放试验(QuantiFERON-TB GOLD,QFT)筛查结核潜伏感染情况,通过病历档案收集患者临床资料... 目的:分析煤工尘肺结核潜伏感染风险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救治的煤工尘肺患者80例,采用X线胸片和干扰素释放试验(QuantiFERON-TB GOLD,QFT)筛查结核潜伏感染情况,通过病历档案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此类患者结核潜伏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80例煤工尘肺患者结核潜伏感染率为63.75%,划作结核潜伏感染组、无结核潜伏感染组分别有51例和29例。两组在工种、工作场所通风情况和吸烟频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其他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混合工种、工作场所通风情况差是煤工尘肺结核潜伏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煤工尘肺结核潜伏感染风险较高,混合工种、工作场所通风情况差是煤工尘肺结核潜伏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煤工尘肺患者结核预防意识,降低感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工尘肺 结核潜伏感染 感染现况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IS局部放电潜伏性故障多因子数据流融合诊断
10
作者 刘晓军 《水电站机电技术》 2024年第1期33-37,共5页
为确保电网安全运行,需及时识别GIS局部放电潜伏性故障,因此,提出GIS局部放电潜伏性故障多因子数据流融合诊断方法。该方法的多因子数据获取模块依据传感器等采集设备,采集GIS运行信号,并通过时频分析方法和Prony方法,提取信号中能够描... 为确保电网安全运行,需及时识别GIS局部放电潜伏性故障,因此,提出GIS局部放电潜伏性故障多因子数据流融合诊断方法。该方法的多因子数据获取模块依据传感器等采集设备,采集GIS运行信号,并通过时频分析方法和Prony方法,提取信号中能够描述GIS局部放电的时频特征、幅度、阻尼分量以及信号震荡4种多因子特征;将提取的多因子特征结果输入故障诊断模块中,该模块的故障初期诊断子模块依据多因子特征构建卷积神经网络初步诊断模型,完成GIS局部放电潜伏性故障初步诊断;将该诊断结果输入诊断决策子模块中,作为D-S证据理论的证据体,依据判断规则完成GIS局部放电潜伏性故障最终的决策诊断。测试结果显示:该方法有效获取描述GIS局部放电潜伏性故障的多因子特征,可靠完成不同类别局部放电故障的诊断,类间离散度结果均在0.94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放电 潜伏性故障 多因子数据流 融合诊断 多因子特征 判断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疱疹病毒的生物学特点及其潜伏复发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樊建勇 赵阳 杨慧兰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5年第1期82-85,共4页
目的:单纯疱疹病毒属疱疹病毒a亚科,是双链DNA病毒,可分为HSV-1及HSV-2两种血清型,感染后可在体内长期潜伏,易复发,给相关疾病的治疗及预防造成了巨大困难。阐明病毒潜伏感染及复发的相关机制,对进一步揭示HSV感染复发发生的本质,以有... 目的:单纯疱疹病毒属疱疹病毒a亚科,是双链DNA病毒,可分为HSV-1及HSV-2两种血清型,感染后可在体内长期潜伏,易复发,给相关疾病的治疗及预防造成了巨大困难。阐明病毒潜伏感染及复发的相关机制,对进一步揭示HSV感染复发发生的本质,以有效防治HSV感染及潜伏复发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单纯疱疹病毒的生物学特点及其潜伏复发机制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疱疹病毒 潜伏 复发 潜伏相关转录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炭疽菌潜伏侵染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2
作者 林春花 胡美姣 《热带农业科学》 2004年第3期57-63,共7页
炭疽菌引起的潜伏侵染病害在果蔬上普遍存在。笔者以2种重要的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和C.musae)为例,综述了炭疽菌主要以附着胞、侵染钉或菌丝潜伏在寄主的角质层下、表皮细胞间;寄主的表面结构、营养物质、抗菌物质、... 炭疽菌引起的潜伏侵染病害在果蔬上普遍存在。笔者以2种重要的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和C.musae)为例,综述了炭疽菌主要以附着胞、侵染钉或菌丝潜伏在寄主的角质层下、表皮细胞间;寄主的表面结构、营养物质、抗菌物质、酶类物质以及激素是引起炭疽菌潜伏侵染的主要因素。并简要说明了潜伏侵染与采后病害防治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疽菌 潜伏侵染 附着胞 侵染钉 菌丝潜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种花生对青枯菌潜伏侵染的反应 被引量:12
13
作者 廖伯寿 单志慧 +3 位作者 雷永 谈宇俊 李栋 段乃雄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61-65,共5页
通过对国内外已鉴定出的主要抗青枯病花生种质进行人工接种和多克隆抗体检测,研究栽培花生对青枯菌潜伏侵染的反应。根据青枯菌在花生植株体内的潜伏定殖部位,将抗病花生品种划分为5个反应类型,类型间抗性水平和稳定性存在明显差异... 通过对国内外已鉴定出的主要抗青枯病花生种质进行人工接种和多克隆抗体检测,研究栽培花生对青枯菌潜伏侵染的反应。根据青枯菌在花生植株体内的潜伏定殖部位,将抗病花生品种划分为5个反应类型,类型间抗性水平和稳定性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分析潜伏定殖率与植株生长发育的关系,发现不同花生品种受潜伏侵染影响的程度不同,鉴定出的几个产量水平高而且受潜伏侵染影响较小材料,可以作为进一步育种的抗源亲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青枯病 潜伏侵染 抗性 遗传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青枯菌潜伏侵染的酶联免疫血清检测技术 被引量:12
14
作者 单志慧 廖伯寿 +3 位作者 谈宇俊 李栋 雷永 沈明珍 《中国油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45-47,共3页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技术对花生青枯菌(Pseudomonassolanacearum)潜伏侵染进行检测,检测灵敏度为104菌/ml,对潜伏侵染的检测可准确到组织水平,样品制备可用缓冲液浸泡代替研磨,样品保存时间不影响检测效果。
关键词 青枯菌 潜伏侵染 花生 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潜伏性环氧树脂体系固化动力学 被引量:16
15
作者 邢素丽 王遵 +3 位作者 曾竟成 肖加余 杨孚标 邱求元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1-34,共4页
采用非等温差示扫描量热(DSC)技术对改性咪唑类固化剂(MIM)及其微胶囊固化剂(MIC)与E-51环氧树脂的固化反应过程进行了跟踪,并利用Kissinger和Crane方程对该固化反应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固化剂包覆处理前后其环氧树脂体... 采用非等温差示扫描量热(DSC)技术对改性咪唑类固化剂(MIM)及其微胶囊固化剂(MIC)与E-51环氧树脂的固化反应过程进行了跟踪,并利用Kissinger和Crane方程对该固化反应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固化剂包覆处理前后其环氧树脂体系的固化动力学参数与固化剂室温贮存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升温速率下,E-51/MIM反应体系的放热量均大于E-51/MIC体系;两固化反应体系的反应级数均为0.89;与E-51/MIM体系相比,E-51/MIC体系的固化反应活化能和频率熵因子均较大,并具有更好的室温贮存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伏性固化剂 微胶囊 固化反应动力学 环氧树脂 差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蔬采后病害的潜伏侵染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6
作者 白小东 毕阳 +4 位作者 李永才 王毅 牛黎莉 王婷 尚琪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78-282,共5页
潜伏侵染是引起果蔬采后病害的重要因素,病原菌侵染途径多样、侵染时期难以预测,采后处理不能完全控制果蔬潜伏侵染病害发生。潜伏侵染性病原菌附着胞的形成及分泌的致病因子如胞外酶、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p H因子和... 潜伏侵染是引起果蔬采后病害的重要因素,病原菌侵染途径多样、侵染时期难以预测,采后处理不能完全控制果蔬潜伏侵染病害发生。潜伏侵染性病原菌附着胞的形成及分泌的致病因子如胞外酶、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p H因子和毒素是病原菌穿透寄主细胞的重要原因,同时寄主组织衰老防卫能力降低也加速了病原菌在寄主细胞内次生菌丝的形成和寄主病症的出现。本文通过对果蔬采后病害的潜伏侵染机理的综述,明确病原菌侵入寄主的机制及病原菌在寄主内长期潜伏的原因,可以有针对性地防治采后病害,对寻找防治潜伏侵染新方法和提高采后病害的防治效率具有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伏侵染 采后病害 附着胞 发病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枯菌潜伏浸染对花生的影响 被引量:19
17
作者 廖伯寿 李栋 +4 位作者 单志慧 雷永 谈宇俊 段乃雄 唐桂英 《中国油料》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55-58,共4页
用青枯菌对20个花生品种进行人工接种,研究了青枯菌潜伏侵染对花生根系、根瘤数、生物产量及结实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青枯菌潜伏侵染对花生生长发育有普遍的抑制作用,不同花生品种对潜伏浸染的反应存在广泛差异。
关键词 花生 青枯病 潜伏浸染 人工接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潜伏性M-DDM微胶囊固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11
18
作者 邢素丽 曾竟成 +3 位作者 王遵 肖加余 杨孚标 邱求元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96-199,共4页
利用E-44环氧树脂对二氨基二苯基甲烷环氧树脂固化剂(DDM)进行了改性,合成了含有羟基的E-44-DDM固化剂(M-DDM)。以所合成的M-DDM粉体为囊芯、以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 I)为壁材单体,采用界面聚合技术,首次成功制备了一种新型聚脲M-DDM... 利用E-44环氧树脂对二氨基二苯基甲烷环氧树脂固化剂(DDM)进行了改性,合成了含有羟基的E-44-DDM固化剂(M-DDM)。以所合成的M-DDM粉体为囊芯、以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 I)为壁材单体,采用界面聚合技术,首次成功制备了一种新型聚脲M-DDM微胶囊固化剂。该微胶囊固化剂粒径分布较窄,平均粒径约为2.54μm。囊壁是TD I与囊芯粉体表面的羟基通过加成聚合反应形成的,壁厚约为100 nm。所制备的微胶囊固化剂具有优良的固化性能和潜伏性能,可以在100℃使环氧树脂E-51在1 h内固化,并且其室温潜伏期可达6个月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 潜伏性固化剂 环氧树脂 界面聚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伏机制下网络病毒传播SEIQRS模型及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20
19
作者 王刚 陆世伟 +1 位作者 胡鑫 马润年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1-137,共7页
针对新型潜伏病毒传播特性,研究潜伏机制下的网络病毒传播模型及其稳定性,为潜伏型病毒扩散机理及防御策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首先,从新型网络病毒的潜伏特点入手,分析处于潜伏状态的网络节点存在的三种转化模式,提出了潜伏机制下的网络... 针对新型潜伏病毒传播特性,研究潜伏机制下的网络病毒传播模型及其稳定性,为潜伏型病毒扩散机理及防御策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首先,从新型网络病毒的潜伏特点入手,分析处于潜伏状态的网络节点存在的三种转化模式,提出了潜伏机制下的网络病毒传播模型;其次,运用劳斯稳定判据,论证了网络病毒传播平衡点的局部稳定性,求解系统的基本再生数R_0;最后,给出了潜伏状态下三种转移参数对系统稳定性影响的仿真验证.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当R_0≤1时,网络在无病毒平衡点局部渐近稳定;当R_0>1时,网络在感染源平衡点局部渐近稳定.通过调整优化潜伏状态下三种转移概率,可以减小系统基本再生数R_0,使网络维持在无病毒健康状态.增大潜伏状态到易感状态转移概率θ,减小潜伏状态到感染状态转移概率γ和增大潜伏状态到免疫状态转移概率b,可以将潜伏病毒入侵的网络控制稳定在无病毒平衡点,从而维护网络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安全 潜伏机制 病毒传播 模型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前壳聚糖对厚皮甜瓜果实潜伏侵染及其采后主要病害的控制 被引量:14
20
作者 谢东锋 毕阳 +2 位作者 邓建军 何绍凯 吕生锋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2期96-99,共4页
采用1 g/L的壳聚糖分别在"银帝"甜瓜开花前1周、幼果期、果实膨大期、网纹形成期对植株进行1、2、3、4次喷洒.结果表明:采前壳聚糖处理可有效降低甜瓜果实采后病害的真菌潜伏侵染率、Alternaria alternata和Fusariumspp.的潜... 采用1 g/L的壳聚糖分别在"银帝"甜瓜开花前1周、幼果期、果实膨大期、网纹形成期对植株进行1、2、3、4次喷洒.结果表明:采前壳聚糖处理可有效降低甜瓜果实采后病害的真菌潜伏侵染率、Alternaria alternata和Fusariumspp.的潜伏侵染率.随着处理次数的增加,潜伏侵染率依次降低,其中以4次处理效果最好.此外,采前壳聚糖3次和4次处理还可有效抑制采后果实损伤接种A.alternata和F.semitectum病斑面积的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甜瓜 潜伏侵染 采后病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