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8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河北滨海平原区土地整理可行性评价体系研究
被引量:
5
1
作者
浦玉朋
段婧
+4 位作者
葛伟
刘帅
李新旺
陈蕾伊
陈亚恒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26-230,共5页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土地整理是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它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土地整理是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它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利用效益。合理选择土地整理区域尤为重要,因此在开展土地整理之前对土地整理区域进行可行性评价就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该文在国内相关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评价指标基准值和权重确定,根据滨海平原区经济、社会、自然特点,按照土地整理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了河北滨海平原区土地整理可行性评价模型。最后通过此评价体系得出一八农场整理项目综合分值为0.859,为一级完全可行,同时证实此评价模型对河北滨海平原地区土地整理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理
可行性评价
滨海平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河北滨海平原区种植业结构调整探析
被引量:
7
2
作者
胡景辉
孙丽敏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0期56-59,共4页
以1985—2010年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河北滨海平原区1985—2010年种植结构调整过程进行了初步研究,明确了该区不同时期粮食作物、油料作物、棉花、蔬菜、水果等作物的结构和变化趋势,分析了该区种植业结构...
以1985—2010年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河北滨海平原区1985—2010年种植结构调整过程进行了初步研究,明确了该区不同时期粮食作物、油料作物、棉花、蔬菜、水果等作物的结构和变化趋势,分析了该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内在原因及动力,并对河北滨海平原区未来种植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
滨海平原区
种植结构
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苏北滨海平原区古潮流场的数值模拟及其验证
被引量:
5
3
作者
朱玉荣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7,共7页
建立了渤海、黄海、东海的二维潮流数学模型,对7000a B.P.与3800a B.P.的潮汐、潮流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计算结果,在7000a B.P.与3800a B.P.时,分别存在以长江河口湾湾顶为顶点向海凸起的独立驻潮波系统,受该独立驻潮波系统的控制,长...
建立了渤海、黄海、东海的二维潮流数学模型,对7000a B.P.与3800a B.P.的潮汐、潮流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计算结果,在7000a B.P.与3800a B.P.时,分别存在以长江河口湾湾顶为顶点向海凸起的独立驻潮波系统,受该独立驻潮波系统的控制,长江河口湾成为外海涨落潮流辐聚、辐散的顶点,长江河口湾中轴线以北,潮流辐聚、辐散的态势与现今南黄海的颇相似。由此推断,从7000a B.P.的末次冰期最大海侵到现代,长江口、苏北岸外的辐射状潮流场一直存在,并没有因江苏海岸变迁发生根本变化。由数值模拟获得的长江口、苏北岸外的古潮流场分布格局也得到现有钻孔揭示的古流向的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沙洲
海侵
数值模拟
古潮流场
滨海平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滨海平原区深层高氟地下水富集机理:以滦河三角洲为例
被引量:
3
4
作者
张卓
陈社明
+2 位作者
柳富田
高志鹏
牛笑童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25-932,共8页
河北滨海平原区深层含水层存在高氟地下水,严重威胁居民用水安全。为查明其富集机理,本研究在现场采集69个深层地下水样品,对比分析低氟和高氟地下水的水化学和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高氟地下水主要存在于HCO_(3)-Na型地下水中,而低氟...
河北滨海平原区深层含水层存在高氟地下水,严重威胁居民用水安全。为查明其富集机理,本研究在现场采集69个深层地下水样品,对比分析低氟和高氟地下水的水化学和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高氟地下水主要存在于HCO_(3)-Na型地下水中,而低氟地下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Na为主。PHREEQC饱和指数计算结果表明,地下水中萤石多为不饱和状态,方解石多为过饱和状态,这说明Ca^(2+)形成方解石沉淀有助于萤石的溶解,后者是地下水中F-的主要来源。线性回归结果表明,深层地下水Ca^(2+)和Na+之间发生阳离子交换作用,这一过程能够减少地下水中Ca^(2+)含量,进一步促进CaF2溶解。深层地下水中F-与pH和HCO_(3)-有较好的正相关性,表明微碱性环境和高含量HCO_(3)-有利于F-发生解吸附。此外,深层地下水中F-和Li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说明研究区地热水的混合作用可能直接影响深层地下水F-的富集。对比深层地下水与海水的水化学和同位素特征,发现研究区深层地下水氟富集不受海水入侵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平原区
高氟地下水
分布特征
水岩相互作用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兴城市典型海水入侵区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5
作者
张耀文
李海君
+2 位作者
赵倩
贾进军
王贺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2-41,共10页
为了揭示兴城滨海平原区海水入侵过程中地下水化学成分演化规律和复杂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在兴城河曹庄镇段至烟台河沙后所镇段内采集了44个地下水样本和1个海水样本,测定其水化学成分及氢氧同位素,通过分析其变化特征探讨兴城典型海水...
为了揭示兴城滨海平原区海水入侵过程中地下水化学成分演化规律和复杂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在兴城河曹庄镇段至烟台河沙后所镇段内采集了44个地下水样本和1个海水样本,测定其水化学成分及氢氧同位素,通过分析其变化特征探讨兴城典型海水入侵区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作用。结果表明:①区内地下水化学场呈明显的水平分带性,水质由内陆到滨海依次为淡水、微咸水-咸水,地下淡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Ca、HCO_(3)·Cl-Ca以及SO_(4)-Ca型等,微咸水及咸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l-Na型或Cl-Ca型;②区内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淡水主要受控于溶滤作用,而微咸水因受到蒸发作用及混合作用影响,造成氧漂移;③微咸水以Cl^(−)组分为代表的海水与淡水混合比例为0.45%~3.46%,咸水的混合比例约为15.85%,微咸水、咸水的形成为混合作用、蒸发浓缩作用以及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等共同影响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城
滨海平原区
同位素特征
水化学类型
海水入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台风—内涝灾变机制下人居营建的适应性策略——基于浙江滨海平原的研究
被引量:
1
6
作者
郭睿
王竹
+2 位作者
裘知
邬轶群
苗丽婷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2年第6期52-58,共7页
基于系统演进的适应性视角,运用参与式脆弱性评估方法,针对台风灾害的扰动模式和人居环境防灾的脆弱性等问题的研究,揭示出浙江滨海平原地区“台风—内涝”的灾变机制,提出了动态调控避难空间资源,健全基于小微流域的镇级脆弱性补偿机...
基于系统演进的适应性视角,运用参与式脆弱性评估方法,针对台风灾害的扰动模式和人居环境防灾的脆弱性等问题的研究,揭示出浙江滨海平原地区“台风—内涝”的灾变机制,提出了动态调控避难空间资源,健全基于小微流域的镇级脆弱性补偿机制、营建传统圩区的“功能与时序”、设置“控涝单元”等人居环境营建的适应性策略,旨在为我国滨海平原区人居环境的防灾减灾与品质提升提供相应的理论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平原区
台风—内涝
灾变机制
适应性营建策略
控涝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厦门港湾周边第四纪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特征
7
作者
陈峰
《台湾海峡》
CAS
1987年第3期221-227,共7页
本文根据野外调查和室内(X射线衍射、差热、电子显微镜)分析,研究了厦门港湾周边第四纪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组合与分布,井对其成因与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粘土矿物
射线衍射
粘粒矿物
硅酸盐矿物
第四纪沉积物
沉积物来源
化学风化
滨海平原区
周边
港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河北38°N生态样带土壤有机碳特征
被引量:
1
8
作者
张楠楠
张万军
+1 位作者
曹建生
刘秀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77-1284,共8页
为阐明河北38°N生态样带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2011年9—10月,根据河北38°N带低山丘陵地区、山前平原地区和滨海低平原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选取代表性样点,分层(0~10 cm、10~20 cm、20~40 cm、40~60 cm和60~100 cm)采...
为阐明河北38°N生态样带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2011年9—10月,根据河北38°N带低山丘陵地区、山前平原地区和滨海低平原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选取代表性样点,分层(0~10 cm、10~20 cm、20~40 cm、40~60 cm和60~100 cm)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河北38°N生态样带,低山丘陵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显著高于山前平原地区和滨海低平原地区,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9.03 kg·m^-2、4.26 kg·m^-2和3.51 kg·m^-2。低山丘陵地区与山前平原地区和滨海低平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差异的部分原因是低山丘陵区灌丛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明显提升了该地区的土壤有机碳水平。另外,低山丘陵地区林地和农田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也高于山前平原地区和滨海低平原地区;林地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在低山丘陵地区、山前平原地区和滨海低平原地区分别为19.45 g·kg^-1、7.89 g·kg^-1和7.55 g·kg^-1,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在3个地区分别为7.70 g·kg^-1、7.09 g·kg^-1和6.00 g·kg^-1。在整个生态样带上,土壤有机碳含量基本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不断减少,但各个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减少的程度不同。低山丘陵地区0~40 cm土层内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幅最大,其次为山前平原地区,滨海低平原地区变幅最小。低山丘陵地区灌丛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幅度最大,其次为林地,农田最小;山前平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幅度农田略大于林地;滨海低平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幅度林地最大,其次是荒地,农田最小。鉴于上述情况,从固碳和经济的双重角度考虑,提出以下建议:低山丘陵区大力发展林业产品和旅游业;山前平原区集中粮食生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滨海地平原区加大土壤盐渍化改良,推广棉花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38°N
带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碳
低山丘陵
区
山前
平原
区
滨海
低
平原
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河北滨海平原区土地整理可行性评价体系研究
被引量:
5
1
作者
浦玉朋
段婧
葛伟
刘帅
李新旺
陈蕾伊
陈亚恒
机构
河北农业大学
河北省经济信息中心
河北省国土资源利用规划院
河北省水利厅水土保持总站
石家庄市裕华区土地城建开发中心
出处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26-230,共5页
文摘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土地整理是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它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利用效益。合理选择土地整理区域尤为重要,因此在开展土地整理之前对土地整理区域进行可行性评价就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该文在国内相关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评价指标基准值和权重确定,根据滨海平原区经济、社会、自然特点,按照土地整理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了河北滨海平原区土地整理可行性评价模型。最后通过此评价体系得出一八农场整理项目综合分值为0.859,为一级完全可行,同时证实此评价模型对河北滨海平原地区土地整理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土地整理
可行性评价
滨海平原区
Keywords
land consolidation
feasibility evaluation
coastal plain
分类号
F323.211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河北滨海平原区种植业结构调整探析
被引量:
7
2
作者
胡景辉
孙丽敏
机构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
出处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0期56-59,共4页
基金
河北省财政专项(2012-2013)
文摘
以1985—2010年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河北滨海平原区1985—2010年种植结构调整过程进行了初步研究,明确了该区不同时期粮食作物、油料作物、棉花、蔬菜、水果等作物的结构和变化趋势,分析了该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内在原因及动力,并对河北滨海平原区未来种植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河北
滨海平原区
种植结构
调整
Keywords
coastal plain area of Hebei province
planting structure
adjustment
分类号
F326.1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S344 [农业科学—作物栽培与耕作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苏北滨海平原区古潮流场的数值模拟及其验证
被引量:
5
3
作者
朱玉荣
机构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
出处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7,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476380)
国家教委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
文摘
建立了渤海、黄海、东海的二维潮流数学模型,对7000a B.P.与3800a B.P.的潮汐、潮流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计算结果,在7000a B.P.与3800a B.P.时,分别存在以长江河口湾湾顶为顶点向海凸起的独立驻潮波系统,受该独立驻潮波系统的控制,长江河口湾成为外海涨落潮流辐聚、辐散的顶点,长江河口湾中轴线以北,潮流辐聚、辐散的态势与现今南黄海的颇相似。由此推断,从7000a B.P.的末次冰期最大海侵到现代,长江口、苏北岸外的辐射状潮流场一直存在,并没有因江苏海岸变迁发生根本变化。由数值模拟获得的长江口、苏北岸外的古潮流场分布格局也得到现有钻孔揭示的古流向的证实。
关键词
辐射沙洲
海侵
数值模拟
古潮流场
滨海平原区
Keywords
radial tidal current field
radial shoal
postglacial maximum marine transgres s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分类号
P731.21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P736.22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滨海平原区深层高氟地下水富集机理:以滦河三角洲为例
被引量:
3
4
作者
张卓
陈社明
柳富田
高志鹏
牛笑童
机构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华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25-932,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42102298)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DD20190338)。
文摘
河北滨海平原区深层含水层存在高氟地下水,严重威胁居民用水安全。为查明其富集机理,本研究在现场采集69个深层地下水样品,对比分析低氟和高氟地下水的水化学和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高氟地下水主要存在于HCO_(3)-Na型地下水中,而低氟地下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Na为主。PHREEQC饱和指数计算结果表明,地下水中萤石多为不饱和状态,方解石多为过饱和状态,这说明Ca^(2+)形成方解石沉淀有助于萤石的溶解,后者是地下水中F-的主要来源。线性回归结果表明,深层地下水Ca^(2+)和Na+之间发生阳离子交换作用,这一过程能够减少地下水中Ca^(2+)含量,进一步促进CaF2溶解。深层地下水中F-与pH和HCO_(3)-有较好的正相关性,表明微碱性环境和高含量HCO_(3)-有利于F-发生解吸附。此外,深层地下水中F-和Li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说明研究区地热水的混合作用可能直接影响深层地下水F-的富集。对比深层地下水与海水的水化学和同位素特征,发现研究区深层地下水氟富集不受海水入侵影响。
关键词
滨海平原区
高氟地下水
分布特征
水岩相互作用
河北省
Keywords
coastal plain
fluoride groundwater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water-rock interaction
Hebei Province
分类号
P641.1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兴城市典型海水入侵区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5
作者
张耀文
李海君
赵倩
贾进军
王贺
机构
防灾科技学院
河北省资源环境灾变机理及风险监控重点实验室
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四水文工程地质大队
出处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2-41,共10页
基金
河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QN2024093,QN2022192)
廊坊市科技局科学研究与发展计划自筹经费项目(2023013089)
+1 种基金
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22GJJG487)
防灾科技学院2022年校级教研教改项目(JY2022RC13)。
文摘
为了揭示兴城滨海平原区海水入侵过程中地下水化学成分演化规律和复杂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在兴城河曹庄镇段至烟台河沙后所镇段内采集了44个地下水样本和1个海水样本,测定其水化学成分及氢氧同位素,通过分析其变化特征探讨兴城典型海水入侵区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作用。结果表明:①区内地下水化学场呈明显的水平分带性,水质由内陆到滨海依次为淡水、微咸水-咸水,地下淡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Ca、HCO_(3)·Cl-Ca以及SO_(4)-Ca型等,微咸水及咸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l-Na型或Cl-Ca型;②区内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淡水主要受控于溶滤作用,而微咸水因受到蒸发作用及混合作用影响,造成氧漂移;③微咸水以Cl^(−)组分为代表的海水与淡水混合比例为0.45%~3.46%,咸水的混合比例约为15.85%,微咸水、咸水的形成为混合作用、蒸发浓缩作用以及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等共同影响所致。
关键词
兴城
滨海平原区
同位素特征
水化学类型
海水入侵
Keywords
Xingcheng coastal plain area
isotope characteristics
hydrochemical types
seawater intrusion
分类号
P736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P641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台风—内涝灾变机制下人居营建的适应性策略——基于浙江滨海平原的研究
被引量:
1
6
作者
郭睿
王竹
裘知
邬轶群
苗丽婷
机构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出处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2年第6期52-58,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2278044)。
文摘
基于系统演进的适应性视角,运用参与式脆弱性评估方法,针对台风灾害的扰动模式和人居环境防灾的脆弱性等问题的研究,揭示出浙江滨海平原地区“台风—内涝”的灾变机制,提出了动态调控避难空间资源,健全基于小微流域的镇级脆弱性补偿机制、营建传统圩区的“功能与时序”、设置“控涝单元”等人居环境营建的适应性策略,旨在为我国滨海平原区人居环境的防灾减灾与品质提升提供相应的理论与技术支持。
关键词
滨海平原区
台风—内涝
灾变机制
适应性营建策略
控涝单元
Keywords
Coastal Plain Area
Typhoon-Waterlogging
Disaster Mechanism
Adaptive Construction of Human Settlements
Waterlogging-Control Unit
分类号
TU98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厦门港湾周边第四纪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特征
7
作者
陈峰
机构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出处
《台湾海峡》
CAS
1987年第3期221-227,共7页
文摘
本文根据野外调查和室内(X射线衍射、差热、电子显微镜)分析,研究了厦门港湾周边第四纪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组合与分布,井对其成因与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粘土矿物
射线衍射
粘粒矿物
硅酸盐矿物
第四纪沉积物
沉积物来源
化学风化
滨海平原区
周边
港湾
分类号
P5 [天文地球—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河北38°N生态样带土壤有机碳特征
被引量:
1
8
作者
张楠楠
张万军
曹建生
刘秀萍
机构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农业水资源重点实验室/河北省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
出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77-1284,共8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XDA05060600)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性项目(KSCX2-EW-J-5)资助
文摘
为阐明河北38°N生态样带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2011年9—10月,根据河北38°N带低山丘陵地区、山前平原地区和滨海低平原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选取代表性样点,分层(0~10 cm、10~20 cm、20~40 cm、40~60 cm和60~100 cm)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河北38°N生态样带,低山丘陵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显著高于山前平原地区和滨海低平原地区,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9.03 kg·m^-2、4.26 kg·m^-2和3.51 kg·m^-2。低山丘陵地区与山前平原地区和滨海低平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差异的部分原因是低山丘陵区灌丛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明显提升了该地区的土壤有机碳水平。另外,低山丘陵地区林地和农田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也高于山前平原地区和滨海低平原地区;林地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在低山丘陵地区、山前平原地区和滨海低平原地区分别为19.45 g·kg^-1、7.89 g·kg^-1和7.55 g·kg^-1,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在3个地区分别为7.70 g·kg^-1、7.09 g·kg^-1和6.00 g·kg^-1。在整个生态样带上,土壤有机碳含量基本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不断减少,但各个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减少的程度不同。低山丘陵地区0~40 cm土层内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幅最大,其次为山前平原地区,滨海低平原地区变幅最小。低山丘陵地区灌丛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幅度最大,其次为林地,农田最小;山前平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幅度农田略大于林地;滨海低平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幅度林地最大,其次是荒地,农田最小。鉴于上述情况,从固碳和经济的双重角度考虑,提出以下建议:低山丘陵区大力发展林业产品和旅游业;山前平原区集中粮食生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滨海地平原区加大土壤盐渍化改良,推广棉花种植。
关键词
河北38°N
带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碳
低山丘陵
区
山前
平原
区
滨海
低
平原
区
Keywords
38°N ecological transect of Hebei Province
Land use pattern
Soil organic carbon
Low hilly area
Piedmont plain
Low coastal plain
分类号
S153.621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河北滨海平原区土地整理可行性评价体系研究
浦玉朋
段婧
葛伟
刘帅
李新旺
陈蕾伊
陈亚恒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河北滨海平原区种植业结构调整探析
胡景辉
孙丽敏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3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苏北滨海平原区古潮流场的数值模拟及其验证
朱玉荣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滨海平原区深层高氟地下水富集机理:以滦河三角洲为例
张卓
陈社明
柳富田
高志鹏
牛笑童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兴城市典型海水入侵区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张耀文
李海君
赵倩
贾进军
王贺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台风—内涝灾变机制下人居营建的适应性策略——基于浙江滨海平原的研究
郭睿
王竹
裘知
邬轶群
苗丽婷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厦门港湾周边第四纪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特征
陈峰
《台湾海峡》
CAS
198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河北38°N生态样带土壤有机碳特征
张楠楠
张万军
曹建生
刘秀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