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滤泡性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2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维持治疗滤泡性淋巴瘤患者中的预后意义 被引量:11
1
作者 许彭鹏 钱樱 +3 位作者 陈秋生 李良群 张莉 赵维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26-430,共5页
目的:探讨滤泡性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2(FLIPI2)在滤泡性淋巴瘤(FL)中的预后意义,以期寻找更适合维持治疗的人群,为个体化治疗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方法:对2002年12月至2014年12月以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及泼尼... 目的:探讨滤泡性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2(FLIPI2)在滤泡性淋巴瘤(FL)中的预后意义,以期寻找更适合维持治疗的人群,为个体化治疗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方法:对2002年12月至2014年12月以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及泼尼松(R-CHOP)化疗方案治疗的140例初治F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40例中122例经过治疗后获得缓解,其中56例接受2个月1次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维持(RM),中位维持8次(RM组);66例不接受任何抗淋巴瘤药物治疗(non-RM组)。结果:RM组及non-RM组在年龄、性别、病理分级、Ann Arbor分期、FLIPI及FLIPI2评分等临床及病理特征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RM组和non-RM组的2年无进展生存(PFS)分别为89.7%和77.6%(P=0.043),其2年总生存(OS)分别为100%和98.6%(P=0.131)。无论在整体队列、RM组或non-RM组中,FLIPI2均可将患者分为预后显著差异的3个危险组别(P<0.001)。亚组分析显示,FLIPI2低危及中危患者RM组较non-RM组的PFS显著提升;但在FLIPI2高危组中,RM与non-RM组的2年PFS率分别为55.6%和46.9%(P=0.920)。结论:经一线R-CHOP方案治疗缓解的FL患者,无论是否行RM,FLIPI2均对其预后判别具有重要意义。FLIPI2低危及中危患者均可以从RM治疗中获益,但是高危患者中RM治疗的意义仍值得进一步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滤泡性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2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维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滤泡性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对滤泡性淋巴瘤的预后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岳文勤 徐丽丽 +1 位作者 杨建民 陈洁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67-974,共8页
目的比较滤泡性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FLIPI)和FLIPI2在滤泡性淋巴瘤(FL)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07年11月16日至2019年6月1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07例初诊F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2例患者接受含利妥昔... 目的比较滤泡性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FLIPI)和FLIPI2在滤泡性淋巴瘤(FL)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07年11月16日至2019年6月1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07例初诊F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2例患者接受含利妥昔单抗的化疗方案(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组),55例接受传统化疗方案(单纯化疗组)。按FLIPI和FLIPI2评分对所有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分析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率。结果107例FL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3(25~77)岁,3年和5年PFS率分别为83.8%和74.9%。FLIPI评分低危(评分0~1分)、中危(评分2分)、高危(评分≥3分)组患者的5年PFS率分别为91.7%、72.0%和50.4%(χ^(2)=14.274,P<0.001);FLIPI2评分低危(评分0~1分)、中危(评分2分)、高危(评分≥3分)组患者的5年PFS率分别为86.8%、64.4%和39.0%(χ^(2)=16.675,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组,根据FLIPI2预后评分模型分组,5年PF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597,P<0.01);在单纯化疗组,根据FLIPI预后评分模型分组,5年PF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82,P=0.003)。在年龄≤60岁组,根据FLIPI和FLIPI2评分分组,低、中和高危组患者的5年PFS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且年龄≤60岁组,仅FLIPI2可对FL患者进行良好的危险分层,低、中和高危组患者的5年PFS率分别为95.2%、87.5%和50.0%(χ^(2)=13.989,P<0.001)。结论利妥昔单抗时代,FLIPI2相比FLIPI可对FL患者进行更好的危险分层,年龄不再是影响FL患者PFS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滤泡性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 预后 存活率分析 利妥昔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包块滤泡性淋巴瘤的临床和基因特征
3
作者 徐天圆 李锐驰 +6 位作者 孙芮 王楠 程澍 王黎 许彭鹏 赵维莅 郑重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502-1508,共7页
目的 探究利妥昔单抗一线治疗框架下,大包块滤泡性淋巴瘤(FL)的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9月至2021年9月之间收治的525例初治使用利妥昔单抗作为一线治疗药物的FL患者[342例使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R-chemo),183例使用利妥昔单... 目的 探究利妥昔单抗一线治疗框架下,大包块滤泡性淋巴瘤(FL)的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9月至2021年9月之间收治的525例初治使用利妥昔单抗作为一线治疗药物的FL患者[342例使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R-chemo),183例使用利妥昔单抗联来那度胺(R2)],分析大包块F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以及预后。结果 大包块FL患者相较于非大包块FL患者,淋巴结累及区域≥5、结外器官受累数目≥2个、骨髓累及、LDH升、FLIPI1高危组、FLIPI2高危组的比例显著升高。ZNF608在大包块FL患者中的突变率显著高于非大包块FL患者。使用R-chemo作为一线治疗方案的情况下,大包块FL患者与非大包块FL患者的PFS和OS无统计学差异。使用R2作为一线治疗方案的情况下,大包块FL患者的PFS和OS显著缩短。结论 大包块FL患者相较于非大包块患者,基线时多项高危因素的比例显著升高。初治时大包块FL患者的无化疗方案需在R2基础上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大包块 临床病理特征 基因突变 预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淋巴与单核细胞绝对计数比值在滤泡性淋巴瘤中的预后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许彭鹏 钱樱 +3 位作者 陈秋生 李良群 张莉 赵维莅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61-865,共5页
背景与目的:在利妥昔单抗时代,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国际预后指数(follicular lymphoma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FLIPI)等传统预后参数在FL中的预后作用存在局限性。该研究旨在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单核... 背景与目的:在利妥昔单抗时代,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国际预后指数(follicular lymphoma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FLIPI)等传统预后参数在FL中的预后作用存在局限性。该研究旨在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绝对计数比值(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absolute monocyte count,ALC/AMC)在中国人群FL中的意义。方法:对2003年1月—2013年12月以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及泼尼松(R-CHOP)样化疗方案治疗136例初治FL患者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所有患者的外周血ALC/AMC数据,并进行FLIPI评分。结果:根据FLIPI评分,低危(评分0~1分)61例(44.9%),中危(评分2分)42例(30.9%),高危(评分3~5分)33例(24.2%);FLIPI低危、中危和高危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8.5%、95.2%和78.8%(P=0.090),2年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ivival,PFS)分别为91.4%、74.6%和47.8%(log-rank=23.3,P〈0.001);ALC/AMC≥4.7及〈4.7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91.9%和68.6%(P=0.005),2年PFS分别为96.0%和69.7%(log-rank=13.0,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ALC/AMC≥4.7是独立于FLIPI的预后因素。对FLIPI无法区分的低危及中危患者,可通过ALC/AMC进一步细分为预后不同的两组(log-rank=7.535,P=0.006)。结论:对使用R-CHOP样方案的FL患者,ALC/AMC是简单可行的预后指标,反映患者机体免疫及肿瘤微环境并具有独立于FLIPI的预后意义。对于FLIPI难以区分的低危及中危患者,应当考虑ALC/AMC作为综合判断患者长期生存的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淋巴与单核细胞绝对计数比值 滤泡性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 利妥昔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4例滤泡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杜晓艳 胡凯 +4 位作者 赵伟 杨萍 万伟 景红梅 克晓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56-764,共9页
目的:探讨滤泡性淋巴瘤的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对94例滤泡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分析该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化验指标、治疗方案及疗效、生存及预后因素。结果:94例滤泡性淋巴瘤患者多为中老年起病... 目的:探讨滤泡性淋巴瘤的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对94例滤泡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分析该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化验指标、治疗方案及疗效、生存及预后因素。结果:94例滤泡性淋巴瘤患者多为中老年起病,中位发病年龄50.5岁,女性多见,男女比例为1∶1.35;72.3%的患者以发现浅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25.5%的患者起病时存在B症状;57.4%起病时即存在结外器官侵犯,其中以骨髓侵犯最为常见,占36.2%;BCL-2/IGH基因重排的检测阳性率为33.9%,FL 3级的患者占24.5%;起病时Ⅲ-Ⅳ期为71.3%;87例可追踪并可评价疗效的患者,ORR为92.0%,其中CR率为79.3%,复发率为35.2%,其3、5和10年OS分别92.1%,84.6%和77.4%,3、5和10年PFS分别为68.5%,61.4%和41.9%;应用美罗华组患者累积OS及PFS均较未应用组患者改善,但二者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FL分期、ECOG评分、白蛋白、乳酸脱氢酶、消化道受累、初治是否达CR对患者OS有显著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消化道受累与否、初治是否达CR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BCL-2、CD10、ECOG评分、白蛋白、淋巴细胞百分数是否正常、血红蛋白、血沉、LDH正常与否、消化道受累与否对FL患者PFS有显著影响(P<0.05);而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初治是否CR、有无消化道受累、LDH正常与否、ECOG评分为P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FL多见于中老年女性,确诊时多为晚期,骨髓受累常见。CD10阴性为FL预后不良因素。消化道受累与否,初治是否达CR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初治是否CR、有无消化道受累、LDH正常与否、ECOG评分为PFS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免疫分型 美罗华 预后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滤泡性淋巴瘤的侵袭性转化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赵天娇 许多 +4 位作者 柴笑菲 陈妍仿 王大铭 付晓瑞 李兆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69-1076,共8页
目的:探讨滤泡性淋巴瘤(FL)侵袭性转化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8月至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168例F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各指标在组织学转化(HT)及预后中的意义。结果:病理3级、Ki-67≥40%、β_(2)-MG>3 mg/L、LDH>245 U/L... 目的:探讨滤泡性淋巴瘤(FL)侵袭性转化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8月至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168例F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各指标在组织学转化(HT)及预后中的意义。结果:病理3级、Ki-67≥40%、β_(2)-MG>3 mg/L、LDH>245 U/L、POD24、骨髓未受侵犯与HT相关。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LIPI-2高危、病理3级、Ki-67指数≥40%、贫血、β_(2)-MG>3 mg/L、LDH>245 U/L、HT是影响PFS的不良因素;β_(2)-MG>3 mg/L、LDH>245 U/L、POD24、HT是影响OS的不良因素。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β_(2)-MG>3 mg/L、HT是PFS的独立危险因素;HT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FL中病理分级、Ki-67指数、β_(2)-MG、LDH、POD24及骨髓累及与否可预测HT风险,同时HT、β_(2)-MG>3 mg/L与FL预后不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组织学转化 预后 弥漫大B细胞淋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滤泡性淋巴瘤预后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卢可 韩雪 +1 位作者 钱正子(综述) 张会来(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7-51,共5页
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是一组在生物学特征、临床表现及预后等方面存在高度异质性的血液肿瘤,多种因素影响其预后。既有的FL预后模型,包括滤泡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follicular lymphoma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F... 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是一组在生物学特征、临床表现及预后等方面存在高度异质性的血液肿瘤,多种因素影响其预后。既有的FL预后模型,包括滤泡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follicular lymphoma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FLIPI)、FLI PI-2等主要强调基线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对预后的影响,且价值有限。近年来随着分子影像学、基因测序等现代技术的发展,肿瘤代谢负荷参数、分子生物学特征(如肿瘤微环境特点、表观遗传学改变等)等在FL预后预测方面的价值逐渐被挖掘,尤其与既有临床预后指数结合(如包含7个基因突变情况的临床遗传学风险模型m7-FLIPI)时更是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除基线预后因素外,FL治疗反应的预后价值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从组织学特点、肿瘤代谢负荷、基于临床特征建立的预后模型、肿瘤微环境、治疗反应、分子遗传学特征等方面对影响FL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淋巴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复发进展滤泡性淋巴瘤的预后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卢可 韩雪 张会来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44-349,共6页
目的:探讨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患者中确诊后24个月内疾病进展(progression of disease within 24months,POD24)的发生率、预后价值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化疗的... 目的:探讨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患者中确诊后24个月内疾病进展(progression of disease within 24months,POD24)的发生率、预后价值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化疗的140例初治FL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其中75例治疗前肿瘤组织中Myc、Bcl-2和Bcl-6等的表达情况。采用Kaplan-Meier曲线及Cox回归模型分析POD24对预后的影响,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OD24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结果:140例初治FL患者中有42例(30%)发生POD24。Kaplan-Meier分析示,POD24组的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显著差于非POD24组(P<0.001);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POD24为OS最显著的独立预后因素(HR=8.386,P<0.001)。一线治疗方案校正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脾脏受累、FL国际预后指数(follicular lymphoma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FLIPI)≥3分、β2-MG>正常值上限、Ki-67高表达、MUM-1阳性是POD24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FLIPI≥3分、MUM-1阳性为POD24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对比FLIPI和FLIPI联合MUM-1(FLIPI-M)对POD24的预测效能发现,后者的敏感性(80%vs.68%)及准确性(71%vs.69%)均较前者有所提高,但特异性稍低(66%vs.70%)。结论:POD24为显著的FL不良预后因素,在本院初治FL患者中的发生率为30%。脾脏受累、FLIPI≥3分、β2-MG>正常值上限、Ki-67高表达及MUM-1阳性为POD24的危险因素,其中FLIPI≥3分、MUM-1阳性为独立危险因素。FLIPI联合MUM-1预测POD24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均较FLIPI有所提高,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预后 早期复发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9例滤泡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张巍 王晶 +4 位作者 万伟 万文丽 王继军 胡凯 克晓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48-1453,共6页
本研究探讨滤泡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的临床特点及相关预后因素。对59例初治FL患者的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实验室及病理检查和临床分期等方面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寻找相关的预后因素。结果发现,59例患者的... 本研究探讨滤泡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的临床特点及相关预后因素。对59例初治FL患者的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实验室及病理检查和临床分期等方面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寻找相关的预后因素。结果发现,59例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55岁,男女比1∶1.36;64.4%患者有结外累及,其中骨髓受累最常见,占28.8%,消化道及骨骼累及次之。BCL-2/JH基因重排的发生率为30.3%,起病时Ⅲ-Ⅳ期为71.2%,在可追踪的56例患者的OR和CR率分别为96.4%和80.3%,5和10年累积总生存率分别为88.2%和74.1%,复发率33.9%;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受累淋巴结最大直径、消化道受累、LDH、ECOG、IPI、aaIPI、FLIPI、FLIPI2危险分层及初治是否达到CR是FL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素生存分析示:消化道受累、IPI、aaIPI和初治是否达到CR是影响FL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因素;初治未达CR者的死亡风险约是达CR者的70倍。结论:本研究中初治滤泡淋巴瘤多见于中老年女性,骨髓受累常见,BCL-2/JH基因重排发生率较低,就诊时多为Ⅲ-Ⅳ期,复发率高,但生存期较长。消化道受累、IPI、aaIPI及初治是否达CR是FL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国际预后指数 淋巴国际预后指数 淋巴国际预后指数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睑原发性低级别高增殖指数滤泡性淋巴瘤1例
10
作者 孙永红 王燕茹 +2 位作者 邱颖谦 杨海霞 陈永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75-1376,共2页
患者女性,62岁。发现右下眼睑无痛性肿胀、眼部包块6个月,肿物大小2.0 cm×1.5 cm×1 cm,病灶边缘与周围组织界限较清,周围软组织肿胀不明显。既往体健,无全身淋巴结、肝脾肿大,无肿瘤病史。CT示右侧下眼睑区高密度软组织占位... 患者女性,62岁。发现右下眼睑无痛性肿胀、眼部包块6个月,肿物大小2.0 cm×1.5 cm×1 cm,病灶边缘与周围组织界限较清,周围软组织肿胀不明显。既往体健,无全身淋巴结、肝脾肿大,无肿瘤病史。CT示右侧下眼睑区高密度软组织占位性病变,右下眼睑有软组织损伤,但无局部扩散的迹象。骨髓活检和PET-CT结果显示全身无扩散。手术切除后标本送病理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睑肿 淋巴 低级别 增殖指数 原发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滤泡性淋巴瘤预后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薛田 盛东 +3 位作者 颜婉惠 蒋翔男 李欢鸽 李小秋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88-393,共6页
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是一种起源于滤泡生发中心B细胞的淋巴瘤,其发病率在美国和西欧最高,而在亚洲和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相对较低。FL主要累及淋巴结,通常表现为无痛性多发淋巴结肿大。原发于淋巴结外的FL常见于胃肠道... 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是一种起源于滤泡生发中心B细胞的淋巴瘤,其发病率在美国和西欧最高,而在亚洲和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相对较低。FL主要累及淋巴结,通常表现为无痛性多发淋巴结肿大。原发于淋巴结外的FL常见于胃肠道、软组织、乳腺及眼眶附属器。FL患者多表现为惰性临床过程,总生存率较高,但多数患者仍会复发或进展。回顾FL的预后因素,为指导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预后因素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级或伴大B细胞转化的初治滤泡淋巴瘤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志慧 张彦平 +1 位作者 邢鹏涛 展新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69-1174,共6页
目的:探讨3级或伴大B细胞转化的初治滤泡淋巴瘤(F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为后续临床诊治工作提供更多参考。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3级或伴大B细胞转化的初治FL患者47例,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及生存情况;采用Cox回... 目的:探讨3级或伴大B细胞转化的初治滤泡淋巴瘤(F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为后续临床诊治工作提供更多参考。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3级或伴大B细胞转化的初治FL患者47例,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及生存情况;采用Cox回归模型评价相关预后影响因素。结果:47例患者随访3年累积无进展生存率和累积总生存率分别为55.32%(26/47)和80.85%(38/47)。IPI、FLIPI-1及FLIPI-2不同亚组患者随访3年累积无进展生存率和累积总生存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nn Arbor分期III-IV期、淋巴结受累部位≥5个、直径3 cm以上淋巴结受累部位≥3个、结外病变部位≥3个患者随访3年累积无进展生存率显著低于I-II期、淋巴结受累部位<5个、直径3 cm以上<3个及结外病变部位<3个患者(P<0.05);LDH水平≥240 U/ml患者随访3年累积总生存率显著低于<240 U/ml患者(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nn Arbor分期III-IV期、淋巴结受累部位5个及以上、>3 cm淋巴结受累部位3个及以上、结外病变部位2个及以上、IPI评分2-3分、FLIPI-1评分和FLIPI-2评分≥3分是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率的危险因素(P<0.05);LDH≥240 U/ml、IPI评分2-3分及FLIPI-2评分≥3分是影响患者总生存率的危险因素(P<0.05)。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PI评分2-3分是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FLIPI-2评分≥3分是影响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3级或伴大B细胞转化的初治FL患者采用目前已有治疗方案治疗存在治愈的可能,IPI评分可用于预测该类患者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细胞转化 临床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滤泡细胞性淋巴瘤转化为c-MYC重排的“双击”或“三击”B细胞淋巴瘤3例及文献复习
13
作者 张乐 徐笑笑 +4 位作者 郭姗琦 王亚非 张翼鷟 孙保存 张玲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711-715,共5页
目的:本文旨在对"双击"B细胞淋巴瘤(double-hit B-cell lymphoma,DHL)和"三击"B细胞淋巴瘤(triple-hit B-celllymphoma,THL)的诊断及治疗分析,以期提高对该类淋巴瘤的认识,为其诊治提供临床经验。方法:对2011年1月... 目的:本文旨在对"双击"B细胞淋巴瘤(double-hit B-cell lymphoma,DHL)和"三击"B细胞淋巴瘤(triple-hit B-celllymphoma,THL)的诊断及治疗分析,以期提高对该类淋巴瘤的认识,为其诊治提供临床经验。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3例滤泡细胞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转化的"双击"或"三击"B细胞淋巴瘤病例进行分析,3例患者均经免疫组织化学、荧光染色体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诊断明确。结果:1例"三击"患者3个月后死亡,2例经R-CHOP,R-ESHAP等方案化疗仍未达到完全缓解。结论:"双击"淋巴恶性程度高,多伴有中枢神经系统、骨髓等髓外病变,病程呈侵袭性,部分病例由滤泡细胞淋巴瘤转化而来,对化疗不敏感,患者预后差,FISH检测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击” 细胞淋巴 MYC基因 荧光染色体原位杂交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22例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青 张燕林 +3 位作者 何妙侠 郭广秀 廖青 周小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112-1114,共3页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duodenal-type follicular lymphoma,FL-D)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FL-D的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内镜表现和治疗,并进行随访。结果22例FL-D中男性12例,女性10例,男女比为1.2∶1,中位年龄5...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duodenal-type follicular lymphoma,FL-D)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FL-D的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内镜表现和治疗,并进行随访。结果22例FL-D中男性12例,女性10例,男女比为1.2∶1,中位年龄53岁(年龄29~82岁)。起病时表现为轻微的消化道症状,内镜下表现为小息肉或黏膜粗糙,镜下为黏膜腺体减少,大量中心细胞及少量中心母细胞增生,中心母细胞不超过15个/HPF,部分区域呈滤泡样结构,部分区域弥漫分布。肿瘤细胞弥漫表达CD20、Pax-5及BCL-2,CD21表现为生发中心中央部分区域缺失,边缘出现浓集现象。15例未治疗,4例病变自愈,11例病变无变化。3例仅行利妥昔单抗治疗,病变均消失。4例行化疗和利妥昔单抗治疗,病变均消失。结论FL-D属于惰性淋巴瘤,即使未经治疗,也很少快速发展或向高级别转化,部分患者可自愈,最合适的方法为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十二指肠型 诊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型滤泡性淋巴瘤9例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裴晓音 李文才 +3 位作者 王冠男 张丹丹 张延平 赵武干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62-665,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型滤泡性淋巴瘤(paediatric-type follicular lymphoma,PTF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提高对其的认识。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诊断的9例PTFL,对其病变组织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PCR及FISH... 目的探讨儿童型滤泡性淋巴瘤(paediatric-type follicular lymphoma,PTF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提高对其的认识。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诊断的9例PTFL,对其病变组织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PCR及FISH检测,对患者进行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9例PTFL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15(8~34)岁,临床表现均为颈部淋巴结无痛性肿大,无发热、盗汗、消瘦等B症状。组织学表现为大的不规则的滤泡性结构,主要由中等大小比较一致的母细胞组成;肿瘤细胞表达B细胞标记及生发中心标记CD10、BCL-6,不表达或微弱表达BCL-2,均存在Ig基因单克隆性重排,但未见BCL-2、IRF4基因重排。所有患者均为Ⅰ~Ⅱ期,5例患者仅接受局部肿块切除治疗,1例患者术后接受R-CHOP方案化疗2周期,1例患者术后接受Hyper-CVAD方案化疗5周期。随访2~47个月,目前7例患者均无瘤生存,2例失访。结论PTFL是一种罕见的预后较好的B细胞性淋巴瘤,其发病部位、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具有独特的特征,应提高对其的认识,以避免漏诊、误诊及过度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儿童型淋巴 预后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XP3^+ Tregs、IL-6在滤泡性淋巴瘤微环境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铃 孟刚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62-666,共5页
目的探讨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s)、白细胞介素-6(IL-6)在滤泡性淋巴瘤(FL)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3例FL、10例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及10例慢性扁桃体炎中的FOXP3+Tregs及IL-6的表达情况。结果滤泡内的FOXP3+Treg... 目的探讨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s)、白细胞介素-6(IL-6)在滤泡性淋巴瘤(FL)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3例FL、10例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及10例慢性扁桃体炎中的FOXP3+Tregs及IL-6的表达情况。结果滤泡内的FOXP3+Tregs及IL-6在FL中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OXP3+Tregs的表达与患者年龄、B症状、乳酸脱氢酶(LDH)、分期等临床特征无相关性(P>0.05);FOXP3+Tregs总数<10%或≥10%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染色分级为3级与其他级别的患者生存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OXP3+Tregs与IL-6的表达在FL呈负相关(rs=-0.608,P<0.05)。结论 FOXP3+Tregs总数<10%和IL-6染色分级为3级的患者的预后可能会比较差,提示联合检测FOXP3+Tregs及IL-6的表达,并结合患者的病理特征可能有助于更好地评估FL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淋巴细胞 调节 白细胞介素6 淋巴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泓毅 张钧栋 卢学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81-584,共4页
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DFL)是滤泡性淋巴瘤的一种独特亚型,常累及十二指肠第二部(降部),因其特殊的病理特征,如滤泡树突状细胞网状结构缺乏、活化诱导的胞苷脱氨酶表达消失等,呈现惰性的临床病程且病变常局限于肠道内。炎症相关标志... 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DFL)是滤泡性淋巴瘤的一种独特亚型,常累及十二指肠第二部(降部),因其特殊的病理特征,如滤泡树突状细胞网状结构缺乏、活化诱导的胞苷脱氨酶表达消失等,呈现惰性的临床病程且病变常局限于肠道内。炎症相关标志物提示微环境可能在DFL的发病机制及其良好的预后中发挥作用。由于患者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且进展率低,故DFL的治疗方案主要为观察和等待。本文将对DFL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和预后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十二指肠型淋巴 十二指肠淋巴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3例原发于皮肤滤泡中心淋巴瘤BCL-2基因重排的诊断与预后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Pham-Ledard A Coppli-Bony A +2 位作者 Doussau A 罗丹 余英豪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3-103,共1页
t(14;18)(q32;q21)易位是淋巴结滤泡性淋巴瘤的特征性改变,其中BCL-2原癌基因与免疫球蛋白重链(IgH)之间的相互易位,导致BCL-2蛋白的过表达。
关键词 淋巴 BCL-2基因重排 BCL-2原癌基因 免疫球蛋白重链 BCL-2蛋白 预后 诊断 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Bcl-2抑制剂在淋巴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19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819-819,共1页
Bcl-2家族在细胞凋亡的内源性途径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Bcl-2蛋白属于抗凋亡蛋白,因此靶向Bcl-2蛋白的抑制剂可促进细胞凋亡,进而达到抗肿瘤目的。在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是venetoclax,在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具有重要优势,其... Bcl-2家族在细胞凋亡的内源性途径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Bcl-2蛋白属于抗凋亡蛋白,因此靶向Bcl-2蛋白的抑制剂可促进细胞凋亡,进而达到抗肿瘤目的。在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是venetoclax,在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具有重要优势,其可克服17p-、IGHV未突变等多种不良预后因素。此外,在套细胞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滤泡性淋巴瘤中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白血病 弥漫大B细胞淋巴 套细胞淋巴 淋巴 淋巴 不良预后因素 效果及安全 《中国肿临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